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早读

2024-04-27

书声早读(通用10篇)

篇1:书声早读

书声早读:让生命蓄养生机绽放活力

书声是校园最美的音乐,老师,尤其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我想,心中都应该或多或少葆有这种“书声”情节。用书声来美丽校园,用书声来化育生命,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最智慧的选择。

我带2013级的时候,在全年级推出了“书声早读”活动,短短的半学期之后,就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了其“蓄养生机、绽放活力”的独特魅力。

具体的活动要点如下:(1)每天早读的前15分钟,为“书声早读”时间,任何学科不得占用。(2)内容以“经典诵读”为主,由语文教师统筹安排。(3)形式不拘一格,要求书声朗朗,精神振奋,专注投入。活动的设计很简单,但要想真正将这一活动组织好,收到成效,办出档次,还需要深入了解这一活动设计的本真用意,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做出相应的引导。

——通过“书声早读”引导学生热爱读书。每天走进教室,第一件事,捧起经典诗文、优秀篇章,读一读,背一背,久而久之,读书就会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行走方式。当一个孩子开始真正爱上读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还需要那些苦口婆心的唠叨吗?

——通过“书声早读”引导学生关注经典。经典如醪糟美酒,历久弥香。经典是文化的根,是民族的魂。让经典润泽生命,用文化提升品味,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职业使命。“书声早读”正是引导学生亲近经典、拥抱文化的一种有形载体,有效方式。

——通过“书声早读”引导学生去珍惜时间,把握今天。人需要对昨天的返视,对明天的憧憬,但更需要对今天的珍惜与把握。珍惜今天,活在当下,应当成为我们向学生积极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一天之际在于晨。”把握今天,就从早读开始。

——通过“书声早读”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生命状态。“书声早读”要求书生朗朗,精神振奋,专注投入,要读出精气神,读出昂扬向上的生命状态来。精神屹立,则学风屹立,学风屹立,则质量屹立,质量屹立,则生命屹立。

从我们的实践经历来看,在操作中,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一要达成共识。“书声早读”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真正关注,它是一项“为灿烂生命奠基,为幸福生活铺路”的事业。在实践中,语文老师好说,困难在英语老师这儿。以往的习惯,按学校规定,每周一、三、五为英语早读,二、四为语文早读。“书声早读”活动推出之后,部分英语老师一下子思想上转不过弯,——今天是英语早读,搞什么“经典诵读”呀?于是就常常这样阻断学生:“把英语课本拿出来,开始背英语!”于是,学生就开始陷入两难之中。重新认识“书声早读”,别再让它打折扣,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职业的使命!

二要持之以恒。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书声早读”是起不到应有作用的。一日读,日日读,平时在校读,节假日在家读,不带任何功利,只求涵养生命,不算作业任务,只求自觉行走,真正让“书声早读”成为生命、生活的一部分,利在当下,功在未来。

三要教师伴读。教师看着学生早读,是我们以往教学生活的一种常态。“教师不读书”是一种可怕现象,是一种丑陋行为,是一种愚蠢做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方能立人,己达方能达人。早读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读起来,是一种师之美德,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最经济有效地提升自己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四要适时创设展示平台。对于“书声早读”的内容,我们不主张过关检查,因为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会阻断他的“早读”热情。我们追求“自然”状态下的早读,但也一定要予以必要的关注。最好的做法就是适时创设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一展风采的机会。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内容安排,适时推出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不同层面的“唐诗背诵对抗赛”、“宋词吟诵接力行”等。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了展示的平台,就有了前行的动力。

奏好“书声早读”这首美妙乐章,每位师生都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

篇2:书声早读

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喜欢端上一杯清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闻着书香,用心感觉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当翻开泰戈尔的《新月集》,我的眼前便浮现出一个个温馨的画面:“我愿意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这充满爱的文字能使人返璞归真,回归最纯真的时光,使人内心暖暖的。每当看到这诗篇的字字句句,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感受美好的爱。“风高兴地带走了你踝铃的丁当。仙乡里的梦婆飞过朦胧的天空,向你飞来。”在这本书里我似乎可以与月亮对话,向云朵倾诉......有时想象自己躲在花朵里,骑在蜜蜂的背上,感受书中孩子的无忧无虑和对母爱的向往,这一刻,我聆听到了书中爱的呼唤,心中充满了童心的幻想与梦的追求。

妈妈也喜欢看书,她给我第一次买书除了《白雪公主》便是十万个为什么》了。记得当时最爱看《十万个为什么》,因为这本书可以消除我们脑海中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这里每个问题的答案都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与大自然的魅力,让我们真切地拥抱这个神秘的世界,开创前人未走的探索之路,聆听到知识的召唤。

记得妈妈给我买来的第一本小说是《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笔下的小英子就是我童年时代的伙伴,英子开心时,我跟着笑;英子落寞时,我也跟着落泪。书中人物的遭遇让我同情,那悲欢离合令我牵肠挂肚。尤其看到她父亲离世时,心中不由充满痛苦。到最后,书中的人物一个个都离开了英子,她才发觉自己长大了。人生道路上,我们都会在挫折中成长,学会承担责任。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畏惧成长的考验和命运的磨难。这一刻,我聆听到成长的期待。

书中的文字总是会将我们的灵魂引向高处。每当我读完一本好书,如沐春风,就会有一份收获。心中的满足与快乐无法用言语表达,书中的哲理如阳光般温柔的洒下,透过皮肤一丝丝渗入我的血液。

再次捧起书,似乎听到文字的声音,好像是谁在我耳边歌唱;好像是琴键在耳边舒缓弹起;又好像有一股清泉潺潺流过......

我爱书,她将是我此生的至宝。

篇3: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一.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培养阅读的兴趣

1. 阅读的要求要适当

在启发学生阅读初期, 重在激发兴趣。一般来说, 学生碰到喜欢的书籍时, 总喜欢一口气地把书读完, 满足内心的渴望。如果在学生有点读书的兴趣时, 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想必学生阅读的兴趣便会减少, 甚至会把阅读误认为一种负担, 久而久之, 对阅读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 在学生阅读还没形成习惯之前, 可以尽情地鼓励学生去阅读, 让学生轻轻松松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当学生喜欢阅读, 自觉地去阅读时, 可以通过做书签、摘抄让你感动的语言等方式诱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通过创设空间让学生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因而阅读也促进了他们的发展。此时做笔记就成了爱好而非包袱。

2.阅读的内容要广泛

阅读是个性化的一种行为, 学生喜欢阅读什么书籍, 由他们的兴趣决定,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但不必做太多的干涉。例如, 中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卡通绘本, 他们通过观察画面以及人物的语言就可感受绘本传递的信息。如果一味地强调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书籍, 势必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 他们会创造一个奇迹。

二.为孩子创设朗读的氛围

1.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 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 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 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 配上悲壮的音乐, 然后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自然就进入那种悲痛的氛围中, 真切感受到人们对邓小平的深深怀念之情。再如《三亚落日》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朗读时, 我配上了优雅的音乐, 让学生在舒缓, 轻柔, 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 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个个读得兴趣盎然, 声中融景, 景随声出, 这样一来, 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 诱发了美感, 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2. 体验性的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 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 在指导朗读时, 我分为两步, 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 在分析课文时, 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 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再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这一层次的铺设, 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性格的深刻烙印, 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 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 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 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 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3. 精彩的表演朗读

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 在课堂上, 教师应抓住时机, 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 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 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 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 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 我布置了相关场景, 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廉颇的满心悔恨都尽情地表现出来了, 学生边演边说, 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 同时在表演中又掺入了自己的言行, 这样,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不但丰富了想象, 深化了情感, 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 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同时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4:让语文早读课书声琅琅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早读课 提高效率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70-01

每个学校在设计课程时每天都安排了早读课。每周的语文早读课一般是两次或两次以上,每次早读课的时间在二十至三十分钟不等。可见,我们在努力抓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重视研究和高效利用语文早读课。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会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巩固、深化和拓宽,有利于学生“读”的兴趣和能力的增强。但从我校早读课的现状看,情况不容乐观。下面让我们看看语文早读课场景再现。

场景一:课代表在讲台前大声督促同学要开始早读了,而讲台下一片混乱:有人在抄作业;有人在交作业;有人在吃早点;有人在懒懒地拿出书本,爱翻不翻的;还有人气喘吁吁地往教室里冲;甚至还有两个座位空着……这时早读时间已过了5分钟。

场景二:语文老师在教室里踱着步,学生们也认真地捧着书本。有的在大声读;有的在小声读;有的在默读,时间一分一分地在流淌,不一会,下早读的铃声敲响了……

场景三:数学老师在考数学。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我认为是我们语文老师自己造成的。场景一:早读过了5分钟了,老师您在哪,您遵守纪律了吗?有其师,必有其生。场景二:老师您在干嘛?在晨练……场景三:鸠占鹊巢,我的地盘别人能做主?

其实任何轻视早读课的行为都是不妥的,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早读课的功能也是极为可惜的。那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

一、明确早读的重要性

语文基本功训练关键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语文传统教学的法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清晨早读,头脑分外清晰,没有前学习材料的干扰容易记住材料。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学语文,注重的是积累,否则就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提高。那么集中朗读的最佳时间就是早读,充分利用早读时间是对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积累知识巩固能力,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给学生早读的方法

1. 要帮助学生养成早读学习习惯。有目的的读才是真读书,每节早读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大多数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处于习惯养成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身就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隐性教学要求。习惯的养成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诸如“圈点勾画”阅读法的落实,“以字带句,以句带段”背诵法的实践,“质疑探究”预习法的实施,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的积累,等等。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习惯养成。

2. 指导学生多形式的读。如果每天朗读形式一样,学生肯定会觉得单调枯燥,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老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停顿、语气、语调、语速和情感的运用,为学生创设朗读气氛,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多文学作品,让学生自己读,他们未必能抓得准语调、重音,自然也读不透感情。然而通过老师一范读,学生一模仿,再让学生读出来,那文章的美感自然会增色不少。如分角色朗读。如读《皇帝的新装》一文前,老师事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揣摩好角色的心理,课后多练习,最好让他们排演排演,第二天早读让他们隆重登场,那效果肯定很好。这就是朗读的魅力。如自由朗读 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去读,时间不长,学生会产生枯燥感和疲劳感,甚至逆反心理。所以让学生自由读,理解的读,小组读、个别读、指名读、男女声读等反复读,这样事半功倍,学生读书兴趣也浓。

3. 指导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因为初中学生的学习还停留在任务驱动型学习阶段,自主学习还带有盲目性、探索性。早读课又缺乏教师具体的学习任务指导,所以,有的学生不知该做些什么,看周围人行事。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4. 要帮助学生检测早读学习效果。早读课,内容充实,学生就会始终有事可做。如果放任自流,学生就会漫无目标,只会应付老师的眼光,而对于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都不明确。往往会出现老师看着读一会,老师不看歇一会,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老师一开始就应该给学生列出一个读书计划,每个早读课都给学生安排一些丰富多样内容,有时可以预习新的课文,有时可以复习旧的知识,有时可读一些名著名段,有时可以阅读欣赏一些古代与现代优美的诗歌等。在做好内容安排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前要提出朗读的要求和目标,下课前还要留出五到十分钟的检查效果时间。

篇5:心灵深处的书声

朗朗书声,散入春风满校园;朗朗书声,浸润心底随人生。

清晨入校园,闭目聆听。整齐划一的读书声传入耳。你听到了什么?你又从中听出了什么? 我听出了太多太多。鲁迅的犀利,老舍的朴实,张爱玲的幽怨,金庸的侠骨,马克吐温的幽默,列夫托尔斯泰的深沉…..这些书的世界的藏品,在校园书声中一展无余。

我明白了太多太多。古龙说:“风在手边,剑在手边,我的理想就不回太远。”这让我知道了有梦就追是种怎样的执著;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让我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俞伯牙的“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真诚与美好;张爱玲一句:“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又不是另一场的开始?”让我一下便看开了生死,不为生而愁,不为死而忧。郎朗书声,我才知自己听出了如此之多。

渐渐地,我入了迷。书声还余耳畔,眼前却由另一场景:当我听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我看到了王维对友人的不舍与他的寂寥;听“怪生无雨都长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我为小孩的聪明伶俐而淡笑;听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仿佛看到那些有家不能回的人,脸上的无奈与心中的不甘。书声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跃然眼前。忽然,下课铃打响了,景色不见了,书声也消失了。我留恋的朝着校园里又望了望。那朗朗书声,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上,久久无法忘怀。

篇6:让课堂书声朗朗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巧妙地设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二、大胆地取舍--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经典地示范--此时无“言”胜有“言”

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雷雨》(人教版第四册)。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我当时一愣: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在评课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可见,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花潮》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圆通公园里海棠花如潮水一般的神奇,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在品读“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一句时,教师一遍又一遍深情地朗读(学生闭眼倾听),学生终于领悟到了“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的精妙。最后,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一句的节奏时给予了示范,使学生领悟到了很难用语言说清的节奏变化,纠正了“匀速前进”的毛病。一系列较为经典的示范,解决了许多难以处理的难题,使学生读懂了句子,读出了美。

四、有效地点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指出,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关键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在朗读指导中,如能“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从重点词语、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益处的。

如在指导《花潮》中“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一句时,学生并没有感觉到“绸衬衫”的特别用意,读得较为平淡,教师适时地介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家乡的生活状况,学生体验到了“绸衬衫”的了不起,读出了对青年,对社会的赞美。在指导“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一句中,首先让学生找出共同的词语;然后围绕“也许”一词说说这种种声音是作者听到的还是联想到的,有的说是亲耳听到的,有的说是联想到的;这时我又追问,在当时的花海中,作者能否听到这些声音。学生终于领悟到是作者亲耳所闻,只不过这些声音都是隐隐约约听到而已,读出了猜测的意味。

又如《鸟的天堂》结尾处“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一句。其实是作者的自我调侃,并没有真正地埋怨自己的眼睛,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读完,我就问:“作者真的是在埋怨自己的眼睛吗?”“那又有何用意呢?”这样一点,学生读出了调侃的味儿来。

相机诱导,适时地点拨,可以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对话,对语言理解得更深,更全面,还朗读一个原滋原味。

五、耐心地等待--孕育成功与欣喜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幕:当学生思维发生“故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躁地打断,迫不及待地把知识“复制”后“发送”到学生们的头脑中;当教师把一个个问题抛向学生,在积极发言的是班中的顶尖学生,更多的学生端坐其间,洗耳恭听,因为更多的学生还来不及在如此短时间内思考;当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当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另一个学生马上顶替了他的位置,而他却被晾在了一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缺少的是等待,学生却被剥夺了很多:思考的机会,训练的机会,尊重的权利……

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它是皮格马利翁式的期盼与固守,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化合物,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是孕育欣喜的过程。

1、为后进生而等待

后进学生往往思维较迟钝,需要更长的时间对语言进行理解,消化。而他们却恰恰是教师应该关注的焦点,最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帮助。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期待的眼光面对他们,关注他们的反应,多给予耐心的等待和热心的指导,多请他们在课堂上展示,多给予鼓励。

2、为个性化体悟而等待

“海阔凭渔跃,天高任鸟飞”。《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适时等待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空间,思维碰撞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才能读出自己的个性化体悟。可见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己读书、自我反思的时间。当学生不知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时,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不知怎样处理轻重缓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读得不够正确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那么,朗读的天空肯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孩子们的声音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

六、宽容地评价--还学生一片广阔的发展天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那,不是一件很快乐、很欣慰的事情吗?为了这个美丽、快乐的梦,我们在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篇7:琅琅的读书声

盘锦市大洼县清水学校

梁素香

【摘要】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课堂发生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闹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教学。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可见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有助于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可见,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课堂,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自主的去感受精妙的语言,体味优美的意境,自由地与作者对话交流„„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终身受用。

【关键词】琅琅;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理解能力;思想情感;充满.【正文】

从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课堂发生的变化,琅琅的读书声,热闹的讨论声,极具个性的表演与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等代替了传统的教学。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了,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了,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因此,在阅读目标中强调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学生热爱我们的母语,这样一来一切源于阅读。那么,朗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 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情趣盎然,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获得阅读的乐趣和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夕阳是学生平日里都能见到的自然景象,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好奇、喜欢表演、乐于表现自己,针对这些特点,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趣味阅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我将结合精美图片和音乐,引领学生走进夕阳,在朗读中感受美。再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只有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这样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才是有效的。学生才愿意去主动积累知识,在一次又一次的积累里,增加自己的阅历,巩固自己的基础。“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代典籍既无标点,也不分段,读书的人先要把它断句,然后才可能把握其意,不反复诵读直到理解怎么行?现代的文章诗词,虽然有标点,但哪些词该读重音,句子之间和句子内部该怎样停顿,朗读节奏的快慢、语调升降、语气缓急怎样变换,怎样由勉强读下来到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怎样发挥自己的想象艺术性地再现诗文意境,无不体现了朗读在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我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山雨》、《圆明园的毁灭》、《西湖的“绿”》等课文时,便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让他们交流自己读后的感触,给了学生广阔的理解空间,对学生全面感知作品很有帮助,也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每节课的初读课文中,为了让每个学生有机会练习,通常都是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进行品评,还记得在读《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品评的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有的说:“这一组前三名同学xyz%读得很流利,把感觉读出来了,可到x声音小了,把之前的感觉丢了。”有的说:“虽然y读错了一个字,但是跟他自己比,进步很大,希望能再接再厉。”也有的说:“我觉得z是把课文读透了,所以声音处理的很到位,肯定是预习的充分。”看来,很多学生已经能将朗读与理解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朗读有助于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灿灿的美,浓浓的情,款款的意,深深的理等,都渗透在语言文字中,学生只有在朗读中,让自己的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地对话,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之忧,喜文中人之喜,情感得到交流,思想得到启发。如我教学《夕阳真美》当让学生感受夕阳的“动态美”时,我的过渡句是:傍晚的时候,爷爷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快要落山的太阳,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刻也闲不住!不信,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的2——4段内容,看看,夕阳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于是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读起来„„当学到夕阳不仅顽皮,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呢!它不光自己在变,还能让身边的景物也跟着它不断地变化,越变越美呢!呀!这个时候的太阳啊红扑扑的小脸蛋,真有点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出示,谁来当回夕阳,读一读这句话。(师出示三句话: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太阳慢慢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句子读好,先自己练习一下,指名读。就这样,遇到问题,引领学生去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更为学生深入感悟,体会情感扬起风帆。

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课堂,很多孩子的确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落落大方,举止文雅,充满自信、阳光。请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吧!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吧!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自主的去感受精妙的语言,体味优美的意境,自由地与作者对话交流„„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认认真真地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才能沉浸在文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感受、领悟都统一在自己的个体标准答案下,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6.(2)叶圣陶著 刘国正编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3)课堂内外,2016年2月号——《让默读的灯光照亮语文课堂》谢小娜,遵义县龙坑镇中心小学,贵州

遵义

563102.(4)课堂内外,2016年2月号——《情感——朗读的“金钥匙”》何灿凌,云霄县马轴中心小学,福建

漳州

篇8:让语文早读课真正书声琅琅

早读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学生在早读课上既可以预习、巩固、拓展课内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外知识。同时早读又是比较特殊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它应以朗读或诵读为主要形式,需要学生在放声的读或背中品味出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情趣、意韵等。但如今早读课现状却不容乐观:早读课有时变成讲授课,有时变成作业课,早读逐渐趋向无声;学生有的停留在浅层次的出声的“形”读上,而缺乏“心”读,有的随意朗读一气,缺少计划性;有的把早读当作一种负担,而敷衍了事。那么怎样让语文早读真正书声琅琅呢?

明确朗读的作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读课大声的朗读,便于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的互相协作,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记忆。汉语的声韵美、节奏美等,只有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才能体会出来。学生通过朗读优秀文学作品,从中可以获得感性认识、审美体验,品出韵味、情感,提高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真切地体味到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丰富自己的词汇。而且真正的朗读更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平时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机会较少,且有所顾忌,在早读课上,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大声朗读,读出自己的个性,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朗读的情趣。在语文课堂或早读课上,老师要做好朗读指导和朗读激趣工作。指导学生不但要读准字音、字义,更要读出文内美和文内情。老师要仔细揣摩、认真体味文章的美,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体会文章的美在何处,并把握朗读不同作品的语气和情感,让学生体验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体验到朗读的艺术魅力,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学生听课文录音,跟随录音低声吟读,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入情入境地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最终达到“音”与“情”的融合。如通过教师的范读指导和学生的品读,读出《雷雨》中“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三句问话的蕴涵的情感和说话语气的变化,学生就会体会到语言的表现力,感受到周仆园的虚伪和鲁侍萍的善良,然后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激起他们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学生自然就会在早读课上放声朗读。针对课本难易深浅的不同情况,有计划有内容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化状态,创设出浓烈的朗读氛围。

合理安排朗读内容。根据早读的不同内容,做不同的策划与情绪准备,注意朗读内容安排的计划性和灵活性,语文教师在每学期之初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各学段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朗读内容,使早读课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早读课前,教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读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又要具有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增减或改换朗读的内容,讲明早读的要求,如泛读、熟读、背诵等等。注意课内和课外的结合,早读课不但要记忆课文重点内容,朗读、背诵课内美文,更要向课外延伸,不断补充文质兼美的古文和时文。注意必读和选读的结合,朗读除了既定主题或目标之外,还要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或朗读方式,单独朗读或者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合作朗读都可以,只要读起来。

恰当运用多种检测手段。因为学生是有惰性的,学生朗读的质量,朗读的效率,还需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做保证。实践证明教师在早读的开始就明确告知学生检测方式或惩罚方式,会使学生对早读产生动力。检测手段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或单个抽查、或集体背诵、或安排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活动等,这样做一方面督促学生朗读或背诵,另一方面增强学生背诵或朗读的兴趣。如《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共340多句,1700多字,笔者要求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晨读时间背诵, 首先,说明了检查方法,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八个人,每组的题由组长当场抽取,检查分五步:独占鳌头,齐心协力,精彩对白,心有灵犀。最后,总结各小组的总分,评出获冠亚军的小组。这种做法达到全体动员,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既鼓励同学们积极背诵的乐趣,又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大家对文本的体会和理解。只有检测手段跟上,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关键是让学生朗读起来,学生可以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那样,那么他们的语文素养何愁不能提高。只要广大师生用心、用情去朗读,去诵读,早读课这块语文园地就一定会书声琅琅,焕发无穷生机,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色添彩!

篇9:风声,雨声,读书声

1

小学时

上学对我来说是件可怕的事

因为胆怯

我害怕跟别人交流

害怕您的严厉眼神

2

中学时

叛逆的`我遇到和蔼的您

无数次的惹您生气

无数次地换来您的谅解

对您来说

我永远是还没长大的孩子

3

大学时

没有了您的约束

渐渐地

我变得懒散

我怀念过去的日子

打开通讯录跟您聊天

聊了过去

却发现

彼此在对方心中依旧重要

尽管时隔多年

/

人生短短几十载

一晃

也就过去了

但您的谆谆教诲依旧铭记于心

因为您在我心中很重要

篇10:二年级书声朗朗教案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译文:黄帝统治华夏民族的时候开始画野分洲,那个时候才开始有城市和郊外之分;夏朝大禹治理水患,从此奠定了祖国山河大致的形状。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译文:五湖:其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现仍在。青草湖已与洞庭湖连在一起,丹阳湖逐渐淤塞。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译文:河:指黄河。晏:安宁。沧海:大海;桑田:种桑树的地,泛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译文:周成王时,交趾国的使者称赞周国说:“天无烈风淫雨,海不扬波三年矣。意者中国其有圣人乎?”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出自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河清,《拾遗记》:“黄河千年一清,清则圣人生于时也。”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译文:桃符:画在桃木板上的门神,古人以桃木能驱邪,故新年风俗都换桃符。

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

译文:五戊:指春社和秋社。这天到处吃鸡吃肉喝酒,据说这天的酒喝了可以治耳聋。乞巧:七夕女孩子晚上在月亮底下穿针,求得一双灵巧的手。

心志相孚为莫逆,老幼相交曰忘年。

译文:孚:相应,符合。上句:孚,信赖,投合。莫逆,心意相通,感情融洽,没有抵触,不相违逆。语出《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下句:年龄辈分不相当的人结为朋友称为忘年交。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译文:鲍鱼:腌鱼。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久啦便不能嗅到鲍鱼的臭味;和好人在一起,就像进入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

鲍鱼之肆:是指坏人成堆的地方。芝兰之室:是指好人齐聚的地方。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译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语出《荀子》

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昌时雨之化。

译文:时雨:合时令的雨。

铭心镂骨,感德难忘;结草衔环,知恩必报。

译文:结草:春秋时魏武子临死前对儿子颗说,让自己的爱妾殉葬。魏武子死后,颗没有按父亲的要求去做,而是让母亲出嫁。后来颗在与秦军作战中,有一个老人将草结在一起绊住了杜回,颗因此捉到杜回。晚间颗梦见一个老人对他说:“我就是那个小妾的父亲,以此相报。”衔环:汉代杨宝很慈爱,九岁时过华山,将一个受伤的黄雀治好放生,百日后,黄雀化为童子衔来白玉环四枚作为报答。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译文:做善事就会让人称颂百世,做坏事就会让人唾弃万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

译文:你站在河塘边,与其急切地期盼着、幻想着鱼儿到手,还不如回去下功夫结好渔网,这样就不愁得不到鱼

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

家贫待客,但知抹月披风;冬月邀宾,乃曰敲冰煮茗。

译文:苏东坡有“家无以娱客,但知抹月披风”的诗句。唐代王休冬天取冰煮茶款待客人。

陆凯折梅逢驿使,聊寄江南一枝春;王维折柳赠行人,遂唱阳关三叠曲。

译文: 晋陆凯赋诗寄与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伯牙绝弦失子期,更无知音之辈;管宁割席拒华歆,谓非同志之人。译文:绝:断,拉断。

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江 南 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译文:这首诗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井梧吟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涛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女诗人.这首题为《井梧吟》的诗,据说是薛涛八、九岁时与她的父亲薛郧合作的.有一天,父女俩坐在院子里,父亲指着井旁挺拔的梧桐古树,随口吟出一联:“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要薛涛续成一首诗.于是薛涛应声回答:“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就成了上面这首《井梧吟》诗.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译文: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方干:“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卢延让:“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均从贾岛诗化出。

长干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译文:“我家住九江的江边,经常在江上走动营生,虽然也是长干人,只是从小常不在家,所以彼此不相识啊!” 看来,这位船家女找到了同伴,孤寂的旅途,有了几分乐趣。诗中的人物是纯朴的,语言充满了民间情趣,读起来轻松、亲切自然。所以短短的几句,也能流传至今。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译文: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夜雪 ·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一个住在乡下的、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译文:以雄健的鹞鹰直冲云霄、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象,赞美了真男儿单枪匹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书 声 朗 朗

二 年 级 上 学 期 教 案

上一篇:以倾听为主题的初一作文下一篇:给龙穿衣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