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2024-05-04

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通用6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

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有了阅读的广度,才会有阅读的深度,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大量阅读。

问题5: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问题6: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对策: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7: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对策: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问题8: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策:认清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意义:它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

问题9:重阅读教学轻识字教学

对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低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书写知识,加强写字训练。

问题11:对新课标准解读过于绝对化

例如新课标中对中年级阶段教学不再提“分段、归纳段意”,有的教师就绝对地服从,不加以自已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一律不采用分段的讲解方法。其实,有些文章学生在初读时的分段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梳理的。

对策: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行动准则,但理论应是服务于实践,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要。

一、汉语拼音教学

(一)存在问题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强调背诵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直呼音节。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分开,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耗时长,效果差。

(二)对策

1、降低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相比,汉语拼音教学不再要求背诵与默写,也不再要求直呼音节,把“熟练拼读音节”改为“准确拼读音节”。所以,我们教学时要熟读课标,降低拼音教学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2、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与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放在“识字与写字”中,不再单列出来,规定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是认读汉字的工具,是儿童识字的“拐棍”。因此,拼音教学离不开识字,只有在识字中,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拼音的作用,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只有充分利用汉语拼音与识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识字中巩固汉语拼音,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练习,从低段学生的“准确拼读”达到中高段学生的“熟练拼读”,从而实现“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目标。

3、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特点,充分运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在有趣味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采用各种教学策略,省时高效完成拼音教学任务。

二、识字教学

(一)存在问题

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会认”的字和“学会”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

(二)对策

1、“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分层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在这个年龄段多认少写,具体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提出了“学会”和“会认”两种不同的要求,“学会”的字要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而“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所以,在教学时要转变以往固有的识字教学观念,即教学大纲对识字的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不能以同一标准教学,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负担。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时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教学时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汉字构字规律、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大至归纳了以下识字方法:数笔画识记法,部件分解法,字形分析法,比较识记法,猜谜识记法,儿歌识记法,熟字带生字法,偏旁识字法,看图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联系生活识字法等。

3、强化生字的巩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时发现: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为33.3%,第三天为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这就提示我们要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生字,巩固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课堂上以多种形式呈现要识记的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教师在教学时相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已学生字多次出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过到巩固识字的目标。(2)在课内外阅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教学大纲规定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提前阅读,学生同时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3)在现实生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现实生活有许多学生识字的学习资源,如校园内黑板报、名人名言、宣传栏,电视的字幕、街上的广告牌、门上的对联、同学老师的姓名等,只要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这些亦可当作学生巩固识字的课堂。

三、阅读教学(一)存在问题

阅读教学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但目前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且很多是无效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学生实际,还不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出发,甚至于直接照搬教参书上的目标;学生阅读量小,教师忽视学生积累等。

(二)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走出“满堂灌-满堂问”的怪圈。应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与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2、联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目标即是指挥棒,所以制定教学目标犹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首先熟读课程标准,特别是本阶段目标,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只有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做好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其次,了解本班学生实际,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单纯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再次,目标的制定要具有一定弹性,要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班级教学又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因此,应确定教学目标的最低下限,并使目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3、重视积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重视阅读,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达145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要求在我县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仅只是为了多读几本书,增加阅读量,重要的还在于通过阅读掌握自学和积累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口语交际教学

(一)存在问题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有些学生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交流。课堂教学中缺少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激发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忽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

1、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前提下,解放学生的思想,打消学生顾虑,畅所欲言。其次,建立一种真诚、理解的朋友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2、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中交际的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

3、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在学生的交际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同样不容忽视。教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训练学生倾听能力,如复述、转述他人话语,归纳、总结他人语意等。

五、习作教学

(一)存在问题

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怕写作文,习作时感觉无话可写,结果形成“编”作文现象。从教师习作教学情况来看,习作指导与讲评实效性不强。

(二)对策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我认为,文章应是在生活中想说时才写的,是心声的表露。只有当有真情可表、有真感可发时,作文才是需要。我们进行每一次习作教学时,都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使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这既是教师习作教学时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2、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上淡化了文体,提倡自由表达,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改革作文“命题”,不要用题目去为难学生,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命题”成为学生作文的“诱因”,“我手写我心”特别是低中年级更应鼓励自由表达,不受文体、篇章的束缚,有创意地进行习作。

3、注重发挥批改和讲评的诊断与激励功能。要用素质教育的评价观,用热情洋溢的话语鼓励学生,让他们从教师的赞赏话语中得到满足,激发他们下次写话的欲望。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真诚,武汉一位语文老师用铅笔书写学生习作评语,告诉学生:“你觉得老师说得不当的可以修改,认为老师写错了的,可以把评语擦去,自己重写。”这样的评价态度,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又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指导的习作?另外,批改和讲评可以是教师行为,也可以是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

综上所述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除了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靠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努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著名教授杨再隋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崔峦痛批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①。所以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教师以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使阅读教学的改革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

制定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二是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四是制定的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顾此失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②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③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学习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不甚明确具体,全靠教师个人盲人摸象。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②。由于不易把握,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四)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96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五)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

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对策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辩证指导,科学发展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的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加强阅读教学的各个专题研究,使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课堂,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只有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才有出路。例如,我们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运用”等。

(二)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七个目标体系。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④因此,教师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认真分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把课文放大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语文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升华等多方面考虑。此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目标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明确了自己教什么,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有了依据。

(三)强化训练,重在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强化语言训练,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要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小练笔。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教了《晏子使楚》之后,让学生夸夸晏大夫。教了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后,仿照教材了“说他„„吧„„可是„„”的句式,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段话。

3.要重视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听写、读写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把课文的语言尽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的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读、思、议,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讨论。

(四)点拨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要克服当前阅读教学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现象,必须引导教师“精讲善问”,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上遵循“三不讲”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

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后教”。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主导而不是主宰课堂。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把握目标、优化教法、营造氛围、引领感悟、破解难点、梳理质疑、调控节奏、启发小结、适度拓展等方面。

(五)全面评价,正确引领

如何评价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重点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就是好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机制。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好每一堂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现实并非如此。有的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用心去上好课;有的因为不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上岗不久的新教师、非本学科毕业的兼职教师多是如此),面对上好每一堂课的要求束手无策;有的因为自身的素质能力有限,对新课程不适应或力不从心而上不好课,等等。

1.课堂预设形同虚设。

有效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课堂预设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现在一些学校过分地强调集体备课和格式化备课,使得一部分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放弃了有思考、有特点的个性化备课,导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情景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预设的有效性,要预设有效,教师就不能“一厢情愿”,必须以生为本,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预设,在研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其次要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预设,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与要求,又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要让一堂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与要求;再次要从教师自身的教艺特长和课的基本类型出发进行预设,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和个性化。

2.教学目标雾里看花。

例如:有一位教师上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其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请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西藏,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一人朗读,众人找出易写错、读错或不明其意的字词;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修路中遇到的困难和建设者克服困难的办法,其中穿插对一些重点词语的解析。

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教学要求,你不能说没有,都有那么一点体现,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堂课着重要解决的或提高的是什么不够明确。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具体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维,同一维度上也可有若干个目标,但主要目标不能过多,否则就等于没有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3.教学重点凸现不够。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它是教学设计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课堂重点讲解、练习的内容之一。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具体落实到一堂课,一篇课文,一节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应该会有所差异。听课中主要发现三个问题:一是没有重点;二是不同的学生重点相同;三是重点不落实。

4.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不能整合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教学内容脉络不清,纲目不明,只是依据教科书上显性内容照本宣读(讲),上课变成了教材内容的解读(或宣讲)。

例如,一位教师上五年级的科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除开始时,由复习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等引入新课,接下来便是课文内容的逐段解读,连提问也是课本上的思考题。

实际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至少要经过这样几方面的处理: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教材的隐性内容通常包含在图示中、实验中、习题中、思考题中,但往往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对教材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三是根据学生的知能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5.教学手段墨守成规。

主要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一是许多教师只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使用甚至不用。一次,在2所学校连续听6位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结果没有一位教师使用多媒体;二是运用的时机把握不好;三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必须要会用,而且要能经常使用并运用自如。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具体地讲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技能服务的,因此不能随便用,要有机、有序、有度地运用。

6.教学过程重教轻学。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过“火”,给人以装腔作势、作“秀”的感觉。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过去式”教学,即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活动、教师评价的模式。而且,教师的注意力、观察对象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不能有效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是学生的随堂练习多数也是“信手拈来”,设计不精。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1.优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后,一度强调集体备课,其目的是集思广益,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一部分教师能深刻理解课标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进行课堂预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特别是过分强调后,也显现出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部分教师失去了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动力;二是使教师的备课因格式化、程式化,而变成为一种“形式”;三是影响了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强化备课管理,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以独立备课为主;格式化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相结合,以个性化备课为宜;常态化备课与研究性备课相结合,以研究性备课为重。要强调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预设性,充分发挥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2.研读课标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调研的情况看,普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包括新分配的师范类毕业生对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不熟悉;二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方法理解不到位;三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对有关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不甚明了。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考核地组织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再研读,把它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3.制定教学范式,保证学科教学的基本质量。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虽然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已不像从前那么强调,但不强调不等于不要。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总结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使广大教师不但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哪几个步骤、基本环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还要让教师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常规与范式去做,使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清概念讲明原理,使复杂的方法简单化等等,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艺。一方面,现在师范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被弱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被忽视,导致新教师上岗的“入格”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随着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老”教师也显得不适应,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再有像科学这样的课程,由于缺乏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规范地独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课堂实验,所以教学微格技能的培训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5.重视课堂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风向标。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运用评价时,要防止二个倾向:一是用优质课、比赛的标准、要求来评价教师常态课的质量;二是评价标准程式化,不分学科、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素质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促使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以评促改”,通过评价,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评促学”,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不断凸现,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要“以评促优”,通过评价,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范式、课堂常规达成共识,为广大教师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标准,从而使多数课堂的教学更有效。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精当的提问,可以起到疏导作用,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把智慧之源堵塞,当然不能“开其意,达其辞”,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向学生提问呢?下面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如果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乐意求知,甚至乐此不疲,那么他们获取知识的进境就不可估量。

如《开国大典》一课,没有什么所谓的优美语言和惊人的句段。因此,要想把课文讲得生动感人,可以通过那些普通而闪光的词语,进行兴趣提问。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有意将“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话中的 “直奔”换成“走向”,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分析这句话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很多学生认为这么平常的语句,有什么值得深究?后来有一位同学发现黑板上写的不同,就举手提问:“老师,黑板上这句话换了一个词,应该是‘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个提问,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大家认真辨析“直奔”“走向”的含义。通过辨析,大家一致认为,“直奔”比“走向”好,“走向”是指人们有目的的,但却是漫不经心的,而“直奔”却可以体现人们激动急切的心情。

二、提问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总之,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即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又要有条理,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生的心理。广泛吸取各方面教学经验及优良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博众取长,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篇2: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堂问题设计

课堂设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重要方法,是引导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措施;课堂设问还是教师获取信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设问可以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从而使其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愿望。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问题设计尚存在一些问题:设计烦琐化和公式化,凸显了课堂问题设计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一、问题设计要求新

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即设问要力求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突现新意。

二、问题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问题设计的一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思维的正确方向和进程。新教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具有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要停留在领会课文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在领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学到语文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设计要有逻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横向展开、纵向梳理,既要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又要利于知识的升华迁移。例如:四年级七册《观潮》一课中的“那条白线很快的向我们移来……到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第一步,整体感知;第二步,从纵向理解;第三步,从横向理解;第四步,知识(比喻)的运用。依次可设置以下问题:①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钱塘潮人们涌过来的情景)②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远处—较远—较近—近处)③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潮的?(从四个方面:形、色、声、势)④作者是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来写钱塘潮的?(主要是比喻)⑤用什么比喻什么?(用“白色城墙”比喻潮的形状,用“千万匹白色战马比喻钱塘潮的气势”)⑥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词?(犹如、如同、好像)。

四、问题设计要具有多重性

篇3:小学语文之问题教学

一、问题教学中对学生提问的引导

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是问题教学的特征之一, 是小学语文落实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 也是树立现代新型的教学观。然而,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 小学生提问题的状况是学生们有问题不敢提、没有问题意识不想提或者是有问题不会提。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

1.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许多学生心中虽然有疑问, 在课堂上却不敢提出来, 怕被人嘲笑或者不能把问题说清楚。因此,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师应先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想敢问。其关键在于爱护和扶持他们“敢问”的热情, 对勤于动脑、积极提问、答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教师对学生所提的每一个问题, 都应认真、善意地对待, 既不能因为问题偏离教学要求而不屑一答, 也不能因为问题不着边际而表现出不耐烦。另外,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因此,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活跃思维, 倾吐心声, 大胆发问。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 把微笑带进课堂, 努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感。

2.问题的源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刺激和诱因。要真正解决问题的源头问题, 还应该关注细节,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首先, 应立足教材, 连接生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深入挖掘, 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契机。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进程中。同时, 链接生活, 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其次, 是评价的推动。积极有效的评价会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提出好的问题。问题教学中的评价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富有激情的口头评价:“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个问题很有水平!”这样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热情, 促进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口头评价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可以有适当的夸张, 但一定要有度。 (2) 分层的书面评价, 要完善评语中对提问的评价方法, 促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提问题的习惯。

3.问题的质量——让学生会问问题

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 低劣的问题则会浪费时间。因此, 在打开学生问题源头的基础上, 要注重问题质量, 竭力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

在问题教学中, 首先, 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这里其实并非要教给学生提问的固定模式, 而是要让学生把握住了解一个事物常用的思维角度。其次, 是时间的保证。学生问题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 这就需要在让学生质疑时,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能有机会对问题进行自我整理与加工。同时, 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力量, 要适时地让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筛选自己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总之,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 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会提问, 在学习中有“新发现”, 才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二、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引导

问题教学中, 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引导好了, 对于学生的敢问、乐于问、问得好有相当大的作用。笔者认为有如下方法值得参考。

1.巧设悬念。

设悬念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小猫种鱼》时, 可提出:“看了文章标题, 大家觉得鱼能种吗?”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生疑, 产生悬念, 从而激发他们认真阅读课文, 以求从中找到答案。同样在《称象》中可如此引导质疑:“如果你称象, 你会找什么样的办法?文中又是怎么称象的呢?如此一问, 文章重点也就出来了, 并且学生也有了积极探寻课文的热情。

2.抓住重点词、句。

课文中有些词语和句子是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的主要部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例如, 《蚕妇》一课中, 如“泪满巾”中“满”字突出落泪之多, 怨恨之深。如对这些关键字词提问, 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从而加深印象。

3.引导多向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多向性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但对某一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们往往总在努力寻求统一或唯一的认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思维的多向发展过程, 这显然是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此, 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展示多向思维的过程。在《小猴子下山》中, 总结完全文可提出:“如果小猴子再次下山, 它会怎么做呢?”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 教师可如此提问:“你认为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 爸爸一定打她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提问, 可引导学生作发散性思维推理。当然, 这样极富发散性的推想, 难免会掺杂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因此, 教师还应注意合理引导。

4.创设情境, 引入生活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所谓创设情境, 就是展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场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 揭示课文的深刻道理,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 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如在《丑小鸭》一文中, 引导学生对丑小鸭离开了家到外面同样受到欺负这段, 可提出质疑:“丑小鸭总被别人欺负, 于是离开了家, 可是到了树林里也没有过上受人尊敬的日子, 它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学生思维被激活而展开积极讨论, 有学生为其感到悲哀:既然这样, 我不如死了好, 免得大家嘲笑我。可这种消极思想并不是教学的目的, 可重新引导:难道自己有缺点受到别人嘲笑就一死了之, 你认为这样好吗?学生会再次思考, 如此经过讨论、引导之后, 学生最终悟到:有缺点不要紧, 只要勇敢面对, 坚强地生活下去, 总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多么重要啊!通过继续引导, 让学生最终明白:消极处世是不好的, 只有积极对待生活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篇4: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语文是重要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学生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汉语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应该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实际教学却并非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低下。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语文课融入到学生的心里去,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氛围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加具备人文性和灵活性。

1.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1.1某些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需求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多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这个系列的教材虽然几经改版,但是教材文章在选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尤其是很多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与小学生年龄段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教材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在新年的前夜,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火柴而被冻死在大街上的故事,通过小女孩的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贫富差距之大,像这种深刻内涵的文章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会体会到小女孩在新年前夜被冻死的可怜情感,进一步理解教材中所要讲述的深刻内涵可能会存在偏差,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主要的兴趣点还是在文章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教材安排了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将文章作为一个悲剧故事去学习,其中深刻的内涵等到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后引导学生去体会。

1.2传统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改观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角色发生改变,由过去课堂的支配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上,教师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还未及时摆脱应试教育理念,问题还是强调标准答案。很多语文教师授课过程中,都是按照参考书中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而经常会忽视学生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消耗,创新意识培养不足。

1.3学生主体地位未全面凸显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应用到教学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很多教师在理解学生主体性时出现了偏差,过于夸大学生主体作用,放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导致了语文教学课堂热闹而效率不高的现状。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充分,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没有完全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小组讨论学习成为学生聊天的途径,课外学习未能从根本上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2.小学语文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是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师职业能力,要热爱教育事业,具备终身从教的专业奉献精。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的素质和全新的要求,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保证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很高,很容易对一项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对策,通过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又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环境,实现教和学的高效结合,同时,教师还应该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也是丰富教学手段的一种方法。

2.3合理增加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互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关注教与学的关系,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课堂互动的成果。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通过教师精妙的加工和处理,将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影响,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04)

[2]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10(09)

篇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研究

丘北县第一小学王玉斌

摘要: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各国的母语教学,无一不是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作为其根本任务。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阅读,并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依据操作的问题探讨小学语文学习的阅读教学方法,构建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正确利用祖国语言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型阅读教学

阅读是从文字或图片等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地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地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然而,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现状如下:

首先,农村小学生活环境局限,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绝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阅读量少,词汇积累贫乏。其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有关考核制度的影响。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学法:一是机械式的划分段落大意;二是简单的归纳中心思想;三是抽象概括写作特点。教师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具体内容、表现方法偏多,而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却很少。在学习中学生没有发挥思维的空间,只是一味的接受并死记教师所讲的知识,成了一只打开瓶盖的呆瓶子,教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装什么。

一、农村小学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1、多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然的感悟,自动的内化。因而学生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2、阅读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小时中时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每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些精炼的语言可以推想,可以感悟出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持他、鼓励他。

3、鼓励语言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语言,感悟了语言,还必须学会表达语言。要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能力,那就必须读,必须写。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组他们树起写作的信心,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写作,告诉学生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怎样想就怎样写,提倡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想,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写出来。

二、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和谐的对话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合作的交流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对话空间,并通过生本对话寻求一种读者对文本的填充和期待。

1、主题阅读观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老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不能取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教学参考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文本在未读时,它的意义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也可以留给学生与文本在精神上的一个对话空间。

随着年段的上升,学生主体阅读的地位逐渐得到显现,也说明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观的形成,再现了阅读教学是不能离开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需要通过学生习语、读书、写作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感受,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必须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以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来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所以,学生主体阅读观必须得到尊重和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真诚、合作的对话空间,最终达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的构建和创造,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

2、期待的文本构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文本的预测和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理念说明需要学生主题对文本对话的拓展,并形成主体对文本内涵的创造,这体现了阅读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的权利,师生在教学中没有解读文本的标准答案,只有平等对话的沟通,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对话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让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阅读过程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比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狐狸如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可是狐狸和乌鸦“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它们是邻居学生可以针对生活的实际创造出狐狸和乌鸦友好相处的情境。

3、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充——读者赋予文本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的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因此,作品意义就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所存在的;二是读者阅读时所赋予的。所以“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保持某种程度未定性,因为它们是意义方面的意向性投身”。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何文本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在生本对话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它能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读者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该把不理解的予以理解,把不确定的予以确定,把省略的予以恢复。这样,阅读过程就成了连续不断的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成了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过程。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如果没有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构建,那么其结果就是让人厌倦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这句话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空白训练点,作者没有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叙述,教师就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想一想小壁虎见了妈妈会怎么说。这样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话:“妈妈。我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吧,可是它们都不肯借给我。”“妈妈它们各自的尾巴有各自的用处,不能借给我,我也没办法。”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对话的空间,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去创造文本新的意义,并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意义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样才能达到读者阅读文本时的一种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并让阅读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体现出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空间。

篇6: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己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而教育又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闯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便是问,也只是问某一道现成的题目,而不能或不善提出真正有质量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

2、课题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 养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这种心理状态,并利用合理方法、创设情境,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研究依据(—)理论依据

l、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和学的过程为: 教师

(1)提问、试验等形式,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的任务;(2)组织学生深思熟虑所提出的问题:(3)建议学生证明所提出的解决任务的方案的正确性;(4)如果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要求他从该假设中做出关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结论。学生(1)接受任务,并开始思考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2)说出解决这一任务的可能的方案:(3)证明其中一种方案的合理性;(4)概括做出的关于所回答的新知识的结论。

2、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步模式:

(1)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验证、证实或驳斥假设。

3、奥苏伯尔和鲁滨逊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2)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3)填补空隙;(4)解答之后的检验。

上述三方面的理论虽然都有偏颇,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为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基础。(二)实践依据

我校是一所村镇学校,学生家长多为农民和矿工,对学生的学习不够关注,一些关注学生的家长也只是关注成绩,而对关系学生终身发展的提出问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不够。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学校地处偏远,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课堂教学不够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既是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使教师在研究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三、理论假说与研究目标 l、理论假说

每个学生都对精彩纷呈的语文学习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疑问,如果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训练学生的提问技巧,学生就会在精彩分呈的问题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研究目标(1)科研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的教学模式。(2)育人目标:

敢问: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会问: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 解,并有其深度。(3)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教师,逐步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一五年级学生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掇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地贯彻行动计划。收集研究的资料,监察行动的全过程。反思就是对行动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

(2)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

(3)个案法:对实验班的个别学生(优等生、潜能生),进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研究。辅助资料收集法、调查法、观察法、问卷法、座谈讨论法等。

四、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实践探索方向的正确性。

2、合作性原则: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相互合作,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3、开放性原则:本课题起始阶段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逐步开放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开放学习方式(小组或个体)和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采用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语文学科的学习中。

五、研究内容及措施(一)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完善小学语文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受到启发——提出问题——阅读求解——解决问题——剖新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细化模式,使之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二)研究措施

(1)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对学生自己发现而的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砰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科学地设置河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点,在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上要体现“五度”、“五要”:“五度”一是难度,问题的设置要有。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让他们“跳一跳、摘挑子”;二是跨度,问题的设置要有主次、轻重之分。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三是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四是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问,有一定的停顿时问,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五是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五要”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体现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四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五要注意时机,问题的设置时问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3)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时问和空间。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不过早做出评价,使学生意见得到充分发表,把判断与评价分开;对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解答。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指导与讲解,力争较少叙述事实,较多提出探索性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答案,着力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解题中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墨守成规,在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问,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勇于刨新的精神。

(4)通过及时得到鼓励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们要及时肯定学生对的、好的地方并给予鼓励。当学生不敢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问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很多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选择关键问题;当学生选中关键问题时要及时鼓励他们从课文和课外去搜集材料解答问题;当学生取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时要由衷地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要严禁过早评价,要使问题教学得以充分展开。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2006年1月,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成立学校课题组,申报课题。2006年3月,制定实验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006年5月,修改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召开学校课题开题会。(二)实施阶段(2006年6月——2008年3月)

1、培训实验教师,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和本课题的认识。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的实际案例,让教师认识到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培训教师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如研究方案的撰写、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如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

2、细化管理流程,制定课题管理规定。每学期在学校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要求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研究计划,并及时总结。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课题讲座或课题研讨。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题汇报课,展示自己的研究进展。学校科研室及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档案管理要科学、规范,填好课题管理卡。

3、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总结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归类整理研究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教学案例,申请结题,参加验收答辩。

七、成果形式

教学案例、论文、研究报告。

八、保证措施

我校领导对此项给予高度重视,保证课题运行经费。主持人具有多年教育科研工作经验,有能力完成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科学,科研室有联网电脑,保证资料来源丰富,信息畅通。

上一篇:有关美丽的操场的作文450字下一篇:甜食王国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