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2024-04-18

论犯罪的社会原因(精选6篇)

篇1: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预防 高峰 兰州大学 2008,5 10页论未成年人犯罪沉吟及预防对策 陈洪涛 法大 14 2007 3月

4邵磊:《略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及司法对策》,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76页未成年犯罪原因研究 何旭峰 南昌大学 2010 12月 24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山东大学 陈琛 2007年10月 30页

7论未成年人犯罪与预防 孙磊 2009,10月 吉大 8页

8张克锋:《家庭与青少年犯罪》,广东社会科学,200年第3期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 兰大 刘锐填 2008年六月 27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类型多元化,犯罪数量不断增加,这与社会原因有重大关系。人是社会的人,同时人又改造社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并接受了社会上存在的反社会的行为思想、模式和现象的结果就会构成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很容易受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研究,探求社会机体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深化关于犯罪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好的揭示犯罪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1)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乃至为整个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理论根据。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的管理

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的管理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原因也是直接诱因。“近年来,社会上宣扬腐朽文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肆意泛滥,暴力、恐怖、色情影视镜头比比皆是。”

(2)社会上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娱乐场所严重不足,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网吧、歌舞厅、台球室等场所星罗棋布,其中,属于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为数不少。

首先,黄色网站、色情书刊黄色光盘对未成年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危害。“色情文化的污染很容易使一些不良少年为追求性刺激而不择手段,诱发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性犯罪”(3)。根据某少管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其中72%的人曾看过黄色录像、淫秽书刊,其中有近30%的人是看完这些影视书刊后按捺不住冲动直接导致犯罪的。”(4)其次,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淡化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火爆刺激的内容模糊了未成年人的道德认知能力,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很容易诱发犯罪动机。最后,犯罪亚文化,对未成年人更是毒害至深。曾经风靡一时的郑伊健版地《古惑仔》系列港片,成就了大批的未成年古惑仔。

对低俗文化缺乏严格管理主要造成了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和暴力犯罪。

(二)腐朽思想的侵入

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社会迅速发展,同时西方的腐朽思想也一同侵入,再加上中国古代封建落后的腐朽思想的传承,未成年人被腐朽思想侵蚀。腐朽思想在未成年人中的表现就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生苦短、享乐及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未成年人喜欢赌博、早恋、互相攀比、腐败等,于是未成年人学会了挥霍金钱。“当家里经济条件所限或者受到父母限制外,以至于不择手段获取金钱和财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虚荣心受到满足后,就会更加变本加厉挥霍金钱财物、然后再想方设法获取财物、再挥霍,如此恶性循环,最后走上犯罪道路。”(5)这是未成年人盗窃、抢劫等侵犯财产犯罪增加的原因。

(三)对大量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教育与管理

对大量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教育与管理,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实行义务教育,但是很多贫困地方还达不到义务教育的标准,很多未成年人辍学、待业。这些人文化低、年龄小,适合他们的做的工作很少,他们经常三五成群的无所事事,加上社会疏忽了对他们的管理,这部分人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南方周末》调查报道,我国目前大量的辍学、待业在家的青少年已经成为继下岗职工后的第二大失业群体。这些无所事事的青少年,父母白天上班管不到,街道、村居委会又无专人对他们进行管理。在此情况下,有些未成年人行动自由散漫,天天东游西荡,一遇可乘之机,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四)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合理

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目前社会处在转型期,虽然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法律仍然存在很多漏洞,这造就了一批一夜暴富的人,企业家原罪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80%的财富集中在20%手中,公平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的焦点。“部分处于劣势

地位的家庭社会地位下降、生活困难,家庭经济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使家庭对青少年的保护减弱甚至丧失。与此同时,贫富悬殊强化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增加了部分青少年非法追求财富和仇视社会的心理。”(6)

(五)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

近几年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犯罪团伙千方百计诱骗、教唆、和威胁未成年人犯罪,把未成年人“拖下水”,社会治安不好,造成未成年人缺乏社会安全感。”(7)

(六)社会对未成年人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

我国虽然针对未成年人立了不少法律,也加入了国际公约,但是社会对未成年人还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比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这些农民工子女易受家庭、社会不良行为感染的几率增大”现在社会对这部分人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社会应当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积极保护、引导和有效管理青少年。

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体系

首先,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有关各部门应紧密配合,依法整顿和严格管理各种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剔除其中不健康的因素,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通过大众媒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制造出一大批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占领青少年精神食粮阵地,杜绝社会丑恶现象在未成年人身上滋生和蔓延。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根据现代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不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同时可以降低司法成本。“可以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可以开辟咨询热线,解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难,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帮助家长扮好父母的角色”。(8)也可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使具有相同爱好的未成年人相互影响,通过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来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还可以建立社区青少年心理救援机制。如聘请专家经常举办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设立青少年生理、心理辅导室,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抑制社会不安定因素和一些违法犯罪苗头。

再次,要落实措施,做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社区、各单位要适时开展调查摸底,将有失足青少年纳入管理视线,以切实的关爱、关怀感化他们,做好预防工作,使全社会构建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防范网络。

最后,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尤其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把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9)

结语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经相当普遍,社会原因只是促使其犯罪的一方面的原因,比如学校、家庭原因也影响着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相互结合,才能构筑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体系。

摘要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出增高的趋势,这与社会原因有重大关系。低俗文化泛滥且缺乏管理,腐朽思想对未成年人的入侵,对大量辍学、待业在家的未成年缺乏必要的教育与管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合理,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社会对未成年人缺少有效的保护、引导和管理,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持续升高。根据社会原因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

篇2:论犯罪的社会原因

——《楚门的世界》影评

关键字:舞台 虚伪 真实 自由

摘要:平平常常的早晨,与邻居问好,见到熟人愉快地说声早安,买份用来打发时间的杂志,到公司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生活。这是一个普通人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然而有着似乎是正常生活的楚门所生活的世界,却是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母亲、朋友、同学、同事、初恋的情人、失而复得的父亲、缺乏共同语言的妻子„„全部都只是演员。真相暴露了,楚门为了摆脱这种监狱似的生活,踏上了逃亡之路,开始了对新生活的追寻„„

正文:起初看到这部电影觉得跟以往看过的电影很不一样,描述的故事让人十分新颖,同时又发人深省。影片讲述的是,主人公楚门从出生起便生活在一个虚伪虚假的世界,可他并不知道。天才导演为他创造了他成长所需的一切,爱他的父母,貌合神离的妻子,突然失踪了的初恋女友,知心的朋友,友好的邻居,安稳的工作,总在监视着他的同事,犹豫不决的客户„„他让楚门从刚出生起就在他的镜头前长大,竟让他蒙在鼓里近30年,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这个电视直播节目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从不间断,这个天才导演成功的制造了一个完整的 “楚门的世界”,他让楚门每天生活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包括空气、大海、城市、打雷和下雨„„直到在他小时候已“死”的“父亲”再次出现,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广播竟然会变成自己所发生的事的现场直播„„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痛定思痛,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海景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总之,每个人都在表演,只是为了在这场24小时的真人秀中露一个脸。楚门像一个小丑,暴露在世人眼中,没有尊严没有人权。这便是我们眼中楚门所有的悲哀,于是,我们在楚门逃离之后选择了鼓掌。

可离开摄影棚的楚门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他回到了真实世界,然后呢? 克里斯多夫在影片结尾对楚门说:“我给你正常的生活,这一切都与现实生活一样,一样的欺骗一样的伤害,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真实的世界是疯狂的,而在我给你的世界,你可以什么都不用担心。”还记得那个人造城的名字么?“桃源”,世外桃源,理想之城。在那个摄影棚里,即使有人伤害了楚门,即使有人欺骗了楚门,可所有的欺骗与伤害也都是假的,没有人会真正让楚门受伤,没有人会真的让楚门难过,每个人都在保护着楚门,不论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可至少楚门不会受到真正的伤害。从这个角度讲,楚门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

不妨假设,离开了摄影棚之后得楚门会面对怎样的生活。先不去考虑每个人都认识他,他失去了更多的自由这一点,他将面对怎样的社会?每个人接近他都是带有自己的目的的,他并不能得到比摄影棚中更多的真情。甚至,在真实的世界,友情不一定是真的,而伤害却绝对是不会留情的。楚门会后悔么?逃离了那个为他打造的世界,他面临的是更多虚伪的面孔,微笑的背后会是什么他分辨出清。

这个世界太过现实,欺骗,阿谀,陷害,毁谤,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

活着,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可楚门并不明白这一点,他生活过的那个虚拟世界,宁静安详,在他眼里每个人都在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没有过多的欲望,安于现状,并不贪求过多„„那么当他真正面对一个被利益左右着的世界,他会后悔么?我们不得而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只不过这部戏,没有彩排。所以我们不禁会去想,身边的人是否是真实的,像看过《盗梦空间》后,开玩笑的对身边的人说:“我们该不会都在梦里吧。”它的主题概念十分有创意,令人能够感同身受,它会让人不禁扪心自问,‘也许我周围生活的每个人都是在演戏?’”然而,你又怎能说,我们不是一个个不同程度上的楚门,面对生活,伪善的笑着。藏起心中所装起的真实想法,说着我们自己编写的台词。可谁又愿意,褪去所有的伪装,真实的面对世人?因为最真实,也就最容易受伤。正如影片结尾导演发自肺腑的那段话。

但不管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谁都会去撞开那扇门的吧,谁都会想到要冲出这个不真实的世界吧。那是楚门拼死都要逃离的地方。当楚门为被风雨袭击的木船再次扬起帆时,那坚韧的目光中写满的是执著,是永不放弃。木船“当”的一声敲到似是海与天的蓝色背景上,敲醒了楚门,也重重敲动我们的心。那一刻的恍然大悟,不是释然,不是残忍,而是生命中最深刻的悲哀。

楚门用手摸着那湛蓝的背景,也许想不明白,自己这几十年是在为谁而活,曾经扬在嘴角的笑容活出了谁的快乐?自己是活成了一个真正的明星,还是塑造了一个十足的傀儡。就像一个木偶戏中的木头人,被高高在上的天才导演用十根无形的线左右着喜怒哀乐。但谁有权利决定他人的人生呢?

楚门打开了楼梯上的那扇门,面对着门外那黑漆漆的一片,心中应充斥着期待与紧张混合的复杂情绪吧。门外等待着他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是自由,是自我。纵使那里有伤害,有虚假,有欺骗,但这种虚伪却也是真实的。会让人从心底由衷地笑出声。那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楚门才可以收获真正的爱与恨,乐与忧,喜与悲,情与仇。在那个门外的世界,楚门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依照剧本行走交谈的木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那个门外的世界,楚门的身边不再是会突然被暴风雨夺去生命的亲人和会在特定时间“邂逅”的恋

人,而是会教给他亲情、友情、爱情真正含义的人。那门外的世界,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拥有的。走出那扇门,只不过意味着一部持续了二十年的电视节目的大结局,但这却可使楚门找回那被人夺走的“生活”的权利。

当楚门距离那个崭新的世界一步之遥,导演让他说句话,希望他能够不离开这个为他所创造的世界时,楚门犹豫许久,说出了影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是时候该退下舞台,坐在观众席上,流流泪,鼓鼓掌,站在别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审视人生。就让我们目送楚门的背影,看着他义无反顾地走向门外那黑漆漆的未知世界。

结束语:这个电影实际指出自己选择的重要。一个缺乏自己选择的人很难真实的生活,而一个希望真实生活的必须有所付出和勇气。楚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勇气和启示。他仿佛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这个世界如果是虚假的,那么好吧,我宁愿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因为它真实,虽然似乎同样受制于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然而它不是来自于人为的技术手段,不是人工制造,而是来自不可名状、不可预知的命运安排,正因为不可预知,人生才如此充满魅力。虽然生活像是一出戏,但每个人都要尽心去演,否则你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痛苦。

安阳工学院《西方人生哲理电影鉴赏》课程论文

门外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影评

篇3:简论女性犯罪的原因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 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 软弱, 婀娜多姿的。她们仪态万方, 体力不如男性。当前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的程度在提高, 但是进入社会的时期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 因此社会经验不如男性那样丰富, 也就容易对身边的人尤其是男性产生比较强的依赖感。因而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误解, 即女性不大可能实施犯罪, 多数情况下是以犯罪被害人的身份出现在犯罪事件中。那么现实中的她们真的不怎么犯罪吗事实证明是否定的。实际上, 正因为女性具有前述的一系列特点, 因此她们在生活中很少出现暴力犯罪的现象, 即不常利用自身力量去侵害别人, 相反倒是多利用投放危险物质、诈骗、拐卖、色诱等一系列低暴力性甚至非暴力性的手段去犯罪, 因而显示了女性犯罪隐蔽性的特征。如果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女性在实施犯罪时, 尤其是在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 她们多带有胁从、受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女性犯罪人很难独立完成较残忍的、较暴力的犯罪行为, 比较常见的是帮助男性犯罪人踩点、望风或者提供其他帮助。简而言之, 女性犯罪具有从属性的特征。

尽管如此, 却不能忽视女性犯罪近年来的增长趋势, 无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犯罪类型上。从涉嫌的罪名来看, 女性参与较多的几类犯罪中, 有盗窃, 抢劫, 贩卖毒品, 色情类犯罪等。近年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 从事色情犯罪的人数大幅攀升。当下女性犯罪呈现“两高”趋势。第一“高”就是侵犯财产的犯罪比例高, 仅抢劫和盗窃这两类案件已占女性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第二“高”就是涉黄涉毒的比例比较高。一些娱乐场所为了赢利, 公开容留“三陪小姐”以吸引顾客。涉毒案件的攀升则是源于对暴利的追逐。贩毒分子利用女性不易引起公安机关注意这一“隐蔽”特征, 拉拢、哄劝一些妇女进行涉毒犯罪。更有甚者, 竟然利用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进行涉毒犯罪, 例如将毒品藏于文胸之下。如果在一些查验技术落后的地方, 那么这些毒品过关就轻而易举了。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 女性犯罪人的年龄也正在呈现“稳步下降”的特点。目前女性青少年犯罪率年年提高, 但同时她们的犯罪年龄却在不断下降。据统计, 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她们的平均犯罪年龄降了3岁;当前其平均犯罪年龄仅为14-18岁!这样的下降“效率”, 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 甚至骇人听闻。社会中的犯罪现象是一个整体, 是我们社会肌体出现病症的信号和“临床表现”, 女性犯罪作为犯罪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 也必然符合一般犯罪所具有的特点, 这其中就包括犯罪年龄的趋低化和犯罪数量高升化, 因此, 有必要引起学者与相关实务部门的注意。

二、女性犯罪原因探视

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社会存在, 有其发生的原因。依据我国学者的观点, 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既有宏观的, 又有微观的。宏观因素包括文化 (例如文化传统、文化冲突、文化影响) , 现代化 (例如社会结构变迁与重构) 等因素;微观因素包括社会化, 个体生物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笔者以为, 宏观因素似乎更侧重于促进理论方面的开拓和创新, 微观因素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更能贴近实际情况。基于此, 笔者着重讨论影响女性犯罪的微观因素。

既然分析女性犯罪的社会因素尤其是主观因素, 就无外乎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就内因而言, 即生理与心理方面;外因主要就是影响女性犯罪环境的大环境, 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

(一) 自身原因

1.心理因素

一是爱慕虚荣却又好逸恶劳, 相互攀比却又缺少攀比的资本, 这些都是女性罪犯比较显著的心理特征, 但与之同来的是她们的依附心理强而自我识别与保护能力差。她们爱显摆自己, 却又缺乏能够适时填充其虚荣心所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因此只能借助非法手段去满足。而同龄人的嘲讽或恶意的建议为这些女性实施犯罪更提供了动力;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导致了依附心理较强, 加之由于性别所带来的先天性认知力的些许劣势, 故此很容易依附他人, 得过且过, 不懂得权衡利弊, 导致轻信他人、盲目听从他人, 受他人指使, 被他人教唆而犯罪的情况发生。

二是某些犯罪人具有心理障碍, 自私偏执, 嫉妒成性, 遇事容易冲动, 缺乏理性。女性犯罪人特别是少见的暴力性犯罪人大多存在性格上自私、做事上偏激的缺陷, 在遇到冲突时, 极易走极端。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女性, 由于缺少有效的自我调控手段, 更易烦躁, 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是受教育水平低, 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大多数女性罪犯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够高, 在认识、处理问题时, 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 不会使用严谨的分析思维, 因此对同一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会比较直接、简单、粗暴, 甚至大相径庭。在看待某些问题时也与有知识的人有较大出入, 这些方式有可能和犯罪直接相关。

2.生理因素

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当女性处于特殊生理期时, 较容易产生犯罪行为。因为在此期间, 女性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 大脑皮层失调, 因此, 这个期间女性也就极容易心烦、发怒、易怒、情绪低落。在此期间, 如果恰遇不良的致罪诱因, 就使女性极易陷入犯罪。

(二) 环境原因

1.家庭环境。

(1) 家庭暴力。

一般来说, 发生暴力的家庭区域特点是广大农村略高于城市;就身份而言, 发生较多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工人等。当女性遭遇家庭暴力时, 最初都是受“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心理、柔弱的天性影响而予以容忍, 但当暴力侵犯女性至不可忍受的边缘时, 就会“迫使”女性采取某些“非常规”手段来自卫, 来舒缓心中隐忍已久的怨气、怒气等。

(2) 感情危机。

婚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情危机很容易使女性产生消极思想, 进而产生消极行为。在婚后感情方面, 女性因处于弱势地位, 难以强行改变自身处境而采取极端手段。另外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形是, 由于感情、生活不和谐, 导致双方难以交流, 一些女性长期生活在“封闭”状态, 内心苦闷因无处宣泄而形成自闭性格、人格扭曲, 从而产生犯罪的念头。在现实生活中, 仍然存在歧视妇女, 对女性不公的社会现象, 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农村, 重男轻女、从一而终、贞洁观等封建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 女性的忍耐力较强;另一方面, 女性一旦反抗, 容易走极端。

(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旦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动辄吵架或者大打出手;父母一方彻夜不归, 而另一方则玩麻将牌九, 通宵达旦, 使其家庭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受到压抑, 极易做出极端的举动;由于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 在极易成为受害人的同时, 对侵犯他人权益的不良举动也缺少了最基本的牵制力。

2.社会环境

(1) 教育体制缺失, 对法律的学习在时间上太迟, 在内容上过粗。

众所周知, 我们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进而普及高中教育, 发展高等教育。但是, 许多女性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过早辍学了。她们所能接受到的法律教育几乎为零, 即使能够得到零星的法律“春风”的吹拂, 那充其量不过是为十三亿人口增加了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半法盲而已!更何况我们国家法律事业本身起步就比较晚, 现代法律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 但部分法律的条款规定过于粗疏, 法科学生尚有不能掌握的法律知识, 遑论辍学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了。

(2) 社区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利益多元化的加剧, 邻里关系逐渐变得疏远、冷漠, 甚至经常发生矛盾、对立以致相互仇视, 造成或者促成了犯罪的发生;而社区中人文环境的不良因素也为女性犯罪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如果对待不良现象一味地抱着“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或者仅仅是看热闹的目的, 对犯罪行为纵容、容忍、视而不见甚至起哄, 那么犯罪现象包括女性犯罪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3) 社会媒体的消极影响。

当下社会媒体就如同“便衣”, 可谓无孔不入, 它们在为我们社会的良性信息传播做出贡献的同时, 也不适当地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例如很多社会媒体都带有各种充斥着色情、凶杀、暴力等特点的垃圾信息。如今, 多媒体如电影、电视、手机、报刊等, 不仅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而且浸染着我们的传统观念, 侵蚀着我们的传统道德。但囿于我国相对落后的管理体制, 不能及时地跟进与规制, 许多不健康的思想、不健康的信息、不良的习气便通过这些途径, 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追逐商业利益, 获取点击率, 有些媒体将自己的道德底线拉到了最低点。前已述及, 女性由于多具有依附心理, 容易受到暗示而容易去模仿学习, 所以可以看到其犯罪时所用的很多手段都是从各类传媒上学来的。

(4) 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有些现象原本是遭人诟病的, 但是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增多、蔓延, 由趋势进而成为常事, 甚至成为“潮流”, 例如婚外情等。现实中, 由于包小三等现象的蔓延, 使无数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破裂, 很多人从一而终的“愿景”被无情撕裂, 这其中受害最深的更多的是女性。这不仅会毁灭一个又一个的家庭, 也会毁坏许多女性的心理平衡, 进而导致犯罪的出现。

(5) 社会对女性保护的缺乏。

在现实生活中, 男女平等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实现, 女性的合法权益被侵犯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 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女性在社会上、家庭中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应有的保护, 为了使自己得以生活甚至只是为了生存, 她们迫不得已采取极端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 而这就极有可能导致犯罪的出现。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一些人, 她们由于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 成为受害人, 进而又去报复别人, 又成为侵害人。还有某些帮扶性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在实际工作中, 有功则抢, 无功则诿, 遇到实际问题就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置之不理。以虐待亲属现象为例, 女性作为受害人在遭受丈夫等家属的虐待时, 由于无法得到社会的解救, 致使施暴者变本加厉。部分女性走投无路、情绪激动、公力救济不能指望之时, 只能依靠私力救济。依靠私力救济也就为可能发生犯罪埋下了伏笔。

三、结语

女性犯罪是并不常见的一种犯罪类型, 尽管如此, 我们却不可忽视其存在及对社会秩序、家庭和谐、他人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影响。女性由于体质、性格等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给人们的往往是阴柔、娇媚的一面, 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与犯罪是完全绝缘的。一旦因为某些主客观原因的促使或催化, 她们也会以犯罪的形式来发泄不满, 来展现社会对待她们的不公, 来显示她们并不完全“屈服”于男性的“统治”。本文只是对女性犯罪的原因作了一个非常粗梳的论述, 以期能够引起学者对女性犯罪的重视, 并期待学者能够对女性犯罪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摘要:女性犯罪作为当前社会中并不是很常见的犯罪, 很少有人去刻意关注;而其主体的性别特点却又不得不让人关注。一般来说, 刑事犯罪领域内的女性大多是以受害人身份出现的, 人们通常很难将女性和犯罪联系在一起。女性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 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齿轮的润滑剂。不过我们也必须看到, 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但是由于女性犯罪在数量方面远较男性犯罪为少, 而且在社会危害性上远比男性低, 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我国有关犯罪问题的研究中, 女性犯罪问题大多是被粗略提及或者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但是, 当下女性犯罪出现了在性质上更恶劣、种类上不拘一格、年龄上低龄化、犯罪数量逐年增多的特点。笔者拟就当下女性犯罪的原因从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作以粗浅梳理, 以期能够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收抛砖引玉之效。

篇4: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少年犯罪;社会原因

一、“少年犯罪”之界定

影响少年犯罪界定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1.少年犯罪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问题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需要用到“少年”表述时多使用“未成年人”一词:最高立法机关的两部未成年人的专门立法——《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都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指不满18周岁的公民。现行刑法典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由政府收容教养。”由此,在我国,刑法意义上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日本《少年法》第2条规定:“本法中所谓的‘少年’,是指未满二十周岁者。”只规定了上限年龄。

2.少年犯罪中“犯罪”范圍的界定问题

狭义的少年犯罪是指少年人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所实施的刑法法令所禁止的行为。广义的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狭义的少年犯罪概念,而且包括少年犯所特有的犯罪概念,即“身份罪”,指有些行为如果是成年人实施的,不认为是犯罪,如果是少年人实施的则认为是犯罪,如逃学、离家出走、流浪、酗酒等。

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是刑法意义上狭义的未成年人犯罪概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刑事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对于一些违反治安法规,但尚未触犯刑法的行为,我国给予劳动教养等形式的处分。

日本在其少年立法中采用广义的少年犯罪概念。日本《少年法》第3条第1款指出非行少年是犯罪少年、触法少年和虞犯少年的总称。其中,犯罪少年是指实施了犯罪的少年;触法少年是指不满14周岁而触犯刑法法令的少年。虞犯少年是指,符合少年法第3条第1款第3项规定的四种事由之一,并且根据该行为的性质和环境,该少年将来有可能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触犯刑法法令的行为。日本刑法第41条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都没有责任能力,这些人实施的行为当然不是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是少年法的规制对象。

本文中的“少年犯罪”采犯罪学层面的概念,除了法律规范层面的少年犯罪外还应当包括诸如日本少年立法中所采取的触法行为、虞犯行为。相对于其他社会现象,少年犯罪受社会影响因素更大,采用犯罪学意义上的少年犯罪概念,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讨论此现象及原因,对中日两国少年犯罪进行比较也更有讨论的价值。综上,本文中的少年犯罪可界定为: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应当由国家和社会进行适当干预的危害行为。

二、少年犯罪之社会原因

“无论哪种犯罪,从最轻微的到最残忍的,都不外乎是犯罪者的生理状态,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其出生、生活或工作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三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之所以成为罪犯,并不是因为要犯罪,而是由于他处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之下,罪恶的种子得以在这种条件下发芽、生长。”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尤其是少年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外界的影响与刺激。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犯罪总是会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分析犯罪原因有助于更进一步认识犯罪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针对少年犯罪原因,无论是实务部门还是理论研究,都已经围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区环境、不良交往、不良资讯、生理及心理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本文旨在把少年犯罪置于社会变迁中,从社会角度对少年犯罪进行对比分析,以总结在不同于以往的社会环境中,导致少年犯罪的原因呈现出了哪些新特征。

社会性犯罪原因又称为“犯罪的社会原因”,它是指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犯罪原因。以往犯罪学的研究发现,在社会性犯罪原因中,家庭环境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最早开始影响个人的社会因素,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不仅很大,而且持续终身。

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少年犯罪率

首先,城市经济发达,城市中充满着许多的犯罪诱惑,从而给犯罪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城市人口流动的加快则减少了犯罪者被逮捕和惩罚的几率,少年往往由于受此诱惑,走上犯罪迷途。其次,城市中的居民之间不像乡土社会那样能够通过信誉机制形成一个相互了解的整体,中国传统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如各种风俗习惯、道德以及个人的信誉)因此被削弱,这为犯罪者提供了一个较为隐秘的空间。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从来不会进行任何犯罪行为甚至各种越轨行为都不会有,但在陌生人社会中他或许就会从事一些非法活动。尤其是那些从乡镇流入城镇的少年,在这种陌生环境中更加滋生了他们的肆意妄为从而一步步走向犯罪。再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众多的流动人口,这些进城的流动人口大多不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少年的心理往往更加敏感,会明显地感受到自己与城市人口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有些可能是比较公平的,有些则是非常不公平的,在城市所感受到的这些差距必然会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某些人感受到巨大的不公和被剥夺感,到城市后的这些变化都极易引起犯罪。不仅如此,流动少年在城市,某些时候是受到各种歧视,甚至是直接遭受到某些利益被侵害的对象。但这种时候由于处于社会底层,通常不具备足够的能力与知识来对抗这些歧视甚至非法侵犯,由于多方面的约束,加上正式的各种抗争(如少年司法救济)途径往往没有效果,使得他们对这些问题往往采取逃避或者忍让的方式进行处理,长期如此必然积累怨恨,对心理产生影响,其发泄途径和报复手段就很可能是犯罪。而且,正是由于他们受到城市的各种歧视、不公正待遇甚至各种故意的侵犯,他们在心里面对自己用暴力或者犯罪的方式进行抗争就逐步地建立起了正当性,而且这种正当性还会通过他们之间的交往而传播,这样使得他们可能从最开始的自发的犯罪式对抗走向有意识的犯罪报复。最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反映了整个社会朝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转型过程。现代化过程带来了观念的改变,旧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被打破,但新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又尚未良好地建立起来,以至少年失范现象发生。现代化进程还可能伴随着各个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冲突、矛盾激化。因此,尤其在完成现代化之前,犯罪几乎必然随着现代化过程的进行而增长。而少年犯罪就是此种现象的典型代表。

2.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瓦解加剧了少年犯罪现象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早期,日本经历了一个被称为“日本奇迹”的经济快速增长期,伴随着经济增长,一个适应日本福利国家特点的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起来。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急剧变迁并逐渐开始瓦解。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扩大,产业结构变化,使得日本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明显地瓦解直至崩溃。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丧失了其支撑,业已脆弱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发挥其功能,也无法缓解经济变迁带来的影响。那些游离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当他们脱离社会保障体系,变成“社会难民”,他们的生活就将被推向边缘化。而处于“少子老龄化”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大量被社会遗弃的少年群体。虽然日本家庭和当地社区非正式的支持可以阻止一部分少年进一步滑向边缘生活,然而没有这些支持的少年则陷入恶性循环。他们大多都被主流社会排除,终日无家可归。按照日本社会制度的安排,这部分人将被排除在教育福利、雇員福利、家庭福利和公共福利之外,同时这些人因此还将承受心理上的自我排斥。犯罪则是社会排斥境遇导致的最严重后果之一,而当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犯罪时,刑事司法系统的功能又强化了社会排斥漩涡。本应在恰当的年龄享受社会优待的少年丧失了来自国家的支持,在种种因素的刺激下,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这些人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诱发少年犯罪

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方法不当、家庭结构残缺、家长期望值过高等消极因素成为了诱发少年犯罪的另一原因。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全面变迁,而家庭结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中日两国现代家庭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核心家庭大量增多。所谓核心家庭,就是“夫妻+一个子女”的家庭。其显著特征:一是家庭成员数量减少,原有的祖父母和父母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从家庭中分离出去;二是家庭中的代际关系减少,由原来的三代减为两代,使家庭内部结构简化了。这种家庭架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却对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很多核心家庭都存在着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或溺爱娇纵,或简单粗暴。如果在最贴近少年生活的家庭这一环出现了问题,那么许多问题少年误入歧途进而走向犯罪也实属正常了。

4.小结

从上述所列原因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不同的国家,随着现代化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的转变)、家庭变化等等都是会引发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少年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越是新奇的、感兴趣的,就越容易被模仿和效法。在社会高度开放的今天,传统观念被颠覆、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等,可以说影响少年犯罪的消极因素无处不在,几乎随时都可以找到暴力或黑社会的内容。如此高频词高密度,必然会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对黑社会的模仿与效法。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事业,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已密不可分。因此,随着社会变迁而诱发的各种消极因素对于少年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结语

篇5:论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一.职务犯罪的现状及危害

2005年3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43757人,比上年增加0.6%。其中涉嫌贪污贿赂犯罪35031人,渎职侵权犯罪8726人,共提起诉讼30788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5.6亿元。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百万元以上案件1275件,比上年增加4.9%。立案侦查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960人。其中厅局级198人,省部级11人,已提起公诉1980人。共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614人,一批携款外逃的重大犯罪嫌疑人被缉捕归案。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务犯罪仍处于高发期,发案率居高不下,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犯罪人的地位越来越高,窝案、串案越来越猖獗。近年来,职务犯罪的大案要案主要有:

1.刘方仁案件。刘方仁原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先后22次收受贿赂折合人民币667万余元。2004年6月29日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麦崇楷案件。麦崇楷原系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政法委副书记。因受贿106万元(伙同其子麦永成受贿1013万元)。2003年12月24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3.王炬案件。王炬原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因犯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于2003年11月29日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和7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20年。

4.李信案件。李信原系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因受贿450万元,2005年7月4日被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5.陈希同案件。陈希同原系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国务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因犯贪污罪和玩忽职守罪于1998年7月31日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和4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6年。

6.欧阳德案件。欧阳德原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东莞市委书记。1995年12月30日被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此外,还有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受贿案、原河北省副省长丛福奎受贿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原广西区副主席徐炳松受贿案等等。

职务犯罪严重破坏了公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人民公仆的形象,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声誉,侵蚀了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威胁到国家政权存在的基础,有的还给国家和人民利益直接造成了重大损失。

首先,职务犯罪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危害了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危害了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决策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使有的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影响了国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其次,职务犯罪制造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对政局稳定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与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相悖。打击职务犯罪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命运,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峻斗争。”

再次,职务犯罪毒化社会风气,腐蚀人的精神,使人道德沦丧,不择手段攫取权力,使整个社会充满奢靡之风,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职务犯罪、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二.职务犯罪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组织规章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从惩治职务犯罪的情况来看,当前职务犯罪的类型主要有渎职型职务犯罪,如玩忽职守罪;占有型职务犯罪,如贪污罪;交易型职务犯罪,如受贿罪;挪用型职务犯罪,如挪用公款罪;司法职务犯罪,如徇私枉法罪;公司、企业职务犯罪,如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金融职务犯罪,如非法出具金融票证罪。在上述各类职务犯罪中,发生比较频繁、危害比较严重的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犯罪。

目前,我国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有:

1.大案要案急剧增多。过去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涉案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也屡屡出现,其中还有不少案件发生在内陆省份和偏远地区。

2.领导干部卷入职务犯罪活动的人数大有上升之势。虽然涉案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多,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另一方面,涉案人员呈高学历化和低龄化趋势。

3.团伙犯罪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的窝案和串案,一些腐败分子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地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如厦门远华走私案、褔州车管所案。

4.职务犯罪领域的广泛性。以前职务犯罪多发生于“三机关一部门”、国有企业、金融等重点领域,但从现在查办的案件来看,职务犯罪正逐步向一些新领域延伸。同时,职务犯罪部位日趋集中,政府采购、工程建设、产权转让、行政审批等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区和“热点”部位。

5.作案方式的狡诈性。现今职务犯罪手段越来越狡猾,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巧妙,以达到掩人耳目,逃避打击的目的。

6.国有企业中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存在深刻弊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呈上升趋势,部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7.50岁以上职务犯罪严重。有些处于“着陆”年龄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已即将退休,“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能贪的就及时贪,能捞的就及时捞,千方百计把手中的权力“用足用活”,目的就是在退休之前狠捞一把,日后慢慢享受。

三.职务犯罪的原因

在探讨职务犯罪的原因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文化比较落后,经济尚不发达,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同时又是封建思想比较浓厚的国家,职务犯罪的原因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系统性和等级性的特点。所谓复杂性是指职务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犯罪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错综复杂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和状态关系,这三种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了犯罪原因的复杂性。综合性是指职务犯罪现象是一种综合矛盾的社会病症。产生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一个多元、多层次、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其中既有政治、经济、法律的原因,又有思想和文化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间接原因。而且各种原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过程中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地对职务犯罪结果发生作用。动态性是指职务犯罪原因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现象。这不仅表现为罪因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而且表现每一种犯罪因素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应当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揭示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借以科学地、能动地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系统性是指职务犯罪原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引起职务犯罪发生的诸多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系统,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任何一个单项因素都不可能独立地引起职务犯罪,唯有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等级性是指职务犯罪是有层次的,各种犯罪因素在罪因系统所处的地位及对犯罪的作用力均有不同。一般来说,犯罪原因系统包括犯罪根源、犯罪的一般原因、犯罪条件、犯罪相关因素。在分析职务犯罪的原因时,应分清犯罪原因的层次,把握犯罪原因作用的等级,从而清晰地揭示职务犯罪原因。

只有充分注意到上述特点,全方位、多角度、科学地考察职务犯罪的原因,才能彻底铲除有利于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从根源上遏制职务犯罪。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和司法实践经验,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治体制不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是不完善的,都有一定的产生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条件。旧中国的集权和专制体制,造就了一大批贪官污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度。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政治体制在某些方面仍然是有缺漏的,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其次,民主监督不健全。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受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高高在上,习惯自己说了算,讳言监督,害怕监督。实践证明,民主监督是建立廉洁政府、防止职务犯罪的有力法宝。但是,我们在运用这个法宝的效果上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对权力的监督尤其是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存在着严重缺陷。从检察机关查处的大量职务犯罪案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到单位的“一把手”,这说明对“一把手”的监督处于严重失控状态。

再次,公共权力非公化。公共权力原本是为公共服务的,但是有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不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公仆,而认为自己是人民的主人,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哲学,将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使公共权力异化成了私有权力,惩治职务犯罪中揭露出来的大案要案无不打上这一烙印。2.经济方面的原因。

其一,经济结构对职务犯罪的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入了春天,但同时也为职务犯罪培育了更多的机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蚀是不言而喻的,外资经济对职务犯罪的诱发作用也不容忽视。

其二,经济体制转轨对职务犯罪的影响。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处于变革时期的腐化现象比其他时期的腐化现象更为普遍。我国当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职务犯罪呈多发态势,其根本原因是新旧体制处于过渡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健全完善,旧的体制中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干预和管制仍在发挥作用。

其三,物质利益驱动对职务犯罪的影响。物质利益是促使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之一。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虽然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一些目无法纪的人把这种制约置之脑后,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贪欲恶性膨胀,往往铤而走险,正如俗语所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3.思想方面的原因。

第一,封建特权思想对职务犯罪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些非常消极地封建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灵魂深处,诸如“家长制”、“一言堂”、“父母官为民做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受此影响,一些国家工作人员掌握一定权力之后,以人民群众的“父母”和“大老爷”自居,作威作福、骄横跋扈、欺压百姓、“为民作主”。

第二,剥削阶级思想对职务犯罪的影响。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后,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和颓废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夹带进来,惟利是图、见利忘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乘虚而入,一些“免疫力”不强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灵魂被严重污染。为了过上资产阶级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地生活,不惜以身试法,或贪污受贿,或挪用公款,或出卖国家秘密,满足自己的畸形追求。4.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

第一,品德不良。品德的优劣好坏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它影响权力运行的方向:品德优良的人会将权力运用于为社会和众人谋取利益上;而品德恶劣者则可能将权力运用于作恶上,给社会和众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它影响当权者的形象,帮助或损害当权者对于权力的运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第二,文化水平低下。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会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往往能忠于职守,不会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或玩忽职守和不正确使用自己的职权;文化水平低下,则一般容易为眼前利益所迷惑,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和权力的性质。我们虽然不能说文化水平高的人一定不会实施职务犯罪,文化水平低的人必定会实施职务犯罪,但部分国家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低下确是目前职务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职务犯罪的预防

预防职务犯罪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党中央确立的“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的反腐败工作思路贯穿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使国家工作人员不能、不敢、不想实施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实行标本兼治,从治标入手,重在治本,加大惩治职务犯罪的力度。在当前职务犯罪不断蔓延的情势下,我们决不能坐视不管,而应从现有条件出发,从治标入手,坚决遏制职务犯罪发展的势头。目前,国家已经针对职务犯罪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一是加强对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廉洁自律的约束。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力图通过对领导干部的自我教育、社会道德和纪律的约束与相应的监督检查,达到国家工作人员清正廉洁的目的。二是加大惩处力度。对职务犯罪分子,不管地位有多高,不管贡献有多大,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放纵。三是加强举报工作。惩治职务犯罪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人民群众的举报线索,各级检察机关和行政监察部门都要设立举报中心,公开举报电话,及时处理举报。四是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权力监督权力。权力是进行职务犯罪的前提条件,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可以大大减少职务犯罪的机会。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理职务犯罪。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世界上治理职务犯罪取得明显成效的国家和地区,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加强治理职务犯罪的立法,使治理职务犯罪按照既定的法制轨道进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国家应建立和完善维护市场秩序、执行市场规则、保护企业和消费者权益、规范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法律制度。二是行政方面。建立健全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法,对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依法管理。特别要加快制定《职务犯罪预防法》,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三是刑事方面。在1996年和1997年,我国分别对《刑事诉讼法》和《刑法》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和完善,对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于职务犯罪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

3.实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堵塞职务犯罪的漏洞。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抑制职务犯罪现象,是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延”。职务犯罪从其政治学特征来说,无一不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可以说,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无职务犯罪。因此,应针对那些职务犯罪易发环节、多发部位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减少行政干预,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防止权力的异化和滥用,是遏制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内容。

实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权力的合理配置,并保证其依法有效地运作,核心是解决好权力集中与权力分解之间的关系。权力过分集中难于监督,必然导致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产生职务犯罪,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结论。但是,权力分解也并不必然会减少职务犯罪,因为权力分解也有它的弊端。一方面,客观上会造成办事拖拉,工作效率下降,产生新的腐败;另一方面,由于权力分解为多个主体行使,相互配合、制约,如果一旦发生职务犯罪,则很可能导致牵涉的人或单位较多,窝案、串案相对增加,综合的危害结果加大。因此,在处理权力的集中与分解关系时,不能一味强调分解而反对集中,应当在分解与集中之间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4.综合治理,多方参与,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合力。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惩治腐败,要做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总结,现在己经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那就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对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实行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各责任主体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社会各责任主体必须把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寓于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中,综合采取宣传、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治理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三是有关主管单位和领导机关要把治理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在制定政策、法律法规和出台改革措施时,把治理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作为有机组成部分考虑进去,做到未雨绸缪。四是有关治理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机关如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等职能预防要与社会预防相结合,形成专业化工作和社会化参与的工作机制和网络,以专业化带动社会化,社会化延伸专业化。

5.优选国家工作人员,加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单纯地权力本身不足以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权力要通过权力主体的具体活动来实现。因此,个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录用和选拔人员便要格外谨慎小心,国家要科学、系统地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选拔、招聘、任命和使用的方式方法及程序,把人民的权力交给那些素质优秀、德材兼备、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人来行使。首先,要严格按照《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公正、公开、平等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其次,在管理方面,严格考核,按绩升降,把考核结果作为职务升降的依据,以达到“论功行赏”的目的。再次,坚持并实施注重实绩原则,坚决反对“论资排辈、坐等年资”,鼓励平等竞争,保障优秀人才的健康成长。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致使部分国家工作人员思想腐化变质、道德沦丧,最终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近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广泛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响应中央号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在广大国家工作人员中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使他们能够经受住不良诱惑,经受住公与私冲突时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铲除职务犯罪的思想土壤,从而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6.加强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当前,职务犯罪己呈现出国际化趋势,一个国家的职务犯罪分子与境外的不法人员勾结,里应外合,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公款转移至境外,洗钱鲸吞,并隐匿他国逃避缉捕。遏制职务犯罪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公正支持与紧密配合。一是联合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协调和指导。二是发达国家应主动配合发展中国家对携款潜逃或藏匿到发达国家的犯罪分子进行惩治,不能给予任何名义的庇护。三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协调与交流。

综上所述,通过对职务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及预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只要我们运用正确有效地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敢于同腐败问题作长期、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参考文献:

朱兴有 《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2004年4月第一版 中国检察出版社

何秉松 《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 1996年6月第一版 中国方正出版社 孙谦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研究》 1998年7月第一版 法律出版社

王顺安 《中国犯罪原因研究》 1998年6月第一版 人民法院出版社

高铭暄 《刑法学》(新编本)1998年9月第一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锦涛强调:标本兼治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2005年1月 新华网 田雨生《论职务犯罪与预防》 2001年9月 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两会观察:反腐话题从热议论转向冷思考》2005年3月 中国新闻网

篇6:论暴力犯罪的增长原因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暴力犯罪

犯罪原因

防治对策

暴力犯罪又称为人身伤害犯罪,是一种非法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侵犯他人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极端攻击性行为。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纵火、爆炸、绑架人质、劫持飞机轮船以及其他一些凭借暴力等手段实施的犯罪通常被认为是暴力犯罪的典型形态。暴力犯罪一般表现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冲突与对抗,大多是凭借体力实施的,因而又称为“面对面的暴力犯罪”。尽管现代暴力犯罪日益表现出智能化趋势,但习惯上仍被称为“体力犯罪”。犯罪学研究表明尽管经济犯罪的危害远大于所有的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所造成的威海的总和,但是在社会公众的意识里暴力犯罪时最令人感到恐怖的犯罪,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主要来自于暴力犯罪。暴力犯罪给受害人带来了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尤其是心灵上的伤害更为严重,有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找出暴力犯罪的原因并提出切实的措施,以减少暴力犯罪的发生是我们目前应该共同努力去做的。

一、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的暴力犯罪有所增多,暴力犯罪案件在整个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处于一种上升趋势。据统计,1977-1979年全国年均发生刑事案件57万起,其中凶杀、抢劫、强奸、纵火等暴力犯罪案件约占7%。从1980年至1990年,官方统计的暴力犯罪发案数增加了两倍,其中抢劫案上升为在中国由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发案数中的第二位,并且从此再也没有退下去。[1]1991、1992年发案数继续上升。据最新的官方报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犯罪结构有所变化,暴力犯罪发案数有所下降,据公安部通报,2003年1-11月爆炸案、放火案、强奸案、杀人案以及抢劫案的发案数均比2002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4%年上半年,爆炸、放火、强奸、杀人等几类案件继续明显下降,但是抢劫和抢夺这两种贪利的暴力犯罪案件数分别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5.7%和9.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暴力犯罪发案数虽有所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重大恶性暴力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我国暴力犯罪的特点

1.从作案手段来看,暴力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残酷性、冒险性等特点。作案手段和工具一般计较简单和原始,例如杀人一般使用棍棒、砖石、匕首等钝器或锐器。但是暴力犯罪的智能化趋势日渐明显。

2.从类型上来看,杀人、伤害、强奸、等传统类型暴力犯罪有增无减,空中劫持航空器、抢劫银行、爆炸等新的暴力犯罪类型也已出现。

3.从时空分布来看,杀人、强奸行为的发案率,农村高于城市,而寻衅滋事、聚众斗殴行为的发案率则城市高于农村。抢劫案主要发生在城市近郊。[2] 4.从犯罪性别年龄来看,暴力犯罪在绝大多数上男性高于女性,暴力犯罪中以青少年为多,且呈低龄化趋势。

二、暴力犯罪的主要成因

导致暴力犯罪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看到它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丑恶现象,如社会上有不少人开始崇尚金钱,崇尚西方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导致了道德观的滑坡,腐蚀了人们的灵魂,这也是近几年暴力犯罪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另外,贫富悬殊加大,社会分配的差异拉大助长了犯罪分子的非法取利心理,淡忘了舍利取义、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错综繁杂的社会,攀比心理严重,诱惑力往往大于自控能力和抵抗力,因而容易陷入暴力犯罪的误区。

(二)被害人促动

“对社会上的犯罪所进行的任何意义的研究,都必须把罪行的受害者和犯罪人的分析包括在内。在某些特定的罪行中,罪犯与被害者,有罪一方和无辜者一方之间,很难从法律上划清一条界限。这特别适合于某些暴力犯罪。”[3]暴力犯罪常常是在被害人和犯罪人互动中发生的。个人品行不端、生活作风不严肃、首先实施挑衅行为等,往往成为个人被害的诱发因素。

(三)不良生活背景

不良的生活背景在这里是指压抑个性、妨碍人格正常形成和发展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如贫困、缺乏母爱的人生早期经验,缺乏理解与友爱的人际关系等。在这种不良的生活背景下极易形成一种反社会人格。[4]这种不良的生活背景常常是社会矛盾的折射,研究表明,一个在非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少年,比在充满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少年具有更少的暴力倾向,反之亦然。

(四)学校教育不当

目前暴力犯罪居高不下与学校教育不当有直接关系。一是个别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有偏差,对学生的学习、升学率抓得多,而对思想、道德、法制等心理健康科目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二是有的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老师只重视学生的在校表现,对在社会上的表现如何则不闻不问;三是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这种只看重学习好的学生,对“包袱生”白眼相看的做法,会使自制力差的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有的则劝其退学,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在社会上游荡,一旦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上,就很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潭。

三、防治暴力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以道德、法制、文化教育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是预防犯罪特别是暴力犯罪的“堤坝”,是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根本途径,从社会心理上遏制暴力亚文化的传播、泛滥与习染,从主观原因上抑制暴力犯罪的念头与冲动,需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

1、加强道德教育。要把握好大众传媒、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导向,弘扬先进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同时要抨击丑恶现象与腐朽意识,警戒人们歪风邪气不能学、歪门邪道不可行。

2、加强法制教育。经常进行普法教育,以案说法对于因施暴而从“有理方”变为“被告方”的案例,更应向血气方刚、易受激惹的青少年宣讲,促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自我约束在法律规范内行事。

3、加强文化教育。暴力型犯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智力型犯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这一点具有普遍性。首先,必须坚决贯彻九年义务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中小学校在校生的巩固率。其次,大力开办各类中专、高职等职业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同时也使其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以便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二)“严打”严重的暴力犯罪,及时惩处凶犯

“严打”严重的暴力犯罪,一是要提高破案率,不使凶犯逍遥法外,警示有犯意者不敢以身试法。二是速侦速破,不给犯罪分子以喘息之机,破案越及时,威慑力越大。三是重点打击团伙型暴力犯罪,尤其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严惩涉枪犯罪、绑架犯罪、多起杀人犯罪的团伙首犯。

(三)宣传预防常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与能力

暴力犯罪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打击暴力犯罪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但潜在被害人亦应提高警惕,既防止自己被害,也减少歹徒的施暴的机会。公安机关以及群防群治组织应当以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预防常识。预防暴力侵害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矛盾激化。

2、注意保护隐私。俗话说“祸从口出”。在特定情况下,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招致破财之灾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3、审时度势,巧妙周旋。怒斥、挣扎直至强力反抗暴力侵害,可能迫使犯罪人收敛而放弃施暴企图。不过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处理之的反应,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尽量使自己脱离险境。

4、留下证据、协助破案。在实在难以避免被害的情况下也要想办法在其身上留下痕迹,看清相貌,辨听口音,收集保存证据,在报案时一并提交公安部门。

参考文献:

[1]李楯编:《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508-509页。[2]张远煌:《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第102页 [3]王牧:《新犯罪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版 第219页

上一篇:我奇思妙想下一篇:外科医生个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