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2024-04-22

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精选14篇)

篇1: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与位置》教案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P110“整理与反思”以及P110—111“练习与实践”1—3题。

【知识要点】

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比例尺的知识

【新旧教材差异】

这部分知识旧教材中没有安排,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 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

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建议

教学P110“整理与反思”,主要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2在完成P110—111的“练习与实践”时,第1题先让学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动物园中各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上述关系,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图中建筑和场所的位置,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组方向和距离在图中确定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位置综合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第3题根据提供的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行驶的方向和经过的站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

.位置与方向

(教科书二上P6例题,P8例题)

2.认识方向

(教科书二下P4例题,P47例题)

3.确定位置

(教科书五下P1—16例

1、例2)

4.确定位置

(教科书六下P4—6例

1、例

2、例3)

四、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任务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

板书: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家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1)

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的位置。

(2)

标出点D(6,1)、E(10,1)、F(9,4)、G(7,4),并顺次连接D、E、F、G、D。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练习:(五下P16练一练)

6.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除了用数对的方法标出所在的列和行,还可以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怎样表示?

7.练习:(六下P7练习十二的第1题)

少年宫在学校的北偏东方向()米处。

(2)科技馆在学校的北偏()方向()米处。

(3)新华书店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4)邮局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8.刚才我们复习了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里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计算,这时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比例尺)

9.练习:(六下P7练习十二的第4题)

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表示出各场所的位置。

(1)

红光中学在中心广场南偏东4度方向800米处;

(2)

胜利小学在中心广场南偏西60度方向600米处;

(3)

体育馆在中心广场北偏西30度方向00米处;

(4)

在中心广场北边700米处修一条红旗路,穿过中心大道,并与中心大道垂直。

(三)练习与实践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校对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全总结: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篇2: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00页第10题是本学期所学有关位置的“上、下、左、右”等概念的综合复习。题目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提供一个楼房住家的情境,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出自己所住的位置,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时,要特别注意有关“左”、“右”相对性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创设有生活情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 复习时,一方面,要结合教材图中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说出每个学生住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位置的词语描述整个画面的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上画有方格子,让学辨别上下左右。

小正方体若干。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位置与图形。

1、出示小黑板。看图。图上的小格子,指名说说上下左右,把小格子当做座位,说说第几排第几个在哪里?老师说,学生找。学生说学生找。达到熟练,人人过关。

二、揭示100页总复习第十题。

引导学生看图。

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他们个住在几门几层?

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书上填一填。

检查校对。有困难的同学提出来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填?

按小组拿出小正方体随意摆一摆,说一说,各有几个?你们摆的有几块挡住了?以后,还会弄错吗?

四、完成作业本有关作业。

三、揭示总复习11题。

数一数。图上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篇3: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认知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空间和图形部分的学习时, 由于几何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 处于数学学习的低级阶段, 对社会的认知经验尚浅, 抽象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发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以下表现。

1.儿童空间思维水平发展有着阶段性特点。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几何思维能力表现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 初级水平时期, 也就是前认知时期。此时期的儿童只能认识到几何形态, 能够说出简单几何图形的形状, 由于此时期儿童的感觉活动还存在较多缺陷, 只能认识到图形的形状。这一时期的儿童, 主要思维依靠自己的想象和真实的触觉, 对于现实生活中自己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事物, 才能够说出它的形状;第二, 中级水平时期, 也就是直观化时期。儿童在认识图形时, 只能认知图形的外观, 不会注意图形的几何形状, 也不会关注图形的本质特点, 对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不会注意到, 以直觉思维为主, 只能感知图形的外观和形状。处于此时期的儿童不能分辨二维图和三维图, 他们认为“长方形”和“长方体”是一样的图形, 不能准确分辨“长方体”与“长方形”的不同点, 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立体概念与平面概念;第三, 高级水平时期, 也就是表述和研究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可以观察一些简单图形, 并且自己可以画出一些简单图形, 了解图形的性质, 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述, 能够识别几何图形各部分之间的一些简单关系, 初步认识到“相等”与“不等”的线段, 可以把这些性质与自己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2.对空间图形的想象需要借助直观物体。

对小学低年级的儿童, 要在教学中利用直观的物体帮助他们理解空间图形, 如, 小学几何的学习都是“二维图”, 但儿童都对“三维图”认识较多,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都是立体图形, 也就是“三维图”。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学习“二维”图时, 可以利用展示一些直观的物体, 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的特点。

依据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如果要让儿童感知空间图形, 则需依靠教师利用一些直观教学手段进行。再就是可以利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描述图形的性质, 利用儿童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图形对儿童进行教育, 如篮球、课桌、文具盒等。教师要认识到, 儿童对空间概念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1.从生活实际出发, 选取小学生熟悉的实物例子。

新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学会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圆等一些简单图形;在进行深入学习时, 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上面这些图形。这些都是要求学生了解的知识, 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实际例子, 如学习“物体分类”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准确分辨四种形状, 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篮球、积木、文具盒、茶叶罐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几何体, 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寻找这几种几何体,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触类旁通, 在头脑中形成对这四种图形的认知。

2.实际操作, 建立空间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测量知识,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际操作, 如让学生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和宽度等, 也可以通过开展“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 让学生亲自走完1000米的路程, 感觉1000米的长度,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 如利用测量计算教室的面积、利用测量计算黑板的面积等,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有,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 如用剪刀剪纸、折纸, 利用各种形状的变换,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亲身感觉图形时, 自然会形成对图形和空间的认识。

3.导入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游戏, 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时, 教师可以和小学生一起玩游戏, 教师出示一张作品, 要求学生回答这个作品是依据哪个形状画出的, 这个作品又是什么形状? 谁回答得最快, 就奖励谁一个奖品。学生踊跃回答,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 强化教学效果。

在对低年级进行教学时, 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许多图形搬到屏幕上, 通过在屏幕上展示图片、视频, 播放声音文件等, 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更加直观,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学生思维,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三、结语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空间和图形, 因为此时期的儿童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 所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实例、实物, 引导学生动手, 鼓励学生走到生活中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习活动充满趣味性, 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吉良.关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提高教学实效[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2) .

[2]王艳林.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06) .

[3]刘东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的几点体会[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24) .

篇4: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    空间与图形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教学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助实物直观感知,建立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空间与图形”不是通过传授就能获得的,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教材在图形的认识部分是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的,即先从学生幼儿时常玩的立体玩具入手,再学习平面图形,最后再回归到对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的研究上,这就体现出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尊重。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实物直观感知,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构建。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一课时,在由“体”引出“面”以后,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可以问学生:“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平面图形?”学生就能说出国旗的面是长方形,粉笔盒前边的面是正方形,硬币的正反面都是圆形等。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多融入学生身边的实物,让其美丽的几何构成,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同时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教学《垂直与平行》时,联系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通过对双杠、单杠等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形成对“垂直与平行”的直观认识。再如: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垂直”和“平行”几个字,从汉字里观察“垂直与平行”的知识。这样身边的实物就都成了教学的学具,学生也兴趣盎然,乐于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垂直与平行”实例,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学习兴趣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再如在《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一课中,我组织学生测量身边物体中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相关长度,并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在小组内和同伴进行交流。学生马上开始了自由活动,有的学生测量地砖的边长,有的学生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更有学生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课堂上真是好不热闹!我想他们不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更感受着数学带给自己的能量。他们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本领,培养了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注重操作体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操作体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很轻松地就判断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了相应的对称轴。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参与性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发现、验证、猜想到探索,都能主动地尝试、再尝试,从中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有效组织合作活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内容,适当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体验和理解有关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如在教学完线段、直线、射线后,还要安排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让他们画一画这些图形,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能更进一步掌握这些图形各自的特征。

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数学思考必须有丰富的、直观的、形象的积累和体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以发展。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时应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和演示。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收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策略应当是多元的,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在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让学生充分感知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使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步得到发展。

篇5: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⑴使学生掌握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不同方法,能按指定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学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图形与位置》,重点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

⑵自主学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理解110页“整理和复习”,完成“练习与实践”1-3题。同桌可以自由交流个人观点,教师适度参与。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梳理“确定位置”的方法。

交流确定位置的方法: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位置;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位置;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

独立思考,准备回答题目后面的问题。

第一问:孔雀园在大门的那一面?

预设: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位置;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位置;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确定位置。

第二问:猴山在孔雀园的哪一面?狮虎山、鹿岛和熊猫馆呢?

同桌试着用各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描述猴山、狮虎山、鹿岛和熊猫馆相对于孔雀园的位置。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

独立完成书后的填空,交流矫正。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

自主练习描述2路公共汽车行驶的路线图;同桌相互说说,并相互矫正;班级交流,进一步路线描述的方法。

篇6: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

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练习,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1题。

出示题中文字。

(1)先让学生找一找,这里的哪些字是对称的。是对称的字,在它的下面打个“√”。

(2)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3)汇报结果。

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看看学生能不能发现其区别,即对称轴的位置不同或对称轴的数目不同。明白有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

2.请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是抓住两点。

(1)沿着对称轴对折。

(2)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

第2题:

第1个图。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对称轴的位置。

第2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纵向的对称图形(左右对称)。

第3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横向的对称图形(上下对称)。

第3题:

让学生照课文摆一摆,也可以参照课文图形,自己设计新颖的,简单的图形。

2.课文第16页的第4、5题。

第4题:

第一个图形像一座桥或椅子。

第二个图形像飞机。

第三个图形像火箭。

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2)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画法。

(3)教师指导,并说明要点。

(4)针对错误图形,进行分析。

3.课文第16页“你知道吗?”。

(1)让学生根据课文图形,判断哪些树木是对称图形。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

三、课堂小结

篇7: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知识是把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认识、探索图形与几何。教材让学生观察三角尺旋转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对旋转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以后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旋转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能观察三角尺的旋转过程,明确旋转的含义,感知图形旋转的特征,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图形。

教学目标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难点:理解图形旋转的特征。

方法指导

看——想——说——做(画)

预设流程

具体内容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

2.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这次又怎么操作呢?

3.引入课题。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照样子转一转。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2)三角尺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你有什么发现?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小组交流。

(1)三角尺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全班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2.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同的度数。

3.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1)确定旋转图形的关键点;

(2)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3)由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确定对应点;

(4)顺次连接上述各对应点。

测评总结(约12分钟)

.达标练习。

(1)如图,指针从A开始,顺时针旋转了90°到()点,逆时针旋转了90°到()点;要从A旋转到c,可以按()时针方向旋转()°,也可以按()时针方向旋转()°。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2)观察图形,填写空格。

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①号图形是绕A点按()时针方向旋转了()°;

②号图形是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③号图形是绕()点按()时针方向旋转了90°;

④号图形是绕()点按()时针方向旋转了()。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一第4、5题。

板书设计

图形旋转

(二)曹xx《图形的旋转运动》教学设计

篇8: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1.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冲击和挑战

新课程标准不断改革与发展,为的是更贴合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但同样的,也给小学教育带了冲击和挑战,尤其是数学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1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冲击与挑战的原因

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冲击与挑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首先,新课程标准改革将原来的“几何图形的认识”改编为“空间与图形”,将教学的重点由原本的认识与计算向空间的认识转向空间思维的养成。这样的改编是整个教学目标、计划、方法都要变动;其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于智力的发育期,思维认知处于学习阶段,对社会方方面面都欠缺经验,这样与高年级教学同样的知识来说,更要求具有趣味性及易于理解性,客观上加大了难度;最后,改革相对来说时间并不长,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缺乏创新。

1.2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现状

按照新课程标准改编后的新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主要分成三阶段,但由于教师对各阶段目标不够明确,对各册知识点的分布不够了解, 没有灵活地联系各个知识点进行授课,使得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产生种种问题。

1.2.1教 学局限性

教师没有能够准确把握教学时间, 过分忽略学生的操作能力,错误估计学生的理解能力,只做示范操作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印象, 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教师想要表达的重点,只是死记硬背,对知识了解不够透彻,一知半解,就会造成教学的局限性。

1.2.2教 学公式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千篇一律, 趋于公式化, 缺乏新颖性,缺乏创造力,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对知识需求的角度方式,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填鸭式地教学,强迫学生接受自己公式化的教学模式。

1.2.3教学条件的客观问题

目前的教学工具过于简单, 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展示的多是静态的平面图,很难启发学生对空间的认识,不能给学生留下关于空间的印象,这是现实教学的客观条件造成的。而这样的问题,又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没有空间的概念和想象能力,不利于学生学习,难以形成空间概念。

2.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方法

现存的教学上的问题, 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寻找方法,因而教学方法的改良也就可以从这两点出发,具体分析,以期望能够通过分析探究小学低年级数学图形与空间的教学,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的是教师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能够从小就打好基础,培养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了学习兴趣,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迫于某些外力而学习。提高兴趣也就提高了学生本身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同时能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而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必须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

2.1.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对小学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研究指出, 小学生数学概括能力可分为五个等级:

第Ⅰ阶段:幼儿园的儿童属于直观概括水平。能够依靠实物或者掰手指头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

第Ⅱ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属于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能够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可以学会一些简单的运算。

第Ⅲ阶段: 二三年级的学生属于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能够开始接触理解几何图形。

第Ⅳ阶段: 四五年级的学生属于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能够进行初步的代数概括运算。

第Ⅴ阶段:极少数小学生能够达到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

2.1.2结合多样性和直观性

学生往往在感知、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根据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拼一拼等方式,让学生既能观察到实物,又能亲自动手操作,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利用最直观的方法使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掌握图形的特点,在形成空间概念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1.3结合生活化和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不忘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要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将学生的思路从课堂带入生活,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教会学生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用数学化的语言解释生活问题,用生活上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中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知识。

结语

篇9: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想象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而由于受到发展规律、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的限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较低,使“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活动,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新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但是,由于部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没有明确认识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没有详细了解各册所分布的知识点,使空间与图形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而且,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空间与图形知识,没有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从而制约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少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忽视了小学数学的基础作用,不重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使用以前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小学低年级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三)教学条件有限

目前,许多小学的数学教学工具有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利用静态的平面图,让学生认识、了解图形,很难发散学生的思维,很难让学生具有空间印象。同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不仅没有空间概念,而且也缺乏想象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有限,从而影响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通过演示和操作,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实物,然后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课桌、铅笔盒的长度和宽度,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宽度的区别,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或者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二)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具有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认识不同的图形时,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的图片,让学生回答图片中所展示的图形形状,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具体地展示抽象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教学内容,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离不开观察、感知、操作等的支持,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物体分类”时,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具盒、篮球、积木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几何体,形成一定的几何概念,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10: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感受图形自身蕴含的丰富的形态美。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打开思路进行创作。教法:

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小结并过渡: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运动现象,你能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课件出示“练习七”第7题。)

学生自己判断,指名汇报,逐个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之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分针走到“10”的时候是几分?(50分)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6题。

谈话:明明用这些图形通过平移拼成一个火箭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请你猜猜下面的四幅图中哪幅是明明拼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平移是直线运动的,只有第2幅图是由所有图形平移而成,所以应该是第2幅。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3题。

谈话:同学们爱照镜子吗?把脸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就会出现和这边一样的图像,小明把这个图形对着镜子,镜子里面出现了另一半,(课件演示),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蝴蝶)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照镜子时,镜子外的是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镜面对称的图形也是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出示半边的天坛、笑脸、青蛙、雪花等图案,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4题。

三、动手操作,提高练习

1、做一做。(教材“练习七”的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游戏,两人一组,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2、拼一拼。(教材“练习七”的第10题。)出示第121页的学具,让学生拿出学具拼一拼。说说拼出的是什么图形。

3、剪一剪。(教材“练习七”的第11题。)拿出正方形纸,按要求剪一剪。

根据图中的折法和剪掉的部分,想象剪出的最后的形状。展示学生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同学们剪出了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能判断平移和旋转。下课后,不要停下发现的脚步,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知识,做生活的小主人。板书设计

练习七

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

篇11: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1、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二、复习方法及注意点

1、将教过的知识做一番综合整理,系统归类,纵横沟通,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做单元全面复习。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2、恰当把握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1)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认识即可。如教材通过书第37页图,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书第38页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2)本册教材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就行。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书第42页),教材没有概括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的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三、典型错题

1、画平行四边形容易出错。

教学建议:(1)明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一般先出相邻的两条边,在

分别画出它们的对边。)

2、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容易出错。

典型错例:用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

它的周长是(8)厘米

教学建议:(1)理解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

形的周长。)

(2)进行对比性题组训练,如:

有一个长方形(如下图),长是6,宽是3。

3

6

①先描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算一算它的周长是多少?

②把这个长方形剪成2个相同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这两个正方形周长之和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周长吗?为什么?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知道求组合图形的周长不是各个小图形周长之和。

3、用篱笆围一个长6米,宽4米,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园,要用篱笆多少米?

(6+4)×2=20(米)

答:要用篱笆20米

教学建议:同样是要加强理解周长的含义。

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测量》、《时、分、秒》)

一、复习要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知道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比较准确地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知道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难点)

3、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难点)

4、在测量物体长度和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会恰当地选用单位。

5、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计算经过的时间(难点)。

二、复习方法及注意点

本节复习内容是对这一学期我们所学“量”的一个总结,包括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这些概念建立比较难,除了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一些知识之外,我们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将实际感受与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感知。对于各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记忆,我积极倡导他们用五指记忆法来牢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对于其他单位的进率记忆,我则采取找规律的方法来记忆。本节内容的复习可以先通过知识点罗列,再通过知识点的讲解,最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和提高。

三、典型错题

1、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毫米、分米、千米、吨的机会少,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不深。

典型错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火车每小时行驶60(米)

小明的身高约是15(米)

橡皮擦的厚约是8(厘米)

一头大象的重量约是5(千克)

尺子的厚度约是2(厘米)

教学建议:(1)对较小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引导学生用自己身体

或某一具体实物形成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表

象。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把数学知识

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用手臂表示1米大

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有多长”,“你的体重

是多少千克”。

(2)对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可采

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加深体验“1千米有多远”,

“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还可以让学生

收集用“千米”、“吨”作单位的数据信息。

(3)先估测,再实测。

(4)对比法,理解选择哪个单位更合适。

(5)对教科书第6页第5题类型的题目多练习,在测量

物体长度和质量单位的过程中,会恰当地选用单位。

2、对单位间的进率认识不深,容易混淆。

典型错例:3分米=(300)厘米

60毫米=(6000)厘米

4500千克+500千克=5000吨(错因分析:因为没有认

真审题,所以没有发现前后的单位不同,导致单位换算不

正确。)

教学建议:(1)建立清晰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表象。

(2)熟记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3)辨析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如: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010101000

100

五指记忆法

尾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3、5分=50秒

(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有很多,而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即1分=60秒,所以5分就是5个60秒,是300秒。)

4、判断: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1分(√)

(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而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小格,也就是5分钟。)

5、计算经过时间容易出错。

典型错例:6:55~7:30,经过了(1时25分)。

教学建议:加强学生对经过时间的计算练习。(如教科书第63页第4

题,64页第5题)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新课标第一网

一、复习要点

1、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复习方法及注意点

在第七单元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有了初步认识,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并能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相信大部分学生学得较好。但毕竟是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不清晰,对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点混淆等现象。所以,在复习时既要照顾这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稍欠的学生,又要考虑让已经掌握较好的学生的发展,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的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由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揭示用分数表示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通过“涂一涂、画一画”的活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典型错题

1、把一根铁丝分成三段,每段是这根铁丝的1/4。www.xkb1.com

(分析:只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才能用分数表示。把一根铁丝分成四段,没有说是平均分,有可能分成长短不同的四份,所以不能用分数表示。只有把一根铁丝平均分成四段,每段才是这根铁丝的1/4。)

2、因为5﹤6,所以3/5﹤3/6

(分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我们在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时,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所以3/5﹥3/6。)

3、1/4+2/4=3/8

(分析:我们在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分母不变,只需要把分子相加、减。1/4+2/4=3/8,把分母也相加了,这是错误,1/4+2/4应该等于3/4。)

4、一本童话书,小明看了2/5;一本故事书,小青也看了2/5,说明两人看的页数一样多。

(分析:“一本童话书,小明看了2/5”,是把这本童话书的页数看作一个整体;“一本故事书,小青也看了2/5”是把这本故事书的页数看作一个整体。因为不是同一个整体,不能够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如果童话书和故事书的页数一样多,两人看的页数就一样多;如果童话书的页数比故事书的页数多,则小明看的页数要多一些;如果童话书的页数比故事书的页数少,则小明看的页数要少一些。)

各单元具体知识点如下:

《四边形》

1、知识点: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①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长、正方形的对比中找出图形边和角的特征。

2、知识点: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知识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①能正确辨认平行四边形。

②能感悟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③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

注: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时,要注意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逐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知识点:周长的含义xkb1.com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

5、知识点: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①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能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知识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

在估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注:应注重引导学生说出估计相应长度的依据,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测量》

1、知识点: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1毫米、1分米、1千米

①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②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2、知识点:单位间的进率

①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公里)=1000米。

②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知识点: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准确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

4、知识点:质量单位吨及1吨

①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②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5、知识点:1吨=1000千克

知道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时分秒》

1、知识点:秒的认识

①1分=60秒

②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知识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①会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不超过60分钟)。

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有关经过时间的计算,并感受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

《分数的初步认识》

1、知识点:分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知识点: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课堂上可采用同伴互助、开火车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读准分数。

3、知识点:分数的大小比较

①借助示意图比较简单的分数的大小,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②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③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写出相应的分数,并让学生选择两个或三个分数比较大小,此处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知识点: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的加、减法

5、知识点:用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篇12: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并能识别在旋转过程中旋转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2、通过对具体图形旋转过程的观察和抽象,发展学生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教学重点 :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教学难点: 能识别在旋转过程中旋转图形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今天这一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旋转的内容(板课题)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

1、(课件出示旋转地钟面)

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从“1”到“——”,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从“3”到“6”,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的现象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多媒体动画板示)(1)师:以上几种旋转,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师:它们哪里转动了?比如:荡秋千哪转动了?挡车杆呢?---(3)假如,我们把荡秋千的踏板看作是一个点、汽车的刮水器看作一条线段、风车的风叶看作是个四边形或三角形。那么它们的转动又会是怎么样子呢?(生观察图形:点、线段、三角形的旋转演示回答问题)强调像点、线段、三角形这样子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

3、尝试给旋转下定义。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旋转了吗?(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认识尝试说说)

三、结合生活,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1、旋转中心(三角形动画旋转演示)

师:当图形旋转时,这个定点可以在旋转图形的哪个位置? 2旋转方向

师: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用挡车杆的关和开来演示)3旋转角度(用时针转动角度的大小演示)

师:①.当指针旋转了90°时,指针指向了哪里? ②.当指针旋转了180°时,指针又指向了哪里?

四、拓展应用 课后做一做。

五、总 结: 展示旋转大楼视频激发学生再学习旋转的兴趣?并说明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 教材85页3、4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重点: 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难点 :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教学过程:

一、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哪些运动是旋转运动的? 下列图中哪些是旋转运动的现象?接着让学生看课本图,并回答上述问题。最后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呢?

二、导入新授。

1.看课本图根据转动,让学生回答。(1)什么是旋转?(2)什么样的点是旋转中心?(3)_____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变,图形的旋转由_____和______所决定。

2.如图,可以看到点A旋转到点A′,OA旋转到OA′,∠AOB旋转到∠A′OB′,这些都是互相对应的点、线段与角。那么,点B的对应点是点_____;线段O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______;∠A的对应角是_______;∠B的对应角是_______; 旋转中心是点______; 旋转的角度是______。

3.想一想。

△AOB的边OB的中点O的对应点在哪里?

三、拓展应用: 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旋转的一些实例。(针对自己画的旋转图形,找出对应角、对应点、对应线段。)

四、总 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哪些知识?谈一谈好吗?

五、作业布置: 完成做一做。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平移、旋转的方式用七巧板拼组鱼图,加深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移、旋转等知识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观察、再操作、后交流反馈。在交流反馈中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

3、让学生在活动中欣赏图形拼组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感受并体会平移、对称、旋转在拼组图形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能利用平移、对称、旋转等方法拼组鱼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图片复习近平移、对称、旋转等知识。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得到的吗?

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图形的变换知识解决有关七巧板拼鱼的问题,同学们感兴趣吗?(板书课题)

2、认识七巧板。

师:七巧板是什么?你们了解吗? 出示七巧板图片,教师进行相关介绍。

七巧板又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为一个正方形: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3号和5号、一块中三角形7号、两块大三角形1号和2号)、一块正方形4号和一块平行四边形6号组成。作为传统的玩具七巧板,不同的七巧板拼法将会显现出不同的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当然还可以拼成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建筑等等。

二、教学新课: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4上的图片

师:请观察例4中的情境图,说说例4的具体要求。

2、动手操作

让学生按题意要求,用七巧板拼组鱼图。温馨提示:鱼图只是一个外形的轮廓,要先判断出每块板平移、旋转后所在鱼图中的位置,并标出序号。

3、组织交流

(1)展示标序号鱼图。

师:你能把自己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展示一下吗?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组鱼图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2)组织说一说 说一说每板块是怎样平移和旋转的?

① 板1和板2可以先绕直角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向下平移1格,再向右平移9格。②板3可以先绕直角顶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再向右平移11格。③ 板4可以先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11格。

④ 板5可以先绕直角顶点顺时针旋转90°,向下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9格。

⑤ 板6可以先绕右边的锐角顶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向上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9格。⑥ 板7先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向下平移6格,再向右平移11格。(方法不唯一。)

教师小结:在对图形进行变换时,要多角度考虑,不要以为一个图形只能通过一种变换的方式得到,一个图形可以通过一种或两种方式得到,还可以是多种变换方式的组合。

4、组织反思

师:请孩子们回顾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板书: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

三、巩固应用:

1、组织学生完成87页“做一做”,并组织交流。汇报展示:请学生到投影仪上展示。

(交流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 每幅图是怎样平移、旋转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1—3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

一、按要求画一画。

二、找一找,下列哪些字是轴对称图形,画“√”。

三、找一找,下列哪些字是轴对称图形,画“√”。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练一练: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再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篇13: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一、乐教乐学之处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造模型—解释、应用和扩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 让学生经历“数学论”和“再创造”的过程, 不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 调整“证明”的要求.我认为教材下列三部分内容亮点较多.

(一) 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视图与投影

强调几何直觉, 培养空间观念, 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大量的实例和图案, 这几大特色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少量的推理和论证减少了学习的难度.

(二) 八年级下册的勾股定理

与过去教材相比, 重视定理的探索过程和实际应用, 突出文化价值, 重视合情推理.教材编排了许多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的问题, 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 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 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地呈现给学生.如“方格纸中画等腰直角三角形※画一般直角三角形※不用方格的弦图”层层展现给学生, 学生经历操作、分析、判断、推理得出勾股定理, 这样的学习活动是丰富的、有意义的.整章书图文并茂, 又安排了足够的课时,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得又轻松又扎实, 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 九年级下册相似形和锐角三角函数

在教学要求上有很大的降低, 从篇幅上、课时上、编排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突出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每节课的内容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 注重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有机结合, 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索过程, 重视测量.编制的例题和习题应用性强, 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问题背景丰富且都重在数学建模, 多数直接应用定理和定义, 减少了过去变式的训练, 如“矩形草坪小路内外边缘形成两个矩形相似吗?”、“影子测金字塔高度问题”、“神州5号运行到地球表面上…”“化曲为直, 以直代曲求山坡的长”等等, 这些生活感、时代感强烈的题目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去挑战去探索.

二、难教难学之处

另一方面, 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拔高了课标要求.我在教学实践中处理部分教材内容时感觉棘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很大困难, 削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 内容的现实背景不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 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例一: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究“作经过已知点A的圆能作几个?作经过A、B的圆你能作几个?圆心分布有什么特点?要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如何确定圆心?”第一个问题学生还可以作出, 第二个问题多数学生无从入手, 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也没能为第三个问题服务, 这样的探究意义不大.

课例二:等边三角形探究“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画出图形, 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并证明它们全等”图中全等三角形太多, 但证明又雷同, 学生因此产生厌烦情绪, 另外, 学生对图中全等三角形不易分类.

(二) 部分例题、习题编制形式单一, 过于侧重掌握逻辑推理, 轻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课例三: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习题13.2、13.3和复习题13共有30道小题, 其中只有“卡钳”、“三角尺画角平分线”、“观测点观测浮岛”、“两车行进路线平行”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其余均为纯理论数学题.

课例四:第九章19.2.3正方形例4“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解决文字式的证明题只能按“分清题设结论—画图—写已知和求证—分析证明”的步骤进行.按枯燥统一的解题步骤解题只能达到一个目的:掌握三段论的逻辑推理.

(三) 几何建模和探索, 远超初中年龄段学生的能力和心智

这一情况主要存在下列三个章节:八年级上册将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等腰三角形三个内容编排在一起, 将图形变换与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证明整合在两个月内学习.利用变换研究图形, 把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的应用综合在一起, 加重了几何建模的难度和深度, 这样设计和编排, 造成了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 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最难跨过的第一道门槛.

八年级下册中的四边形内容, 是平行线和三角形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四边形中各种概念和性质又重叠交错, 容易混淆, 学生往往难搞清楚它们的共性、特性及其从属关系.另外, 本章中的一些探索式的证明方法及文字叙述的证明题, 难度明显过大.这是学生难跨过的第二道门槛.

课例五:第十九章四边形19.1.2例题, 把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编排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判定4之后, 是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刚讲完判定定理就解决综合性强的问题, 多数学生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我认为这两个重要的结论应独立安排一节内容, 并且以设问和探究的形式呈现, 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分析问题的难度, 有了一定的坡度和梯度, 多数学生才有信心钻研.

九年级上册圆的内容虽然与旧教材相比减少了, 难度及要求降低了.但众多的概念、容易混淆的名称、与前两学段知识的融合、推理论证的高要求、反证法的出现, 是学生难跨过的第三道门槛.虽然教材在对该内容每节课的编排、选图时充分考虑到了各个难点, 编排了丰富的图形和实例, 但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1) 垂径定理和圆周角定理课时太少, 应增加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应用题.

(2) 切线长定理的例题和相关习题偏难, 理论推证题量过大, 造成学生畏难情绪增加.建议降低或删除用定理证明切线的内容, 只要求学生了解定理即可.

总之, 我们希望不要把计算和演绎证明作为空间和图形的主要内容, 不要把它变成一门纯粹关于证明的学问, 不要把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概念、公理、定理和逻辑的思考方法构成几何课程的主体, 不要把重点放在形式上, 且内容和呈现方式不要冷冰冰.这样的教材内容才能鼓舞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学习这样的内容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 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数学教师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篇14: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教案

关键词:空间图形;教学创意;教学策略;自主创新

小学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呈螺旋上升的趋势。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许多教师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没有准确認识,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就此问题,谈谈我的拙见。

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意义

空间图形在传统几何课程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在每个学段都增加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操作与探索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情境、方式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有重要的意义。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型,它在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特殊,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用好的教辅工具。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教学工具缺乏。许多教师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齐备的教学工具及辅助条件或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节约时间,只让个别学生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观察,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降低了学习兴趣。(2)多媒体课件质量低。空间与图形教材都是静态平面图,而实际上大多知识都是动态立体图,立体图呈现不出来,学生无法进行空间想象,要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以动态的立体图形演示更为形象、直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许多教师无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课件。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教学创意与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教师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提供可借鉴的、带有新意的、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

为了落实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目标,要明确教学创意的概念。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

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主要体现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上。

1.指导学生注重观察

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和有趣的现象,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大量的几何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时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教学不同的内容时,选择不同的材料(模型、实物、教具等)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叠一叠、切一切,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图形的特征。

四、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时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生活与学习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合情合理。

2.充分利用多媒体,化解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空间与图形运动与变化的问题,如,图形的旋转和平移、方位的确定、图形从抽象到具体的变化过程等,仅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语言描述是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认知的,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需要把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切开后重新拼组起来,转化为长方体后,通过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这个推导过程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或是教师的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则可以生动演示这个过程:将底面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得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巧妙化解了教学重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3.回归生活,注重实践操作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的特征,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土豆和小刀,课上让学生切土豆,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样形成的,从而得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得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做中学,这样概念建立得会深刻、有效。

总之,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创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空间与图形学习上的效率。

参考文献:

田凤娟.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J].成才之路,2008.

上一篇:校正下一篇:州农机推广站统筹城乡发展年工作计划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