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议

2024-05-07

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议(精选6篇)

篇1: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议

《大学生就业指导》收获和建议

时光荏苒,眨眼之间,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很快也将要面对职业生涯的抉择了,以及随之而来的紧张的就业。

一、学习《就业指导》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1、《大学生就业指导》,首先让我知道提前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还未曾上《就业指导》课程之前,总是感觉到找不到未来的方向,而且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规划今后的人生。现在想起来,以前大学生活都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没有思想动力。但是自从上了《就业指导》课程之后,我就学会了给自己定下目标,然后找到行动的方向,至少我现在不再盲目,而是在朝着目标奋斗

2、《大学生就业指导》,让我了解到更多就业方面的信息。未学习《就业指导》之前,一直都没有去关注什么就业信息,但是自从上了课程之后,我就知道渐渐的去网上搜寻一些信息,同时也开始大学生关注就业形式和动态,并且也在不断的学习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并且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些方面的信息。

3、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我还学习到很多的面试知识。未上课程之前,根本不知道面试离我们是如此之近的事情,而且也不知道面试方面的礼仪。但是自从上了《就业指导》课程后,我学到了很多面试礼仪知识,而且还听取了很多师兄师姐们的面试经验,这让我收获很大。

4、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多场讲座,也让我们收获颇丰。就业中心的老师们为了让学生们对于就业形势和就业的相关重要知识和信息有所接触和了解,特别开展了多场就业指导讲座系列,的确让学生们学习到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对将来我们自己的择业、面试以及就业,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5、最后还有,学习了《就业指导》之后,我们开始认清自己的优劣,注意就业环境,明确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兴趣、爱好,认清自己以及关注与其像适合的职业,认清一些误区,比如,过度迷恋大型企业,跟风追求热门职业等一系列择业误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确实对学生们的帮助都非常之大。以上几点,是我个人的心得,我相信我们都非常的感谢就业指导中心的各位老师们,在此,表达学生我的诚挚谢意!同时,我也衷心的希望《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把这些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希望受惠更多的莘莘学子们,所以,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希望《就业指导》课,办得越来越好。意见:

1、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请一些有经验的面试官,现场来到课堂讲解一下,他们做面试官的心态,以及对面试学生的期待等。

2、可以把时间再加长一两周,比如也像文化素质公选课那样,至少上到四五周左右,否则时间太少,我们也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3、我个人觉得,上一种课程的时候,更换老师的频率应该不那么快,否则上一次上的课程和下一次上的课程容易脱节。

篇2: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草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从传统的毕业分配向现代的就业指导转变。这一变化意味着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的根本改革。就业指导课无疑是这一改革中的最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大部分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指导,目的是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大学一年级,主要是意识和方向上的培养,指导他们如何确立人生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主要是专业上的指导,实习和工作经验上的积累;大四则更偏重于择业技巧和面试技巧的传授。显而易见,经过这种指导的学生在毕业时的竞争力会明显增强。

二、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各高校,对开设的一些就业指导课或讲座,不少毕业生却颇不“领情”。学生们普遍觉得就业指导“不够实用”,“去了用处不大,还不如多参加几次招聘面试。”学生们认为,学校在就业指导上缺乏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消息渠道不全,指导人员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指导不符合实际。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就业指导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案例少,内容贫乏无味;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缺少个性化指导等。

三、上好就业指导课的几点体会

就业指导工作起源于西方国家,国外高校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如市场拓展、语言、商业技能等)。参考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经验,根据本人上这门课程的体会,归纳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连接,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

有调查显示,许多求职的毕业生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一点了解都没有,甚至对公司都不了解,就开始提自己的要求,对所从事的行业职位甚至公司完全不了解也去就业。正确的做法是让高校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接触劳动力市场,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在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引导他们认识社会、感知企业、感受岗位、思考就业问题。学校应当强化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在课程设计中吸取企业及毕业校友的意见,并明确设定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对于毕业生就业之后的表现进行跟踪调查,同时促进学校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提升教师对于实践的了解。师资力量上应大胆引入兼职教师,包括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与知名学者等,提供学生实践应用及产业发展的知识。

(二)加强相关课程教学,增加课程吸引力。

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近年来,许多高校从学生入学后分层次开设《生涯规划》、《创造心理学》、《成功心理学》、《职业指导》等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教学模式上,注意吸收先进经验,比如港台在职业辅导方面多采用小群体的工作坊的形式,效果非常好。建议可采取小班化教学,小团体的、参与式的、有深度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利用案例分析、团队游戏、企业参观、生涯人物访谈、个性作业等方式,甚至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运用心理辅导、团队辅导的一些手段和技术,学生主动思考、和同伴分享,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切合实际,很是“解渴”。

(三)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课程的讲授可以由多人完成。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中位列第一的是校园招聘信息,说明现在大学生就业活动的中心还是在学校,学校提供就业服务的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非常大。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就业服务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轻视职业规划与指导等问题。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职责简单、素质要求不高、专业化水平低。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内容和教师。例如,将课程分为若干部分,分别由学院领导、专业老师或行业专家及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任课,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四)观摩实践,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

就业信息是就业的基础,是通向用人单位的桥梁,应该广泛的收集就业信息,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让学生感觉真实可信,才能起到教学的目的。教学中要选取典型的案例加强理论的论证效果。单纯的理论说教往往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若能结合理论教学的需要辅之以必要的实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加以分析与综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信息。要在作好社会调查,广范收集信息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就业指导课。从而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些帮助,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佳。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教学的专业范围,该专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了解学生的构成,包括来源地区,学习专业知识情况和掌握基本技能情况心理素质等,这每一个因素都可能造成毕业生择业观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综合了解再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上起课来相对而言会更有针对性。

(五)加强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指导学生多种途径求职。

针对本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进行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实践证明,模拟训练作为联系就业理论和择业实践的中间环节,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模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真正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求职:参加校园招聘会;学校推荐;参加综合性人才招聘会;社会关系介绍;电话求职;直接登门自荐;中介机构代理;上网求职等。

(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充分发挥职业发展测评系统的作用。

大一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及成功教育;大二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拓展,锻炼其综合能力;大三以强化专业学习、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为重点;大四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与创业观教育做,真正实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学校应准备相关的职业发展测评系统,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职业倾向性测验,让学生通过此系统提供的参考数据来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清楚准确地给自己职业定位。避免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盲目性和急功近利行为。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你的性格特点,即你适合干什么;你的职业兴趣,即你最喜欢干什么;你的职业价值观,即你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你的才能,即你能干什么。学生从以上四个方面基本上客观地认识自己,但这只是建立科学的择业观的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协助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即职业生涯管理中的职业环境探索,使学生的职业选择既符合自己的志趣,也适应社会需要。

(七)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端正就业心态,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毕业前后的择业过程,也是大学生活的转折点,与求学时期相比,人生的特点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从象牙塔中单纯求学的学生转向错综复杂社会中的职业人,这其中要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中比较适合自身的职业角色,要学会辨别各种关系从而建立新的个人和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盲目从众、攀比、自傲、自卑、焦虑不安等心理状况。每个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一样,指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尤其应关注这样几类人:

1.性格内向、甚至有些抑郁、自闭的学生。教师要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给与更加悉心的指导和帮助。

2.对于综合素质、能力都没有特别突出优势的学生,他们往往有自卑心理,尤其当多次求职面试不成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逃避就业。教师这时要善于以学生的优势鼓励他,尤其帮助他合理定位。只要有几次成功的经历后,他们逐渐就会建立起信心。从而能够正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顺利就业。

3.对于盲目攀比的学生,虽然他们对社会对就业形势都非常清楚,但由于虚荣心作怪或者是对就业没有真正的体验,只在大脑中有一个感性认识。当他们真正走进职场,通过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职场竞争的亲身体验,自己的期望值就会回复到现实中来。所以指导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不要仅停留在口头的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尝试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求职面试,从而体会来自不同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对用人的各方面要求,真正对就业建立合理的客观的定位。现实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

篇3: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建议

1 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等原因, 使得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同时由于高等学府的扩招, 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如图1) , 在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 大学生就业问题亦更加严重。

2 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2.1 大学生学习和就业观念错误

2.1.1 只注重理论学习

上大学后, 有些学生, 寝室、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的奔波, 取得了优异成绩, 甚者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可是, 成绩不等同于能力, 纸上能谈好兵固然重要, 但将书本上的理论付诸实践更为重要, 缺乏社会经验, 同样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2.1.2 择业选择好高骛远

部分大学生金榜题名后, 自认为是天之骄子。当有些企业向他们抛出橄榄枝时, 他们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 认为手握一纸大学本科文凭, 要优于那些专科毕业甚至更低学历的人, 所以不屑于中小企业这样的发展环境。

2.1.3 专业情节严重

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优异, 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但是, 专业情节过于浓厚, 偏爱于自己喜欢的专业, 一直想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 而忽视了其他职业, 造成了不能及时就业的局面。

2.2 大学生家庭教育溺爱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恨不得把各家的孩子都捧在手心里, 把它们当皇上供起来, 就怕他们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和挫折。这样的溺爱, 造成他们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恶习。经不起失败, 受不起挫伤。这也就造成他们抗打击能力非常脆弱, 以至于他们对独自走入社会心生畏惧, 怕进入到企业之后吃苦受累。因此对于自己的工作十分挑剔, 都去竞争好职位, 而忽视了基层工作, 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平衡, 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3 学校的培养方式不当

2.3.1 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的学校目前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 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 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公司雇佣员工是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更大的利益, 而不是来制造问题给老板制造麻烦的。这也是企业不愿意接受像木偶一样麻木的大学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2.3.2 就业指导不到位

有些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 敷衍了事, 而且只是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初步就业, 指出可能遇到的问题, 但并没有给出最恰当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没有真正帮助学生们理解就业, 没能引导学生如何在就业过程中披荆斩棘。学生们去听课目的也各有不同。课程结束以后, 学生对于就业方面存在的知识依旧迷茫。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甚至有些学生对就业产生恐惧的心理, 导致就业问题愈加严重。

2.4 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更加苛刻

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都采用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原则, 这让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非常苦恼, 还没有走出校门, 参加工作, 何谈工作经验?他们身怀本领却无处施展。某文化传播公司负责招聘的主管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 假如我招你明天就上班, 你能马上为公司创造效益吗?”企业永远都想招聘来的人员就直接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 而从来不想花费时间和金钱去为自己的企业多培养更多的人才。当然, 这完全符合企业“成本最小化, 利益最大化”的发展原则。可是, 这也导致了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的不平衡。

2.5 社会不良风气腐蚀职场环境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 不惜花费重金, 通过层层关系让孩子就业,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 在竞职晋升时候, 通过旁门左道“脱颖而出”。这样许多家境一般刚刚毕业大学生对职场的黑暗产生厌恶。但却无所适从, 只能听天由命, 慢慢的对工作懈怠, 最终辞职或者被开除。

3 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建议

3.1 摆正自身求职心态

大学生自身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切身投入到实践中去, 融入社会 (如:假期间兼职) 。把握每次社会实践的机会, 争取在大学期间, 熟悉定岗就业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在在学校组织的实习工作中, 积极进取, 踏实工作, 虚心请教, 完成领导下达的工作指标。明确就业理念, 正确定位。以正确心态对待挫折, 面对机遇和挑战。此外树立自主创业观念, 同样可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问题。

3.2 更新家长教育观念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 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优越的专业素质, 更要他们拥有团队协作精神, 抗打击能力。所以这就要求中国父母, 摒弃溺爱孩子心里, 不要给予过多的保护, 牵制孩子们的行为。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勇于面对困难, 从而解决困难。独生子女的一大特征就是过于依赖父母, 我行我素, 当下社会需要的是依靠团队协作, 共同完成目标的优秀团队成员。

3.3 高校应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培养理念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改变单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采取“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形式, 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征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等环节上, 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4 完善企业用人策略

在经济腾飞的当下, 企业应充分信任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 通过对毕业生的培训以及锻炼, 为企业储备精英团队。与高校建立联系, 为在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正确引导实习生融入工作氛围, 从而完成学生的实习目标。比如培训后, 通过老员工的指引带领新学员工作, 让实习生掌握工作技巧, 学习老员工的工作经验。多以鼓励方式引导大学生工作, 令其满怀憧憬及信心面对职场挑战。这样既可以为企业发展建设做好保障, 又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用我们青春活力感染企业员工, 积极工作。

3.5 国家颁布积极就业政策

前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说过:“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制定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首先, 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一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二要让大学生享受资金扶持政策, 三要实行是税费减免优惠, 四要提供培训指导服务。其次,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鼓励毕业生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支持并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参考文献

[1]郑擎, 张坤.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及解决途径[J].大众科技, 2012 (2) :148-150.

[2]秦岩.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及问题的成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20-21.

[3]冯彩红.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J].榆林学院学报, 2010 (4) :110-111.

篇4: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建设建议

摘 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当前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复杂多变的原因,单一的就业指导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需要。为响应教育部号召,开拓思路,明确重点,多管齐下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专业化建设

1 大学生就业状况

1.1 现状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727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5年,大学毕业生增至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预计201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770万以上,竞争压力再次升级。

1.2 原因 目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①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务工人数日益增多,城镇就业压力增加。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②供需差别大。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而社会上提供的职业与岗位却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尤其热门专业更加明显,例如管理类、金融类、英语、法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这些专业人才过剩,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③人才要求高。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加大了应届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工作经验、法律知识、礼仪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一个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纷纷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④就业观念偏颇。大学生毕业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少,就业观念陈旧,自身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怕吃苦,爱面子,嫌待遇不好,不愿从基层做起。另外,社会上存在相当多假招聘、传销等陷阱,使大学生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得不到突破。

1.3 趋势 李克强总理在多种场合提到:就业是一切的基础;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万众创新都要先靠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政策从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预计2016年,政策方面将力保就业。除了大环境,社会人为因素也对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毕业生要求两极化,本科以上学历以及有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较受欢迎,普通大专生遭遇就业尴尬;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依旧存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也非一蹴而就的工作。虽然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照顾、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是近期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毕业即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如不有效解决也将势必对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和谐造成较大的影响。国家各级政府现已出资就2016届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工作给予引导与扶持,社会各界也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很多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很多仅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岗位。

2 就业指导专业化需求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理想和抱负,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想到以后会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就业,从而实现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另外,因择业的局限性促使不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既可以避开就业的压力,又可以帮助他人就业,何乐而不为?但是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学生们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面对挑战何去何从?在就业的道路上,毕业生们亟待有效的专业辅导。例如就业之路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专业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指导思路。还有就业技能的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工作经验等内容,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此外,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应贯穿于在校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更应当依据培养目标尽早介入指导,丰富经验,积累有价值的资本和阅历,才能有效提高毕业期的就业成功率。

3 就业指导专业化构建

教育部现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专业化、信息化、全员化和全程化的要求。

3.1 主体多元 英、美等发达国家都曾置身于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同样不容乐观。但是,面对严峻考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等多层面入手,采取多元化的就业指导策略保证大学生就业。[1]包括政府顶层设计、社会支持、高校依赖性等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事机构等相关单位的积极性,既能有效联系社会需求,又能拓宽指导路径,多角度分析就业形势,有效提升多方互动,获得更多支持与帮助。

3.2 思路开拓 毕业生好比高校“产品”,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当借鉴市场营销理念,通过不断拓展产品市场,不断创新工作手段等有效的销售过程实现“产品”出售最大化目标。[2]在这方面不妨可以借鉴一下职业院校的多种做法。近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趋重视,尽管我国高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增长,但其就业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即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特定职业教育特色,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求职途径改变了单一性的市场依赖,包括学校推荐、媒体、关系介绍和创业等,据《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统计早在当年通过市场途径找工作的职教生即仅维持在20%左右。所以,在这个非常时期开拓就业指导和服务思路起着关键性作用。

3.3专项突破 一是开展过程性的就业指导,从学生入学之初就结合基础与专业课程的讲授介入职业指导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自身素质与能力,实现高校“产品”的内在升级。二是实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指导者应充分认识供求、地域、层次、专业、性别等结构性矛盾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问题,融合专业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就业指导工作,合理安排不同内容的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服务质量。[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赖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当下必须将解决就业作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去做,开拓思路,明确重点,多管齐下,而不是将其看成临时事务而采取应急的方法处理,也许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邢超伟,杨伟民.英国拓展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策略之管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5):121-123.

[2]林海,任立萍.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思路——以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66-68.

篇5:针对大学生就业建议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中国软件产业还处于成长期,其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907亿元,增长率达到33%。2010年左右,中国软件产业将步入成熟期。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

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这些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两重压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现实而又棘手的。许多毕业生都表示担忧,为了帮助到更多的大学生朋友尽快找到自己的就业出路,我针对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求职有所启发。

经历寒窗十载的大学生们如今的处境的确不容乐观,大多数用人单位以及绝大部分职位都需要聘用有经验的在职人士,而不愿雇用“一张白纸”的应届毕业生;连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一降再降,甚至有毕业生愿意“零工资”就业;不少学生千辛万苦地找到了一份工作,上岗后却发现并不是自己的乐土,一年下来竟换了六七份工作„„曾经的天之骄子再也不是“香饽饽”了。我认为认为,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岗位需

求与人才供给的不对称。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就业难,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又具体表现在:

一、定位不清,目标不明。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做不长,工作频繁变动。这客观上导致了大量的磨擦性失业;

二、眼高手低,缺乏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弱。

许多大学生盲目的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大学一毕业就会处于上流社会中,干所谓的“白领”工作,不用整天奔波忙碌,这种想法错的,现在普遍存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

三、工作主动性弱,不爱自己的职业。

相当部分的求职者职业素养太差,对工作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还有一部分人的工作意愿很弱,浑浑噩噩过日子,根本没有工作的意愿,这也是近年来“啃老族”、“宅男宅女”等群体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一个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在面对任何危机时,都可以化险为夷甚至成为转机,在没有机会的条件下创造出机会,在不好的大环境中营造出较好的小环境。在此,我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和不断摸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专、本生参考。

一、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定位

大学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搞清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确定大致的选择方向和范围。其次,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即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是什么。自己期望通过工作,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还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亦或是为将来的长远发展而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技能?在搞清楚阶段性目的和价值取向之后,才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求职方向和目标。只有弄清楚了自己的择业标准,才能避免择业时的盲目。

大学生与在职人士相比,在工作经验、工作技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可能不如在职人士,但正因为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多数大学生在职场中往往保持着一个虚心好学的姿态,比职场“老人”表现得更为勤奋好学,苦活累差都不计较,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长此以往,职场新人们往往比职场老人更容易得到上司的肯定与认可。

二、调整观念,看懂职场需求

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现实中,大学生们有必要对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大家都希望钱越多越好,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的主流职业价值观,然而,这种期望如果变成了“唯薪”主义,产生的结果很可能是大家选择了钱多的工作而不是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这必将给长远的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当然,显而

易见的是对于高薪的要求也自然减少了很多职业,我认为,大学生朋友们择业期望不可太高,要实际一点,客观一些,有时为了满足主要标准,要勇于放弃一些次要条件。如果一味地带着攀比薪资之心去应聘,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调整好求职心态后,还要能看懂职业的需求。对于自己想从事的职业要进行深入综合地分析,务必了解这个职业的学历、所需的专业训练、能力、年龄、性格特点等要求,同时弄清楚职业的性质、工作环境、薪水待遇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当然还要考虑到就业竞争机会。另外,我认为,除了对职业和岗位深入了解之外,还必须清楚公司文化和人文环境。这样就不会在费尽心思找到工作后,因为与自己的期望想差甚远而放弃工作机会。职场新人在工作第一年至少换三至五份工作的大有人在,他们总是在频繁地更换工作单位,许多人干脆走一步看一步,或仅仅以眼前的薪资作参考,或仅仅以环境是否舒适为指标,很少有人从行业发展现状、优劣势、发展前景预测等出发,理性而全面地思考问题,最终导致个人得不到长远发展。

三、立足根本,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求职难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不能为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给自己制定一个职业规划。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先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然后再寻求专业包装以获得更好的职位。在上海,众多高校大学生们选择通过专业机构来武装自己,增加自己求职时的砝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目前有不少高校老

师和专业机构在指导学生求职时往往向学生重点强调“简历如何写”、“应聘如何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等,但是对于找到一份“好工作”来说,这些只能算是 “表面功夫”,更重要的是确立职业定位,制定职业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

篇6: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1)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毕业生就业状况喜忧参半。

现在很多大公司、事业单位甚至是国家机关,越来越看重“名牌效应”,很多单位的进人指标仅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有的甚至限制更大,仅仅限定在全国几所重点高校,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

(2)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较大。

整个社会的总体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近年来明显提高,尽管目前研究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较前几年有降低的趋势,但是比本科生还是相对比较容易就业,而本科生又比专科(高职)生容易就业。

(3)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机关、事业单位需求缩小的影响,就业渠道变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文科专业毕业生由于受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的影响,目前他们的就业趋向也在发生着变化。

(4)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竣。

现在女生“就业难”现象已经成为公开的事实,说性别歧视也好,说用人单位对女生有成见也好,对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讲,不要女生或者优先考虑男生,也逐步成为他们选人的标准。

(5)家庭背景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靠家庭背景的“关系”就业成为近几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攀比心理,在关系就业中,专业错位或低能高就的现象层出不穷。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晌。

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由于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表现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人,而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很少能接受到大学毕业生。而即使从这些地区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也不愿回去,拼命往沿海大城市挤。

(2)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的下降。

近年来,政府机构因为机构臃肿,本身就需要大幅度精简,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编制的问题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使传统的就业渠道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必须尽快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及时转变自己的择业趋向。

(3)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具体表现在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和高级专门人才招不到,而高校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再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距高校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完善的就业制度还相去甚远。

(4)传统就业观念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如果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当投入与产出预期严重失衡时,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上将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不愿意屈就一般行业,这种基础上所导致的求稳求富的心理的传统就业观念在主观上必然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观念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三是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四是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择业观。五是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

(5)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的不理性。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现象十分严重。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盲目追求高学历;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盲目攀比;重关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建议或对策

(1)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a.依据方针政策促进就业。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另外各级政府应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将有一定规模且能持续提供见习岗位的企事业单位定为就业见习基地,在该单位的见习期可以作为工龄计算。b.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规范高校招生规模。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人事、劳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受制约的因素很多。所以,政府的配套改革措施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成败。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关注。c.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省市建立常设市场,推进建设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机制。d.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对于目前教育部己经建立的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不断扩大其影响,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更多的渠道。

(2)用人单位的作用。

a.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因此,有远见的用人单位应抓住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同时置换素质低下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冗员,促进企业人才升级和知识升级,从而增强单位发展的后劲。b.用人单位应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用人单位对录用的大学生要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就业岗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合理配置所需人才。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机会,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职业需求,才可能满足用人单位自身人力资源内部增值的需要。c.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广纳优秀人才。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要从对单位负责的角度考虑,敢于排除各种阻力和关系网,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真正从单位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出发才能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

(3)高等院校的作用。

a.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高等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避免热门专业在同一学校的重复设置。改革教学体制,在教学安排中引入学生评分机制和教学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b.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将工作层层落实。大学中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培养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c.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加强高校与“关系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谁说年少轻狂的我们,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洗礼?

大学犹如一个小社会,踏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经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得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次社会实践,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的新奇,期望,不适和不快.但人总要学会长大,早些锻炼锻炼也好,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学些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技巧。虽然暑假不到两个月,但对于一个仅有不到两年就要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素质。虽然父母很是担心,但在我极力的说服下还是同意了。

由于是暑假打工。所以很多地方都不用我,因此还没开始打工,就已经吃了很多闭门羹。所以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最后还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才能进她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东西,过得自然是十分的充实。当然也初次浅尝了社会的滋味。学会了委屈的时候要懂得忍耐,学会了工作就是要有耐心,也学会了说话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微妙的。说话的方式是很讲究的,有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要会察言观色,和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性格的人,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与之交流。更何况我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就是护理人员,更需要与人相处的方式。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更了解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不仅仅是我的专业知识,而是要学会做“十字形的人才”。要充实自己对各行各业的基本常识。

上一篇:六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设计下一篇:银行优秀党员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