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知道的童话故事

2024-04-15

舅舅知道的童话故事(共6篇)

篇1:舅舅知道的童话故事

我前一阵当了舅舅,多了个外甥女。小家伙生得粉雕玉砌,十分可爱。欣喜之余,我想给她准备点特别礼物。于是,我为她写了十个童话故事,每一个都用脑浆腌制了很久。然后我找了一家印刷公司,煞有介事地把这些童话装订成一本精装书,起名叫《只有舅舅知道的童话故事》。以下是我为这本印量仅一册的童话写的序。

嘿,亲爱的翊宁,你好。

每当轻风吹着你的头发,就是千里之外的舅舅在摸你的小脑袋瓜儿。如果你能看懂第一句话,相信你已经认识了许多字,甚至会写自己名字了,可以继续看下去了。

在你还是个婴儿的时候,舅舅就见过你。你的眼神告诉我,你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在睡觉之前,一个好故事可以让你安安稳稳地睡到天亮,一点都不害怕。所以舅舅决定,给你准备十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把它们缝进柔软的枕头里,陪着你入睡。

你知道的,童话不是编造出来的,它们像兔子和鸽子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可能在大山里,可能在大海里,也可能一直在天空漂浮着不肯落地。

为了寻找这些故事,舅舅曾经爬到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也曾经深入过最深的海底,甚至还用捕蝴蝶的网罩去抓过星星,在暴风雨的黑夜里趴在轮船底下。可是童话们太狡猾了,它们总是躲藏起来,不肯让别人看见。

所以舅舅想了另外一个办法,把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叶子的大树,站在大路旁边一动不动。在炎热的夏天,各地来的旅人想要乘凉,就会在大树旁休息,一边喝着加了冰块的酸甜饮料,一边讲述在各地的见闻和奇事。舅舅默默地把这些事记下来,慢慢地长出许多叶子。叶子只有手掌大小,每一片上面,都用叶脉和叶茎记录下一个美妙的故事。

到了秋天,秋风吹过,叶子从绿色变成黄色,文字才浮现出来,掉落在地上。大人们走路很快,总是昂着头,他们不会注意到。只有小孩子们才会发现这个秘密,他们把叶子捡起来,然后把最喜欢的一片叶子拿回家里,藏在枕头下。在天亮之前,这些故事会带着孩子们的梦,飘回到我的身旁。

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些故事会再度变成叶子,从舅舅这棵大树空荡荡的枝条上再次长出来。舅舅从中挑选出十个最受欢迎的,把它们订成一个大大的册子,用上面扎了粉红绸带的紫纸盒装着,送到你家门口。

所以,翊宁,你明白吗?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普通的童话书,它不可以在阳光下摊开,也不可以给其他小朋友大声朗读。它的每一页都藏着许多孩子的梦,用舅舅的魔法才能抓住。这是一个小秘密,只存在于舅舅和你之间。

你的妈妈是个敏锐而多疑的女人,她会把这本童话藏在最隐蔽的地方,也许是书架,也许是阁楼上的橱柜深处,总之不肯让你看到。不过没关系,翊宁是个聪明的姑娘,和舅舅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既然你已经看到这本书,说明你一定找到了它。

没错,这才是这本童话的正确阅读方法!

你要挑选一个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的下午,推开那一扇他们从来不让你打开的小木门,走进阴暗的杂物间。在一大堆杂物里,你一眼就能认出这个紫色的盒子。不用念什么咒语,它是为你而存在的,一直那里等着你,等着你打开它。

很好,全世界仅有一本而且只有翊宁才能听的童话故事,要开始了。

篇2:舅舅知道的童话故事

并不是件容易的2113事。妈妈便带我去了舅舅家,很多同5261学可能都有这样的4102感觉:“想说爱你:“小1653猪圆滚滚。“熟读唐诗三百首。教师读后感,我能行”这句话牢牢地刻在我心里,不妨也从看课外好书做起,一定要坚持到底,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对作文感到头疼的同学。从那以后。”

“舅舅一放下饲料,那时?于是,顿觉眼前一亮,能这么说,你也会说,好词,也不会伤害其他的小伙伴,写作的灵感就冒了出来,也因此对作文慢慢产生了兴趣,我就更加喜欢看书,大概缘于她爱看课外书。一到那儿。只见小猪们排得整整齐齐,好像在赛跑似的!”一听到有人这样说,我觉得作文并不是一些同学想象的那样恐怖。我觉得做一件事情“糟糕,但排得整齐,我能行,才有收获。看着看着,我写作不怎么好、胖乎乎的身体特别可爱,对作文也没什么感觉。但小作者说“作文,埋头吃得津津有味,我看到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猪,急得团团转,我留心观察小猪的一举一动,一会就把她的叮嘱抛在脑后,我一时想不出什么好题材写日记。”对于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连妈妈叫我早点休息也没听见,凭着这些句子得了高分。”“作文真难。妈妈好不容易把我从书中拉了出来。曾经有一次。就这样,不会做诗也会吟。”“它们虽争着抢着吃,我喜欢上了看课外书。有一次。

因为有了这个想法,爱写作文了,这不是写作的好材料吗,继续看我的书,我的思绪就会飘到从前。

篇3:舅舅知道的童话故事

“我可不玩儿谷歌的那一套”

而这些都只属于威尔士曾经的生活。如今的他居住在伦敦, 与其同住的第三任妻子凯特·加维 (Kate Garvey) 常常被他形容为“伦敦最长袖善舞的女人”。维基百科上并没有关于加维的相关词条;不过, 假如有的话, 它一定会提到她曾以托尼·布莱尔秘书的身份供职于唐宁街10号 (英国首相府邸) ;此后, 她担任过弗洛伊德通信公司的主管, 而这家公司的负责人马修·弗洛伊德 (Mattew Freud) 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曾孙, 同时也是新闻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的女婿。布莱尔曾在2010年出版的回忆录中提到, “加维规划日程的手段相当严格, 任何想要打乱我日程安排的人都会遭到毫不留情的对待”。

加维与威尔士的婚礼于去年10月举行。当时观礼的客人约有200位, 其中包括了布莱尔夫妇、通讯与战略部的部长阿利斯泰尔·坎贝尔 (Alistair Campbell) 、戴维·卡梅隆的前助手史蒂夫·希尔顿 (Steve Hilton) , 以及著名乐队“就是红合唱团”的主唱米克·哈克诺 (Mick Hucknall) 。尽管加维的主伴娘在祝酒词中调侃, 她居然下嫁了一个举世闻名却不是亿万富翁的互联网企业家, 这桩婚事依然受到了《每日邮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威尔士对此十分激动, 还特意告诉我说, “在当时, 这件事可是《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他在自己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上打开了《每日邮报》的界面, 找出了当时婚宴上的一些照片, 并形容道, “这简直像一场梦”。

威尔士要同时经营好他过去与现在的人生并非易事—发生在今年冬天的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那天, 威尔士挎着一个棕色塔米 (Tumi) 包, 冲进了他在伦敦西区的办公室所在的办公楼, 急急忙忙地在前台登记。此时的他已经迟到了45分钟, 衣着凌乱, 神情焦虑—他把他跟加维在伦敦市中心的豪宅的钥匙, 落到了他在坦帕附近的另一个公寓, 以至他两岁的女儿和保姆都被关在了门外。威尔士说, 当时他忘记把钥匙交给保姆了。正当威尔士准备亲自回家一趟的时候, 他在佛罗里达的私人助理发来信息说, 房屋管理处的经理已经让保姆她们进到家里。就这样, 他避免了一场国际托儿事故。

威尔士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 里面是一件过于紧身的黑色高领衣;他的胡子打理得很整齐, 整个人看起来既有乔布斯的干练霸气又有苹果修理店里那些暴露狂的轻浮感。不管什么时候, 46岁的威尔士都是衣冠楚楚, 却难掩宅男本质。他向我解释道, 他的办公室“简陋杂乱得不像话”, 实在不适合公共开放。因此, 他跟我一起坐到了楼下的大厅里有裂痕的沙发上。在这里, 中东风格的地毯已显陈旧, 再配上几把突兀的折叠椅, 整个地方都流露出一种时髦的波西米亚风。作为自我营销的专家, 很明显, 威尔士十分乐于展示这些。这座楼是被英国广播公司遗弃的旧楼, 即将被拆迁—威尔士很快就得搬走了。“我可不玩儿谷歌的那一套”, 他说。

许多人都说, 伦敦是英国的纽约、洛杉矶加上华盛顿—它综合了这些城市的特点, 集全国的经济、娱乐与政治中心于一身。不过, 伦敦却鲜少展露出任何硅谷的气质, 而威尔士愉快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威尔士跟我展示他的婚礼照片之前, 他提到了他的新朋友莉莉·科尔 (Lily Cole) —她是一位英国模特, 而她的办公室就在威尔士的对面。随后, 威尔士又接了一个波士顿咨询集团 (一个专业的商务策略集团) 打来的电话, 讨论了一些关于他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演讲的相关事宜。威尔士用的是一部中国华为制造的廉价智能手机, 是一位朋友以85美元从肯尼亚内罗毕买来送给他的。这部他经常展示给记者看的手机, 代表了他想要把维基百科在发达国家过渡到移动客户端时代的强烈愿望, 但却不是一部能够胜任国际电话会议的手机。在掉线好几次之后, 威尔士提议将会议移至即时通讯平台进行—这个建议并没被采纳。

这通电话终于结束之后, 威尔士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开始在电脑上追着看维基百科上的编辑讨论页面。在这里, 维基百科上的志愿编辑们可以记录下他们关于各种词条的讨论和争辩。这次, 这个页面上充斥着关于要把土耳其语维基百科上的几位编辑禁言的激烈辩论。威尔士像是看着一出高中生闹剧一样, 观察着事件的发展。

维基百科“仁慈的终身独裁者”

维基百科的本质是一个维客, 也就是说, 它是一个让用户共同创造、添加以及编辑内容的网站。在这里, 至少有超过100万人曾编辑过至少一个词条。维基百科有超过2400万的海量词条, 它们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都全部依赖于一个超过8万多人的志愿者群体—维基人。来自全球各地的草根志愿者创造了让维基百科能被出色地协同编辑的条件, 但与此同时, 为了一些如“鹰嘴豆沙到底该如何归类”的细节, 线上的争执和“编辑战争”也接踵而至。“鹰嘴豆沙在以色列十分流行, 所以它难道不应该属于‘以色列饮食’吗”“还是说, 它本来是一种阿拉伯食物, 只不过后来被犹太佬给偷去了?”—在维基百科上一个叫做“史上最无技术含量的编辑战争”的网页上, 有一个编辑如是写道。

如今的威尔士忙于环游世界, 宣传关于自由言论和自由互联网的言论, 已经不再参与维基百科的日常运营工作了。尽管如此, 他依然关注着维基人群体, 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和他们交流。当线上的裁判团无法对编辑间的争执做出决断的时候, 被唤作“吉伯 (Jimbo) 老大”的威尔士就必须要做出最终裁决了。或许威尔士并不会说土耳其语—他甚至对土耳其一无所知, 但他却是维基百科的B.D.F.L.—“仁慈的终身独裁者”。

作为B.D.F.L., 威尔士的管辖范围看上去十分巨大并繁杂。在土耳其编辑禁言之争前, 他正在考虑裁决另一场争论—维基百科上关于军事历史学家丽奈特·纳斯巴撤 (Lynette Nusbacher) 的词条到底该不该提到她是一个变性人?威尔士认为应该, 但随后这个词条却被删掉了。此外, “顺势疗法”的词条中, 是否应该将这种做法形容为“江湖骗术”?威尔士对此持支持意见, 但前提是必须明确指出“江湖骗术”这种形容词是由美国医学协会提出的。“老大如是说论”的意思是:事无巨细都要顺从吉米老大的意见—但在这一点上也有许多人持反对意见。有一位维基编辑称, 威尔士已经开始对B.D.F.L.的说法感到不适了。有的人还讨论过“到底应该把威尔士叫做什么”的问题。某些用户为了“Jimbo”这个词条的拉丁语版本到底应该是“Jomboni”还是“Jimbini”曾争论不休。不管怎么说, 换作是谷歌的那些人, 大概是无法忍受这种局面的。

威尔士别无他法。他很早之前就意识到, 维基人绝不会容忍他通过卖广告的方式将维基百科商业化。尽管他现在风光无限地被邀请至全世界演讲, 甚至还能跟U2的主唱博诺称兄道弟, 但他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无私地创造了一个自由而免费的百科全书”的身份。这样一来, 他的地位与网上这群喋喋不休的志愿者们就产生了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为正是他们促成了维基百科的成功。要处理好跟这些志愿者的关系是一件微妙的事情, 而在威尔士搬到伦敦来享受他的成功所带来的物质生活之前,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有钱不赚

今天的维基百科已经有了285种不同语言的版本, 每个月有超过200亿的浏览量和约5.16亿个独立访客。它是世界上访问量排名第5的网站, 仅次于谷歌、雅虎、微软和脸书;领先于亚马逊、苹果和e Bay。据相关人士估算, 如果维基百科要刊登广告, 其价值最多可达50亿美元。不过, 如果要把维基人无私奉献的劳动成果公然地进行商业贩卖, 威尔士肯定会遭到大家的鄙视。纽约科技顾问公司Activate的主管兼雅虎董事之一的迈克尔·沃夫 (Michael J.Wolf) 说, “这件事矛盾的地方在于, 阻止维基百科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的盈利企业的东西, 正是那些让它如此有价值的东西。”

威尔士自己也被同样的矛盾煎熬着。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宣传互联网自由的巡回演讲者, 他收入丰厚, 但跟硅谷大头赚的钱相比却不值一提, 甚至跟许多伦敦的名人相比都要少很多。威尔士的净资产只有100万美元左右, 这还包括了他在自己的盈利企业维基亚 (一个提供维基服务的公司) 所持的股份。他的收入永远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如果你在谷歌搜索栏里打入“吉米·威尔士”, 第一个相关搜索便是“吉米·威尔士净资产”。维基媒体基金会 (维持维基百科运营的非盈利组织) 的执行长官苏·加德纳 (Sue Gardner) 说, “每个人都会调侃吉米有钱不赚。”

威尔士应付关于他收入的问题手段已经十分老练了。2005年, 杂志《佛罗里达潮流》杂志报道称, 威尔士早年曾在芝加哥当过一段时间的期权和期货商人, 那时, 他赚的钱就已经足够让自己余生都衣食无忧。不过, 这时他还不用付孩子的赡养费和在佛罗里达还有伦敦的房租。当我这次问起这个问题时, 威尔士显得有些烦躁, “我很少去想这个问题。记者总是问我这个问题, 并且期待我伤痛欲绝地说, ‘我的几千万都上哪儿去了?’”他曾两次将自己跟俄亥俄的汽车商人相比较, “俄亥俄有些贩卖汽车的商人比我能赚钱多了, 但他们的工作却远远不及我的有趣。”在被问及自己的净资产时, 他提到了安·兰德的小说, “你能想象霍华德·洛克说, ‘我只想努力挣钱’么?” (译注:霍华德·洛克是小说《源泉》的男主角, 是一名我行我素的反传统建筑师, 为了坚持自我和强调个性, 不惜与主流社会拼死抗争。)

名流权贵的私人编辑

威尔士想要激发出维基百科更为深刻的意义。他对于互联网的观念充斥着自由意志主义的理想性—他曾公然谴责如美国政府和苹果公司这样的机构, 因为他们局限了互联网信息的免费共享。与此同时, 他也频频出席各种赞助活动, 并以此为生。目前, 他在各式企业、大学及基金会作一次关于互联网权利的普通演讲的价格是7万美金。去年秋天, 我听了一场威尔士在每年一度的克林顿全球倡议 (一个由前总统运营的慈善项目, 目的在于为有意义的项目争取富有慈善家的资助) 上一篇名为“行动的冠军”的演讲。在纽约喜来登酒店黑暗的舞厅里, 他周围坐着各类名人—前国务秘书马德琳·奥尔布赖特 (Madeleine K.Albright) 、哈佛教授及健康伙伴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保罗·法蒙 (Paul Farmer) , 以及来自也门的人权活动积极分子、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塔瓦库·卡门 (Tawakkol Karman) 。

威尔士去参加此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要推广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的运营费用和它160个有薪员工的工资来源于捐助) 。在谈论到海地的医疗资源和中东地区的暴乱时, 卡门提到了她的名字在维基百科上被拼错了的事儿, “他们全都拼不对我的名字, 或许我得展示一下我的护照了。”威尔士保证他已经对此做出了更正。有权势的人都喜欢跟威尔士接触, 而威尔士也经常被批评喜欢攀权附贵。他2月份去洛杉矶的时候, 在推特上发了一条状态:“午餐是跟菲利西亚 (Felicia) 一起吃的, 晚饭是跟查理兹 (Charlize) 吃的, 洛杉矶真是个好地方!”其中的Felicia和Charlize指的是女演员菲利西亚·戴 (Felicia Day) 和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他最近还发了一条推特说, “刚刚订好了为肖恩·帕克 (Sean Parker) 的婚礼量身定做的礼服, 应该会蛮好玩的:-) ”。不过, 据我在克林顿全球倡议上的观察, 有的名人只不过把威尔士当成了他们的私人编辑。卡门事件后, 嘻哈歌手Wll.i.am向威尔士抱怨称他的维基页面上也有一个错误—“每个人都以为他是William James Adams Jr.但是其实他的名字里既没有James也并不是Jr.”, 威尔士一边向我解释道, 一边打开了电脑, 修正了这个词条。

2001的吉米·威尔士。这一年, 他的公司开始创建维基百科。图片来源:Robert Burroughs/The New York Times

跟名人之间的这种关系, 并没有受到某些维基人的认可。他们有些人认为, 威尔士的新生活在某些方面, 已经与他一手创立的平等主义世界背道而驰。有几个词条编辑人对威尔士更改Will.i.am词条的事提出了抗议, 因为他听信了一面之词, 而这件事缺乏客观证明。有一个叫做“Fram”的用户说, 威尔士违背了维基百科的协定—客观事实必须得到书面证据的支持。Fram在参考了两个已发表的文献后, 改回了Will.i.am全名, 并写道, “在个人信息方面, 当事人的陈述并不一定可靠。”同样, 在威尔士想要在他自己的维基百科页面把出生日期从1966年8月8号 (这是他的护照和驾照上显示的日期) 改回他真正的生日8月7号时, 他在讨论页上写道, “这并不是可证实的信息, 我很抱歉。可能下次我得上传一份有我母亲签名的声明书作为书面证据吧。”

从色情网站孕育出的“文化实验”

维基百科最为神奇的特点, 是他让默默无闻的志愿者们有了像专家一样的发言权。从很多角度来看, 威尔士自己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扩大。他在阿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 (Huntsville) 长大, 父母分别是老师和零售店经理。随后, 他去了欧本大学学习财会。2005年, 威尔士回忆起这段时光时, 说, “感觉真是有点奇怪, 那时的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伙, 而现在我已经是吉米·威尔士了”。20岁时, 他与自己在一家杂货店工作时认识的帕梅拉·格林 (Pamela Green) 结婚了。随后, 他曾短暂地在芝加哥从商, 在这里, 他认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克里斯丁·罗汉 (Christine Rohan) , 一个钢铁商。

1996年, 当威尔士还留着吊儿郎当的胡子, 听着疯狂小丑的嘻哈音乐, 并在会议中引用“摇滚万万岁”的台词时, 他参与创立了Bomis—一个自带“Bomis美女报告” (也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裸女和艳星照片的博客) 的搜索引擎。为了赶上互联网热潮, 他与罗汉搬到了圣地亚哥。2005年, 威尔士曾反对了他个人维基词条中所提到的“Bomis是一个贩卖色情资料的网站”。他告诉维基人:“Bomis的总盈利中, 来自于‘成人’ (并不是色情) 的部分远远不及十分之一。”不管它是不是色情网站, 来自于Bomis的盈利支撑起了威尔士的另一个项目, Nupedia。Nupedia是一个线上的百科全书, 其中的词条由有关专家撰写, 并会受到大众的同行评审—这也就是维基百科的前身。

威尔士对于“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的在线百科全书”这个概念非常迷恋。他从小是看着父母的贴满了书签的世界百科全书长大的;在读研究生时, 他开始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开源软件运动产生了兴趣。在Nupedia步履维艰、Bomis的商业伙伴又急于扩张其业务的同时, 威尔士在免费的开源百科全书中看到了更大的“文化试验”机遇, 也为此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2001年1月, 他注册了www.wikipedia.org和www.wikipedia.com的域名。整个项目于2001年1月15日上线, 因此, 这一天也被称作“维基百科日”。

与许多互联网企业家一样, 在一开始, 威尔士无意创立一个企业—他只是想创造一个很酷的东西。在一开始, 维基百科的运营完全是想到哪做到哪。当时, 威尔士与罗汉为了省掉一些房租, 搬到了佛罗里达的圣彼得堡。他必须得用Bomis那边赚到的钱来维持维基百科在坦帕的服务器。创业初期, 威尔士依然认为, 他的免费百科全书能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他的好友和Bomis合伙人特里·富特 (Terry Foote) 告诉我说, “我觉得吉米当时以为他可以从这里赚到很多钱。”富特是威尔士的中学同学, 在他第二次婚礼的时候曾是威尔士的伴郎, 但他却并没有出席威尔士的第三次婚礼。关于他们的决裂, 富特说, “成名会改变一个人”。威尔士自己竭力避免提到他与维基百科早期许多同事的友谊, 他说, “我的社交圈子在搬到伦敦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你知道, 我的妻子认识所有的人。”

互联网热潮褪去时, 威尔士还没来得及把维基百科建成一个可盈利的企业。此后, 他陷入了一个窘境—维基百科成为了一个“叫好不赚钱”的项目, 依赖于固执的志愿者的支持, 而他们绝不会支持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广告。然而, 随着维基百科的发展, 威尔士发起了一场精明的品牌转变。2003年6月, 他为维基百科创建了一个非盈利的基金会。2004年, 在接受科技资讯网站Slashdot的采访时, 他公开发表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这使得未来的维基百科完全脱离开了“Bomis美女报告”这个略微丢脸的根基。他当时说,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免费地获取人类所有的知识。”与威尔士的观念向左的科技资讯作家安德鲁·基恩 (Andrew Keen) 告诉我说, “威尔士不过是一个幸运的隐晦色情传播者罢了”。不过, 威尔士崇高的目标在2005年让他得到了一次在TED演讲的机会。此后, U2的主场博诺亲自邀请他加盟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

一个人人都能书写的历史

在这次旅途中, 威尔士身边的人形容道, “他起初只是一个举止笨拙的‘搞电脑的人’, 但他的权力迅速地得到了提升、信息面迅速地得到了扩大”。他理想中的互联网—一个不被企业或政府的私人利益禁锢的世界—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此外, 他还登上了《时代》杂志所评出的“2006年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任务”的榜单。在达弗斯的第二年, 威尔士和加维都获得了“全球青年领袖”的称号。 (威尔士在2008年与罗汉分手, 并自称与加维初识于2009年的摩洛哥。他们于2010年正式确定情侣关系。) 哈佛大学的法律系教授、哈佛大学贝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乔纳森·吉特仁 (Jonathan L.Zittrain) 说, “吉米促生了人类知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他也一直因此在高调地宣扬此事。我们不应该去嫉妒他。我觉得他也是凭着直觉摸索着走到今天的, 因为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先例。”

不过, 有的人会怀疑, 威尔士是不是因为无法找到通过他的发明来赚钱, 才反过头来以“人道主义”的幌子骗钱?2010年, 斯考特·格鲁斯曼 (Scott Glosserman) 与威尔士花了一年的时间, 拍摄了一部关于维基百科的纪录片—《数字中的真相》。他质疑道, “吉米到底是一个有远见有目标的人, 还是只是靠着随机应变走到了今天?”为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 威尔士授予了格鲁斯曼等人维基百科的最高权限, 但这部影片却指出了维基百科中许多因其开源性质而难以避免的错误, 最后呈现的观点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威尔士并不喜欢这部纪录片, 也拒绝为它做宣传。格鲁斯曼在谈及维基百科的演变时说, “他的成功无非是侥幸的无心插柳而已。”

不管威尔士是不是一个高傲的人, 既然他把权利授予了大众, 那他就欠了他们一个大人情。这种情况在他还住在佛罗里达的圣彼得堡、开着一辆用了四年多的破旧现代汽车时, 尚还比较好处理, 但他要在跟布莱尔夫妇聚餐的同时, 当好维基百科的老大就比较困难了。尽管维基人偶尔会对威尔士如今的社会地位感到些许不爽, 但威尔士却在极力地利用他的人脉来为维基百科谋取利益。2012年1月, 维基百科志愿者们为了反对华盛顿两条反盗版的议案, 投票决定将维基百科关闭两天, 此举促成了该议案被禁。此事过后不久, 威尔士与《卫报》一起反对25岁的理查德·奥德怀尔 (Richard O’Dwyger) 因创办搜索引擎TVShack.net所引起的版权问题而被引渡到美国。他还反对了英国政府的通信数值法案 (又称“窥探者宪章”) , 此法案需要检测所有英国公民的网络、短信和邮件。威尔士称此法案无法得到“成熟的技术支撑”, 并威胁要将维基百科的页面加密。此后, 该法案就被束之高阁了。

不过, 威尔士会很谨慎地避免自己被看做极端分子。在处理自由文化运动的一些极端人物时, 他显得十分慎重, 比如朱利安·阿桑格 (Julian Assange) (他批评了Assenge滥用维基的称号) 和匿名者黑客组织等。威尔士和我共进午餐的前一天, 26岁的程序员和互联网活跃分子亚伦·斯沃茨 (Aaron Swartz) 自杀了。线上的维基群体一片沸腾, 大家都希望得到威尔士的参与, 但他却犹豫了。他告诉我说, “大家都在催促我去评论这件事, 但是我并不认识他。”而有关泄露美国“棱镜计划”的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技术承包人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 事件, 他同样也保持了沉默。

“维基百科折射出互联网世界本质的一面镜子。以前我们都说, 胜者才能书写历史, 而如今, 每个人都拥有了这个权利。”Craiglist的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 (Craig Newmark) 如是说。就连威尔士自己也躲不过受到这一点的影响。维基百科走上正轨后, 威尔士曾试图在关于自己的词条里将自己称作维基百科的独立创始人。不过, 在2000年, 他聘请过一个叫拉里·桑格 (Larry Sanger) 的学者来帮他创建这个线上百科, 而此人此后对开源网络持反对意见。桑格称, 要让每一个人 (而不仅仅是相关专家) 来编辑这个百科全书是威尔士的主意, 可当时的威尔士并不大相信维基技术, 是他说服了威尔士接受它。此外, 桑格还说维基百科这个名字也是他提出来的。威尔士试图更改自己的词条的事违背了维基百科的协定, 在维基人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目前, 他的词条里称他为“维基百科的共同创始人之一”, 并用一个名为“相关争议”的部分详尽地解释了桑格的创始人之争, 里面提到, 2001年的《纽约时报》的报道和2002年的一篇维基百科新闻稿, 都以创始人的身份提到了威尔士和桑格的名字。威尔士以讽刺的语气说道, “真是好玩儿啊, 这场‘争议’简直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争议了”。桑格拒绝了本文采访, 但在威尔士词条的讨论页上, 他曾留言道, “是直到维基百科开始进入公共视野, 而吉米也开始到处演讲时”, 威尔士才想到要去改写历史。

维基百科, 维基人的百科全书

在和克里斯丁分手后, 威尔士在纽约暂住的同时经常去科芬园的公寓约会加维。2011年, 这位37岁之前从未踏出过美国半步的威尔士搬去了伦敦, 与加维 (她拒绝了接受采访) 在梅利本区租得一套房子。威尔士看上去已经轻松适应了自己的新生活。他学得的伦敦口音, 让他听起来更像一个有名的英版格温妮丝帕特洛或者麦当娜。他告诉我他在奥运会上观看了沙滩排球, 并且作为鲍里斯·约翰逊 (Boris Johnson) 的客人参加了一个骑马活动, 过得“相当愉快” (英式说法) 。他认为住在梅利本区是非常棒的, 因为他们有“非常多的人登门拜访”。这与美国不同——在美国, 政客们对于他来说不过是遥远的百科词条, 但在英国, 他“真的”认识他们 (“真的”发音方式很英式) 。他再次提及“我的妻子是伦敦社交面最广的女人”。

然而, 维基人也没有被他遗忘。自从威尔士开始发展他在伦敦的社交圈后, 他会刻意避免参与编辑某些百科条目, 其中包括布莱尔以及与他有私交的一些上议院议员们的页面。即使如此, 维基人也曾质疑威尔士是否为了布莱尔而涉嫌刻意掩盖哈萨克政府条目中的某部分 (威尔士认为这个指控“愚蠢至极”) 。早在他与加维完婚前, 一些维基人就开始抗议说他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其中一个志愿者写到, “吉米不是维基百科的主人, 可能他的确是创立者之一, 但是这又怎么样?维基是属于所有维基人的。”威尔士承认, 这多少有点道理。他说, “理论上说, 我在维基百科上有终极权限, 可以随心所欲地订下任何规定。实际上, 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 他们肯定会疯狂地抗议。”

这样的集体所有制不能让任何人致富, 但是威尔士坚持, 从长久来看, 这样的制度能够让维基比脸书和推特更加持久, 并且对社会产生更多价值。维基没有因支持阿拉伯之春革命起义类似的事件而得到广泛好评, 这显然困扰了威尔士。他告诉我, “人们喜欢讨论脸书和推特的革命, 但我觉得那只是在整个进程中最肤浅的结局。人们能够去自我组织并且公然抗议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我们要记住, 是什么让他们在最开始相信这样的起义是可行的?”他指出, 这都是因为进步分子们读到了关于乌克兰的橙色革命, 欧洲的变革以及美国的民主主义早期, 他说, “要走上大街闹革命是一回事, 而要在革命成功之后做出新的规划和进行改革却是另一回事。”

威尔士认为, 维基百科可以让人们在决策更加有根有据。这就是为何他目前正在发展中国家推广维基百科。去年, 作为“维基零”活动的一部分, 维基的基金会在诸如泰国、马来西亚、塞尔维亚以及潜在的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电信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手机上预装了维基百科。在演讲中, 威尔士主要呼吁的就是, 要在发展中国家以让维基百科不计入数据流量的方式, 将在线百科全书推广到每个人。

能够赚钱就更好了

纽约的一个晚上, 威尔士从他的传教工作中抽出时间与朋友们共进晚餐。他刚完成“科尔伯特报告”的录制, 穿着一件由英国设计师奥斯华·博阿滕 (Ozwald Boateng) 设计的白色衬衫, 衣领是不对称的, 上面还有紫色的花边。六年前, 缺少媒体经验的他在录制“科尔伯特”时显得窘迫多了。而此次, 他以标准的新闻发布人方式让自己非常安全。“从上次你上电视以来, 维基已经家喻户晓了, 想必你已经数钱数到手抽筋了吧?”科尔伯特问道。对此, 威尔士一笑了之, 并且提醒观众, 维基百科依然需要他们的捐助。在晚饭后, 他显得非常激动, 浑身都散发出荷尔蒙的气息, 假装害羞地欣然接受了大家的赞扬。次日, 他将回到伦敦, 然后去到福罗里达和德国, 最后, 他还要在加利福尼亚做一个关于网络安全公司的演讲。当然, 与此同时, 他也不会忘了一直陪伴着他的维基人。

篇4:鄂尔多斯:知道不知道的故事

8月是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自治区一年里最好的季节,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也在此时举办,“一会两节”之所以选在这一时段,除了要增加节日气氛等因素外,还是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为加强对外交流、吸引四方宾客的商业之举。

开放的内蒙古需要外界更进一步地了解,除了马头琴、手扒羊肉和草原的各种传说,这片神奇的土地其实也充满现代气息。

同样,如今的鄂尔多斯是历史上最开放的鄂尔多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鄂尔多斯人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一方面大力发展鄂尔多斯旅游文化,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开展对外交流,吸引国内外人士对该地区民族文化进行考察了解,扩大宣传,进而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现代管理,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精心打造民族品牌和世界品牌,把自己的民族品牌推向全国和世界。

篇5:我和舅舅的故事精选600字

我舅舅和他舅舅年龄相仿,却仗着远房辈分的关系,成为了我舅舅的舅舅。他舅舅家出生名门,传说是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之后,也就是说现在的徐家汇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家。

我舅舅与他舅舅从小一起长大。曾是一起闯荡如今网红遍布巨长富的死党(上海法租界最著名的巨鹿路、长寿路、富民路,当然当时还没有这个时尚的说法)。直到现在我舅舅也常会跟我提起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们如何爬山涉水闯荡马勒别墅、大闹荣宅(如今的Prada上海)游走在上海法租界最时尚的地段,游手好闲的荒废着热血的青春。

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广播的红色年代,他们的友情岁月是我们无法想象,物质生活的匮乏并不能抹去少年时期的热血。虽然没有经历,但当事人绘声绘色的描述,吐沫横飞的画面很容易把我拉回当时的峥嵘岁月和红色蔓延的年代。

篇6:美文故事:哑巴舅舅

三四岁之前,大舅是会说话的。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缺医少药的年代,大舅发高烧,昏迷了五天之后,捡回了一条生命,他却再也无法聆听喧嚣的世界。

他无声的童年是快乐的吗?我无法知晓。小时候的我是不太情愿去大舅家的,那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亵渎。有次母亲带我去舅家,在大舅家门前和同龄小孩玩,一时起了争执,他们向我边扔土疙瘩边嘲弄我是哑巴的外甥。外婆恼怒地找他们家大人理论,却被人家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你家老大就是不会言语啊。

大舅是不会言语,可我虽不是巧舌如簧,但说话吐字清晰连个结巴也不打。都说外甥在舅家气长,还不是因为受到这个哑巴舅舅的株连,在他家门前连个头都抬不起来。

尤其让我生气的是,明明我对他不理不睬,看见他如同躲瘟神一样,他却笑嘻嘻的从那件年初穿到年尾,都是干净的蓝色或绿色上衣口袋里,掏出一粒糖果惹弄我的馋嘴。这个时候,往往我一把从他手里抓过糖果,跑的远远的撕开糖纸,糖果塞进嘴里咯嘣嘣的响,他站在原地手指点着我,爽朗的笑着,嘴里发出谁也听不懂的“呜啦呜啦”的声音。

小孩子都喜欢过年,只有这个时候在舅家,能暂时让我忘却对他的不快。我和大姨小姨家的几个表弟,美滋滋的吃着瓜子花生糖果,最惬意的是二舅和小舅还给了我们崭新的五角压岁钱。可一直到了吃过午饭,坐在热炕上的外婆和几个儿女聊得都无话可说了,大舅却在他的小屋里鼾声震天的睡觉,一点都没有要给压岁钱的动静。

我们几个小外甥围在他的屋门外,悻悻的有些不满。小姨家表弟气恼地说:咱们在屋子脚地点个炮竹,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听不见。其他几个表弟七嘴八舌地附和着,积攒已久的怨气让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我稍大些,让表弟躲在门扇后面,自告奋勇地点燃炮捻。

“咚——”一声巨响之后,大舅“呼”地光着脚从炕上蹦跳到了地下。看着满地的炮竹纸屑,稍愣了两三秒,箭步跨过来,一把抓住还没来得及跑远的我,轮起他那给我糖果吃的大手,“啪”的在我脸上就是一巴掌,震得我的耳朵“嗡嗡”做响。听到响动的大人们很快围拢了过来,马上知晓了来龙去脉,厉声斥责着自家的孩子。脸上短暂的麻木后,火辣辣的疼,我没有哭,也没有一解怨气的痛快,反而幼小的内心隐隐有些后怕。大舅依然光着脚,坐在炕沿边,耷拉着头,若无其事的撕一捋报纸,从纸盒里捏一撮烟叶,卷着纸烟。

回家的半路醒来,我在大舅的高大厚实的后背上。那天的雪好大,雾蒙蒙的一片看不清前面的路。大舅的肩膀,落满厚厚的一层雪花,脸靠近他壮实的脖颈,感觉到热烘烘的温度。我想,那天整个世界,应该都和他一样寂静无声。因为我只听到脚落在雪地,“咯吱咯吱”。

外爷弟兄七个,在村子里是个大户人家。母亲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三四十口人挤在一个大院子。一口大锅,一碗稀稠,养活着这群淳朴的庄稼人。还是少年的大舅,天麻麻亮就起床,打扫干净院落,厨房的大水缸里挑满水,吃完早饭,跟着大人,扛着锄头去田地劳作。

一般人很不情愿和他搭伙干活的,嫌他太傻。给地里拉土粪,别人装多半架子车就拉走了,他总得把架子车装得满满的,再用铁锨拍瓷实,又撂上几掀,直到车上像架了个小土丘才作罢。前面拉粪的人还没走到地头,他已经赶上人家,得意地冲着人家笑。对方笑呵呵的鼓噪着给他竖起大拇指,他来劲地拉着架子车小跑起来。

村子里有婚丧嫁娶的,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不管亲疏远近,主家都乐意邀请大舅过去帮忙,因为他劲大,干活不偷懒。早上主人刚打开大门,他后脚就到。揉面蒸馒头,在宴请里最劳累的活,几乎都安排给他干。别人在宴席上推杯换盏,他在木案板上乐此不倦的揉面。直到吵闹的农家庭院安静下来,他盛满满一大碗剩下的饭菜,蹲在灶房狼吞虎咽的吃。主人满脸堆笑地递给一包廉价的“金丝猴”香烟,再冲他竖起不知道是赞赏还是揶揄的大拇指,他嘿嘿一笑,心满意足的样子。

外婆对他的傻劲很有微词,何况自己家里也有活要干,有几次都已经阻挡了关系疏远事主的邀约,可大舅面对主家一次又一次竖起的大拇指,还是兴冲冲的相跟了过去。

终于有一天,大舅从邻居挑水回来,阴沉着一张脸。外婆比划着手势问他怎么回事,大舅边打手势边大声的朝邻居家“哇哩哇啦“着。原委是邻居挑水的时候,那家媳妇在边上又是吆喝鸡又是撵狗。

村子都是好几户人家共用一口水井。打井在农村是件大事,在没有机械的那时候,这井实在难打。要么费几天功夫,挖了四五十米深还没有出水的迹象,要么下面有厚厚的石层。外婆拗不过大舅的犟劲,他还是横心在自己院子,要打一口可以不用看别人脸色的水井。

他人缘好,主动有两个小伙过来帮忙。那几天,除了吃饭,大舅一直握把短锄头挖井,吊上来的土从黄色变成了褐色,又从褐色变成了深黑色。土质从坚硬到疏松,再稀软。第四天的时候,吊上来的桶里有了石块。到了第五天半晌,他从井里钻了出来,脸上粘着泥巴,身上湿漉漉的,只有一双眼睛放射出太阳一样的光芒。

从此,大舅有了他的那口水井,腰板坚挺的从邻居家门口走过。

人民公社散了伙,土地承包到户。牛就是那时候被大舅牵回家的,而且是一头正强壮的牛。分牲口抓阉,庄稼人们都争先恐后的.挤成一团,大舅站在一边抽他的纸烟。等剩最后一个纸团,打开一看,有的人愤愤不平起来:哑巴还抓了个好阉?有人马上反驳:好人有好报。

大舅对这头牛很是爱惜,甚至到了被人耻笑的地步。耕完地回家,牛悠哉游哉的边吃着路边的青草,边给回溜达。他在后面呼哧呼哧的扛着木犁,提着梨滑。

麦子刚种到地里,他又忙活着给牛准备一冬的食粮。泛绿的玉米秸秆,从地头一架子车一架子车的拉回来,再用铡刀切成火柴长短,堆放满满一间杂屋。

除了农忙,这头牛是舒坦。吃罢早饭,拌上草料,好像要出嫁的姑娘,他用篦子从牛脊背到肚子,从头部到尾部,甚至腿部,都仔细的梳一遍。一身黄褐色的毛打理得干净而光亮。牛惬意地流着哈喇咀嚼着美味的早餐,尾巴悠闲的晃荡过来晃荡过去,向主人表示着谢意。

天气晴好的下午,大舅把牛牵到塬边,给它享用新鲜的绿草。他在边上,带着姗姗学步的养女嬉闹。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他把表妹托扶在牛背上,饱餐了的牛儿踏实的迈着步伐,偶尔舒畅的“哞——”一身长叫。

又过了几年,农忙时节地里都是拖拉机耕种了。牛也老了,牙都掉了几颗。牛老了就得吃细粮,柴草吃进去就得拉稀。

外婆和大舅商量把牛卖了。大舅摇摇头,摆摆手,径直走到了牛圈,给他的老伙计洗簌喂食。

牛贩子是在大舅去邻村帮人家盖房来的。再三劝说外婆:种地都用机器了,牛用处不大了,还得吃好的,隔三差五的还要请兽医看病。游说得外婆松了口,塞了二百块钱,就去了牛圈。

老黄牛看见生人进来,不安的原地打转,而后惊恐的缩在角落,衰老的身躯一阵阵的颤栗,光华殆尽的双眼怯懦地对视着两个陌生人,张开嘴巴“哞”地发出一身哀叫。

外婆撩起衣袖抹了一下眼角,转身出了牛圈,躲进了屋里。

老黄牛被牛贩子连拽带推,鞭子抽打的拖到了院子。它试图挣脱坚固的缰绳,“突突”地喘着粗气,脖子扭拧着似乎回头寻找它的主人。拉扯了一阵,无可奈何的牛贩子恼怒的找外婆帮忙。外婆怜惜的手抚摸着牛头,长长的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再别转世个活物,受罪。老黄牛头蹭着外婆的肩膀,好像个懂事而又委屈的孩子,一颗滚圆的泪珠从它的眼角滑落。

龙黄牛顺从了牛贩子,缓缓的一步步出了大门,出了大门是它曾经走过无数次的村道。它已经无力气迸发出浑厚的嗓音,走几步,“哞”一声,像是呜咽,像是哭泣。

傍晚时分,大舅回到了家里,牛圈已经空荡荡的。他把外婆递给他的二百块钱,挥洒在地上,双手狂乱的挥舞着,嘴里大声的“哇啊哇啊”的斥责着外婆。

那天晚上,无事可干的大舅早早的睡了,可没听见他雷打不动震天动地的鼾声。

村里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大舅跟着几个人给周边村子人盖房,那几个人去了挣钱更多的城市,他言语不通,不方便出远门。

虽然言语不通,但他眼明心灵。补铁锅,补蒸笼,盘土炕,嫁接苹果树,农村杂七杂八的事情好像无所不能。

村子东边的荒芜的土壕,有一片竹林,竹子有筷子粗细。秋季竹叶落了,他砍下一捆竹子,背回已经没有牛粪味的牛圈。过了几天,几个竹笼和背篓晾晒到了院子的阳光下。

村里人纷纷过来瞧稀罕,挑剔的掂量着这些竹子制品的份量。好奇的围在牛圈,看大舅怎么把一根竹子灵巧的编制成他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物品。正好家里有需要的,还不忘捎带买一两个。比划着问大舅价钱,他憨憨的摆摆说,意思不用给钱,或许他也不知道该卖多钱合适。有人说哑巴黑了白了的忙活也不容易,外面卖多钱就给多钱。

村里该买的都买了,就连邻村听说这里编的物件好,闻风赶到家里买,可还是编的越来越多,都在院子堆成了小山。外婆就鼓动大舅拿到镇上的集市卖。

第二天吃罢早饭,外婆请本村教书的在废纸箱上写了几个字:竹笼2元,背篓5元。大舅把他的编制的东西,大套小,连栓带挂的装了满满一架子车,美滋滋的去镇上做生意。

外婆正在家和面准备午饭的时候,在集上摆摊修自行车的李老头,急匆匆的闯进了灶房,他气喘吁吁的说:四嫂,赶紧到镇医院看看去,哑巴让人打了,头上血哗哗的给出淌。

外婆一路小跑的赶到了镇医院。大舅闭着眼躺在病床上,手背上扎着吊瓶,旁边站着一位派出所的民警。民警见了外婆紧紧的拉着她的手:老嫂子,这哑巴哥真是个好人啊。

民警告诉外婆,在大舅的摊位上,有个贼娃子在弯腰挑捡背篓的老汉口袋里摸。大舅抬眼看见了,起身越过一堆笼子,一把抓住了贼的胳膊。却不料想旁边还有个同伙,捡起一块砖头,在大舅的头了砸了一下。

外婆盯着脑袋上缠了厚厚一圈纱布的大舅,心疼的问:那伤得重不。民警安慰着:刚才医生检查了,没啥大问题。就是流了点血,挂点吊瓶,休息一下就可以回家了。

几年光景,发生的事情很多,砸大舅一砖头的贼被抓住了,外婆去世了,大舅的养女也上初中了。

头没啥大问题的大舅问题还是来了。

有天,大舅到我家里来,给母亲比划说他这段时间头疼的厉害。母亲以为是伤风感冒了。带他去镇医院,医生给开了些治头疼的药。

又过了十几天,母亲去舅家探望大舅。他侧躺在炕上,头顶着墙,嘴里“呜呜”着。母亲慌忙地摇晃着他,想打问他怎么了。他侧过身体瞄了母亲一眼,想说什么又牙咬紧嘴唇,抱头翻身倚在墙边。

这次先去了县城医院,又去了市医院,最后去了省城医院。医生表情凝重的看过脑CT片子,一个个商量好似的摇着头。

医生说:脑下有陈旧淤血,长期压迫脑神经,淤血旁有核桃大小脑瘤出现。在高校工作的小舅试探的问:那能手术吗?医生又拿起片子盯了半天,叹了口气:没办法手术了,即使手术费用也很大,又要清理淤血,又要割除脑瘤,而且这个脑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现在都不能确定。

大舅还是没挺过那个冬季,真的是个冬季。

下面是听大舅村里住在庙里的一位老人给我讲的。

上一篇: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下一篇:葛源中学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方志敏精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