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2024-05-05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军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懂得在文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教学准备: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声效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在师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昨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关云长刮骨疗伤)那么,关云长刮骨疗伤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小结: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而本文,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2.板书“沃克”和“刘伯承”,相机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沃”和“承”。

3.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1)出示含有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课件出示生字词)

年龄土匪绷带拒绝施行麻醉剂

哼叫由衷勉强堪称晕过去一声不吭

(2)引导学生更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学情预设:

学生在读词语时易把“施行”的“施”读成“shí”、“勉强”的“强”读成“qiáng”。

学生在给生字“拒”扩词时,可能组成词语“距离”“规矩”等。教学策略:

若学生出现读错的现象,教师引导其他同学为其正音。

若学生出现同音替代的现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拒”和“距”“矩”,并分别组词。

用学生熟悉的相类似的故事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意了故事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组词扩词,是为了更换语境,在新的语境中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再认识。

二、速读课文以学定教。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学情预设:

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

刘伯承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

开始,刘伯承为什么谎称自己叫“刘大川”?

„„ 教学策略:

教师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

对那些易于回答的问题,请知道答案的同学予以帮助;

对那些有思考价值、值得阅读探究的问题,将其逐一梳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自主解决。

在这里,教师还可以转变角色,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

关注学情,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读书,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顺学而导。

教师相机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1.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11 小节,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这部分内容说得更清楚一些。)

(2)借助资料,了解刘伯承的伤势,体会刘伯承的从容镇定。(课件出示刘伯承受伤的资料)

资源共享:1916年,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3)分角色读前11节,注意人物语气、情绪的变化。师读沃克的话,生读刘伯承的话,体会这一部分人物对话的特点。

教师相机小结:这是一个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4)相机解决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2.借助资料,体会意志之坚。

(1)指名读12——15节,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学情预设:

学生在前面提出了“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保持清

醒的大脑做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切入,借助课外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课件出示资料)

资源共享:“孙膑失去了双腿,依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我失去一只眼睛,只要还有健全的大脑,也可以驰骋疆场,为祖国效汗马之劳。” 学情预设:

学生在这一部分没有问题质疑。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读刘伯承的话,从他“平静”的话语中感受他为国效力的坚强决心和钢铁般的意志。读沃克医生的话,感受刘伯承在手术中将要面对的巨痛。(课件出示刘伯承与沃克争执的资料)

资源共享:“敢不敢做是你的胆量问题,受不受得了是我的忍耐力问题!”

(2)相机解决学生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3.紧扣细节,体会意志如钢。

教师相机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摘除坏死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让我们再次目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1)自读17小节,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学情预设:学生在自读自悟这一部分时,感受比较强烈,交流很顺畅。教学策略: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情预设:学生在自读自悟这一部分时,感受不够强烈,交流受阻。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课件出示手术时的录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动情的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相机过渡: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自己一共割了72刀时,他惊呆了,这哪儿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一个——军神!

(3)齐读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相机解决学生在此提出的相关疑问。(课件出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话)

教师相机小结: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军人都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赞叹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4)针对前面学生或教师提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对课文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法感受不深。教学策略: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本文重墨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是为了衬托刘伯承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教师相机小结:这种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如对话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既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又注重了人文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四、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出示小诗,感情朗读。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惊慌失措,心惊胆寒;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狮下江南的一幕;之后,主动请缨,席卷大西南。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再读课题。

3.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1)同学们,慈祥的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刘伯承的照片)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激情朗读自己所写内容。

4.扩展延伸,熏陶感染。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马克思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彼岸。”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跨越困难和挫折,到达胜利的彼岸。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从下面的几个话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实践。

1.搜集有关刘伯承的事迹或像刘伯承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读一读,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2.搜集关于意志力的名人名言进行摘抄。

3.同学之间自由组合,排演课本剧《军神》。

板书设计:

军神

沃克冷冷——→柔和——→肃然起敬

刘伯承病人——→军人——→军神

从容 镇定 意志如钢

篇2: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知识目标: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读。板:23 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 生:种花 板: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1)轻声读这句话。(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这里的真金是指那黄灿灿的金子吗?

生2:前面不是说,彼得没找到金子,这里为什么又说找到了? 生3:“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另外的含义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首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4小节。

板:真金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1.自读自悟,学习第4小节。

(1)轻声读读第4小节,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这块土地很肥沃。生2:这场雨下得很久,很大。生3:这块土地适合植物生长。(2)交流(出示第4小节)(3)指导读好第一句。

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演示小草长出来的动画图,师描述:同学们瞧,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 生1:这小草一定长得很美。生2:人们会喜欢这些小草的。

生3:既然可以长草,那么也可以用来种花。生4:土地一定很肥沃,可以用来种植。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们长得真美,如果是种花,也一定会很不错的。生2:这块土地很肥沃,可以用来种一些东西。(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第5小节。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5)(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1:他要种花。生2:他相信他会成功的。生3:他要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体会:全部精力)生1:彼得正在热火朝天地劳动。生2:彼得非常高兴,非常自豪。

生3:他对每个人都是在骄傲地说,说他的成功。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后半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1:这是我自己的劳动所得。生2:劳动能换来收获。

生3:大家都勤快地劳动吧,这样,才能创造财富。

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勤劳、智慧、抓住机遇、不空想)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四、畅谈梦想。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优秀教师。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生1:将来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实现这个梦想。生2:我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翱翔在祖国的蓝天。我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好成绩,因为当飞行员需要很多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愿意把自己的梦想告诉更多的人吗?那就请你用手中的笔 把你的梦想写下来,好吗?

附板书:

金子

梦想 ――→ 实现

若有所悟

真金

篇3: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一、文本溯源

1. 文本溯源的缘起

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有距离的。然而, 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生活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人们喜怒哀乐的缘由我们无从体味、无从感悟。如此一来, 学生的阅读就只能浅尝辄止, 这样的困惑在本册教材第十二课《卧薪尝胆》的教学中曾经有过。因此, 这类文章需要我们用研究的态度来解读, 这就是文本溯源。

2. 文本溯源的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本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 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 把它和上下文, 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 找出其间的矛盾, 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这就是孙绍振先生倡导的还原分析法和关键词解读。接下来, 我们就试着解读两个关键词, 向文本语言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3. 关键词解读

(1) 祖宗。在《孙中山破陋习》中, 孙中山的母亲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然而, 当我们凝视我们的祖宗时, 便不难发现, 我们的祖宗留下了多得数不清的让人回味的东西, 毫无疑问, 祖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让人惊叹的!华夏五千年煌煌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造史!

(2) 扬弃。扬弃, 是人对客观事物辨证的态度, 包括继承并发扬光大和弃之如敝屣两种。我们在思考中明晰扬与弃, 在扬与弃的考量中学会独立思考, 我以为, 将这颗种子播撒于学生的心田是教师的职责, 也是本单元内容得以存续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课堂重建

1. 课堂重建的理念

这里的课堂重建不是对别人的否定, 而是相对于文本解读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呈现, 也有不断追求理想课堂的意思。课堂重建的基点是立足儿童, 研究儿童, 发展儿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引领学生关心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课堂重建的策略

课堂重建的策略有很多, 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 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我从自己的角度选择了三个点尝试重建。

(1) 引导体验, 深化理解。譬如缠足, 怎么缠?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孩子是无从知晓的, 更不用说体验了, 仅凭文中的一句话“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 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也是无法形成直观的认识。没有认识, 哪儿来的理解?于是, 我们通过缠手指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缠”的感觉, 当然, 这种体验是逐层推进的;此外, 也可以通过穿不合适的鞋子来引导体会脚被缠裹的感觉。以缠手指等作为观照, 带领学生走进“小脚”的世界。在体验中, 学生深化了对缠足的理解:缠足之“陋”不只陋在小脚的奇丑无比, 更陋在变态的快乐观, 以统治者为代表的一部分男性将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一生的痛苦之上;更陋在人的虚荣心上, 要知道, 寻找一切机会攀龙附凤是当时相当多的平民百姓 (自然少不了各级官吏) 的共同愿景, 当发现小脚成为成本最低廉但极为有效、快捷地叩开深宫大院的敲门砖之后, 缠足自然成为全民风尚;更陋在如此残忍堪称酷刑的行径竟然是母亲亲自给女儿施行的, 可谓是惨绝人寰!当然, 我们不要求所有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和思考理解得如此全面和深刻, 但正因为基于儿童的立场, 我们得想到处于生长拔节期的部分“早熟”儿童, 有了一定的体验, 便有了深入的理解, 也便对孙中山的独立人格和伟大的历史功绩有了体悟, 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认识也不会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四个汉字!

(2) 适时的讲解是最好的引导。对于学习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平等对话是从人格和层次的角度提出的,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毋庸置疑, 然而, 在学养上, 教与学的主体往往是无法对等的, 一个合格的教师, 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权, 学生的学需要这样的教师科学有序且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篇4: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金子,齐读课题。

2.同学们,你们见过金子吗?金子是什么?(一种贵重的金属)人们也常常用金子来比喻什么?(珍贵的东西、美好的心灵或品质„„)3.今天的课文跟金子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出示生字词,自由练读。淘金者 绝大多数 彼得·弗雷特

不甘心 附近买地 挖掘 坑坑洼洼 金钱

倾盆大雨 冲刷平整 松软 绿茸茸 若有所悟 装扮 美丽 娇艳 实现 指名示范读词,读后评议是否读正确了。(注意:“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齐读生字词

3.分段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出不足,进行纠正训练。

三、了解课文梗概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围绕“金子”一词用几句话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2 金子

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精心培育、找到真金 2.讨论:彼得·弗雷特到底有没有找到真金?(学生各抒己见)3.齐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

1.认读田字格中的生字,口头扩词。2.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板书示范,揭示重点: 甘:笔顺为横、竖、竖、横、横 附:中间的“单人旁”应写在竖中线上。钱:右边要充分展开,特别是斜钩要长一些。

盆:上面“分”中的一捺要展开,下面“皿”的最后一横要长,托住上面部分。4.学生在书上用钢笔描红。课后练习: 1.练习朗读课文。2.书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3.理解“金子”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淘金者 绝大多数 彼得·弗雷特 不甘心 附近买地 挖掘 坑坑洼洼 金钱 倾盆大雨冲刷平整松软绿茸茸若有所悟装扮美丽娇艳实现(“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二、回顾课文。1.快速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课文题为“金子”,你能围绕课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围绕“金子”说几句话吗? 2.根据课文内容来把大家刚才说的整理一下。板书: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全力培育、找到真金

3.大家看看课文的内容,前后比较一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问题是针对课文提出的,答案还得从课文中去找,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好课文。我们要逐步学会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阅读理解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

这一段中有个词“蜂拥而至”,什么叫蜂拥而至?(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说明来的人怎么样?(很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淘金者“蜂拥而至”?(听说„„希望„„)所以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结果如何?(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2.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淘金者们从满怀希望到扫兴离去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变化。(指名读,齐读)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在众多的淘金者中,彼得·弗雷特也是其中一员。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你觉得他和其他淘金者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同样满怀希望,不同的是,他更吃苦耐劳)从哪里看出他更吃苦耐劳?

(不甘心、默默地、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3.结果如何呢?

(没有发现一丁点儿、失望、连„„都没有、准备离开)4.读到这里,你对彼得的遭遇有什么想法?

是啊,命运真是太残酷了,对这样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却把他的希望完全敲碎。彼得·弗雷特开始时不甘心落空,正是因为他相信——(像他这样付出劳动,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实现梦想)而事实却敲碎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准备离开。

(三)第四-七自然段

1.命运真的如此不公平吗?如果彼得就此离去,那么他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故事。来,我们来读读接下去又发生了什么?

自读4-7自然段。

2.你们知道彼得最后怎么样了? 齐读第7段

(1)彼得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你们觉得他的真金是指什么?(收获鲜花——财富——实现梦想)(2)他说话时是怎样的心情?(非常骄傲)对,也就是“不无骄傲”。

3.那他为什么会成为唯一有所收获的人呢?再读读4-6自然段,圈出你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词和句。

学生交流:(发现、若有所悟、全部精力)(1)发现

彼得发现了什么?描述一下他所看到的情景(„„)若有所悟,他悟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很有根据„„)你举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有心人、聪明人)(2)全部精力

彼得不但是个有心人,而且非常吃苦耐劳,这点我们从上文已经感受到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付诸行动。想一想,培育花卉要做哪些工作,他会怎么做呢?

(不怕辛苦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不分日夜照顾鲜花、四处奔波销售„„)齐读4-6段

4.现在你找到刚才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吗?(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学生交流(„„)同学们说的真好,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你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5.彼得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生活有没有欺骗他?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没有亏待他? 现在你对彼得最后所说的话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再来好好第七段。

“真金”指什么?(财富、美好生活、明白了生活的真谛„„)6.看着彼得·弗雷特骄傲的笑容,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这样说: 要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彼得?弗雷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有什么梦想呢?从彼得·弗雷特的故事中,你对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了什么想法?

阅读后有所领悟,还能举一反三,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你不仅是一个会读书的人,还是一个把书读活了的人。

篇5: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行为努力做到:

其一,务本。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其二,和谐。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对话情境当中,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结构产生认同和赞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书记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 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相机板书:美)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3)吉林处于我国东北,气温十分寒冷,所以“遇冷”这一条件很容易满足。那它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最初(),逐渐(),最后()。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篇6:小学语文:第七单元《军神》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苏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上一篇: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下一篇:房屋修缮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