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024-04-09

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精选6篇)

篇1: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读题。

2. 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样的人?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1. 自学课文。

2. 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2)生字词释意。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款待 陷害 较量 寻思 依附草木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2至7自段)

3. 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

4. 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2、3);第二层(4_6);第三层(7)。

(五)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

2. 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层?

(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感悟。

3. 讨论交流:

(1)林冲的“谦虚忍让”。

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

②第四自然段: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请教了。”“只好”说明了什么?

③第六自然段: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输了”吗?

(2)林冲武艺高强。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评价: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出手迅捷、武艺高强)

4. 小结:林冲是一个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人。

5. 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

(1)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

(2)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

(3)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 表达方法提示:对比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 指名读。2. 这一段写了什么?(这一段写洪教头满面羞惭地离开)

3.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这是为了拿它和他起初傲慢无礼步步逼人的样子相对比,说明他自尝苦果)

4. 齐读第八自然段。

(二)复述课文。

1. 揭示提纲。

(1)林冲被押解到柴进庄上。

(2)林冲被迫和洪教头比武,获胜。

① 洪教头挑动比武。

② 两人交手。

③ 林冲获胜。

(3)洪教头羞惭离去。

2. 参考板书内容,组织语句。

3. 分4人小组,轮流复述,同学评议。

4. 推选代表到班上复述。

5. 教师小结。

(三)表达方法提示:对比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在写以人物为主的习作时,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后,我们感觉到文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得入木三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特点,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什么是对比描写呢?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林冲)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一个谦让,一个傲慢;一个有礼,一个无礼,非常鲜明。这样把两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放在一起来描写,以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达方法,就叫对比描写。我们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

(四)创新与实践

《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像武松打虎、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请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水浒传》,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提示:先选一则故事多读几遍,然后概括出主要内容。讲的时候,要注意抓住主要内容,讲出大概的意思就行了。)

板书设计

林冲: 躬身施礼 起身让座 只好拿起 还招 抡起棒扫

洪教头 :全不理睬 也不相让 使招 踉跄 措手不及 倒地 甩棒

课后作业:

1、练习册;

2、课堂作业本;

3、看《水浒转》

24少年王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 耽误 晶莹 贴补 孝敬 明媚 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②“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1—2 人/次。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指名说。明确: 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二、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正课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2、再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做批注。说说王冕在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指名说。感受

4、读中品味赏析: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4、齐读“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5、读六、七自然段。体会王冕坚持学画的毅力,感受他画荷花的绝妙之处。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孝敬 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 勤学苦练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25《黄鹤楼送别》

26清平乐村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步骤 :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篇2: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备课教师贾艳红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编排了三篇课文《雾淞》《春联》《古诗两首》。《雾淞》一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淞的瑰丽和奇特,向学生展现了一派北国风光,还说明了这一奇观的形成原因。《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通俗小品文,介绍了春联这一中国独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古诗两首》则是要增强学生古诗积累,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诗歌的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喜欢诵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4.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5.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划分:

《雾凇》

两课时 《春联》

两课时 《古诗两首》

两课时 《习作七》

两课时 《练习七》

四课时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经验 自由表达

23、雾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积累优美语言,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2)板书课题。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

长堤 俗称 凝固 摄氏 夜幕 零下 淹没 模糊

2、学生自由识记字形。

3、教师重点强调“凝”、“幕”、“摄”等字。

4、学生动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写了什么?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题词读一下好吗?

2、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3、读了江爷爷的题词,大家现在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二、精读感悟:

(一)、景观: ①精读第一自然段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出示雾凇课件,或书中插图。

过渡: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

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大家说得真好,积累的词语真多,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自由地读读第一小节,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1)指名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的句子。(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a、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c、指导把这几个词读一读,要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边想刚才的画面,边读。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再读读.4、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那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②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前一天晚上,十里江堤上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了!

2、(出示图片或看128页插图)现在,你们已经来到江边了,我想采访一位小游客,说说你初见这雾淞时的心情怎样?(指名回答)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把文章的最后一节读一读。(自由读)

3、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号的意思,理解这句话。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

(二)、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人民感到奇怪的是:这奇特的自然景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1、自由读课文,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就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老师请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将重点字词注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4、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5、建议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9、小结:雾凇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顺江绵延,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三、指导赏背

1、同学们,《雾淞》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让我们把这篇文章在完整地、自由地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2、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四、总结全文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课后,大家在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能完成这个课外阅读作业吗? 板书设计:

22、雾凇

景观 形成

闻名全国的奇观

教学反思:

24、春联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2、通过读悟,感受春联的特点:内容美、对仗美、音律美。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读读这些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花园中。今天,咱们就一起到这座百花园中去畅游一番。齐读课题:春联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重点指导下列字的读音:百业兴(xīng)揣(chuǎi)摩

3、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张贴 浏览 增添气氛 歌颂 和睦 欣欣向荣

和谐 声律 揣摩 奥妙 抑扬顿挫

开卷有益

(2)、指名读课文,读了课文,你对春联已有了哪些了解?

4、看来,春联的学问还真不少呀?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呀!

三、学春联

1、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笔画出课文写了那几幅春联?

2、这些春联该怎么读呢?同学介绍经验和方法,老师及时鼓励表扬。

3、自由练读,指读,同桌互读。

4、创设情境,读好

激情:看着这些春联,同学们想不想选一幅过年时贴在自家门上?可这么多春联,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希望你们以充分的理由来说一说。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幅春联进行准备。(2)推荐春联把自己收集的春联读给大家听。(3)小结引导,鼓励表扬

听了你们的推荐,我感到每一副春联都让我爱不释手,春联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四、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生字词:

增添 浏览 歌颂 欣欣向荣 辞旧岁 声律 开卷有益 张贴 奥妙

2、学生自由识记字形。

教师重点强调“增添”、“览”、“奥”等字。

五、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到春节,人们就会欢天喜地地写春联、贴春联,用这种朴素的文化形式来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乐此不疲。那么,春联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具体来说,有哪几方面的“美”呢?

二、品读(第1节)内容美。

1、让我们先来学习第1小节。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

2、那些春联,分别什么意思?默读第1小节,运用做记号的方法自学:用横线标划出春联,标上序号。用波浪线标出相应的意思。

3、同学们,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绘了美丽春光;有的展现了祖国兴旺景象;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多的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那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列举了怎样的春联呢?(学生交流)。

4同学齐读四副春联。

5、出示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谁来单独为同学们朗读?连请三位同学。其余同学边听边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听、闻到了什么?(春天到了,芳草茵茵 碧连天,一树树粉红色的桃花开得很旺,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幅春联描绘了美丽的春天。

6、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下面三副春联。(读读,想象,再联系。)

7、交流

(1)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春回大地后大自然的秀色,明媚春光照耀下,呈现出百业兴旺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2)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勤劳致富,生活和和美美;全家团圆,其乐融融。)(3)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梅花开放,色彩绚丽,异彩纷呈,翠竹平安生长,生机勃勃。)

(生活丰富多彩,平安吉祥,祝愿。)

8、谁来美美地读读这些对联?

9、读着一副副春联,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一起把作者的感慨读一遍。

10、看着这样火热的场面,听着如此激动人心的旋律,相信同学们的心也和老师一样被燃烧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几副春联。

11、我们在朗读中,充分感受了春联的什么美?板书(内容美)。课文为了有条有理地介绍,用的“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这样的句式。让我们来欣赏一遍。分工练习朗读。

12、读了第一段你有什么感受?(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三、品读(第2节)对仗美。

1、课文第2节介绍了春联的什么美呢?(对仗美)读“对仗”。

2、用文中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对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3、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对联是怎样对仗的?

4、另四副春联又是怎么对仗的呢?任选一副来评析一下。

5、欣赏 填对子

a.爆竹传吉语;腊梅报新春。b.风绿千条柳-,雨()万朵花。找出春联中的对仗

6、小结:春联中的字句真大,对仗工整、精妙,这是一种高水平的技巧。因此作者说: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四、品读(第3节)声律美。

1、春联第3节是什么呢?指读第3节(声律美)

2、怎样读才能体现出声律美呢?请三个同学读,大家评一下。

(评议中明确“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才是声律美。)

3、各自读练。

五、齐读第四段。

为什么说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学生合作交流)

六、小结

通过《春联》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体味到春联的语言美、意境美,所描绘的景色美。)

七、作业

1、摘抄背诵文中的春联。

2、搜集春联的有关资料,准备出一期“创意春联”板报

板书设计:

内容

各种各样

23、春联

特点

对仗

声律美 教学反思: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解古诗,学习生字,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感受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

3.为学生补充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春节,导入新课

1、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教师交流总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

3、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 会有同学会问:“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元日”并非现在的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新年”一般会指公历的一年之首,也就是1月1号。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看完课题,现在我们把书打开,看看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揣摩诗意。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

(1)检查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指明读。

教师更正读音,着重指出生字的读音:爆、屠、符。(2)检查看,请同学说说看课本插图的意思,大致说说这首诗主要说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诗句,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弄懂了第一句诗的意思,那有谁能来有感情的读读第二句诗,注意第二句的生字词:屠苏。

师生相互交流屠苏的意思:指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大大小小朝东喝屠苏 酒。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春风送暖,感受美好的春天来临。

学生小组交流第二句诗句意思,指名回答。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第二句诗句也弄明白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谁能把3、4两句诗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师生相互交流重点词意思:①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光辉灿烂的意思。

②总:都的意思。③新桃、旧符:都是桃符的意思。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从汉代起即有用桃木做桃人、桃印、桃符等避邪的风习。我们现在的春联就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学生相互交流3、4诗意。

师:有谁能够自告奋勇的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要给你们一个更大的挑战,有谁能把整首的

意思说说呢?先自己在下面整理一下。

(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春风已把温暖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学生回答,教师随时点拨,或引导学生相互帮助。

5、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6、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小组比赛,哪组背得最好!

四、细读古诗,体悟诗情(课件演示)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又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景物来表现的。

师生相互交流: 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议一议,诗人是怎么样通过对新年元日热闹、欢乐的动人景象的描写来抒发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小结: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饮屠苏酒,却是按照先少后老的次序进行的,言辞中寄寓着诗人欣欣然于年轻一辈的健康成长,期待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的有所作为,同样也期待着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换”字,王安石不仅仅是期待着新桃“换”(变)旧符,他期待着更大的“变”,更深的“变”,那就是变革政治,变法图强。

五、课后作业

根据诗意,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编写一个古诗故事

第二课时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3.指生朗读。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2.学生交流。说

(1)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指出来。请“小老师”帮助解决。绝:绝迹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灭:绝,尽 蓑:用棕或稻草等编成的雨具 笠:用竹叶编成的遮阳、挡雨的帽子

(2)根据诗句指生描述图意: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3)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

(4)你有什么补充的?(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画

(5)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65)听了介绍,在读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7)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孤独、清高的老人,一起走进这寂寞、冷清而凄凉的世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教学反思:

习作7

教学目标要求:

1、学习能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把生活中捕捉到的能打动心灵的真实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

2、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多幅图片,准确地把握图意,通过丰富而独特的想象,连贯、具体、生动地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教学重难点:

重点做到说写结合,图文结合,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场景打动我们的心灵,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及时地用照片、文字或是自己下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打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组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真实景象。

2、出示文字:星期六的傍晚,天阴沉沉的,还不时飘着细雨,几只家燕在马路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着。突然,一辆大货车呼啸而过,我的心一紧,禁不住闭上了眼睛,我知道不幸的事发生了„„

3、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4、猜猜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生猜想)

5、出示照片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从现场给我们拍摄到的六幅照片。出示挂图中的六幅照片。

二、指导看图

1、要想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还得仔细地观察图片。让生回顾学过的看图方法。

2、师做总结:观察图片要按序观察,合理想象。(板书)

3、引导观察一至五幅图

三、说一说

1、学生自由练说图意,师巡视指导。根据提示:看看那几只家燕的神态怎样?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它们又会怎么做呢?

2、选择最打动自己的画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同桌互说。

3、全班交流:哪些画面最打动你?为什么?

四、写一写

1、学生完成初稿

提示: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下列词语中选取几个词运用在你的习作中,也许会给你的习作增色不少。

奄奄一息 挣扎 惊恐 愣住 凝望 不知所措 心如刀绞 悲痛欲绝 泪如雨下 凄惨 哀鸣 声嘶力竭 竭尽全力 拉拽 叼盘旋 默默无言 精疲力尽 无可奈何 肝肠寸断

2、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初稿。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要把文章写得生动,除了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复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俗话话:“文章不厌百回改”所以老师希望你们写好作文后,一定要认真修改,仔细推敲习作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只有这样,作文的水平才能提高得快些。老师相信你们通过努力也一定会把本次习作写得很好的。

二、修改习作

1、学生自己修改

2、小组相互修改

把你的习作跟小组里的同学交换,互相修改。你觉得他哪个地方写的比较好,哪个地方还要修改的?

3、指名朗读习作,师生评议

把修改好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看看还有那些地方需修改。师生共同评议。

4、再次修改

三、认真誊抄习作

教学反思:

练习七

【教学目的】

1、处处留心,读短文,理解春联的含义。

2、读读背背,积累成语和春联。

3、写好钢笔字。

4、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压岁钱应该如何用才有意义;每个同学都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成语,使学生明白压岁钱应该如何用才有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读处处留心一段话。

2、说说你觉得该补个什么字?

3、学生自由练习。

4、交流讨论。

5、照样子对对子。(1)读一读例子。(2)自己试着对一对。(3)同座交流,集体交流。

二、作业:

1、对对子:见书134页 第二课时

一、成语积累:

1,学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后,你们悟道了什么? 2,读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3,查阅词典,结合实际,说说你对成语的理解。

二、分组读背成语: 1,教师巡视检查。2,小组竞赛。

三、学习春联:

1、读一读春联。

2、说说这些描绘了什么景象?

3、学生互读互背。

四、写好钢笔字:

1,观察范字,要注意的笔画。2,练习写钢笔字。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压岁钱怎么用

教学目标:口语练习

一、导入课题。小朋友们,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长辈送给你的压岁钱吗?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来谈谈压岁钱怎么用。随机板书课题:压岁钱怎么用?

二、小组交流。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小朋友听听。

三、小组汇报。

1.每组推荐一位小朋友,上台讲讲你是怎么用压岁钱的?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看看台上哪位小朋友说得清楚、明白。

2.学生上自讲述自己对压岁钱的使用情况。3.学生评价:你认为谁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明白了? 4.台下学生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5.如果台下小朋友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师小结。下面讨论讨论,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谁说得清楚、明白。(小组交流)

五、谁愿意当一次小评委,评一评谁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为什么你认为他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

六、教师小结。小朋友评价得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的压岁钱应该用在孝敬长辈、学习、帮助他人等该用的地方。

七、小组准备短剧。下面我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

八、小组汇报。

1.老师指导一组学生表演,学生分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学生交谈起来。

2.再请一组学生表演。

九、教师小结。会天,小朋友明白了应该怎样花我们的压岁钱才有意义,希望大家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好吗?

篇3: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4: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一、表达性的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

第7课《虎门销烟》课后设计了一道写话题目: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抒写自己阅读课文之后的感想。

教例: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凝视着这位民族英雄,心潮澎湃。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目眺望着远方,充满了坚定,充满了力量,让敌人胆寒。(师:写得很有气势!)他端坐在那里,似乎在沉思,在担忧,在下最后的决心,(师:你前面已经说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坚定,这会儿又犹豫啦?想一想虎门销烟的意义?)哦,他端坐在那里,似乎在神定气闲地指挥着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师:恰当地引用课文的语句,不错!)他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重任,(师:“柔弱”一般用于女子或孩子。建议改为“他用自己的双肩”。)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将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铭记那个伟大的壮举,将那个光辉的名字铭刻于心——林则徐!

第16课《李时珍夜宿山寺》课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笔题: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以“李时珍,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第12课《开天辟地》以瑰丽的想象描绘了这样一个千古神话故事,学生读完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写一段话,赞美一下你心目中的盘古。提示学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特别是课文描绘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语段。

二、理解性的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补白的理解性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

第21课《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

教例:(学生朗读)国王指着调达斥责道:“调达,你这个灵魂肮脏的小人!竟然出卖你的救命恩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忘恩负义?什么叫恩将仇报?你就是这样的小人!卑鄙无耻!来啊,将调达重打一百军棍,发配边疆终身服役,用你的余生赎罪吧!(师插话:这国王原来信佛教!)公公,(师:什么?)公公是国王身边的太监。(师插话:哦!这里还有公公。)公公,昭告天下,九色鹿是神鹿,从今往后就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特级珍稀保护动物,任何人都不得伤害!”

三、转述性的练笔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第20课《珍珠鸟》从“我”的视角叙述了珍珠鸟逐渐亲近我的过程,我们可以尝试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你以“珍珠鸟”为角色,叙述逐渐亲近、信赖主人的过程。尽管是一个叙述人称的小小转换,但是,学生却领略了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笔下的文字在课文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既汲取了课文中精美的叙述语言,又有了自己特有的词汇、语句。

第19课《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一段对话,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你从两个人的“电话”中知道了什么?请你用第三人称简要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教例:(学生朗读)我从电话中知道了那个男人。(师:哪个男人?)那个陌生男人。(师:哪个陌生男人?)就是那个小红车的主人。(师:这就明白了!)他已经换上了新的反光镜,谢绝了我的费用,(师:赔人家的钱,叫……)赔款。(师:准确!)谢绝了我的赔款,并感谢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了字条,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四、迁移性的练笔

课文的语言一般比较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

第1课《老师,您好!》一诗中,用“春蚕、甘露”比喻老师,形象地凸显老师的无私与辛劳。老师还好在哪里?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认识议一议,然后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两个恰当的比喻,体现出老师这个职业的可敬与可爱。这样的练笔,学生在议论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阅读中有了模仿的句式,写一两个句子就变得容易了。当然,句式不能满足于学生写的一两个比喻,而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三个、四个不同的比喻,连成一首小诗,使学生在原先的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第2课《但愿人长久》一文中,重点描写了苏轼在

中秋之夜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尤其是将苏轼心中的所思所想,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述于文字中。阅读教学要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为了什么事?当时心里会有哪些想法?请你将当时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写下来。提示学生,可以模仿课文借月抒情的写法。这样的迁移性练笔着眼于“移情”。

第4课《秋天》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选取了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象。不妨让学生做一回小诗人,写另外一个季节。提示学生选取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模仿诗歌的写法写一两段话。这时候的练笔就是模仿写诗,而各种修辞手法、句式都在这样的模仿中真切地体会到了,有利于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

第5课《天安门广场》一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条理清晰地描述了天安门广场的景物。我们可以借鉴“移步换景”的观察与描写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者班级,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各种景物。这样的小练笔迁移的是方法。

五、想象性的练笔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第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写话题目: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当然,如果转换视角,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小练笔,请学生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他会想些什么?这道练笔题目更贴近课文,也更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想象普罗米修斯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到他的勇敢而富有同情心。

第3课《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描绘个人心中的画面。

第24课《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其实,学完《元日》后,也可以启发学生想象除夕夜的情景,将记忆中的元日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有主题,有生活积累,不难下笔,也不难写好。

六、延展性的练笔

有些课文学完后,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扩展阅读,并将课外阅读收集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写成一段话。这样的延展性练笔其实是读书摘记。

第18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读后,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些,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收集有关互联网的相关知识,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写下来。这样的练笔或许像做专题“论文”,有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

第23课《春联》,也可以设计一道综合性的读写练习题:请你收集有关春联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写一篇关于春联的研究文章。可能这样的练笔不再是课堂上所能完成的,但是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小练笔。如第14课《一路花香》一文,可以设计表达性的练笔:你读了这个寓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写下来。也可以设计想象性的练笔:请你想象这两只水罐在一起时的情景,它们之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呢?然后写下来。所以,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有心者,必然会充分地开掘教材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出恰当的有效的小练笔来。

篇5: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16、背诵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7、背诵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8、《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全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19、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菩萨蛮、如梦令、卜算子等,辛弃疾的词还有《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

20、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着它主流的文学体裁,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1、写出下列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朝代。

吴王夫差( 春秋 ) 林则徐( 清 ) 王勃( 唐 ) 苏轼( 北宋 )

越王勾践( 春秋 ) 诸葛亮( 三国 ) 李白( 唐 ) 刘备( 三国 )

22、有一些姓氏,读音和我们通常的读法不一样,你能读对吗?

任达华 华国锋 冼星海 解东 令狐冲

单田芳 朴诗礼 燕子平应强 尉迟恭

23、熟记跟新年有关的成语。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焕然一新 百废俱兴

千帆竞发 万马奔腾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24、背背春联。

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篇6:苏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晕倒(hūnyūn)似的(sìshì)调节(diào tiáo)

沃克(wò wù)谋生(mú móu)讲述(shù sù)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yào pǐnqíng kuàng bǐcǐsǔnshāng fù jìn

()()()()()

yuàn yì tóuxiánggān tián lún liú sǎo xìng

()()()()()

(三)辨字组词。(16分)

坑()扮()钱()盆()

抗()纷()线()盘()

底()持()镜()热()

低()待()境()势()

二、积累运用部分。(22分)

(一)写近、反义词。(6分)

(1)近义词:骤然--()忧郁--()激动--()

(2)反义词:慌张--()结束--()崭新--()

(二)选词填空。(6分)

希望 愿望

(1)我有一个美好的(),()能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珍惜 爱惜

(2)全家人对小妹妹百般()。

(3)我们要()别人对我们的帮助。

果然 竟然

(4)手术结束了,崭新的床单()被抓破了。

(5)彼得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的鲜花。

(三)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经过思考,他竟把这道难题做出来了。(改“被”字句)

(2)教室里的一块玻璃被小明不小心打碎了。(改“把”字句)

(3)会场上响起了一阵激烈的掌声。(修改病句)

(4)这件事让他几乎差不多失去了信心。(修改病句)

(5)通过自己的劳动,彼得终于实现了。(修改病句)

三、阅读理解部分。(26分)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三天打鱼。一事无成。

师傅领进门。

(2)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一块!你是一位!”

(3)《掌声》一文告诉我们要 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 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

李四光和小伙伴在一块石头后面捉迷藏。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们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突然,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这么大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老师想了想 说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爸爸告诉他:“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1)给短文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4分)

(2)用“ ”画出李四光的疑问。(2分)

(3)老师和爸爸的回答肯定吗?。从、、三个词可以看出来。(4分)

(4)照样子写词语。(4分)

上一篇:幼儿园写教案的流程下一篇:燕青班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