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2024-04-29

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共9篇)

篇1: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对学生进行益智教育,启发学生思维为主题框架选取课文,课文《司马光》、练习读读背背(成语)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镇定,从容应变。课文《鲁班和橹板》、《乌鸦喝水》让小朋友明白遇到困难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课文《咏华山》、《小松鼠找花生果》、练习学用字词句、练习读读背背(谚语),让小朋友了解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强烈欲望。

二、单元目标

1、能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42个生字,认识本单元35个绿线内的生字和7个偏旁。

3、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语,学会运用“终于”、“渐渐”等词语。

4、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面对困难沉着镇定的心理素质,以及用多观察、多思考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去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会本单元42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

4、能正确认识生字的笔顺,能用7个偏旁组字。

5、理解生子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语。

6、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情境法。

2、图文结合法。

3、抓关键词。

4、表演理解法。

五、课时安排

《司马光》3课时

《鲁班和橹板》3课时

《乌鸦喝水》2课时

《咏华山》2课时

《小松鼠找花生果》2课时

《练习8》3课时。

篇2: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整册教材梳理

(一)纵观教材,把握特点。

1、突出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本册教材与四上教材一样,还是习惯、课文、习作、单元练习4大块。本学期,小学阶段一以贯之的“习惯篇”安排了“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两个专题,既有阅读方面的习惯,也有勤于动笔的要求,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立足打好素质基础,蕴含了对教育对象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言和精神“矿藏”。“习作”部分也透发出浓浓的人本情怀,还“习作”以应有的地位,编写专门的“习作课文”置于“练习”之前,其设计中的“三多一少”(即: 多一些童真和童趣;多一些体验和生活;多一些合作和探究;少一些要求和限制。)折射出“课标”倡导的让学生“自主习作、乐于表达”的理念,“两个结合”(长短结合——一方面致力于长期积累,不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因“课”制宜,搞一些迁移性小练笔。“长线”贯穿始终,“短线”相机渗透;既有专门的习作训练,也有随课文安排的片断练习。)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练习”中一般设置“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等内容,而在“读读背背”中,主要编排了“语串”和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等,意在开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示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让学生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教材编排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使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完成一次心灵的装备,让诸如正义、爱心、孝顺这些永恒的东西根植于心灵深处,让语文教学成为有根的教育。

2、立足夯实基础。语文是一个文字符号与情感、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彩世界。根据语文丰厚多维的人文因素都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特点,教材坚持“基础性原则”: 精选最基本的最具生成功能的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主干内容,来构建教材的主体框架。在注重为学生打好语文的“工具性”基础的同时,人文教育因素蕴含其中: 识字,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汉字魅力,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接受文化的熏陶;写字,在写好字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好习惯、涵养好性情;读书背诵,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积累经验、读书明理都大有裨益;习作,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既是历练语言,更是学习做人;习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养成教育中实现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因此,教材一如既往地抓住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立足基础,放眼长远,突出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突出了钢笔字描红,突出了综合性的语言积累、运用或实践活动,不求花样翻新,务求实在管用,帮助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

3、强调根本手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于人类自身思维、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特殊工具。人自身就具备学习、发展语言的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基本条件。语文教学首要的一条就是借助人自身所具备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条件,强调用好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等基本手段。当然,并不排除在教学中采用各类必要的辅助手段,但是,必须抓好根本手段,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有抱负,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苏教版小语教材非常重视读书感悟、背诵积累、迁移运用,继续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课教学的首项要求,其目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最终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

(二)教学习惯,一以贯之。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包含两个内容:“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四年级上学期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有选择的读书习惯的培养,这些都为现阶段写日记提供了前提,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又可强化前阶段的能力及习惯要求。同时坚持写日记和本学期的习作训练又可形成写作能力的训练双线。“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是作为读书人必备的一种素质,它和“爱惜学习用品,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一样,包含着更多的态度和情感在其中,正应了那句: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点滴的态度及情感的积累就是形成人格的途径。这些图片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日记与爱护图书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习惯培养所涉及的认知和技能性知识,同时又辐射渗透了情感态度的元素。怎样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可感有趣的生动的素材打动学习主体,使之接受,并形成习惯,这就对教师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者的目的,学者的目标贯通,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既然是以图为文,教学就应该以图为基准,就图学,就图悟,就图训练,就图联想……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在活动中渗透体验

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告诉”可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创设情境,打通学科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实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深度的参与,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也才可能成就“习惯”。活动也许是一个情景,或许是各种活动:

1、谈谈有关日记的故事,结合以前学生写的生活日记来说体会,教师有兴趣可以读读自己写的日记;

2、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可以这样导入:二十多天的寒假过得很开心,你最想告诉大家什么?引出日记的方式;

3、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图书馆,请图书管理员对孩子提出爱护图书的希望,也可以让学生向她请教如何爱护图书。

2.在实作中体现整合

活动的设置力求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如:在进行各种与图书有关的活动时,不忘用日记的形式物化感受,降低日记的难度,让学生明白一切皆可入日记,提倡写鲜活的生活日记,展现童真童趣,我眼看世界,提倡写观察日记,留心处处皆精彩,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语言,我手写我心,少一些规定和约束,鼓励学生充满稚气和童心的语言,让他们明白言为心声。在观察图片范例时可请学生评一评日记的书写,借此温习认真写钢笔字的要求,日记的书写格式也可交代;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孤立于阅读积累之外,而有突破,读写结合的集中及分散设计就是一场持久战。可以让学生谈谈:你打算怎样坚持写日记,给自己的日记本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明白日记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坚持写就是胜利。3.在持久中贯通历练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习惯培养的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训练的视点应与生活贯通,那么视野才开阔,“爱护图书”不是一节或两节课就解决问题,在后序的学习活动中可相机设计穿插读书活动,让其谈读书的收获,或者交流关于书籍的名言,请学生定期整理、修补自己的图书,为学校爱护图书设计标语,营造一种仰慕读书、爱书如己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爱护图书”习惯建立更加内化、深层。

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第一单元课文可以说是一幅春天五彩的画卷,一首春天明媚的赞歌。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了少年儿童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示了植树造林的好处,号召人们踊跃投入到植树活动中去。

《第一朵杏花》真正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尤其是对台风与物候的关系有着深刻研究。本文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选用“第一朵杏花”,突出了这“第一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事物,集中体现了竺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燕子》是春天常见的飞鸟,本文将燕子和春天交织起来描写,写燕子外形可爱,写燕子赶来添趣,写燕子飞行轻快,写燕子休息美态,都置于春天这一大背景之中。正因为万木滋荣、百卉争妍的春天降临大地,才招来燕子,而燕子轻掠、戏水,乃至停歇时组成正待演奏的乐谱,都使春色更添生趣,二者相映生辉,让读者获得优美感受。《古诗两首》:《江南春》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秀丽春光,同时由烟雨迷蒙中的楼台佛寺联想到南朝覆灭,流露了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春日偶成》,表达了春日郊游,偶有所感,于是由着意兴所至,写下了这首即景生情的作品。

(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 《走,我们去植树》: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朵杏花》从第一朵杏花中体会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精神。《燕子》从燕子可爱美丽的描写中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古诗两首》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篇目教学分析 《走,我们去植树》 文本解读:

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切生机勃勃。身处于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不负于这大好的春色?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构想:

教学第一课时,我们可以先从题目入手。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如果把前面一个字“走”去掉,意思有什么不同吗?(2)读了这个课题,大致猜测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诵读,发现了“加上一个„走‟字,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首诗是号召别人一起去植树的,还写了植树的好处。于是,让学生拿起笔来找一找,哪几个小节写了植树的好处,在这个小节前面作个记号。学生很快找到了第3、4、5、6小节。“那么剩下1、2两个小节又是写什么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这样很自然地从整体上感悟课文。

作为第一节课,重点是激发学生课新课文的兴趣,再扎扎实实地读好课文,做到文通字顺,整体把握课文,为第二节课的诵读感悟做好准备。第二个重点是教学生字新词。本课生字虽不多,但容易写错。其中“沟渠、版图”要指导学生弄懂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栽、乖、舞”要指导书写。

教学第二课时,因为是诗歌,我们就要以诵读感悟的方式来体会它,唤起心中的情感积淀。精读3到5小节,通过与文本对话,要了解植树的重要与好处。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A、结合光合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C、说说“绿色希望”指的是什么?

D、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引导学生联系植树的好处以及我们的生活谈一谈)

4、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就体会植树带给人们的好处,可以启发学生练习想象性的说话:呼吸到新鲜空气的人会说些什么?抓住“乖乖、翩翩”来说:风沙乖乖低头,会说些什么?百鸟翩翩起舞,会交流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说话来感受植树的重要和快乐。学习第6小节

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引导学生联系植树的好处以及我们的生活谈一谈)最后一个小节在课文中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呼应开头和题目,不还可以让学生为植树活动设计几条标语。

这一篇课文,文中说的环保意义与价值,诗歌里涉及到很多。这是现实的意义,是应该让学生理解与领会的。但对于“红领巾们”而言,将他们与春天,与植树联系起来,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愫与意境在胸中涌动与形成。文中写道:“伴随着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是啊,春光烂漫处,童心也烂漫,在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里植下一棵树,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光里播下希望。“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银铃般的笑声撞得人站不稳脚,快乐的脚步捎得心儿飞上云霄,意气风发的少年结伴去植树。明天,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这些孩子们不也成了祖国的栋梁之材?向着明天,才是金色的希望。所以,把握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体验潜伏在诗里的激情之流,生机与力量将会充盈于我们的心中。

对于书后的作业第5题,是不是也可以就一种树木,在拥有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除了一般性的介绍外,鼓励他用诗歌的方式来介绍。《第一朵杏花》 文本解读: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严谨的科学精神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学习竺爷爷不苟的治学态度。教学构想:

教学这篇课文可以按三大板块进行,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课时依然是读好课文为主。读题,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一朵杏花与第一朵杏花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致。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人物,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说说写了几次看杏花,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最后随课文进行生字教学。第二课时,重点进行三块教学。

1、教学1至5小节。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2、教学6至15小节,教师过渡: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并体会其好处。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提示语可以是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也可以是人物的动作。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重点句子,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顷刻间”和“兴冲冲、快步”中感受到什么?(我们感受到的是老科学家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

3、学习最后一段,可以抓住课文里两次出现的“精确”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深入理解、领会,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定然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精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们能从时间、长度、数量等方面举几个表示精确的例子吗? 用书上的话来说,“精确”就是不能使用哪些词语? 明白精确就是非常准确。在课文第一段中,竺爷爷问孩子“杏花哪天开放的”,孩子的回答,竺爷爷为什么不满意?因为这孩子的答案是估计出来的,说全了应该是:“也许是今天,大概是今天。” 竺爷爷在问“杏花哪天开放”时,为什么一定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哪天开放的”?第二朵、第三朵为什么不行?因为只有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才是最精确的时间。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竺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再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段。所以说词语教学是不可忽略的内容,学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理解词意方面,因此很值得我们在此多下工夫。《燕子》 文本解读: 《燕子》,是从郑振铎的《海燕》节选的,文字有所改动。这篇很美的散文只有4个自然段,先写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再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烂漫无比的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然后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的飞行,最后写燕子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优雅休息的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教学构想:

第一课时先创设情境,由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再初读课文,读好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每一部分写了什么,第一小节是写燕子外形的美,第二小节是写春天的美,第三小节是写燕子飞行的美,第四小节是写燕子休息时的美。

接下来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感受美好的春光。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它描绘了春天里的哪些事物?用横线划出来。它们是什么样的?圈出描写的词语,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春天。“吹拂、洒落”你从这两个词体会到什么,想象风拂过你的脸庞的感受,想象春雨洒落到你身上的惬意。在理解“赶集”一词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

先学习春景图,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燕子赶来,可谓锦上添花。

第二课时重点感受小燕子的可爱和美丽。先感受外形的美:读读第一小节,说说燕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怎样来写它的?你能说说燕子的美丽吗?把课文语言内化学生自己的语言。

研读第三段,抓住描写燕子飞行的词语来进行教学。由“斜、掠过、唧”来引领学生体会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优美。再如文中的“小圆晕”这个词语也很有趣,出示“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小圆晕”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就像有色彩的日晕、月晕。在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鼓励学生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教学最后一段时,抓住比喻句和“痕”这个词语让学生感受燕子休息的静态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理解最后一句话时,可以让学生来想象:如果你是燕子,你将会谱一支怎样的赞歌,设计一个写春天的小诗练习。《古诗两首》

这是古人赞美春天的名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构想: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人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设想: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背诵学过的杜牧的其他诗。自学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疏通诗意。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一二句,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繁华和浓烈。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练习背诵古诗。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短短十四个字,便画出了一幅春景图。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教学设想与第一首相似。不重复。只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像作者这样的老人也想学年轻人,可见春天的魅力,春天真是一个感染人的季节,真是春天这样的美好,它才能打动一切人,感染一切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联系自身,生活,说说你眼里的春天,你在春天是乐趣,感同身受,为作业中的写文作好准备。习作一:我的建议

要完成这篇习作,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大自然的迷人之处。

《习作1》中提出的“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实际上就已经蕴含了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条理性的要求。你想,既然是要讲理由,首先是要有根有据,而且要有个条理,“胡子眉毛一把抓”,别人就很难明白你的意思,再有理由,别人不明白,那也没有用。所以,只有把这样两条都落实了,才能够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理由充分”。当然,暗含只是具有这个成分,还不是明确的规定和标准,我们在教学时,适当引导和提倡是应该的,但不要强行规定、限制。这一暗含成分的存在,又一次告诉我们:这一册教材的习作,较第二学段前三个学期的习作已悄然提高了要求。教材所提供的两篇例文表现的手法就是不同的。前一篇例文是以记叙的手法写成的,而第二篇则采取分条目说明的方式写成的。前后两篇例文放在一起,明确地告诉我们:目的相同的建议,写法是可以不同的。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我的建议》。

1、自己先读读《我的建议》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议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

3、小结。

因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写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虽然很普通,但作者写得很美,写出了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最迷人的池塘”,他没有具体写,这样,同学们不是更想去了吗?

二、提示本次习作内容:《我的建议》。

春天来了,大家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到哪里去最好?请仿照例文写个建议。

(三)拓展思路,习作指导。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个地方最值得人留连往返?

2、要以理服人。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尽力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

(四)学生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练习一 教学要求:

1、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2、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句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3)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而要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齐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5)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全班交流。

2、教学第二部分

(1)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让人特别喜欢读。其实,这样的表达 方法我们也会,比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小溪 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荷花在跳舞。书上也有几 个句子,请读读。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3)四人一组交流。(4)全班交流。

3、教学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 动些?指名交流。(3)学生试写。(4)朗读。

第二课时:读读背背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高耸着,直指天空。

蔚为壮观:蔚,荟萃、聚集。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

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能不能用上这些成语介绍一下。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程、租“这三个字。(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轻、祖“都是 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 一笔都是横。

(3)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 “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每课由两部分构成:(1)话题。编者的话和蔼可亲,娓娓道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呈现本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2)情境图。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虚拟的“交际场”,有的情境图还配有“提示语”。

口语交际学习,要利用教材提供的话题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如入其境”的亲历感、现场感,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交际,提高训练质量。创设情境可以采用“语言描述”、“事先布局”、“模拟表演”等方法。“推荐或自我推荐”的最好活动方式就是“实战”,结合班级评比新一届班委会进行,把口语交际教学与班级生活融在一起,在“实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口语交际的行为问题,不能只顾单纯的推荐的结果。

“互动”是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特点,多个回合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高交际的质量。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当设计一个完整的实践序列,从单一到综合,从浅易到复杂,设计多个回合、采取多种形式,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学生由交际得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最终练就在双边互动多变的交际条件下的应对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教学设想如下:

(1)谈话启发: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决定要成立新一届 的班委会,同学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确定组成人员?(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新的一届班委会将由哪些委员组成呢?

(2)你觉得哪些同学最适合担任呢?发表推荐与自我推荐,指导学生了解推荐与自我推荐的要求。即要说好推荐的理由,可以挖掘自己或他人的优势,也可以谈对这项工作的理解或认识,准备如何来开展工作,谈谈工作设想或构思。(3)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说好。

3、反馈、公布结果。

评选最佳推荐员,表扬毛遂自荐者。

公布推荐结果。请推荐者祝福他们,送上暖人的话语。

4、总结

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些什么?不仅学会了推荐和自我推荐,还有勇气、责任、赏识、服务……

篇3: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文本溯源

1. 文本溯源的缘起

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有距离的。然而, 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生活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人们喜怒哀乐的缘由我们无从体味、无从感悟。如此一来, 学生的阅读就只能浅尝辄止, 这样的困惑在本册教材第十二课《卧薪尝胆》的教学中曾经有过。因此, 这类文章需要我们用研究的态度来解读, 这就是文本溯源。

2. 文本溯源的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本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 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 把它和上下文, 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 找出其间的矛盾, 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这就是孙绍振先生倡导的还原分析法和关键词解读。接下来, 我们就试着解读两个关键词, 向文本语言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3. 关键词解读

(1) 祖宗。在《孙中山破陋习》中, 孙中山的母亲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然而, 当我们凝视我们的祖宗时, 便不难发现, 我们的祖宗留下了多得数不清的让人回味的东西, 毫无疑问, 祖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让人惊叹的!华夏五千年煌煌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造史!

(2) 扬弃。扬弃, 是人对客观事物辨证的态度, 包括继承并发扬光大和弃之如敝屣两种。我们在思考中明晰扬与弃, 在扬与弃的考量中学会独立思考, 我以为, 将这颗种子播撒于学生的心田是教师的职责, 也是本单元内容得以存续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课堂重建

1. 课堂重建的理念

这里的课堂重建不是对别人的否定, 而是相对于文本解读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呈现, 也有不断追求理想课堂的意思。课堂重建的基点是立足儿童, 研究儿童, 发展儿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引领学生关心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课堂重建的策略

课堂重建的策略有很多, 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 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我从自己的角度选择了三个点尝试重建。

(1) 引导体验, 深化理解。譬如缠足, 怎么缠?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孩子是无从知晓的, 更不用说体验了, 仅凭文中的一句话“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 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也是无法形成直观的认识。没有认识, 哪儿来的理解?于是, 我们通过缠手指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缠”的感觉, 当然, 这种体验是逐层推进的;此外, 也可以通过穿不合适的鞋子来引导体会脚被缠裹的感觉。以缠手指等作为观照, 带领学生走进“小脚”的世界。在体验中, 学生深化了对缠足的理解:缠足之“陋”不只陋在小脚的奇丑无比, 更陋在变态的快乐观, 以统治者为代表的一部分男性将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一生的痛苦之上;更陋在人的虚荣心上, 要知道, 寻找一切机会攀龙附凤是当时相当多的平民百姓 (自然少不了各级官吏) 的共同愿景, 当发现小脚成为成本最低廉但极为有效、快捷地叩开深宫大院的敲门砖之后, 缠足自然成为全民风尚;更陋在如此残忍堪称酷刑的行径竟然是母亲亲自给女儿施行的, 可谓是惨绝人寰!当然, 我们不要求所有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和思考理解得如此全面和深刻, 但正因为基于儿童的立场, 我们得想到处于生长拔节期的部分“早熟”儿童, 有了一定的体验, 便有了深入的理解, 也便对孙中山的独立人格和伟大的历史功绩有了体悟, 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认识也不会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四个汉字!

(2) 适时的讲解是最好的引导。对于学习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平等对话是从人格和层次的角度提出的,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毋庸置疑, 然而, 在学养上, 教与学的主体往往是无法对等的, 一个合格的教师, 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权, 学生的学需要这样的教师科学有序且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篇4: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文本的主旨。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二)过程方法

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三)情感态度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平分秋色动物的思想感情,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上课前,我们来欣赏一些天鹅图片。(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斯杰潘老人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破冰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入情入境

(一)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

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可以适当做些批注。

(二)品读“老天鹅破冰”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请你先自己读一读,谁先来读。学生读,出示语段一:“……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1.这是老天鹅破冰的情景,大家都找到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这是沉重的一击,你能把这沉重的一击读出来吗?(生边读边感悟这一击又一击的沉重,为什么可以把天鹅比作了石头,仅仅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吗?课文3、4自然段还从哪些细节可以读出冰层很厚。)

3.是啊,老天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沉重地击打这如此之厚的冰面啊,我把这段话整理了一下。出示整理诗句: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由对“沉重的一击”浅层的反复诵读,使学生体会文字描写的情景,感悟冰层的厚,老天鹅的义无返顾,再现故事悲壮画面。)

4.提升感悟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相机板书,并追问:饥饿勇敢 顽强 意志坚强 强烈的求生欲望 生命 希望……

(2)这样饥饿、勇敢、顽强(指板书)的天鹅,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同情怜悯 )

5.提升品读

(1)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的是什么?(是一首诗)。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这份同情与怜悯,这份诗的韵味,该怎么吟出来吗?你来吟

(2)想起曾经打野鸭,打天鹅,打猎的一幕幕,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板书:后悔,自责,惭愧,内疚)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其间。)

(三)品读“天鹅群破冰”

过渡语: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深深地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感到后悔,自责,对老天鹅油然而生同情与怜悯,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整群天鹅。(出示语段二:……

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1.想像画面,读出画面

(1)这是整个天鹅群们齐心合一起破冰的情景,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又听到了什么呢?

(2)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吗?并读出所看到的画面。

(3)听劳动号子,说听了劳动号子的感受。

2.感悟齐心、欢快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天鹅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2)天鹅们齐的是什么心啊?

(3)同学们,天鹅们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是感到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的啊,为什么这里却说干得是欢快的呢?

3.提升品读

那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到这破冰的队伍中去,和天鹅们一起去破冰,好吗?引读“这位顽强的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第一组同学一起来读,

第二组天鹅紧接上,

三四组天鹅一起读,

大伙儿一起来破冰,

师生配合读出韵律来。

4.提升感悟

(1)归纳板书: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多么可爱的天鹅,他们(指板书:勇敢、顽强……并补充板书。)

(2)同学们是什么让天鹅们如此的勇敢,如此顽强(再指板书)?引出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3)那你觉得这里仅仅是一只老天鹅和一群天鹅这样简单的组合吗?

5.小小的冰窟窿在天鹅们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变成了什么呢?引读下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读的层次,提升感悟的深度,使学生沉浸在齐心欢快的破冰场景,感受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三、回读结尾,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多么可爱的鸟儿啊,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整整30年过去了,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使学生印象深刻,使教学简洁有效。)

四、发出倡议,延伸学习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附板书设计:

天鹅的故事

老天鹅 老人

饥饿 同情怜悯

勇敢 后悔自责

顽强 惭愧

篇5: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班级姓名

一、多音字

yīng(应该)tiǎo(挑战)kōng(天空)zhēng(正月)应挑空正

yìng(应用)tiāo(挑水)kòng(空白)zhâng(立正)

zhã(打折)qiáng(强大)piāo(漂泊)chōng(重新)折shã(折本)强qiǎng(勉强)漂piào(漂亮)重

zhē(折腾)jiàng(倔强)piǎo(漂白)zhòng(重要)

二、成语乐园

1.表现人间亲情、真情的成语:

手足之情舐犊之爱情深意重情同骨肉情投意合恩重如山

2.“兴”开头的成语: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兴师动众兴风作浪

3.与“孙中山破陋习”有关的成语:

陈规陋习除旧布新涤瑕荡秽移风易俗吐故纳新推陈出新

三、“思乡”诗句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5.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四、古诗积累

渭城曲相思

唐王维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红豆生南国,客舍青青柳色新。春来发几枝?

劝君更尽一杯酒,愿君多采撷,西出阳关无故人。此物最相思。

五、课文内容。

1《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会默写)

(1)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前两句写自己思念家人,后两句推想家人也在思念自己,表达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2《孙中山破陋习》

(1)文章讴歌了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2)陋习指不好的风俗习惯,在文中指缠足,破是废除的意思。

为什么要废除?因为它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

(3)“姐姐缠了脚,还能下地干活吗?”(换一种说法)

姐姐缠了脚,不能下地干活了。

(4)“含着眼泪”更能表现妈妈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深深地刺痛”更能表现姐姐缠足这件事对孙中山幼小心灵的影响。

(5)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

3《练习8》

●激励人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成语。(会背会默)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孜孜以求全力以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梅花》(会背会默)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学会写请假条

(1)第一行中间写“请假条”三个字;

(2)正文部分的第一行顶格写上自己对收请假条人的称呼;

(3)自第二行空两格起开始写请假的原因及要请多长时间;

(4)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后加“!”

篇6: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piāodànɡ xīnwén shēnlán wánshuǎ

ɡān jìnɡ fān chuán hū rán qǐ fú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

清()于()及()装()

青()余()级()壮()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8分)

刺眼的()慢慢地()

()的群山 轻轻地()

灿烂的()开心地()

遥远的()满意地()

四、选字填空。(12分)

1、忙 芒

果 连 种 乱

2、课 客

上 文 人 气

3、傍 旁

边 晚 观 依山 水

五、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

1、寒假里。

2、我把压岁钱。

3、多么!

4、你喜欢 ?

六、仔细看图,想想他们在干什么,然后再写几句话。(8分)

阅读伴我行

七、背一背,再填一填。(4+4+3+4=15分)

1、亲近成语。(过年了,那绚丽的夜景一定吸引过你的注意力,把下面的几个成语补充完整,再次走进欢乐夜。)

火 银 不胜

灯火 如堵

2、太阳慢慢地。它那圆圆的脸 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紫色……

3、水乡什么多?、、。

4、天空像,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 的蓝天。

八、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做一做后面的练习。(3+3+3=9分)

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竖(shù)—()矮(ǎi)—()窄(zhǎi)-()

2、小鸟们的云房子造得有趣吗?在下面的画纸上画一画吧!

3、你想造出什么样的云房子呢?先在画纸上画出来,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云房子也造好了: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

九、给下面的句子排序。(10分)

()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演员的天边。

()傍晚,我们一家人去看日落。

()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

()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

()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写好铅笔字

十、全包围结构的字怎么样写更好看?你来试一试。(6分)

趣味百花园

十一、春联对对碰。(10分)

春回大地 四季平安四季春

春盈四海 时雨催红万树花

春风吹绿千枝柳 福满人间

一家和睦一家福 竹报三多

梅开五福 桃李杏春风一家

篇7: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意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通过丰富的想象,揭示了大自然的无限乐趣。课文《猴子种果树》告诉我们大自然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按规律,没有主见办不成事。课文《会走路的树》、学用字词句、《庄家的保护神》介绍了自然中两种小动物的形态、生活特性。课文《问银河》通过仰望银河引发的无限遐想,激发起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33个生字,认识11个生字。

3、认识疑问句,学会问号的用法。

4、编演课本剧。能分清剧中人物,剧情的发展,人物出场的顺序,能流利、大声、有感情地进行对话

5、让他们学会梦想,为未来创造发明、改造自然打好基础。

二、重难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四、学情分析

1、童话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文学作品,是平常阅读最多的读物,这单元的文章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2、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善于想象,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奇特想法,如何使他们想象得有理有序在于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建议

1、字词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识字能力,让他们借助字典、文后生字表,开展自主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

3、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引导学生在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使他们的想象奇特而不荒诞。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流利、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象,使他们的想象丰富而不紊乱。

六、课时安排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二课时 《猴子种果树》

二课时 《会走路的树》

二课时 《问银河》

二课时

练习八

篇8: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应注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在阅读中披文入境, 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 让学生在读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 再现文字中呈现的情景, 体会文本的主旨。

【教学目标】

(一) 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二) 过程方法

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 体验有效学习。

(三) 情感态度

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培养学生爱护平分秋色动物的思想感情, 体悟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 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天鹅的资料图片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上课前, 我们来欣赏一些天鹅图片。 (出示) 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谁能告诉大家斯杰潘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斯杰潘老人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 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破冰的故事。)

过渡:有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 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回来了。突然, 寒潮降临, 北风呼啸, 湖面又上冻了。怎么办?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了。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 (板书课题) , 让我们真正走进天鹅的世界去了解天鹅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的资料交流, 引发出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 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 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 一个“怎么办?”引出震撼人心的故事, 增强了主体感受,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启开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二、精读课文, 入情入境

(一) 直奔结尾, 设置悬念

对面近在咫尺的一大群天鹅, 手里端着一把子弹上了膛的猎枪, 作为猎人应该毫不犹豫地对准天鹅群开枪, 但是他最后有没有这么做? (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

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 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 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 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可以适当做些批注。

(二) 品读“老天鹅破冰”

过渡语:同学们, 我们现在来交流, 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 请你先自己读一读, 谁先来读。学生读, 出示语段一:“……突然, 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 可是它并没有飞走, 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 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 第三次……

1.这是老天鹅破冰的情景, 大家都找到了吗?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这是沉重的一击, 你能把这沉重的一击读出来吗? (生边读边感悟这一击又一击的沉重, 为什么可以把天鹅比作了石头, 仅仅是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在扑打冰面吗?课文3、4自然段还从哪些细节可以读出冰层很厚。)

3.是啊, 老天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沉重地击打这如此之厚的冰面啊, 我把这段话整理了一下。出示整理诗句: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由对“沉重的一击”浅层的反复诵读, 使学生体会文字描写的情景, 感悟冰层的厚, 老天鹅的义无返顾, 再现故事悲壮画面。)

4.提升感悟

(1) 读到这里, 你觉得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里包含着老天鹅的什么呢?根据学生感悟, 相机板书, 并追问:饥饿勇敢顽强意志坚强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希望……

(2) 这样饥饿、勇敢、顽强 (指板书) 的天鹅, 能打动老人的心吗?老人对天鹅动了什么之心? (板书:同情怜悯)

5.提升品读

(1) 大家发现故事中的这段话整理成了的是什么? (是一首诗) 。老人的心就是这首诗内在的韵味, 这份同情与怜悯, 这份诗的韵味, 该怎么吟出来吗?你来吟

(2) 想起曾经打野鸭, 打天鹅, 打猎的一幕幕, 老人又动了什么之心? (板书:后悔, 自责, 惭愧, 内疚) 再品读。

(设计意图:反复吟读, 近距离接触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老人的内心感受, 使学生入情入境, 沉浸其间。)

(三) 品读“天鹅群破冰”

过渡语: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 深深地打动了老人的心, 老人感到后悔, 自责, 对老天鹅油然而生同情与怜悯, 这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同时也深深打动了, 整群天鹅。 (出示语段二:……

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很快整群天鹅, 大约百十来只, 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 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 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 加油!齐心干哪, 加油!”)

1.想像画面, 读出画面

(1) 这是整个天鹅群们齐心合一起破冰的情景, 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 读着读着,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又听到了什么呢?

(2) 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是怎么样的画面吗?并读出所看到的画面。

(3) 听劳动号子, 说听了劳动号子的感受。

2.感悟齐心、欢快

(1)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天鹅们干得是那样齐心?

(2) 天鹅们齐的是什么心啊?

(3) 同学们, 天鹅们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是感到钻心的疼痛, 刺骨的寒冷的啊, 为什么这里却说干得是欢快的呢?

3.提升品读

那让我们也一起来加入到这破冰的队伍中去, 和天鹅们一起去破冰, 好吗?引读“这位顽强的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第一组同学一起来读,

第二组天鹅紧接上,

三四组天鹅一起读,

大伙儿一起来破冰,

师生配合读出韵律来。

4.提升感悟

(1) 归纳板书:多么激动人心的画面, 多么可爱的天鹅, 他们 (指板书:勇敢、顽强……并补充板书。)

(2) 同学们是什么让天鹅们如此的勇敢, 如此顽强 (再指板书) ?引出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3) 那你觉得这里仅仅是一只老天鹅和一群天鹅这样简单的组合吗?

5.小小的冰窟窿在天鹅们沉重的一击又一击变成了什么呢?引读下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 在读中提升读的层次, 提升感悟的深度, 使学生沉浸在齐心欢快的破冰场景, 感受天鹅对生命的热爱。)

三、回读结尾, 升华主题

引读结尾过渡:“是啊, 多么可爱的鸟儿啊, 当时老人离它们才……再也没有动过。”

整整30年过去了, 这枝猎枪还是一直挂在墙上, 它好像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回读结尾, 自然而形象感悟文本的主旨, 使学生印象深刻, 使教学简洁有效。)

四、发出倡议, 延伸学习

同学们,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课后我们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查阅材料, 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议书。

篇9:苏教版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爱阅读,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学中,应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积累”。把阅读与口语交际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冒”“破裂”“饱胀”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自主、个性化的阅读;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难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荷花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谜语激趣

(1)课件出示:“一个小姑娘,身穿白衣裳,坐在水中央。”学生猜谜。(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3)教师播放荷花视频,学生欣赏。(4)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理清课文线索,潜心品读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回答)(2)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并板书:闻、看、想。(3)师抓住这三条线索,引领学生学习。①“作者闻到了什么?”生回答,教师板书:一阵清香。②“作者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板书:荷叶、荷花。(4)学习描写荷叶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玉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碧绿和大圆盘说明什么?”②生回答,师板书:叶——多、绿、大(5)学习描写荷花的句子。①课件出示(图文并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②体会荷花三种不同的姿势。师板书:才开、全开、没开。③理解“冒”“饱胀”“破裂”这几个词。让生上台表演这几个动作。④课件演示荷花冒出来、饱胀、破裂这几个动作。⑤指名读书,其余学生合上书,用心倾听,边听边想象画面。⑥根据板画背诵第2自然段。

3.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背诵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3)语言训练:蜻蜓蜻蜓,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小鱼小鱼,你刚才跟荷花仙子说什么啦?还有,其它的小家伙都躲到哪儿去了,你不想跟荷花姐姐说些什么吗?(4)熟读成诵。

4.挖掘文旨,实践中求发展

过渡: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哩。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你知道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吗?

(1)说说画家是谁?(生回答,师板书:画家是大自然)。(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3)学生交流。

5.总结课文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欣赏了一池的荷花,作者喜欢荷花,老师喜欢荷花,你们也喜欢荷花,这说明了我们大家都热爱大自然。

6.拓展练习

站在荷花池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荷花闻 一阵清香

看叶:多、绿、大

花:才开、全开、没开

想 自己是一朵荷花

七、教学反思

《荷花》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课后笔者仔细回顾了这节课的过程,学生之所以能够很快走进文本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这两点上做得比较好:

1.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

笔者在“看荷花”一节的教学上花了较多的精力,是为了让学生对荷花的美有所感知,从而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表象。这样,才能运用这些表象展开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

2.丰富的想象还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

鲜明的表象为想象提供了材料,但光有材料还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不足之处在于,引导学生方面还要不断加强,还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如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第二自然段(看荷花)上,不断地纠缠在这个问题上。今后在类似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上一篇:曹王镇中心小学第二轮课堂教学系列化达标活动通知下一篇:毛相林事迹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