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

2024-04-29

新课程背景下(精选8篇)

篇1:新课程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篇2:新课程背景下

(1)您有一本教学心得吗?

您的学生每位有一本错题跟踪簿吗?您经常写教后记吗?您不想试试看吗?

(2)您的学生每人有一本课堂练习本吗?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一样认真吗?您上课关心了后三排的学生吗?学生会记课堂笔记吗?

(3)您在备课时,常和同仁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写吗?您考虑学生个性了吗?能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吗?这样讲学生好懂吗?学生有兴趣听吗?能有其它方法讲解吗?

(4)您能做到下面的事情吗:自已没有研究透的决不讲给学生听;不懂可以查资料求同事问学生,决不胡弄过关。不备课决不进课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好的,教师先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坚决不做。

(5)您上课思考用过小黑板投影仪、多媒体吗?思考过用彩色粉笔吗?用得正确吗?自制过教具吗?能让学生动手吗?凡是实验您都克服困难做了吗?要这样讲?换一种方法如何?教学中,你有创新吗?

(6)你每个问题讲完后,师生能共同探讨问题的启迪和感悟吗?换一种方法可以吗?

(7)您上课能少讲一些,让学生多练一些吗?允许学生发表意见甚至是错误的意见吗?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8)您的评价观念有所改变了吗?您如何理解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手段科学化、评价过程全程化?

(9)您喜欢读书、经常翻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杂志吗?能经常写文章吗?在讲一些较难的综合问题时,考虑用概念图教学吗?能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曲为直一题多变吗?

篇3:新课程背景下

一、研究考情, 吃透学情

每年进入高三, 我们首先要对本年度《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进行深入研读。对《考试说明》的研读尤为重要, 因为高考试题的编制均依据于此。如果师生能吃透《考试说明》的精要, 那么面对高考将胸有成竹。在研读《考试说明》时, 我们需要认真弄清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 弄清《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考点内容、难易度情况, 耐心地将考点知识在教材中找出, 以便检查以往教学的缺漏, 及时落实。 (2) 弄清本年度《考试说明》与往年有何变化, 特别注意考试说明部分增删考点, 理解增加部分考点, 判断本年度高考命题趋势。及时排除已删除的考点, 减轻学生的复习压力。 (3) 弄清题型示例的特点, 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特别是设问要求及难易程度。认真对待题型示例有助于学生在平时做题时, 有意识地排除偏题、怪题和特难题的干扰, 提高复习效率。

研究考情还须注意分析近三年来全国各省市特别本省区高考试题及命题变化特点, 特别是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 把握高考的最新状态。高三政治教师要通过每年的省、市高三政治学科会议和各类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有关专家讲解, 并利用这些机会向专家们求教复习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千差万别, 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思维状况都不尽相同, 复习教学安排除了要坚持考纲、考试说明为指导之外, 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牢固树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复习备考理念, 要针对学习水平差异、努力程度不同的学生, 认真设计不同的复习教学目标要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要适当降低难度要求, 循序渐进。复习教学不要过于追求今天复习多少的知识, 而应强调学生今天有何收获, 提高了多少, 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否完成事先设定的复习目标与要求。

二、用好教材, 备足“弹药”

教材是教与学的工具, 也是制定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重要依据, 是组织复习教学的重要工具, 切勿忘本。回归课本, 用好教材, 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便捷地发现解题的路径从而快速解题。复习阶段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 熟悉教材目录, 通过目录将各单元、课、框、目的脉络和逻辑关系理清, 有助于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 (2) 按教材设置顺序理清每一个考点所覆盖的知识内容。既要读透正文部分, 又要关注辅助文中的“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 还要重视每个单元之后的综合探究课的内容。 (3) 做好重要知识的标记和批注。教材中不同理解难度的知识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 对于多年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容易与时事结合、多角度设问且答案层次设置能够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考点要作详细批注并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甚至可将相关联的好题写在上面, 这样每一次读起来都有所收获。

记忆考点是复习备考的第一环节, 也是一项首要和基础的工作。头脑中空洞无物, 相当于作战中没有武器和弹药, 必然一战即溃。教师应多运用一些记忆策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如采用直观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等, 使知识得到深加工。

在复习第一环节结束后, 许多学生发现“背”了许多考点知识, 但遇到解题时, 就是想不出思路, 不知如何用这些知识。其实, 原因是对考点知识理解不透彻, 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到位, 导致解题思维的僵化。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教材考点知识进行理线串点, 不断反思、升华, 最终把书读薄、读透, 构筑起一幅“条理清晰、排列有序、关系分明”的知识网络图。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知道某一知识所处的位置, 使用时可以立即有针对性地提取出来。

在复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十分强调构建模块知识网络图的重要性, 也都在努力帮助学生在脑子里描绘一张“知识地图”。当然归纳的方法很多, 但总的原则是知识网络的构建不能由教师强加给学生, 而应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尝试建构, 真正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以经济生活模块知识网络构建为例, 笔者在课堂上通过引入一位哲人的名言:“人是一种经济动物”, 要求学生用经济生活模块知识理解其含义。先让学生各抒己见, 再提示学生察看经济生活教材的目录, 思考我们每个人在经济舞台中扮演哪些角色, 启发学生从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公民、经营者等角度全方位地扫描教材主干知识, 分析其中的内在关系。笔者指出企业经营者、劳动者在哪儿工作, 引出企业, 并进一步推导出相关联的国民经济、市场经济等知识。最后设问:市场经济活动如同一场足球赛, 竞争十分激烈, 如果将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比作足球队员, 那么裁判员该是谁呢?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引入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规则、以国家为行为主体的相关知识。

笔者认为知识体系构建要以问题为龙头、以思维为主线, 经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讨论交流, 点拨串讲等多边活动, 使学生头脑里形成由概念群交织而成的“知识树”, 最终实现从平面的知识结构向立体网状知识体系的提升。

三、关注时政, 激活思维

从近年的福建省高考命题特点来看, 文综 (政治) 许多试题仍延续以时政热点和福建地区本土化、区域化的重大事件和文化特点设置试题背景材料的做法 (如: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艺表演、福厦高铁通车、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农”问题等) , 即不回避时政热点问题。

针对高考命题“以热点为载体”的规律性特点, 在备考过程当中要特别关注好三类问题:第一, 一些影响大, 出现在主流新闻媒体的频率高, 能被考生接受的与高中所学知识有必然联系的国内外及本地区热点问题。第二, 一些展现国家意志和利益, 反映人民生活, 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素材。第三, 体现人类追求和自身生存发展, 有定论、具有长期效应的内容。

多年来, 许多师生对时政热点的复习都搞得轰轰烈烈, 而高考后他们总有许多遗憾和无奈。因为考前复习了大量的热点时政专题, 高考考题设置的热点要么都没有碰到, 要么就碰到了一些, 而且试题切入点与前面复习到情况有很大不同, 结果学生没有解好题, 得分较低。所以现在一些教师总感觉热点抓到和抓不到对考试结果似乎没有很大影响。

那么热点时政问题的复习是不是无关紧要呢?其实不然。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不是为了押题、猜题。由于命题切入点的角度变化是无限的, 能“猜中”命题切入点的人微乎其微。其实时政复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学习热点和

WENJIAOZILIAO

培养综合能力的关系, 即通过时政专题训练激活学生思维, 提供更多思考问题的视角, 培养学生从不同模块知识角度挖掘和选择时政热点与考点之间联系的迁移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 从而将知识进一步转化为思维方法、素质。当然, 时政问题切入角度的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贵在启发思考, 活跃思维。

四、优化教学, 稳步推进

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教师必须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积极学习吸收各校复习教学的有益做法, 为我所用。教师对复习教学应有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对复习内容、进度和方法步骤等都应作出妥善的安排。一般来说, 第一轮复习重点是基础知识, 但每个考点的复习不能都讲究精细化, 不能平均用力, 而应突出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点, 复习速度不宜过快, 力求扎实。第二轮复习强调对宏观知识结构的总体把握。中观上明确跨单元知识联系, 微观上实现重要考点理解突破, 核心考点实现与时政材料对接, 强调多角度地跨模块的综合。第三轮则侧重弥补知识缺漏和仿真实战演练, 帮助学生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提高应试技巧和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 有了温馨的环境、乐观的心态, 兴趣会油然而生。高三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很大, 复习中乐学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 应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营造乐学奋进的氛围, 从而减缓复习过程中的倦怠情绪。如:教师可用精彩生动的事例或情境导入,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用问题教学法, 通过师生对话互动, 让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重现和复述, 促进学生对重要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 启发解题思维, 促进反思、感悟、提升。

在教学手段上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如投影、电视等媒体, 使教学信息容量得到进一步扩大,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思考, 使复习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五、有效训练, 精心讲评

在复习过程中, 课堂限时训练, 课后适量作业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巧、提升应考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对于练习的布置并非越多越好, 而更应该注重习题的质量。面对教辅市场中如潮涌来的自测题、系列题、仿真题、联考题、模拟题等各种习题, 老师们绝不能照单全收, 对练习资料中有些不符合考纲与考试说明要求的偏题, 就要果断地加以剔除。对于一套练习题中, 一些偏重于理解应用、创新性强、难度值较大的习题, 教师应视不同学生有区别地安排, 做难题应适度适量, 量力而行, 有所取舍。基础好的学生要明确目标, 遇到难题不轻易放弃, 同时关注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规范性。

没有讲评, 训练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讲评要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为主, 兼顾对知识方法的补漏和纠错, 讲评前教师最好对布置给学生的习题先做一遍, 弄清试题的难易程度, 考查对象, 试题类型的情况;在讲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忆和再现相关的考点, 帮助学生归纳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法和应对策略;讲评之后, 要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本, 对考试、练习、作业中的错题进行分类登记和总结, 将题中易错、易混的观点及设疑和陷阱记在错题本中, 以便杜绝同类错误的发生。此外, 还应指导学生对于好题要按照一定知识体系整理, 对于综合性强又比较典型的一材多用的题目等, 应做上特殊的标记, 专门摘抄保存下来。这样, 到考试之前再拿出来, 回顾研习一遍, 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心理疏导, 增强信心

良好的心态是考前复习、迎接高考挑战和创造突破的法宝。

一年紧张的高三生活, 学生们过得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学习成绩有时会起起落落, 学习情绪、状态也难免会不稳定。高三毕业班政治教师有责任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关注学生状态和情绪的变化。对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导致情绪、状态不稳定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 引导其充分认识高三学习的艰苦性、枯燥性和持久性, 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高考只是求学道路上的一次选择, 高考不会决定终生。此外,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综合潜力对高考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合理确定适合自己的高考努力目标, 减缓压力;鼓励他们战胜自我, 在坚持学习中慢慢体验过程的艰辛和超越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坦然面对学习中一时的得失, 以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高考。

每年的高三政治复习工作都有新的特点、新的要求, 对每一位老师、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新的任务和挑战, 只要我们认真理解把握命题特点和变化规律, 深入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 优化教学, 有效训练, 不断调适学习心理, 就能有效促进学生政治综合应考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新课程背景下

【关键词】有效 兴趣 发散思维 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30-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这块阵地,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当前课堂教育的一个主要话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效的开头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也是这样的,头开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所以“导课”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激情导趣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起兴趣发挥思维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呈现方式上做了大胆的尝试,特别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游戏活动恰恰能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的情景。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喜欢到公园玩的天性,我出示了小精灵可爱的形象,并用激励性的语言提出要和小精灵比赛,看一看哪个同学能最快进入另一个更好玩、更有趣的学习园地——数学广角乐园,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进入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数学乐园。指引学生进入乐园,要买一张5角的儿童门票,怎么样从钱袋里拿出5角钱呢?拿出5角钱有多少种组合的方式呢?学生为了要进入乐园,纷纷动手从钱袋里拿钱,“爱玩”的天性诱导同学们纷纷想方设法的找出5角钱的4种组合方式。这时教师归纳组合的方法,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因为孩子们对“玩”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引发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同时在有目的“玩”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教学中,把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较好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二、创设空间,培养应用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及时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在“想”的过程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学生对游乐园感兴趣,创设了数学乐园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活动情境中。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做成活动场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教师及时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解答,活动中每个小组的同学纷纷找出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要求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同学们在交流、沟通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归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过山车坐了多少人”的问题时,老师马上接着问题说“你们喜欢坐过山车,我们一起去看看还有多少个空位置给留给你们去玩?”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为了调动他们思考积极性,教师又适时提出“我们班有40个同学,如果每次都剩下8个位置,那要分几次才玩完呢?”诱发学生想40里面有几个8,顿时,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兴趣更浓了。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及时指导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究、思考、发现问题,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创新意识。

三、放手探索,开发潜能

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一定的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活动的空间,多一份创造的信心,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涉及现实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位置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学习的难点,需要丰富的表象积累,教师要借助直观的物体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细致地观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认识抽象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整个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才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设计一个小动画,在一个种满圣诞树、插满旗子的广场上蝴蝶、小熊等小动物正在开联欢会,学生观看后,教师说:“小动物们,也邀请同学们一起参加他们的联欢会,但是要求同学们按指定的路线走,才能进入会场。教师这样一提出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疑问,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及时让学生观察会场的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兴趣盎然的查找,通过学生积极思考,点击画面后真的进入到会场,学生的成功又得到老师的及时表扬、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更高了。这时教师在提出问题:“你们能说说为什么那么快的找到路线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只要找出左右两边图案都一样的小动物,就可以进入会场啦。”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掌握了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提出:“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参加联欢会,我们多少都要为会场尽一点心意。”看到老师动手剪了一棵圣诞树,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教师及时让学生说一说老师是怎样剪圣诞树的,从而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对称轴就是对折的中心折痕。学生纷纷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从动手操作中又发现对称图形的左右大小完全重合。学生们都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剪出许多漂亮的对称图案。教师把同学们的各种漂亮、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互影响下,推动学生的学习创造意识。

四、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这一课例时的宗旨。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个悬念,把事先准备的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拿出来,然后对学生说:“不管你们摆成什么样的图形,老师不用量也不用算,就能知道你们摆的图形的周长”。学生听老师这么说,感到惊奇,并急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纷纷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摆图形。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个个兴趣盎然,摆出一个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在学生摆图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又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由于有了兴趣的驱使,教师出示一道多解题,“一张乒乓球桌,由于场地的关系只能放得下两个边长都是15分米的正方形。问:这两个正方形拼出的乒乓球桌周长是多少?”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肯开动脑筋,一题多解的练习,学生也能想出好的办法。只要学生肯学,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就能轻而易举较的突破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上,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的产生。使学生把厌学变为乐学,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单调的学习变为有趣,把枯燥的练习变为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欢快的情景中培养更多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主持创新学习策略 (小学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篇5: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数学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数学教师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数学理论评价向实用数学转变;根据这一变化的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在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养成坚持用数学分析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作 者:赖桂稳 作者单位:沧县杜林二中,河北,沧州,061028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456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师 学生为本 改变 促进者 引导者

篇6: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一、抓课题研究方案的落实

自从我校市级课题《实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评估方法的研究》立项起,在每学期的期初制订执行课题方案的实施活动计划。这一计划不但是学校课题组的教科研计划,而且还纳入学校总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中。计划的制订围绕课题方案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来组织人员,安排课题研究活动。如在一、二年级数学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教研组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评价研究的中,第一阶段就开展了如下课题研究活动:一是学习研讨数学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实践研究的要求;二是按年级教材内容要求分工合作;三是尝试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四是课题组开展课题实践课的交流、研讨活动;五是向县教研室汇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困惑。六是各研究成员根据研究过程中的收获撰写论文。按照这样的活动计划,使课题的实践操作有纲可循,有序可做,使课题的研究方案得以有效落实。

二、抓课题的学习准备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进入文献研究阶段和反思计划方案阶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必须着手对课题研究的关键词、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上网查寻、查资料文献等方式进行认真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是课题研究的一种意义的体现。可进一步丰富充实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确定及前测调查研究,是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必须经历的重要一环;

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慎重选用,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功的体现;对研究步骤的认真规划,能使课题研究者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题研究阶段如何加强学习呢?除了依据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疑难问题、关键问题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或请他人帮助,或上网查寻,或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总之,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加强学习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三、抓课题实践课的质量

课题实践课围绕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而设计的,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课。因而教师结合课题的要求而上课。上好课题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教师如何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首先要备好课,课题实践课的教案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与学生学习动机、原有认知水平、多路思维能力和学法有效运用等要素密切相关。因此,我校在研究此课题中,所上的课题实践课就紧紧围绕着这课题的研究主题开展活动。课题实践课的质量,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效,关系到教师有效应用课题理念和操作方法的水平。因此,我积极引导教师扎扎实实地上好课题实践课。

四、抓课题研究的汇报工作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会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教师教科研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必须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汇报自己的课题前期准备工作和汇报学习了那些课题相关理论及资料;进行了那些课题研究活动;还要汇报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和遇到的困惑;最后还需就今后课题继续研究提些设想和看法。强调课题负责人汇报内容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地如实汇报。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利于课题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态度和研究风气。

其次要会汇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物化成果。如获奖及得到好评的课题实践课,获奖或发表的课题相关论文及案例等。

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感触,如一次问卷调查;一次课题访谈;

一堂课题实践课;一次课题研讨会等,教师会从这些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一些启示。教师要像撰写教研、教育日记那样,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将课题研究中 的体会写成访谈记录式的报告;或写成课题实践课的教后感;或写成课题研讨会的启示录等。经常撰写课题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体会,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课题相关的论文的撰写,应注意慎重选题,选一些具有新颖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较易获得成功。如本人撰写的《用发展的观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论文时,听了几位教师的课题实践课,感到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在实践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本论文获省级三等奖。因此我认为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题的阶段研究过程中,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撰写的论文若能得以发表,不但能激发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而且能充实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从而增强研究者的自信心。

六、抓课题成果材料的整理

参研教师认真按课题计划的要求去实施课题的操作要素,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研究,会逐步显示出成效来的。在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整理和反思成果材料,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变化加以整理。一方面是教师对研究对象——学生施加了研究变量,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发生了变化,教师可通过观察、比较和测量得出一些评价结论;也可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说明学生学业成绩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成效,也可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体现。另一方面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自身教学、教科研水平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学、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表现为一些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竞赛中所得奖项,还有就是教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所取得的成果,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作为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凭证。

篇7: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其功能与价值,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关注与思考。中学语文作业设计做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倚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践;长期停留在读读课文、写写生字、抄抄句子、背背古诗,默默词语的陈旧僵化模式上,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潜能的发挥。

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一是作业的数量多,学生自主创新的时间少;二是布置作业时一刀切的多,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少;三是独立完成的书面作业多,关注合作互动生成的作业少;四是师生获得的信息失真的多,相互交流沟通的少。这些不正常的作业设计,总量过大,质量偏低,费时低效,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使语文教学质量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统一认识,端正观点,加以改革: 1.作业功能的优化

以往中学语文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和理解知识。优化后的语文作业更重视学生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作业做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发展的途径。

2.作业形式的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中学语文作业重复单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优化后的语文作业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完整的发展,既有基础性知识的练习,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相辅相成,相互融洽,相互补充。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能力和生活背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应从提高语文作业的效能入手,着力改进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重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改变作业设计的“老面孔”。在此,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优化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策略:

一、作业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练等多种形式相融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1)实践性的,如: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盆景,观察探究,掌握规律;参观采访,搜集整理材料,制作学具模型,增强交际能力,养成动手习惯。(2)活动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谈天说地三分钟”等形式。

(3)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有奖游艺会、成语接龙等。(4)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作文、对对联等。

二、作业设计应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不妨尝试以下几种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1、续编故事。

2、观察体验。

3、想象画图。

4、演课本剧。

5、办手抄报。

6、读课外书。

三、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生是有差异的,虽然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但由于受性格、个性、家庭、社会、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程度是不同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布置作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与广泛;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权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如中年级写观察日记,对优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后进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

但学习能力的先天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这种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的腔调,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他们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作业设计应综合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之一的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中。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

1、课内外联系。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学科间融合。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在语文教学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使语文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发现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中、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里、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自己也写上几句类似的文明警示语,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中,植物园里。

篇8: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堂探究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观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 是课堂教学的权威, 是课堂的主宰, 这就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实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 教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 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担负起了对学生一生服务的重任, 建立起了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新课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知识的引导者。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由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教学过程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 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高。所以为了上好课, 教师不仅要积极备好课, 还要在上课的时候注意观察学生, 注意学生的反馈, 以便课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如我在一堂节约保护水资源的主题班会课上, 培养学生保护水源、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这节班会课上我没有夸夸其谈地大讲特讲, 只是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到生活中看查问, 看生活中水是从哪儿来的, 缺水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哪些严重的危害。可查与此有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说明, 问家长邻居, 然后把得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上课时学生把调查材料展示给大家, 我也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展示出来。这样就丰富了调查内容,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这样不但拓宽学生间和师生间的教学信息流通渠道, 而且尽可能多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课堂上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探索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 并在组内畅所欲言地交流和讨论, 对教师的教学可以质疑。如我在上鲁迅的《祝福》时, 就淡化了老师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 主要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就这篇文章我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自学探究: 一是根据文章内容谈一谈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是如果你是祥林嫂, 你会控告谁?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探究, 弄清楚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祥林嫂的性格特征, 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由于其间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发言很积极小组讨论很热烈, 效果比老师逐一分析讲解要好得多。

四、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就决定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师的民主作风是教师与学生良好关系的主要因素, 教师要对学生的意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 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具体活动中, 发表各自意见。教师还要经常了解学生的述求和意见, 随时调整教育措施,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对待学生, 教育中采用开放、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方式,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与学生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课堂提问时既要提问好学生, 又要对学困生进行启发引导, 师生保持心灵交流, 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学习伙伴, 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间发生矛盾时, 教师要主动化解矛盾, 学会换位思考, 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往。教师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克服消极心理, 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亲密无间, 学生才能充分展现自己,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是形成文明班级的重要手段, 学校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 如果教室一片狼藉, 给人脏乱差的感觉,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的心情怎能愉快呢?因此班主任平时要精心布置教室, 及时更换宣传栏、黑板报、学习园地, 从而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 更在课余时间办黑板报, 引导学生把课桌摆放整齐, 让学生在温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

上一篇:市四幼德能勤绩考核标准下一篇:珍惜时间的作文800字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