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2024-05-09

乡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通用9篇)

篇1:乡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为进一步提升劳动力创业就业水平,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梁山xx镇坚持以服务扶持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发展拓展就业,三措并举稳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

摸清底数,确立帮扶。以行政村为单位,全面摸清青壮年劳动力年龄、就业情况、就职意向、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建立台账,做到经济状况、就业意愿、技能情况、失业原因“四清”。及时更新镇内20多家企业用工信息,为企业和返乡农民工搭桥引线,实现返乡农民工与企业岗位快速对接,为300多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及时了解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服务需求,对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时进行职业介绍,主动提供岗位信息。

强化培训,提高技能。重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贫困人员就业工作,积极开展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对就业困难户需要就近、就地就业人员,实行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到户。依托镇人口学校、农技站、人社所平台,组织村干部、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开展创业培训3期,开展技术培训220人次,全镇劳动力素质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就业能力大幅提升。

畅通渠道,拓展途径。大力推动以创业促进就业,探索自主创业模式,研究落实扶持创业政策。以镇人社所为核心,提供群众创业指导、协调服务等平台,鼓励和扶持规模企业或外出务工人士返乡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积极探索和推广“政府+企业”培训模式,积极与镇内天宏纺织、水浒火机厂、瑞芝生物等企业对接,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并及时公布空岗信息,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通过该模式已解决300余人就业问题。

篇2:乡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深入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创业氛围。xx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镇创业脱贫工作。一方面积极宣传创业富民脱贫政策,为推动创业富民脱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崇尚创业、敢闯敢干、自强不息的创业文化,在全镇上下形成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全民创业的舆论氛围,使创业富民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党员干部服务创业,创业典型引导创业,有志农民主动创业的良好氛围。

加强创业培训,提升自主创业本领。为提升农民群众自主创业能力,培育新的创业主体,xx镇镇邀请新华学校、三河学院的培训教师,组织农民工创业培训30人,扶贫培训50人。优化培训资源,开展个性化创业培训,重点从政策法规、管理技能、实用技术等方面设置培训课程,将农民工培养成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创业型人才。

优化创业服务,打造创业富民平台。xx镇牢牢抓住发展现代农林业的发展目标,立足生态资源特色,积极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200平方米的孵化基地等,逐步形成创业基地集聚群,达到创业富民的目的。

篇3:乡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将视角转向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 探讨如何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 已经成为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十分迫切的问题。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不用离开土地, 实现了打工者就业不离乡,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完整, 起着稳定社会结构的作用。他们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虽然同样创造价值, 但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压力完全不同, 由此带来的问题, 应该体现出不同的求解办法。

乡镇企业农民工就业环境问题并非是单一的、孤立的, 而是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及经济结构转型息息相关的。其中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并非通过简单的调整就能够奏效。小环境如何与大环境接轨,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何获取政策性机会, 这是需要加以解答的。

现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人口迁移制度、教育制度等等, 从根本上将农民与城市居民人为地加以区别和划分, 造成了农民、市民完全不同的社会地位, 违背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这种制度性障碍阻碍了社会的资源整合和良性发展。以石家庄无极县为例, 课题组试图经过实地走访, 考察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无极县以皮革加工业闻名, 制革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9%, 是全国最大的成革加工基地, 已形成以制革为主的产业带。无极县已建成工业园区6个, 个体、私营经济较发达, 拥有上规模的企业40家, 现已形成化工、医药、机械、轻工等四大行业。主要有苯胺、碳铵、硫酸、糠醛、糠醇、环己胺、环氧丙烷、明胶、白有光纸等140余种主导产品。然而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伴随污染和有害作业, 通过走访一些乡镇企业, 了解到如下情况:

1.XX化工厂。

基本情况:工人数量30余人, 生产加工铬鞣剂, 主要供给城南皮革加工厂, 工人上十二小时休息十二小时。采用计件工资形式, 平均薪酬2, 000元, 但是不能保证按时支付工资。以前曾给工人上过工伤保险, 现已取消参保。

突出问题:生产车间为带毒作业 (重金属铬) , 装料车间粉尘严重。长期在此工作的人, 发现皮肤伤口不易愈合。因为生产过程的高污染, 会采用停工放假的形式来应付环保局检查, 检查过后, 又继续开工。

2.XX化工厂。

基本情况:新开业工厂, 工人数量60余人, 生产化工原料 (主要用于制造农药产品) , 八小时工作制, 平均工资水准2, 000元。未给工人参保。

突出问题:防护手段不足。装卸工人未经培训, 不知道所接触的材料带有剧毒。工人只有简单防护措施 (塑胶手套、工作服) , 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3.XX农药厂。

基本情况:工人数量100人, 办公和生产人员各占到一半。办公人员招聘大学毕业返乡人员, 车间班长、库管、办公人员为正式工, 常年上班, 享受工伤保险及产假、节假日;车间工人均为临时工, 仅在上半年生产旺季临时招录, 不享受正式工的待遇, 没有任何保险。平均工资水准2, 000元。

突出问题:生产环境充斥着较严重的粉尘污染及有毒气体, 防范措施不到位。

通过上述走访可以发现, 乡镇企业虽然能够有效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 但是管理不规范、侵害职工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乡镇企业农民工有赖于当地企业, 而一些高污染的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农民工主要集中在苦脏累险的企业, 高温、带毒作业, 农民工就业环境差, 往往牺牲健康换取金钱, 这是得不偿失的。此外很多企业不能依法足额及时发放加班费, 相当多的企业或单位并未依法为农民工缴纳保险。没有设置工会机构, 工人缺乏维权渠道。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和改善乡镇企业农民工就业环境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第一, 针对目前农民工主要集中在苦脏累险的行业, 工伤致残风险高, 有毒有害作业造成职业病, 隐患突出的问题, 要对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行业的农民工进行专门岗位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持证上岗。可依托当地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开展培训, 设立就业培训中心及定点培训机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就业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 完善由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就业创业专班, 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 采取得力措施, 抓好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还要有的放矢, 增强培训针对性, 依据当地乡镇企业生产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 建立劳动力培训基地,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第二, 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政府有责任指导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建立稳定合法的劳动关系, 为保障农民工权益不受侵害, 应当建立起投诉举报快速反应机制, 完善维权保障机制,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 在社会保障方面着力解决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 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 允许农民工自主选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保率低, 政府对此有义务加以引导。有关部门要依法要求高工伤风险行业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 作为市场准入和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尽快实现农民工工伤保险全覆盖, 强制高危行业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 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凡与用工单位明确劳动关系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 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地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 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一旦发生工伤, 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用工单位还必须依法为其办理养老保险登记, 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 农民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缴费累计达到15年以上的, 可按规定办理退休,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三, 如何切实规范作为法人主体的乡镇企业, 使其在发挥现有作用的同时, 改善自身存在的弊端, 这也是重点需要加以考虑的。应当加强乡镇企业自身建设, 规范制度、完善监督, 使其成为合法经营的主体, 杜绝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现象。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 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有过欠薪行为的企业要定期向劳动保障部门报送工资支付情况;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信息网络, 完善监控手段。

第四, 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 他们在工作之余, 还要从事农业生产。乡镇企业要依据特定农时,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业生产, 还要顺应劳动者内在需求, 要注重员工情感、娱乐等精神层面的需求, 把丰富和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纳入各级政府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总体目标。很多农民父子两代均在乡镇企业中打工。从年龄结构上看, 45~55年龄段为老一辈农民, 他们既从事企业劳动, 又有农业生产经验, 18~35年龄段为新生代农民工, 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农业生产经验, 又缺乏专项技能。改善就业环境, 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为这关系到未来二三十年农业生产及农村结构的稳定,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的问题。

综上, 改善乡镇企业农民工就业环境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农民工不该沦为社会的边缘群体, 应该尽快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 改变两种户口居民权利不平等的状况。政府的规范引导, 是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力保障。应全面推行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基层人力资源分配市场, 重点加强乡镇平台建设, 为辖区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努力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如果在评定技术职称、晋升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方面, 能够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看待, 必将极大地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这也是社会成熟进步的标志。

参考文献

[1].罗竖元.现阶段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理性择业的路径选择[J].南都学坛, 2010, 6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N].工人日报, 2006, 03, 27 (1)

篇4:乡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县域突破、安置农民就业增收的根本出路

榆树市是人口大市,全市人口128.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8.9万。全市劳动力44.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8万。长期以来,农业产业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如期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鉴于此,每年年初榆树市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都反复强调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和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统一全市干部群众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地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是榆树市实现小康和富民强市目标的重大战略和根本出路的思想。要求全市上下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抓紧抓好,务求实效,从而形成共识,千方百计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安置更多农民就业成为了全市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2.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乡镇企业

榆树市乡镇企业大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特别是农民工创业,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撑。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发展,国家、省和长春市出台的相关政策,结合榆树实际,不断完善扶持政策。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共计32条。2009年,调整了有关条款并增加了34条。同时在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创业环境建设、组织领导等方面制订了细致的规定,把规定印发各市直机关、各乡(镇)村、规模骨干企业,并集中时间在广播电视台反复播发规定条款。规定出台后,2007年全市就有1780户农民投入了自主创业的行列,其中返乡农民工创业达459人。2009年农民创业人员超过了2000人。有的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有的从事种养业,有的从事加工业。

3.强化服务,推动“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加快进程

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榆树市在发展乡镇企业,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上,进一步加强了引导和服务。市政府积极运作,启动了榆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责成经济局牵头,与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会、劳动就业局、技术监督局、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行动,开展工作。经济局与劳动就业局、榆树市职业高中联合对创业者开展项目选择、电气焊、家政服务、如何维权等培训。2009年举办培训班5 期,培训人员550人。实行企业预备期制度。对农民投资兴办的企业,工商部门优先鼓励。成立榆树市中小企业维权服务中心开展对企业的维权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改版榆树市中小企业网站,并免费为企业提供网络市场信息,免费为50企业搞宣传,推介创业项目65项。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创业,榆树电视台继续开设了“走进民营看创业”专栏,定期宣传全民创业的典型,对推动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到2009年10月,全市已新创办小企业143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211户,新增就业人员8045人。

4.强力营造宽松环境,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方便

为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榆树市实际,在出台《中共榆树市委、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的同时,还完善了《榆树市鼓励投资优惠政策》、《榆树市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意见》、《榆树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方案》、《榆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榆树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在公路上乱设卡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的通告》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性文件。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软环境建设专题会议,通报环境建设中的涉软案件处理情况,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会议上点名批评了3个单位的7名违反软环境建设规定人员,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执法。进一步完善了政务大厅,对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办公。市软环境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活动的有效开展。

5.加强领导,为促进农民创业提供组织保证

为更有效地推动全民创业,特别是农民创业,市委、市政府加强了组织领导。每年年初的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表彰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涌现出的创业带头人、先进企业、先进个体工商户、纳税大户、先进个人。把“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广就业”的各项指标和乡镇企业的其它指标分解落实到乡(镇、街),并列入年终考核体系之中。明确要求乡镇一把手工作是组织领导农民创业的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和骨干力量抓好协调服务。市委、市政府领导以主要精力抓农产品加工业,对推动农民创业,促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篇5:乡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X年,X以实施就业带动脱贫优先战略政策为主线,以健全完善市场服务机制为抓手,坚持“对标、持续、提升、统筹、落实”,主动适应不同群体特点,分类施策,主动作为紧紧围绕“x”这一主线,扎实工作,克难攻坚,打造有x特色的扶贫亮点。

一、就业扶贫。完成困难人员再就业x人,就业扶贫x人,其中完成送政策x人,就业完成x人,完成任务x%;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x人,帮助迅丰农业生有限公司申请了x县扶贫车间,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x人,x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x人,完成目标任务的x%;新增城镇转移就业x人,完成目标任务的x%;失业人员再就业x人,完成目标任务的x%。扎实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发放种养殖技术书籍x册,共同举办特色种养殖培训班x期,x余名贫困户接受培训,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x人,完成任务x%;创业培训x人,完成任务x%,精准扶贫两后生培训x人,完成任务x%。

二、招聘会扶贫。帮助企业缓解“用工难”,群众“求职难”等问题,通过“春风行动”招聘会、“就业扶贫日”共达成贫困劳动力就业意向x人;举办x乡每月小型招聘会,促成每月两人以上与企业达成就业意愿,真正做到就业一人,全家脱贫,致力于由输血式脱贫到造血式脱贫。举办

x年精准扶贫春风行动招聘会一场,达成就业意愿x多人,其中精准扶贫户达成就业意愿x人,发放春风卡、劳动用工合同等宣传资料x份;协助联办x年x月x日“就业扶贫行动日”专场招聘会一场,前期发放就业宣传海报x份,发放宣传资料x份,活动当天组织召集了x个有就业意愿的精准扶贫对象到人社局参加招聘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x个。三、救助扶贫。低保扶贫x户,x人,特困户扶贫x户,x人,临时困难救助x户,x元。

篇6: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一、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落实组织,强化领导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办公,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各级有关部门按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我镇制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全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既有长远计划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任务明确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我镇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辐射带动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我镇切实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技能。20xx年我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数1350人,20xx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期,培训人数916人,向海南五指山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组织劳务输出13人,向深圳家政服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24人。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我镇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坚持城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目前,我镇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居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对于农民来说,劳动力转移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推动、亲朋好友带动、自己积极出动的共同作用下,外出务工人数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时间明显减少,农村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一)从内部结构看:20xx年我镇农民在本乡以外地域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0,比20xx年的71上升了9个百分点,我镇外出劳动力总人数由20xx年5450余人增加到20xx年的6000余人,增加了550余人,20xx年我镇有65的农民家庭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20xx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篇7:乡镇充分就业工作总结

创建充分就业工作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确保我市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级文件相关精神,并结合XX镇实际,我们积极开展工作,现将这阶段所作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为有效完成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任务,街道成立了创建充分就业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XX镇创建充分就业工作方案,确定了创建目标、长期规划及现阶段的工作任务。目前,我街道共有11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根据《XX镇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方案》,按照分批创建的计划,到2011年底,使居委会和全街道65%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社区)的标准;到2012年底,使全镇100%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村的标准,同时达到充分就业街道的标准。使全街道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以上,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和农村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率70%以上的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使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援助,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夯实基础,完善制度。

1、积极组织动员大会。我街道于5月5日召开动员大会,会议由主任主持,所有村社区村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上,XXX向各村负责人介绍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要求各村做好宣传工作,并对创建工作给予积极配合。

2、落实劳动保障场地。十五里村、壁峰社区、玉龙村已落实村级劳动保障场所,并悬挂劳动保障室牌子,其中劳动保障室面积不少于20平米,已实现村实现窗口化服务。

3、确立创建村工作人员。各充分就业创建村于5月中旬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创建工作专兼职人员数人,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到各村日常工作议事日程。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推动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确保创建工作见成效,各创建村根据自村情况,制定了相关工作细则,并将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实行上墙公布。

三、狠抓落实,积极创新。

1、深入走访,建立台账。各创建村组织人员深入村民家中进行入户调查,对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经过6、7两个月的排查,所辖区域已基本完成城乡劳动年龄段人员的基本调查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村劳动者及就业情况台账,并及时进行电脑录入,截止至8月底,各创建村已完成基础台账的电脑录入工作。

2、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4050人员灵活就业申报工作,街道工作人员及时向4050就业困难人员宣传补贴办法,详细解答他们关心的相关政策问题,目前已为114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了社会保险补贴手续。于此同时,8个创建村积极搜集相关信息,共在网上发布规范用工信息252条,网上职介成功率更是达到了16%;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各创建村已完成公益性岗位的设立指标,总计22人,这些人主要从事于各村的环卫或窗口服务等相关工作。通过公共就业服务的开展,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对不充分就业人员、实际失业人员、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安置帮扶。

3、定期检查,深入指导。创建充分就业村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我们对各村的创建工作采取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上门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常抓不懈。街道积极落实充分就业工作资金,及时组织创建充分就业村的经办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参加充分就业市创建工作业务培训会议。此外,充分就业办公室还派遣专人对各村的经办人员开展多次培训,并定时上门进行辅导,及时帮助各村解决在操作方面遇到的问题。

篇8:乡镇就业扶贫工作汇报

乡镇企业自1978年形成以来, 不断地创造奇迹, 缓解了中国农村产值和就业率双低问题。随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 城市吸纳劳动的压力加大。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 劳动力不断回流。同时, 劳动力的转移频繁出现问题, 一方面, 远距离的劳动力造成其心理及家庭负担, 另一方面, 户籍制度、限房令进一步明确立足城市的艰难。2010年农业部发表声明, 乡镇企业加快转型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吸纳劳动的能力提升。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 农村土地锐减, 农民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 人地矛盾突出, 剩余劳动显性化, 农民迫切寻找就业途径。另一方面, 城市存在自身的失业问题, “城市病”严重, 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不强, 这就促使农村非农化发展, 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化的主体, 同时,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费用较低, 研究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就显得很迫切 (朱农, 2005) 。

湖北省从1978年开始改革农村发展小城镇。1982年试行利税改革办法, 推动了县级企业的发展。在1984年, 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 继而多次下发实施纲要和规划推动乡镇企业发展。1992年我国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乡镇企业更注重资本和劳动集约型发展 (于立, 2003) 。1993年, 湖北省县级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已展开, 乡镇企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增加, 吸纳劳动力能力增强, 这一期间, 湖北省乡镇工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增多。2002年以后, 乡镇企业产值持续增长, 但吸纳劳动波动较大, 处于“成就与窘迫并存时期” (李玉姣, 2010) 。

许多文献围绕乡镇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80年代, 以乡镇企业产权为主, 对乡镇企业的体制进行了深刻的讨论。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逐渐减弱, 学者认为要改革乡镇企业的体制 (曹广忠、周一星, 1997) 。21世纪以来, 一些学者从农村工业化出发, 认为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乡镇企业吸纳劳动的主要途径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 2000;于立, 2003) 。一些学者认为耕地减少使农业的隐形失业显性化, 乡镇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 (秦兴方、田珍、季丹虎, 2009) 。但是, 对于乡镇企业是否有动力及能力来吸纳劳动很少研究。本文利用修正的斯洛模型, 通过测算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产值和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 对湖北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动力和能力进行研究。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 (2000-2009) , 《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1978, 1980, 1985-2008) , 《中国农业年鉴》 (2005, 2006) , 《中国统计摘要》 (2005, 2009) .其中, 2007年、2008年固定资产原值统计数据缺失, 文章利用趋势预测法估算;实际总产值=总产值/各年实际价格指数;实际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原值/各年实际价格指数

从表1可以看出, 湖北省乡镇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值在不断增加;从资本有机构成 (K/L) 来看, 乡镇企业的有机构成不断增大, 从1978年的0.11增加到2008年的1.33, 也就是说, 乡镇企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向乡镇企业。1978-2001年, 农村非农劳动力与乡镇企业职工人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2年后, 农村非农劳动力高于乡镇企业职工人数。这说明农村外出打工人数增多,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能力减弱;乡镇企业的产值逐年增长,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升, 但其吸纳劳动的能力呈现减弱趋势。本文将对此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二、计量模型与方法

本文假定:乡镇企业生产函数符合斯洛模型Y=F (K, L) =A (T) KαLβ;技术水平不变;市场完全竞争, 资本和劳动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

(一) 斯洛模型

斯诺模型是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建立起来的。美国经济学家R.M.斯诺提出中性技术模式即斯诺模型属于不变报酬型 (即α+β=1) 。斯诺模型为:Y=F (K, L) =A (T) KαLβ。式中, Y是工业总产值;A (T) 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K是投入的资本, 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α是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β是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本文假定技术水平不变, 斯诺生产函数可修正为:Y=F (K, L) =AKαLβ=AKαL1-α (1) , 其中, A为不变常数;K为乡镇企业实际固定资产原值, 单位为亿元;L为乡镇企业职工人数, 单位为万人;Y为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 单位为亿元。

(二) 吸纳非农就业的动力分析模型

乡镇企业吸纳非农就业的动力关键在于劳动投入能否带来产值增加以及其他要素对劳动的替代率。由于本文假设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 所以选用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率两个指标。

1. 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

对 (1) 式进行转化可以得到Y/L=A (K/L) α, 再取自然对数转化成线性函数:

(y为人均产量, k为人均固定资本存量)

根据实际总产值增长情况, 并结合湖北省乡镇企业发展特点, 我们将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为第一阶段;1993-2001年为第二阶段;2002-2008年为第三阶段, 计算乡镇企业1978-1992年、1993-2001年、2002-2008年、1978-2008年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 分别用β1、β2、β3、β0表示。

2. 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

由 (1) 式得, 资本边际生产率为MPFK=鄣F/鄣K=αAKα-1Lβ, 劳动边际生产率为MPFL=鄣F/鄣K=βAKα-1Lβ-1。则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乡镇企业1978-1992年、1993-2001年、2002-2008年、1978-2008年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分别用MRTS1KL、MRTS2KL、MRTS3KL、KRTS0KL表示。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 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劳动投入量。如果MRTSKL>1, 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效率, 那么企业会增加资本投入, 减少吸纳劳动力。反之, 企业减少资本投入, 以劳动替代资本。

(三) 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分析模型

乡镇企业是否有吸纳劳动能力, 主要体现在产值增加能否增加就业以及资本扩张能否增加就业, 这里用产值对劳动的吸纳弹性系数和资本对劳动的吸纳弹性系数两个指标。

1. 产值对劳动的吸纳弹性系数

乡镇企业产值对劳动的吸纳弹性系数反映产值增长对吸纳劳动就业的弹性作用, 表明产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劳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计算公式:

其中, λt表示第t年的乡镇企业产值对劳动的吸纳弹性系数, λt为正, 说明乡镇企业有能力吸纳劳动;λt越大表示乡镇企业产值对劳动的吸纳能力越强。ΔYt表示第t年的乡镇企业产值增量, Yt表示第t年的乡镇企业产值总量;ΔLt表示第t年的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增量, Lt表示第t年的乡镇企业职工人数总量。湖北省乡镇企

业1978-1992年、1993-2001年、2002-2008年、1978-2008年产值对劳动的吸纳弹性系数, 分别用λ1、λ2、λ3、λ0表示。

2. 资本对劳动的吸纳弹性系数

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的吸纳弹性系数反映资本增长对吸纳劳动就业的弹性作用, 表明资本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劳动增长的百分点, 计算公式:

其中, ρt表示第t年的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系数, ρt越大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就越强。KtLt分别表示第t年的乡镇企业资本、就业总规模;ΔKtΔLt分别表示第t年的乡镇企业资本、就业人数增量, 湖北省乡镇企业1978-1992年、1993-2001年、2002-2008年、1978-2008年产值对劳动的就业吸纳弹性系数, 分别用ρ1, ρ2, ρ3, ρ0表示。

三、计量结果分析

(一) 模型检验结果

利用表1的数据, 采用 (2) 式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函数分别对湖北省1978-1992年、1993-2001年、2002-2008年以及1978-2008年进行回归分析。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R2修正值可以看出, 各阶段的拟合优度都较高, 从F值可以推断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所有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sig.是差异性显著的检验值, 由于sig.值都小于0.01, 说明各阶段平均值差异是显著的。

(二) 吸纳非农就业的动力分析结果

1. 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

1978-2008年的整个时期湖北省乡镇企业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为β0=0.248;三个阶段乡镇企业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β1=0.161;β2=0.568;β3=0.358。

在1978-2008年期间, 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为0.248, 投入1%劳动, 总产值增加0.248%, 说明乡镇企业存在动力吸纳农民非农就业, 且动力较强。其中在第一阶段, 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很低, 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动力较低。这主要由于1978-1992年, 乡镇企业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同时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 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在经历短暂而辉煌的十年发展后, 乡镇企业步入艰难的困境。第二阶段, 由于生产方式转变, 湖北省乡镇企业重新复苏, 乡镇企业学院也开始培养新型职业人才, 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动力迅速增加, 在这一阶段平均产值每增加1%, 能增加吸纳0.568%的劳动。第三阶段, 劳动的投入产出弹性回落到0.358。虽然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动力还保持较高水平, 但在加入WTO后, 乡镇企业小规模缺陷显现, 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 抵抗贸易风险能力较差, 损失严重。

2. 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

将表2结果代入 (3) 式, L、K分别用各时期均值替代, 可得到:MRTS1KL=42.272;MRTS2KL=2.797;MRTS3KL=2.441;MRTS0KL=7.824

从1978年到2008年, 湖北省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7.824, 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的8倍。在巨大的边际生产率差异下, 乡镇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 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的动机很强。但是在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差异变化显著。在第一阶段, 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甚至达到42.272;第二阶段, 由于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增加, 劳动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 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降低到2.797;第三阶段, 继续减弱为2.441, 这说明乡镇企业存在资本替代劳动的动机, 但这种动机越来越不明显。

在这一过程中, 乡镇企业从改革初期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不能单纯依靠产量来提高产值。人力资本的价值逐渐体现, 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这是固定资产所无法比拟的。

(三) 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分析结果

由方程 (4) 和方程 (5) , 直接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逐年计算湖北省产值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和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系数, 结果如表3所示。

从1978到2008年, 湖北省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对劳动的平均吸纳弹性系数为0.216, 即实际总产值每增加1%, 就能增加劳动就业0.216%。资本对劳动的平均吸纳弹性系数为-0.076, 表明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非常弱。在产值对劳动的吸纳弹性较强年份, 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也较强。另外, 产值对劳动的吸纳弹性波动较大, 呈现不稳定性。

可以得出, 靠增加资本来提高吸纳劳动能力作用是很微弱的, 甚至起反作用。提高产量同时提高吸纳劳动能力, 无疑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对产品进行创新。即使这样, 在外界风险的作用下, 产值也易受波动, 甚至滞销, 这就需要形成规模经济, 以创造完整稳定的产业链。

四、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从劳动投入产出弹性看, 乡镇企业有较强的动力吸纳劳动, 并呈现增长趋势;从资本对劳动的技术替代率看, 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动机仍然较高, 但这种动机逐渐减弱。从产值和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弹性看, 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影响较小, 产值对劳动的吸纳能力稍强但不稳定, 总体而言, 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化的动机较强, 但能力较弱, 且稳定性不强。

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能力。一是采取优惠政策补偿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资本的投入产出弹性较劳动投入产出弹性大, 而资本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在同等产值下, 企业选择劳动投入要比资本投入的成本大。对于社会来说,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有助于缓减人地关系紧张及城市拥挤等社会问题, 产生正的外部性。所以政府在鼓励乡镇企业吸纳劳动时, 应该采取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适当补偿企业的这部分成本。二是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方式。大量投入固定资产已经不能带来产量的迅猛增长, 企业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应盲目投入设备机器等固定资产;同时也要看到劳动的投入产出的潜力, 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 加大培训力度, 以满足工业化及第三产业化的劳动力需求。三是扩大企业规模, 增加企业产值。湖北省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就地转移劳动力没能形成工业企业和人口的聚集, 造成了工业企业的规模不经济 (梅建明, 2004) 。要使乡镇企业的产值增加以提高吸纳劳动力能力, 就必须改变这种分散状态, 鼓励工业企业的集聚。企业规模经济增加风险抵抗能力, 稳定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化的能力。同时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 科技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增长动力。

为使该研究更深入, 未来拟在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利用微观调查数据, 通过引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分析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能力;二是通过横向对比, 深入分析不同区域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机制。

摘要:随着农村土地锐减, 农民非农就业的需求日益强烈, 研究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非常紧迫。文章利用修正的斯洛模型, 对湖北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动力和能力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乡镇企业有较强的动力吸纳农民非农化就业, 但吸纳能力较弱且不稳定。

关键词:乡镇企业,农民非农就业,动力分析,能力分析,斯洛模型

参考文献

[1].于立.中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就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3 (3) .

[2].李玉姣.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历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3].梅建明.湖北省乡镇企业发展概况、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20) .

[4].王西玉, 崔传义, 赵阳等.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 2000 (5) .

[5].曹广忠, 周一星.论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孙耿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 1997 (1) .

[6].秦兴方, 田珍, 季丹虎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次序——以江苏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篇9:乡镇2011年就业工作总结

2011年以来,***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围绕落实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这一主线,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两手抓”,创新理念,把握重点,立足创业带动,促进就业增长,推动了全镇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2011年1-12月新增就业再就业758人,占全年任务的151.6%,实名数758人,实名比率10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86人,占全年任务的140.9%,实名数986人,实名比率100%。

二、创城宣传工作

为提高对创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创城宣传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创城宣传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我镇制定了《***镇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宣传活动方案》,并于2011年1月29日召开了全镇创城宣传活动动员会,下发了宣传海报、宣传袋等宣传品。各管区、村对宣传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安排专人负责创城宣传工作。

(一)利用镇政府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镇政府办公大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派出所、计生服务站、法庭,利用标语、条幅、电子屏、宣传栏等载体,进行全方位、高频率的主题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城氛围。

(二)镇辖区内的社区、村在村务公开栏张贴宣传大海报,发放创城公益宣传品(创城宣传挂历、宣传袋等)。

(三)在全镇主要宾馆、餐厅放置创城公益宣传品(创城宣传挂历、宣传袋等),利用现有宣传设施进行创城公益宣传,并在楼体显著位置悬挂创城宣传内容。

(四)在全镇大型商场、超市、连锁店、网吧、利用设置的电子显示屏进行创城宣传;在显著位置放置公益宣传品,并在室内外悬挂张贴创城宣传标语。

(五)在主要道路张贴大海报,悬挂创城宣传条幅。

三、春风行动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上级

安排部署,我们继续开展了以“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您尽早实现就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

(一)在镇驻地主要交通道路、集市免费发放“春风卡”招工简章等宣传资料,宣传活动内容。

(二)开展摸底调查,摸清各类农村劳动者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情况。

四、家庭服务业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

按照兖州市就业办公室2011年9月27日会议部署,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家庭服务业企业事业单位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镇采取镇人社所与40个行政村联合调查、与工商部门登记单位进行核对的方法进行。

本次调查共调查家庭服务业(企业、单位)398家。其中家政服务类263家,专业化服务135家,没有房屋中介类、婚姻介绍类。经营方式以自营为主。共吸纳从业人员915人,其中吸纳高校毕业生13人,困难就业人员34人。

2012年,我们***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将在市就业办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奋勇争先的工作精神,立足创业带动,促进就业增长,努力使我镇就业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我镇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

上一篇:教职工冬季运动会开幕词下一篇:快速准确识记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