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

2024-04-29

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精选6篇)

篇1: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

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

(一)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观点,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地方很多。如在初三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可以有所侧重?”为了讲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就必须引导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两个文明建设“谁也代替不了谁”和“谁也离不开谁”。

1.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是两个文明建设共同作用的结果;

2.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一方,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如在基本国情的三个主要方面之间,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以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民主与专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的四个方面、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等等。初二教材中,各阶级社会形态中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生产力气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等。初一教材中的自由与纪律、民主与集中以及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矛盾观点和辩证方法教育的合适材料。

(二)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联系的观点”即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的观点,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事物的.重要方法。在初三讲述“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道理,就需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在国际经济联系广泛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此外,在讲“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以及教育学生争取德、智、体全面发展时等都需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讲清它们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影响,相关制约的关系,才能讲清它们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道理。通过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发展的观点”即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发展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初三“发展人民民主”教学时,教师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真正的民主”,但学生却常见“上面说了算”和“权钱交易”等一些腐败现象,对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缺乏信息。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还不完善和不成熟,但这只是暂时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传统习惯的被克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一定会不断完善成熟。因此,急于求成或无所作为都是没有道理的。此外,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完善或某些曲折等,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坚信“曲折”只是前进中的曲折,“不完善”也只是发展中的不完善,作为新生事物的前途总是光明美好的。

篇2: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

一、以生为本,因势利导,让学生成为学习主角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确立以生为本理念,吃透教材精髓,整合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情感爱好、主体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学生共同探究;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造浓民主平等、亲师信道的氛围,使语文学科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表达,从而轻松地学习、大胆地质疑,深入地思考,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情感色彩,在组织语言时,有时像雄兵开拔、战鼓催征,有时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通过各不相同的语言组织、情感渲染,使教学内容得以完美表达,学生情感得到满足,营造愉悦情境,启迪学生心智。俗话说,课堂生动,在于活动;课堂精彩,在于学生。作为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习惯,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激发学生主动感受、发散思维、体味想象,学会表达、交流、质疑和创造,获得心灵的滋养、能力的生成和情感的熏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如笔者在讲解《安塞腰鼓》一课时,我说,安塞腰鼓能使空气燃烧,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今天,让我们在课堂上也燃烧一回吧!接着,我为学生播放了《黄土高原》歌曲,让学生于黄土高原的情景,仿佛陕北就在眼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主动地投身探究学习,取得了较好地成效。

二、改进方法,优化过程,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教师要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点,通过寻找中心句、复述课文、总结学法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组织、思维拓展、总结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教师要借助形象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像能力。如笔者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时,给学生放了一段介绍“鼎湖山风景”的视频录像,让学生欣赏形象生动的画面,亲眼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亲耳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真切地感受到“泉水”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语言。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景象,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笔者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写到了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小孤女,对于小姑娘的想法、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空白,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像,小姑娘此时可能在想些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强化。多媒体课件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文本内涵。如笔者在教学《问银河》一课课文时,我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了银河、天体、宇宙以及神八、天宫一号的录像,当浩瀚的宇宙、宇航员的英气展现在学生眼前时,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产生急于了解银河、了解宇宙的欲望!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使课堂充满了生机。

三、创设情境,整合内容,用生活引领学生成长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让学生衔接现实生活学习语文知识,在联系实践中检验所学生知识,灵活运用,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如笔者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为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课前,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旁的公园,用自己的感观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品味“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学生们因为有事前的铺垫,学生们联系生活,兴致勃勃、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大胆质疑,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有的说“青蛙叫了,春天来了。”有的说:“荷花开了,夏天到了。”“梅花开了,寒冬临近。”还有的说:“雷声响了,要下雨了。”……取得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当学生思想情感受到感染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加以深化升华,使其牢固地刻在记忆中,让学生全面感知感动来自于文字,文字来源于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语言的感染,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盎然的兴趣,引领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篇3: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

关键词:政治 政治观念 政治理论教育 “两课”教学内容

0 引言

“两课”教学缺乏实效性,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学生来说,则是不能得到他们本可以得到的人生幸福。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使“两课”成为学生喜欢上,愿意上的课程,很重要一点,教学内容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获得人生的幸福。

1 大学生需要政治理论教育

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为国家所需要,也为每个大学生所需要。所有人都追求幸福的好政治,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根本条件。只有在好的政治制度下,人们才能去追求、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得到真正的幸福,从根本上说,幸福生活也就是实现着人们自己人生追求的那种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条件下,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错误政治观念的误导,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环境,不仅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政治条件,反而认为它不民主,不自由,没有人权,一味羡慕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他们都未能得到本应得到的幸福。过去说封建礼教杀人,现在看来,错误的政治观念,尤其是那些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等正大光明旗帜的政治观念,同样也害人。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们无法杜绝错误政治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流传,防止这些错误政治观念误导大学生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

2 大学生最需要的两个政治观念

“两课”课程体系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法律制度等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众多政治观念中,有两个政治观念最为关键,是大学生所最需要的。一是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事业的政治观念。每一个大学生,只要能够将自己人生追求自觉融入这一伟大事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都可以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人生也都会是幸福的。二是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的政治观念。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保持中国政治稳定的重要制度。可以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 对“两课”教学内容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事业,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为此,有必要加强目前“两课”教学内容中的两个最为薄弱的领域。

3.1 关于民主的政治学理论教学 现代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国家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目前“两课”教学中,有关民主的理论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有必要加强以下两方面有关民主的政治学理论教学:①现代民主与古代民主的本质区别:古代民主是多数人作为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或是多数人作为最高治权执行者的一种政体;现代民主是现代国家的国家基本制度,其基本职能是将国家政权合法性归之于人民,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或者说,国家权力产生于人民的选择。②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选择又有不同形式:通过选举投票来确定某个执政党是一种形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对于某个政党的政治领导地位的认可、拥护,则是另一种形式。就是说,现代民主有自由民主与人民民主两种基本类型。

3.2 有关“政治”基本性质的政治学理论教学 目前“两课”教学内容中没有专门讨论“政治”基本性质的部分,现有“两课”教学内容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解释力明显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满意的答案,直接影响了学生正确政治观念的形成。“两课”教学要做到意识形态教育与科学知识学习、政治与学术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就要改变这种状况,加强有关“政治”基本性质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①国家是建立在对抗与冲突之上的人类社会所不能不采取的组织形式;政治的原则、制度是人们为了实现、维护自己根本利益而自觉提出,自己建立的。②人民根本利益具有特殊的二重性:既是维护必要社会秩序的条件,从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又对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意义。③人民根本利益是客观的,即生存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群体赖以维系、发展的社会组织原则和制度,具有人的主观意志所不可改变的客观性。④国家的兴起与衰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就决定于客观的人民根本利益与主观的政治选择这两方面因素的辩证运动。⑤对于人类,获得正确认识自己根本利益的政治真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方面,社会是复杂的,一种政治理论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通过较长时期社会生活实践过程的检验才能显示出来。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建立在对抗与冲突之上的社会,任何有效维系政治社会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必然对于不同的阶级、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理论那样,为所有人都信服。

中国人自古就对民族、国家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构成中国人所特有的信仰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都是爱国的热血青年,只要他们能够真正了解政治真理的特殊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制度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人民享福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他们一定会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确信以“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制度是正义的政治制度。我们的政治理论课也可以因此而成为他们最需要、最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人民出版社.1983年.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参阅[英]基托:《希腊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5]单玉.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其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篇4: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主人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狀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

二、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三、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不仅是政治学科本身性质决定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而本文主要阐述了转变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活动,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改革措施,以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最终真正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

篇5:让学生成为高中政治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对于已具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来说是味同嚼腊。实践证明灌输式教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政治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一、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相对于其他一些课程来说,较为枯燥单调一些。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为学生搜集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社会新闻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则标题为“湖南郴州17岁高中生为买苹果产品卖肾致残”的新闻。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位少年为了‘苹果不惜卖肾,这是受什么消费心理影响?……每一位同学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梳理”,使得学生认识到,许多人的消费心理,一方面是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攀比心理的影响,甚至有些人会为了标新立异而不惜代价,却往往不考虑自身的消费能力,从而引发了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而正确的消费观念是“求实”,即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消费能力;并在消费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商品的性价比与售后服务等,从而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为了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理智消费的内涵,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设疑激思:“理智的消费者,要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同学们对于这八个字是如何理解的?”最后,教师话锋一转,通过学生的身边事提出疑问:“老师在检查卫生时,发现校园垃圾中有一些发泡塑料盒和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污染了生态环境,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法?……老师在学校餐厅经常看到部分同学剩饭剩菜,同学们对于这种现象怎么看?”教师在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生活场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得同学们认识到健康的消费行为,不仅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还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设疑激思,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教得很累;学生也花费了很多精力,但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可以说是事倍而功半。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为学生讲解《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教学过程呈现出“声、光、色”,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证券大厅人头攒动,保险公司人来人往的小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股票、债券和保险就在普通老百姓之中,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这样,学生就会自然产生了解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愿望。然后,再利用投影仪向学生依次呈现课前精心准备的课件;通过生动的课件,让学生自主学习股票、债券、保险的各自内涵及其区别与联系等知识。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还可以给出实际案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说一说以个人实际情况为背景会作出什么样的的理财计划,作出什么样的组合投资。这不仅让学生自主学习了知识,也提升了他们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生存技能。

三、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及时反馈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育,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是被动的接受。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一定形式的反馈,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再进行适时的点拨。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这一课时,可以先给出下列指导性的标题,要求学生按要求分组学习,并鼓励各小组派代表将小组讨论的内容、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

1.现代文化传播的途径是什么?

2.大众传媒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

在学生根据上述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后,教师再进一步设疑:

1.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该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

小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知识,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激发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政治课堂上,首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蒋红娟.生命视野下的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8期

[2]高玉霞.浅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1期

[3]杨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陕西教育教学》2013年9期

篇6:让政治课成为使学生聪敏的课程

一、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零距离,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进行品德教育就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舞台,使学生成为其中的舞者,使他们置身于生活并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的理论说教,乏味,缺乏说服力,甚至使思想品德失去其固有的功能与魅力。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从初中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将初中的生活、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情境活动,在情境活动中促进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杜威与陶行知的理论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提倡探究式教学方法,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零距离,教育如生活一样时刻发展、变化,它真实、自然、润物无声,人人都可以从生活中获得教益,从而成长,使生活成为我们的老师,并教学相长。

3.初中思想品德内容的三条主线

初中思想品德分为三条主线,即“认识自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内容包括多个板块:如“成长中的我”“自尊自强”“学法知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等等,以上内容无不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课堂教学为什么要生活化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政治课程给人一种副科的感觉,有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中考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开卷考试科目,所以它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无法跟语、数、外相提并论。有的老师报怨思想品德不受重视的同时,能否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呢?讲台上教师照着课本有板有眼地讲解着理论,远远脱离学生的实际,却要求学生死记那些晦涩的理论,有些理论甚至是闻所未闻,这样的说教怎能有说服力?这样的课堂怎能不死气沉沉?怎能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的教脱离生活,单调、乏味,很多学生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身处简单的生活环境,教材就是根本,他们对考点非常熟悉,甚至倒背如流,当被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时感到一片茫然,无从下手。这反而违背了我们设置课程的初衷,也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要摆脱思想品德教学空洞的说教,而是从学生内心深处、情感至深处进行影响,以实现三维目标。

三、如何让生活成为课堂教育的基础

笔者立足于常规课程教学,反思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使课堂与生活实现零距离,让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

1.由生活开始

教学不仅要考虑自己教什么,而且要考虑这些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对于他们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因而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想学生之所想,使课堂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甚至爱上思想品德课,必须首先在导入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眼球。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语言都要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形式上应该从生活入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采用新闻图片、生活照片、讲故事、说成语、猜谜语、顺口溜、播放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在生活中发展

在生活中我总有这样的体会,一部好电影会让我百看不厌,我总会回想其中的人物,分析人物的个性、经历,每个情节总在我脑海中不断地浮现,久久不能忘怀。如果我们能够把课堂演绎成一部好电影、一部好小说、一首好歌,我们或是观众,或是演员甚至是导演、作家,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在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延伸,在生活中大放异彩。

我们可以采用情景设计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教学目标,如情景展示法、角色扮演法、知识迁移法、实践体验等方式,让课堂生活化,在生活中发展。

3.在生活中升华

思想品德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中挖掘深层次的问题继续探究,或选取其中的典型事件、人物等给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震撼、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与楷模对照中重新审视自己,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总之,通过生活教学我充分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政治老师的成就感和使命感。让自己的课堂更具趣味,使学生都能够饶有兴趣地参与课堂,他们就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在长期的教学中他们已经习得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已经形成了亲社会的行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切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指导生活。

参考文献:

秦宏伟.政治课堂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J].大江周刊:论坛,2013(04).

上一篇:数学资料下一篇:教育提升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