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本”评价

2022-09-12

纵观新课程的这种“生本”评价体系, 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内核是由三个维度所构成。第一个维度是就评价内容而言的, 它应体现全息性、全面性和丰富性;第二个维度是就评价过程和方法而言的, 它应从终结走向全程、从定量走向量性结合, 体现动态性;第三个维度是就评价主体而言的, 它应体现激励性、个体性和扬长性。

一、评价内容的全息性

众所周知, 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生命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明确指出:“人人都有九种智能, 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而且每个智能都是多元的, 虽然每个方面都不能达到最高水平, 但总有一方面是最佳的。”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 在教育教学中就应当尽可能地去挖掘学生的这些优势, 把他们个体间的差异当作评价的资源, 促进发展的动力。传统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 其所谓的标准化试题、精确量化试题无疑是对差异这一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 我们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

评价内容的全息性就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作支撑, 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 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六大板块: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文化素养、闪光点与特长。每个板块又分解为若干个小块。这样评价的内容既注重书本, 也适当考察课外知识;既注重知识的检测, 又突出能力的考核。评价内容的丰富, 为学生形成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应, 达到了“七十二行, 行行出状元”的目的。

二、评价过程的全程性

大家都知道, 过去我们所发放的“成绩通知单”, 主要是反映学生期末文化考试的成绩, 即反映学生现有的成绩和现有的水平, 而忽视学生未来的发展, 忽视现有的成绩与过去成绩的比较、变化和发展, 忽视学生这一评价主体的发展, 它是一种静态性评价。全程性评价是就这种静态性评价而言的一种动态性评价模式, 其主要特征是关注学生发展, 使评价的过程从终结走向全程。

传统的评价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马后炮”, 评价时只看结果, 不问过程。而全程性评价不仅注重评价的结果, 更关注评价的过程,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1、将评价内容渗透到教学中。

如对语文学科中写字姿势、日记、阅读习惯的评价, 我就吸取了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的实质, 在课堂上实行即时评价:坐得最端正的, 读得最认真的, 写得最棒的……。并推行“班级档案管理”, 聘请班上的同学做管理员, 收集班级里的各类资料——优秀作文、日记、考试满分卷、字迹工整的作业本等等, 使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看到自己取得的一丁点儿成绩。

2、将评价时间分散到平时里。

在实践中, 我把集中考试的时间分散成若干次。如, 语文检测中的古诗背诵, 学期初我们就将各年级应背的古诗篇目印发给学生,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让老师或学生干部检测, 不合格的还可以重新再考, 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将检测的时间化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从而大大减轻了师生考试时的压力。

三、评价方法的灵活性

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是受桑代克的“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 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测量”的思想的消极影响, 只注重定量评价, 忽视定性评价。动态评价则要求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在评价方法上, 我们采用“分数+等级+评语”的评价模式:对需要精确量化的学科成绩采用分数评价;对如思想品德、情感、性格、社会态度等复杂的现象, 则采用等级评定。评语评价则要求“老师的话”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并能引领学生未来的发展。

传统的“师本”教育体系, 其主体是老师, 具有评价的绝对权威性, 而“生本”评价观下的全息评价、全程评价则更注重评价方法的灵活性, 让评价主体从唯一走向多元。教学中, 我们所推崇的《扬长教育实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就是把多元智能理论分解出许多评价栏目, 每个栏目后面的评价主体都包括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家长, 这样采用互评、自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 其目的在于留出更多的评价角度, 努力从多角度中发现、显示学生个体的与众不同, 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

四、评价主体的激励性

古言道:“道人之长, 愈道愈长;指人之阳, 愈指愈短”。教学实践中我们所推行的扬长教育理论正是从这一原理出发构想的。通过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因素进行激励、训练、迁移, 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 经过长期的良性积累, 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曾说:“人与人之间原本只有微小的差别, 但这种微小的差别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正是一个人的心态”。对学生评价的好坏, 是导致学生差异的开始。因此, 扬长教育理念下的“生本”评价主体必须遵从激励性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基本点就是找学生的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相当一部分‘差生’是教育造成的。”要改变这些学生, 教育本身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扬长教育理念下的评价的基本点就是拿“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例如, 我班上有一位头脑特别灵活, 但学习总是马马虎虎的孩子。在一次评价中, 我给了他这样一段评语:“你头脑灵活、反应敏捷, 在老师的眼里, 你是个机灵的孩子, 并且有较高的天赋, 最忘不了课堂上你独具一格的见解。今后你如果能用认真代替粗心, 把字写得工整些、漂亮些, 那该多好啊!老师期待着……。”像这样一段发自内心的, 寓批评于激励中的, 饱含期待的评语带给孩子将是一股持久的学习动力。当然, 拿“放大镜”找学生优点, 不仅可以是老师为学生找, 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找优点, 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给自己找优点。例如, 在我班的文化长廊里每学期都要搞一次学生的“自我介绍”展示, 就是一个给学生自我寻找优点、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

2、扩大激励性评价的外延。

说到“激励”最容易让人们想起的就是表扬和赞美。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 在这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 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 那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如果说无休无止的表扬与批评会使学生麻木, 那么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会使人永远向上。例如:在周会上, 我让学生上台作自我介绍, 说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班队活动中, 我经常组织“我说我”的主题班队会;每周星期二为“自我管理日”, 让学生自己管好自己;还有班级里的“每日一星”评选活动, 几乎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 如勤学之星、守纪之星、文明之星、环保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还有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人人上三台”活动, 即课堂上讲台、比赛上擂台、表演上舞台等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随风春雨, 润物无声, 学生在这样浓郁的激励性评价氛围中, 个性张扬, 充满活力, 他们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

如今“个性教育”、“生本教育”成了教育界时髦的术语。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真实地向我们走来了。我们将会看到一种真正的人的教育, 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套用这句名言, 来阐述“生本”评价的涵义, 评价的艺术不在于甄别与选拔,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双江小学)

上一篇:试析隐私权下一篇:60例心肺复苏结果与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