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2024-05-09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精选9篇)

篇1: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现从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及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这五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

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2、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

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3、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

4、--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

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在宏观上推动了融资的规模和效率,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Shibor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长远看,Shibor最终要替代官定利率成为市场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基准;其次,Shibor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一头连接着市场,一头连接着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经济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再次,Shibor还是其他许多产品和制度安排的基准;最后,Shibor的发展和完善还关系到中国货币、债券市场的纵深化发展,从而成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建立中央银行利率间接调控体系的前提条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Shibor的定价及应用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和促进了金融机构定价机制的建设。

在市场化环境中,定价能力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扩大利率浮动

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提供了空间。同时,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在过去几年中有了长足的进展。截止到目前,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已基本建立起根据贷款成本、风险等因素区别定价的利率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还加强了利率定价系统和内部转移定价体系(FTP)的建设,沟通了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间的传导与反馈机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了以资本收益为核心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融资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可以通过利率的差异来甄别客户和覆盖风险,这不仅可以提高融资的效率,也促进了融资规模的扩大。从过去几年的经历来看,利率市场化对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展望“十二五”,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将是坚持以债务工具发展及债务工具利率市场化,来促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只有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最终的利率完全市场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人民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利率市场化成功以后,人民银行将不再直接决定和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而是将参考宏观经济的变化来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控制和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要建立起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

二是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帮助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不再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而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此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要想灵活的运用这些工具,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对金融市场利率的分析和监测,适时调整基准利率。

(二)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为了能够有效防范市场化利率条件下储户面临的金融风险,应该尽快出台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的破产条例制定,从而防范银行出现挤兑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小额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保证银行体系能够平稳运行。一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所以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都将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如果银行业的信息产生不对称,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一项必做的“功课”。

(三)建立和健全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应建立和健全银行间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机制。我国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面临的状况与国际市场不太一样。欧美市场是发展过度,而我们却是发展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种类不全、市场规模小、创新机制不完善,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极大扩展了直接债务融资的规模,改善了市场的融资结构,增加了定价有效性和避险的手段,对促进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以及宏观调功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市场基础利率(Shibor)建设

一是完善Shibor 生成机制,提高Shibor 定价基准公信力。二是完善Shibor 传导机制,提高Shibor 的定价基准渗透力。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完善Shibor 的形成基础。扩大Shibor 的基准定价范围,提高基准利率的传导效率。扩大Shibor 基准在票据贴现、短期融资、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定价中的应用和推广。三是改善Shibor 的运行环境,消弱Shibor 定价基准噪音干扰。建立激励与约束机构,促进成员自律。进一步弱化股市、汇率对Shibor 的干扰。进一步大Shibor 的宣传力度,增强基准利率的告示效应。四是以债市为突破口推进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由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有赖于高效稳定的债券市场,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债券市场仍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1、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低会导致市场主体间的竞争的非充分性,就有可能出现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并不是完全均衡性的。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受政府的制约性较强,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彼此间缺少有效的竞争,导致金融中介的运行低效率,以及资金的非价格性配给。另外,国有企业面临的依然是预算软约束,这就可能导致在利率放开后,国企不考虑资金利用成本的贷款饥渴给银行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而大量的高效率的私有企业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这些都会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并不能实现利率市场化后预期的经济的高增长。

2、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尽管这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远未成熟。尽管这几年,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效果有所提高,但仍缺乏深度和广度。

3、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金融企业依然存在着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业务制度不健全;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经营时有发生等不足之处,这不利于金融中介市场主体的发挥和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另外,当前我国的利率管制基本上还是国家控制型,这种利率管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传导机制,使得人民银行主观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体现市场均衡,也很难准确估价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 果,使利率失去了灵活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传导功能,从而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4、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从财政的角度而言,我国目前的财政赤字比率在 1%左右,财政状况良好,对宏观经济环境来说,主要的问题是通货膨胀。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 2008 年上半年的 CPI 是 7.9%,实际利率是为负值的,人们为了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必然减少持有货币和银行存款,更多地持有黄金等实物资产。这样就无法吸纳高额的存款,从而也就不可能为高速经济增长提供所需的大量投资。一旦放开利率管制,就可能会出现利率的大幅度攀升,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波动。

五、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我国要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摆脱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模式,努力构建创新导向的发展战略,完善市场基础建设,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另外,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多样化国企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增强国企的经营自主性,实现其硬预算约束,使其资金需求对利率富有弹性。

第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设施。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虽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市场建设上仍存在薄弱环节,下一步要提高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运行效率,为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加金融交易品种等。当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与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趋势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的有效沟通不够。在下一步的深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和工具,摆脱行政的过多干预,增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第三,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完善我国金融企业制度,开辟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进一步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树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同时,改革现有的利率形成机制,由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逐步形成以上海地区各银行间的同业借利率为基准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 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第四,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够确保实行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以实现正的实际利率对存款的吸纳效应。但是我国目前存在着通货膨胀。要解决当前的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一方面要从总量上控制货币投放量,紧缩银根;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消化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来控制物价的传导。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地过程,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正在向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的目标迈进。

篇2: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加入WTO之后,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市场化和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主动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显得尤为紧迫.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客观条件与难点,认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选择渐进式和先调后放的策略.

作 者:吴笑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财金系,长沙商业学校,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6) 分类号:F832 关键词:利率管理体制   利率市场化条件   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  

篇3: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自1993年我国提出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机制以来,央行逐步放开了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下限,稳妥有序地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利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正效逐渐转变为负效应,这一变化与我国利率逐步市场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改变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以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作为分界点,考察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实际利率———投资———经济增长”这一传导机制的变化,分析现阶段我国利率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分析

关于利率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理论界长期意见不一,主要分为凯恩斯学派和以麦金农、爱德华·肖为代表的金融深化学派。

凯恩斯学派强调利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反向变动关系。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由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决定,只有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时, 人们才会选择投资。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性质决定了利率必须相应下调,才能保证投资利润不变,否则会出现投资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衰退。因而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达到增加投资,提高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深化学派则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现象提出了相反观点,强调金融深化下的实际利率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麦金农和爱德华·肖认为,发展中国家较高的通胀水平和政府人为压低名义利率,使得实际利率过低,储蓄下降,资金市场供不应求。政府被迫实行信贷供给,导致贷款利率过低,投资效益低下,产出下降, 进一步引发储蓄资源萎缩,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迫使政府对利率实行更为严格的管制,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停滞不前。针对这种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深化学派认为政府应放松对利率的管制,促使实际利率提高,以充分反映资金供求状况, 增加储蓄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实际上,两种理论的分歧主要在于其分析背景的不同。凯恩斯主义诞生于市场机制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时代,研究背景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产品相对过剩的萧条经济,此时资金市场供过于求,市场利率相对于市场出清状态的均衡利率水平是偏高的。为了刺激投资,减少储蓄, 降低利率是必要的。而金融深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仍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下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投资和消费需求相对过高,短缺的产品市场格局势必导致资金市场的供不应求。同时,发展中国家出于金融资源的垄断考虑,大多选择人为地压低市场利率,使得市场利率远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利率水平,抑制了储蓄和投资。 此时,提高市场利率,增加储蓄意愿以提供社会资金是必须的。

图1和图2分别列示了1981—2012年我国实际利率与投资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变动关系。由图1可知,80年代实际利率与实际GDP增长率呈正向变动关系,90年代后两者关系逐渐由正转负,利率与投资增长率的关系亦是如此,这与我国利率逐步市场化以及宏观经济改善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本文将采用误差修正模型(VEC),以1996年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为界,分别考察两阶段实际利率、投资增长率以及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

三、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在误差修正模型中引入了实际利率(realrate)、投资增长率(invest)、实际GDP增长率(growth)三个变量,选取的数据区间为1981-1995年和1996-2012年两个阶段。 具体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实际利率:本文选择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名义利率的代理变量,具体计算公式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通胀率)/(1+ 通胀率)。

实际GDP增长率: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名义GDP和GDP指数(1978=100)换算出历年实际GDP,进而计算出实际GDP增长率。

(注:表中(C,T,L)分别表示ADF检验中回归方程的常数项C、时间趋势项T和滞后项L。)

2、模型检验及构建

(1)平稳性检验。表1及表2列出了两阶段中各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结果。通过ADF检验可知,在1981-1995年和1996-2012年两个时间段中,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在99%的置信水平上均表现出非平稳的特性,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均是平稳的,表明各时间序列变量是一阶单整的I(1)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2)协整检验。在进行协整检验前,需要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本文采用LR、FPE、AIC、SC、HQ五个评价标准对模型的滞后期进行选择,检验结果显示:1981— 1995年的时间序列应以2期作为最优滞后期,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随之确定为1,1996-2012年的时间序列应以3期作为最优滞后期,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为2。

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三个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从表3及表4的检验结果可知,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中,1981—1995年的各变量在95%的置信度下存在1个协整方程,1996—2012年的各变量在95%的置信度下存在2个协整方程,说明实际利率、投资增长率及实际GDP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协整方程。确定了协整关系后,就可以计算出两个阶段中实际利率、投资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协整方程,如下所示:

1981—1995年:

1996—2012年:

由此可见,1995年以前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着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1995年之后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由正转负,呈现反向的长期均衡关系。这是由于80年代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商品短缺,资金市场供不应求,均衡利率较高,同时政府实行利率管制,人为压低名义利率,使得实际利率远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此时,提高实际利率能够吸引储蓄,抑制低效投资,缓解金融抑制,促进经济健康增长。而9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摆脱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此时有效需求不足而产品相对过剩,资金市场供过于求,均衡利率降低,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 名义利率趋于上升,使得实际利率逐渐高于市场均衡利率。此时,提高实际利率只能导致投资意愿下降,经济增长乏力。

(4)误差修正模型。将上述协整方程引入模型,结合表5及表6的模型系数向量,可以得到两个阶段误差修正模型的具体形式:

1981—1995:

1996—2012:

2、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造成的影响。图3及图4是基于上文中VEC模型的脉冲相应函数,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响应程度。本文分别考察了1981— 1995年、1996-2012年两个阶段中,实际利率受到冲击时对投资增长率和实际GDP增长率的动态影响。

由图3可知,1981至1995年,在给当期实际利率施加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投资增长率invest和实际GDP增长率growth从第一期开始呈现正响应,并在第三期达到最大正响应点,之后冲击影响有所回落,但仍在反复波动中趋于稳定的正效应。由图4则可知,在1996至2012年,实际利率对投资增长率invest和实际GDP增长率growth总体呈负向冲击,随后在小幅波动中趋于稳定的负效应。对比两阶段的脉冲响应函数,同样发现实际利率———投资———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作用由正转负,说明我国已逐渐从麦金农所描述的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情形逐渐转变为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利率提升抑制经济增长的状况。

四、结论

凯恩斯学派和金融深化学派的主要分歧在于分析背景的不同,前者假定市场供给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后者则是以短缺经济为研究背景。本文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实际利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结构性转变,发现实际利率由以前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逐渐转变为负效应。实际上,8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确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金融深化理论所倡导的高利率水平,而90年代至今,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由短缺经济逐渐过渡至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实际利率高于均衡利率的现实,使得金融深化理论已不再适用,凯恩斯主义主张的低利率刺激经济政策反而更为有效。因此,面对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政府通过不断降息、降准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思路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沈坤荣、汪建:实际利率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0(8).

[2]张孝岩、梁琪: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研究——基于我国农村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6).

[3]徐思远:利率传导机制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4]黎志刚、尚梦:利率市场化、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ARDL模型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4(5).

篇4:中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评价

石翊(1987-),女,汉族,河南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

常宽心(1988-),女,汉族,河南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财政学院,研究方向: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

周振贵(1986-),男,汉族,广东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研究方向:投资分析。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方面阐述了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是否成熟,先说明利率市场化必备的条件,接着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既已获取的成果来说明现今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时机;评价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必然趋势,如果利率改革进行的好,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但是利率市场化的进行确实十分困难,得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市场条件成熟时,放开利率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阳性循环的作用;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负作用,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推行利率市场化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过程需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也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和监管措施。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初始条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利率市场化所应具备的初始条件进行探讨。要使利率市场化获得成功,至少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宏观经济稳定和适当的金融监管。世界银行也对金融自由化的条件进行了界定,认为宏观经济稳定;财政纪律良好;会计、法律体系完善等都是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基础条件。

(一) 在合适的经济环境下实施利率市场化

正如上面所说,要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环境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也变得至关重要。因此,推行利率市场化要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不能贸然行事,否则会使经济难以承受频繁的利率变动而变得剧烈波动。所以稳定宽松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二) 金融市场的完善

对商业银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思路,把商业银行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让商业银行成为市场利率的传导器,确保利率市场化的形成。要大力开拓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让货币市场的利率能准确的反应货币的供求情况,使货币市场的利率成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基准型利率。与此同时,要把利率市场化法制化,不仅立法,法律适用上更要严格。

经营风险是银行的特点,银行的目的是承担一定得风险赚取相应的利润。而银行监管者的职责则是规定银行的行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还要定期的对银行的业务进行检查。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下放给银行金融机构,但是如果这些引不起公众和监管者的重视,则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银行无法根据风险来确定资本的价格。所以,银行监管者应该健全监管制度,给银行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我国市场利率化改革既已取得的基础和条件。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金融领域对应的就是固定利率制,这在建国初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我国也已经摒弃了计划经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因此,固定利率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才是趋势,近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近几年来,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1)央行调整再贷款利率来引导商业银行的利率;(2)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工作,央行建立了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为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利率创造条件;(3)我国的国债利率部分实现了市场化。

“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指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有关键的两步:第一步是2004年的存贷款利率调整,首先,央行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下限;其次,央行放开了除农村信用社以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下浮的标准是基准利率的0.9倍。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允许贷款利率下浮。第二步是2012年调整了两次利率。央行两次调整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这两次利率调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不断完善的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我国取得了金融、财政、税收、外汇体制等领域的重大改革。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成立肩负了原来国有专业银行的业务,推动了专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了财政体制,断绝了财政向银行的透支。改革了新税制,税收调控经济的作用更明显了。改革了外汇体制,汇率成了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也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

三、现今条件下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评价

在上述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表面上应该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市场化推行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上述所述的,稳定的市场宏观经济环境,适当的金融监管等,但从当前诸多的经济现象来看,中国此刻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不太成熟。

自1997年10月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的通货紧缩,各个经济主体对贷款需求量下降,物价下降,在此环境下,推行利率市场化,让市场来决定利率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此时资源过剩,银行的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力也加强了,无节制的信贷扩张和利率失控的可能性都不大,因此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而通货紧缩时期成为利率市场化最佳时期。

而最近几年的经济却是处于通货膨胀的时期,而且经济的增长与前几年相比有明显下滑的趋势。物价的持续上涨还进一步的推行利率市场化,让市场来决定利率会进一步导致通货膨胀;在经济火热发展时,银行的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力会下降,利率还有可能失控。再加上利率市场化,利率会大幅的上漲,信贷会下降,经济发展会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因此,此时推行利率市场化无异于给正无力的经济雪上加霜,导致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此时,就要放缓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要起到国家调控经济的作用,帮助经济度过这特殊时期。

而且在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贸然的就推行,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现如今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需要注意,如:国企改革滞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金融市场不成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1.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2.兰州商学院财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冷崇总

[2] 《我国利率市场化及潜在的风险》朱红梅,李英 对外经贸大学

[3]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讨论》张文亭

[4] 《我国应积极推进市场利率化》王京杰 栾希华

[5] 《市场利率化条件下的利率风险管理》邹学海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篇5: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过半

首先,让我们阐述一下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简单来说,利率市场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和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决定类似,利率市场化中的利率也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的判断来自主调节自己的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政府部门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取消会对利率水平产生间接影响的调控方式,消除利率水平和结构的扭曲,让市场供求关系在利率水平决定中发挥主导作用。

为进一步理解利率市场化进程,让我们一同回顾与此相关的重要事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同时规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为此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2月,央行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总体思路,为以后的改革明确了方向。央行首次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和除城乡信用社以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管理,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提速。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两次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浮动区间。207月20日,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让利率市场化迈出重大步伐,也把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到最为关键的存款利率调整阶段。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危机及机遇

银行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这也是每个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国际贸易总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了外资银行业务拓展的重要目标。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方式大致有四种,成立外资独资银行;在中国开办独立的分支机构;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的股份;与中方合资建立新的银行。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在金融领域不断深化的开放与改革,对外资银行在华拓展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至年12月,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40家子行、190多家分行。据统计,截至20年底,在华外资银行业营业机构的资产为23804亿元,但从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来看,数据依旧不容乐观,年年底1.87%的比例甚至逊色于的2.11%。另外,外资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净利润占比已从的1.34%跌至2012年的1.08%。在华“本土化”6年、市场份额仍然不到2%,多家外资银行“从狼变羊”、净利润出现负增长。

外资银行因何出现贷款负增长的局面?东亚中国常务副行长林志民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上半年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出现负增长,原因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从风险来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外资银行由此普遍采取保守经营策略;二是从需求来说,外资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跨国企业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部分企业推迟在华投资计划,融资需求增长放缓;三是从存款供应来看,今年上半年存款竞争比往年更激烈,加上受贷存比约束,许多外资银行的贷款增长也受到限制。

三、利率市场化对外资银行发展的影响

普华永道近日发布的《外资银行在中国》报告显示,在改革或调控变化带来的好处还不确定的情况下,许多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战略依然坚定。事实上,在华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态度的基础是:中国这个经济体将通过经历渐进而确定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变得更加国际化。外资银行认为,中国经济的开放和人民币向自由兑换货币过渡必将给外资银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关于监管机构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在华外资银行将继续受到新监管要求的累积影响。20开始实施的被称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新监管办法将会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畴和深度造成影响。“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各银行不得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融资和股权投资。尽管外资银行充分理解这些监管原则和举措,并且会竭尽所能达到监管要求,但是一旦贷款用户没有将贷款用于申贷事由,中国的监管机构将会问责外资银行,这点令外资银行感到不安。同样,利率市场化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华外资银行同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整经营策略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必行的。

调查报告显示,外资银行将在多个方面受益于利率自由化,这不仅有利于外资银行发挥定价风险方面的优势,还利于部署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优势。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凸显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尤其是风险定价能力。

四、外资银行如何应对中国利率市场化

篇6: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虽然从近些年的盈利状况来看,盈利颇丰,但是这种盈利依然是建立在传统的存贷差基础之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来源于手续费和佣金。

在金融全球化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之下,中国农行如何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和职能调整,如何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领先于我们几十年甚至百年,作为中国的四大行之一的中国农行如何加快自身发展,与国际接轨,并入世界潮流。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探讨。

报告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正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稳步的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通过价格引导资金流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适应方面,有三个角度的影响,一是经营方式需要转变,再者是经营结构有待调整,最后是要注重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农行提出的要求,农行应该着重进行业务创新,进行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不能只靠利差和佣金手续费业务,金融资产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过多的依靠信贷资产,另外农行也应尽力完善内部机制,实行财务硬性约束。应该在法律范围之内,政策允许之下,进行金融创新,向西方学习逐步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模式,可以实行银行控股公司制,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之外,还可以逐渐的向投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领域拓展。最终建立成为城乡一体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农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骄人战绩,应该从上到下树立危机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全面应对新的挑战,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同时也应把握好度,深知过犹不及,农行作为四大行之一,关系经济命脉,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如果在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措施不当,则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所以中国农业银行尽可能在保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基础之上,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以稳定为主线,进行风险资产管理的同时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树立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业银行负债业务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净息差继续保持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在完成股改上市之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对于农行的总体战略规划,主要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要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时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要有效管理好资产负债业务,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拓宽盈利渠道,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积极面对,勇于创新,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作为城乡联动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一份力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继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宽多渠道的利润来源,提高综合收益水平。要做好新资本管理办法对接工作,提升资本管理水平,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风险的有效管理,不能只盯住业绩而忘却风险,也不能滥用“大而不倒”的特权,无视风险,进行过高的风险业务。最后,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加强业务流程创新,不仅仅凭借寡头垄断地位获得垄断收益,真正实现作为一个服务性的金融机构所做的服务承诺。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有可能缩小,传统的存贷款利差优势难以为继。但是作为大型之一,中国农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存贷款息差上,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于1951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多年的经营中,农行的信誉,服务逐渐的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也逐步提高,分支机构众多,有利于获得客户的青睐。但是不能因此就固步自封,农行还应该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强化农行的“资本约束”“风险覆盖”“收益均衡”的理念,增强资本和风险意识,逐步建立起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还有随着最近中国农行副行长的落马可见,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监督体制很不健全,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行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不断监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风险以及长期贷款风险。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明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简历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在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是市场机制在利率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的差异化更加明显,创新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必然选择,首先要改变创新业务模式,第二就是创新银行风险定价体系,第三就是创新体制和流程,另外更为关键的就是产品和技术创新,农行这些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准备,首先就是不断创新业务模式,细分化的为客户服务体系,加强在渠道,产品,客户,品牌,队伍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另外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财务管理,财务顾问等等这些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同时强调风险管理观念,风险定价模型,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伴随着农行的发展,逐渐的要以客户为中心,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的银行形象到了彻底转变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 《货币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和讯新闻》 《知识经济》 《经济生活文摘》

篇7: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报告

哈城郊联社电子银行部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给货币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箭,既有风险又有好处,它可以促进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加快改制,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健全,但也可能因银行风险管理不善造成系统性风险。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农信社应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发展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等措施来应对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促进

1、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扩大存款规模,增强经营实力

农村信用社主要是靠壮大存贷业务求得生存和发展,其中,组织资金是基础。实行利率市场化就给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开辟了有效的途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使用浮动利率的手段,刺激农民和集镇居民储蓄,增加单位存款吸引力,不断扩大存款规模,增强经营实力。

2、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灵活经营,增强竞争能力

金融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焦点主要还是存款业务。各家商业银行凭借“响亮”的品牌、畅通的结算渠道,先进的电子化网络,综合的服务功能竞争,使农村信用社望尘莫及,使农村信用社在金融同业的竞争中失去了大部分市场和客户。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农村信

用社就可以通过灵活地浮动存款利率,形成自身独特价格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引导资金流向,增强竞争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使得农信社的生存空间变得异常狭小。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被政府管控多年的利率政策将全面放开,这对于盈利结构以传统存贷款利差的农信社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应对利率市场化中采取的策略时往往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融通,这样使得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经营发展变得异常艰难。

2、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

一直以来,农信社都是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依赖于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于农户存贷款的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单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单一的存贷款利息差不能满足农信社生存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信社调整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应对市场化的考验。

3、利率风险成为农村信用社面对的主要风险。

利率市场化使得农信社不仅面临传统的信用风险,而且利率风险也将加大,流动性管控更加困难。随着利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农信社面对的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资金的影响,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利率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波动,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业务发展的策略。

三、农村信用社推进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

1、经营理念陈旧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缺乏主观能动性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金融市场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农村信用社形成产权结构明晰、法人治理完善、管理体制健全的机制,能够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主体。但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看,距离这一要求还相去甚远,其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经营理念落后,对利率改革的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就目前状况来看,依然存在组织机构不完善,民主管理基础薄弱,股权结构单一,产权不够明晰,“三会”制度流于形式,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并未从本质上发生变化。

同时,一些农村信用社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利率改革,还没有从单纯地执行官方利率转换到自主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上来,对利率管理水平的提高、定价能力的改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利率市场化和即将到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可能带来的冲击,仅仅把利率市场化当成提高贷款利率水平、扩大利润增长点的捷径,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远效应。

2、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低且利率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处于严格管制状态,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的认知程度不高,相对于支付风险、信贷风险而言,利率风险显得抽象而陌生。目前农村信用社对利率风险量化分析和利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贷款利率成本核算、风险补偿和风险定价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利率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同时,农村信用社也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在利率风险的控制和转嫁中处于不利地位。

3、利率管理操作难度大且现有人员素质难以满足要求

一是利率的准确定价存在困难。在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特别是社会信用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难以全面掌握贷款人的各项信息,贷款利率定价的重要参照数据不足,使利率定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二是缺乏系统的数据积累和支撑,定价经验不足。农村信用社实行定价目前仅是刚刚起步,对影响贷款定价的各因素的权重、标准的确定缺乏系统性数据积累,也缺乏历史经验作参照,标准难以掌握。三是利率定价管理人员缺乏。农村信用社现有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控制的专业人员,在对贷款人进行贷款利率定价和贷款风险评估中难以把握,从而对利率定价和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四、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1、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调整业务结构。

当前农信社的大部分业务都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经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农信社承担的利率风险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中间业务的不发达,农信社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手段。在应对市场利率化过程中,农信社应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如投资理财、提供担保、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等,拓展业务经营空间,不断开掘新的增长点,实现经营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从而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2、提升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下,存贷利率成为货币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存贷款利率利润空间的下降,使得农信社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时,农信社显得底气不足,经验不够,定价策略不够明晰,甚至会采用高于平均水平的存款利率来招揽储户。高额揽储的背后,必然会导致高风险贷款的投放,从而为农信社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因此,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的建设,加快存贷定价机制、服务定价机制和授权定价机制的完善,是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3、深化农信改革步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利率市场化的号角已在我国正式吹响,但是,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风险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以及缺乏有效的防范风险工具等多方面的原因,利率风险管理问题尚未列入农信社日常经营管理中。因此,对于农信社而言,必须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轨道上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

4、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积极应对人才竞争。

前农信社利率政策仍处于央行的管制之下,从业人员缺乏利率风险意识,缺少利率风险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农信社应大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金融知识培训,提升金融知识储备,强化风险意识;同时还要加强与高等金融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积极引进高素质,打造专业化的优秀人才,增加

篇8:浅析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健康稳健

一、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 如果市场竞争充分, 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 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换言之, 在市场化后的利率市场上, 市场交易的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均由市场自发选择, 存款和贷款利率不是由中央银行统一控制的, 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 最后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准利率、以市场化利率变动为衡量标准的市场化制度, 它包括了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四方面的市场化。

二、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和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通过行政干预和命令决定等方式对利率实行管制, 实际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需情况, 无形中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制度保护, 不利于充分竞争、开放有序的金融市场的建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松绑, 在传统的工、农、中、建等老国有银行外, 外资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包括互联网金融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这些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机制灵活、历史负担轻等优势, 集中精力拼抢存款、客户和市场, 虽然各家银行执行的仍然是由中央银行确定的统一利率, 但在实际操作中, 高息揽储、超短期理财产品、存款送礼等试图打制度擦边球、绕过监管管制的做法屡见不鲜, 特别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实际已经形成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为基础利率的利率定价机制, 老的利率形成机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要求, 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需要有真实风向标作用、能够真正反映市场资金松紧状况的利率风向标。

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猛增, 但大型银行对贷款企业的审核比较严格, 程序繁杂, 形成银行想放贷的企业不缺钱, 缺钱的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的困境, 合理通畅的融资渠道的形成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也滋生了非法集资、高利贷等社会乱象, 利率市场化的建立将有助于建立高效透明的民间借贷体制, 也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 为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打入一剂强心针。

三、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1. 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水平。

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 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 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一决定的实施, 必将给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谁能更好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运作好的商业银行会逐步发展壮大, 运作不良的商业银行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 银行与客户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协商定价, 银行可以根据企业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降低优质企业的融资成本, 增加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提高自主定价权,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优的融资渠道和银行。

2. 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是一国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国计民生是否稳定, 我国的金融监管一直以来较为严格, 对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后, 应继续完善金融监管和调控,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应对极端情况下经营不善的银行大面积倒闭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形成中央银行对基础利率的调控和指导机制。同时, 为防止银行间恶性竞争, 也可以从监管上引导银行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3. 循序渐进, 务求稳健。

从各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来看, 寻求一步到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恶果, 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韩国在1988年12月一次性放开除政策性贷款以外的所有贷款利率和两年以上的存款利率, 结果1989年国内利率飞涨, 利率市场化进程被迫中断;智利于1977年6月宣布一次性放开全部利率管制, 引起了大规模的银行危机和社会动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到目前为止, 进展较为平稳, 但是存款利率还未放开, 这是利率市场化的重头戏, 能否推出牵涉到众多相关市场的发展状况, 金融市场深度、商业银行整体质量、央行市场利率调节体系的建立等都将影响利率市场化能否平稳推进。建议我国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 提高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和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适时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

4. 加强资本项目管控。

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很多方面还处于学习阶段, 对资本项目的管理一定要加强, 特别是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 一旦巨量国际游资进入我国, 带着攫取巨额利润的目的投入房地产、股票、商品市场等多个领域, 获利后迅速撤出, 将严重拖累我国的经济平稳发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证明了国际游资的可怕。

我国利率市场化采用逐步放开的方式,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资源配置扭曲现象, 此时, 如果不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国际游资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可能突破管理层的管控范围, 造成不可控的影响。因此, 加强资本项目管控是利率市场化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四、总结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平稳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工具丰富密不可分。短期来看, 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出将直接改变众多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态势, 为众多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长期来看, 是我国形成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世界经济, 2001年5月

[2]张杰.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及其演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管理世界, 2001

[3]施维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相关问题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篇9:浅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现状与问题 对策建议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让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的一种机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在“珠江金融论坛”发言时指出,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发展的非常迅速,并且目前利率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了最初的预想。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自开始以来,其进程始终跟着中国的国情出发,但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基本方向。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存在渐进式的特点,始终围绕增量进行改革,协调推进,每走一步都会等待条件成熟进行下一步的活动。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经济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的准备金不能很好的发回其功能,我国各个商业银行都保留了较高的超额准备金,这在客观上会减缓货币政策的冲击,但是会使众多的货币政策只能对商业银行产生微弱的影响,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至今为止,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仍然是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框架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基准利率,也就是基准利率存在缺失,我国已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但是它并非由市场供求决定,不能准确的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中国的金融市场在近几年有了一定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尚不成熟,对于利率市场化来说是一个不利的环境。在我国,大型银行由于资金来源充足,规模大,又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因此,在各方面,相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都占有充分的优势。而中小银行由于资金少,缺少国家信用的担保,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在我国的发展较弱。另外,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也十分重要。但是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独立,无法摆脱行政命令的束缚。其监管的手段,信息和技术也并不完善。

(三)、外资银行的挑战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且承诺在五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之后,外资银行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从而给国内的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冲击与影响,并且给国内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相较于国内银行而言,外资银行有众多压倒性的优势:一是外资银行的业务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特征;二是外资银行在防范和抵御风险时,其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积极采取的措施都远胜于国内商业银行;三是外资银行注重培养人才,因此,其在工作效率和创新意识方面,也高于国内商业银行;四是外资银行的服务意识高于国内银行,它们的服务更加周到与人性化,这也是国内银行所缺少的。久而久之,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优质客户必将减少和流失,分散进入外资银行。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及对策

(一)、构筑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筑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摸索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由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是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投资资产组合来有效的消除,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围绕这四个目标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多种金融工具供人们选择,在一定意义上分散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迫不得已参与市场竞争,开发更多新的理财产品,开辟更广的投资渠道,分散其风险。因此完善银行间市场,使交易主体丰盈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放松利率管制,给予商业银行充分的自由的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标准,切实落实监管目标与工作,独立自主的进行,使金融监管拜托行政命令的束缚。

(三)、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增加市场透明度。二要形成和发展一个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基准利率,完善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体系的建设,提高其报价的基准性。三要加强货币市场建设,提高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与高效性,扩大市场主体,增加资金的来源,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使货币市场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四是完善货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效率与透明度。五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产权透明度,降低对银行存款的过度依赖,增强其竞争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六是要强化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创新和增加市场交易品种,满足各阶层投资者的需要。七是建立利率风险的指引,提高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意识从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水平。

小结: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的水平并不高。不能因为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我们应该正视利率市场化所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的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芸,刘明彦.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J]. 银行家,2011,05:102-105.

[2]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刘西.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J]. 中国金融,2011,15:13-15.

[3]尹继志. 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讨[J]. 南方金融,2011,07:24-29.

[4]刘芳.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风险防范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2012,04:45-50.

[5]陈建,张毅,董静. 关于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 生产力研究,2013,01:37-40+61.

[6]尹诗琦.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2:5.

袁苑(199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苏州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

上一篇:企业财政年终总结下一篇:做一个简单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