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会保险

2024-04-29

养老社会保险(精选8篇)

篇1:养老社会保险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号文)后,青海、四川等地陆续出台贯彻意见,湖北、青海等地还专门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工作领导小组。

山东省更是率先发布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定下时间表:9月底前,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要按照《实施办法》组织参保缴费、计发待遇。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认为,山东之所以有条件率先实施改革,是因为山东社保比较健康,到今年6月底,山东全省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550亿元,在全国排名前几位。

为了确保地方落实执行好这项改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国务院文件发布次日,人社部便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3月,人社部、财政部下发 通知,要求各地区“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并在今年5月底前把实施办法、工作方案向两部委备案。经两部委备案批准后,方启动实施这项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多省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并表态年内要启动实施改革;有的省份流程已走到了省级层面,实施方案不日便可对外发布。

以东部省份福建为例,按照部署,福州市已于7月初基本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人员摸底、财政测算、政策宣传等,预计10月份将全面启动改革。

在西部省份贵州、陕西,这项改革都被列入了下半年任务清单中,要求“尽早推进和完成改革,确保年底前按时“销号”。

这意味着,以山东率先启动实施改革为序,在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调整完毕后,呼吁10余年之久的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将真正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篇2:养老社会保险

小我私人蕴蓄总额的计较

介入养老保险者开始缴费到保险工具开始领取养老金(60周岁)止为蕴蓄期,小我私人蕴蓄总额为其各次缴费(含集团补贴)的本息总和。

一、计息要领,年内以单利计息,逐年以复利计息。

二、计息期准确到月,各次缴费的计息期为缴费记录卡上记录月份的次月至开始领取养老金月份的前月。

三、打点处事费按划定比例提取。

四、计息利率,以划定的基金增值要求为小我私人基金帐户蕴蓄的计息利率。蕴蓄期内,当基金增值要求调解时,小我私人基金的蕴蓄分段计息。分段计息利率起止时刻与管帐年度同等。昔时基金增值要求调解(岂论调高调低),小我私人蕴蓄的计息利率则从次年年头起变换。若一年内基金增值要求多次调解,次年小我私人蕴蓄的计息,届时按民政部关照同一划定的利率执行。

五、小我私人蕴蓄总额的计较公式:

n-1 12 12-p n-1 m-1

蕴蓄总额=〔∑ ∑RJP(1+----ij) Π (1+ik)(1+---in)

j-i p=112 k=j+1 12

m-1 m-p-1

+∑Rnp(1+-----in)〕(1-a)

篇3:养老社会保险

对此, 有人会产生异议:第一, 古代金银本位, 通货膨胀不是常态, 因而可以储蓄养老, 但是今天不行。今天通货膨胀成为常态, 人们储蓄的养老钱, 到老的时候已经不值钱了。第二, 古人没有计划生育, 可以依靠儿女养老, 但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 不能依靠。独生子女这一代, 将来要赡养少则4~6个老人、多则6~10个老人, 而老人怎么养老?第三, 现在人们预期寿命延长, 过去储蓄的养老钱, 今天不够用了。总之, 古人可以私人养老, 但是今人不行。

事实确定无疑, 但结论却大有问题。我的问题是:社会养老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是社会养老能够克服货币超发、通货膨胀?还是社会养老能够生出儿女来?抑或社会养老能够解决预期寿命延长而养老钱不够花的问题?答案是:不能, 统统不能。

养老保险是储蓄型保险, 不能像消费型保险那样用没发生风险事件的其他人的保险费来补偿。如汽车保险, 有的人会出事故, 有的人不会出事故, 可以把未发生事故的人的保险金用来支付发生了事故的人, 各取所需, 每个人都得到改善。但养老保险不行, 养老保险不是保险, 是储蓄。投保人总会退休, 要求获得年金返还, 这是确定无疑的, 没有风险可言。养老保险应以本人支付的保险费来返还年金, 不可能每个人的生活都得到改善。无论是通货膨胀使养老钱变得不值钱发生养老困难, 还是独生子女使得依靠子女养老有困难, 或是预期寿命延长使得养老钱不够养老了, 这些都是系统风险。社会保险并不能解决系统风险问题。

篇4:养老社会保险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2-0147-005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医疗、照料等方面的压力将日益增大,如何化解这些压力,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正确认识社会养老保险与

社会养老服务的关系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的向因年老退休离开劳动者队伍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1]社会养老保险又称为公共养老金制度(国家养老金或国民养老金),与私人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性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对,是以国家公信力和法律强制力为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养老支持的基础保障性制度。社会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依法通过纳税或缴费的方式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建立养老保险公共账户和公共基金,依法确定养老金的计发政策并由政府承担养老金支付的担保责任。[2]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的各类照料和护理服务,广义的社会养老服务即指社会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的所有正式、非正式的安排,包括物质、精神保障方式及相应制度等,接近于整个社会养老制度的安排。而狭义的社会养老服务特指政府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日常照料、护理等劳动,以及围绕这一劳动形成的设施和制度等,是老年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

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的两大主体支撑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在众多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的主要功能和目的都是为退休劳动者及老年人口提供保证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包括物质经济、起居照料等方面的需求,并将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而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它们的最终责任主体都是政府,是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同时又需要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参与支持;它们都对解决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经济意义较为突出,是整个社会在宏观经济运行层面对国民退休生活和收入转移支付的安排;社会养老服务则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也是将养老保障落到实处的最终载体。两者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均是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直未能从社会养老保障的整体视角出发,对这两项制度的联动性进行研究与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超越各部分之和的整体力量,是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必然要求。

从宏观角度而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划定了养老保障体系的最低标准;从微观角度而言,以国家公信力和强制力为后盾的养老账户为退休的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经济保障,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体系的经济基础与基本保障。社会养老保险虽然为老年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支持与保障,但最终仍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有形的养老商品和无形的养老服务。退休账户中的养老金决定了老年群体能够拥有何种质量的生活,却无法直接将之变为具体的现实。只有通过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整合各方面的养老资源,提高与老年人生活相关商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完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将养老保障落到实处的现实操作和最终依托。

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共同构筑了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石。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作为孤立的零件分别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的。社会养老保险可以借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力量获得更加有效的执行,从而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社会养老服务的对象——老年人口又是以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作为获取养老服务的基本经济来源。两项事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由它们的最终目的,即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水准与福利水平所决定的。

二、探索构建社会养老保险与

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

(一)理念先行

一是树立科学正确的新老龄观。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新概念,并解读出三项标准: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适应社会的良好状态。“健康老龄化”是针对老年人处于疾病的高发期,强调的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在步人老年后身心等各方面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状态,健康地走完人生。[4]积极老龄化则在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积极老龄化以尊重老年人的人权为前提,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以“承认人们在增龄过程中,他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机会平等的权利”为出发点,强调“从工作中退休下来的老年人和那些患病或有残疾的人,能够仍然是他们家属、亲友、社区和国家的积极贡献者”,老年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中介,“他们的技能、经验和资源是一个成熟、充分融合、高尚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文化。“孝”是中国儒家思想中产生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家庭道德观念和伦理文化,具有融洽亲子关系、维护家庭和睦的积极作用。面对传统“孝”文化的弱化,采取适当措施,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一部分进行弘扬,引导人们重拾关爱父母、尊敬长辈的亲情孝道,对于现代养老文化的建设以及家庭养老地位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5]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政策支持机制,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孝养相结合的道德自觉,加强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观念,巩固家庭的照顾力量,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慰藉的需求,使家庭养老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变化,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理性选择。endprint

三是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导向。生活质量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于1958年提出的。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生存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况的感受。[6]中国老年医学会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是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大小,但经济状况和物质条件绝非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绝对决定因素,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前提下,稳定的家庭陪伴、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多的社会参与及自我价值的肯定等非物质因素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以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导向,就要求政府、社会和家庭正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肯定老年人追求自我发展、提高生活品质的动机,并积极为此提供支持,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掘老年人群的潜在能量,而不是将养老当作不得不背负的沉重负担。

(二)资源整合

一是政府资源:稳步推进、统一调度。政府养老资源即是公共部门养老资源。在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政府的责任定位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养老支持与服务体系中成为组织和协调的中枢。政府因其无可剥夺的强制力和对社会政治经济巨大的操控力而能够极为有效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实践新的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框架必须由政府搭建,并由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力保证实施。也因此,要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机制,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政府必须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稳步推进,统一调度,充分利用政府资源的比较优势,推动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是社会资源:积极利用、合理配置。社会养老资源既包括私人部门养老资源,如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产业等,又包括第三部门养老资源,如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政府组织和志愿组织等。相较于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虽然不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统一调配,却因其分散性而具备更多的灵活性,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必不可少的力量,这种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推广而日益鲜明。如何积极利用潜在的、数量巨大的社会养老资源,并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机制对之进行合理配置,是新时期社会养老事业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家庭资源:物质为基、精神为主。家庭始终是每一个人心灵归依的港湾,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基本单位。老年人参与家庭生活,也是参与社会生活,老年人在家庭中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同时,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不仅仅在生活上依靠子女,重要的是在心理和精神上依赖子女。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和城市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影响,城市中的家庭养老正逐步转变为独立养老方式。在城市中,因为父母有了养老金的经济保障,经济供养的责任不再由子女承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的责任转变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7]而在农村,由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人没有稳定足够的生活来源,因此,最常见的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由子女承担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家庭资源在养老保障事业中的作用,既要尊重我国以孝为先、重视亲情的传统,又要积极应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转变对养老方式带来的挑战。

(三)机制创新

一是宏观架构:构建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机制。在中国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和社会组织发展不足的客观条件下,政府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坚定不移地承担起扶老、助老、养老的重担,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逐渐过渡到社会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改变所带来的必然趋势,而要顺应这一趋势的发展,实现现有养老资源效益最大化配置,则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机制。

顶层设计:建立统一调度的中央机构。在老龄化危机的严峻挑战下,应当尽快理清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建立统一调度的中央机构,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养老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老龄化理事会,其主要成员由领导小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以定期会议和政策指导的方式对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协调,形成专家与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互动沟通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配合性与连贯性。

经办管理: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网络。要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应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养老网络,为老年人群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因其基层性和多元性而拥有更加广泛的民众基础。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城乡分布存在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农村多于城市,农村约占总数的80%,但有逐年递减趋势。二是农村利用率高于城市约3个百分点。[8]因此,单从地域分布及利用效率来看,城镇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水平高于农村,而农村地区基本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相对高于城镇。根据这一现实,要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考虑将两者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一张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网络。

公私并重: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养老事业”是指为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的部分,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是以法律形式保证其公平和公证性,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性事业。“养老产业”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亦称老人福利产业、老龄产业、银色产业等。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是两个界限分明的概念,前者属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范畴,体现了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政府责任,是普遍性福利概念;后者是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更高层次生活需求的市场模式的产业概念。[9]发展养老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服务型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财力投入上看,可以探索利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基础养老设施建设。从人力与物力投入上看,可以探索养老保险机构承办部分养老事业。政府应谨慎推动养老服务业产业化过程,保证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共性,在此基础上明确可以利用市场力量进行生产提供的养老服务类别,促进公平和效率的共同发展。endprint

二是微观操作: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居家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度的一种形式,以家庭为基点、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10]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

1.发展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核心要义。由于地理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优势,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是今后发展居家养老所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政府要增加对社区养老的投资比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投资,采取集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源,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同时,应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健全养老服务行业准入制度,规范基本服务标准和设施条件,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监管,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退出机制,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自由竞争。

2.建立老年人信息共享机制。随着社会保障卡的推广,参保者的所有信息将被一一记录在电子档案中,成为个人缴费和领取养老金的重要凭记。将经过整理收集的老年人口健康信息和需求信息在一定区域内发布并共享,建立一定区域内的老年信息共享机制,不仅为老年人的生活和服务提供方便,更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的针对性,避免重复生产。

3.推行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券。“公共服务券”是指政府部门发放给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的有价证券。居家养老服务券是指由政府出资为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和高龄老人全额购买或者提供服务优惠的消费凭证。在经过合理精算和科学测定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社会养老保险账户中的一部分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形式提供,既能为老年群体提供直接而优质的服务,又能带动相关服务业及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相应的有效监督机制和监管手段等都应当同步设计实施,如此才能尽力减小制度运行中政府寻租与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

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协同机制如上简图所示。(下转第177页)

(上接第150页)

三、结 语

一个完善而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当既关注养老保障中的资金问题,也关注老年服务供给问题,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统一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践中。社会养老保障两大子系统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这两大体系之间的配合协作,更须勤思勤索,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并从资源整合、责任共担的角度寻找弥补不足的方式,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协作体系,最终实现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定、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社会保险[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172.

[2]穆怀中.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174.

[3]董红亚.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46.

[4]孙华清,孙华敏. 对推进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

[5]董之鹰. 21世纪的社会老年学学科走向[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l).

[6]刘益梅.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 广西社会科学,2011,(7).

[7]WHO.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R].Genva:WHO,1993:l.

[8]赵曼,吕国营. 城乡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55.

[9]李昺伟. 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9.

[10]田香兰.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比较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10,(12)

[11]奚志勇.中国养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27.

篇5:养老社会保险

扩覆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

为贯彻落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和省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全镇劳动保障工作,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镇政府决定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现签订**年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如下:

一、任务目标

(一)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要求达到100%

(二)符合参保条件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生),又未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参加新农保。

(三)积极发挥镇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并正常开展工作。村必须有专人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四)目标任务:

具体任务:你村应完成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任 务(包括续保和新参农保人数),人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任务。

二、奖惩措施:

(一)为保证上述各项目标的实现,**年将继续把新型农村社会

养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村年度目标考核。紧紧围绕“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工作方针,建立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顺利完成今年的新农保工作任务。

(二)建立基础养老金制度,按月报铜山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生存状况稽核登记表

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按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惩。时间要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要在4月30日之前全面完成。

本责任状一式两份,镇政府和责任单位各持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镇长(签字):村党组织书记(签字):

**区**镇人民政府

篇6:养老社会保险

1.保障工具差异。城镇职工根基养老保险是保障城镇就业群体;而城镇住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的是城镇非从业住民群体。

2.实验强度差异。城镇职工根基养老保险是国度法令礼貌划定逼迫实验的,是店主、用人单元包罗劳动者个人都必需凭证划定缴费基数和比例来缴费的;而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夸大的是由当局加以引导,当局津贴城乡住民起劲参保。

3.缴费尺度差异。在城镇职工根基养老保险中,有划定的缴费比例、划定的领取资格、划定的付出尺度,总体来讲是没有太大的弹性的。而城镇住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较量“有弹性”,缴费尺度从100元到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元、2500元、3000元、4000元、5000元16个档次。可以按照本身的收入程度举办选择,这就是为了顺应经济成长的不服衡和城镇住民收入程度差别相对较大的现实环境,不搞“一刀切”。

4.筹资布局差异。城镇职工根基养老保险首要筹资方是用人单元,固然个人也缴费,但用人单元缴的是首要部门。

5.统筹机制差异。城镇职工根基养老保险用人单元的缴费部份纳入社会保险统筹基金,不记入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因此,假如参保人以机动就业方法缴费的,个中60%的个人缴费要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只有40%记入本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而城乡住民养老保险没有举办统筹,岂论是个人缴费、当局津贴、集团补贴、还他人扶助所有记入本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6.报酬计发差异。岂论职工养老保险照旧城乡住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报酬都是由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但二者的计发步伐不尽沟通。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步伐沟通的,都是以个人到达60周岁(或退休年数)时的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于139(139指个人账户计发系数)。基本养老金计发步伐二者差异,城乡住民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是以绝对额来确定的;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养老金计发步伐较为繁杂,其基本养老金月尺度以参保职员治理申领根基养老金手续时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均匀人为和本人指数化月均匀缴费人为相加后的均匀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加发1%。个中,本人指数化月均匀缴费人为凭证参保职员治理申领根基养老金手续时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均匀人为乘以本人月均匀缴费人为指数确定。计较参保职员本人月均匀缴费人为指数时,该当包罗其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人为指数。

篇7:养老社会保险

克日,四川省成都会大邑县王密斯来电话咨询,她是农夫工介入的是城乡住民养老保险,问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可以转入职工养老保险吗?

就王密斯咨询的题目,特约请相干状师答复如下:

按照2014年7月1日,正式实验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暂行步伐》以下简称《暂行步伐》。新规将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架起桥梁,让参保人可以或许便捷活动。为使这一惠民政策顺遂实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时宣布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包办规程》和《关于做好一再领取城乡养老保险报酬核查事变的关照》。

据相干社保中心认真人解读,《暂行步伐》重点办理跨制度转移接续题目,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住民养老保险之间的跟尾。详细到参保人,也许在统一时点或差异时段,既有地域间的活动,又有制度间的超过,以是此次跟尾政策的实验难度比单一制度内转接要大许多。

《暂行步伐》划定参保职员到达法定退休年数后,所以否在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15年(含延迟缴费至15年)为边界,实施双向跟尾―满15年的可以从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转入职工养老保险并享受响应的报酬,不满15年的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

篇8:养老社会保险

一、青年农民养老意愿的概况分析

养老意愿是指人们对养老行为的具体看法,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点是人们对养老问题的思考;第二点是人们对养老主体的思考;第三点是人们对养老环境以及居住方式的思考;第四点是人们对养老金来源的思考。通过对某地区青年农民的社会养老意愿进行调查, 他们的社会养老意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养老意愿强度受到出资比例的影响

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村集体以及农民个人三方的出资, 在对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大多数人表示在出资比例相对合理的情况下, 自己有较强的意愿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由此说明青年农民的养老观念有所改善, 不是停留在传统的养老观念上。而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 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投保, 通过比较发现, 青年农民容易接受社会养老保险这一制度, 只要政府能够提升个人账户中国家和集体资助的部分, 青年农民的投保人数会相应的增加。

(二) 低档养老保金投保人偏多

通过对青年农民可以接受的保险金额进行调查, 选择低档金额的人数偏多, 这反映了青年农村的投保意愿较强, 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却比较谨慎。随着保证金的额度增加, 投保的人数会相应的减少。青年农民的投保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由于经济困难导致他们无法缴纳较高的保障金。

(三) 对社会养老形式的总体接受度较低

养老院是社会养老的重要场所, 对养老院的接受标志着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但是我国的养老院被人们视为孤独的场所, 很多青年人都对养老院这一场所抱有一定的偏见, 无法接受养老院养老这一形式, 更多人则喜欢家庭养老方式。有关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青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 他们的这一偏见对农村养老社会化形成了阻碍。

二、青年农民养老意愿对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 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动力减弱

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家庭养老观念对青年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百善孝为先, 这一观念在传统社会被绝对化, 从而使得家庭养老观念逐渐理念化。青年农民尽管有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 但是他们的内心仍然排斥养老院养老的形式, 这反映出社会养老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 很多农民不知道社会养老的好处, 对养老院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矜寡孤独老人的住所这一传统观念, 对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 低档投保使得社会养老保险额度的增长受到限制

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即使社会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水平, 但是很多农民都是依靠辛苦劳动而不是依靠技术赚钱, 尽管收入有所改善, 仍然不想将钱花费在自己不认同的领域, 因此, 往往选择低额度的投保金,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不愿意参加不够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心理, 从而阻碍了社会养老保险的持续发展。

(三) 政府信誉不高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

青年农民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摇摆不定, 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到政府信誉的影响。很多农民担心政府政策的更改使得自身的保金难以收回。农村养老体系在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政府从最初的支持农村养老到对已有的养老业务进行清理整顿, 将很多地区的养老向着商业养老保险过渡, 降低了青年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不敢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投保。调查的人口中, 接近一半的青年农民担心自己缴纳的保险不能保证老年后的基本生活费用。之所以投保人数较少, 大部分都是出自于对政府的不信任, 投入少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少, 对政府部门的信任程度会逐渐降低,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阻碍了养老保险在农村的持续发展。

三、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 建立新农村财政补贴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此外, 国家还会在政策方面给予缴纳人员一定的支持。在农村保险制度的管理中, 应该坚持缴费和待遇相挂钩, 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 突出农民在养老金缴纳中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基本原则, 从而鼓励农民积极投保, 增强村集体对缴纳人员的补助, 并且对特殊群体给予一定的照顾, 增强基金支付风险的抵御能力。增加政府和集体的出资比例, 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青年农村投保的积极性, 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成为可能。政府应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并且深入挖掘集体出资的潜力, 在保险出资资金中适当的添加财政收入的资金, 给予参与投保的农村一定的补助,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保。这样一来, 一方面能够改变保额居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还能够刺激更多的农民参与高额投保。

(二) 加强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为了促进青年农民积极投保, 使他们能够更多的支持社会养老保险, 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人们提供更多公平的机会, 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新型农村保险制度在设计上注重公平性和公正性, 将基金的保值增值作为制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这样可以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新农保制度的实施重点在于减少代际负担, 维持收支平衡。在财政责任制度上应该实施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共担的责任机制, 在统一账户结合模式下, 个人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履行缴费的义务, 从而保证缴费的公平性。同时还应该执行积累制和个人账户制, 在资金市场规范稳定发展的前提下, 加强个人账户基金管理方式的改进和监督, 增强投资者对自己所投资金的管理权限, 采用社会管理方式和市场管理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投保资金的管理, 促进投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才能够为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 加强养老保险宣传教育工作

社会养老是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 但是很多农村青年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对社会养老形式的接受度较低。因此, 可以通过家庭、土地和社会养老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养老制度的宣传, 使社会养老保险的实现有一定的缓冲期间, 使传统养老的观念逐渐弱化。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改善, 加大养老制度在农村的选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养老保险缴纳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对社会养老的接受程度,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不仅可以消除青年农民不敢投高额保金的矛盾心理, 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投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青年农民的养老意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目前, 青年农民对社会养老的看法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 影响他们投保意愿的主要因素在于传统养老观念以及土地保障的弱化, 为此,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让青年农民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养老的重要性, 从而提升他们的投保意愿, 带动农村地区更多的农民参与社会养老, 最终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逐渐迈向全民保障时代, 针对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深化改革成为全民保障实施的主要举措。尤其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青年农民作为农村的后续力量, 他们的养老意愿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险的持续发展, 文章就青年农民养老意愿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青年农民养老意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 最后提出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青年农民,社会养老,意愿,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昆玲, 曹玮丽, 许爱青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调查--以河北省鹿泉市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4, (2) :91-96.

[2]王小丽.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2 (6) :15-17.

[3]于长永, 李敏.商业养老保险:农民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来自新疆13个地州市726位农民调查的数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4) :3-14.

[4]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分析[J].西北人口, 2014, (2) :85-91, 97.

上一篇:“细胞工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下一篇:保健食品从业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