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英语教学反思

2024-04-24

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英语教学反思(共7篇)

篇1: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英语教学反思

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 论文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抓好外语早读课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抓好外语早读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众所周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与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因此,作为国际交往的必要工具的外语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外语不够重视,?尤其不注重对外语口语的训练。上课只是跟着教师读几遍,课后根本不读或者读也是“蜻蜒点水”,敷衍了事。有些学生虽然在家里读外语,但家长不懂,自已读错了,也没人纠正,以致将错就错,形成习惯。因此学校每周安排一定次数的外语早读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20-30分钟的外语早读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二、外语教师下班级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教学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 、早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之间为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产生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明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我自己如何抓外语早读谈些具体做法:一、首先是保证时间。多年来我坚待早读提前到校,让我所授的班级达到30分钟早读时间;同时把早读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联系教学进度,把每次早读的内容、方式、目标等列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

二、结合正课出现的重点难点,亲自指导早读。如学生开始学习宾语从句时,在时态的呼应和从句的语序方面,常常会出现错误。因此我用一半的早读时间叫学生当堂背出范句,另一半时间给学生分析在范句中出现的种种时态呼应的特点以及陈述勾语序,使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语法的理解。

三、跟着磁带录音朗读或教师自己领读。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出现的错误,训练他们语音语调的基本功。内容是挑选重要的段落或难读的句子,让学生跟着磁带录音模仿朗读(并多次反复,直到熟练顺口。有时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或多数学生学习外语语音的薄弱环节,我就重点指导、亲自领读,让学生反复模仿,直到人人过关为止。

四。培养和发挥小干部(外语课代表)的积极作用。外语课代表一般是外语基础较好,发音较准确的学生。在某种情况下,他们可以在早读课上起主导作用。

比如叫他们事先作好准备,在早读课上领读、领背。如有错误,教师及时纠正,既纠正了本人的错误,同时也提醒了全班同学。

总之,外语早读如能从一开始就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2: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英语教学反思

随着新目标英语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英语听和说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前提就是学生要多读多背,尤其是对没有语言环境的农村学生更为重要,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抓好外语早读课对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为英语早读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生存在一个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的世界上,作为国际交往的必要工具的英语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不够重视,?尤其不注重对英语口语的训练。上课只是跟着教师读几遍,课后根本不读或者读也是“蜻蜒点水”,敷衍了事。有些学生虽然在家里读英语,但家长不懂,自已读错了,也没人纠正,以致将错就错,形成习惯。因此学校每周安排一定次数的英语早读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20-30分钟的外语早读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二、英语教师在班级认真抓早读课,除了对学生起督促鼓励的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及具体教学安排,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早读课不像上正课那样规矩严格,师生之间为交流也不拘形式,这样有助于密切师生感情。而这时情感的产生往往在激发学生

学习外语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晨是人的记忆高峰期。在这个时期明读外语、拼读单词、背诵课文或练习语音语调等,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怎么来上英语早读呢?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谈些具体做法

一、首先是保证早读的时间。我坚持早读课按时到校,确保学生的早读时间;同时也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要求学生按照老师事先布置的早读任务进行早读。

二、要在早读课随机抽几名学生读前一天所学的单词和课文,并纠正错误之处。然后再预习新课的单词(单词量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而定),这样一般可以提前一个星期学完下一个单元的单词。

三、结合正课的重点难点,抓好预复习工作。例如学生在初次接触到宾语从句时,在从句的时态呼应和语序方面,常常会出现错误,不能马上掌握。因此我让学生当堂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宾语从句,熟读最好能记住,并且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它们的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法。(而这些工作在上正课时都没有时间来进行的。)

四、要求学生跟着磁带录音朗读或我自己领读。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出现的错误,训练他们语音语调的基本功。内容是挑选重要的段落或难读的句子,让学生跟着磁带录音模仿朗读,并多次反复,直到熟练顺口。有时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或多数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薄弱环节,我就重点指导、亲自领读,让学生反复模仿,争取每一个学生学会。

五、培养和发挥英语小组长的积极作用。英语小组长一般是英语基础较好,发音较准确的学生。他们在老师的事先指导下,在早读课上领读、领背。如有错误,教师及时纠正,既纠正了本人的错误,同时也提醒了全班同学。

但是,如何提高英语早读的质量,却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个焦点问题。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读什么? 即早读的目标任务要明确。早读伊始,英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布置好早读任务,使学生在早读时有的放矢。如:识记单词,朗读、背诵重要的句、段、篇,理解识记语法规则,预习新课等。

二、怎样读? 即早读的方式方法需要合理地组织安排,不可放任自流。教师要巡回地检查并辅导个别提问,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现象。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组织方法:

1.学生按自己的目标、计划自读。这样他们的心态是独立的、自由的,快慢由自己把握。

2.以学习小组(四人为宜)为单位,或领读、或齐读、或自读、或对话,互相带动,互相监督。

3.集体读。可以放录音带,学生集体跟读;或老师根据需要来领读;或者老师指定一名发音较标准、责任心强的学生领读。

三、读的怎么样? 即早读的效果要检查,应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如果只安排了早读的任务而不检查效果,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会产生偷懒心理,说闲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睡觉甚至滋事生非。

虽然班委会或学习小组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从客观上讲,学生还是畏惧严师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对早读效果的检查和抽查。时间可选在早读中间或最后,并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

篇3: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英语教学反思

一、抓“着力”点, 变“繁”为“简”

“着力”点, 就是“切入点”, 也就是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字词、语句、过渡段、文题等等。解读文本时, 我们一定要从繁琐的问题中解放出来, 力求突出重点, 简洁明了。

有些课文的“着力”点是一个重点字词。如人教课标版第二册25课《快乐的节日》, 全诗以“快乐”为线, 心情之乐、成长之乐、理想之乐、场面之乐贯穿全诗, 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诗歌中的“快乐”这个“文眼”展开教学。让学生分组自主选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边读边想, 这一小节中, 什么让“我们”这么快乐?同一个问题贯穿全文四个小节, 一年级的学生虽小, 读了课文, 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因为小鸟为我们带路, 风儿轻轻地吹着我们, 所以我们快乐;因为我们穿上了美丽的衣裳, 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打扮得特别漂亮, 所以我们快乐;因为花儿和小溪都向我们祝贺, 所以我们快乐;因为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自由地成长, 所以我们快乐;因为我们和老师小伙伴一起过节, 所以我们快乐……”

二、抓“平淡”点, 化“腐”为“奇”

何为“平淡”点?即教材中, 毫不起眼的, 容易“滑”过去的或不易觉察的认知错觉“点”。教师抓住了这个认知错觉“点”, 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趣, 激活思维。

如人教课标版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中的开头三句话, 连用三个“收”字。教学时, 可设计: (1) 这三句话里有一个字出现了三次, 可是意思不完全相同, 看谁能把它找出来。 (2) “老山羊在地里收白菜, ……”这句话里的“收”字是什么意思? (3) “小灰兔收下了, ……”这句话里的“收”字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认识, 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一样, 要仔细地读, 动脑筋想, 才能分辨清楚。只有这样推敲、咀嚼, 语言才能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三、抓“动情“点, 由“表”及“里”

高明的教师很善于捕捉课文的“动情”点, 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提及自己在细读《慈母情深》一文时关注到的一个点———“鼻子一酸”这四个字, 王崧舟老师下足了工夫, 他将自己置于儿子情感的角度, 去细细体会梁晓声作为一个儿子, 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因生计如此忙碌, 如此憔悴时表现出的情感状况, 在王老师看来, 这种情感表现实质上就是成长的标志, 就是作者所有情感表现的一个浓缩点。在此解读的基础上, 王崧舟老师以此为教学突破口, 引导学生调动感官体验, 引发认知冲突, 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悟儿子心酸的根源。从而, 将这四个字深深地烙在学生心底, 并由此发散, 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本主旨。

篇4: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应时常进行教学反思,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本文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如何进行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关系、辩证统一等方面去展开。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等,以及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函数,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全部。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像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像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式、方法上反思。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上的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温课中的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温课中的反思,课前温课中的反思主要是:(1)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2)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生产的实际等),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3)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差错。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教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可在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三、时常在进行数学探究中反思

数学实习、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在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重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地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四、时常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反思

数学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它的各种思维方法不仅存在于数学之中,而且也存在于物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中,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弗赖登塔尔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思辨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思辨性知识适合“探究”方式学习。数学中经验的知识如:无理数、复数、函数、公理化方法等,学生日常经验得不出这样的数学思想;像无理指数幂,为什么要使用弧度,线性规划求解等难以证明的知识,以及对数运算、向量运算,三角恒等变换这些主要是记忆的程序性知识不宜“探究”,学生适用“接受性”学习方式。这类似于语言的学习,方法是记单词,熟语法,多练习,而数学的学习也要多注意数学符号语言的学习。数学中思辨性知识是指“怎么想”、“怎么做”的,它的本质是指个人的理解力和领悟性,存于个人经验的体验中,又嵌入于实践活动中,只能在探究活动中通过体验去意会升华,对这种知识学生适用“探究”方式学习。如在《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的教学中,学生对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数量化的表示呢”探究,考虑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准确数量化关系,后把任意三角形作“高”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从而得证。正弦定理的证明中蕴含将一般情形归结为特殊情形处理的思想方法和化归思想方法,这些思辨性方法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到体验和意会升华,和“接受性”的教师讲解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个人程序性知识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就内化为方法性知识,而方法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外化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五、时常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合作学习的反思

篇5:本科专业外语教学的点滴思考

【关键词】专业外语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2-01

1.专业外语教学的困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本科专业外语一度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课程,在所谓的市场化教育、面向就业的教育,或者称为更加功利化教育趋势下,专业外语越来越失去吸引力,逐渐成为“鸡肋”课程,学生不下功夫学、教师也懒得教,不会花大力气在这种“不重要”的课程上花太多时间。专业外语也从必修课转为选修课,进而课时数不断被压缩,最后的结局,专业外语课程也从很多学校、学院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消失了。

一般来说,传统教学计划下的专业外语课程常被安排在本科三、四年级,这期间学生已经经过了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或者公共英语的训练,在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学生也开始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的学习转变。在面向国际化、现代化的目标之下,现在很多专业课程已经采取双语教学 , 甚至个别课程全部的外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外语课程从最早的重要的衔接、桥梁性的课程变成夹缝中的课程,生存出现问题其实是必然的。

2.专业外语教学的特点

2.1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教学的结合

长时间以来,专业外语教学目前的定位还是相当的传统、甚至落后,就是注重专业文献阅读、翻译、科技论文写作,但这些都是基础公共英语的教学重点,区别只是专业术语多少,句子结构常用表达方法的不同。

2.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殊性

计算机专业有着更为特殊的特点,就是行业变化迅速,技术日新月异,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比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O2O等新兴技术、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概念目不暇接,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材编写、出版、教师准备、上课这个流程来进行授课,必然学生接受的从信息量到新鲜度都会大打折扣,相应的兴趣度也会降低很多,结果是授课内容总是落后的,永远也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3.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与专业外语的特点相适应,一直以来都有这种争论,专业外语重点在“教专业”还是“教外语”?

强调专业的人认为,既然是专业外语,重点肯定是专业,否则和公共外语教学无异。强调语言教学的人认为,语言本身才是重点,把语言本身学好了基础打牢了,需要的时候,只要再花些时间精力补充一下相关专业词汇就可以了。当然也有的老师认为“淡化专业”的同时也要淡化传统的读写为主转变为“更注重表达”,流利、顺畅、准确标准地通过口语或者书面语表达科学概念、自己的见解、思想。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目标模糊的情况,导致各个目标都想兼顾,实际上等于没有目标,结果就是每个目标都达不到,没有特色,学生也没有兴趣学习,教学效果很差。

3.2 教学思维落后

虽然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是教学思维是落后的。虽然广泛的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了所谓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的多种手段或其组合,但是这些对于学生并不能产生更大的、持久的兴趣,因为这些手段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能带来持续的兴趣意味着有限的效果。这其中反映出来的是教学思维的落后。

3.3 考核方式落后

公共英语过于注重四、六级通过率,这种导向下,学生通过了四、六级,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专业外语没有什么重要性了。与过级一致的考试方法、形式,而缺少了相应压力的专业外语自然而然的不被重视,提不起来兴趣。

4.关于专业外语教学一些建议和想法

4.1 课程设置过程中重视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与统筹规划

整个课程体系应该具有整体性,不是仅仅外语能力相关的课程之间需要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各个课程群之间也要有机地进行组合,既不能覆盖不全,使得知识缺失、能力训练不足,、更不能有所重复,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尤其在理论教学课时数大幅度压缩,以换取实际工程应用训练时间增长的大趋势下,重复的内容学习、能力训练效率会极其低下。

专业外语与其他课程应进行统筹规划、定位、衔接。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很多专业课都采用了双语教学,那么并且已覆盖主要的专业方向,专业外语授课时应该讲授那些没有覆盖到的内容,并注重基础性、注重实用性的。相反,如果采用双语或外语教学的课程较少,可以注重覆盖更多的方向,介绍相应方向的背景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2修订讲授课时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精心选择讲授精读文章、例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使用地道专业外语的方法,培养运用专业外语的能力,这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这同时也要求教师的素质相应提高,专业素养、英语水平、实战经验、授课能力都不能忽视。降低专业术语的学习时间,变为自学为主,讲授为辅。学习并进行摘要的书写练习,并在考核中加以体现等等。

4.3 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注重趣味性、实战性

例如,进行模拟学术会议、模拟参加学术活动。从会议组织、发布信息、模拟论文写作、会议演示文稿制作写作、到现场发言、提问与回答都使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都得到了实战锻炼,对于今后参加真正的学术会议和活动都是有益的铺垫。

再如,对感兴趣的热门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给出若干个与专业相关的热门技术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而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在小组内讨论该话题的若干相关问题,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对于迅速发展的技术方向,如对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统和苹果公司的IOS移动端操作系统的优劣等等进行专门讨论。

篇6:抓外语早读的点滴体会英语教学反思

【关键字】选择性课改 外语学科 做法 体会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70-02

一、背景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指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二、具体做法

(一)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赋予学生课程选择权是其重要内容。学校设置“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限定选修或自由选修中的具体课程。

为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选择权,学校尽最大努力增加选修比重。限定选修至少按2:1向学生提供选择的课程,主要涉及文化素养、计算机应用、生活趣味等内容。自由选修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体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别开设基础篇、技能篇、创新篇和创业篇,构建一个科学的递进的课程体系。努力做到四个“充分利用”,点燃学生的职业梦想。具体包括通识课程、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创新、校本特色、衢州“两子”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一年一个主题,主要有志愿者服务、专业实践、家庭生活服务等活动。

(二)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方案》的精神,课程结构体系由“核心课程”和“自选课程”两大模块组成。

1.课程开发

各专业根据核心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原则上不少于50%)重构实施性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强化公共必修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改革专业必修课程,确保专业理论教学和核心技能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自选课程开发以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兴趣特长发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宗旨,具体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课程。

2.课程框架

尝试实施“长短学期制”,根据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将一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划分成若干长短学期,为促进课程改革搭建平台;有效落实“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探索大、小班和长、短课有机组合。每学期公共必修课程由语文、数学、德育、体育、艺术学科组成,共8~10课时/周。升学班按高考科目开设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共有四个学期构成,均为短学期。第1学期时长4周 ,课程安排为:一周军训,两周始业教育(主要安排行业专家进校园为学生讲座或学生进企业见习,树立学生自信心,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一周的初高中课程衔接。第2、3学期时长为16周,具体由核心课程模块14~16个课时/周、自选课程模块15~18个课时/周组成。第4学期时长8周,由认识实训(4周)、社会实践(4周)组成。升学方向按高考科目开设课程。(见表1)

(2)高二年级

第5学期为长学期,时长21周。具体由企业调研一周、核心课程14~16节/周、自选课程15~18节/周组成,其中实训课不少于3周;第6、7学期为短学期,第6学期时长16周,具体由核心课程14~16节/周、自选课程15~18节/周组成,其中实训课不少于3周、企业见习3-5天;第7学期时长12周,具体由专业实训4周,顶岗实习8周组成。(见表2)

(3)高三年级

升学班修升学考试课程,就业班入企业顶岗研修。

3.选课规定

(1)限定选修课:具体分为文化限定选修课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内容由各专业学部制定,根据不同技能方向设计模块,可包含高考对应的技能模块。课程设置可以有长课和短课之别。(见表3)

三、体会

选择性课改在我校开展近两年了,在这期间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改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我们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还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

四、课改中的收获

1、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喜欢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课改前的学生远不及的。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两年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们逐渐形成了乐学、爱学、兴趣浓厚、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五、课改中的问题与思考

1、选修课教材的难度把握

选修课教材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选修课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教学班规模大影响了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需要反馈与评价的,而规模大的班级人数较多,评价困难。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2014

[2]衢州中等专业学校选择性课改方案 2014

篇7: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反思

一、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在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历史人物事迹和故事。我们现在使用的新编历史教材,里面有好多历史图画、历史地图、黑体字史料等,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性、趣味性强,教师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如讲“陈胜、吴广起义”的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大泽乡起义》这幅图来讲起义爆发时的激烈场面,可以这样叙述:“同学们请看图,当时天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号,农民兄弟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杀死了押解他们的官吏,发动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就这样在大泽乡点燃了。”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仿佛进入了图中,亲眼目睹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壮烈情景。这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包括三个方面:①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②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③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对于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重视不够。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我们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等。教师对此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的内容时,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使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要善于运用“教学留白”的策略

“教学留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教师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语言激发、提出问题、布置作业等方式留下“空白”,诱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也不是简省,更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在表面上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议论起眼下的热点新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开始分散了。这时不妨提出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由动变静,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问题上来,起到欲擒故纵的效果。

上一篇:俯首要为孺子牛-学习牛玉儒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解析下一篇:初中合唱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