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

2024-04-30

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通用6篇)

篇1: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

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

内容摘要:现在违法犯罪者年龄呈现低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这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直接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低龄化犯罪之所以如此突出,究其原因,除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外,社会环境的诱因也占主体作用。在犯罪低龄化问题上,应遵循对未成年人采取教育、引导、挽救等措施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保障机制,突出抓实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具体化、经常化、系统化。关键词 :犯罪 低龄 犯罪原因 犯罪特征 预防

现阶段,世界正处于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时期,并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隐患。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及手段成人化等特征且反复性大,重新犯罪率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据专家分析,由于营养等多种原因,人的心理、生理和智力上的成熟程度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据初步测算,人的发育比20年前至少提前了2—3年。此外,十二三岁是儿童向少年的转折过渡时期,生理发生明显变化,易于接受外界影响,在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方面还未成熟,因此正是违法犯罪的高发、易发阶段。另一方面,从犯罪的特征上也出现了新的趋势,逐步从以前的简单化、随意化向复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将成为我们有效预防和阻止这一趋势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犯罪低龄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分析

未成年人这一社会群体,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依赖心理变得相对独立自主。生理的早熟诱发了孩子们的心理早熟,自以为是的心理突现,加上社会环境及各种媒体的不良影响,致使了犯罪低龄化发展趋势。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以外,不良的音像制品、书刊杂志以及 可浏览不良内容的网吧等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阶段,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对色情暴力不能正确认识,而是出于好奇而模仿、尝试,这是未成年人性犯罪、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另外,家庭、学校教育失当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因素。如果受到不良环境的侵蚀,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一)家庭环境及教育不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教育,使孩子们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性。有的人整天都为了工作而在外忙碌,孩子一般都是给爷爷奶奶,就是外公外婆们照顾,而大多数的爷爷奶奶们只会对孙子百般的溺爱,根本就不知道去怎么教育孩子的成长;这些孩子从小到大是不会受到什么委屈的,他们有花不完的零花钱,自以为是,所以当稍微大一些,在生活中稍微受到一点挫折或是委屈他们就会走向极端,走向犯罪。还有的家长只顾工作、赚钱,对子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甚至让子女弃学经商,做工赚钱,过早的接触社会,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一些家庭或其他成员自身素质不高,酗酒、赌博,从事犯罪活动,孩子耳熏目染,进行模仿,家长也不制止,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最终犯罪。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

由于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学校不得不注重学生成绩,从而导致学生的课程负担重,老师们一天的课程都讲不完,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长时间处于学习压力下的学生就觉得学习是多么的枯燥无味,就会产生厌学的思想,继而就会出现逃课逃学,而老师们对这些也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些高级中学对于一般打架闹事的“差生”,认为是“害群之马”,以开除、勒令退学或劝其退学的方 式放弃教育,把他们推向社会。初级中学的“差生”属义务教育对象,不能开除,就放任不管,使这部分差生成为潜在的犯罪人。学校、教师评价学生的好坏就是成绩,其他指标都要服从这一个中心!让同学关系出现了两个极端:成绩好的学生暗地里较劲,互相嫉妒,嫉妒心一旦膨胀,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教师自身素质差,缺乏良好修养,教学中流露出消极腐朽思想,有的动辙打骂学生,侮辱学生,导致学生对学校、教师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厌学,一些学校教学秩序混乱,社会上的流氓可以随意出入校园对学生进行拉拢腐蚀,使部分学生日益脱离正常群体,从而步入犯罪道路。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无疑会给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意志薄弱者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学生的攀比,使一些家庭贫因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走至极端,而作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从文化的角度讲,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催人奋进,低级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其次,不良网络文化盛行,有很多的孩子就沉迷于网络,厌弃学习,沉迷在虚幻的世界里。而互联网里的色情、暴力等也都在一步步的侵害着这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网吧经营者为了盈利,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对此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社会上对青少年教育、管理上的漏洞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帮教措施没有完全落实,是致使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道德教育滞后,青少年思想意识不强,抵抗能力差

虽然社会上以多种形式进行普法教育,但实施力度不够,还存在形势主义,面上还存在死角,没有激起青少年学习法律自觉性,致使部分青少年缺乏是非、善恶的意识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据资料显示,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犯罪低龄化的特征与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犯罪低龄化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现状与特征

1、从作案成员身份来看,社会闲散人中居多,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突出。近年来青少年作案成员中社会闲散人员占10%左右,而这些闲散人员,绝大部分是中途辍学的孩子,而在校学生的作案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2、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通过调查了解,目前,青少年犯罪中“四化”现象极为明显。

3、从作案手段来看,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已由过去的简单化、随意化向复杂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一般的扒窃偷摸、流氓滋扰向蒙面抢劫、绑架勒索、持刀强奸发展,并且案犯作案前有预谋、有组织、有分工,作案后有对策,具有一定的反侦查伎俩。

4、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5、犯罪突发性和犯罪手段的残忍性增强。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 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二)发展趋势

1、经济困难正成为贫困正在成为低龄化犯罪的重要因素。从近年来的刑事犯罪案件看,因为贫困而导致的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其一,犯罪主体以农村青少年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以及教育费用的猛增,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也加入到了打工者的行列。但这些初来乍到的打工者,一方面由于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往往很难在城市立足;另一方面,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又极具诱惑力。因此,他们总是不惜一切手段也要挤身在城市,最终到了山穷水尽时,则挺而走险,甚至以身试法。还有些打工者,本身就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到城市来就是为了淘金,寻求灯红酒绿的生活,因此进入城市后,人虽说在干活,或者说干活本来就是为掩人耳目,而内心却无时不在寻求发横财的机会,一遇到合适的机会便伺机下手。利用在城市打工,藉此一个落脚之地,打工之余则伺机做案。有的人白天在小饭店帮橱或在建筑工地干活,晚上则出来盗窃 或抢劫。其二,犯罪主体文化程度偏低,作案多是一时性起。作案多是一时性起。青少年犯罪历来集中在低文化这样一个层次上,而这样的特点在青少年财产型犯罪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文化偏低,缺乏对事物应有的分辩能力,同时又处在盲目模仿、心里因素极不稳定这样一个特殊的生长发育期。因此,在诱惑和陷阱面前,往往很难把握自己。

2、网络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正在日益密切。网络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催化剂作用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由沉迷网吧发展到有轻微违法行为,就是由于在网上浏览到了暴力、色情等网页,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引发犯罪。因沉迷网吧、网恋或以网络作为媒介引发犯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犯罪所呈现出的的一大社会特征,也可以说是犯罪所具 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低龄化犯罪的防范措施

(一)多途径有效防范青少年违法犯罪。最要根本的措施是以贯彻实施党的精神为契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把经济、社会、青少年的基础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加大对青少年在教育的投入,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理想信念、纪律法制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满足青少年全方面均衡发展的需要,增强青少年自身免疫能力。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二)促使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向社会化、系统化、规范化迈进。各级党政机构应组织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有关单位,社会团体并动员各基层、学校、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多种手从段,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进而达到对犯罪低龄化的控制。

1、筑牢家庭是预防这块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2、有效发挥学校的教育宣传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 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三)发展广播、影视、报刊等媒体的宣传舆论作用,提醒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使家长意识到对孩子“教”的重要,对孩子负起责任;家庭要有民主和谐的氛围,父母只有互敬互爱,和子女坦诚相待,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从而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应多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刊,让每个家庭都能更多的学习到关于教育上的好办法。

(四)坚决整顿文化娱乐场所,打击整治各种不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全国性及地方性青少年保护中心,健全青少年保护法律,加强立法和司法工作,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把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猜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趋势应当引起全社会高度的重视,不能再让它得以发展和蔓延下去了。为了让未成年人能健康地成长,同时也为了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首先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家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尽量使特殊家庭的孩子减少受到的刺激和伤害。应在遵循对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推动青少年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只有全社会建立起一整套 严密的保障机制,将专门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具体化,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让成长中的孩子远离犯罪,健康的生活。

参考书目:

陈兴良等编箸《刑法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出版。

李壑、李大新编著《学校法律纠纷案例评价》,群众出版社2003年出版。曹漫之主编箸《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出版。

篇2: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

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与保护,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笔者所在县是一个林业大县, 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是该县建设生态县的基础, 是重中之重。在全球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继续保持该县的生态优势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长期以来, 该县政府部门在生态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成就有目共睹。然而, 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案件仍屡禁不止, 失火、盗伐、滥伐林木以及非法运输盗伐的林木等犯罪时有发生。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县建设的进程。因此,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特点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涉及罪名相对集中。近年来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涉及破坏森林资源保护的案件集中在失火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2. 失火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山村;近年来, 失火案件的涉案人员年龄集中在4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57.25岁, 因为缺乏防火常识, 不当用火引起森林火灾。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一般在初中以下, 且62.5%为文盲, 25%为小学文化, 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法制意识淡薄。

3. 失火案件频发, 时间集中。在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中失火案件占很大比例, 且时间全部集中在每年的12月份至5月份期间, 即在“冬至”、“春节”、“清明节”期间林区较干燥的春冬两季。且失火案件因为天气因素易于集中频发。失火案件的发案原因也相当集中, 多数的失火案件是因为农民田地劳作烧杂草或由于敬拜“土地公”中烧金纸点香烛等传统习俗引起。

4. 近年来, 因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红豆杉、香樟木等名贵树木的雕像、家具等制品需求量急剧增加, 且价格一路攀升, 部分群众受经济利益驱使, 偷偷采伐、采挖、运输、贩卖珍贵树木, 特别是笔者所在县部分林区野外山林中生长着大量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木, 为部分群众提供犯罪的便利。

5. 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不佳, 导致因经济原因铤而走险盗伐、滥伐林木。茶叶是山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近年来茶叶经济不景气, 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中有些人没有技术特长, 也没有其他赚钱机会, 对可能带来经济收入的林木起了非法占有的想法, 续而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且由于近年来, 国家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 环境保护的整体行政执法工作提升, 木材价格走高, 部分群众对自家林木想卖出换钱, 但由于行政审批手续难办理, 或审批配额不足, 往往无证滥伐。

三、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法律意识淡薄。

相关部门对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足, 导致一些群众保护森林资源和依法治林的观念还比较淡薄, 满足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消耗森林资源。群众对犯罪后所面临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 造成部分群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触犯了刑法。群众缺乏足够认识, 对火灾发生区域和季节按照经验主义主观臆断, 对森林防火形势估计不足, 危机意识不强, 存在着侥幸心理, 麻痹思想, 对林区禁火令置若罔闻, 从而引发森林火灾, 使自己受到法律的惩罚。另外, 有些群众认为法不责众, 集体决定的滥伐或为集体利益造成的滥伐不是犯罪。而绝大多数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犯罪嫌疑人对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违法性、严重性认识不足, 特别是受到重大的非法利益的诱惑, 对保护珍贵树木存在抵触心理, 表现出挖一株两株完全不严重的思想认识。

2. 监管机制不健全。

林业主管部门在日常行政管理中注重对上报制度的审批, 缺乏对林区生产的有效指导和管理、监督, 林业基层往往由于经费不足, 基础设施较差, “四防体系” (防盗伐滥伐, 防火, 防病虫害, 防止非法占用林地) 建设规划难以落实, 缺乏监督检查, 造成部分小煤矿、矿石洗选场非法占用林地现象, 部分矿区开发存在未批先占或少批多占林地以及部分地方群众毁林种茶、果树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基层林场缺乏监管人员, 而且部分监管人员的法律素养和责任心也有待加强。

3.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 刑罚执行效果不佳。

首先, 就现行法律规定而言, 我国《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设置的法定刑罚较轻, 绝大部分罪名的法定最高刑不超过7年有期徒刑, 对罚金数量的规定也不够明确, 相比从事犯罪活动取得的巨大利益, 显然难以对犯罪分子形成有力震慑。其次, 从刑罚执行效果看, 林业刑事司法实践普遍存在着轻刑化问题, 适用罚金刑罚所占比例多于人身刑, 且适用缓刑过多。对危害生态环境行为的严肃查处与案件实际处理结果形成强烈反差, 打击效果有限。

四、惩治和预防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对策

如何推进生态经济发展、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 是生态资源检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想要遏制当前毁林犯罪高发的趋势, 除了加大打击力度以外, 还需统筹兼顾, 在转变观念、完善制度上做文章。

1. 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提高法治意识。

在办理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过程中, 检察机关应避免就案办案的思维, 把树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通过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宣讲政策法律、普及环境资源保护知识等方式, 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加强对政府人员的教育和引导, 培育“法治”思维, 改变落后政绩观, 形成环境法治观、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观, 提高执政水平;通过畅通检举、揭发渠道, 强化新闻舆论监督, 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打击犯罪的热情, 增强每一位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最终形成保护生态、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社会风尚。

2. 强化法律监督, 认真履行检察职能。

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检察机关应积极拓宽监督渠道, 加强涉林案件立案监督, 加强对林业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行为及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检察监督, 切实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不严格执法现象。同时加强与控申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多渠道收集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犯罪线索, 及时介入, 了解掌握初查情况, 提高成案率。要积极探索, 完善“一看二问三介入”的方法, 严把阅卷关、提审关、退补关, 争把在审查中发现的漏犯绳之于法。同时, 对审判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量刑畸轻畸重的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坚决依法提起抗诉, 维护司法的公正。

3. 提高林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水平。

首先, 通过机制创新, 提高打击和预防犯罪的能力, 以机制创新带动生态资源检察工作发展。比如, 向林业主管部门、森林公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专门就如何加强生态林、红豆杉等重要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建议, 突破查办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的瓶颈, 提高破案效率, 强化警示、预防犯罪的作用, 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其次, 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密切联系群众, 了解民情, 解决林区群众最实际的困难;接待来信来访、下乡办案, 促成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等, 通过这些看得见的方法加强群众联系, 关注民生、化解矛盾, 不断提高林区综合治理水平。

总之, 惩治和预防破坏森林资源犯罪, 加强和完善生态资源保护, 既要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犯罪、加强法律监督, 又要积极开拓思路、创新体制机制, 才能维护林区治安稳定,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利益,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仁文.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M].中信出版社.2004年.

[2]杨兴, 谭涌涛.环境犯罪专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篇3: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

2012-2014安阳市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情况及特点

2012年至2014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国有企业职务犯罪案74件106人。其中,受贿罪59人,占55.66%;贪污罪34人,占32.08%;行贿罪2人,占1.89%;挪用公款罪7人,占6.60%;私分国有资产罪4人,占3.77%。从犯罪数额上看,5-10万元案件29起,占27.36%;10—100万元案件62起,占58.49%;100万元以上的案件15起,占14.15%。

当前我国的腐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由直接收钱收物的“硬腐败”发展为接受节日馈赠、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的随份子、旅游、出国等“隐形好处”的“软腐败”;由个人捞钱的“小腐败”上升为“集体福利”、挥霍公款的“大腐败”;由内资企业的“内资腐败”发展为外资企业参与商业贿赂的“外资腐败”;由一人出事的“单案”扩大为一揪一串的“窝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犯罪主体主要集中于一些拥有管理、经营、经手国有财产权利的人员。这些人员都是国有企业关键岗位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有一定职权,能支配、掌握一定数量的物资、资金,具有实施贪污贿赂犯罪的便利条件。从案件情况分析来看,企业供销、财务人员、企业领导干部等几类人员占有较大比例;涉案人员中,企业负责人36人,占33.96%;企业财务、供销等管理、经手国有资产的人员60人,占56.60%。其中普通职工48人,占45.28%;科级干部25人,占23.58%;处级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33人,占31.13%。

二是犯罪方式隐蔽性,作案手段多样化。由原来单一性的直接吃拿卡要变幻为隐蔽性更强的私设“小金库”、作假账、虚开入库单、“借鸡生蛋”等。如殷都区检察院查办的犯罪嫌疑人南某利用先后担任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党委书记、厂长期间,私自决定派遣安钢炼铁厂技术人员为营口京华钢铁有限公司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谋取利益,将获得的技术咨询费用在炼铁厂厂办私设“小金库”,以给安钢炼铁厂班子成员发奖金的名义侵吞公款共计28.5万元人民币,南某个人分得3.5万元人民币。

三是利用国企改制之机贪污受贿情况突出。部分国企人员视企业改革为中饱私囊、获取高额回报的最后一次机会,充分利用职权来享用国有生产进行处置的“最后晚餐”,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在殷都区检察院查办洛阳市粮食局任某受贿案中,犯罪嫌疑人任某利用负责洛阳市西苑粮油公司粮店改造工程、粮食市场管理中心整体建设和洛阳市第二粮库改制等职务之便,在业务往来及综合大楼建设期间和第二粮库改制过程中为他人提供帮助和照顾,并多次收受王某等7人共计138.5万元人民币和8000元购物卡。

四是“窝案”、“串案”、“数罪”比例加大。出现了单位和部门领导带头,团伙犯罪,利益均沾,形成“你捞我也捞”、“看谁手段高”等现象,查案时,往往发现一个,带出一窝;挖出一个,牵出一串。如:殷都区检察院在查办大唐安阳发电厂机关党支部书记常某涉嫌犯受贿罪的案件中,牵连出了安阳市电力集团董事长、大唐林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设备部部长、大唐林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等一大批电力系统受贿案。

五是从犯罪动机看,表现出贪婪的物质占有欲望。从查案情况看,犯罪分子已经由“零敲碎打”小贪小占贴补家用向鲸吞国有资产予以贪图享受转变。如:殷都区检察院查办的犯罪嫌疑人陈某利用负责收取安阳市市区范围内接水工程款、设计费(只涉及银行转账,不涉及现金)水表款、开口费(2004年起不再收取)增容建设补助费(2000年2月起不再收取)等职务之便,采取收后款补前款的方式,挪用公款用于购买中国体育彩票,由最初的几百元慢慢地发展到后来的数万余元,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之久,最终共挪用2060176.35元公款。

国有企业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家长制”“一言堂”、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纪检等部门形同虚设现象严重。

一是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是导致职务犯罪的思想根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严重滞后,而且缺乏针对性,没有真正解决职工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形成“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忙起来轻视”的尴尬局面。从人类的本质属性来看,趋利性是该属性的一部分,贪污犯罪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为权力的趋利欲望膨胀的催化,权力越大对人的这种趋利欲望的刺激就越大,越容易冲破习惯、道德、良心、法律的约束,牟取私利。(参见梁立思,田继军.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12期)一些与钱物打交道的管理人员,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发家致富”,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心理失衡,有的年届退休,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捞特捞,有的年轻人刚上班没几年,微薄的工资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便把眼睛盯向公款,绞尽脑汁打企业的主意,铤而走险,特别是在关键部门、岗位的管理人员,自恃有功劳,把自己应发挥的作用作为讲条件的法码,摆不正位置,一旦不如己意,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就利用所掌握的权钱物猖狂犯罪。

nlc202309021124

二是监督不力,管理不严,是造成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企业管理措施不到位,监督缺乏力度,致使制度形同虚设,财务制度不健全,私设小金库,搞“暗箱操作”的问题严重。有的单位负责人兼管财务,随意开支、坐支;有的谁收钱谁保管,从不向会计报账;有的会计与领导沆瀣一气,采取伪造发票、涂改账目等手段贪污私分公款,企图蒙混过关。有的管理松散、失控、混乱,使犯罪分子有隙可钻,有机可乘。还有的国有企业,财务人员之间的制约不明确,会计和出纳各行其是、互相扯皮或者不分彼此,造成财务收支活动的不规范,财务工作长期不对账、不跟踪、不检查,单位财务底数不清、账目不明,让某些素质较差的工作人员钻了管理上的空子。

三是步入人才误区,过分重用“能人”,用人失察,监管不严。企业在选人、用人上重“能”轻“德”,重效益轻教育,只要能把生产指标完成,能把效益搞上去,就视为人才,委以重任,“一俊遮百丑”。一些追求奢华、品位档次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冲击很大,所接触的周围人们的社会意识评价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相悖,包括他们对“物欲”的贪恋与追求,对有钱有势者和发横财者的羡慕,及对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和享乐主义的认同。(参见齐建华.探析国有企业反腐案例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管理纵横2014.)有的高技术人才走上领导岗位,组织上在管理、监督上失之过宽,批评的多,处理的少,避重就轻,发现问题不及时上报纪检监察部门,没有及时把发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养虎为患,以至造成严重后果。还有的国企领导人本身就利欲熏心,一旦手中有了权力,在制度不够完善,监督、制约不够有力,国企改革存在漏洞可钻的情况下,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甚至化公为私违法犯罪就不可避免。

遏制国企中职务犯罪的对策

通过对国有企业职务犯罪原因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要减少和遏制在国有企业中发生职务犯罪,就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创造一个使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不敢违法犯罪、不能违法犯罪和不想违法犯罪的氛围。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反腐工作有法可依

列宁说过,“法律的力量不在于给予触犯它的当事人以多么的严厉的惩罚,而是在于对任何违反它的人都要使其无一例外的不能逃脱;法律的生命不在于如何残暴,而是在于如何严密”。一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使反腐工作有法可依。如,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犯受贿罪,10万以上,就要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行刑,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然而,行为人受贿,如拒不交待,认定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就使得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成为一些人员的避风港。二是逐步完成企业领导干部从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向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过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调岗、离职、退休等领导干部进行财产审计,核查收入与支出情况,对干部资产进行公示,让干部收入与支出经得起“阳光”的洗礼。

2.大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行为

以掌管“人权、财权、事权”的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双向互动、重在预防、科学系统为原则,以梳理工作岗位、查找岗位风险、制定防范措施、设计教育内容为主要步骤,进行岗位廉政教育活动。实行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分设制,健全对重大决策的监督、效能监察等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健全廉政监督员制度,各单位要聘请廉政监督员,对廉政监督员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办理,及时向本人反馈。完善班子成员相互监督制度,班子成员对其他成员违纪违法情况故意隐瞒、不汇报的,一把手明知班子成员有违纪违法情况而不提醒、不批评、不汇报的,要追究其责任。建立和健全巡视制度。上级部门要通过巡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落实一把手监督及干部八小时外管理的情况实施检查监督。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该制度规定领导干部在任期届中、届末和晋升、调任、转任、退休、辞职时要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应作为领导干部选拔、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归入个人档案;被审计者如存在经济责任问题,应及时查处。建立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即问责制。该制度要强化党委(党组)书记的监督责任,明确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权力运行负监督总责,重点监督领导班子成员和下级党委“一把手”,同时实行重大违纪违法案件问责制,凡党委(党组)书记未履行监督责任的,追究其监督责任。

3.加强教育,形成防治腐败的本源机制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防治腐败的种种措施都要通过端正思想意识才能真正体现出实效。(参见杨习钢,国有企业职务犯罪串案窝案频发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以汉中市汉台区为视角[J],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10期.)因此,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教育,是防治腐败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尤其是对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加强教育尤为重要。

要采取多种方式,使反腐倡廉教育模式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要使教育方法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要使教育格局从“一头热”向“一齐抓”转变,要综合运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准则诠释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教育干部职工,增强道德文化渗透力。围绕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从“五风”建设中领悟为政的理念、体会做人的原则、回味党的优良传统、从而纠正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存在的不正之念,扼杀可能导致腐败的苗头,从而廓清腐败滋生的土壤。国有企业要加强法纪法律宣传教育,坚持警钟长鸣。检察机关应立足职能,充分发挥自身法律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送法进企”活动,通过组织企业干部职工参观监狱、听取犯罪嫌疑人的忏悔、旁听法庭职务犯罪罕見庭审,以案释法和现身说法等教育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揭露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使企业干部、职工对职务犯罪的后果和所付出的个人、家庭方面的代价有完整、清晰的认识,不断提高国有企业职工的廉政意识,增强“免疫力”,构筑不敢为、不想为的思想防线。

(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检察院调研组:王劲晓,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司晓剑、张艳新,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科员。)

篇4: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

一、当前“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某检察院查办的涉及“村官”的经济型职务犯罪案件调查, 我们发现, 当前“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存在以下特征:

1. 犯罪手段逐步多样化

目前“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案件不再仅仅是截留款项的单一方式, 其方式多种多样, 许多“村官”或重复支出套取公款;或巧立项目, 骗取上级资金;或以接待费等虚假列支;或将上交费用中多收取的部分扣留, 私自挪用经营项目, 从中获取好处;或用公款送礼;或将超生款、土葬款隐瞒不报纳入个人手中;或用“小金库”方式套取公款等。

2.“窝串案”数量增多, 隐蔽性增强

“村官”贪污贿赂案件中个人贪污公款逐步减少, 目前多为村支书、村主任和村文书共同作案, 甚至出现和乡镇干部共同贪污的案件, 这种作案方式增强了犯罪的隐蔽性, 进一步增加了监督机关发现案件的难度。如该院查处的济南市某村贾某某、韩某某挪用公款两案, 即是二人共同串通挪用本村土地补偿款的案件。

3. 贪污涉及款项种类逐步增多

由于国家政策逐步倾向农村, 对农村的各种补贴、扶贫项目也逐渐增多, 款项的增多造成“村官”贪污贿赂案件中涉及款项不仅仅是超生、救灾等款项, 许多村官利用农民对政策的不清楚, 开始大胆贪污国家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和扶贫款项, “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案件涉及的款项种类更加繁多, 这也增加了检察机关的办案难度。

二、“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的成因

1. 中国“村官”来源于农村基层, 文化素质较低, 法律意识淡薄

目前, 我国农村环境虽然有了很多改善, 但相比城市农村环境依然艰苦, 工作也相对复杂和艰巨, 大多数高素质、有能力的人不愿到农村任职, 尽管国家每年都要安排一些大学生下村当“村官”, 但村上想留住人才却相当困难, 大多只呆上一两年就考调到其他部门工作了, 造成目前我国“村官”素质较差的现象依然如旧。由于素质不高, “村官”绝大多数法律意识淡薄, 特别是对职务犯罪的立案及处理的认识模糊, 在该院查办案件过程中, 许多人贪污了公款甚至是扶贫款, 仍认为把钱退了就没什么事了;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干部实行农村自选, 在换届选举中由于农村的帮派势力、宗族势力的存在, 难免出现“贿选”、“拉票”、“请客”、“送礼”等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能力的人上不了, 没能力的人年年当的现象的发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村官”素质的提高。

2. 村级财务混乱, 管理监督不到位

目前, 村级账务白条入账、收入支出全凭“一张嘴”或“一支笔”的现象仍很严重, 许多“村官”以自己素质低, 不知道如何做账为由, 从中搞鬼, 套取国家资金, 村级账务极不规范;同时在我国, 农村一般只设有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文书三人, 村书记兼任出纳, 村文书兼任会计极为普遍。这种财务制度毫无规范可言, 特别是有些村甚至村支部书记各种权力集于一身, 权力的过于集中,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村官”贪污案件的发生, 而这种财务管理制度与目前我国农村干部人员组成过于简单是密不可分的, 人员的过于简单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造成了三人共同贪污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 虽然实施了乡镇监督村级账务, 但由于乡镇人员偏少, 难以实现真正的监督, 造成目前流于形式的现象, 以致村级帐务混乱的局面。

3. 财务公开形式主义严重, 形同虚设

近几年来, 为了实现农村政务、财务双公开, 提高透明度, 基本上村村都建立起了政务、财务公开栏, 用于向人民群众公开各村政务、财务情况, 但由于种种原因, 不少地方大都流于形式, 形同虚设。村上公开的内容多是些无关紧要的项目, 群众关心的实质性内容要么不公开, 要么公开的不明细、不具体, 有些村上甚至公开虚假数据, 致使财务公开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政府对村级工作缺乏监管

农村干部一般为该村村民, 农村事务的繁杂性造成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散漫, 随性所为。由于立法滞后, 现行法律规定有缺陷, 乡镇政府管理监督职权不明确, 再加上有些乡镇干部怕吃苦不愿下到村上, 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迎奉上级工作上, 很少关心农村事务, 从而造成乡镇政府对村级工作监管乏力。同时由于监督职权不明确, 即使出现问题, 如果不是很大乡镇政府很难具体处理, 除非“村官”触犯刑律或触犯党纪被纪委检察部门处理外。还有村级工作自身的繁杂性和许多规定对村上干部的权责不明确也给予了农村干部很多推脱责任的理由。

5. 农民维权意识狭隘淡薄, 无法形成有效监督

目前, 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 农村多为老幼人员, 造成目前农村群众普遍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只有当触犯到其个人利益时才会想到找政府反映解决, 而有些人甚至有怕打击报复, 有吃点亏就吃点亏的心态, 造成有些问题无法及时反映出来甚至无人反映的现象, 从而无法对村级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督。

6. 对“村官”违法犯罪活动打击不力

在实践过程中, 检察院等办案部门常常因涉案数额小而对农村出现的“村官”涉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行为不够重视, 或者因为调查取证难度大而使案件久拖不决, 最后大多从轻处罚, 甚至不了了之, 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与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 不能有效地起到警示和防范作用, 也极易导致“村官”气焰嚣张, 疯狂作案。

三、“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的对策

遏制“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问题, 必须在党委的领导下,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打防结合、标本兼治、超前防范, 从源头上遏制和治理“村官”腐败, 预防各种“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的发生。

1. 各乡镇政府应加强农村选举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 用好管好各村干部

村干部行使着国家工作人员同样的权力, 而且分布广、数量多、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 只有用好、管好、教育好村干部,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才有保障。由于我国目前村干部实行村民自选, 所以各乡镇政府应当加强在村民自选过程中的引导、帮助和监督, 坚决杜绝“贿选”、“拉票”、“请客”、“送礼”等现象的发生, 选出真正能够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农村干部。同时各乡镇政府平时应加强对村上的监管, 督促各驻村干部充分发挥职责, 及时了解村里情况, 及时防范“村官”经济型犯罪的发生。

2. 大力加强“村官”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教育, 增强“村官”的法制观念

注重对“村官”的培养教育, 提高“村官”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 着重解决其官本位思想, 同时向“村官”宣传各种职务犯罪知识及犯罪后果的严重性, 增强各“村官”的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在教育中要重内容、重实效, 提高“村官”为基层群众服务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通过学习, 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 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3. 加强权力制衡和监督, 保证“村官”正确行使权力

要加强县、乡党委政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进一步明确县、乡党委政府对村级组织和村级干部的监督职责, 强化上级组织对村干部的监督;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维权意识的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进行监督, 要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约束机制, 对于重大问题、重大事项要集体决定, 并注意征询村民议事组的意见, 特别是对征地拆迁中补偿费用的管理和大项资金的支出, 让村民有充分的知情权。

4. 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 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

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要拒绝白条子、假票入账等现象, 实行收支两条线;真正做到村务公开。村主任、书记、文书等人要认真履行财务手续和执行财务制度, 各负其责, 权责分明;乡镇财政所对村级财务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明确各自职责, 制定出相应的惩治措施, 并积极引导村级债务的化解工作, 指导各村建立符合财务要求的账册, 从而改变目前部分村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加强对村务公开的监督管理, 村务公开栏及时向村民公开村年度收支情况、收费标准、重大项目建设等多项内容, 同时赋予农民查看村级账务的权利, 村委会应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从而杜绝账务公开不一致的事情发生。

5. 加大查处力度, 震慑其他“村官”, 达到良好社会效果

在查办“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 办案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 积极争取党委领导的全力支持, 克服困难, 排除阻力, 为查办“村官”经济型职务犯罪案件提供有力保障;同时, 在查办过程中必须走群众路线, 积极依靠群众, 多走访, 多调查, 争取做到“办一案、查一窝、挖一串”的效果, 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树立党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6. 加强预防和警示教育, 使乡村干

部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面对腐败不能犯罪、不敢犯罪的心理防线

检察机关等部门应注重对农村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 在农村广泛宣传讲解职务犯罪的构成、常见的职务犯罪种类、产生职务犯罪的原因、规律和特点及如何开展预防等问题;组织“村官”参观警示教育基地、集中收听在押职务犯罪犯人的现身说法, 以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 为各村级干部敲响预防职务犯罪的警钟。

篇5: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10-2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问题少年”一再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专家指出,14岁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类型多样化

严重危害社会的财产型犯罪发案率大幅度上升,并呈现出以抢劫为主的特点,出现了涉枪、涉毒、色情、诈骗等案件。

2.团伙化犯罪明显

他们一般结伙成群实施犯罪,其中多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作案。未成年人中有的自立帮会,出现了“少年帮主”,模仿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作案手段残忍。

3.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在实践中,设计型、预谋型的犯罪增多,作案手段高明、出手残忍。

4.犯罪低龄化

在校学生犯罪日渐增多,犯罪年龄有提前的趋势。以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青少年犯罪年龄看,其中平均年龄为16岁,最小为15岁。从这一角度看,物质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当前青少年犯罪年龄也有提前的趋势。

5.具有明显的模仿性

由于电视、音像、书刊等媒体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犯罪手段具有明显的模仿性。浙江金华一位学生杀母后,清除现场血迹,隐藏尸体,向外谎称其母去外地治病,而后从容地去上学。某地的两学生杀人后不慌不忙地处理现场,将身上、刀上的血迹擦洗掉,并在墙上留言以扰乱侦查视线,这些无不给我们以重现某些暴力片场面的感觉。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因而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则不利于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成为诱发犯罪的土壤。近年来,残缺家庭增多,使未成年人过早失去父(母)之爱,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孤僻、冷漠,如不能正确引导,在外界因素诱导下,极易滑入犯罪轨道。另外,有的家庭中家长注重言教,忽视身教,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语言不文明,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误导。有的夫妻不和大吵大闹,有的家庭成员存有劣迹,有的家庭视金钱万能等等,未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善恶不分,法制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高压型”的家庭教育奉行棍棒政策,极易使孩子人格自卑或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残地报复社会,危害极大;“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未成年人养成放纵、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旦犯罪其行为往往不计后果。

2.学校教育的失误

校园暴力在个别地方屡禁不止,甚至逐步升级,学校的失误不可忽视。毕竟,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为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失误真诚反省,勇敢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一是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缺陷。多数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教条化,其内容设置类似于干部理论学习,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地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法制教育不重视,大多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来讲授,课时少,形式单一,内容古板,学生不感兴趣,由于不学法、不懂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二是忽视差生教育。每个学校都存在差生,有的甚至是双差生,个别学校按学习成绩将学生编入“快班”和“慢班”,甚至将他们分成好学生、坏学生。对差生有的学校采取放任式教学,导致部分差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流入社会,使之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据统计,在违法犯罪的在校学生中,差生占据多数。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有的学校学生超员严重,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疲于应付,难以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作必要了解,走访学生家长活动也已中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完全割裂。例如一些学生以学校收费为名,从家中骗钱在外大吃大喝,伪造请假条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等,他们既骗了家庭又骗了学校,染上恶习后,很容易走向犯罪。

3.社会环境的恶性催化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不良文化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未成年人。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会使他们树立良好道德风尚,而丑恶腐败的风气则导致他们颓废堕落。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解放”思想严重侵蚀着未成年人,使他们思维错乱、道德滑坡,有的盲目追求刺激导致犯罪。二是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毒害。2003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在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时特别指出:不良文化是祸首。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当前,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腐化堕落,甚至走向犯罪。三是公共娱乐场所的开放经营。未成年犯中,大多甚少参加一些康乐益智的群体活动,热衷于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其中“因特网”的双刃剑现象最为显著,在增长见识同时,网上消极信息泛滥,虚拟的网上世界使一些未成年人疏于人际交往,偏离社会规范,有的甚至犯罪。调查发现,60%以上的中学生上过成人网站,浏览过色情网页。广州的一群十五、六岁的男学生在网吧里混到深夜,出了网吧后穷极无聊,竟然提出召妓,后把一妓女带到公园里轮奸,此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此外,一些中学生在社会上盲目交友,受有劣迹的“狐朋狗友”教唆,而误入歧途,这也是未成年人犯罪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做好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社会多方共同努力,狠抓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固防线。

1.努力构筑起家庭预防的坚固防线

“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违法犯罪,很多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抓好家庭教育就构筑起了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要努力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实现教育方法上的“三个转变”,即由简单命令到平等沟通,由重才轻德向素质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的转变,切实走出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误区。同时,家长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提高自身修养,能够言传身教,用良好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为孩子做出表率。另外,家庭应加强同学校的联系,互相配合,互通信息,家庭应配合做好法制宣传和青春期教育,以及预防犯罪的教育,学校应经常与家庭通报孩子在校表现。

2.努力构筑学校预防的坚固防线

一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生中强化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克服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人格。二要充分保证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对学生不得轻易开除学籍,将学生过早推向社会,对待差生,学校教师应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关怀他们,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应杜绝乱收费、搭车收费现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辍学,给孩子一个机会,送社会一个人才。三是大力加强法制教育。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要把开设法制课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长期坚持,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帮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观念。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多方联手抓预防,杜绝犯罪在课堂。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维权工作中的一项传统工作。近年来,苏州市沧浪区教育部门和区法院通过不断的摸索,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点、线、面”全方位结合教育的方法,即以法制基地为重点,以普法教育为主线,以案例宣传为层面。今年以来,他们在发扬传统做法的同时,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活动中重点突出了“三个转变”。法制宣传对象上,从不分年龄的统一型向根据年龄大小的专向型转变。法制宣传内容上,从普法教育型向特点针对型转变。法制宣传方式上,从传统授课型向灵活多变型转变,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要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不但要教书,还应学会育人,应用爱心感化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3.努力构筑社会预防的坚固防线

篇6:对当前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原因及剖析

关键词:农民 犯罪率 居高不下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得以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排在前列的,经济的发展不容置疑,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是世界上犯罪率较高的国家,即便是按现在中国官方对外公布的犯罪数字在世界上也是算高的。作者所工作的陕西省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属历史名县,县辖10个镇、4个乡,农业人口众多,农民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趋势表现明显。

根据数据分析统计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刑事结案总数分别为2007年的97件146人;2008年的90件179人;2009年的88件130人;2010年的96件183人;2011年的95件149人;而在這些案件的涉案人员中,农民犯罪群体所占比重分别为2007年的85%;2008年的80%;2009年的87%;2010年的91%以及2011年的84%,数据相当惊人。

一、农民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犯罪率居高不下,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法制不健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还比较落后。根据作者多年基层司法工作经验,具体分析起来,大致可以从以下诸多方面加以归纳:

(一)经济落后、贫困是造成农民群体犯罪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目前尚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人口流动频繁,而因为失地、下岗、失业、疾病等等因素,尚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处在贫困线上下,其中约有八亿农民生活水准之低下令人难以想像。由于贫穷,人们的生命价值观跟发达国家或地区也不一样。一部分处在犯罪边缘的人不珍视自己的生命,更不珍惜别人的生命,因此贫穷是当前也是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造成犯罪的最主要因素。

(二)教育落后、低教育群体庞大是造成犯罪率居高的重要因素。

因为贫穷,导致很多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低下,甚至于部分农民群体根本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成为低教育人口。低教育人口法律观念淡薄,所以犯罪往往总在农民群体的文盲和低教育人群中产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流动频繁,从贫穷落后的农村来到五光十色的城市,视觉、感觉上的差距加大,农民群体中的极少数人经不住冲击和诱惑,企图走上快速致富的违法道路,他们的行为一旦实施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社会转型期间,民间各种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疏导,直接导致农民群体犯罪。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流动的加剧,失地农民的增多,社会对劳动者选择的苛刻导致失业人口也越来越多,由于农民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教育水平低下,失业后难以迅速就业,生活难以为继,如与他人发生矛盾则很难化解,民间的各种矛盾未能得到及时疏导,如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间,家庭成员相互之间产生一些易于激化的矛盾,往往导致该群体犯罪。

(四)犯罪集团的渗透及劳改、劳教人员刑满释放后无法再就业导致更为恶劣的二次犯罪。

经济搞活需要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后,先进的落后的东西都一起涌进来,境外犯罪集团的犯罪手法、方式也一并跨越国门,国内犯罪人员纷纷效仿,而农民群体中的投机人员便迅速被犯罪集团收拢,成为其犯罪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体中受到各种打击处理的违法人员绝对数越来越多,他们对社会对政府充满了仇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出来后很难解决就业,政府无力解决他们的问题,民企不敢接收他们,社会、家庭歧视他们,他们中的多数沦为“多进宫”的累犯,往往在被打击甚至被劳教劳改后依然危害社会。

二、农民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对策浅谈

诚然,农民群体犯罪率的居高不下,有历史遗留的原因,有社会风气的原因,也有政府职能机构管理的原因,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作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可以从以下诸多方面加以解决:

(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给予农民群体更多的优惠政策,让农民在老家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确保我国粮食供给,解决低教育农民的就业与基本生活,减少农村人口的盲目城市流动,从而降低农民群体犯罪率。

(二)适当减免减低有关税收和推广降低租赁房价等政策,给进城经商的农民群体更多政策性倾斜与扶持,此外,给予进城农民务工人员在医疗、务工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更多人性化的帮助,从人性关怀上减少农民群体犯罪。

(三)政府在教育上要更多考虑地考虑到农民群体,进一步减低农民群体教育费用支出,为进城务工的农民群体提供子女入学教育保障,经常性地开展针对农民群体的普法宣传和教育,让教育覆盖农民群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体因法律意识淡薄及教育素质低下所导致的犯罪。

(四)社会应该给予农民群体更多的宽容和包容空间,尤其是针对失地农民群体,进城务工农民群体以及刑满释放的农民群体,尊重该部分农民群体的生存权,积极协助政府职能机构帮助该部分农民群体解决他们的就业及医疗保障等问题,以降低该部分农民群体的犯罪可能性。

三、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基础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我们要正视农民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现实问题,更应该摈弃讳疾忌医的错误思想,要从政府,社会,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实际帮扶做起,切实关心我们身边的农民群体,从根源上出发降低农民犯罪率,创建我们共同的和谐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孙秋菊.社会犯罪人群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尚武.犯罪心理学初探[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洋,李华.新时期下政法工作的重要性探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4]邓晓蓝.农村失业人群生存现状调研[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创世通天的读书笔记下一篇:六年级语文上册麋鹿一课一练(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