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

2022-09-10

1 引言

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始于五十年代初, 经过不断发展, 至今已初具规模, 成为中非友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 双方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渐增, 这也是非洲发展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 非洲国家纷纷走向独立, 但教育发展仍极为落后, 文盲超过人口半数。因此, 非洲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时, 教育之后成了一个大问题。时至今日, 非洲在教育方面情况, 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如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目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学童人数比1980年增加了2000万, 但仍有4000万儿童没入学。因此, 很多非洲国家都把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作为发展本国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并为此想方设法。在非洲,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教育是经济增长、减轻贫困的关键。因此很多非洲国家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协助下, 正积极增加教育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培养师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早以伸出援助之手, 从财政、师资培训、教科书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帮助非洲国家推动全民教育。

2 动交流形式的拓展

据教育部统计, 迄今, 中国政府共在非洲19个国家实施了36项教育援助计划, 目前已完成33项。中国有10所重点大学与16个非洲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截至1999年, 中国累计接受了非洲51个国家共5582名留学生来华学习, 占中国接受留学生总数的14.4%。同时, 中国也派遣了相当数量的学生赴非洲国家学习和高校教师去非洲国家任教。中国从1978年起选派留学生出国, 派往非洲的留学生起初主要是学习非洲一些的土著语种, 如西非的豪萨语, 东非的斯瓦西里语, 以及在埃及学习阿拉伯语, 在突尼斯学习法语等。进入90年代后, 注重选派本科生和访问学者有目的地从事非洲研究, 如非洲国家的民族问题、人口问题、种族关系、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等。近年来, 中非高等院校校际交流与合作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目前已成为中非教育往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有20所大学与非洲29个国家的3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中国的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河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派出团组访问了一些非洲国家的高等院校, 并分别同赞比亚大学、津巴布韦大学、坦桑尼亚的达雷斯萨拉姆大学、肯尼亚的莫伊大学、干过的恩古项目包括互访、互换资料、互派学者讲学, 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等。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提高, 一些非洲国家急需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 但非洲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师资, 需要加强和改善。多哥共有6所中等专业技术职业学校、赞比亚首都卢萨卡郊外的马卡尼难民培训中、加蓬共有5所职业学校。但相对非洲本地, 甚至本国的需求, 远远不足。近年来, 非洲开发银行还对布基纳法索、坦桑尼亚、马里等国提供贷款或赠款, 以发展当地的职业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适合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非间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 中国不断加强中非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合作, 成功地与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如向埃塞俄比亚派遣了遍布该国各个州市的87名中国职业技术教师, 有力地支持了当地教育、科研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流政策实时适当的调整

提供政府奖学金是中国为非洲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有力地配合了我国对非整体外交工作的开展。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国接受了埃及、肯尼亚和喀麦隆等国的十几名留学生, 至2005年底中国已向非洲50个国家的1.9万人次提供政府奖学金。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后, 在中国政府设立的“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的资助下, 职业教育培训、汉语教学, 以及其他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成为新的发展重点。曾经受到中国培养的非洲留学生中有的已担任所在国的议长、部长等职务, 有的从事中非经贸交流工作, 为促进中非友好关系深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非洲的未来与新技术挑战、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等需求进行政策调整。中国政府在90年代初期, 调整了接受非洲来华留学生的政策, 积极推行“高层次、短学制、高效益”的做法, 减少了接受本科生的人数, 相应增加了博士生、硕士生的比例, 逐步把重点转向为非洲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上。1999年, 博士生、硕士生的比例占非洲在华留学生总数的48%左右, 远远高出在华留学生的平均水平。

中非合作论坛拟定的北京行动计划 (2007-2009年) , 使得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 更为具体、可操作, 可持续性。中国和非洲双方都意识到, 教育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决定在现有良好基础上扩大中非教育合作。以后会定期举办中非教育部长论坛, 有助于推动双方教育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决心鼓励双方高等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双方互派留学生合作的实际效果, 积极商讨签订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学历认证协议。中国政府决定:今后3年内为非洲国家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2009年之前, 将向非洲国家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每年为非洲国家培训一定数量的教育行政官员、大中小学及职业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根据非洲国家的需要和要求, 在非洲设立孔子学院, 帮助非洲国家开展汉语教学;鼓励中国有关院校开展非洲语言教学。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的友谊, 为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中非教育往来, 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地得到创新与发展, 也是一种新形式的南南合。就性质而言, 中非教育合作既涉及浅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 又涉及深层次的国家间合作, 以及文化上的互动和交流。中非教育往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仅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外交利益, 有利于中国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而且从长远看也有利于非洲国家实现和平与发展。中非教育往来之所以不断得到发展, 主要在于双方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 注重适时地开展新的教育合作形式与内容, 且逐渐建立起了科学而完善的管理机制。尽管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共同的发展需求, 中非将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 为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入新的内涵。

摘要:中非教育交流与合作, 既是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中非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 中国已同五十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 双方的教育往来从最初的互派留学生, 发展到今天的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近年来, 中国教育部在与非洲国家的教育合作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与探索, 取得了可喜成果。

关键词:中非教育,互动交流,持续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昌, 沐涛著.中非关系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 (1) .

[2] 中国对非政策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06, 1.

[3] 李保平, 马锐敏主编.非洲变革与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4] 中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编写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英) 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1750-1993年, 2002 (3) .

上一篇: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雷电灾害预警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