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2024-04-1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共9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

堂问题设计

课堂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重要方法,是引导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措施;课堂设问还是教师获取信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设问可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从而使其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愿望。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尚存在一些问题:设计烦琐化和公式化,凸显了课堂问题设计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问题设计要求新

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即设问要力求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突现新意。

二、问题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问题设计的一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思维的正确方向和进程。新教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具有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要停留在领会课文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在领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学到语文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横向展开、纵向梳理,既要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要利于知识的升华迁移。例如:四年级七册《观潮》一课中的“那条白线很快的向我们移来……到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第一步,整体感知;第二步,从纵向理解;第三步,从横向理解;第四步,知识(比喻)的运用。依次可设置以下问题:①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钱塘潮人们涌过来的情景)②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远处—较远—较近—近处)③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潮的?(从四个方面:形、色、声、势)④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来写钱塘潮的?(主要是比喻)⑤用什么比喻什么?(用“白色城墙”比喻潮的形状,用“千万匹白色战马比喻钱塘潮的气势”)⑥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词?(犹如、如同、好像)。

四、问题设计要具有多重性

在问题设计时,要突出求异性、想象性、互动性。求异性,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元思维的广阔天地,激活学生思维的活性;想象性,能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互动性,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现群体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丘北县第一小学王玉斌

摘要: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各国的母语教学,无一不是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作为其根本任务。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阅读,并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依据操作的问题探讨小学语文学习的阅读教学方法,构建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正确利用祖国语言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型阅读教学

阅读是从文字或图片等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地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地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然而,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现状如下:

首先,农村小学生活环境局限,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绝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阅读量少,词汇积累贫乏。其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有关考核制度的影响。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学法:一是机械式的划分段落大意;二是简单的归纳中心思想;三是抽象概括写作特点。教师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具体内容、表现方法偏多,而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却很少。在学习中学生没有发挥思维的空间,只是一味的接受并死记教师所讲的知识,成了一只打开瓶盖的呆瓶子,教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装什么。

一、农村小学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1、多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然的感悟,自动的内化。因而学生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2、阅读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小时中时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每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些精炼的语言可以推想,可以感悟出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持他、鼓励他。

3、鼓励语言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语言,感悟了语言,还必须学会表达语言。要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能力,那就必须读,必须写。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组他们树起写作的信心,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写作,告诉学生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怎样想就怎样写,提倡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想,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写出来。

二、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和谐的对话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合作的交流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对话空间,并通过生本对话寻求一种读者对文本的填充和期待。

1、主题阅读观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老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不能取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教学参考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文本在未读时,它的意义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也可以留给学生与文本在精神上的一个对话空间。

随着年段的上升,学生主体阅读的地位逐渐得到显现,也说明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观的形成,再现了阅读教学是不能离开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需要通过学生习语、读书、写作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感受,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必须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以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来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所以,学生主体阅读观必须得到尊重和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真诚、合作的对话空间,最终达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的构建和创造,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

2、期待的文本构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文本的预测和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理念说明需要学生主题对文本对话的拓展,并形成主体对文本内涵的创造,这体现了阅读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的权利,师生在教学中没有解读文本的标准答案,只有平等对话的沟通,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对话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让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阅读过程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比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狐狸如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可是狐狸和乌鸦“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它们是邻居学生可以针对生活的实际创造出狐狸和乌鸦友好相处的情境。

3、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充——读者赋予文本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的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因此,作品意义就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所存在的;二是读者阅读时所赋予的。所以“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保持某种程度未定性,因为它们是意义方面的意向性投身”。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何文本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在生本对话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它能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读者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该把不理解的予以理解,把不确定的予以确定,把省略的予以恢复。这样,阅读过程就成了连续不断的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成了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过程。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如果没有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构建,那么其结果就是让人厌倦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这句话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空白训练点,作者没有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叙述,教师就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想一想小壁虎见了妈妈会怎么说。这样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话:“妈妈。我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吧,可是它们都不肯借给我。”“妈妈它们各自的尾巴有各自的用处,不能借给我,我也没办法。”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对话的空间,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去创造文本新的意义,并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意义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样才能达到读者阅读文本时的一种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并让阅读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体现出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空间。

篇3:小学语文之问题教学

一、问题教学中对学生提问的引导

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是问题教学的特征之一, 是小学语文落实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 也是树立现代新型的教学观。然而,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 小学生提问题的状况是学生们有问题不敢提、没有问题意识不想提或者是有问题不会提。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

1.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许多学生心中虽然有疑问, 在课堂上却不敢提出来, 怕被人嘲笑或者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因此,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师应先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想敢问。其关键在于爱护和扶持他们“敢问”的热情, 对勤于动脑、积极提问、答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对学生所提的每一个问题, 都应认真、善意地对待, 既不能因为问题偏离教学要求而不屑一答, 也不能因为问题不着边际而表现出不耐烦。另外,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因此,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活跃思维, 倾吐心声, 大胆发问。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 把微笑带进课堂, 努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感。

2.问题的源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刺激和诱因。要真正解决问题的源头问题, 还应该关注细节,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首先, 应立足教材, 连接生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深入挖掘, 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契机。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进程中。同时, 链接生活, 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其次, 是评价的推动。积极有效的评价会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提出好的问题。问题教学中的评价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富有激情的口头评价:“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个问题很有水平!”这样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热情, 促进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口头评价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可以有适当的夸张, 但一定要有度。 (2) 分层的书面评价, 要完善评语中对提问的评价方法, 促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提问题的习惯。

3.问题的质量——让学生会问问题

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低劣的问题则会浪费时间。因此, 在打开学生问题源头的基础上, 要注重问题质量, 竭力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

在问题教学中, 首先, 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这里其实并非要教给学生提问的固定模式, 而是要让学生把握住了解一个事物常用的思维角度。其次, 是时间的保证。学生问题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这就需要在让学生质疑时,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自我整理与加工。同时, 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力量, 要适时地让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筛选自己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总之,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 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会提问, 在学习中有“新发现”, 才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二、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引导

问题教学中, 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好了, 对于学生的敢问、乐于问、问得好有相当大的作用。笔者认为有如下方法值得参考。

1.巧设悬念。

设悬念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小猫种鱼》时, 可提出:“看了文章标题, 大家觉得鱼能种吗?”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生疑, 产生悬念, 从而激发他们认真阅读课文, 以求从中找到答案。同样在《称象》中可如此引导质疑:“如果你称象, 你会找什么样的办法?文中又是怎么称象的呢?如此一问, 文章重点也就出来了, 并且学生也有了积极探寻课文的热情。

2.抓住重点词、句。

课文中有些词语和句子是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的主要部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例如, 《蚕妇》一课中, 如“泪满巾”中“满”字突出落泪之多, 怨恨之深。如对这些关键字词提问, 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从而加深印象。

3.引导多向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多向性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但对某一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们往往总在努力寻求统一或唯一的认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思维的多向发展过程, 这显然是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此, 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展示多向思维的过程。在《小猴子下山》中, 总结完全文可提出:“如果小猴子再次下山, 它会怎么做呢?”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 教师可如此提问:“你认为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 爸爸一定打她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提问, 可引导学生作发散性思维推理。当然, 这样极富发散性的推想, 难免会掺杂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因此, 教师还应注意合理引导。

4.创设情境, 引入生活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所谓创设情境, 就是展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场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 揭示课文的深刻道理,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 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如在《丑小鸭》一文中, 引导学生对丑小鸭离开了家到外面同样受到欺负这段, 可提出质疑:“丑小鸭总被别人欺负, 于是离开了家, 可是到了树林里也没有过上受人尊敬的日子, 它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学生思维被激活而展开积极讨论, 有学生为其感到悲哀:既然这样, 我不如死了好, 免得大家嘲笑我。可这种消极思想并不是教学的目的, 可重新引导:难道自己有缺点受到别人嘲笑就一死了之, 你认为这样好吗?学生会再次思考, 如此经过讨论、引导之后, 学生最终悟到:有缺点不要紧, 只要勇敢面对, 坚强地生活下去, 总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多么重要啊!通过继续引导, 让学生最终明白:消极处世是不好的, 只有积极对待生活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篇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语言;主体;多媒体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石。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笔者认为活跃的课堂教学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创设:

1.情感交流活跃法

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也可以和学生对话, “你喜欢什么课?” “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学习?”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为活跃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2.动手操作活跃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是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是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形象化。例如: 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课外可以进行搜集,整理知识活动,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诗词、谚语、歇后语、优秀习作等摘抄或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并配上彩图,自制成漂亮的知识积累本,教师每月利用一节语文课堂给予学生展示评比空间,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对较好的给予鼓励,对差点的给与帮助指导,这样既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巩固记忆,又活跃了学习氛围,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有情趣的活动。

3.趣味游戏活跃法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创设选择游戏,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低年级学生教学常采用以下几种游戏:

3.1找朋友

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近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声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个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

3.2买东西

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商店找,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3猜猜看

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这样教师把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对有趣的语文知识就会倍感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4.多媒体活跃法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草原的美景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我寻找了一些草原和浓郁的风俗民情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草原的美和浓郁的风俗民情;教学《詹天佑》一课,为指导学生弄明白“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我先利用CAI课件演示居庸关、八达岭的山势特点,接着动画演示铁路工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让抽象变为具体,突破难点。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达到优化教学效果。

5.教师情态活跃法

制约课堂气氛的因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关键的还是教师的心态、情态,机智。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

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用心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学环节设计要胸有成竹,做到教学过程清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课前准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

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语文教学情趣。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使活跃的课堂教学得以调控。

总之,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运用教学技巧,成功使用课堂教学活跃法,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校外教育,2009.

[3]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六年级(上)人教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篇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观音小学:赵祖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一书中,我对拼音教学感触最深。汉语拼音教学是帮助识字、阅读、学说普通话的工具。学好拼音是小学生踏入语文课堂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孩子们对他的喜爱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想让孩子们轻松快乐的学习,就必须让拼音识字的教学充满活力,透出新意。本书通过典型的案例来矫正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建构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理性精神,积极推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运用书中优质案例的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一些棘手的教学问题。下面以教学用音序查字法随笔谈谈。

起初,许多孩子不能理解用音序查字法查生字,为什么要有“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这样的步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而,很容易忽视这两个必要的步骤,在查字时,便只顾在字典正文里一通乱翻„„

为了预防学生形成这种不好的查字习惯,我在引导孩子们熟记《汉语拼音字母大小写对照表》之后,特地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表演:有位邻校的小朋友听说我们观音小学一年级有个好孩子叫xxx,想与他做朋友。这位小朋友来到我们学校时,刚好孩子们放学回家了。聪明机智的他是怎样找到xxx同学的呢?——他首先在办公室里找到校

长,经由校长介绍,便找到一年级班主任,这位班主任向他提供了xxx同学的家庭住址。根据这个地址,便找到xxx同学的家了,在那里就可见到xxx同学了!然后告诉孩子们:用字典查生字,如同刚刚大家表演的《找人》。而先查的大写字母(这里我们叫它“音序”),就充当了校长这样的角色;再查的音节,恰像班主任这一角色。音节后对应的页码便是这“生字同学”的家庭住址„„。之后,再来重新表演:扮演校长的小演员戴上“音序”头饰;扮演班主任的演员戴上“音节”头饰。办公室场景更名为“音节索引表”,„„

最后,教给孩子们《音序查字法儿歌》用于指导实践:

音序查字要记牢,先把大写字母找。字母下面找音节,看看它在多少页。从这一页往后找,生字一定能找到。

篇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在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学设计要得当。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我认为:

1、问题要有概括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示的整体性,局部的学习只能在整体的完成之中,并认为注重部分而忽略整体的是畸形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具有概括性,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去把握文章的能力,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这个问题可供思维的空间很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如: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请你以“______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说出理由。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要回答,必须认真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课文,问题有很强的牵引力,能引 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能引领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促进作用。

2、问题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设计问题时应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性的问题。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教师要站在整体的高处,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设计了一组问题:①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别人送上门来的活鲤鱼呢?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④你觉得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品质,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评价能力。⑤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感情、认识等方面都有所收益,产生了较好的整体效果。

3、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补充的条件”和“非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有以下一段说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引起丰富想象,不求标准答案,但求多方面答案的提问。例如教授《三顾茅庐》时,设计让学生想像刘备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路时就下马步行及刘备在阶下恭恭敬敬等待诸葛亮午睡等情景的提问,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据一些老师的实践,这样往往能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放飞想像,且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性格特征领悟得更加透彻,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多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其学习动力。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同学尝试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问题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保护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

篇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在新课标实验教材第十二册语文教学中,可能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我们现就第一线教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于如何把握每个单元“习作”的侧重点以及习作指导 第十二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习作中,有三个板块的作文,一个是《难忘的“第一次”》;一个是“选择一个是你有所感触的事物特点和感悟”;一个是写漫画《假文盲》。一个单元有三篇习作,究竟哪篇习作精讲?还是三篇都一样重要?自己挑一篇吧,担心其他两篇才是重点,三篇都讲吧,学生负担太重,老实说,很多老师心里真没底呀!对于习作的教学,该如何把握呢?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每次批改学生写上来的作文时,总会发现很多似曾相识的作文。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是学生不写真文,不吐真情。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学生听了不用,写作时,懒得动脑,看到诸如单元同步的作文,想都没想就模仿着写下来,一点创造也没有,一点真情实感也没有。总之,学生们只是追求形式,反复模仿,兴趣受到严重的压抑,思想受到很大的束缚。这样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难以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真是教语文难,教学生作文更难。面对每个单元的作文,我们师生都会“谈文色变”,只能把作文看作一件苦差事。

怎么办呢?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从繁杂的事物和现象中,选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意义的人和事来写。只有观察得越认真,越深入,写出来的文章才越具体、越生动、越感人。多指导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从“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起。例如:新课标第十二册语文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习作《难忘的“第一次”》,我们做老师的首先必须强调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事,不允许造假,有第一次的字眼,有第一次的感受。其次是点评习作时,老师必须做到精挑细选,选那些写真事的,有真情的作文来点评。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当班干部,其中读到自己管同学所受的委屈时,情不自禁地哭了。这样真情实感流露的文章,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再次是学生写的如果有诸多雷同的,如很多学生都写到“第一次一个人睡觉,第一次走夜路”,那就要看这篇习作是否做到立意新。学生真的做到“旧坛装新醋”,还是值得表扬的。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熟悉生活并加以自己的思考,加进自己的看法,就一定能写出实实在在的好文章。

二、如何处理好文本的教学和考试的题型

1、问题: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只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 拓展、日积月累、成语故事(阅读链接、趣味语文),但关于句式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可考试又出现此类题型,如:直述句改为转述句。这样教学时需不需要教教材没有而考试又考的知识呢?如果要教,什么时候教?怎样教?因为书本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会难以把握,特别是新老师。

对策:我们应该要统一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落实每册书要补充的知识点,例如第十一册书补充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教学,第十二册书补充句式的转换。考试内容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无限制延伸教学内容。

2、十二册教材最后安排了个“综合复习”,我们是否就按所提示的复习思路复习?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篇8:小学语文的问题教学探究

(一) 问题教学的概念

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 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 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方法, 他它有两种类型:一是教师提出问题的教学形式, 二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形式。问题教学的两种形式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和教学材料不同而灵活选用的。

小学语文课堂的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 而且还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仅仅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 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

(二) 问题教学的现状

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根据考试大纲, 对知识点进行对号入座, 完全为考试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教学的效果, 而忽视教学的过程, 这主要体现在:

(1) 认为学生做的题目越多, 能力就越强。

认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练习的题量是成正比的。因而教师在课堂内外带着学生演算各种类型的习题, 通常是课后作业。这种机械重复的、没有目的性的题海战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基本没有什么效果的。由于大量做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他们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

(2) 认为只有通过做很难的题目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认为练习的题目越复杂, 练习的难题越多, 能力就会提高得越多。因而教师不重视具有训练价值的基础题, 不重视指导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观点, 在教学中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很难、很复杂的习题, 经常进行大量难题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被大大削弱。

(3) 认为给了学生正确的结果, 就可以使学生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这种观念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 就只是简单地批示对或错, 在讲评时只给出标准答案。只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模仿”、“记忆”, 这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 使学生就算记住了正确答案, 却仍然不知道错误的根源, 一旦题目形式发生变换, 错误就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现。

二、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有了问题才会进行思考, 只有进行了思考, 才会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 会产生自己的想法, 会进行大胆猜想, 从而发现问题, 大胆提问。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启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从而促进他们在思维、情感方面的发展。

(二)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1) 设计应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题目太偏、太难, 不仅偏离了教学大纲, 学生还比较容易产生厌学、厌思考“消极怠工”的现象;题目设计太简单, 往往又不能满足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大大制约了他们学习欲望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欲望, 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再见了, 亲人》这一课时, 感情真挚强烈, 不能很好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可以先让学生描述平时自己与尊敬的长辈的对话情境。

(2) 设计应具有渐进性。

在设计小学语文问题时,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及难, 有利于学生在不断获取成功的过程中逐渐被激起学好小学语文的自信心, 克服对小学语文学习的恐惧。教学《草船借箭》一文, 从故事性的课题中引出理解性话题。引导学生提出话题:课文讲谁向谁借 ? 为什么要用草船借 ? 什么时候、怎样的天气去借 ? 借到没有 ? 为什么用借 ? 借了有没有还 ? 这件事要说明什么 ? 等等问题。

(3) 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努力探索, 更能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作细致的分析, 深入的研究, 进行广泛联系, 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明确的判断, 使问题获得一定创造性的解决。教学《船长》一课时, 围绕“船长哈尔威放弃生命, 到底对不对”, 其实这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三) 有效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1) 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要有铺垫,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提问时从简单到复杂, 由特殊到一般, 在层层设问的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并得到相应的知识。

(2) 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适时的提问, 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因此, 要精心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象》一课, 在讲到曹冲称象的办法时, 提出:“石头笨重不容易搬动又容易伤人,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称象呢 ?”引导大家讨论、交流。

(四) 使用多媒体教学, 链接生活,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 巧用媒体。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可以使课堂更有活力, 也更有张力。利用多媒体声形合一、动静结合的优势, 教师在问题教学中, 可以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 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2) 链接生活。

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生活中处处有小学语文,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现, 并能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理解, 那我们就能挖掘到许多隐藏在表面现象下的本质。

摘要:在教育时代化的今天, 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问题教学法”, 即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本课题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阐述了问题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教学,实施战略

参考文献

[1]文智.小学语文之问题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07) .

篇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语言;主体;多媒体

一、课堂活跃的方法

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也可以和学生对话, “你喜欢什么课?” “为什么喜欢?”“你是怎样学习?”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为活跃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动手操作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是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是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形象化。例如: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开辟第二课堂,课外可以进行搜集,整理知识活动,把读到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诗词、谚语、歇后语、优秀习作等摘抄或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并配上彩图,自制成漂亮的知识积累本,教师每月利用一节语文课堂给予学生展示评比空间,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对较好的给予鼓励,对差点的给与帮助指导,这样既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巩固记忆,又活跃了学习氛围,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有情趣的活动。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创设选择游戏,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低年级学生教学常采用以下几种游戏: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近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声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个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我要去找我的好朋友。”②买东西。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商店找,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看。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这样教师把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对有趣的语文知识就会倍感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趣味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二、有效教学的方法

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有的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三、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1

上一篇:戏台作文600字下一篇:登拟岘台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