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2024-04-29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通用6篇)

篇1: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东方之珠》展现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寄托了作者对香港明天的祝福。《石榴》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顺序写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而《小露珠》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的品质。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东方之珠》和《小露珠》两篇课文要求会背诵课文。

2、会认、读本单元48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其中29个生字及新词要求会写。

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倾听‛、‚闪耀‛等词语造句。

4、能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6、会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设计‚名片‛。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新词,会用‚越来越??越来越??‛、‚倾听‛、‚闪耀‛等词语造句。

3、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段方式‚总分总‚,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4、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设计‚名片‚。难点:

1、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

2、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并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掌握本单元主要的构段方式‚总分总’, 会围绕一句中心句写一段话。

4、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语言规范正确,条理清楚,紧扣中心。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14、‚东方之珠‛ 二.篇目教学分析

1、文本解读

《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介绍了香港这个繁华的都市。第一自然段简要地介绍了香港重要的地理位臵以及三大景观。第二至五自然段从‚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三大景观具体展现了香港的繁华与美丽。第六自然段点明了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首尾呼应,中间四个自然段都能紧扣开头第一句叙述。

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如第二自然段中,运用了‚漫步在??沐浴着??倾听着??真是舒服极了‛的排比句式,仿佛把读者带入到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举世闻名、碧波荡漾、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五颜六色、奔流不息‛等词语运用得恰如其分,给读者如临其境的感觉。课文除了运用排比写法外还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物更加具体形象,‚??成了??‛、‚??像??‛、‚??如同??‛、‚??真是??‛等比喻句的不同表达,使文章的语言显得丰富多彩。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倾听‛、‚闪耀‛造句。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知道课文是从三个方面介绍香港的;能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4)、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荣,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资源运用(1)挂图或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2)《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第89页——96页(3)语文补充习题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臵(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教案推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通顺、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认不写。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板书课题:14 ‚东方之珠‛

师:知道东方之珠指哪吗?(香港)香港在中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因地产香料,并在此出口而得名。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直到1997年,香港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大家对香港可能感到很陌生,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块走进香港。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关于香港的短片。、播放视频。

3、说感受:听着这动听的歌声,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心里肯定有许多话迫不及待地要说吧!(生发言)

4、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也叫《东方之珠》(板书课题>

5、师:‚珠‛是什么意思?(‚珠‛原指珍珠,你见过的珍珠是什么样的?珍珠美丽明亮,非常贵重,用‚珍珠‛来比喻香港,说明它值得珍爱。)那么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的珍珠呢?‚东方之珠‛呢? 香港不仅繁荣富庶,而且娇小美丽,就像镶嵌在祖国南大门的一颗珍珠。看完这个短片,你想说些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叙述。难怪人们称它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二 初读感知

1、出示自渎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读准生字的字音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1)出示生字,开火车领读.(2)出示生词,开火车领读.(3)快速认读(师任指,生齐读).浅水湾 沐浴 舒服 剧场 精彩 聚集 度假 倾听 结伴 钻圈 溅落 闹市口 商店 夜晚

生词大家掌握的很好,课文还出现了很多优美的四字词语或成语,你能找出来吗?理解的把意思也说给大家听,不理解的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奔流不息、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生字词语大家都过关了,课文读的怎么样了,老师还要检查一下。(课文一共有6小节,请6位同学朗读。)

(1)指名分节读

(2)学生评议,教师及时指导读一些难读的句子.(3)过渡:怎样把课文读得更美些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别人是怎么读的?(4)听录音朗读

(5)过渡:就这样读,会吗?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美美地读一读吧!

4、交流

过渡:读了这么多遍,你们知道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哪些景点吗? 板书 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繁华的街市 夜景

5、分小组朗读描写不同景点的段落,加深学生对课文层次的理解.6、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文哪一小节简要概括了哪3个主要内容呢?(1)指名回答。(第一节)(2)指名读。

(3)指导朗读:这一节交代了香港的地理位臵特别重要,是祖国的南大门,每天有许多船舶、飞机通往世界各地,第一节还介绍了香港三大景观,这些多让人自豪啊!谁来读出这种感觉!(再指名读)

(4)齐读。

(5)写作方法指导:这小节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就叫总领全文。我们在写作时也能借鉴这种方法。

三 学生自我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 香港是(),还是()?? 香港有(),有(),还有()??

四、课时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补充练习1-4题;

3、课后生字描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知道课文是从三方面介绍香港的。

3、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感知。

1、放歌曲《东方之珠》问:刚才同学们听到了哪首歌?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哪里吗?

3、谁能用上:‚香港‛和‚东方之珠‛这两个词说一句话。(‚东方之珠‛是我国的香港。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4、出示:‚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齐读

二、导入新课

1、过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这颗镶嵌在祖国南大门的明珠呢?自己读读课文

2、交流:你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呢?(美丽和繁华)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的?(课件出示: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繁华的街市)

3、你最喜欢哪个景点,自己打开课件,读读看看,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你喜欢它什么?当然读完以后,也可以再读读另外两个景点,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吗?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二节。

1)哪几个同学学习第2节的?谁来谈谈你的感受?(迷人、舒服)2)指名读第2节

3)你从哪里看出浅水湾很美、很迷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金色)4)作者仅仅用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就描绘出了一副美妙的画面,〈浅水湾图1〉看,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海面,洒在金色迷人的沙滩上,真如仙境一般。所以说,浅水湾是——(生说:‚旅游、度假的好地方‛。)你想来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5)〈浅水湾图2〉瞧,每逢节假日,迷人的沙滩吸引来多少游客。人们在沙滩上游玩,在大海里嬉戏,有什么感觉呢?(舒服)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轻读第2句话,去大胆地想象,认真地体会。(生自读句2)

6)谁来带着这种感受说一说。(打开课件)

(因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所以;人们之所以感到舒服极了,是因为他们_______;7)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觉读出来;

2、细读第3节:;(1)说感受(举世闻名,精彩),指名读第3节;(2)是啊,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多观赏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游客;(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因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所以感到舒服极了。人们之所以感到舒服极了,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

7)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大家来读一读第2节,把漫步迷人沙滩的舒服感 觉读出来。(指名读 → 愿意读的读)〈配上钢琴曲〉

2、细读第3节 :

(1)说感受(举世闻名,精彩),指名读第3节。

(2)是啊,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场里,经常聚集着许 多观赏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游客。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非常精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游客:聚集,不时??开怀大笑)

(4)看,海豚,海狮表演开始啦!〈海豚图〉这些海豚在干什么?(嬉水游 戏)海豚和海狮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还有的呢?(生

想象说)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你一定也会——(开怀大笑)。(4)齐读第3节。

(5)今天我们来到了海洋公园,海豚、海狮的表演令人开怀大笑。这么精 彩的表演,你愿意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吗?(出示:今天,我们来到了海洋公

园,海洋馆让我们流连忘返,特别是海豚、海狮的表演,___________________.)

(生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6)小结:有这样精彩表演的海洋公园,难怪会举世闻名。

3、细读第四、五节。

1)乘上去铜锣湾的双层巴士,不多时就到了铜锣湾。一下车,你看到了怎 样一番景象?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指名读第四节 2)重点理解:

A、‚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鳞次栉比‛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楼图〉(指名说:摩天大楼??)小结:房屋很多,一座挨着一座排列着,很密,这就叫做——鳞次栉比。B、从‚琳琅满目‛看出商品多,使我们看得——眼花缭乱。

C、这里的人很多,就像河里的流水一样,永远奔流不息。这就叫做‚人流 如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多的词语?学生说。

3)这里的高楼大厦、商品货物和人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它们的 共同特点。(多)

4)作者就是从‚楼多、货多、人多‛这三方面来写出香港繁华的街市的。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要读出街市地繁华来。

5)微风轻拂,站在太平山山顶,鸟瞰整个香港,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 收眼底,你们看!(看图)

6)出示: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 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指名读第五节

A:中心句,用---画出。中心词:灯的海洋

B:‚灯的海洋‛从何看出?读下文两句。读好比喻句。C:再读注意:整个香港 港湾里 马路上

7)这样的夜景,真是美不胜收啊!谁愿意当播音员,把这么美的夜景介绍 给大家。

四、小结

1、香港的沙滩那样迷人,公园如此著名,街市这般繁华,每一个人都禁不 住由衷地赞叹。齐读最后一节。

2、香港还有哪些地方很有名,你可以介绍介绍吗?

师小结:香港的过去伴随着屈辱,一百多年前,它离开了祖**亲的怀抱,成为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

在1997年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中回来了。我们衷心祝愿香港的 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3、学完课文以后,你们想抒发一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五、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5-7题;

2、用‚倾听‛、‚闪耀‛造句,写在语文书上;

3、练笔: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 来‚写一段话。

15、小露珠

1、文本解读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 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小露珠诞生的时间,再写小露珠 诞生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诞生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悄无声息、毫

不张杨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小露珠收受到小动物们的喜爱。小动

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

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称颂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

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

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

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于一体,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2、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通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无私奉献的品格。

3、教学资源运用(1)多媒体课件

(2)《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第97页——102页(3)语文补充习题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臵(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教案推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通顺、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认不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能说说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

(1)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

(2)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火,声音震山谷。(雷)刚才,小朋友们猜出的雨和雷都是自然现象,老师再出一个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给你们猜:

(3)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摇来摇去真自在,太阳出来去无踪。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读课题,你能把她读美吗?

(课件出示:小露珠在植物上的姿态。)

二、初读课文

图片上的小露珠,课文里的小露珠更美,快打开课本读读。

1、自由读课文,划好自然段,注意读懂句子,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出示小卡片,指名当小老师检查同学们读词语。3.生字词,你们都会读了,放到了课文里你们还会读吗? 指名分节读课文,老师相机纠正。

4、快速浏览,找到你最喜欢段落,把它读好并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5、指名读,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当小评委,听他读得怎么样?

三、理清文章结构

1、同学们喜欢小露珠,读了书你们还知道谁也喜欢小露珠?(动物和植物)

2、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动物喜欢小露珠,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植物喜欢小露珠?

四、精读第1自然段

1、大家都喜欢的小露珠是怎么样形成的,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2、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读懂的内容。

黑板出示:小露珠滚啊,爬啊??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指导朗读,老师范读,重点抓住滚、爬、越来越

4、课件出示小露珠形成过程。你看了以后感受到了什么?

5、你能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小露珠的形成过程吗? 出示提示语,学生自由练说,指名交流。

五、指导生字

六、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1-2题;

2、能和同桌说说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说说‚圆润‛、‚光彩熠熠‛、‚装点‛、‚生机勃勃‚等词语的意思,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无私奉献的品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童话世界,认识了小露珠。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谁?(多媒体展示)

2、能告诉老师她长得什么样吗?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夜深人静,万物都在入睡,小露珠却在这时神秘地出现了,她笑着、滚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让我们一起走进夜幕,到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去找一找,那调皮的小露珠吧!把课本轻轻打开,齐读课文第一小节。

2、清晨,起早的小动物们看见了小露珠,来向她问好了,它们是——(学生答: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请大家轻声读读2-5小节,边读边体会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它们看到的是怎么样的小露珠?

(1)学生自由朗读第2-5小节

(2)你想做哪个小动物来给小露珠问好呢?(3)学生选择朗读2-5小节(多媒体出示)(4)小动物们可真有礼貌,同学们换了你,你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5)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很懂礼貌,也很会打招呼,从这些小动物的话中你感受到了小露珠是什么样的?(相机板书:闪亮、透明、圆润)

过渡:多美呀,大家都喜欢它,让我们一起来当当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向小露珠问好。

(6)齐读2-5小节

(7)听到小动物们都在夸自己,小露珠又会说些什么呢?看,谁愿意来带上头饰,加上动作来向小露珠打招呼?

(8)分角色表演

(9)大家表现地真棒,能完成这个填空吗?(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

3、小露珠这么美,小动物们喜欢她,还有谁也喜欢她呢?

(1)请同学们边看画面边听老师把第6自然段读读。(多媒体出示)(2)多美呀,哪位同学愿意把这样的美景读一读?指名朗读,指导评价。(多媒体出示第六自然段)

(3)花草树木在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么有活力,有生机,同学们看假如你是画面中的向日葵,喇叭花,白杨树,或者是画面以外其它的鲜花嫩草,你能来赞美一下此时此刻自己的美丽姿态吗?

(4)现在老师就是画面中的一棵小草,先听老师赞美一下自己好吗?(多媒体出示)

‚我是一棵小草,我的身上沾满了一颗颗圆润的小露珠,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反射着霞光,就像一颗颗闪闪的小星星,它们让我更加美丽,更有生机了。‛

(5)你们准备怎样来赞美自己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练着讲讲。(6)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花草树木在小露珠的滋润下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读到这儿,同学们你们也该知道谁也喜欢小露珠了?为什么?(7)(出示: 因为小露珠??,所以花草树木感谢小露珠。)(8)让我们把这一幕幕美景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吧!齐;

4、过渡:看到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1)是啊,小露珠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太阳;(2)因为这样,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3)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依依不舍;(出示:用‚____________,好象在说:;(4)天渐渐亮了,小露珠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慢慢地;

5、那,让

(8)让我们把这一幕幕美景牢牢地记在

4、过渡:看到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所以它更欢快的——(爬着,滚着,笑着)它把美丽带给了大家,它自己呢?默读第七自然段,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是啊,小露珠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太阳公公温柔地抚摩下,它为什么还笑着呢?猜猜看,此时小露珠心里在想什么?交流:主要引导学生从小露珠认为能给别人带来美丽就是最快乐得来讲。板书:无私奉献

(2)因为这样,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留住啊,你看--(引读)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引读)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齐读)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

(3)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依依不舍)在这种场面里,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的呢?

(出示:用‚____________,好象在说:__________。‛)的句式说(4)天渐渐亮了,小露珠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慢慢地蒸发,变小了,它的身子越来越轻,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它就要走了,就要向大家告别了,同学们,你们怎样来向小露珠道别呢?

5、那,让我们一起来挽留小露珠,请同学们齐读第7自然段。

6、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出示:同学们都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

7、多么可爱,多么美丽,多么善良的小露珠呀,她把快乐带给别人,她把美丽留给别人,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无私奉献的小露珠呀,我们一起来赞美她好吗?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了小露珠的世界,我们看到了()的小露珠,()的小露珠,()的小露珠,看到了小露珠映衬着鲜花嫩草的美景。小露珠这么可爱,这么美丽,难怪大家都喜欢她,仿佛看到你们也变成了一颗颗小露珠,因为有了你们,我们的课堂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老师感谢你们!

四、课时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3-6题;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6、石榴

1、文本解读

《石榴》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范例。

2、教学目标分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4)、品尝一种水果,并仔细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3、教学资源运用(1)多媒体课件

(2)《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第103页——107页(3)语文补充习题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臵(两课时)

5、教学构想或建议(教案推荐)本课重点写了石榴的花和果,组织教学时,抓住这两点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故有打算课后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桃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通顺、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认不写。3、能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知道枣庄的石榴园驰名中外。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漫谈‚石榴‛,导入新课

你们见过石榴?吃过石榴吗?谁来说说石榴是什么样儿的?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他们对石榴的回忆,这样能唤起他们对教材的亲切感,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检查自读情况。(1)读词语:

(指导读好下列词:‚喇叭‛的‚叭‛读成轻声,‚红白相间‛的‚间‛读jiàn)

(2)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 板书: 石榴 春天叶 夏天花 秋天果

●初读课文时,教师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学生自读时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因为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么可爱又好吃的石榴在哪里?教师简介枣庄 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理解“驰名中外”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甚‛注意小八的位臵大小,‚讯‛的横折弯钩

五、课时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补充练习1-3题;

3、观察一种水果的颜色、外形,品尝一下,查阅资料,了解这种水果的生长情况及其他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3)、品尝一种水果,并仔细观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家乡的石榴园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石榴的哪些生长过程? 春天叶________ 夏天花________ 秋天果_______它们长的怎么样呢?

二、自主协作,读中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多媒体显示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画面,师引导,懂得‚抽出‛‚长出‛‚开出‛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春夏时节,石榴生长的过程和景象。)读读课文,想想画面,同桌相互交流。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②夏天叶子,花有什么特点?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重点把握石榴花:色彩--‚火红‛;数量--‚越开越密‛‚越开越盛‛;形状--“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美丽又活泼)

(3)把你眼中美丽的石榴花、叶读给大家听一听。感受石榴花开得热闹。●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感悟总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展现美丽的石榴生长的画面,以景激情,使学生对石榴产生美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体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课文(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

可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来掩饰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让学生形象感受,按顺序说说。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写的多么准确啊!

(2)熟透的石榴果实是什么样的,画画说说。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点。

重点指导理解下列句子:‚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喜欢朗读的,就把这个句子好好地读上几遍,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喜爱之情;喜欢画画的,就画一画石榴;喜欢说话的,就对着桌上的石榴说一说。

作者对石榴有着深深的喜爱。我们小朋友也要像作者那样,经常观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3)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重点句的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机会,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小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小结,渗透‚勤于观察‛这一学习习惯的教育。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里面又是怎样的呢?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2)小组学习,观察石榴内部。(3)汇报观察结果。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他观察到的石榴子儿的?(5)学生质疑,学生释疑。(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6)尝一尝体会石榴带来的美的感受

(7)再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观察时,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石榴的内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管,激发了学生思维;学生质疑,学生释疑,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读写结合,形成能力。

1.总结:作者通过观察,不仅写出了石榴的颜色、样子,还写了它的味道。其实,观察不仅包括看,还包括尝、闻、摸、听等。2.布臵作业: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写一种水果,通过看、摸、闻、尝,写出它的颜色、形状、味道和气味。

●在理解内化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语文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这一作业布臵,具有针对性,使课内学得的观察方法迁移于课外,真正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四、课时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补充练习4-5题;

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

练习5

1、文本解读

本次练习共安排了五个版块,内容包括: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处处留心是关于城市的别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三种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说一说。读读背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与课文《东方之珠》有关的描写城市繁华景象的成语;第二部分是孟子的两句名言。写好钢笔字,主要引导学生账务笔画的穿插掌握捺的运笔方法。口语交际为搜集笑话并讲一讲,可进行一次讲笑话的比赛。

2、教学目标分析

(1)、运用‚认一认,连一连;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讲一讲‛的方法,了解有关城市特征;

(2)、能背诵读读背背中的8个成语及两句孟子的名言;

(3)、写好左右结构的钢笔字,练习掌握笔画的穿插,掌握捺的写法;(4)、练习说笑话;

3、教学资源运用

搜集关于城市繁华景象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臵(三课时)第一课时: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 教学目标:

(1)、运用‚认一认,连一连;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讲一讲‛的方法,了解有关城市特征;

(2)、写好左右结构的钢笔字,练习掌握笔画的穿插,掌握捺的写法; 第二课时: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读读背背中的8个成语及两句孟子的名言;(2)、掌握捺的写法;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说笑话

教学目标:能流畅、通顺地说笑话,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5、教学构想或建议(教案推荐)

第一课时:

一、教学‚学会字词句‛

1、引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今天,我们跨出江苏,去认识一些其他城市。2、2、出示写有名称的卡片:‚济南、潍坊、广州、重庆、昆明、哈尔滨‛。

你能把这些城市名一口气读出来、读准确吗?不会的可以请上字典来帮忙。

3、挂出中国地图:谁能把这些城市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来?指名学生。

4、设疑:你们知道吗?这些城市都有一个美丽的别称,请你帮它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5、讨论交流。指导读准‚鸢都‛。

6、出示‚济南图‚。这就是著名的泉城济南,谁来说说他为什么会被人们称

为泉城?可视学生课前准备情况作相应补充说明。

7、让学生观察各城市图片,结合课前收集的材料,自主完成书上填空题。

8、讨论交流。齐读句子。

9、引导迁移: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称?

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10、请学生把查到的、听到的选择一个句式写下来。

二、教学‚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效‛、‚诊‛、‚初‛。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2、说笔画:仔细观察,说说这些字的每一笔画在田字格的什么位臵。

3、提建议: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有‚撇‛,这些‚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 互穿插。(用红笔把应穿插的撇描一遍)

4、范写指导:边写边提醒注意点,重点部分用红笔写。

5、巡视指导,主要以纠正学生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教学‚读读背背‛——成语

1、出示课文插图。瞧,多美的地方呀!睁大眼睛瞧瞧,你看到了什么?根据 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成语:大街小巷、人头攒动、风驰电掣、车水马龙、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如学生说: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灯后就出书‚华灯初上、流光溢彩‛。

2、指名读词,齐读。

3、让学生说说都理解了哪些词语。

4、引导背诵。

二、教学‚读读背背‛——名言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

观察图画后说:第一幅图中的小朋友在帮老奶奶背东西;第二幅图中的小朋友在安慰一个小弟弟。

2、谈话:其实在我们身边也都有许多像画中的小朋友一样敬老爱幼的动人事

迹,你们有没有看过、听过?说一说。

3、引入: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孟子曾写下这样两句话,出示句子: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学生练读句子。

5、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口语交际

1、谈话激趣:你们喜欢听笑话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表述自己的观点:笑话内容短小精悍,不光能引人捧腹大笑,更重要的是能让人在笑过之后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2、导入: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就请同学们来讲笑话,听笑话。

3、提出要求。讲:内容健康、积极,自己讲不能先笑;听:认真听,笑过后

要能说说懂得了什么?

4、分组讲,选出优秀的笑话。全班交流各组优秀笑话。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

5、说说从笑话中悟到了哪些道理。

二、教学‚学写毛笔字‛

1、复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

2、是讲解‚捺‛的运笔方法。

3、范写‚斜捺‛、‚平捺‛。

4、学生练写。

5、教师巡视指导,不会写的,教师予以指导或示范。

习作5 设计名片

1、教学目标分析:

(1)、读懂‚例文‛,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为动物设计名片应介绍清楚它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2)、选择喜欢的动物为其设计名片。

2、教学资源运用

例文、带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3、课时分配及目标设臵 两课时

4、教学构想或建议

一、谈话导入,欣赏‚名片‛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为什么?你们知道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吗?

2、交流,说说各自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

3、出示‚名片‛。瞧,这位薛爱华同学特别喜欢海洋里的动物,她收集了许多海洋动物的图片,还为它们设计了名片,想看看吗?

二、学写名片

1、请学生打开书,认真读一读这两张名片,想一想怎样为动物设计名片。

2、掌握设计‚名片‛的要求。(1)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

(2)写清‚我‛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3)配上‚我‛的‚照片‛。

3、分角色读‚鲸‛与‚海龟‛名片。

4、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有什么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同桌交流。

5、指名说,集体评议。

三、设计名片

1、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类名片,比一比,哪张设计得最巧妙最合理。

2、全班交流设计方案。

3、学生练习设计名片,师巡视指导。

4、评比交流。评选最佳名片,表扬有创意的同学。

篇2: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课)

主备人 韩艳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四篇文章,意在用文字带领学生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1.这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北海公园美丽的景色和少先队员尽情欢乐的场面,通俗易懂,堪称“经典”。

2.诗歌语言形式优美,音律和谐。课文三个小节,每一小节结构相似,后两句相同,这在歌词上叫副歌,在诗歌写法上称为反复。三个小节如此反复,产生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把诗歌的意境一层一层推进,让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

3.文中出现借代的手法:用“红领巾”借代少先队员,这时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题目吸引人。什么是“无字词典”?如何查“无字词典”?本文正是让读者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课文,随着聪聪和爸爸一起去感受生活、触摸生活的。

2.聪聪和爸爸关于“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对话,实质上介绍了两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一种是先提出词语(骄阳似火),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释;一种是先感受生活中的现象(惊涛拍岸),再与词语对照。读懂对话的内容不难,但教学的着力点,不能仅满足于此,更得小结出方法,后引出结论:学习语文,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有字词典),而且要从生活实践中(无字词典)学。第三课《古诗两首》

1.相同点:这是两首传诵千古的名篇,同为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两首诗均已“秋”为主景,借景抒情。2.不同点:

(1)《山行》中,杜牧心中是秋天之“爱”。《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心中是“愁”。(2)《山行》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所组成的山林秋色图。

《枫桥夜泊》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符合诗人感受:深夜的凉意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江枫”给读者以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夜卧小舟听钟声。寂寥的夜晚,听觉分外敏锐,古寺传来的钟声使得夜显得更加幽深,而诗人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也一起涌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上心头,意蕴隽永。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1.内容简介: 这是金波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创造美好的生活。2.语言特色:色态美

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描绘出一幅幅深情款款的画面。如,比喻的美妙给人无穷想象:“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句式在齐整中富有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强:“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3.这篇文章归入“生活”主题中,可以激发学生去“创造生活”。

二、新课标对本单元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会认、读、写本37单元个生字以及14个新词。

3.学会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了解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4.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5.能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能背诵有关的诗词和成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

4、学写作文。

5、掌握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儿歌等方法熟记生字。

2.本单元篇幅短小,文字精美,读来朗朗上口,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3.先叙述具体事实,后引出结论或提示题旨是本单元的写作特点,但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时不易体会和把握。

五、教学建议

本着“单元背景,主题统一”的思路来看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做出如下思考: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这首诗歌作为教材编入课本,主要因为旋律优美动听,语言清新自然。因此,本课应该把目标定位为:学习诗歌语言,品味形式之美,想象优美意境。为了达成此教学目标,不妨作以下考虑: 1.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始播放歌曲,在优美而亲切的旋律中,让学生进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中——歌中所唱不就是我们吗?在音乐的感染下,孩子们的心怎会不被感染?激发学生学习歌词的欲望,也就找到了学好本课制胜的砝码。2.文本研读悟真情。

这首诗歌是乔老爷只花20分钟就一气呵成的,因为这是他和孩子们的一次完整的愉快经历。所以学习这样的诗歌不能把诗割裂开了,逐字逐句来读,应该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来感悟,从人的活动、心情,景色的优美多方面综合来读诗,感受诗歌的意境。比如:,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从词语入手,体验“荡起”“推开”“轻轻飘荡”“凉爽的风”等词感受少先队员的愉悦心情受。“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等感受的优美景色。也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把握文本读懂诗歌:(1)我们荡起双桨,划进美丽的北海公园。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来感受美丽的景色。(2)绿树红墙 碧波荡漾 小船儿在水中轻轻飘荡,此时少先队员们在干些什么?心情怎样呢? 3.追问质疑生“感”情。

学习本文重在要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同时也要他们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给自己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可以适时插入此歌的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国家免掉了我们的学费、书本费,一些困难地区还免除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情况。当然此处的处理和“谁”的理解都点到为止,不宜作为重点铺张。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重视题目的研读。2.带着问题读书。3.迁移练笔。

(1)练习1“处处留心”的内容,选择一个词语,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意思;(2)写一个自己查阅无字词典的事例。第三课:《古诗两首》 1.对《山行》的教学

一是诗画结合。教师可用简笔画辅助教学诗的前两句,充分利用插图理解诗的后两句。图文结合,让“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和“红于二月花”的理解一目了然;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二是用好经验。学生在公园、校园、小区等地方,看到过秋霜染红叶的事情,能从感情上与作者靠近;

三是大胆想象。学古诗缺少了想象是不行的,让一些画面在脑海里还原。四是美读朗读。在感动自己的同时去感动别人 2.对《枫桥夜泊》的教学

一是给足时间,独立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诗中写了几种事物?这些事物给你怎样的感觉?这时不要设限,让其放开了说,取长补短;

二是问题引领,讨论交流。比如诗人的心情如何?姑苏城、寒山寺等。这时,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最好的教学资源。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这是一篇美文,就该带着学生沿着文字铺成的路,领略一路的美景。紧扣“美”字,层层深入,亦行亦歌。

1.发现树、叶外在色态美。2.解读树、叶内在哲理美。3.品悟由树及人的情意之美。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分配

1、让我们荡起双桨 2课时

2、学会查“无字词典” 3课时

3、古诗两首 2课时

4、做一片美的叶子 3课时习作1 2课时 练习1 3课时

八、课时简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正确书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方法,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知道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正确的方法,逐步养成乐于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教学重点: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了解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好毛笔字和钢笔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过去两年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学习伙伴,两年中我们有一个伙伴,它总是伴随我们,它就是铅笔。今年我们要结识一个新的伙伴,它将取代铅笔,时刻伴随我们经历小学、初中、大学„„,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钢笔”。大家拿出自己的这个伙伴,我们来看看它。

二、合作探究

教师讲解钢笔的组成。

三、精讲点拨

教师过渡:认识了钢笔,你们知道怎样使用它么?

1、观察第一页插图。小学生上课时是怎样写钢笔字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同学们的坐姿,拿笔的样子。学生自己模仿握笔坐姿,教师观察。以插图为范本指导纠正。

教师过渡:大家姿势都很端正,有信心写好钢笔字吗?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写的钢笔字。

2、看二页插图,欣赏钢笔作品,你觉得哪幅写得好?

学生学着自己写写,比较书上作品后,说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过渡:我们这个小伙伴,大家喜欢吗?怎样照顾它呢?

3、看第三页六幅小图: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了什么?

四、当堂练习

1、学生拿出钢笔和一张方格纸练习用钢笔写字(舒缓音乐播放)

2、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提升

我们对这个小伙伴想说点什么吗?

六、新知引领

看一看书中第二个习惯是什么?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写毛笔字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教学难点: 培养习惯。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学写毛笔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二、合作探究

你们对毛笔字有多少了解呢?

三、精讲点拨 指导看图

1. 上图:图上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左下图:图上都有什么?谁认识这些写毛笔字的工具?教师请同学将自己毛笔上的字读一读,讲解有不同的毛笔。请班上有基础的小“书法家”,示范姿势。3.右下图:小朋友在写毛笔之前蘸好适量的墨汁,在把纸铺平开始些毛笔?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主动识字。欣赏作品

4.欣赏第6页上图学生的书法作品

5. 你平时都在什么地方看到书法作品?你看后都有什么感想?小组内说,指名全班说。6. 你知道有哪些书法家?

过渡:我们班也有小书法家,展示作品。

四、当堂达标

现场写字,生轮流参观,激发兴趣,自己动笔写。

五、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认识了钢笔和毛笔这两位小伙伴。它们将在我们学习生活中与我们相伴,希望大家和它们好好相处,善于用它们。相信大家一定能用它们写出最优美的汉字。

六、新知引领

1、老师范读《让我们荡起双桨》。

2、指导学生预习书生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1、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二、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者乔羽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

2.介绍北海: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 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 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精讲点拨,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知识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当堂练习

1.描红:

2、熟读课文第一小段。

五、总结提升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亲爱的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被带进了仙境般的世界。反复读歌词,那水清、色丽、人欢的场面,一定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再读一读歌词,去体会一番。

六、新知引领

每一小节练习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合作探究

指导朗读.① 第一小节:“倒映 ”、“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三、精讲点拨

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 提问 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 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行、义。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

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①课文中“是水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四:当堂练习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2区别助词: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3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愉快地()

凉爽的()尽情地()

五、总结提升

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六、新知引领

1、什么叫“无字词典”?请读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2、生活就像是一部“无字词典”,只要留心观察和体会,你的知识就会不断丰富,你的语言文字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课文中的爸爸理解词义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3、预习第二课的生字新词

4、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 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党

问 谁安排(感情)热爱祖国

2、学会查“无字词典”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理解词语的两种不同方法。

3、理解文中爸爸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典吗?谁能说说词典有什么用处?(学生交流)

2、会查词典的同学请举手,现在老师有两个词语不太理解,你们能帮我查一下词典吗? 出示“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学生查词典,然后交流。

3、你们都会查词典,老师很高兴,可你们会查“无字词典”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二课。

板书:

2、学会查“无字词典”

4、学生读题,质疑:“无字词典”指什么?怎样查“无字词典”? 查“无字词典”有什么好处?

(二)学生初读课文,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自己不太会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词。A出示词语。

无字词典 暑假 旅游 突然 强烈 解释 山崩地裂 波涛 岩石 不断 聪明 声音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意味深长 B指名读,学生正音。(重点:多音字“假”、“似”)C开火车读,学生引读,齐读。D理解词语意思。

意味深长:含有很深的意思。骄阳似火:形容天气非常炎热。

3、检查句子,读好句子。

出示:A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B 聪聪和爸爸来到大海边,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4、指名读课文,正音。

5、齐读课文。

(三)精讲点拨。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哪几个自然段写爸爸帮助聪聪理解“骄阳似火”?(1—5)自然段

3、哪几个自然段写爸爸帮助聪聪理解“惊涛拍岸”?(6—8)自然段

(四)当堂练习。

1、出示生字,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重点:典 聪 岩)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五)总结提升。

什么是“无字词典”?如何查“无字词典”?本文正是让读者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课文,随着聪聪和爸爸一起去感受生活、触摸生活的。

(六)新知引领。

1、聪聪和爸爸关于“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对话,实质上介绍了两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一种是先提出词语(骄阳似火),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释;一种是先感受生活中的现象(惊涛拍岸),再与词语对照。

2、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

板书

2、学会查“无字词典”

假 似 典 聪 岩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爸爸教聪聪理解了哪两个词语?(骄阳似火、惊涛拍岸)哪些内容讲理解第一个词的?哪些内容讲理解第二个词的?(2-5,6-8)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三)精讲点拨。

1、出示课文2-5小节。

2、指名朗读。

3、讨论:聪聪和爸爸对“骄阳似火”分别是怎样理解的?请用横线和曲线分别在书本上进行标示。

4、学生交流。

5、他们俩的理解区别在哪里?你喜欢那一种理解?

(聪聪的理解像背书,来自词典,死记硬背,爸爸的理解是来自于生活,比较方便,更加形象。)

6、出示第五小节反问句,指读,改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特点。(语气更加强烈,起强调作用)

7、你还能用生活中的哪些例子来解释“骄阳似火”这个词语?(小狗伸出舌头直喘气,大地被晒得直冒烟等)

8、分角色朗读2-5小节。

9、在刚才的这个例子中,爸爸的这个解释来自大自然,也就是说,他查的是没有字的词典,也就是“无字词典”。

10、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发现词典上并没有“惊涛拍岸”的解释,那我们该怎样理解呢?(要学会查“无字词典”)

11、爸爸是怎样想到“惊涛拍岸”的?这段话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惊涛”?哪些内容表现了“拍岸”?

(读好这一段话,读出气势)

12、指读“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山崩地裂的声音”,这就是“惊涛拍岸”。

指读“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这就叫做“骄阳似火”。

13、指读,这两个如此形象的解释都是大自然这个“无字词典”告诉我们的。难怪聪聪的爸爸会意味深长的对聪聪说„„引读最后一小节。

14、理解“意味深长”。

15、再读爸爸的话,交流关联词“不仅„„还„„”所包含的意思。(我们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我们更要学会查“无字词典”)

16、讨论: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

(到生活中寻找解释,给人以更真切、准确的感受)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四)当堂练习。

1、用“不仅„„还„„”造句。

2、和同学交流自己自己所理解的哪些词语,就是从“无字词典”中学来的。

(五)总结提升。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生活实践学习,向大自然学习。

(六)新知引领。

1、这是两首传诵千古的名篇,同为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两首诗均已“秋”为主景,借景抒情。

2、《山行》,杜牧心中是秋天之“爱”。《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心中是“愁”。

3、朗诵两首诗歌。

4、课后搜集描写秋天的诗。

板书:

2、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

生活处处有语文

惊涛拍岸

3、古诗两首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借助插图理解诗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过关于春天的古诗,谁来背背看?

2、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喜欢秋天吗?喜欢它的什么?

3、在这金风送爽的初秋时节,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

4、板书课题:山行 枫桥夜泊

5、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合作探究,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杜牧,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诗文多讽刺时政,写景抒情的小诗也非常生动,在当时的成就比较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学生初读古诗。A指名朗读古诗。

B教师正音:(径 霜 枫)

C学生再读。(可以多叫几人,正音很重要)D学生齐读古诗,读通读顺。E在这首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F在这些景物中间,什么景物能够表明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霜叶)

3、学生再读古诗。

A边读边想,看看哪些地方能借助插图或别的方式能理解;在不理解的词句旁打上“?” B学生交流。

(三)、精讲点拨

1、理解诗意。

远上:向山的远处延伸。寒山:草木枯黄的山。石径:石头小路。坐:因为。于:比。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被霜打过的秋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2、再读古诗,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句。

你觉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秋天美景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得如同一幅画的深秋景色,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取个恰当的题目,你会怎么取?(寒山霜叶图)

4、背诵古诗。

(四)、当堂书写生字:径 霜

1、指名认读本课生字。

2、说说这几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描红、临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提升。

《山行》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所组成的山林秋色图。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望,“人家”与“石径”相照应,把两个景物有机相连;写云更是神来之笔,让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前两句所写景色已经很美,但在第三句中的“爱”字才让人明白,诗人爱的、能让他停车欣赏的却是那枫林晚景。这样通过前后映衬,为描写枫林蓄足了气势,于是水到渠成,引出第四句,点明爱枫林的原因,戛然而止,意蕴悠长。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能在万物萧瑟的秋天里,从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豪爽向上的气概,超凡的才情也在此处与一般封建文人见出高下。

(六)、新知引领

1、抄写两首古诗。

2、上网搜集姑苏、寒山寺等资料。

3、背诵《枫桥夜泊》。

板书: 山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喜爱秋天的美景,热爱大自然

第二课时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指名背诵《山行》。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2、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3、指名读题。学习生字“泊”。当场查字典选择“泊”的义项。(停泊)

4、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枫桥:在今苏州市西郊;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5、介绍诗人:张继,唐代诗人,他敢于正视时代的苦难,关心人民生活。《枫桥夜泊》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

(二)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学生正音。(重点:枫 泊 声)

3、再读古诗,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精讲点拨,领会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思考:自己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

2、学生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泛指江边的树)对:伴随、相伴。姑苏:苏州的别名。到:送到、传到。

4、再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

(仿佛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到了乌啼、钟声。)

5、交流诗意。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乌鸦又开始了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充满着凉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6、你觉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抓住重点字“愁”,体会诗人的愁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7、再读古诗,体现愁情。

8、背诵古诗。

(四)当堂练习。

1、抄写这一首诗。

2、组词。

行()眠()泊()渔()形()眼()拍()鱼()

(五)总结提升。

《枫桥夜泊》前两句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符合诗人感受:深夜的凉意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江枫”给读者以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战国楚宋玉《招魂》),“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些前人在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给人以联想。而这样的意象含义是可以作为知识向学生传授的。“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个江边,一个江心,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后两句只写一件事:夜卧小舟听钟声。寂寥的夜晚,听觉分外敏锐,古寺传来的钟声使得夜显得更加幽深,而诗人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也一起涌上心头,意蕴隽永。

(六)、新知引领。

1、《做一片美的叶子》这是金波先生的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创造美好的生活。

2、朗读课文。

3、读读词语,抄写词语。

奉献 肥美 飘零 回归 整体 输送 茁壮 葱翠

板书: 枫桥夜泊

看到: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 听到:乌啼、钟声

愁 忧愁 做一片美的叶子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三、教学准备: 植物的叶子,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拿出一个盒子,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学生交流)

2、还是来公布答案吧,教师打开盒子,出示自己收集到的树叶,指名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树叶?

3、教师过渡:虽然大家对树叶有着不同的印象,但在作家金波爷爷的眼中,叶子是美的,他要做一片美的叶子,为什么这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板书: 4.做一片美的叶子

(二)合作探究,检查预习。

1、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正音。

2、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词。A出示词语:

发现 工作 乳汁 奉献 肥美 飘零 回归 整体 输送 茁壮 葱翠 形态各异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B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整 zhěng 汁 zhī 输 shū 乳 rǔ)C再读,齐读词语

D指名读生字,指导描红。(重点指导:态 异 输)

(三)精讲点拨。

1、学生再读课文。

2、理解词语。

形态各异:形态各不相同。飘零:(花或叶)凋谢零落。奉献: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茁壮:旺盛、强壮。

(四)当堂练习。

1.抄写词语。(必做题,全班做)

2.回家继续读课文,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选做题)3.比一比,再组词。

做()异()愉()作()导()输()

(五)总结提升。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文章的语言清新自然,描绘出一幅幅深情款款的画面:“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六)新知引领。

1、课后搜集含有“叶”的成语。

2、课后搜集体现奉献精神的诗句。

3、读课文,把描写叶子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句子找出来,抄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态 异 输

第二课时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雨果说:“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那为什么金波爷爷和雨果都想要做一片叶子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引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含有“叶”的成语。

枝繁叶茂 根深叶茂 一叶知秋 叶落归根 一叶障目

2、体现奉献精神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精讲点拨

学习第1、2节。(远观大树,感受树美)

1、(课件出示一棵大树)说说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大树。(交流)引读,远远望去——(读好这句话)

2、(出示)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树像一朵绿色的云?

(说明树长得非常茂盛。那绿色的云其实就是——一片片(无数片)绿叶聚集在一起)

3、这棵大树真美,碧绿碧绿的叶子一片挨着一片,长满了枝头,就像一朵绿色的云,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读出大树 的美。(齐读1、2节)

学习第3—8节(近瞧树叶,体会叶美)

1.刚才我们是远看大树,发现它很美,现在我们走近大树,看看叶子美不美呢?(学生齐读课文)交流:外形美

2.我们来看看哪些内容表现了她的外形美?

出示:“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3、指导读好这一小节。理解“形态各异”。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学生填空:这些树叶形态各异,有的„„有的„„还有的„„。教师板书:外形美 形态各异

教师拓展:这些„„形态各异,有的„„有的„„还有的„„。4.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5.除了外形美,叶子的美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板书:内在美 无私奉献)6.交流叶子的内在美。

A“无数片不一样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1)你喝过乳汁吗?喝过哪些?(牛奶,妈妈的奶)对,我们人类“生命的乳汁”就是指这些让我们成长的营养、养料。

(2)再次读好这一句话,突出“奉献”。

(3)现在你一定知道这里“生命的乳汁”是什么了吧。(这里“生命的乳汁”也就是指让大树成长的养料)。(4)教师介绍光合作用。

B“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1)归纳四季特点。

(2)重点理解“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3)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叶落归根”,来年春天,它又将成为大树上的一片嫩绿的新芽。老师还想起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4)有感情地读好这一部分。

7、总结:正因为如此,大树长得这么美,是谁的功劳?

(对,没有叶子的奉献,就没有大树的美。)

8、齐读3-8小节。

(四)当堂练习

1.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2.回去后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就是一片叶子会做哪些事,写成一篇小文章。

(五)总结提升

1、出示“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

2、齐读这一句。

3、“生活的大树”究竟指什么呢?

(学生交流:我们的家,我们的班级,我们的社会。)

4、我们该怎样做?(付出自己的爱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5、那么哪些人具有叶子一样的品质呢?

(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工人、医生、老师、解放军等各行各业的人都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这样我们生活的大树才能郁郁葱葱。)

6、此时此刻,我是一片叶子。同学们,你们也是一片叶子,为了我们生活的这棵大树更美,我们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一定前途光明!

7、读题,回归主题。

出示:大树那么美,我们期待——读题

叶子那么美,我们甘愿——读题 齐读: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六)新知引领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习作了。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习作了。好好回忆一下,看看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准备把它记录下来。板书: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外形美 形态各异 内在美 无私奉献

习作1

一、教学目的:

使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感到习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教学重点:学写作文,明确作文基本要求。

三、教学难点:把文章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写作就如说话一样,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了,就是作文。其实,我看了不少同学二年级时的博客,你们的一些博文已经是作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文了。所以,相信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写出非常精彩的作文来。

二、合作探究,阅读范文,感受作文。(1)阅读《好阿姨》。

A自由读一读《好阿姨》,想一想,小作者笔下的阿姨“好”在哪里? B交流、讨论。

好阿姨是怎样给小作者留下“热情”的“好”印象的呢?

小结:小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有序的写下了自己去商店买牙膏时的见闻和感受,动作、语言的描写反映了阿姨热情待客的特点。由此可见,作文是十分简单的,只要留心周围的事物,就能写出作文来。

(2)阅读《假如我是一支神笔》。

A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小作者有了神笔以后,他想做些什么?

小结:小作者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写出了这篇生动有趣的作文,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的美好心愿。由此可见,作文可以写自己想象的世界,只要大胆想象,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来。

2畅谈感受:《好阿姨》《假如我有一只神笔》后,你对作文有了什么感受呢? 师:平时你们会上丰富多彩的课程,相信你们一定有所感悟,每天晚上可以把你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并发到博客上,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三、精讲点拨

(一)确定内容

1.内容要求。今天我们就来试着写一篇作文。写什么呢:起床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你准备写什么?请仔细想一想。

2.交流构想。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构想的习作内容,拓展思路。

(二)其他要求

本次习作除了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外,还有什么要求?先打草稿,再朗读修改,最后誊写。

四、行笔成文,相机辅导

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内容自主写作。在学生动笔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个别辅导。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五、修改习作,交流评议

(一)反复朗读,细心修改

1.自主修改。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2.相互修改。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六、新知引领

消除习作的神秘感,虽然初次接触习作,但是习作并不难,孩子们要有自信心;拥有放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第二课时 内容:评讲习作

一、从屏幕上打出部分孩子的文章一起阅读

二、师生评议

1学生自评:首先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引导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三、新知引领

1、课后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成语

2、预习练习1

练习一

一、教学要求:

本次练习共安排五个板块,内容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练习的重点。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2、词语的积累是练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关于自然风光的字词句,积累丰富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

2、学习写好钢笔字。

二、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检查预习,学习处处留心的第一部分。

1、同学们,现在大家是三年级了,相信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词汇,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成语或其他四字词语。

2、学生交流。

3、今天老师有六个词语要向大家推荐一下。出示: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一帆风顺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

A教师提出要求:读读词语,边读边想象他们所描绘的意境,不认识的可以查字典。B学生四人小组互读,然后交流意境。

C老师指导方法:感知词义时,可以根据词语中的个别熟字的意思来推测词语的意思,也可以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语所表达的优美意境。

4、指名朗读词语。

5、齐读词语。

(二)精讲点拨,学习处处留心的第二部分。

1、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查“无字词典”,你学会了吗?

2、学生观察六幅图,交流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3、齐读词语,体会意境,照书上的样子把图和相应的词语连起来。

4、学生交流。

(三)学习处处留心的第三部分。

1、学生看图。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2、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夏天的小河边,环境非常优美。一位小朋友钓到了一条鱼,他高兴地笑了。)

3、想一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图中的情景?

4、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看哪组写出的词语多。(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词语。)

5、学生交流。

(可及时把学生说出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交流完后读一读,并选一些记在书上。例如:烈日当空、满头大汗、清澈见底、喜出望外、兴高采烈、艳阳高照„„)

6、运用交流的词语,指名连起来描述图中的景物。

(四)当堂练习,学习写好钢笔字。

1、指名读这几个字。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写好这种结构的字。

3、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左部收,右部放,撇要缩,捺要伸。

4、学生练写,交流评比。

(五)总结提升。

1、你已经根据图上的事物找到了许多的好词,又掌握了一定的顺序,回去后再发挥一下想象,把图上的画面用几句话有序地写下来。

(六)新知引领

1、抄写四个成语

根深本固 浇树浇根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

2、背诵《夜书所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读读背背,积累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读读背背第一部分。

1、指导学生看图。

2、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3、这幅图让我们想到了哪篇课文?美的叶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4、出示四个成语,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正音,学生齐读。

6、交流成语意思。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根深本固:指树根深,树长得牢固,茁壮。比喻根基深厚牢固。

(二)学习读读背背第二部分。

1、出示古诗。

2、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3、指名读,齐读,读出韵味。

4、看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5、你觉得这幅画面可以从上面哪句古诗中感受到?指导读好这句古诗。

6、四人小组交流诗句意思,全班交流。

7、指导背诵。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读读背背上的成语和古诗。(必做题)

2、继续积累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选做题)

(四)新知引领

回去把自己最喜欢读的书带来,准备小小读书交流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口语交际,能够用通顺的语言将读书的乐趣表达出来。

2、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我们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什么?(读书交流)

2、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介绍呢?(书名、作者、主要内容、精彩语句)

3、除了以上的几方面以外,还可以谈什么?(自己读书后的一些感想)

(二)揭示交流目的和方法。

1、质疑: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2、介绍书实际上是在和他人交流,心中要想着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别人,才能达到吸引别人也来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3、看图,发言和倾听要注意些什么呢?

A发言要组织好语言,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

B听别人讲的时候,要精神集中,如果读的是同一本书,也可以相互补充,谈谈各自不同的 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

集体备课

体会。

(三)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

1、在四人小组内先开展交流。

2、同学评议,选派代表上台进行交流。

(重点提示:交流“书中主要写的什么事情”时,要注意概括主要内容,不要像讲故事一样具体,更不要细谈某一个细节。)

3、学生互评,鼓励为主。

4、教师总结:多读书,多读好书,多与别人进行交流,你将成为一个知识丰富,充满智慧的人。

(四)作业设计。

1、没有开展完交流的小组课后继续交流。

2、课后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

(五)新知引领

1、朗读课文《北大荒的秋天》

2、预习词语,并抄写

映照 顿时 脸庞 一碧如洗 燃烧 赞美 挺拔 热闹非凡 板书: 小小读书交流会

篇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4: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篇5: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l)准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3)精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1. 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都市精灵》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节课,在文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关注着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三)教学突破

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教学用的材料。

(二)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引发兴趣。(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一组动物图片(麻雀、喜鹊、黄鹂、燕子、鸽子)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

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2、善待它,把它关起来养着

3、虐待它,甚至吃了它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三、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儿子:惊喜、忧虑、怜爱

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打开阳台,让鸽子自由来往;打开阳台,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板书)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作者的这种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文中有很多生动传神的描写很能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深情渴望。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1、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课件:对鸽子的描写部分,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在对鸽子的描写中什么最令你怦然心动?

“我”会怎么想?请大家发挥想象,与鸽子来一段心灵的交流好不好?同桌先模拟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如: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2)好心的人啊,我已经有宝宝了,请你仁慈一点,放过我们吧。……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有感情的读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女生读)描写草原的部分,远离都市的人们来到草原看到美景有怎样的心情? 大家有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受吗? 提示:旅游或星期天的经历感受。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充分享受了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欢乐,大自然是上苍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伙伴。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教师画外音。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课件: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让我们放声朗读这些文字。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齐读。

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播放课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无数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吗?(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五、联系现实,真情呼唤: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

1)我希望: 不再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 果子狸的病毒不再让国人惊恐万状

芦苇丛中不再听到丹顶鹤凄厉的叫声 ……

2)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

如:天空冒着浓烟,河水发黑变臭,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同学们,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动人画面吧!

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画外音: 生命是如此可爱,它带给人类多少快乐。

自然是如此清新美丽,它使我们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幸福生活不仅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同学们,在下课之前,让让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播放配乐课件: 生命是如此可爱

让我们用心呵护每一个生灵 地球是如此的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共有的家园 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的生活便永远快乐和温馨

播放课件。

祝同学们:打开心灵的阳台

沐浴阳光与风雨

拥抱美丽的自然

创造和谐的家园

板书: 要封阳台

↓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 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治水必躬亲》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

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我们同学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二)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自由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集体朗读。

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全班交流: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三)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1.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四)加强巩固:

1. 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2. 完成“探究·练习”中的习题二。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瑞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六)板书设计:

海瑞治水躬亲,清廉(正面)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躬亲,不亲廉,则治水不成(反面)正反对比论证

篇6: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时间: 出席教师: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式诗歌单元《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这一组的课文体裁丰富,有现代诗,文包词,古诗,也有儿童诗。这一组课文前两篇叙述了教师节、中秋节中,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后面的古诗和《秋天》一课,虽然没有写到节日,但它们同样蕴涵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后面的作文,与节日有关。练习中的读读背背,是对教师的赞美。这一组课文,主题不是很清晰。但基本上,蕴涵这样一条主线——赞美人间美好的愿望和情感。

二、单元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3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10个字也要求会认读;

3、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积累诗词章句。

4、观察插图,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张扬个性,写一篇介绍性短文。

5、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学会感谢,帮助学生做到大方端庄,不随便。情感目标

1《老师,您好!》引导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2《但愿人长久》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古诗两首》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秋天》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5习作一,激发孩子观察生活,勇于设计。

三、单元教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与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四、内容提要及重难点:

围绕“诗词鉴赏”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

《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写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过程。

《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途经洞庭湖时对洞庭月夜美妙景色的描摹,以及李白秋游峨眉山时看到月映清江,借景抒情的诗作。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老师,您好》重点理解“春蚕”“甘露”“新苗”“鲜花”等的意义,表达尊师感情。

《但愿人长久》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义。

《古诗两首 》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秋天》学习和积累拟人化的写法,体会秋天景物的特点。

五、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利用教材编排特意考虑的节日,节气的对应性,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2、利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授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试着完成学习过程

3、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营造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我手写我心,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4、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重视学生的识字、写字,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

5、读读背背,应该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诗歌凝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积累、模仿的范例。引导学生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因为,学生的生活阅读的不足让他们在体悟诗歌的情感时可能无法与作者形成共鸣,但是,对于优美的语言,是万万不能忽略的。因此,加强朗读、背诵对于学生学习诗歌是硬道理,是教学底线,必须人人达标的,否则,就是不合格。

六、课时安排

1、老师,您好!

3课时

2、但愿人长久

3课时

3、古诗两首

2课时

4、秋天

3课时习作1

2课时

练习1

3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时间: 出席教师: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一、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包括四篇讲读课文《我给江主席献花》《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和《虎门销烟》,写作——我的长处,我的本领;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这一组的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 25个字要求会认读。;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感受“爱国与立志”的单元主题。

5、抓重点句子理解思想感情,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相结合。情感目标:

单元主题:“爱国与立志”

1、《我给江主席献花》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爱戴国家领袖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天安门广场 》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徐悲鸿励志学画 》和《虎门销烟》分别教育学生以徐悲鸿和林则徐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二、内 容提 要: 围绕“爱国与立志”这一主题选编了3篇课文。《我给江主席献花》记叙了我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江主席的热烈欢迎和衷心爱戴。

《天安门广场 》通过对天安门周边重要建筑和节日中天安门广场的景色即人们活动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

《徐悲鸿励志学画》讲述了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秀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

《虎门销烟》讲述了林则徐为拯救生活在水生火热的中国人而决心销毁鸦片,最终取得胜利的爱国、强国的故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能完成课后思考。《我给江主席献花》体会作者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天安门广场 》引领学生弄明白: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徐悲鸿励志学画》感知他的爱国之心。

2、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三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情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教师应有相关知识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3、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如进行演讲,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五、课时安排

5、我给江主席献花 2课时

6、天安门广场 2课时

7、徐悲鸿励志学画 2课时

8、虎门销烟 2课时习作二 2课时 练习二 3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时间: 出席教师: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由4篇课文,习作

3、练习3组成。本单元安排了四篇精读课文《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这几篇文章描绘了祖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泉城》主要介绍了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表。《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的美丽的自然景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田园诗情》让我们领略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体会草草原,牲畜与人和谐地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桂花雨》是讲作者回忆了童年桂花,花落如雨的快乐与幸福,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经过两个单元的朗诵,默读训练,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在本单元综合训练,加强巩固。但大部分学生只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用心去感悟课文,只能通过大量的同步练习来巩固已学的知识,达到熟能生巧。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熟记名人名言及歇后语。背诵《泉城》、《九寨沟》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田园诗情》。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出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用“有的……有的……”说话。学习复述。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培养语言交往能力;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习作的内容来自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写文章要说略分明,突出重点。

情感目标

能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的特点,感悟济南泉之多,泉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受九九寨沟的自然风光,了解生活在那里的异兽珍禽;感受荷兰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情,受到美的熏陶;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引导学生用书信的形式写介绍家乡的习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能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习作,使学生掌握用书信的形式去写文章,要掌握正确的书信格式。描写景物要有顺序,有重点,详略得当。

四、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用书信的形式来写一篇介绍家乡的习作。

3、复述课文。

五、教学方法及环节

《泉城》(2课时)本课是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另外,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特点。教学方法设计如下:

1、预习检查,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课题,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抓住重点;

4、小结全文,渗透写作知识,注意指导学生对文章中佳词佳句的迁移运用。

《九寨沟》(2课时)

1、在揭示课题后,简介九寨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异兽珍禽。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课文脉络;

2、精读课文,对文中的好词、好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理解掌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田园诗情》(2课时)通过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荷兰独特的田园风光,1、先学生字词,扫除拦路虎;

2、初读课文,分节朗读,浅谈感受,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3、指导背诵,扮演导游介绍荷兰,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

《桂花雨》(2课时)在揭示课题后,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抓住关键词语,品析词句,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一句话的意思。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3、朗读全文,练习复述。习作3(2课时)教学思路如下:

1、让学生收休家乡美丽景物及节假日活动的材料。

2、学习例文,迁移运用。

3、让学生掌握书信文章的写作格式和要写的内容,要求详略得当,修改后抄。

练习3:处处留心:

1、学习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预习第16课《说勤奋》,并根据需要做记号。

2、读读背背:借助工具书,学习8个成语。

3、了解歇后语的特征,反复诵读。练习背诵。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课程,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真情,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点,组织语言,注意条理。

六、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本单元课文都是写景的散文,语言优美,不必过多地分析课文,要重点指导朗读,背诵,对于佳词佳句要学会迁移运用。

七、习题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2、辩字组词。

3、修辞手法和句式转换练习。

4、有关课文重点段落的阅读训练。

八、课时安排:

9、泉城 3课时 10.九寨沟 2课时

11、田园诗情

3课时

12、桂花雨 2课时习作三 2课时 练习三 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时间: 出席教师: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编排了三篇课文《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路花香》、习作是。这三篇课文让学生走进神话寓言的宝库,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阅读兴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并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积淀语文知识,练好语文基本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培养使用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做记号的习惯。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在理解自然段意义的基础上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培养主动阅读相关拓展阅读的习惯。

6.能读懂习作的要求,按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并把过程或原因交代清楚。

7.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

三、课文解读

《开天辟地》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神话故事。文章充满神奇现象,语言优美;《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一篇古希腊神话,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一路花香》是一篇印度寓言故事,是讲挑水工利用“破损的水罐”渗水的特点形成的美好的景象,阐明了世上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课时安排:

13、开天辟地 3课时

14、普罗米修斯 3课时

15、一路花香 2课时习作4 2课时 练习4 3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时间: 出席教师: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一、教材简析

天和大家一块研讨交流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由四篇课文组成:《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维生素C的故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以及习作

五、练习五。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课文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中间通过续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课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明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靠勤奋成才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令人信服。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呼应开头。《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不顾岁数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维生素c的故事》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讲述了16世纪意大利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

破浪,远航探险途中,船员中十几个人得了“海上凶神”这种疾病,但是在荒岛上他们却奇迹般的起死回生了,从而发现了维生素c的存在,同时为人类治愈“坏血病”找到了方法。《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习作五》是让学生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要写的具体生动。本次训练的重点是“自述”,因此要考虑把物当作自己写时,多运用比喻拟人,使所写之物有生命的感觉。

二、教学目标 《说勤奋》:

1、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学习课文抓住典型事例来说理的写作方法。《李时珍夜宿古寺》: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根据课文中一些精彩词句展开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2、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切入点 《说勤奋》:

教学重点在领悟作者是如何讲明道理的,并在课文的研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组织联系,与作者观点产生共鸣。

以问题为切入点: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方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小组合作交流文中两个人成功的例子并进行全班汇报;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教学,尤其是由例子而让学生明白的道理;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交流。《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修订《本草》时,历经的千难万险,以及他们面对艰辛时所表现出的乐观态度。教学切入点:

1、读了文章,你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合作交流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如“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好几个月了”,可以说是一路辛劳,一路汗水。“趁着大好月色”“边忆边写”,药草分不清就“放在嘴里嚼嚼”“接着往下写”,丝毫也不敢马虎,可以说每一笔记录都是李时珍心血的凝聚。

3、学生可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全班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维生素C的故事》: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了解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

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什么是维生素c?维生素c是怎样被发现的?

学生重点通过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航海探险的艰辛,以及病重的船员在荒岛上能存活下来的原因。教师可通过两个方面让学生参与讨论研究:

1、哥伦布同意把病重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种做法你认为对不对?是不是太残忍了?当时的情况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2、谈一谈维生素c对人体还有其他哪些作用?哪些水果和蔬菜含维生素c?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重点是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切入点: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它为什么这么奇妙? 教学方法:

1、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国际互联网的大、奇以及作用。

3、反复诵读,感悟体会。《习作五》: 弄清目标:

1、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写的具体、生动。

2、可以从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功能、心里愿望、对别人的建议、发出倡议等方面来介绍。

四、课时安排

16、说勤奋 3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218、维生素C的故事

2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练习五 3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2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时间: 出席教师: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本单元课文编排及单元练习设计凸显的一个主题就是——诚信。《诚实与信任》启发学生着重探究“我”在所发生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品格,让学生获得真切感受;《珍珠鸟》将“信赖”作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九色鹿》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表演、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质。三篇课文各有侧重,要在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中领悟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而练习六中有关兄弟卖酒的小故事以及后面的短语、读读背背等更是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积累、拓宽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和重要。

20、《诚实与信任》记叙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纸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写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特别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

分),平淡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吸引读者去品读感悟,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21《珍珠鸟》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2《九色鹿》课文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而故事本身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所以,本课是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好教材。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会单元37个生字,1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习李时珍不怕吃苦、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三 单元设计意图

1、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诚实,信 赖,知恩图报之类的故事,为学文做情感铺垫.2、读文悟情,各有侧重------《诚实与信任》启发学生着重探究“我”在所发生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品格,让学生获得真切感受;《珍珠鸟》将“信赖”作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九色鹿》可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表演,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质.3、交流展示,深化主题------组织学生召开一次以“诚实与信任”为主题的交流会,通过交流升华学生的情感.4、根据课文主题意义,本课教学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

师走进学生中间以导为主.师生共同探究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指导学生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教学结束时,可关注文本意蕴的人文素材

四、课时安排

20、诚实和信任 2课时

21、珍珠鸟 2课时

22、九色鹿 3课时习作6 2课时 练习6 3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人: 时间: 出席教师: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雾凇》、《春联》、《古诗两首》三篇课文和一篇习作、一个练习。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丽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春联》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全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中心突出,通俗活泼,短小精悍,语言生动优美。《古诗两首》这两首诗,一首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粗略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另一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

本单元习作是要求根据文中照片写一篇短文;或写其他的内容,可能的话,也附上图片,使文章更加生动。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

(一)思想目标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有关春联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三)、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多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三、《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

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要求来考虑的,即除了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阅读教学必须读书训练为重点,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注重读书质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要求。

四、教学建议。

这个单元三课书的教学步骤大体上都差不多,只是具体实施的方法和形式不同。下面我就以《春联》这一课来谈谈我的教学建议。

1、读书指导。(1)初读感知。

课前可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搜集春联,增加对春联的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春联在班上读给同学们听,相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想一想或做上记号,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检查自学效果时,教师要注意正音的是:“颂、辞、挫、增”是平舌音,“荣、揣”是翘舌音;“览、添、氛”是前鼻音,“荣、颂、增”是后鼻音。多音字“卷”在本课中juàn(开卷有益)。可采用同桌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读通课文的情况,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后,再适时引导学生交流感知到的课文大意。

(2)精读感悟。

本文所写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很接近,语言生动优美。精读阶段,教师主要引导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

学习第一自然段,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体验春联的语言美、意境美,春联所描绘的景色美,春联所体现的思想美。如“芳草绿”与“杏花红”相对,形象地表现出花红草绿的明媚春光;“千山秀”与“百业兴”相对,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

象;“勤劳”与“和睦”,“春光好”与“幸福多”则歌颂了劳动人民家庭的幸福、生活的美好;而“春烂漫”与“岁平安”则是对节日的美好祝愿。要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欢乐,读出祥和,读出幸福,读出希望。通过读,领会“浏览、漫游、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等词语的意思。懂得“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两句中所阐述的道理,弄明白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原因。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要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春联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特点,能结合具体的春联说出来、读出来即可,不必做过深的研究。比如春联对仗的特点,学生能知道所谓对仗是指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就行了,能结合具体春联说一说就可以了。至于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特点,只要让学生在读课文引用的春联时体会体会就可以。通过学习这两个自然段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形式美、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第四自然段语言简洁,但道理深刻,学习这一段,要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明白什么叫“开卷有益”,为什么说“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进而懂得学习语文,不仅要读课本,读其他书籍,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

2、合作探究。

本课可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即:(1)为什么说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2)为什么说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对于(1),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结合平时所见到的春联进行思考。教师可提示,思考这一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如:从春联所用纸的颜色,春联所描绘的事物,春联所描绘的色彩,春联所描绘的景象,春联所描绘的场面,春联所描绘的氛围,春联所表达的感情等等。在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力争把问题想全面,理由说充分。

对于(2),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课文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理解之后,再结合所见到的春联进行思考。教师可相机点拨思考的路子:先从春联的内容入手,再到春联的写作形式,最后到春联的思想、道理、情感等,都是很值得学习的。因为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合作探究中,思维会比较活跃,发言会比较积极,探究会比较全面、深刻。

3、相关提示。

(1)写字指导。本文要求书写的生字中有6个左右结构的字。其中“贴、颂、辞”左右略相等,“增、添、律”左窄右宽。“览、奥、益、荣”为上下结构,“览”上扁宽,下窄长,“奥”上窄下宽。书写时,要鼓励学生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特殊笔画。

(2)背诵指导。课文中引用的五副春联,首先让学生反复吟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反复诵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3)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外搜集春联,然后在班级交流。通过讨论,进行分类,并搞一个课题为“春联荟萃”的展览。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五、教学时间安排:

23、雾凇

24、春联

25、古诗两首

习作7 练习7

上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汇报志愿者简介下一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