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内涵的再思考

2024-05-09

信息素质内涵的再思考(精选6篇)

篇1:信息素质内涵的再思考

拨开数据迷雾挑战信息迷茫-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本文认为,如果没有宏观的`、政策性认识的改变,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作 者:刘革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图书馆 刊 名:兰台世界  PKU英文刊名:LANTAI WORLD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G64 关键词:信息素质   教育   数据  

篇2:信息素质内涵的再思考

提炼英语专业人文内涵的再思考

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原则.本文通过中西对比分析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并提出了从课程设置和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方面提炼英语专业人文内涵的途径.

作 者:韩静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财经大学,210046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   人文精神   课程设置   成绩评价  

篇3:对异议登记内涵的再思考

根据登记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的不同,可以将不动产登记分为本登记和预备登记。

本登记是指对不动产物权的取得、变更、移转、消灭等法律事实的登记。本登记是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有关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终局登记,也是判断不动产物权归属的法律依据所在。

预备登记与本登记相对应而存在,是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存在于本登记之先的一种特定情形下的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与本登记的“终局登记”相比,预备登记并不具有登记的终局性,也不具有“确权”的效力,其核心目的在于限制登记名义人对所登记权利的处分以及对第三人以警示。预备登记又可进一步分为预告登记与异议登记两种。预告登记指为保全将来不动产物权的顺利变动而在不动产物权仍未发生变动时与不动产权利人在其不动产登记薄上所为的一项登记,其目的在于限制不动产权利人违反约定而将不动产物权复转让于第三人。异议登记则是因利害关系人对已生效且发生公示公信力的不动产登记薄上所载事项有异议时而向登记机关提出的一种登记请求。

2 不动产物权变动公示效力的不同立法主张

在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的公示效力上,历来有两种立法主张:一是登记对抗主义,一是登记生效主义。在采登记对抗主义国家,如日本、法国,不动产物权变动依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可,登记只是对抗第三人的必须。“公示仅仅是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依此主义,当事人一旦形成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即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只不过具备公示手段前,物权变动的事实不能对抗第三人。”但是,关于因登记原因撤销而提起的诉讼,以其撤销可对抗善意第三人者为限”。异议登记制度在德国法中又称异议抗辩登记制度,指因登记原因的无效或撤销之物的请求权(或因登记人员的过失而为错误登记的场合)而提起登记、涂销或回复之诉时,对于既有物权所为之异议登记,有阻止公信力之效力。

可见,不论在何种立法模式下,异议登记制度均将限制不动产登记名义人处分不动产的权利,保护真正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的切身利益。

3 异议登记的特征

异议登记制度作为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阻断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限制登记名义人处分不动产物权、保护真正权利人之利益上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异议登记具有下列特征:

3.1 异议登记并非是确认不动产权属的登记

异议登记与预告登记同为不动产登记制度中预备登记制度的组成部分,与本登记相对应而存在。与本登记的“登记终局性”相比,异议登记仅是真正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对登记薄中的物权记载提出异议而登记机关将此异议在登记薄予以记载而已。登记机关在此仅是消极的依当事人申请将有异议的事项进行记载,从而使物权归属暂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至于不动产物权的最终归属,只能通过向人民法院提出确权之诉来认定。

3.2 异议登记具有救济权利的暂时性

异议登记具有阻断善意取得制度适用、限制登记名义人处分不动产物权从而保护真正权利人的重要意义。当经确权之诉表明登记无误,登记名义人就为真正权利人,若不限制异议登记的存续期间,将对登记名义人的登记利益影响巨大,也会使一些恶意为异议登记申请者达到其损害他人利益之目的。因此,作为一项保护真正权利人利益的重要制度,必须限制此制度的合理存续期间。

3.3 异议登记与更正登记二者间具有关联性

引发异议登记的原因在于可能存在的登记错误,即异议登记的所指并非针对一项客观存在的错误登记,而是对“可能登记错误”的登记。通过异议记载达到使第三人不愿也不敢冒交易之风险,为真正权利人赢得宝贵的维权时间,从而使其可依法院的确权判决而申请登记机关修正原来的错误登记以回复自己的物权人身份。如果异议被最终证明正当,则事先的错误登记是启动异议登记的前提条件之一,而最终的更正登记则是异议登记的目的所向。

3.4 异议登记制度在构造上具有双重性异议登记仅是向第三人

表明登记薄记载事项可能存在错误的情形,将选择交易的最终决定权赋予第三人。

异议登记的完成并非禁止登记名义人对登记权利的处分,于第三人言,其只是由于异议的存在而往往选择谨慎交易,从而限制了登记名义人在异议登记期间对物的处分。若第三人甘冒风险,则当异议被最终证明正当,则第三人要承受失去物之权利的不利后果;当异议被最终证明非正当,则第三人合法拥有物之权利。可见,异议登记本身并不产生登记的公信力,也不具有任何权利归属的推定力,只有当异议被证明确属正当时,原有登记的公信力才能被击破。

摘要:异议登记制度是重要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类型之一,该制度对阻却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切实有效的保护因登记错误而无法对外彰显权利人身份的真正权利人的利益至关重要。但面对异议登记的内涵,学界仍有些许争议。本文就其内涵提出作者个人见解。

关键词:不动产,异议登记,利害关系人,保护

参考文献

[1](德)鲍尔P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M].张双根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王泽鉴.《民法物权》(第1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王轶.物权变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4:信息素质内涵的再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于是乎有人断定“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没有文化知识,而是不懂信息技术”,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决定了教师已经不能再单纯教给学生具体的计算机操作方法,现在的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有人曾形象地把教学活动比喻成“放风筝”,放风筝的人、风筝和线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那么课堂在这样一个活动中就是一个基本的平台,是天气与风向等各种因素的总和,那么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呢?

一、学习方法的形成

现在的学生面对漫天飞舞的教科书、辅导用书、习题资料,已经不缺少学习的资源了,如何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学习空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就是新课程中提出的“自主学习”并以此达到持续学习、终身学生的最终目标。学生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体最终是要脱离学校教育,那么走上社会开始工作后学生的学习如何完成?与其那时候再去选择学习方法,到不如让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初识WORD2000》的教学,执教老师认真、详细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点一点对照软件界面告诉学生按钮的位置、作用等等。新课上完后,教师还安排学生打开WORD软件,对照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学生刚开始还兴趣盎然,认真巩固新学知识,五分钟后有同学开始弃新学的知识而不练,做起其他的事情,注意力开始转移。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这样一堂知识结构、理论层次相对简单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看似新颖,实则是换了形式、换了地点、换了空间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该软件本来的浓厚兴趣、对学习的迫切渴望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过程中”,在对一个个菜单、一个个按钮的认识中消失怠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以及学习效率的低下。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来展开这种类似的“理论课”教学。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软件种类繁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每个学习的软件都有自己特有的“帮助”文件。在教学某一个软件之前,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总体介绍软件的设计背景、主要作用、代表作品等有利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后,让学生自行寻找“帮助”来完成软件的学习,教师在其间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与操作讲解。在这样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里,学生更容易学会更多软件的操作,也更合理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之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

二、实践能力的提高

任何理论的知识必须经历实践才能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为我们灵活使用,离开了实践的理论无疑是赵括的“纸上谈兵”。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上的任何内容、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都必须通过实践来证明。从开机、关机到键盘操作,从电脑绘画到文字处理,离开了实践操作什么都无从谈起。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

1.演练同步,实时记忆

现在大多数的电子教室都已经具备了“演练同步”的功能,但我们有很多老师却还停留在“我先演示,你再练习”的教学方式上,可能我们没有觉察到,最有效地实践机会就这样被自己给“扼杀”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如果能有效地完成第一次练习将会使整个学习过程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在第一次练习中出现问题,有可能会“落下病根”,为此,改变一下我们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练习吧!

2.前后结合,复习追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个体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各种原因,大部分的学校都是每周一次课,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会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完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后就要组织学生对近阶段的学习进行一次总体的复习,并能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社会的不断发展呼唤有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出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绝佳平台。有人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要想教给学生一种创新精神,我们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创新精神。有人说“创新很难”,其实创新无处不在,它就在你的一个教学环节里,就在你和学生的一段对话里……

WORD教学中,你可以让学生基于“插入文本框”的操作“制造”出邮票、信封、卡片等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可把文本框美化成立体的、带阴影的三维图形;也可以基于“艺术字”来打造漂亮的报头与个性化的文章标题;画图教学中,放手让孩子自由地去创作,说不定就会制作出渐变效果、立体效果、阴影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其模式与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信息技术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操作,认识一些软件,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与传递上,而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本背后的知识与设立课程的根本理念贯彻、渗透给每一位学习个体,这才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真正目标与最终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丁堰小学)

篇5:信息素质内涵的再思考

【摘 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成效不佳,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认识不足,概念不清。要科学全面地解读《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把信息资源共享这一系统工程真正抓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资源共享是20世纪图书馆学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之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资源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技术支持,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图书情报学界,尤其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关注且勇于探索的重大课题。

但是,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虽经历十多年的艰辛努力,虽然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又在步入一个新的高潮,但我们仍然收效甚微,与发达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认识问题,观念问题首当其冲。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为什么必须而且完全可能实施资源共享战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周文骏教授一语道破,因为“图书馆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共享的机制,是一种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

程焕文先生在《信息资源共享》一书中说“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全国各高校对图书馆资源投入经费的不均衡性,加之各高校所处地域的差别,进而造成各馆在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水平上的不对称性,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规划、参与、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科学地全面理解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之核心,即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信息资源保障率,其直接动因是解决信息资源建设能力的有限性与用户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不深刻认识这一点,就不能科学正确地把握信息资源共享概念的内涵。为什么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始终存在重共建轻共享的问题?为什么每年在信息资源研发的学术讨论中,总是很少提到如何共享?在CALIS高校专题特色库项目中,为什么个别成员馆特色库本地系统不对校外开放,从而导致投资近百万的特色库项目只能变成“信息孤岛”?为什么至今还有不少人仍然坚持“共享就意味免费午餐”的错误观念?这些问题却需要我们认真予以纠正和解决。

2005年7月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大会上,国内50多所高校图书馆馆长联合签署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宣言》确立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终极目标和近期目标,提出了为实现目标而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向和实施策略。《宣言》的发表为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提供了政策、标准和技术上的指导。可惜,我们许多高校图书馆对《宣言》的宣贯不到位。众所周知,信息资源共享是由众多信息资源成员单位共同合作、协同开发方可实现的。《宣言》明确指出:“标准化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中,各图书情报系统使用的自动化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系统,基本都是“各自为政,自我研发”,很少采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只要联网共享,即刻弊端凸显。

必须看到,信息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服务系统机制,尤其需要建立和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需要采用和遵循内容编码、数据通信、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知识产权、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所建立的资源和服务的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信息用户教育中心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有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去获取信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都更加关注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缩小和消除信息资源获得者之间的贫富差异,确保在图书馆里“人人平等”。正像周文骏教授所说的那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者拥有了图书馆就是开辟了生活的另一个维度,拥抱着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期待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篇6:信息素质内涵的再思考

真理涵义的再探讨-内涵真理与外延真理的融合

在真理观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即外延真理曾一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出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揭示出了亚里士多德真理观存在的缺陷.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考察,发现中国的内涵真理可以弥补其缺陷,而且二者的融合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之道.

作 者:迟学芳 Chi Xuefa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绥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023 关键词:真理   符合论   外延真理   内涵真理  

上一篇:治安防范管理制度下一篇:地方课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