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的红苹果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5-07

陌生人的红苹果阅读练习及答案(通用12篇)

篇1:陌生人的红苹果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户,站在那儿向外看,约二里处是一座小山。翻过山就是一片苹果园。写作之余,我散步的终点,就是这片栽满果树的地方。

深秋的一天,我又来到这里。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我脚下的.小路。就在我沉醉于眼前的这片世界时,我发现了一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大小如我的拳头。

显然,这是一个被采摘的人遗忘了的苹果,因为它所在的位置非常隐蔽。( )我不是在抬起头的时候,恰好向它那个方向看去,( )根本发现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个苹果?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我还是决定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看看,一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立冬、小雪、冬至,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我第五次去看它的时候,这个苹果不见了。也许是它已不愿呆在枝头,总之,在我寻找它的时候,它正躺在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自从搬到郊外居住以后,我无数次来这里散步。从果农摘下的第一批青涩的果子,到收获结束、果农运走最后一批,我都购买和品尝过。然而,像我眼前的这个苹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而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这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在我的书房里又呆了近两个月。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在哪儿弄的那个苹果,怎么那么甜呀?”我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个苹果已被儿子吃掉了。

不过,从那天起,我再也不为儿子的顽皮、无知和不懂事而苦恼;也是从那天起,对那些年纪轻轻就已经功成名就的人,我也不再羡慕。我变得更加内敛、更加专注,因为那个苹果让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青涩( ) 内敛(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功成名就 :

3、面对这个最后的苹果,“我”决定不去动它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个苹果被“我”带回家,放在书房里“近两个月”,其原因是( )

A、这里家里的最后一个苹果,“我”十分珍惜,不舍得吃掉。

B、这个苹果因为放得太久,已经不能再食用了。

C、这个苹果的外形饱满而圆润、色泽金黄厚重,“我”非常喜欢。

5、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空白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填序号)

A、最后成熟的果子最好吃

B、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腐烂

c、人到老年,自然就会变得成熟

6、读完本文,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写一段话(不少于50字)

篇2:陌生人的红苹果阅读练习及答案

2、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3、想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

4、C

5、B

篇3:陌生人的红苹果阅读答案

2、“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那“我”得到了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自己一个人出门独行时,该如何应付类似的事?

4、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5、“我”开始没吃苹果的原因是什么

6、“我”内疚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7、文中最后一句“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你怎么理解

篇4:《陌生人的红苹果》阅读以及答案

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第58次列车。

我躺在铺上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呼唤小姑娘!侧过脸,对面铺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枕边,只好有礼貌地道谢。

夜深人静,拿起那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只很精致圆滑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呢?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陌生人送的半只苹果,结果中子毒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加小心点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的女儿,一样留着长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像得同她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

阅读题:

1.这篇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那我得到了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自己一个人出门独行时,该如何应付类似的事?

4.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我在开往长沙的列车上见到一位妇女,她给了我一个苹果,我没吃。第二天,我才知道:我和她女儿长的差不多。

2.得到了一位素不相识母亲的关心,信任与爱。

3.(1)谨慎处理礼物。

(2)不要多说话。

(3)最好不要吃礼物。

4.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

篇5:苹果皮的阅读及答案

②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

③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④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是给奶奶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你们奶奶已经8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模了模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⑤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妈,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你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⑥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他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度是苦的。”

⑦“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头哟。”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他说:“真甜真香啊。”

⑧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

1、从文章前三段筛选出最能表现“我和哥哥“特别想吃苹果的三个语句。(3分)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写作上的作用。(2分)

3、第④段写“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请揣摩并写出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4、第⑥⑦两段对母子三人嚼苹果皮情景的描写,十分传神而富有情趣。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5分)

①“我”第一次嚼苹果皮,感觉它的味道怎么样?

②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

③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情调或氛围?

篇6:折断一半的苹果枝阅读及答案参考

在这根折断了一半的树枝上,长着一百多粒小苹果,粉嫩粉嫩的,说它们是新生的婴儿,或者巢中的幼鸟,都应该是很生动的比喻。这些刚刚绽出的小苹果,在苹果树这个大家庭里,原本与其他树枝上的苹果并无二致,所得到的来自大地的养分也是相差无几的。可是,也许是半夜里的一阵风,也许是哪个无聊住户的攀爬,总之,这根苹果枝折断了一半,原先伸向天空的枝条,现在向地面低垂下去,挂在上面的小苹果,与其他枝条上的苹果弟妹,因此就不免有了一些区别。

如果这根苹果树枝完全折断,掉落地上,那情形自然另当别论:一根苹果树枝死了,倚靠它供给养分的小苹果,便不会有任何一粒幸免。中国古语“覆巢之下,无复完卵”所蕴含的生存哲理,适用于残酷的社会政治,但是用来喻指遭遇厄运的苹果枝,也同样恰如其分,不同的是,这根树枝并没有完全折断。它还顽强地活着,用仅剩一半的枝干,向依赖它生活、成长的一百多粒小苹果输送养分。看得出来,它在忍着,熬着,苦苦支撑着,希望自己的儿女——这一百多粒果子,也能和其他树枝上的小苹果一样,平安地长成红润、饱满且甜的大苹果。

但是,悲剧正在这里: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尽管它们所得到的养分,很可能会少于那些没有折断的其他枝条上的苹果,从而导致它们在生长中多少会有一些营养不良。但是,它们终究都在成长,每一天下来,它们都在增加这根树枝的负重。

渐渐地,这根低垂的苹果枝,朝地面垂得更低,快要支撑不住了。

苹果终究长到多大时,这根半折的苹果树枝,才会承受不起自己儿女的重负,因而彻底折断,掉落地上?这根树枝不懈地为儿女输送爱,最终却将导致自己的`毁灭,从这种意义上讲,大自然的任何悲剧,无论多么微小,甚至小到一粒蚂蚁的迟归、一枚青果的早坠,都可以是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

我坐在苹果树下,品茗,读书,无须喧嚣,不慕荣华,体味平安和宁静的生活,真有一种无言之大美,头顶上这根半折的苹果树枝,将我的玄想引入渺远,我知道,我轻而易举就能用绳子或铁丝将这半断的枝条捆绑结实,确保它能平安进入秋天。同样,我也深知,这种举手之劳的援助和爱心,施之于人,尚且不易,施之于草木,可谓难矣!

10.作者写折而未断的苹果树枝上的小苹果“粉嫩粉嫩的,说它们是新生的婴儿,或者巢中的幼鸟,都应该是很生动的比喻”,这些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11.文章中“但是,悲剧正在这里: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为什么“这一百多粒小苹果,每天都在长大”会成为悲剧?如何理解这其中“悲剧”一词的意思?

12.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轻而易举就能用绳子或铁丝将这半断的枝条捆绑结实,确保它能平安进入秋天”,可是又说“这种举手之劳的援助和爱心,施之于人,尚且不易,施之于草木,可谓难矣”,根据文意,联系生活实际,如何理解这些话的意思?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从一根苹果树枝“折而未断”的不幸与有幸入手,实际上是为后文在更深层意义上展开对幸与不幸的深刻思考张本。

B.作者对“折而未断”的苹果枝的生存状态进行描述,用以证明自己的预见事物发展的准确程度之高,也间接表明自己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之深。

C.作者由“折而未断”的苹果枝结局的悲惨推及一粒蚂蚁迟归、一枚青果早坠的“惊心动魄”,深入展示了事件主体不幸遭遇的沉痛,也折射了社会生存法则的残酷。

D.作者想要表达一种审视与思考,行文之中却又时时透出一种置身事外的闲谈;这与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提到的“玄想”一词所包含的意义正好是相通的。

E.作者说自己在“苹果树下”的生活“有一种无言之大美”,这其实是作者对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一种生态状态的解脱,其中包含有批判与反思的意味。

拓展创新

14有一则关于饮料的广告词是:“‘口服’,‘心服’!”无独有偶,“楚天舒护心贴”的广告词是:“口不服,心服!”请认真品味这两则广告,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则广告都用了“服”的多义性,请解释“服”的两层含义。

① ②

(2)请你谈谈这两则广告妙在哪里?

(3)请另外写一则你认为设计很巧妙的广告词,并简单点评其妙处。

广告词:

10表达效果:运用拟人、比喻,刻画了小苹果惹人喜爱的外形、生机勃勃的情态。作用:这种刻画,使小苹果将要面临的厄运显得更加残酷,让人对这种结果更加担忧;同时也为揭示半断的苹果枝无私负重的高尚品格埋下了伏笔。11.小苹果越长越大,半断的苹果枝的负担就越来越重,苹果枝完全折断,苹果毁灭的危险也就越来越迫近,其最后的结果是悲惨的。“悲剧”,一方面指生命毁灭带给人悲哀的感受;另一方面指美好愿望与悲惨结局之间的巨大落差带给人强烈的震撼。

12.结合文意来看,救助苹果枝本来是一件容易事;但在生活中,一些人对遭遇困境的身边之人尚且视而不见,对无关人情的其他事物自然也就更加冷漠。因此,作者在此是要呼唤人们拿出帮助有难之人的行动,也呼吸社会树立帮助有困难之人的风尚。

13.B、C

篇7:《春望》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 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 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答案:

篇8:煤的对话阅读练习及答案

煤的对话

艾青

你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分的怨愤里了吗?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请给我以火。

(1)结合这首诗的主旨,说说诗人为什么以煤作意象?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时说:“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答案:

(1)主旨:通过树木被埋到地层深处变成煤后,渴望在烈火中再生的诉说,歌颂了被压迫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煤的特点:深藏在地下,热能巨大,一旦燃烧便烈火熊熊。煤和被压迫民族有相似点,诗人借煤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煤作为这首诗的意象非常妥帖。

篇9:《绳子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 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方言,丢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1.(1)【答案】CE(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答B、D不得分)

A.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主要反映的应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B.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错误,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D.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也并非冷峻,而是将激情隐藏在内容的描写之中。

(2)【答案】 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2分)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2分)③这三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2分)

(3)【答案】①奥士高纳大爷是法国社会中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作者着重描写的不是他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精心刻画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2分)②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下,围绕着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展示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特点。(2分)③小说紧紧扣住奥士高纳大爷诚实的性格这一特征,以洗练精确的细节描写,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描写了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自然而无雕琢。(2分)

(4)【答案】观点一: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合适。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融相符的。

(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内容2分,分析恰当4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10:《春天的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文题。

《春天的心》

①春天的心活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里。

②春天的心是活跃的,生气蓬勃的,充满了活着的力量。春天使人爱生活:看呀,桃花的骨朵,柳枝的嫩芽,牛毛似的小雨帘子般的挂着,一切都美。生活本身是可爱的呀。听呀,池水的潺潺像低唱一首甜蜜的恋歌,晨鸟的啾啾像喁喁的情话,远处的孩子唱了:青草生花儿红斜织细雨里老牛驮着牧童

③这嘹亮的歌声使春天的心朦胧了,沉醉了。

④嗅呀!翘起鼻子,刚下完雨的潮湿气息,钻进你的鼻孔,使你的心痒痒的。玩吧,跳吧,高歌吧,舞蹈吧,暂时忘掉你的痛苦。我们都是小孩子,应该有小孩子的心,而小孩子的心便是春天的心呀!

⑤春天的心又是懒洋洋的一股子劲儿。朋友,你可晒过春天的太阳?倚着树,靠着墙,闭上眼睛,让金黄色的太阳从头至脚抚摸你,你感到和暖,你感到舒适,身子散了,软了,像棉花一样;身子轻了,没有丝毫重量。于是你的身躯自然地摇摆着,飘,飘,飘到天空里,坐在白云上,和云雀一同唱歌,和风筝一同跳舞。说起风筝,你可常听到风筝铜铃寂寞的嗡嗡的声音?还有远处的空竹声也是相像的。它使你每个细胞都酥软了,它使春天的心荡漾在那声波里。听到之后你或者便颓然卧在草地上,让小野花的黄蕊洒在你的鼻孔里;你或者会兴奋地跳起来,喊着说:我们生活在春天里,我们生活在阳光里,我们生活在春天的阳光里!本来嘛

⑥春天的心是美好的,善良的,纯洁的。因为美以大自然的为最美,而大自然的美表现在春天。你知道春山:远望苍翠欲滴,郊外踏青便是为了欣赏山呀。你知道春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你知道春花春草,流行歌曲不是这样唱吗:春天的花,是多么的香;通俗的对子,不是这样写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你知道春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你知道春宵: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什么月移花影上栏杆好了,这些歌颂春天的句子是实在写不完的;人在这美的结晶里,丑恶的会变成美善,污浊的会变成纯洁。春天本身便是诗,何待写她在纸上?而春天的心,便是诗里的诗了。

⑦虽然如此,春天的诗和含苞待放的春花一样,和刚伸出头来的草一样,是幼稚的.,是脆弱的。她是才入世的小娃娃,而不是千锤百炼的勇士;她是呢喃倩舞的小燕,而不是在狂风暴雨里挣扎的海燕;她是小花而非大树,诗歌而非枪炮(请恕我这句话似乎包含对诗歌的不敬)。但是,春天要被更成熟、更热情、更坚强的夏天代替,春天的心也变成钢铁的心了。

1.春天的心有哪几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这线索是( )

A.春天的景物特征

B.春景的转换

C.作者的思想感情

D.春天的美景

3.第二自然段中桃花的骨朵,柳枝的嫩芽,牛毛似的小雨帘子般的挂着一句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象?句中哪个词用得最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虽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

5.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对春天的领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天的心是活跃的,生气蓬勃的,充满了活着的力量;春天的心是懒洋洋的一股子劲儿;春天的心是美好的,善良的,纯洁的。

2.C

3.初春的景象。 挂。

4.春天本身便是诗。

篇11:《锁匠的徒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不解,老锁匠微微一笑说: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问题:

1.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打开锁后,老锁匠问两个徒弟时,他们各自的表现是:大徒弟().可见他();二徒弟();可见他()。

2.在技术上谁更高一些?老锁匠选二徒弟接班的理由是什么?

3.老锁匠说: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把永远打不开的锁.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什么?

4.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5.老锁匠是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答案:

1.阅读短文,完成填空

打开锁后,老锁匠问两个徒弟时,他们各自的表现是:大徒弟(眼中放光).可见他(是个贪财之人);二徒弟(说不出来);可见他(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

2.在技术上大徒弟更高一些.老锁匠选二徒弟接班的理由是什么?(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

3.老锁匠说: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把永远打不开的锁.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什么?(贪财起意之心)

4.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的技术如何,但是一定要有职业道德.5.老锁匠是个什么样的人?

篇12:《论握手》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若你的手有幸也被握及,对方照样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虽然你与他不过是点头之交或初次相遇。其他接受过握手的荣幸者(握手者肯定已忘了其尊姓大名)抬眼相看,见握手者与他人交会时的热情,较之先前丝毫未减。一声“幸会”,诚意欣然,似为肺腑之言,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而事实上,他不过是萍水相逢之人。

其二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遇到这种谨言慎行之人,你只好打破一般的礼仪,与其握手加倍热情。因为别人将你们双方作了礼貌的介绍,而且接下来,你还得同这个场合的其他人一一握手,所以,哪怕仅是出于礼貌,你也应当同他有一番热情相握。可他的手却欲伸还缩,像是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你不得不伸手拉住他,但握手的动作仅出自于你自己。对方的手不知为何只是矜持,甚至显得忧郁。手既已握住,那无论尴尬也好,拙笨也好,都只有机械地履行完这个过程。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握手时是否要摇动一番,何时宜与对方松开,均颇费思量。执手相摇易被疑为对人施暴,松手时机不当难免又讨回些尴尬。接下来的聚会中,你对自己是否因握手而见嫌于对方始终把握不定。到分手时你才发现,他的言行举止与其他与之握过手的人,同样格格不入。

7、文章首句“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此句为总说,引起下文对两种失态的论述,与下文的两种握手情形构成总分关系。

8、下列各句属于比喻句的是

①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

②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

③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

④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9、就两种作者认为的失态看,作者对二者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上一篇: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下一篇:xx中学安全稳定百日攻坚战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