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2024-05-04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通用7篇)

篇1: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陌生化理论”起源于俄国著名的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其实质在于不断革新人们对人生、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理解与认识,通过不断增加人们对熟知事物的感知程度、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方式等,使得人们在面对其所熟知的事物时,仍然能够有新的感知,进而发现熟知事物隐藏的另一面。而如若将该理论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则会使熟悉的教学内容变得陌生化,既增加了教学新鲜感,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巧妙置疑,于熟悉中找寻陌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文本属于何种题材,若想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那么该教学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作者本意和文本意义都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也就是说该教学文本中阅读问题的设置也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的表象逐渐深入到文本的本?|之中,从而深刻领略文本所表达的价值观,还可以在无形之中实现小学阅读课堂教学的多项教学目标,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如在学习苏教小学语文教材《三亚落日》这一课时,对于三亚落日景色到底如何,大家没有亲看并不是十分清楚。此时教师就可巧妙设置疑问,通过提问,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可能出现的跟三亚落日有关的景象,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心目中认为的景象走进课文,仔细阅读书中描写的落日景象与自己的想象有何不同。这样利用“陌生化理论”巧妙设置疑问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想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丰富教学,于无形中打开新窗

课本中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文本只是阅读教学的很小一部分,若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止步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素材,只有这样才可真正满足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如若将多媒体教学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在讲解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制作与该教学文本有关的书籍或短篇文章的链接,来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多的文学熏陶,还可在无形中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提高其文字鉴赏和写作能力。

如在学习苏教语文教材《燕子》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将文章《春燕》放在多媒体链接之中,让学生从两篇描述不相同的文章中找出与燕子有关的信息。这样不仅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使其明白如何使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同一样事物,从而不断丰富其文学素养。而在配乐朗读型教学文本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则可通过将声乐链接置于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方式,来调动课堂的教学气氛,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感受文本,于自由中找寻本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切忌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内进行自由阅读。除此之外,教师也不应将阅读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而应将其作为一种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爱上阅读,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在承受巨大心理负担的过程中进行阅读。

比如在学习苏教小学语文教材《掌声》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可在引言中向学生提问:在平时生活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因为做了什么事而得到某人掌声的经历?当时的心情如何?对以后的人生有没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逐渐走向文本,找寻小英获得掌声的经历及对其未来人生的影响,还可让学生通过自身经历深刻的明白掌声对其人生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而懂得文本所蕴含的本质与内涵。

“陌生化理论”对于改变人们对熟知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人们对熟知事物的感知程度、打破人们对熟知事物的惯性思维方式、发现熟知事物隐藏的另一面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若将“陌生化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将熟知的教材内容转变为陌生的文学素材,增加阅读新鲜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文学素养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推广“陌生化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充分发挥其真正作用与价值。

篇2: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人的智能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人的智能不像传统教育观点,那样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决定于智商测试,其实这种简单的智商测试只能测评人的数理逻辑思维与语言智能,而人的真正智能是多元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和任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与一般语文阅读的本质既有相同不同,它应该是教师指导小学生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的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结合自己头脑中己储备的信息进行连续性的思维活动,把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还原为具有特定自然景物特征、蕴含的特定思想情感过程。简单的说一般语文阅读就是由“言”学的本质是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言”、“意”的双向还原过程。正确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教学的基本过程;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有助于深入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和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基于上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认识,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所担当的任务。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部分第一自然段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力能够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大纲的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构想

把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方法作为一个比较具体的项目工程方案提出的目的,就是以便在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级进行实验,这样涉及面窄,易于取得各方面认同,可以迅速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工程的构想分为两个部分,即多元化理论指导和阅读活动实施策划。

(一)多元化理论指导

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

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现在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右脑,全面调动他内在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多元潜能。我们推行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最后不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因为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都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应正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总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统一目标最终还是满足不了不同学生具有的多种智能强项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愿望,也很难满足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

3、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则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还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以及深入社会实践必须学习的那些专业读物。总之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多元化,内容丰富,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

4、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确立了学生自主精神后,还要掌握和拥有多种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快速有效的教学成果。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总之,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所以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二)阅读活动实施策划

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首先就要让他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而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是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要多动脑筋,根据上述多元化的理论与指导思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小学生阅读的教学任务。

1、小学阅读教学中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加德纳强调通过直觉学习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以达到智能培养的目的。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至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直觉学习对学生的真实影响与强大无比的力量。直觉学习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学习,在许多情景中被证明是足够可靠的。

2、 小学阅读教学中身体——动觉智能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这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人的身心之间有着隐秘而复杂的联系,当心理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生理能量。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胆小、羞怯、紧张等,实际上是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如柔韧性差、灵敏性差、耐力差;反之,心理健康、思维活跃,表现在行动上则是动作敏捷、意志坚强,表现在行为上便是柔韧和富有耐力。因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躯体是自我的一大重要资源,它拥有巨大的潜能可待挖掘。关于身体的理论已成为一个学科群。

3、 小学阅读教学中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语文学习中强调合作学习,也正是基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学习的意识。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合作过程中,合作调查、实践、访问、查问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培养学生之间为人处世、和睦相处的能力,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学会理解和完善,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生生的合作关系。

五、结束语

篇3: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陌生化理论的注入,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改变发展, 有着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当前语文教材的选文基本都是经典之作。这些课文, 在蕴含语文工具性训练资源的同时, 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形象性、人文性, 体现了较强的可读性。据调查, 新学期领到教科书后, 有90%以上的中高年级学生会主动翻看语文教科书, 有70%的学生会在一个月之内把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粗略地看过一遍。对学生来说, 明白课文的大体意思并不困难。学生主动看语文教科书的比例远远大于看其他教科书的比例, 是否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更感兴趣呢?事实并非如此。尽管学生自认为已经较为熟悉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内容, 但是熟悉并不等于理解, 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基本属于“消遣式阅读”, 只停留在对内容层面的了解上, 并没有真正获得言语的感受积累和阅读方法的能力。一旦步入课堂学习, 鉴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他们对已熟悉的课文本来参与兴趣就不浓, 若教师的教学缺少了陌生化元素, 学生更会感觉学习的乏味, 甚至产生“语文课上和不上一个样”的抱怨, 导致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因此抓住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植入陌生化理论, 能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行走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两个层面, 例倓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寻找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所谓语言现象, 就是指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况。而陌生化则是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 造成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母语, 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 感受、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言语的能力, 而能力的形成, 需要反复的磨练。什克洛夫斯基发现:人们对于经常做的事和数次感受过的事物, 由于对它们过分熟悉而变得视而不见, 它初次发生在人们身上的那种刺激感, 随着惯性的作用越来越趋于淡化乃至消失。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寻找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在现行的语文教科书当中, 只要师生认真研读文本, 便能寻找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带给学生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或词、或句、或标点, 等等。这些内容, 也许会增加学生感知文本的时间和难度, 但是只要师生共同揣摩探究, 体会语言使用的精妙有趣、表达的深刻, 学生就能从“消遣式阅读”上升到“鉴赏式阅读”, 从而喜欢阅读教学, 提升阅读能力。

(一) 寻找似乎匹配不当的字词进行揣摩、推敲

【例一】 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三打白骨精》 课文中, 有一个句子:“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 手拄着弯头竹杖, 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在这个句子中, “闪出”和“八旬老人”显然不匹配, 八旬老人怎能有如此敏捷的动作, 这和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活实际有出入, 属于陌生化的语言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就会发现其内涵的丰富和深刻:作者为什么用“闪”不用“走”?这说明此人假扮老者, 是妖精;体现了妖精为能吃到唐僧肉的迫不及待;体现了妖精的狡猾和贪婪;“闪出”一词的运用言简意赅。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研究, 在揣摩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和神奇, 享受深层次阅读的快乐。

【例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水》 这篇课文, 描写了作者出生的山村严重缺水情形, 突出了水在人们心目中的无比珍贵。文中在描写母亲用一勺水给四兄弟洗澡的内容后, 有这样一个句子:“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日常表达往往是“水”与“渴”搭配, 而文中居然把“渴”说成了“饿”, 作者是否表达错误?在对这个陌生化的语言现象的探究中, 学生理解到:其实, “饿”比“渴”更能体现出人们对水的渴望。一个“饿”字, 道出了水对这里的人们来说, 已经成了生命延续的食粮;一个“饿”字, 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水, 成了这个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字词承载的语言价值, 如此表达力拔千钧, 越品越有滋味。

(二) 寻找修辞表达独特的句子进行联想、想象

【例一】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月光启蒙》 这篇课文, 是诗人孙友田回忆他小时候, 母亲在月光下, 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 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事。文中有一个句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文中描写了母亲的嗓音在作者心中的美好, 但是作者没有用日常惯用的表达方法。首先, 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化作和风、化作溪流, 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母亲轻柔、舒缓、活泼、甜美的嗓音。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体会并联想:“三月的和风”吹在身上是怎样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又让你听到怎样的声音?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把无形的感觉化为有形的事物, 从而学习并积累这样的巧妙、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其次, 作者把母亲音韵所带来的丰富而美好的感觉, 化作了“芳香”这一嗅觉词语, 含蓄而奇特, 给读者全新的印象与感受。这种不同感觉的互通、转换, 造成了语言的陌生化,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但却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品读时意味深长。在教学中, 对于这样陌生化的好词佳句,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拓展, 例如,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芳香”来表达自己对事物无法言传的美妙感觉。比如当一个人沉醉在书的海洋里, 那他一定是感受到了书的芳香;当我们被书法或舞蹈艺术所陶醉时, 我们感受到的是艺术的芳香;当我们沐浴在如梦如幻的月光下, 我们感受到了月夜的芳香;当我们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我们感受到的是母爱、亲情的芳香;而母亲那甜美、轻柔、深情的嗓音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音韵的芳香。“芳香”代言了作者自己所有美好的感觉。

【例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大江保卫战》 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官兵在1998 年长江抗洪救灾中惊心动魄的场面, 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狂风卷着巨浪, 猛烈地撕扯着堤岸, 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三个感叹句, 喊出了战士们的自信和勇敢。作者用排比、拟人的表达方式, 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狂风、暴雨、巨浪, 又刻画出场面的热烈———呐喊、助威、加油, 令人耳目一新, 给文本增加亮丽的色彩, 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在教学中, 狂风的“大”、暴雨的“猛”、巨浪的“高”学生不难理解, 但是对于这样拟人方式所发挥的作用, 学生不易明白, 这正是学习的困惑点、陌生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联想:平时, 什么人会为我们呐喊助威加油?此时的狂风暴雨巨浪是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吗?“敌人”的狂妄与嚣张, 在子弟兵眼里成了夺取胜利的“呐喊、助威、加油”声, 这是多么感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在品析中顿悟, 在品读中情感得以升华, 获得愉悦的读书体验。

(三) 寻找耐人寻味的标点符号进行还原、比较

【例一】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描述了舅甥俩在夜深人静的江轮甲板上赏月、诵月、论月的过程, 表现人们对月亮的喜爱, 体现了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文中在舅甥俩愉快、激烈的赛诗后, 有这样一句话:“诗, 和月光一起, 沐浴着我们, 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逗号一般用于单句内部成分与成分之间, 或者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 作为停顿之用。而句中“诗”字的后面, 用上了一个逗号, 这属于特殊场合的用法, 这样的语言现象在课文当中非常少见。

如此新鲜的表达方式, 肯定有它的特殊性, 况且这样陌生化的句子, 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此教师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 感受这样使用的意义和价值:把“诗”字后面的逗号取消, 是否能读通?加上和去掉这个逗号, 句子有什么不一样?同样的句式, 把“诗”和“月光”两个词交换一下位置是否恰当?在师生的共同研读中, 学生能感受到:虽然把“诗”字后面的逗号取消, 内容没有改变, 但是表达的效果逊色不少, 没能体现对月亮对诗词强烈的爱, 没能体现舅甥俩赛诗的酣畅淋漓和愉快的心情;至于把“诗”和“月光”两个词交换位置, 既没有与题旨的表达密切相连, 又没有发挥好句子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不恰当。经过研读和讨论, 这个陌生化句子所表达的精准度让学生折服。学生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奇妙、美丽的同时, 又深深地体会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有效地达成了年段学习目标, 阅读教学成了学生愉快学习的旅程。

【例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望月》 中, 有一段“我”“小外甥”赛诗的对话描写。

他背:“少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这段对话, 除了前两句有提示语外, 其他的对话都省略了提示语, 后面还用上了省略号。对话描写,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所接触, 对于省略提示语的作用, 相信大部分学生也能够明白, 这是为了表达更为简洁。但是提示语在此处的省略, 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即写出了舅甥俩对诗的速度快, 进而表现小外甥的聪明伶俐, 这一点学生未必清楚。因此这一陌生化的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可搭建让学生探究的平台:这里提示语的省略, 除了让文章表达得更简洁明了外, 大家还发现了其怎样的价值?当学生抓头挠腮, 无所适从的时候, 教师可让学生把每一句话还原, 加上提示语, 然后进行比较朗读, 看看有无提示语, 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的诵读体验, 对照比较, 他们都能感受到作者这样表达的良苦用心, 再加上省略号的巧妙运用, 一个唇枪舌剑、对答如流的激烈赛诗场面呈现在学生眼前;一个聪明好强、思维敏捷、表达流畅、积累丰富的“小外甥”的形象也栩栩如生地在学生脑海中出现。这个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言语、精神和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提升。

二、实施陌生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 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心理学表明, 长期保持同一兴奋点的刺激必然受到抑制。而在现实教学中, 随着工作阅历的增长, 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容易形成习惯:提问角度相对固定, 活动方式相对固定, 教学步骤相对固定……时间一长, 根深蒂固, 难以改变, 形成了教学过程的模式化。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惯性化和学习上的倦怠感。而且由于现在市面上教参、教案的泛滥, 学生轻而易举便能获得, 大同小异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对教师问题的答案了如指掌, 对教师的教学走向迅速洞悉, 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可有可无。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某些教师的教学总是提不起兴趣;当调换新的教师授课时, 学生或者呆若木鸡, 倍感困惑, 或者兴奋异常, 情绪高涨。

于漪老师曾说:“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教材, 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 亦步亦趋, 而是要根据所制定的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具有创造性的设计, 即具有了陌生化的特点。对学生而言, 创造性的设计, 必能产生陌生的、新奇的刺激, 有助于激发探究阅读兴趣, 提升阅读品味能力。

(一) 创设能推动阅读能力发展的研究问题

【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爱之链》 讲述了下岗的乔依无偿帮助了老妇人, 老妇人受到了爱的感染, 悄悄资助了女店主, 使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而女店主则是乔依的妻子, 爱将他们连接到了一起。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 而学生特别容易忽略, 抓住了这些细节描写, 便能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乔依才发现车旁还有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妇人, 她满脸皱纹, 在冷风中微微发抖。看见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 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请看以下对这个句子的不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为什么老妇人要紧张地闭上眼睛? (害怕来者心存不善, 要对她实施抢劫) 可乔依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我们接着往下阅读。 (体会乔依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设计二:

师:在这荒郊野岭, 老妇人多么希望出现一个人来帮帮她呀, 可当乔依出现在她眼前, 她却紧张地闭上了眼睛。老妇人到底看到了什么, 让她如此害怕?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开着破车、早已下岗的乔依形象:瘦弱哆嗦、衣服破旧、脸色苍白、面容受冻扭曲、神情沮丧……)

师:如此落魄、潦倒的乔依形象居然隐藏在老妇人闭眼的这个细节里, 更想不到他还隐藏在我们每个读者的心里。刚才你们成功地透过老妇人闭眼这个细节, 创造了属于你们自己的乔依的形象。会创造也就是会读书。

师:一个落魄的乔依, 一个充满爱的乔依, 两个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正是这种反差, 更体现他施爱的难能可贵。这种人物形象与人物品质的冲突, 在很多小说里都能看到, 雨果的 《巴黎圣母院》 里的敲钟人、莫泊桑的 《我的叔叔于勒》 里“我”的一家人……

“教学设计一”指向的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思维参与度不够, 阅读理解浅层, 虽然学生易于作答, 但是阅读教学目标达成度缺失。“教学设计二”环环相扣, 起承转合, 学生无法猜测教学的走向, 增强了教学流程的神秘感及感知回答的困难度, 而且该设计能展现学生独特的视点, 在充分调动个性化思维的积极参与中, 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快乐阅读、深入阅读、拓展阅读, 展现了陌生化设计的综合效益。

【例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一文, 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 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了鲈鱼的大以及汤姆钓到鲈鱼的高兴和喜悦。阅读课文时, 学生容易把关注点落在钓鱼的成功和喜悦上, 忽视如此描写的作用与价值, 缺乏系统性阅读思维。因此在教学中, 可以把鲈鱼的大、汤姆钓到鲈鱼的兴奋, 与描写汤姆放掉鲈鱼不舍的句子进行比较品味:鲈鱼越大, 放掉越是可惜;汤姆越高兴, 放掉鲈鱼对他的打击也就越大。在对比品读后, 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为了维护、遵守好社会公德, 再大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必需的。若教学到此戛然而止, 学生阅读思考还是停留在文本阅读的浅表上, 思维涟漪的激荡还不够强烈。这时若再追加一个问题:“若汤姆钓到的是一条小小的鲈鱼, 应不应该放呢?”这个答案不能从文本直接感受, 属于陌生化的设计, 需要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入参与及系统性分析。答案的获得, 则使学生的道德认知、阅读感受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 创设有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情境

【例一】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九色鹿》, 主要写九色鹿救了调达, 但调达却背信弃义, 带人去抓九色鹿要献给国王, 最后国王了解了真相, 惩罚了调达。课文其中一个重要的训练点就是复述故事。按照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故事,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因此学生的训练兴奋点不高。对此可适当提高复述难度, 呈现训练的陌生化———让学生进行转换人称复述。由于这个故事角色相对众多, 学生在人称转换上难以把握, 此时教师可创设利于学生转述目标达成的话题情境, 帮助学生克服偷换角色、复述不清等问题。例如, 回到家里九色鹿是怎么把这件事告诉妈妈的呢?刚才的一幕, 被小白兔、小猴子、小鸭子看到了, 它们又是怎样把九色鹿的故事告诉妈妈的呢?让学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 在情境中完成故事的复述和转述。这样的设计, 教师既能营造出与教学目的相吻合、又不同于日常教学的陌生化教学情境, 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在情境演绎中自然转换角色, 开展创造性复述活动, 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例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大江保卫战》 课文开头这样描写:“1998 年的夏天。暴雨, 大暴雨, 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 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教学伊始, 创设情境, 能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文中描写如此巨大的洪灾景象,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 感受不深, 自然对句子的感悟不到位。在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对句式由短而长、紧接着用三个带有感叹号的排比句把危急之情层层推进, 引导学生感受灾情的急迫和形势的严峻;通过多媒体的辅助, 呈现长江与荆江、武汉、九江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呈现翻腾咆哮的巨浪, 吞噬着沿岸的农田和房屋的情形;呈现伴随着扣人心弦音乐, 将士们一路狂奔的情景……把救灾的紧张气氛渲染到了极点!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灾情的危急。而灾情越是可怕, 越是危急, 就越能表现出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实现阅读的陌生化营造了氛围和情境, 打通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三) 创设新颖丰富有效的实践体验活动

【例一】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望月》 中,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 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句子中“挑战”一词, 用得非常好, 能充分体现小外甥的聪明自信。但是“挑战”字形、字义学生过于熟悉, 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 更不用说推敲品读、体会效果了。在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实践调查活动, 唤醒“挑战”一词的存在感:文中的“我”是何许人也?请大家查阅一下作者赵丽宏的相关信息。学生在资料查找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赵丽宏的非凡才华:他是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是《上海文学》 杂志社社长、专业作家、全国政协委员, 著作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各种专著共六十余部……此时, 再回到文本中想一想, 一个年幼的孩子敢于向如此厉害的大作家挑战, 孩子的聪明自信自然不言而喻。这样勾连文本的实践活动, 加深了学生的阅读理解,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实现了阅读设计的陌生化。

【例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 具体叙述了护士长叶欣在非典型肺炎盛行期间, 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舍生忘死、不幸被感染而牺牲的英雄事迹。文中有一句话, 描写了叶欣动作的句子:“叶欣迅速赶来, 娴熟地将病床摇高, 让患者呈半坐卧位, 同时给予面罩吸氧, 静脉注射强心药, 监测心率, 血压、呼吸……”这个看似普通的句子, 却体现了叶欣“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需要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如何唤醒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感觉, 可创设让学生边读书边做动作的体验活动:

(1) 找出描写叶欣动作的词语, 分别做一做, 有什么感觉? (感受叶欣与病人的零距离接触, 体会“高风险”) ; (2) 把这些动作连起来做一做, 有什么感觉? (从“娴熟”中, 体会“高效率”) ; (3) (两小时过去了, 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 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朗读、动作节奏不断加快、不断重复, 有什么感觉? (体会叶欣长时间的忙碌而产生的“高强度”) (4) 理解为什么把叶欣比作“一台永不疲倦的全速运转着的机器”。

经历了这个体验过程, 相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会达到质的飞跃。

三、实施陌生化教学时应把握的原则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在教学内容的陌生化、教学设计的陌生化的实施案例中, 师生不断地经历发现、探究、品味、比较、朗读、联想、表达等学习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 获得了愉悦、享受了成功, 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除此之外, 陌生化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运用中, 还可以涉及诸多层面, 如语文课程资源的陌生化、阅读情感体验的陌生化、阅读教学流程的陌生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陌生化, 等等, 加强对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 会让我们的教学旅程柳暗花明、一路芬芳。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运用陌生化理论进行教学时, 还应该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 适用性原则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 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大多时候, 形式为内容表达服务, 花哨、浮躁的课堂往往价值不大。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 不能为了陌生化而陌生化。片面追求表面的形式, 只会偏离有效课堂的正常轨道。

(二) 适度性原则

陌生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有所适度, 并非越陌生越好。当陌生的强度造成了学生感知障碍, 学生可能无所适从, 知难而退。因此教师要把握好陌生化的适度性, 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营造“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学习境界。

(三) 系统性原则

信息论美学认为, 信息的可理解性与独创性常常成反比例关系。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艺术创作的本身, 就是要寻求独创性与可理解性相统一的最佳契合点, 使之呈现出既熟悉又陌生的状态。因此教学的陌生化, 要有系统性思维, 不能为了追求陌生化而让阅读教学过程成为离奇甚至猎奇的过程。

(四) 发展性原则

“陌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陌生化并不能在日常教学中长期复制, 否则“陌生”将不再陌生。因此, 在陌生化教学中要用发展性的眼光, 不断探索陌生化教学的新天地, 真正让这一理论为阅读教学服务。

摘要:“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对人生、对事物和对世界的陈旧感觉, 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 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 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陌生化理论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柳州市鱼峰区教师在陌生化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在寻找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实施陌生化的教学设计两个层面上取得了实效。教师在进行陌生化教学时, 应该注意把握适用性、适度性、系统性、发展性四个基本原则。

篇4: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为了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我们大力拓展阅读教学空间,用陌生化理论审视学校课外阅读活动,让书香充盈校园,使阅读教学实现了“上水平,创特色,争一流”的奋斗目标,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同步提高。

一、明确思想认识,掀起创建热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一项既能够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一举几得的举措,又是落实新课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之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深感在校园开展读书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我们在学校适时发出了“创建书香校园,形成育人特色”的倡议,并制订了《“书香校园”创建活动方案》,倡议发出后,学校各班纷纷响应,迅速掀起了创建热潮。

二、狠抓硬件建设,营造书香氛围

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促提高,三年见成效,四年出经验”的创建计划,学校以实现“六有”(即班班有书柜,人人有书读,管理有制度,促读有措施,评价有细则,读书有收获)为初步目标,倾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学校一手抓书柜、图书等硬件配套,一手抓制度建立,尽可能地加快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大力投资,统一购置了高标准的图书柜和大量图书分发各班,为创建书香校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为了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学校一方面每学期挤出一定资金用于添置图书,另一方面在师生中开展“捐一读十”的捐书活动,现在每学期捐一本好书,已经成为学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书香氛围的营造,一条条激励师生好读书的名言警句赫然现于校园墙头,优秀书目推荐、读书方法指导、读书成果展示等专栏在橱窗内、楼道走廊内分外醒目,教室内高标准的图书柜上,粘贴富有启迪意义的话语,再配以必要的图案装饰,成为校园教室内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三、搭建平台,激励师生“好读书”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坚持“建读并举,重在促读”的原则,以“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为主题,制定有效措施,开展丰富多彩的促读活动,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以下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第一,是以活动促读。在学校当中广泛开展以“读书与成才”、“好书伴我行”等为主题的演讲、古诗文吟诵、读书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配乐诗文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踊跃参加,用行动证明了“我爱读书”。除学校发起的活动外,一些年级或班级自主发起了很多的活动,例如,个别年级率先发起“好书大家看”、“好书漂流”等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广大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意愿。对此,学校及时推广,既能维护了学生的热情与意愿,又能有效地提高了现有图书的利用率。

第二是统一评比,学校通过书香班级达标验收命名,促使各班扎实落实创建工作,督促班主任及语文课任教师重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年级班级通过“阅读之星”、“小博士”等评选,激励学生多读书。

第三是公开展示。学校设有专栏,定期对班级读书活动状况进行评价、推荐,并将各班级、年级所取得的读书成果及时展示出来,用以激励自身和其他学生的读书热情。具体到各班级中,各班都在班级内设有读书成果展示专栏,定期对学生的读书成果给予展示,让全体师生分享读书的收获和快乐。此外,将学生取得的成果编辑成册,定期出版,这类读书小报可谓精彩纷呈。

第四是制度保障。学校在《创建方案》和《评估标准》中根据教学实际,按不同年级明确规定了不同节次的读书课,列入课表,每日晚自习安排半小时读书活动,要求各班认真执行,并把广泛开展促读活动,全面落实读书课纳入年级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与此同时,学校也大力倡导教师远离世俗,以书为友,毕工于阅读,以学科为主,广泛涉猎,大兴读书之风。大部分教师都为自己制订了读书计划。学校还在城区书店为全体教师免费办理了图书借阅卡,支持教师多读书。

这些得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也培养了教师浓厚的读书兴趣。教师参与读书既丰厚了教师的人文底蕴。增强了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也对学生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教师的书卷气,学生的书生气渐行渐浓,学校的书香气也日益芬芳。

四、倡导读写悟结合,力求实效

为真正实现“通过读书,让教师丰富起来,精彩起来;让学生充实起来,睿智起来”的创建目标,学校敦促各班扎实落实读一说一写一悟四环节,各班在抓好促读的同时竭力在“说”、“写”、“悟”上大做文章。

“说”就是通过开展“讲故事”、“课前精彩五分钟演讲”、“我谈名言”等活动,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就是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学校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读书笔记,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自觉地把名言警句,精妙词句或一些生活知识等摘录下来,日积月累形成语言积累、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悟”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写读书心得,不仅要享受语言美,还要细细体味其思想内涵,从中感受和领悟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光辉,进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操。

回顾书香校园创建之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使创建之举结出了丰硕成果。师生读书蔚然成风,读书兴趣日渐浓厚。据粗略统计,全校学生平均每人每月的阅读量约15万字。《十万个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水浒传》等一部部好书常常会使众多学生爱不释手,争相传阅,迷醉其中,一学期下来,便被读得“面目全非”。学生为解开大自然迷津而欣慰,为小说中主人公之喜而喜,之悲而悲,在悲喜之间品味了真善美的高尚,认清了假恶丑的卑劣,感化了思想,洗礼了心灵,受到了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读书就是看世界,就是看人生。学生从书中了解了自然,了解了社会,学到了教科书中学不到的知识,极大地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进行读书活动一段时间之后,在课堂之上,学生回答问题富有奇思妙想,表述准确,有条不紊。对于过去让学生“压折板凳”的作文,如今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不再只是望题兴叹,而是能处于近乎“下笔如有神”状态。每每看到一则题目,学生在稍加思索后会奋笔疾书,原先让学生神伤不已的写作问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无踪。

创建书香校园受益最大的是语文学科,但对其他学科也具有辐射作用。多读书,使学生更加聪颖,更加睿智,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得以增强。多读书,使教师文化底蕴更加厚重,课堂语言更加丰富、生动,驾驭课堂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促进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篇5: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摘要]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引发出各种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情景 创设

一、从问题出发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探究学习的实质是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条件。创设问题情境的路径大致有以下几种:由教师或教材直接提出;由学生加工而形成的问题情境;学生从提供的一组问题中选择而形成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四种不同的方法决定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也不同。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何种路径确定问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的熟练程度而定。

二、抓住课文题目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为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我在导入课题后,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什么?生: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再见了,亲人》是谁与谁再见?生:我想知道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生:我想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生:我想知道再见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生: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情景的?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很会动脑想问题,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你一定能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学生就带着心中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探究。很快,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探究所得。生1:老师,我经过自读课文,知道了课文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说再见,课题中的亲人指的是朝鲜人民。生2:我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要离开朝鲜了,朝鲜人民在依依不舍送别„„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三、围绕课文主题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为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有效地学习课文。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紧扣着文章的主题,取用“主题开花式”的探究学习法。例如,《跳水》一文的主题是借船长在危机时刻机智沉着救孩子一事告诉我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的行动。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主题,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围绕主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向小孩开枪,来威吓小孩跳水呢?”“这又说明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对这一个问题很感兴趣:命令小孩跳水是为救小孩,可为什么要拿向小孩开枪来要挟呢?于是就迫不及待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所在。而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巧用课文留白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教材因为篇幅和字数的限制,篇章内容往往从简,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现象,利用这样的“留白”,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写话训练。例如,《唯一的听众》文中记述到“我”得知老人是音乐学院教授的真实身份

之后,用一个省略号制造了一个情节空白点。为此,我这样创设:请同学们想象,省略号省去的是怎样的情景?做写话练习。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写道:“我每天早早地来到小树林中,为我那‘唯一的听众’拉琴。林中飘扬着悦耳的琴声,老人露出甜蜜的笑容,我心里也感到暖融融的。”有的写道:“第二天一大早,谁知老人已经坐在长椅上等我了。我看着老人平静的眼神,我全神贯注地拉了一支我最拿手的曲子,老人眼睛湿润了。”就这样,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将语言内化、运用,进一步感受到了“我”与老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五、通过发现“矛盾”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有些教材所反映的生活与现实往往会有一些距离。学生在感受、理解时往往有失偏颇,这大多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所致。然而,这样的矛盾,恰恰可以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如教学《飞夺沪定桥》,教师可先出示红军行程时速的示意图,然后请学生根据示意图提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凭我们的经验,每小时走五六公里并不算快,课文中怎能讲“飞”呢?在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大家深入研究了红军行军途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并且考虑到这是二十多小时不间断行军的平均时速,这样自然就深刻、全面地理解了红军“飞”的神勇。当

然,也有一些由于写作年代或写作角度的局限造成的实质性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要使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以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托,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6: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笔者将群文阅读方法渗透到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课型

1. 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

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通常是四篇左右的课文为一单元,围绕某一方面的主题进行组合学习,这为群文阅读教学的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教材功能的有效实现。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主题是“爱祖国,爱家乡”,编排了《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这四篇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日月潭》这篇课文让学生进行精读,深入感受祖国山川的秀丽和山河的壮阔。然后用群文阅读对其他几篇文章进行教学,通过群文阅读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 略读课文拓展的群文阅读课

从三年级开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会编排一篇略读课文,到了后面的五、六年级就会增加到两篇,其学习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了解,考查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学生自学把课文读懂,自主构建知识,提高读写能力。

3. 综合性学习的群文阅读课

综合性学习的群文阅读能够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从五年级开始每单元都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其中包含有较多的阅读素材,对于这种阅读材料,我们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法,令学生开展比较阅读,在此过程中感受它们和精读课文各个方面的区别,使这些阅读材料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资源。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1. 能够大幅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阅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视野。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对教材里面的课文阅读部分比较重视,然而,仅仅靠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共是十二册,以每册三十篇课文,每篇课文五百字来算,那么小学阶段的教材阅读总量约为十八万字,如果用学生的六年时间来阅读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群文阅读中,一堂课中能够阅读5篇左右的文章,相较于传统的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量增长了三到五倍,学生的阅读数量得到大幅提升,阅读广度明显增大,阅读视野也就十分开阔了,这就能够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2. 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这就必须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需要长期的阅读训练和培养。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一篇五百字左右用的文章精读往往需要一到两个课时的时间,即便略读,也需要花上半节课左右的时间,这显然无益于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学生一般接触四五篇文章,势必强迫自己加快阅读速度,有选择地浏览和获取关键信息,提高信息筛选技巧,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 能够丰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技能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其掌握基本的浏览、略读和精读的方法,要重视默读和朗读。但是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用两三节课教一篇课文,运用呆板的逐词逐句的阅读教学,教学效率受到限制。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接触不同作者、风格、题材、内容的阅读材料,通过比较阅读、综合阅读、略读、默读等多种方式完成群文阅读任务,极大地丰富了阅读方法,培养和提高了阅读技能。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分析

群文阅读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和实施群文阅读活动却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笔者总结了如下三个要点:

1. 慎选文章,保证阅读质量

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阅读材料的科学选择,这是有效开展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在阅读教学中,一旦所选择的阅读材料不恰当,那么教学效果就将大打折扣,教学目的也就难以达成。因此,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之前,一定要根据实际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基础和心理,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将内容和主题相关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避免文章的杂乱无章。

例如,在人教版《同步阅读》的“爱的奉献”单元章节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掌声》《一次成功的试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一个美丽的故事》《难忘的八个字》《去看马戏》《毽子里的铜钱》这几篇文章来进行群文阅读,将“爱”字贯穿全文,通过群文的学习,布置学生画出“知识树”,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爱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明白爱就是鼓励、夸奖、理解、给予、信任、谦让、帮助,每个人都应该以特有的方式奉献出自己的爱。

2. 合理架构,发挥群文价值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将选择好的一组阅读材料交给学生阅读和学习,阅读材料的选择仅仅只是一小步,更为重要和困难的是将群文进行合理的整合、编排和优化设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习得有益的阅读方法和经验,探寻阅读基本规律和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技能和效率。

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应根据文章的主题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把不同的文章串联起来,进行合理编排,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阅读技能。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了解“一波三折”的创作手法,接着让学生再对《泥人张》《张大力》《苏七块》等多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并思考:这几篇文章中是如何体现“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的?如此,在合理的架构下,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 精心设问,提高阅读成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效的群文阅读离不开教师的“以问导学”。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科学的提问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阅读效果。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综合群文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别,让学生积极思考,对文章进行综合和重组,提升整体阅读能力和水平。

例如,笔者在以“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小壁虎借尾巴》一文进行阅读,初步了解小壁虎向他人借尾巴的经过,然后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情节进行构图描绘,再引导学生对《犟龟》《七颗钻石》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三篇文章进行阅读,提问:“大家能以刚才的方法对这三篇文章的情节用画笔进行描绘吗?”在学生阅读完且完成老师布置的绘图之后,笔者继续设问:“这四篇文章在内容表达方式上面存在哪些异同,试分析。”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导,学生对反复结构的故事表达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掌握。

四、结语

篇7:陌生化理论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微

关键词:小学语文,图式理论,阅读教学

一、小学生阅读教学现状与图式理论

现阶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体位置,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 属于“授人以鱼”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缺乏机会掌握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能力;另一种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理解文章的程度进行引导性的教学, 具体表现为在以提问、举例、讨论等辅助式为主的教学, 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机会, 能抓住阅读学习中的重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阅读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应该选择类似于第二种阅读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为了取得更好的引导效用, 教师需要借助于一些理论知识, 图式理论正是最好的理论支撑。图式理论即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应用于小学阅读教学之中, 也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将知识分门别类, 使其条理清晰地贮存在大脑之中, 以便在解决相似问题时可以立刻找到。所以为了使小学阅读教学更富有实效性, 教师应该一步步锻炼学生的图式基础, 锻炼学生从最小的字词开始理解, 逐级向句子、段落、整篇文章深化, 并在图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观察、预测,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完成学习目标。

二、图式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

1.创建图式, 引导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出现很多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句子。因为小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 相关图式不够完善, 所以对于这些复杂的知识不能做到完全的掌握, 这时候,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创建图式, 也就是在讲授新知识时, 为学生创建相关的情景模式, 使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 理解知识的内涵,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表象, 贮存知识,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与时间赛跑》中的“日月如梭”, 学生在学习它之前并没有相关图式借以理解。因此,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 谁知道梭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同学们:“不知道。”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播放梭子织布的影片, “同学们, 现在谁来告诉老师梭子的作用和特点呢?”让学生回答, 目的是让学生对梭子的形状以及作用加以了解。之后, 教师便可以解释日月如梭的意思:“日月如梭是说像太阳和月亮一样地穿梭来去, 形容时间很快。”最后, 让学生用词语造句, 比比谁造得最好。在理解复杂的内容时, 有图式的辅助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补充图式, 促进体验。

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仅仅依靠之前建立的图式可能达不到消化吸收新知识的作用, 这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适当补充图式, 即通过列举相关的内容, 举一反三, 同化学到的知识, 巩固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桃花心木》时, 教师不仅应该介绍种树人的意图, “使桃花心木可以在土里自己找水源, 经得起自然的考验”, 还应该适当地为学生补充图式, “如果将动物园中的动物放到大自然中, 动物会不会生活得很好?”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动物因为习惯了可以依赖的生活, 所以放到自然中不能从容地面对自然的挑战, 不会生活得很好, 因为自然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在这两个例子的结合下, 点出文章主旨, “同样, 人也是一样的, 在不确定中生活, 才能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才能经得起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在不同例子的协助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体验所学内容的深意, 快速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3.复合图式, 提高感悟。

每篇文章所表示的含义并不都是浅显易懂的, 有时候一个知识点的展开是需要多个图式共同作用的,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将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告知学生, 使学生在消化吸收后,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 可以把头脑中紧密相连的内容整合, 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课堂内容的感悟, 促进学生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例如, 李清照《夏日绝句》一文中, 学习“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时,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 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学生:“直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不愿意渡过江东。”之后教师介绍项羽不肯苟且偷生, 乌江自刎的历史典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教师还要介绍当时南宋正处于岌岌可危, 朝廷投降, 诸臣逃亡的状态。在复合这两项图式的基础上, 教师询问:“作者这句话想要表述什么内容呢?”学生深思, 理解了这句话是诗人对朝廷投降的有感而发, 在与项羽作对比后, 表达对朝廷的不满, 以及自己的爱国情怀。所以对于这篇文章, 在学习时就要整合项羽英勇就义的故事以及南宋王朝的历史背景, 对诗句进行全面的理解。教师的讲授不应该仅仅限制在表层意思, 还应该适当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 巧妙地将其整理结合, 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感悟。

4.选取图式, 正确理解。

随着阅读的积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积累越来越多的图式。随着头脑中图式的逐渐积累, 学生在理解不同文章时需要适当选择相配的图式背景, 但是这时将很可能会出现偏差。所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图式, 即在头脑中搜索与新知识特征类似的相关联的内容, 达到使其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效用。例如, 在学习《画杨桃》时, 教师在介绍课文时, 应该偏重于“相信自己的眼睛, 实事求是”的讲述, 选取合适的图式, 而不应添加变通, 混淆思维。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者提问时就要适当点题, 提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 要具有准确性, 帮助学生选择图式。教师:“同学们, 谁能为大家举一个生活中实事求是的例子呢?在这里大家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无论今后遇到什么事情, 我们都不能凭空想象, 随波逐流, 而要相信事实, 坚持自己。”这样学生在与自身联系的过程中, 理解了文章内容, 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实现了学有所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图式, 将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效率。

5.拓展图式, 多重解读。

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应该对知识进行适当拓展, 也就是帮助学生将特征相似的内容一一列出, 使学生通过联想, 掌握更多的内容, 以形成坚固的图式体系, 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便利。例如, 在教授习《望梅止渴》这篇文章时, 在解释“望”的含义时,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有类似含义的字, 像环顾左右的“顾”, 走马观花的“观”等等, 然后分别解释这些词语, 找出这些词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使学生的图式基础更加全面, 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到位。在教师解释以及类比词汇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建立更多的图式, 辩证地看待学习的内容。所以在今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要适当地帮助学生拓展图式, 使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多重解读, 为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素养以及知识积累奠定基础。

三、利用图式理论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将图式理论引入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之中, 使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对于课后的评价与反思同样可以起到完善的作用。教师需要依据图式的特点、功能以及与阅读理解的内在关系, 在课后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做出评价, 思考自身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例如, 在完成《匆匆》一课的学习后, 教师应该构建一个程序性的知识图式, 此图式由文章大意、文章主旨构成, 在组织学生回忆内容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类似的图式, 使学生可以在回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思考自身是否完全掌握了课堂内容, 是否从中得到珍惜时间的启示。通过构建图式, 学生还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 将大致的结构应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中, 达到掌握评价与反思思路的目的, 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徐天中等.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 (7)

上一篇:托福口语语言如何组织下一篇:苏州大学艺术考研专业课试题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