“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2024-04-14

“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精选14篇)

篇1:“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打破教师的自我中心论,促使其在探究中“自我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传统教育还屡屡可见,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缓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几种现状:(1)学生的知识面狭窄。(2)学生自学能力差。(3)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4)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因素就在于教师,他们总是不经意地给学生带来太多的限制。例如:让学生汇报时,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甚至对一些探究的信息作出彻底的否定,严重地扼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试问这样的课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吗?因此,只有落实探究性教学,让课堂始终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才能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呢?就这个问题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革课堂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传统教学上。但课堂教学改革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教师自己本身,事实上也证明这一

点。新《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不少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了,为什么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咿咿呀呀地答。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还是教师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教师“自我中心”的顽固性和传统性影响了课堂改革的进程。因此,教师必须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怎样改革呢?我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标准,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其次,教师要有民主的教育作风,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力求达到“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通”的意境。再次,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他们自主探究的方法,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

“探究始于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并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许大多数已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天真活泼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新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引发问题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游戏等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不管采用哪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比如在学《海滨小城》一课时,围绕“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这句话。学生提出:“笼罩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凤凰树开的花用‘热闹’来形容呢?”“作者把凤凰树的花比作红云而不比作红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就是这样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

(三)生活是探究性教学的源泉。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又可驱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教师就应该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景,把探究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以唤起他们生活的体验,学生就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探究的自信心也更为强烈。

如在教《中彩那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只要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我在课室创设一种临时的家居摆设,让几个学生饰演“我”、“父亲”、“母亲”,让他们先想想父亲把汽车还给库伯后,一家人说些什么,并饰演出来。在探究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时间是探究性教学的保障。

众所周知,大多数教师考虑教学设计时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40分钟内使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不得不缩短探究问题的时间,或者是草草收场,甚至在下课时有未探究的问题,却往往在课后不了了之。这种做法表面上

实施了新课程标准,实质上仍是步入“牵着鼻子走”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成为一句话。事实上,以40分钟来实施探究式教学,其功能是难以发挥。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局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通过上网、看报、到图书馆、到社会生活中继续去探究,寻找答案。通过课余时间与教师、同学交流和分享。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所以,从探究实质出发,合理地调控时间,才是让课堂精彩起来的良好途径。

获得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向往。教师在开展探究式课堂中时有必要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做到: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探究式”课堂教学仍是处于试验阶段,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必须试着去“爱”,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有爱的硕果。

篇2:“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教室是老师的“一言堂”,讲台是老师的个人舞台任意挥洒,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长处,那就是便于掌握。但长久以来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主动,语文在其眼里就是认生字词,划段落,找中心思想,课堂也变得枯燥无味。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深深体会到这种学生不愿听,老师不得不讲的困境了。鉴于此,国家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有这样的话: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可以说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走出教学困境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式教学。

何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组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团队,开展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这些理论性的叙述听起来不难理解,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到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体会揣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用心领会新课标中的精神。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首先要变。要把以前的“一言堂”改成“众言堂”,要从内心认同这种改变。要深刻认识到学生都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教学中必须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允许他们说一些过激甚至错误的话语,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老师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思想动态,有利于正确引导。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被杜甫那种为天下人造屋的大爱所感染,联想到现实中的房价飞涨,忍不住对社会上的开发商,政府等有所抱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打击学生,学生能够产生这种想法说明其已经开始独立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房价的上涨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不能一味的责怪某些人,要尽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第二,建立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利用集体智慧挖掘集体合作的力量,在学习互助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语文课堂中解放出来。 另外,组建学习小组之后必须要有评价机制,我们教室墙面上有一张表格内容就是各个学习小组的得分统计,主要是平时积分课堂表现和考试平均分。根据平时上课给小组回答问题的多少给予相应积分,这样激发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踊跃性;以考试平均分衡量这一小组的学习互助方面做得怎么样,这样更促进了班内后进生的转化。也就是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以前的“要我思”变为“我要思”,把“要我答”变为“我要答”,将学习变成学生乐意而为的事情,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不自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

另外,在实施合作探究教学的时候难免会有所不足。例如,让学生课堂探究发言可能会使教室乱成一锅粥,学生也可能会不着边际的乱侃一气而影响教学,在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显示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让学生积极而有序,这一点要必须做到。还有就是教学中如何做到探究,如果仅仅根据课本而简单设置几个问题,不尽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备课,深刻领会文章内涵,巧妙设置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深入思考,易于领会文章内涵。比如我在教学《梅岭三章》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在学生根据内容领会诗人为了民族的解放,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英雄情怀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问题“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改为“杀”,“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改用“传”如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积极合作探究知识的愿望,同时深刻领悟文章内涵。

总之,新的一轮课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上认真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把我们自身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张明芹

★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 新课标下的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论文

★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论文

★ 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

★ 教学反思之我见

★ 基于新课标视角下初中音乐创新教学探讨

★ 新课标下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探究

★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篇3: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 探究式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更需要学生的兴趣。因为当学生对探究的课题产生兴趣时, 会积极思考与所要探索课题相关的问题, 这样, 探究教学就能有效推进。因此, 教师要想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 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此, 一方面, 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 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 在学习动量定理时, 为了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可在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一个生鸡蛋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至地面, 结果鸡蛋会怎样?”“鸡蛋肯定会摔碎”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接着继续追问:“如果在地面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或者海绵, 鸡蛋还会碎吗?”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不会碎”, 而当追问其中的原因时, 大部分学生又都语塞了。由于这几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得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了起来, 这时候, 他们会不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思考活动中来, 从而为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避免探究过程中的形式化

一般来说, 在探究式教学中, 往往有几个固定的步骤, 即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这些步骤的确立是为了使探究活动更加严密科学。然而, 很多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 一味地强调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 无论需不需要都要把这些步骤逐一过一遍。很多时候, 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步骤, 也在教师固定的思维下生硬地开展。这样不但无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同时也让整个探究过程显得生硬别扭, 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没有必要过分地形式化。要知道, 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一定要把这几个步骤做足, 应当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 进行适当的舍取。例如, 在探究“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 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猜想和假设了, 可以把猜想和假设环节省略, 而让学生直接带着问题进行实验, 然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得出结论。

三、教师要适当引导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 在探究式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容易得到体现, 从最初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 再到后来的验证、得出结论, 探究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 可以说, 在探究式教学中,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另一方面,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即使是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在探究过程中, 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探究课题,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例如, 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因素”时,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羽毛和石头或者是纸片和纸张的下落情况, 轻松地得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空气阻力等有关的结论。然而, 当学生遇到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活动时, 则需要教师从旁引导。例如, 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 如果没有教师的从旁指导, 很少有学生会猜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这样, 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 像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课题, 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 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在评价过程中, 重视情感教育

评价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 恰当地评价活动, 可对之前的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巩固和提升作用, 反之, 不恰当的评价则有可能降低教学的质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在探究式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更容易凸显出来。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更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并且很多时候, 越热衷于探究的学生, 越容易出现错。这个时候, 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不但要帮助学生及时找出错误的根源, 进行纠正, 同时, 还要从错误中生成一定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的每一次错误都变成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除此之外, 还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在情感上给予正面的评价, 无论探究活动科学与否, 都要肯定学生敢于大胆探究的精神,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发扬探究的精神, 逐渐提升探究能力。

篇4: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探究式教学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地讲授,学生也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获取知识,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探究式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需要学生的兴趣。因为当学生对探究的课题产生兴趣时,会积极思考与所要探索课题相关的问题,这样,探究教学就能有效推进。因此,教师要想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此,一方面,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动量定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可在上课一开始就给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一个生鸡蛋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至地面,结果鸡蛋会怎样?”“鸡蛋肯定会摔碎”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接着继续追问:“如果在地面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或者海绵,鸡蛋还会碎吗?”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不会碎”,而当追问其中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又都语塞了。由于这几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了起来,这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思考活动中来,从而为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避免探究过程中的形式化

一般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往往有几个固定的步骤,即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这些步骤的确立是为了使探究活动更加严密科学。然而,很多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探究活动的几个环节,无论需不需要都要把这些步骤逐一过一遍。很多时候,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步骤,也在教师固定的思维下生硬地开展。这样不但无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让整个探究过程显得生硬别扭,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过分地形式化。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一定要把这几个步骤做足,应当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舍取。例如,在探究“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就没有必要再进行猜想和假设了,可以把猜想和假设环节省略,而让学生直接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然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

三、教师要适当引导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容易得到体现,从最初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再到后来的验证、得出结论,探究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说,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即使是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在探究过程中,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探究课题,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例如,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因素”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羽毛和石头或者是纸片和纸张的下落情况,轻松地得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空气阻力等有关的结论。然而,当学生遇到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活动时,则需要教师从旁引导。例如,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如果没有教师的从旁指导,很少有学生会猜到弹簧的劲度系数,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无法继续下去。因此,像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课题,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在评价过程中,重视情感教育

评价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恰当地评价活动,可对之前的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巩固和提升作用,反之,不恰当的评价则有可能降低教学的质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经验、知识基础、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更容易凸显出来。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更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并且很多时候,越热衷于探究的学生,越容易出现错。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但要帮助学生及时找出错误的根源,进行纠正,同时,还要从错误中生成一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每一次错误都变成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情感上给予正面的评价,无论探究活动科学与否,都要肯定学生敢于大胆探究的精神,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发扬探究的精神,逐渐提升探究能力。

篇5:“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探究不是作秀――生物教学探究活动之我见

作者/刘胜峰

新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也是当今课堂上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参与探究可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但绝不能拿探究作秀。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要使探究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探究内容的取舍

现在的生物课堂我觉得有一个怪现象,不管是出去讲课也好,还是在本校讲公开课也好,好像走进一个“无探究不公开、无探究不成功、无探究不新型、无探究不教改”的怪圈。只要开公开课就非要想方设法设计探究环节,就非要突出探究环节,拿探究作为作秀的资本,全然不顾该探究活动与教学的联系有多大,探究在课堂中的地位是什么。其实教材给出的探究性学习资料,如生物教材涉及的生物材料或生物与环境状况等与实际情况有的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有的如探究蚂蚁的通讯、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等,受实验材料、时间等因素限制就很难完成。而有些探究活动完全可以放到课下去完成。我个人认为,课堂45分钟对探究内容的取舍选择、对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定位,否则,可能会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二、探究重点的突出

准确把握不同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目标的侧重点,不同的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例如,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的性质比较简单,结论也容易获得,重点是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重点则是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同时完成多组对照实验,并能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明确各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只有明确了探究的侧重点,才能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找出恰当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探究任务。因此,突出探究重点尤为重要。

三、探究过程的.设计

教师在探究活动前下的工夫,会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探究活动重过程,所以设计探究过程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多动脑筋,多做预案,才能在探究过程中淡定、从容。教材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已有科学定论,让学生去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由于探究实验条条框框少,不限制学生思维,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因此探究的过程非常重要,通过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探究程序,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描述实验现象,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或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过程中,总是有学生忍不住掀开纸板去看鼠的表现,这与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有关,一味批评也不起作用,但这样势必要影响到实验结果,最后的结论可能会有偏差,因此在讲清实验步骤、原理以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行操作,最后再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四、探究结论的分析

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表述、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探究报告,完成结论的分析。当然,学生能力有差距,完成探究活动的效果也会有差距,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同重温探究中的得失,一直是我多年来坚持要重点突出的一个环节。

生物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实践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即将实施,对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更高,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去伪存真,让探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学到知识,这才是探究的真正目的。

篇6:“探究式”课堂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地为语文教师接受与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的作用有时被轻视甚至淡化,这样的探究容易陷入盲目。从语文工教学的实际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立足文本,把握方向,提示探究方法。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不会失魂落魄,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关键词:探究性 引导 反馈 探究性教学的误区

语文等于活动,“爱护”成了“牵就”。探究性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意识。但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是牵就学生的一切欲望,有些课堂上,教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有时唱歌,有时跳舞,热闹得像是活动课。学生读到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问到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茫然不知所答。缺少教师引导,多了盲目,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舍本逐末,甚至连主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钱梦龙先生评价这样的课时说:“这样的课,看起来高扬人文性,但这种花花俏俏的东西,必将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降低,感悟能力的降低,”这其中缺少的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

探究无论深浅,学生无所适从。为延伸教材内容,拓宽研究课题,时下一些地方出现了研究课热,教师给出的研究性课题,不要说学生无所适从,就是教师恐怕也会感到棘手。一般在课堂上不能研究出结果,教师就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甚至还要写研究报告。学生没有精力,也没能力去研究。即使有些“听话”的学生做了“研究”往往也是事倍功半。探究性教学的引导策略

立足文本,引导探究。探究性教学虽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对研究课题的拓宽,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和想像的发挥。但它又是以理解文本内容、领会文本思想、品味文本语言为前提的。完全离开文本的探究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所说,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因而,当我们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想到不应是如何探究延伸,而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身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咀嚼语言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等。一般课文教学完毕,需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的强化训练。未必所有课都有抛出一个“研究性”的话题或问题。俗话说,先练走,再学跑,脚底踏实,才能健步如飞。探究性教学是“跑”,是“飞”,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实践,但它仍代替不了我们脚踏实地地“走”。

把握方向,适时引导。首先是探究性问题的确立。教无定法,探究性话题可以是先设定的,也可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探究话题。不论是哪一种,老师都要进行有原则的筛选。一方面切合文本原则,话题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是切合学生原则,探究性问题经过学生努力应可以解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他们才乐意努力,倘若高不可攀,学生也就没了兴趣。其次老师要学会适时点拨,及时、适当调节探究方向。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同时又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

3、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对于刚步入探究教学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不仅应给予肯定或否定,更要提示他们如何探究。告诉学生探究问题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避免学生感到迷茫没有头绪。首先是要他们激活已有的信息储存。一方面调动已学过的课文及正在学习的文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调动课外积累,解决需要探讨的问题。例如《发问的精神》一文课后练习三提出“有人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的说法缺少根据。看这种怀疑对不对。”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理论上的依据既可从现学文本中找,也可用上一篇课文《怀疑与学问》的道理来阐述。既可肯定其中怀疑精神的可贵,又可辩证地批判其“毫无根据地乱疑”。而事实上的依据可调动自己课外积累的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经过的知识、信息。其次,提供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方法。由于探究教学是围绕问题解决活动来开展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合作。针对不同的探究性问题,提供一些相应的探研方法供学生参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篇7:思品中考分析探究试题之我见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体现开放性和人性化的分析探究与实践题,成了思想品德试卷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主观性试题中独树一帜。分析探究与实践题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中考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适应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已的见解”而产生的。

题型设计的特点是根据活动、应用文体等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回答。此类试题一般通过一个或几个反映实际问题的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要求学生“进入角色”,自主探究,根据要求进行活动、写作,学以致用。它的命题宗旨主要是:能力立意,开发潜能,鼓励创新,德育功能。

不少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往往“跟着感觉走’,从而导致得分不高。这类试题是一种典型的开放性试题,该类题型的主要特点是:联系实际、取材广泛,形式多样、设问灵活,解答不唯

一、强调创新。

分析探究与实践题通过对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命题,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命题者提供可供分析的材料或情景,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要求,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综合分析、探究及参与社会活动与决策的能力。

答题时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准设问。准确把握设问中所要求回答的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明确设问的指向,并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

第二、阅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离题,并弄清材料包含哪几层意思,然后归纳出各层意思所揭示的中心旨意,或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第三、寻找依据。在审题的过程中,要从材材料中找出现课文的结合点,即回归教材在这个问题上所运用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制和政策。

第四、组织答案。首先,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或句子入手,揭示出题眼来回答;其次,做到开门见山、言简意骇,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详细阐述;再次,要点齐全,层次分明,围绕中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解答;最后,按层次标上序号,答案要点数最好与分值成正比。答案表述一定要用政治术语,避免口语化。

叙永县教研室吴红卫

篇8: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之我见

一、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也是最好的老师。以创设情境为主线, 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发展, 乃至创造, 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实践中, 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就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学生乐意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 去探索, 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中, 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 数学学习成绩好, 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 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推动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 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 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 数学成绩差。这时候, 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 也进行鼓励与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自主探究, 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 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刻苦钻研精神。进行数学教学时, 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文科知识和数学趣闻, 结合教科书, 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 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 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同时又说, 拿破仑也是尺规作图的高手呢。这样就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 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 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上“三视图”时, 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发若干画有“三试图”的纸片, 然后分别上讲台演示堆砌出立体图形 (准备好积木若干) 。又比如在上轴对称时, 我选中俩学生上讲台表演“轴对称” (其中一个学生先模仿交警做相关动作, 另一个仿之形成“轴对称”) 同学们哈哈大笑, 原来, 学数学这么快乐。

三、合作交流, 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 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 达到教学互动、互促, 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 实行最优化组合, 组建“学习合作小组”。 (2)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 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 (3) 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 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缩小优差生的距离。 (4)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 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 以便适时引导、点拨, 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完善认知。比如, 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显然, 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 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 要贴近学生生活, 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在合作与交流中, 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四、自我反思, 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 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 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地控制思维操作, 促进理解, 提高自己认知水平, 促进教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更好地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 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 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使认识上一个台阶, 逐步完善认知结构, 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 变成思维的镜子、快乐的源泉。”

篇9:语文探究式教学经验之我见

关键词 探究式 全体 自主能力 加强

课程改革首先是思维理念上的改革,实施新课标,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式学习就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主要运用预习、交流、练习巩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原因

(一)理解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二)运用探究式学习

运用探究式学习,既是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也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因而,新课改势在必行,学习方式必须转变。探究式学习正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立、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探究式学习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特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探索。下面,笔者以执教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一课为例,来加以说明。

(一)确切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探究教学的关键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有确切的特定认知目标和情意指向。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通过探究的双边活动,最后达到预期目标。确切的教学目标所考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自己的起点出发,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飞跃。本课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体会至爱亲情;引起回忆共鸣;品味语言深情;掌握对方心灵。

(二)情景交融的课堂氛围是优化探究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

叶澜有句名言,“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闻道在先”。在知识能力和经验方面较学生胜出一筹,但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完全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创设宽松、愉快、和谐、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在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迸射出心灵的火花,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背影》一课,自始至终暗含一个情字,慈爱、恩爱、关爱、孝悌,渗透在浓浓的亲情之中,字里行间融注了深深的父爱之情。

第一阶段:渲染氛围,创设一个情字。开课前,我刻意把现实生活中的至爱之情事例引入课堂,未讲《背影》先有情,使学生的思绪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在指导学生读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两件事:其一,注释生字词。其二,用一句话说出本文文意:父子惜别。

第二阶段:诱发体验,表述一个情字。学生再次读课,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泪如涌泉”动情的句子,并说出动情的原因。学生在自立诵读理解的深沉思绪下,通过分组讨论,典型发言,不同程度地概括了四次动情流泪的情缘。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及时作了总结;难过的泪(徐州见父),感激的泪(望父买橘),怅惘的泪(父子分手),辛酸的泪(北京思父)。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人间最美好、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情感和纯真的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心。

第三阶段:开启想象,深含一个情字。学生第三次读课加深理解,要求学生回答,作者为什么用“背影”两字作题目?学生默默地翻开书,用泪眼默默地读着,“背影”所内含的深情在撞击着心灵。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明写背影,暗含深情。背影所暗含的情愫,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抽验回答,虽层面不尽相同,但都蕴含着儿子念父的情怀及父亲爱子的深情。

探究式学习在《背影》一课中运用,主要是靠学生自己读课、理解、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在学生读课前,要掌握好两个定位,一是读课品位的定位;二是读课方法的定位。这既是对“亲情”文本的拓展,更是对二个“定位”的深化,也是师生在互勉对话基础上的共享。在教学相长过程中,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精神世界有了发展,才能畅游知识海洋。

三、优化练习设计,撰写小论文,深化实践探究能力

《背影》一课的练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强化实践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练习及训练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过去教师讲题目,讲题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

教师通过有操作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观察,突出语文课中的精华所在,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这样,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得到巩固,同时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全面推行新课改的基本保证,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只有能力才能培养能力”。为人师者,要不断更新理念,敬业爱生,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实践中,积极主动,锲而不舍地探索和总结,才能增强自身的探究意识,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

[1]钟启泉,安桂清.探究式学习理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夏苏青.探究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与管理,2004(18).

篇10:《高效课堂之我见》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有效课堂,真正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一直是教师永恒的追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材的使用,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及练习的设计,谈谈几点看法:

一、领会意图,用教材教——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支撑点

1、尊重教材。意味着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做到“深人浅出”,没有对教材的“深人”,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优秀教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非常简单,平庸的教师常把简单的内容教得非常复杂。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对教材的研究深度存在差距。

2、超越教材。尊重教材不等于唯教材。用教材教,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意识、思想、方法、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

二、妙设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助推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生态,找准认知起点,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但是,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价值,既关注生活现实,尽量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要尊重语文的本质,三、巧设活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精心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兴趣、达到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巧设练习——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我们必须优化练习内容,设计的练习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使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阳光。

篇11:高效课堂之我见

--------怎样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历史科目就是死记硬背,把知识点背下来,考试就会取得好成绩。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考试越来越灵活,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初中历史被人们称为“副科”、“小科”,而历史教学任务很重,课时安排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要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提倡高效课堂就太有必要了。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动力。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教师博览群书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1、教师要熟悉历史课标,能够把握历史课标,更好的运用历史课标。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对考纲中注明的每章每节“清楚”,“明白”,“理解”,“掌握”“运用”熟记于心,知道每章每节在整个历史这条长河中的地位,重要性。从而教师就能形成一种“删繁就简”的能力。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够就目前的考试,利用课堂仅有的40分钟,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研究试题,知道每个知识点的出题的方式、方法,以便在讲课的时候把每一种问法告诉学生。只有老师了解了每一种考法,在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

3、教师本人要经常充电,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关心时事,关心热点,做到以史为鉴。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历史主干,解读课题,把握脉络,理顺关系。

2、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生动性与情感性的特点,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好的课堂检测形式是高效课堂的的保证。

历史课课堂检测应采取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布置适当的课堂练习题。

篇12:课改教学“走秀”之我见

潘代兴(广西贺州市钟山县花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广西 贺州 542613)

摘 要: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走秀”的现象。牵制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些低效课堂,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篇13: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之我见

下面详细介绍我在化学探究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一、科学选择探究内容,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生活用品, 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是不太清楚的。这就要求我们动手探究一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到底是什么,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1: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的火焰正上方, 过一段时间观察烧杯内壁上有什么现象, 从而科学地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2:把一个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的火焰正上方, 过一段时间观察烧杯内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从而科学地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变能力

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实验课题很感兴趣, 积极动手进行探究实验1, 基本上所有学生都看到干燥的烧杯内壁上附着小水珠。学生据此回答:蜡烛燃烧的生成物里有水。这个实验是教材里设计的实验, 教师把它设置为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实验,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得出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的实验结论。

在学生们进行探究实验2时, 发现新问题出现了, 当学生们按照教师提示的方法进行实验时, 把内壁蘸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一段时间后, 并没有发现澄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自然也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时学生满脸的疑惑,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针对以上问题, 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了几种假设:可能是烧杯小, 且距离蜡烛火焰近, 再加上烧杯内壁上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少, 没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被蒸干了;可能是澄清石灰水已经变质了;可能是蜡烛中不含碳元素, 蜡烛燃烧不会有二氧化碳生成;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探究时烧杯口向下,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了。

三、制定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 综合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这时我给同学们以鼓励:大家的猜测都有道理, 能不能针对你的假设, 再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呢?这时学生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 教师让有相同猜测的同学自由结组, 设计出验证自己猜测的实验方案。

1.更换一个较大一点的烧杯, 多蘸些澄清石灰水再罩在蜡烛火焰上方;

2.在蜡烛火焰正上方放一个白色瓷盘, 看瓷盘底部能不能出现炭黑;

3.将蜡烛粘在小木板上点燃, 用广口瓶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 等蜡烛熄灭后翻转, 向广口瓶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并进行震荡, 观察现象。

四、教会学生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各小组同学分别从仪器室找来自己所需的用品, 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收集数据、观察现象, 分析出现结果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已经验证了自己的猜测, 那么猜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学生交流的结果主要有: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 按照我们的进一步探究, 还是没有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的猜测也是错的, 蜡烛火焰上方的瓷盘底部出现炭黑, 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我们成功了, 通过我们的改进,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五、教会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灵活学生思维

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既然你们的方案成功了, 就再给大家展示一下, 看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小组代表积极发言:我们先前探究的实验2现象不明显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而我们在探究时烧杯口是向下的, 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大部分可能从烧杯中逸出, 由于此时烧杯内部的二氧化碳很少, 不足以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所以看不到明显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小组做了改进, 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直观一点, 我先把图给大家画到黑板上, 我们改进以后的具体操作步骤是:

1.将燃烧着的蜡烛用蜡油粘在一小块木板上, 用内壁干燥的广口瓶将其扣住, 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 因为氧气缺乏将会熄灭。

2.蜡烛熄灭后, 放置一段时间冷却到室温, 仔细观察干燥的广口瓶内壁上会出现小水珠, 这是水, 说明蜡烛燃烧有H2O生成。

3.再将此装置上下翻转过来, 向广口瓶内注入20mL的澄清石灰水并轻轻震荡, 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了, 证明蜡烛燃烧有CO2生成。

六、反思与评价

这一探究结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现象明显直观, 成功率百分之百, 使同学们不再对此实验产生疑惑, 效果极佳!这个实验方案是对教材实验设计方案的改进, 是一个很成功的改进!

篇14:探究性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 素质

下面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1.设计实验或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例如,在讲“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新鲜的红色的大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是:热水使细胞破裂,从而使里面的物质流出来;有的同学说是:细胞被热水烫死了,里面的物质就流出来了,而自来水中的花的细胞还是活的,物质就不能流出来。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出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和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都积极主动发言,并且思维更加广阔,能联想到了生活中生物都在不断地消耗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就是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缘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

如,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呢?”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在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组织者的作用,不断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1)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结合社会上发生的SARS和禽流感事件,让学生讨论和探索。通过讨论,有些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SARS、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这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病毒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或Internet等,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归纳资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2)利用课文的“资料分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以课文的“资料分析”为基础,开展“关注艾滋病”专题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发表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最好方法,而且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问题 ----提出假设----实验预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实验数据。例如在讲“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时,在学习了普利斯特利和萨克斯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去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以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溶液培养法来研究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首先设计实验小组:(1)完全营养液培养某种植物(三个实验小组均使用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2)缺N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3)缺P元素的营养液培养同种植物。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实验材料:配制营养液;选取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让学生理解到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让学生自己管理及观察实验,实验后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为什么要设计实验小组。经过此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实验方法去研究问题,并了解到科学地设计实验的重要性,并从中理解什么叫无土栽培。学生还能从此实验中,总结出:时间长了要更换营养液,并且营养液浓度高植物容易出现失水现象。为以后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提供了经验。有了实验操作经验后,在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要求学生自行拟题、进行实验设计、选取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步骤,并自己观察及总结实验。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學,使学生懂得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应具有的科研态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起到为知识拓路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毅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你第一天上班的感受下一篇:飘荡在风中的秋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