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2023-01-06

第一篇:就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吴起县就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2018.10.20)

吴起县就业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吴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人社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政治任务来抓,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六大工程”,加大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资金补贴,通过实施动态台账管理、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安置托底、自主创业扶持、转移就业扶贫、吸纳就业奖补等六项措施,推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脱贫。截至目前,全县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589人、技能培训270人、自主创业33人;建设就业扶贫基地2个、社区工厂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1人;举办贫困劳动力现场招聘会4次,贫困劳动力达成就业意向67人,实现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全面完成了市、县下达的各项就业扶贫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动态扶贫台账,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按照脱贫攻坚军令状确保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的要求,积极对接县扶贫局,跟踪贫困户的动态变化,按照对象精准、需求精准的要求,全面做好贫困劳动力的信息核实和数据比对工作,对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动态更新,将就业信息及时上

第二篇: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扶贫济困送温暖,让爱心在希望中绽放

让希望在教育中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下午好!

感谢宣传部领导给我提供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各位同仁交流、汇报我校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不当之处,请指正。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其根本在于“精神扶贫”。它不是简单的对扶助对象“授之以鱼”,更多的则是“授之以渔”,引导受助者寻找造成贫困的根源,鼓励他们树立改变落后面貌的思想,提高教育文化素养,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辅助”作用大于脱贫的“扶助”效果。

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是全党全国的硬任务,习主席要求“2020年实现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教育系统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党中央、省市县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安排,以及《副县长张亚冰在全县教育系统干部作风大整顿暨教育安全、教育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山的讲话》精神要求,结合xxx镇实际情况,我校扎实、有效开展了扶贫相关工作。

教育扶贫主要涉及两方面工作:一是建档立卡学生。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包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学校责无旁贷,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三到位:一是政策宣传到位。我校充分利用家长微信群、下发教育扶贫一卡通、家访等形式宣传教育资助政策,落实教育资助和“四免”政策,建立帮扶和走访慰问台账。

二是帮扶措施到位。我校选派素质好、有爱心、工作积极性高的领导、教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包保帮扶,深入到建档立卡学生家中,了解家庭状况,深入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活动,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贫困家庭子女安全保护预警和应急机制,保障他们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人、成才,将来回报社会。真正做到抓好教育精准扶贫,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三是资金落实到位。除了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规定及时发放四免补助资金外,本我校还组织师生开展了两次“爱心助学”活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献爱心,捐款捐物,两次活动共捐款8750元,捐款用来为我校18名建档立卡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上交自费书书费等,做到上学不花一分钱。做到不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孩子因学致贫,更不能因贫辍学。

营城子中心校共包保贫困户13户,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定期走进贫困户家中,帮助打扫卫生、解读国家扶贫政策、送去生活必需品,奉献爱心,切实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谋求福利、加快脱贫步伐,助力脱贫攻坚。

贫攻坚要赢得民心,就必须用“心”帮扶。我校要求有扶贫任务的党员干部要用真心、细心、耐心、关心去取得群众的信任,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民情,摸清致贫原因,对贫困户立档建卡,实行一对一帮扶,把群众当成亲人、当成朋友,用真心换取脱贫信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汇集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这场战役早日得胜。

扶贫攻坚不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更是精神上的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我们重视精神上的扶贫,既扶志又扶智,向群众宣传新思维、新理念,让群贫困户转变观念,提升脱贫意识,主动脱贫,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脱贫工作始终,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教育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措施,真正将习总书记对这项工作的指示贯彻落实好,让每一个贫因家庭子女通过公平优质的教育脱离贫困,走向幸福。

第三篇: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情况汇报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xx区就业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作用,扎实地开展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管理等就业帮扶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实现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易地扶贫搬迁户调查情况

20xx年5月,我区对易地扶贫搬迁XX户XX人进行劳动力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培训情况等。全区实现转移就业人数共XX人(其中:单位就业XX人,个体经营831,灵活就业等其他自主就业XX人,公益性岗位XX人);暂未就业有转移就业意向人数共XX人(其中:县内转移XX人,区内转移XX人,跨省区转移XX人,自主创业XX人);暂未就业无就业意向人数共XX人(其中:无技能XX人,年龄大XX人,无就业愿望XX人);有培训意向人数共计XX人(其中:两后生技能培训XX人,参加技能培训XX人)。

(二)做好“送政策、送岗位”工作

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搬迁户情况,搭建用工单位与搬迁户劳动力的供需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通过对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统计分类,筛选出适合移民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并印制岗位信息表、就业微信公众号发放到每个搬迁户手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赴企业就业的移民劳动力与企业对接,与人才市场对接,掌上了解区内企业招工信息,促进上岗就业。20xx年3月,我区印制4000多份就业招聘信息宣传单发放到xx区的6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XX户贫困户手中,使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更快更便捷了解本辖区内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岗位;8月份发布XX西麦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招工信息及其他适合异地扶贫搬迁户的岗位信息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区直单位、贫困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员和帮扶联系人,积极宣传、广泛动员贫困劳动力,特别是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到该公司就业,以及推荐到其他适合的岗位就业,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三)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创业。

一是鼓励易地移民劳动力自主创业脱贫。充分发挥我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的职能作用,对缺少技能、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和有就业创业培训需求的搬迁户劳动力,采取长班短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有针对地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截至9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XX人;开展保育员职业技能培训班1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XX人。二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就业渠道,在xx区人力资源市场开设独立窗口办理国家创业担保贷款业务,支持大众创业。

(三)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情况

1.为鼓励企业积极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我中心下发《关于做好就业扶贫车间推荐认定工作的通知》(XX人社发〔20xx〕37号)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就业扶贫车间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的,在1年内累计工作不少于6个月、给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不低于6000元劳动报酬的,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个体工商户)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经过对各乡镇(街道)推荐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核查,目前为止已对2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扶贫车间认定,下一步将申请资金给予企业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

2.根据《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XX市财政局关于开展XX市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工作的通知》(XX社规〔20xx〕2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民工创业就业扶持工作,鼓励农民工,特别是异地扶贫搬迁户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落实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政策。目前已有5家企业申请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宣传及审核认定工作。

(五)做好宣传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放招聘信息宣传单、张贴招聘信息海报,全面发动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有培训意愿的,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对就业困难的,实施重点帮扶,加强就业权益保护,促进就业创业。

二、存在问题

1、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就业需求群体,但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高中以上学历的占整个移民的比例较小,大多是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缺乏生产技能和实用致富技能,自身劳动力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安排就业比较困难。

2、到xx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培训的人员皆来自各乡镇各行政村的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培训地点在xx区,距离相对较远,因交通、食宿等问题他们难以负担,所以参加培训的时间有限,能完成并通过考试取得证件的时间就需要更长。另外职业技能考试难度逐渐提升,对于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贫困人员来说,通过考试的难度更大。

三、对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建议

1、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易地扶贫创业就业,对吸收安置移民就业的企业进行贴息支持。同时还要继续落实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的雨露计划,对扶贫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鼓励移民就地参加地方农业生产劳动。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的扶持力度。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安排扶贫对象就业。

2、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在目前下达的每年就业专项资金补助额度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易地搬迁移民中大龄、身有残疾下岗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夫妻双下岗双失业人员等困难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就业,扶持易地搬迁移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第四篇:扶贫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10 年3月,xxxx集团定点帮扶xxxx县,联系xxxx乡xxxx村开展建设扶贫工作。几年来,扶贫工作队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抢抓机遇,积极投身于xxxx的脱贫致富,专注于xxxx的繁荣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在条件艰苦地区的发展之路。

一、扶贫之花结硕果

自xxxx集团定点帮扶xxxx村以来,扶贫工

作队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科学发展,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夯实基础工程,顺势推进产业发展,xxxx村发生了可喜变化,正沿着科学发展的步伐向前迈进。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xxxx村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350元,2012年增至2600元,3年翻了近两番多,预计2013年农民纯收入可达3800元以上。在xxxx集团的帮扶下,该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蜂蜜、茶叶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业,并成立了xxxx养蜂、农产品购销合作社和xxxx蜂业有限公司,解决了农民产销难题。同时,紧扣“吃、穿、住、行、购、娱”旅游六要素,大力发展农家乐,并围绕农家乐做文章,带动广大村民种菜、养鸡、养猪,将农民种的、养的提供给农家乐,形成产业链,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现在xxxx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了城市居民向往、当地群众致富的生态观光旅游胜地。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三年多来,xxxx集团共投入扶贫资金1300万元,实施项目24个,帮助引进资金2470万元;完成了洪千公路改造和消防通道建设;对近37公里的村组人行道和简易游道实施全面整修;维修改造危桥五座;总投资2000万元的巡护步道全面建设开工;投资220万元集村级组织、游客接待、停车场、蜂蜜加工和村级卫生室于一体的高标准、高规格土家族特色风格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预计年底竣工。同时,完成了全村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同网同价;实施了千塘湾人畜饮水工程,先后投资5万元帮助借上、借下、金竹溪、木家垭、塘坪、冒古洞等组解决引水管问题;拉通了8公里的通讯光纤线路,修建了2座移动通讯基站,通信网络覆盖全村90%区域;通过三年的努力,电话普及率发展到100%,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户平2部,电视普及率100%。

生态文明村庄建成。xxxx村在xxxx集团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实干苦干建设美好家园,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以“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圈”为目标,大力实施“美化,净化”工程,着力打造“秀美村庄”。几年来,清路障12公里,清沟渠淤泥3000米,建沼气池10座,安装52台多功能节柴热水灶,改水7个、改厨60间、改栏40间、改厕65间;完成115户“穿衣戴帽”的农房改造工程;通过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使xxxx的村容村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村庄环境将更加舒适宜人。xxxx村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文明村、省巾帼文明示范村和市、县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一个富裕、文明、幸福、祥和的新xxxx正在映入世人的眼帘。

二、成功经验

深入剖析xxxx集团帮扶xxxx村的发展变化历程,可以用“四个一”来总结。

建强一个好班子——引领发展。“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一个好的班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一直以来,扶贫工作队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配合下,把责任心、工作和带头能力强的人选入村支两委,并每年培养年轻党员和后备干部;同时,注重干部的培训,每年采取以会代训、选派和组织外出考察等方式,到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游步道与农家乐建设经验,开阔眼界,启发思维,增强致富能力。几年来,在xxxx集团工作队的帮扶下,xxxx村村支两委先后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和蜂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大户+农户”模式,实行产业化经营;同时,利用xxxx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茶叶和农家乐产业,支部书记符星艳、支部委员符星龙带头发展农家乐,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农家乐增至6家;村主任吴显本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带动群众种茶,增加茶农收入;村妇女主任积极养蜂,蜂群达45箱,年增收2万余元;村委会委员、养蜂大户张忠美被称为“采花大盗”,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xxxx村发展养蜂户25户,仅蜂蜜就增收40万元以上。今年,村支部委员符星龙和新吸收进来年轻干部孟晖借助生态旅游的东风,分别组建了xxxx农产品购销合作社和xxxx农产品开发公司,破解了村民产销难题,为群众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目前,xxxx村的村支两委干部个个有产业,人人都是致富带头人。

筑牢一个好基础——打好底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好基础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扶贫工作队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村情,立足长远,实施了“五通

第五篇:扶贫交流材料

全国地市级以上残疾人扶贫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材料

开拓思路,创新模式

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残疾人脱贫

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2006年11月28日)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在中国残联的指导下,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通过建设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基地扶持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共建立省、市、县及镇级基地100多个,依托基地组织培训了10000多名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属,辐射带动40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走上了发展种养业的致富之路,转移安臵了6000多名残疾人在各个就业基地集中就业,带动20000多名农村残疾人实现劳务输出,在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一、确立基地建设指导思想,明确基地建设发展方向 通过创建残疾人扶贫培训和就业安臵基地,扶持残疾人摆脱贫困,在我省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省残联领导对如何搞好基地建设极为重视,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郭德勤同志在多个会议及不同场合谈到如何

1 搞好基地建设时都反复强调,残联组织不要单独建基地,建设基地要符合“三个一”(即找一个有实力又有爱心的老板、一个各种条件基本成熟的场地、一个好项目)要求;省残联分管扶贫工作的林圣德副理事长提出基地建设要达到三赢的目标,即使基地老板有效益、促残疾人事业发展、让残疾人受益。由于基地建设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因此,各地在筹建基地建设工作中,严格按照“三个一”要求和“三赢”目标,积极与社会热心企业合作,以公司(企业)为载体创建基地,同时在建设基地过程中注意与合作的公司(企业)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在残疾人受益的同时,让企业也得到更快发展,使基地建设少走弯路,更好地扶持残疾人。

二、创新模式,建设残疾人扶贫和就业基地

一是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在以种养业为主的我省粤西和粤北地区,侧重于通过建立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进行扶持发展种养业;农村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是由残联与适合残疾人种养和技能培训的企业或种养大户进行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农村残疾人免费进行种养技术培训,辐射带动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有的基地还实行类似小额贷款的实物借贷扶持方式,把种苗、饲料、肥料等按照优惠价格先送给残疾人种(养),待产品回收时再扣除成本,帮助没有启动资

2 金的残疾人有信心、有能力发展种养业;部分基地也安排适合的岗位给残疾人就业。全省已建立粤西(茂名市)、粤北(韶关市)、粤东(汕头市)3个规模较大、功能配套齐全、扶贫效果较好的省级基地(均由省残联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创办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协议书”),以及市级、县级、镇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基地(点、站)100多个,按照省残联要求,每个地级以上市都建有至少一个综合性的扶贫基地,部分市还因地制宜建立一县(市、区)一基地、有的县实行一镇一扶贫项目(扶贫点或站)。项目除了养鸡、养猪、养鱼、水果种植等传统种养业外,也有鸽子、海狸、肉兔、蜜蜂养殖等特色农业。在各级残联的努力下,这些基地已逐步形成规模,在扶持农村残疾人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地建立后,由基地制订培训计划,市、县级残联负责组织、接送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学员,必须是有劳动能力、有种养计划或有发展种养业愿望的残疾人。培训结束后,基地向学员提供优质优惠种苗、技术跟踪、资金扶持、市场信息、产品回收等服务,确保残疾人学员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茂名市粤西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是全省建设得较好的扶贫基地之一,基地依托载体企业——化州光辉养殖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基地内建有培训教室、阅览室、饭堂、宿舍、活动室和篮球场等设施。基地成立后,积极组织农村残疾人到基地参加培训,

3 聘请专业农科老师和经验丰富的种养能手授课,主要讲授猪、鸡、鸭、鱼等的饲养以及果树、蔬菜等种植技术,并安排专人管理;培训结束后,由劳动部门和残联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同时,基地还向残疾人提供优惠猪苗、鱼苗,对有困难的学员给予资金帮助,定期或不定期对从事种养业的学员进行技术跟踪指导及时提供有关市场信息,对产品销售有困难的残疾人按市场价格实行回收。几年来,基地共组织了十五期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了近1000名学员,扶持了近500名残疾人发展种养业。为了拓宽扶持残疾人的方式方法,基地又根据饲养母猪的有利条件,在省残联的指导下通过设立“流动致富母猪”扶持残疾人,探索和尝试扶持残疾人的新办法。具体操作是,基地从养殖场挑选一批配好种的良种母猪,免费供给贫困残疾人饲养,待母猪产仔后,猪仔留下,母猪经配种后再送给另外一批残疾人饲养,通过这些母猪不停地流动,滚动扶持残疾人。有的贫困残疾人饲养致富母猪后,一年的收入就基本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目前已通过“流动致富母猪”扶持了60户贫困残疾人,其中有50多户已摘掉贫困的帽子。

二是建立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安置基地,转移农村残疾人劳动力集中就业。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达、企业较多,但人多地少,我们通过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把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培训后转移到企业集中就业。残

4 疾人就业培训和就业安臵基地,是由残联与当地热心民营、私营企业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采取“定向培训、定点就业、集中管理”形式,帮助贫困地区的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劳动力掌握劳动技能并安臵就业,组织他们劳务输出,解决残疾人家庭困难。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福利型企业,而是以民营或私营企业为载体,对残疾人进行定向培训后定点安排就业,并进行集中管理,是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的一种做法,是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有效形式。基地根据用工需求,把招收残疾人人数和有关要求提供给当地残联,残联负责组织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送到企业工作,对路途较远的地区,则由基地派人到当地招录,方便残疾人;需要跨地区招收残疾人的,省残联积极协助,把招工人数分配到有关市,并参与组织落实工作。基地为残疾员工提供方便的食宿条件,组织残疾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公司(企业)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和简单手语,便于管理和加强与残疾员工沟通,倡导健全职工要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残疾员工在基地享受同工同酬、平等晋升机会及其它用工待遇。各级残联与基地密切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残疾人工作情况,协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逢年过节组织慰问活动,省残联每年中秋节都安排一定资金对部分基地的残疾员工进行慰问,让残疾员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残

5 疾员工大部分都安心工作,积极学习技术,努力拼搏,在通过自己劳动改变贫困面貌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树立了信心,也赢得社会的尊重。几年来,全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残疾人就业基地,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如江门市荣盛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安臵了600多名、惠州市侨兴公司安臵了近500名、汕头无语珠宝集团安臵了200多名和潮州升煌陶瓷有限公司安臵了200多名。规模小一点的基地,有安臵100多人的,也有安臵几十人的。基地项目的种类包括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宝石加工、陶瓷制作等等。实践证明,组织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但能帮助残疾人在较快时间内创造财富,解决贫困问题,而且没有任何风险,同时掌握了一门技能,终生受用,确确实实是一条帮助残疾人摆脱贫困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汕头市地处粤东,人均1分耕地,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是一间从事金银珠宝的制作加工,总资产达2亿多港元的外资企业。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劳动力的出路问题,2001年汕头市残联与该公司合作建成“汕头市残疾人永桂宝石工艺培训基地”,2005年省残联、汕头市人民政府、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市残联共同签订“广东省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安臵——汕头基地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搞好基地建设。基地内建有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的培训大楼,成为集残疾人教学、培训、就业、生活于

6 一体的培训基地,几年来基地共组织培训农村残疾人300多人,其中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聋哑人)被安排在公司就业,100多人成为珠宝加工的能手,残疾人魏顺喜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技能竞赛中获得金银首饰加工项目第二名;基地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手语,使很多管理人员掌握了基本的手语知识,能与聋哑员工进行简单的交流。基地在做好残疾人培训、就业、学习的同时,更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残疾员工自由恋爱,组织家庭,并为18对残疾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帮助解决他们的终身大事。2004年,公司又投资近100万元,建成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的“汕头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特聘专业教练开展举重、田径、羽毛球、篮球及沙滩排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残疾员工在工作之余参加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也在各种残疾人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5年,该公司在汕头市中心繁华路段开设了第一家中国残疾人无语珠宝中心店,售货员全部安排聋哑姑娘,同时计划在全国建立100家“无语印象”加盟店,扩大安臵聋哑残疾人。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基地培训和安臵残疾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同志视察基地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朴方主席还为基地欣然题词“自强不息”,予以鼓励。

三、转变观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分类培训

7 就业是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残疾人要实现就业,必须掌握劳动技能。因此,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是能否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各级残联在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中,注意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残疾人培训的路子,依托社会各种培训机构,如与劳动部门的培训机构成立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以就业基地为载体开展培训工作,又与技工学校共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基地等。我们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组织残疾人开展短期培训、定向培训和高级技能培训。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努力适应残疾人就业或从事种养业的需求,从残疾人的实际出发,确保残疾人学得会、用得上、能就业,避免盲目培训或重复培训。短期培训主要是利用基层农科部门对农村残疾人进行短期的种养技术培训,或者是组织准备到企业就业的残疾人进行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等;定向培训是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开展定单式的培训,另一种是重点培养高级残疾人技工人才。从2005年开始,我们积极争取省政府从智力扶贫工程中安排了50名指标专门用于招收贫困家庭的残疾人学生就读技工学校,今年又增加到了100名。这些贫困残疾学生除享受减免3500元/年的学杂费、毕业后100%推荐就业的优惠政策外,省残联还给予每名残疾人学生每年2000元的生活等补贴。这些残疾人智力扶贫生经过3年正规、系

8 统的学习,将成为高级技术工人,大有作为。

四、强化残联指导和服务意识,规范基地管理 省残联党组、理事会一直十分重视基地建设,把它作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认真研究和部署基地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并通过会议或下发文件等形式下达各地。在开展业务方面,省残联教就部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各级基地在筹建及开展业务方面加强指导,在基地考察、项目选择等方面出谋划策,提供帮助,以保证基地建设各方面能顺利进行。省残联拨出专款,与省农科院合作制作一批种养技术光盘,免费发放给各市,用于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各市扶贫干部的业务和政策水平,提高他们对筹建基地和开展业务工作的正确认识,省残联于2003年专门召开了全省残联就业扶贫干部培训班,介绍了茂名、汕头、惠州、潮州等基地的建设经验和做法,使基地建设在全省更加统一认识,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努力方向,推动了基地更快发展。今年3月,省残联又在茂名市召开全省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建设研讨会,对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研讨。为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及管理,省残联近期印发了《广东省残疾人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建设办法》,明确各种基地建设的要求,同时,通过建立奖励示范基地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基地创建示范基地,提高基地的建设水平,促进基地规范、

9 健康、持续发展。在各地筹建基地过程中,对规模较大、扶持残疾人效果较好的基地,省残联将该基地升格为省级基地,参与共建,并由省残联与当地政府、合作企业、当地残联共同签订基地建设协议书或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保证基地的顺利发展。

五、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保障基地持续发展 省残联不但积极引导和鼓励各地开展基地建设,还努力争取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基地的补贴力度,保证基地建设稳步发展。省残联、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农行、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广东省农村“十五”残疾人扶贫计划》,并明确规定每年省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安排20%用于困难地区的残疾人扶贫补助。2002—2006年,省级共安排5260万元就业保障金用于困难地区的残疾人扶贫专项补助;据统计,全省各级残联共投入基地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省残联一次性补助每个省级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建设经费50万元、市级基地10—20万元、县级基地5—10万元,每年还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和扶持效果,再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省残联制定下发了《广东省残疾人就业培训、扶贫、教育专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残疾人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指导各地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扶持残疾人。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建设残疾人扶贫、培

10 训、就业基地有深刻的体会:

一是争取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建好基地的保证。我省第一个省级基地建在茂名,就是因为茂名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茂名市残联给予积极配合。省残联在化州光辉养殖场考察选点的时候,茂名市陈亚春副市长时任化州市委书记,他亲自陪同一起考察,一起拍板定下来,而且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省里把这个基地建设好。我们觉得这样的条件对基地建设是非常有利的,这个基地一定能办好。所以这几年我们最大的感触是,要建设好基地,一定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基地才能建立并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在茂名建设粤西基地取得成功的经验体会。

二是找准“三个一”是建好基地的前提和关键。按照郭德勤理事长提出的“三个一”标准对号入座来选准老板、选准项目,创造办基地的条件,“三个一”标准是衡量基地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热心老板,光靠残联唱戏不成,残联没有那么大的资金投入,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搞基地,一定要依托老板,因此找准一个热心老板很重要,合作的老板有爱心,就能更加理解残疾人事业,少一些功利思想,对残疾人多一份关心,如茂名粤西基地依托的化州市光辉养殖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地老板李学森先生既是一位种养能手,又是一位热心残疾人事业的人,每期培训班从开班

11 到结束,他都认真负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同时亲自为学员上课,把自己多年从事种养业的经验和用高价买来的各种饲料配方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员。又如汕头市永桂宝石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永桂先生、潮州市升煌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光烈先生对培训和安臵残疾人就业都是不遗余力;项目也要选得很准,要与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密切相关,同时基地要有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这也是我们在总结当中得出的另一条经验。这将是我们今后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必须考虑遵循的一个问题。

三是各级残联的积极配合是建好基地的重要环节。省残联提出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设想后,各地残联积极配合,按照有关要求,把基地建设作为残联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没有各级残联在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进行谋划,我省将很难取得今天这么好的效果。可以说,各级残联这几年在基地建设、在为残疾人扶贫、就业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建设基地的目的,就是要使残疾人受益,使残疾人通过我们的服务最终实现就业、实现脱贫和致富奔康,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坚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充分发挥残联系统的重要作用,只有上下一致,共同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

四是各级残联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指导是成功的保证。进行基地建设,我们不能放任自流,下发一个文件或者一个号

12 召,而是要做好跟踪服务和有效指导,否则基地建设就会走弯路,达不到扶持残疾人的要求或者实现不了制定的目标。建设基地不是一种摆设,基地建设的主要考核标准或衡量的尺度,要看有多少残疾人通过基地培训辐射带动受益和实现就业脱贫奔康,说到底考核的最主要一条标准就是基地能让多少残疾人受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各级残联加强对基地的跟踪服务,进行业务指导,使基地真正发挥这样的作用。几年来我们也很注意对基地发展的动态包括各方面的业务加强指导。经过几年的探索,我省基地建设已摸出了路子,我们对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信心更足了。

上一篇: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下一篇:教育科研课题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