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2024-05-07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共8篇)

篇1: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信用与利率关系的角度探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

一、信用与利率的关系: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而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西方的经济著述中也有时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具有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在手段上更为灵活,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例如在2010年我国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25%上调至2.75%,累计上调0.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31%上调至5.81%,累计上调0.5 个百分点。12月26 日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 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3%上调至3.85%;1 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

2.88%上调至3.35%;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

三、我国利率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化解方法:

从总体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会对金融活动有多样化的需求,才能为金融改革的成功提供可能。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外,为了实现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反映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作为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这些年的改革,依然面临着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产权不清晰以及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等问题。为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所以,为了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要不遗余力地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利率市场化不仅是单纯的利率问题,它实际上是整个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和货币市场建设、放松外汇管制、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改革的进行都以完整的金融市场为基础。

利率放开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一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现层层负责;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篇2: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关键时期,对促进我国深化金融体制和完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印度、智利典型国家的不同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分析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实践经验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6月取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为开端,是一次实质性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原则,先后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并对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的放开,对贷款利率管下限和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浮动区间变化等。7月20日,央行决定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票据贴现利率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制。这样更增加金融机构的自行定价权,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进一步重大发展,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仍受到管制,因此如何安全地取消已是当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得出相应启示。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利率管制措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国掀起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实行“Q条例”,即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进行管制,但不对金融市场其他利率进行干涉,使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的存款最高利率差距越来越大,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走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美国实行渐进模式,首先从70年代开始,美国逐步取消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管制,其次从80年代开始,采取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顺序取消存款利率管制。最后在1986年美国彻底取消利率管制,利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成功地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了金融体系,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一场被动的改革,因实行对内管制、对外自由的措施导致金融贸易摩擦不断,迫使日本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开始,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1)实现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票据买卖利率及大额可转让定期的发行利率市场化;(2)在存贷款方面,降低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的要求,同时管制大额存款的利率放松。贷款利率由以前的法定水平加一定利差决定改为由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并停止了利率的窗口指导,日本银行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3)日本遵循先定期后活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实现了小额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日本经过长达的努力,在圆满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

20世纪80年代后,印度的经济进入低迷期,政府对货币信贷供给的放松,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及国内财政赤字,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出现通货膨胀率高、低储蓄利率的经济现象,长期利率管制已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1985年印度先以国债交易为突破口进行试探,同时放开15天到1年的存款利率,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但效果并不如意。1992年本国政府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根据自身作为新型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特点,并以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为思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逐步降低存贷款利率,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与出口贷款利率,央行宣布商业银行可自行决定储蓄存款的利率,标志印度利率市场化完成。印度是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借鉴印度进程。

(四)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

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以失败为告终,1974年政府宣布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放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私人可设立金融公司及放松各种利率管制,经过短短两年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智利是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力等,使该国利率市场化陷入困境,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挽救,对利率进行重新管制。

三、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分析四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原因、过程及结果,不难发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需要一些必须的条件,这些条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应遵循的。

(一)完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必备条件

成功地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无论从金融市场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首先应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参与主体越多,风险偏好的种类越多,利率越就有代表性;其次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国家都以货币市场为突破口,应不断完善货币市场建设,增加交易品种数量,扩大金融创新规模,所产生的利率越能体现出期限性与流动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参照国外实际经验完善本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为利率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目前,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的存款是隐性保险,而存款保险应显性表现出来,应对存款险设定上限。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客户的利益,防止挤兑,而且可降低道德风险。因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涌现,金融机构为吸引客户通过提高利率,当发生银行兼并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使存款人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督。因此我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提供前提。

(三)选择最佳时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从上述各国的实际经验来看,成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都采取渐进模式,都通过十几年的时间完成改革,并且都在恰当的时间完成最后的存款利率。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存款利率放开,是因为它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我国的金融结构发展还不平衡,需采取谨慎的态度。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选择最佳时机,金融市场完善,银行自行定价权放开,银行竞争理性、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等使利率管制起不到作用。如果时机选择不当,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采用渐进式,选择最佳时机取消存款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

(四)建立金融监督体系是利率市场化的保障

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背后有一套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能够保证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我国的监管机构成立时间不长,在监督方面经验少,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准则、先进监管理念、监管工具的改进等方面,并结合本国市场发展,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社,.

[2]曹凤岐.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中小企业,2013(09).

[3]程小祥.国际视角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青海金融,(01).

[4]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03).

篇3: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经济环境

对于我国当前的金融领域来说, 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一项重大举措, 它的开展对于我国企业、金融行业、个人经济等都影响深远, 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我们发现, 我国开展利率市场化存在一部分限制因素, 但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 所以本文探究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加强对新时期社会发展下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不足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有其自身存在的难点以及固守的原则, 例如在进行改革时要遵循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等原则, 同时通过实践证明, 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存货款利率表现的最为明显, 而且最主要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缺乏较为成熟的条件, 所以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开展带来了极大地限制因素。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壮大资金成本, 开始展开存款利率上升的竞争行为, 同时为了争夺更多的户源, 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将带狂利率降低所以造成、了存货款利差严重缩小的情况, 严重冲击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对于我国先极端经济发展状态来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双重压力, 一方面是来自于体制改革, 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 据调查资料表示很多外国银行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进行较强的预支所以使得银行出现纷纷倒闭的情况, 所以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个改革来说, 要严重认识自己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首先, 我国利率定价机制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 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定价经验缺乏或是判断性错误, 在开展市场时常常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价的判断工作, 所以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困难重重。其次, 利率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对于一个想要长足发展的银行来说, 进行风险管理是终生应该坚守的事情, 但是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 仍旧有相当多的银行缺乏对利率管理的必要监控体系, 所以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极大地安全风险, 最后银行管理交错复杂。在开展银行工作的过程中伴随着管理层次复杂交错的特点, 同时还伴有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所以使得银行部分管理人员对利率变化的认识存在薄弱。

二、如何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1、调整宏观经济环境

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来说, 想要保证其开展的顺利就必须调整宏观经济环境。在经济环境中存在第二类经济以及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严重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展开, 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调整宏观经济环境的工作:第一, 对于第二类经济中存在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严格的消除工作, 这种非均衡状态常常表现出市场体制的不完善,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价格问题等, 所以再一次定程度上也成为了限制我国利率改革的主要原因。第二, 要尽量控制供不应求现象的产生。由于供不应求现象的产生, 加上利率管制存在自由化, 就会直接引起通货膨胀这种不良现象的产生, 这句要是由于很多企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开始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所以就会出现高利息现象, 进而推动物价的不健康上涨。第三, 着重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想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所以建立必要的市场监管, 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保证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 最终达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

2、强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工作

对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来说, 影响其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设情况, 所以必须强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工作。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实现自主经营、具有明确的规避机制, 就会有力的防止风险的产生, 同时会对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利率变动情况有较强的敏感性, 利率的高低变化能够直接衡量一个企业的成本以及利润情况, 反之就会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说, 存在着体制较为不健全的现象, 所以直接导致了影响企业健康投资增加了风险性的存在, 企业承担着将资金内部化同时又外部化的双重责任,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引发同伙膨胀问题的产生, 新时期社会条件下必须注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工作。

3、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能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的实施,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出现阶段存在的市场资金需求的情况, 相关工作单位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变化的转变, 开展新一轮的工作实施,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货币市场的完能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基础胜利条件, 同时能够完善中央银行市场, 使得中央银行真正实现有机调控的作用, 保证我国银行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由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同时也是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所以要求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不断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 借鉴他国先进经验, 保证改革工作开展的顺利有效。

参考文献

[1]赵晓娜.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突破口[J].当代经济管理.2012 (06) [1]赵晓娜.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突破口[J].当代经济管理.2012 (06)

[2]秦晓.加快利率市场化及其他配套改革[J].中国产业.2011 (09) [2]秦晓.加快利率市场化及其他配套改革[J].中国产业.2011 (09)

[3]杨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11 (11) [3]杨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2011 (11)

篇4: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市场利率 宏观调控 资源配置 信用风险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突出和重要。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国家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如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利率现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具有渐进式特征。自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至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逐步推进,具体进程情况参见表1。

表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时间进程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1998年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

1998—1999年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1999年尝试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2000年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2年实现中外银行外币利率政策公平

2003年放开多个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

2004年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04年允许存款利率下浮

2012年央行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

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七折下限取消,贷款利率市场化完成

2013年推出同业大额存单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至此,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12月11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发行总规模190亿元的同业存单。同业存单发行的突破,意味着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再次向前迈出大步。

自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债券市场改革启动,并逐步在同业与债券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基准利率作用日益突出,既为银行提供了资金的定价基准,引导建立银行内部定价和资金转移体系,也为中央银行提供利率间接调控的操作目标和监测指标。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国债收益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2013年,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大政策背景下,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监管力度之大为近年所罕见,“流动性”显得弥足珍贵,货币市场利率一年内出现两次大幅波动,其中6月中上旬的“钱荒”使得Shibor隔夜利率最高达到13.44%,债券市场收益率也整体抬升了一个较大的台阶。

图1 2009—2013年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图2 2009—2013年银行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中国债券信息网

对比近几年逐渐走高的银行间市场利率,我国的存款基准利率则基本保持稳定,如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自2011年以来则一直稳定在3%左右(如图3所示),低利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

图3 1995—2013年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单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在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中,市场预期理论认为,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一般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未来市场利率的变动方向。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一路飙升与国债市场收益率的整体提高,给我国未来的利率水平带来了一定的上行压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

目前,学者普遍认同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对于我国最具参考意义。一方面,从改革背景来说,我国目前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类似,正处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通胀率总体趋势向上,市场利率持续上升,“金融脱媒”现象日趋严重,银行吸存压力增大,负债的稳定性趋于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凸显等。另一方面,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起步于1996年,与美国一样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伴随利率市场化,美国的市场利率经历了从上升到回落的过程。在放松管制初期,美国市场利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联邦基金利率从1977 年初开始不断上涨,到1981 年7 月22 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22.36%,至今尚未超越(如图4所示)。存贷款利率也出现明显上扬。1978年存贷款名义利率分别为8.2%和9.06%,以后逐步上升,在1981年达到15.91%和18.87%的高峰,同期存贷款实际利率也从1978年的0.6%和1.46%,上升到1981年的5.61%和8.57%,然后才开始回落并趋于稳定。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市场利率整体一直维持在低水平,2012年4月2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将维持现有的高度宽松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至0.25%区间至少到2014年下半年。

图4 1960年至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日)走势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此外,从其他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看,日本、韩国、拉美等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与美国一样,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大多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取消管制初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利率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利率的影响分析

从国际经验来看,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利率短期内同样面临上升压力。但当前我国已经放开了绝大部分利率,贷款利率放开并没有引起其大幅波动。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已处在一个有相对充分竞争的状态,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建立起较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成本约束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也逐步趋于理性,因此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后,预计利率水平不太可能大幅上升,短期内可能会有小幅上升和波动。

除利率市场化进程外,其他宏观因素也对利率走势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要进行综合分析。

一是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减少,全社会融资结构将发生变化,原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府融资规模将下降,民间自发融资规模比重将上升,而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将趋缓甚至下降,从而使市场利率水平将整体趋向下行。

二是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看,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物价总水平明显下降,形成很强的通货紧缩压力,产能过剩同时也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和居民的消费预期下降,宏观经济下行的态势使得未来市场利率难以维持目前的高位水平。

三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深入,中国金融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近几年来,无论在美国、日本还是在欧洲,为了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以刺激经济增长,各国利率均呈下跌态势,有的甚至是零利率,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利率将平稳地向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靠近。

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笔者预计我国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市场利率将震荡上行,并倒逼贷款利率同步上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最终利率会降低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对均衡水平。

几点建议

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价格的变动频率将较为频繁,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将日益加大。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利率市场化过程的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等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金融监管,积极推出监管新规,降低金融机构巨大的自营投资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系统风险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弊端与风险得到国际监管的普遍关注。大型金融机构过度自营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使得国际金融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欧美主要国家近几年陆续推出银行业结构性改革的自营圈护政策,希望通过强制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方式来降低自营投资风险及预防金融系统性风险。这些银行业改革措施降低了监管体系的复杂度,使监管架构与金融市场结构相匹配,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扩大与传染,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银监会于2013年3月25日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银监会2013年“8号文”,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试图规范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业务,从银行资产管理角度要求构建严格的风险隔离机制,避免银行将有关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混同,也避免不同理财资金之间混淆,防止银行理财资金错配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从投资者保护角度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的要求,对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控的约束大大强化,同时构建了较为严格的责任机制和实施时限。

《通知》的出台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了巨大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对银行及其理财业务的重新审视。但《通知》涉及的监管内容非常广泛,许多内容还需进一步明确。未来各银行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向银行监管机构反映实施上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推动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和可操作化。

(二)金融机构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利率市场化过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是金融市场制度的变革,更是金融市场业务结构和竞争态势的一次大洗牌。在这个过程中,行业自律必然是利率市场化能否稳妥推进的重要支柱。

1.金融机构应严格控制同业资产规模,尤其要提高对期限错配的控制力度,严格防范市场风险

利差收入是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由于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受到监管机构存贷比75%的限制和贷款规模的管控,而监管机构尚未对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进行管制,因此在利润驱动下,银行以同业资产方式达到信贷目的赚取利差,使得同业业务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2007年至2013年10月,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长了5.7倍。而目前同业业务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为期限错配,即以存在利率波动风险的短期负债搭配收益锁定的长期资产。当银行盲目追逐利润,扩大期限错配敞口,整个市场普遍缺少短期资金时,市场风险便完全显现出来。2013年6月的“钱荒”就是一次给银行同业业务的深刻教训,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高企,导致银行成本收益倒挂,同业业务发生亏损,短期市场流动性也受到较大冲击,产生市场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市场利率可能呈现大幅波动的走势,同业资产规模越大,期限错配越严重,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则越大。

2.商业银行须主动提高定价水平,确定合理的风险收益

利率市场化把商业银行带入一个公开竞争的环境中,面对竞争压力,提高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定价水平应体现和涵盖不同客户的风险溢价,特别是大银行针对最优质客户的最优贷款利率,起到了市场定价锚的作用,可以为其他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提供参考,又可以发挥类似中央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作用。商业银行合理的风险定价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三)金融机构应严防信用风险,避免盲目追逐高收益与高利差

为保证较大的业务利差,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日益增大。在贷款业务上,对高利差的追求,使其一方面将信贷资金过多地投入到风险较高的行业领域,从而导致不良贷款不断暴露,如前几年的钢贸企业;另一方面在同一领域的客户选择上,还易出现逆向选择风险,即选择冒险性客户而淘汰稳健型客户,从而导致信用风险的集聚与放大,增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在投资业务上,“刚性兑付”的心态使得金融机构过度单边关注收益率的高低,将资金过多配置于评级较低、风险较大的债券与信托产品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今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构成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魔咒,更是给广大投资者敲响了风险警钟。对金融改革而言,刚性兑付的打破在短期内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它使得风险有序释放,将给改革进一步踏入“深水区”创造较好的环境,未来存款保险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金融机构破产与退出机制也有望稳健提速。

(四)实现利率市场化与优化资源配置的相互推动

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且往往与实体经济的市场化及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即实体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体系越发展,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实体资源配置的强度就越大。利率市场化仅仅只是实现金融资源以市场为基础的优化配置,要达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还需要经济体系的完全市场化,包括其他要素市场定价机制的市场化,地方融资平台的约束硬化,政府管制、管理的市场化等,让实体经济向金融体系发出正确的风险收益信号,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锦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篇5: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环境缺陷

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存在着不少的.阻力和环境方面的缺陷,造成利率的钝化.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消除利率钝化的形成因素.

作 者:王国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CADRES年,卷(期):21(1)分类号:F832.1关键词:利率 市场化 改革 均衡

篇6: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过去管理的利率品种很多,近年来,通过放开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银行管理的外币利率品种已经很少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二、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原因

(一)目前我国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影响了利率政策效应的传导与发挥。

(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尚不完善。

我国国债发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债利率未发挥带动作用。目前我国各种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因而中央银行以金融市场为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实施效应不理想。

(三)作为资金需求方———企业,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企业行为未完全市场化,预算软约束,对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信号反应不敏感,加之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三角债”严重,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使利率的约束性几乎丧失。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措施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国际经验,我们对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提出如下措施:

(一)加快企业(包括商业银行)的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二)积极创造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促进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三)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小行、后大行;先调整幅度、后彻底放开;循序渐进的方式。

篇7: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我国的利率改革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它的方向就是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利率则基本放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多层次的、充分体现和反映市场经济特点及要求的利率控制系统。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 08保险3班陈玥 40805144

发展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

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WTO各成员方都要按照市场准入、非歧视性、公平竞争和扩大透明度的原则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对加入WTO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做出了具体承诺和开放时间表,“入世”后两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外银行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资金技术实力必然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能力相协调。

1、坚持正利率原则、渐进性原则和次序性原则,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应强化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改变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方式。

2、理顺目前利率体系中存在的扭曲关系。由于目前利率决定方式的多样化,利率关系扭曲现象存在,要通过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使资金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有效流动,使利率水平和结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以便利率政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完善货币市场,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统一竞争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货币当局的货币控制能力。银行间市场的交易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份额较小;且交易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向其他机构提供资金,交易主体单一,难以形成真正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性自然降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自然难以增强。

4、继续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就是要以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目标,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一项利率制度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此,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市场化走向市场化,最终实现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利率。

篇8: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由市场主体自行决定利率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1996年6月取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为开端, 是一次实质性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原则, 先后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及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的发行利率, 并对外币存贷款利率完全的放开, 对贷款利率管下限和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浮动区间变化等。2013年7月20日, 央行决定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票据贴现利率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制。这样更增加金融机构的自行定价权, 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进一步重大发展, 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仍受到管制, 因此如何安全地取消已是当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得出相应启示。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 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利率管制措施, 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利率管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 各国掀起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一)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美国实行“Q条例”, 即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进行管制, 但不对金融市场其他利率进行干涉, 使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的存款最高利率差距越来越大, 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从而走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美国实行渐进模式, 首先从70年代开始, 美国逐步取消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管制, 其次从80年代开始, 采取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的顺序取消存款利率管制。最后在1986年美国彻底取消利率管制, 利率水平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 成功地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稳定了金融体系, 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

(二) 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一场被动的改革, 因实行对内管制、对外自由的措施导致金融贸易摩擦不断, 迫使日本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开始, 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 (1) 实现国债发行和交易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票据买卖利率及大额可转让定期的发行利率市场化; (2) 在存贷款方面, 降低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的要求, 同时管制大额存款的利率放松。贷款利率由以前的法定水平加一定利差决定改为由银行平均融资利率决定, 并停止了利率的窗口指导, 日本银行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 (3) 日本遵循先定期后活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 实现了小额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日本经过长达17年的努力, 在1997年圆满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 印度利率市场化改革

20世纪80年代后, 印度的经济进入低迷期, 政府对货币信贷供给的放松, 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及国内财政赤字, 政府债务不断增加, 出现通货膨胀率高、低储蓄利率的经济现象, 长期利率管制已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1985年印度先以国债交易为突破口进行试探, 同时放开15天到1年的存款利率, 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但效果并不如意。1992年本国政府再次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根据自身作为新型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特点, 并以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为思路, 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逐步降低存贷款利率, 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 放开小额与出口贷款利率, 2010年央行宣布商业银行可自行决定储蓄存款的利率, 标志印度利率市场化完成。印度是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 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起到一定作用, 同时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借鉴印度进程。

(四) 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

智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以失败为告终, 1974年政府宣布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 放松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 私人可设立金融公司及放松各种利率管制, 经过短短两年就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但智利是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 由于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不力等, 使该国利率市场化陷入困境, 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挽救, 对利率进行重新管制。

三、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分析四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不难发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需要一些必须的条件, 这些条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应遵循的。

(一) 完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必备条件

成功地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必须需要一个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 无论从金融市场的广度还是深度来说,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首先应增加市场交易主体, 参与主体越多, 风险偏好的种类越多, 利率越就有代表性;其次从国际经验来看, 多数国家都以货币市场为突破口, 应不断完善货币市场建设, 增加交易品种数量, 扩大金融创新规模, 所产生的利率越能体现出期限性与流动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 参照国外实际经验完善本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为利率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目前, 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的存款是隐性保险, 而存款保险应显性表现出来, 应对存款险设定上限。这样, 不仅可以维护客户的利益, 防止挤兑, 而且可降低道德风险。因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非银行金融机构涌现, 金融机构为吸引客户通过提高利率, 当发生银行兼并或破产时, 存款保险机构可使存款人的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也能够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督。因此我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 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提供前提。

(三) 选择最佳时机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从上述各国的实际经验来看, 成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都采取渐进模式, 都通过十几年的时间完成改革, 并且都在恰当的时间完成最后的存款利率。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存款利率放开, 是因为它的条件还没有成熟, 我国的金融结构发展还不平衡, 需采取谨慎的态度。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选择最佳时机, 金融市场完善, 银行自行定价权放开, 银行竞争理性、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等使利率管制起不到作用。如果时机选择不当, 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还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采用渐进式, 选择最佳时机取消存款利率, 实现利率市场化。

(四) 建立金融监督体系是利率市场化的保障

分析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看出: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背后有一套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能够保证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我国的监管机构成立时间不长, 在监督方面经验少, 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准则、先进监管理念、监管工具的改进等方面, 并结合本国市场发展, 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摘要:目前,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关键时期, 对促进我国深化金融体制和完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研究美国、日本、印度、智利典型国家的不同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分析国际上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以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社, 2013.

[2]曹凤岐.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中小企业, 2013 (09) .

[3]程小祥.国际视角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青海金融, 2014 (01) .

[4]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 2011 (03) .

上一篇:2023年中考政治复习的方法下一篇:Isbqyc运用教育多媒体促进小学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