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2024-04-22

教育研究方法(通用6篇)

篇1: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行动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方法简介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四、行动研究法的特征

(一)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二)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四)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二)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现: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性不够

六、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篇2:教育研究方法

答:调查研究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些社会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 收集大量资料以便统计分析,从而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研究方法。它适合于描述那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客观现象。

2.实验研究(5)

答: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的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3.个案研究(5)

答:是指针对一个人的偏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此过程须透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适当辅导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二.简答题(45)

1.叙事研究的特点(15)

答:简单地讲,叙事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即以教育叙事为载体、以人文研究为取向、以 自我反思为媒介和强调民主、平等。1.以教育叙事为载体

教育叙事研究的素材是教育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教育中,是“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当事人的真实生活。因而,教 育故事便在意义层面得到了肯定。但是,“叙事”只是手段,“探究”才是目的。讲究时空位置的叙事才能构成研究。2.以人文研究为取向

在教育叙事研究中,人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由人进行的对培养人这一教育活动的经验和意义进行的研究。这意味着从人出发,回到人自身;它强调研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自己的“认识”是什么。这是生命存在的自我确证。3.以自我反思为媒介

教育叙事研究是在叙述中进行清思、整顿和梳理的过程。这是一种富有批判色彩的反思性探讨。反思还不仅仅限于揭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更 终极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当事人获得一种自由的生活。

4.强调民主、平等

叙事材料需要在现场获取,研究者需要进入现场与现场中的人接触、相处,因此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与研究对象平等交流,尊重对方的时间、想法,少作个人的评价与批判。2.田野研究的意义(15)答:“田野研究”,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来说,一种新的科研方式,是教育科研的走向和方式的变革。国外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 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这里的“田野”已经不仅仅是“野外”的意思, 实际上已经成了“现场”的代名词。称其为“田野”, 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是开放的、丰富的, 甚至是完全敞开的,因而,这种“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 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产生研究的激情, 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不是在书本、书房里, 而是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 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其实,当前的教育科研应该是走向“田野”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转化为运作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 最终转化为学生体验的课程、生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场所就是课程改革的“田野”, 就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要付出努力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无数鲜活的思想与经验在涌动, 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也有无数困惑与困难, 等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和“通识”上, 更多的是如何具体设计, 如何实际操作, 如何变革教与学的行为方式。走进“田野”, 就是真正走进课程, 走进课堂, 走进生活。只有这样,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才能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中, 才具有亲合力、凝聚力, 才能真正的成为研究。3.比较研究的类型(15)

答:(1)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等都属于横比。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比,也要进行横比,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3)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4)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这里所指的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三、论述题(40)

1.历史研究与教育科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20)

答:(1)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具有

1、历史性

2、具体性

3、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的特点。

(2)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及方法结构体系

1、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①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②史料的搜集与鉴别③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2、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①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②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2.论述比较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0)

答:比较研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广泛运用于教育科研实践,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运用,只有在满足如下条件符合时才能运用比较研究法:(1)同一性。所谓同一性,是指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标准、同一类事物,否则就不可以比较。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因为倍尔西阿尼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倍尔西阿尼的歌唱不能与青蛙的鸣叫相比,虽然这里也可能有比较,但只是人与一般青蛙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倍尔西阿尼与某只惟一的青蛙之间的比较。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谈得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是他们的种族特性或类特性的比较。(2)双(多)边性。比较只有在两个事物或两个事物以上才可能发生。换言之,比较的对象必须要在两个以上。当然,比较研究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两个被比较的对象进行分析比较。(3)可比性。可比性是指被比较的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其些本质上而不是表面上的共性。为了保证可比性,必须注意概念的统一。

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比较研究就可以开展了。但具体运用应注意如下几点。

篇3:教育研究方法

教化是古代统治者治国教民的核心, 也是古代以德治国的需要。教化主要是指在在上位者者地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途径向在下位者进行统一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引导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活动。虽然传统教化与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 但是其中的一些方法对于现代思想教育实践活动有很好的指导和启示。

(一) 教育灌输法

灌输是教化的基础, 一方面, 德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首位内容, 在课堂上灌输与社会有利的思想, 另一方面, 编写读物等方式对民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这些是感化式的灌输, 还有强硬的方式, 例如建立机构, 履行思想道德教育职能, 对民众进行常规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因此对当时的民众的思想和政治观念, 甚至于心理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虽然这些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腐朽性, 但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应用于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二) 格物致知法

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致知, 致知而后意诚。”朱熹认为, 要学会贯通, 就必须花足够的工夫, 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做到穷尽, 由浅而深, 由粗到精。人们的学习过程须经过这样的认识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理的深刻内涵。在现代社会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样很重视格物致知的精神, 要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怀疑、求真的学习态度, 要勇于实践, 勤于动手。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下, 格物致知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 勇于求真的学习态度,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中认真严谨, 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思考系统。

(三) 言传身教法

孔子十分注重教育者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的身教榜样作用。作为教育者要时时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伟大的人格感染学生, 甚至是普通百姓。不管是在国家政治大事中, 还是在家庭小事中都强调每一个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以身作则的观念。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 在受教育者面前做到事事以自身为榜样, 才能使受教育者信服。

二、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的特征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于文化教育, 思想教育有着许多内容丰富、论述生动且广为流传的著作, 都有十分精辟、深刻的见解, 令人叹为观止, 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丰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的教育方法的特征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强调以育人为中心的原则

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主张教育要以育人为中心。从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内容来看, 德育至上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德育首要的原则, 正是对古代“以育人为中心”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 传统教育的创新和独特之处———寓教于乐

儒家圣人孔子的学生都学《诗经》, 孔子注重在艺术中陶冶性情。在教育内容上通过和谐的音乐表达高尚的品格, 再配以优美的音律,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提供了有利的教育环境。艺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

三、中国传统思想教育方法对现代思想教育活动的启示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封建性。我们应当总结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 用批判的精神加以吸收, 古为今用, 赋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民族特色, 能更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一) 教育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灌输方法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最为普遍使用的。我国古代的思想教育强调内在修养的提高, 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 而现在我们更重视表面工作的成效,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因此, 当代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自我教育方法上加以努力, 充分调动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达到教育灌输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 弘扬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 传统思想教育方法中的言传身教就是强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教育者的道德修养, 或者通过多种形式传颂优秀模范的优秀行为, 这是对受教育者实施潜移默化影响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积极发挥优秀模范或者高素质教育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以身作则, 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感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三) 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教育载体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十分重视教育载体的作用, 不拘泥于死板的教条的形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充分运用各种新兴传播媒介,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微博等高科技手段, 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另外,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孔子的寓教于乐的思想, 将思想教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丰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式的美感, 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蒯正明.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第2期.

[3]王萍.关于“灌输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 (11) .

篇4:质的教育研究方法

一、质的研究方法的概念及特征

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新形式的定性研究,多指研究者本人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多从思辨的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它除了有传统的定性研究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质的研究是一种自然式的探究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收集资料的唯一能动工具,体现出其对参与研究者的尊重,还显示出了一种人文精神。

2.质的研究有整体的特点

质的研究从整体上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处理,有利于观察研究对象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及变化,用不同的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特点。

3.质的研究是使用归纳方法的研究

质的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归纳的,而量的研究方法是以演绎逻辑为基础的实验调查。研究者通过对资料本身的分析,主动地深入到实际情景中,在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对事物的真实过程进行研究并归纳出抽象概念或理论。

二、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所遵循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基础有明显的差别。量的研究遵循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理论基础,质的研究则是建立在另类范式的基础之上的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遵循的是现象学的解释主义。

质的研究方法确切来说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方式,是同类性质研究方法的统称。它的理论基础包括多种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的集合:现象学方法、象征互动论、人种方法论、文化概念论、民族志等以及这些方法中所包括的各种具体策略。

三、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中的适用领域及其局限性

1.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适用领域

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的研究方法由于注意事件发生的自然情境,在自然情境下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因此它适合于了解研究对象的经历和事件,了解事件发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能够用最真实、最直接、最详细的文献资料去阐述具体的教育问题。

(2)质的研究方法没有预先拟定问题,而是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根据倾听、记录被研究者对特定问题自由表达的看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所以它适合于对研究者不熟悉的教育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

2.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局限性

(1)不适合进行宏观层面的研究,以及对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进行研究。它所建构的只是小范围的理论,其研究成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不能大面积推广,只能用来对具体的、特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作出解释。

(2)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不容易进行。通常采用文字或图片而不是数据的形式将丰富的自然资料呈现出来,这些资料大致包括交谈记录、现场笔记、照片、录像带、私人文件、备忘录以及其他正式记录等。这些收集工作费时费工,所得结果又往往繁乱复杂,不便于运用统计程序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容易受研究者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对整个研究的质量评价也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四、小结

质的研究作为一种与量的研究有着明显区别的研究方式,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一直以定性的、思辨的研究范式为主导,人们习惯于从哲学的、逻辑的和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教育规律。然而,在教育研究中为了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讨论,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实际效用,我们可以将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和局限性。各类研究方法都各有所长,也有其所短,只有以长补短,实行研究方法的优化组合,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

篇5:教育研究方法

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不同类型。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二)质性方法

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六)文献法

篇6: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演绎出的变量特征,而是首先尽量完整而详细地搜集具体的资料,然后对此进行归纳,找出不同的特征维度,分析其相互关系,从中形成概念、理论、得出研究结论 2.自然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资料和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资料和结论是否与需要研究的问题与内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境、研究对象的看法一致,是否真实地反应了特定条件下研究对象及其所处情境的特征,其中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不是被绝对地排除在外,而是被合理地利用来理解研究对象和自然情境,研究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合理利用仍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研究过程的一致性;

自然主义范式强调通过研究者个人的理解来搜集资料,而研究者所具有的种种主观因素使得这种理解有可能在不同阶段、不同人那里产生变异。因此,不仅要考察研究全程所获资料内容和性质前后一致的程度,还要考察不同研究者、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就相关资料是否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领域之间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的可理解性

3.自然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深入自然情境的程度;

选取研究对象和场景时采用的目的抽样技术; 获取资料的方法;

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资料的性质——以定性资料为主; 归纳分析的研究思路

2、社会批判范式的基本特点?

(1)对教育的研究,除了要把握教育过程自身的整体性外,同时更注意它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性;

(2)教育研究的主题,不是表面的教育事实,而是这些事实背后的意义。同时也要承认教育活动中冲突、矛盾和对立的事实,要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3)教育研究的任务不只是描述和阐释动态的教育过程,而且要促进教育者与学习者的解放意识。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它倡导的是一种批判理性观,在这种理性观下,实践不是一种技术性行动,而是批判的思想加上自觉的行动;

(4)在研究方法方面,它以辩证法统合“解释”与“理解”、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行动研究)

3、教育研究应遵循哪些伦理规范?(1).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2).审慎解释研究成果(3).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

4、教育研究的操作规范应遵循哪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操作性原则 (3)公共性原则 (4)检验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解释性原则 思考与练习

1.试比较实证主义与自然主义两种范式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2.从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范式的演变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5、什么是访谈法?访谈法的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访谈(interview)是一种研究性谈话,指通过与被访谈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的研究方法。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访谈调查法最基本的方式或手段是运用口头语言来收集资料,他的一般程序是由研究者访问或约谈被调查者,向被调查者逐一提问,由被调查者根据要求一一作答; 同时,访谈者把被访谈者的观点、意见及时记录下来,最后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6、访谈法的原则?

(1)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而不是表达;(2)访谈员不能诱导受访者; 容易诱导受访者的行为主要有:

①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询问受访者的看法;

②先陈述一些进行判断的“大前提”,然后让受访者说出“结论”;

③先说出某些著名人物,如正面的人物或反面的人物的观点,然后让受访者说出看法。(3)访谈员不能在访谈时对受访者进行价值判断。

7、访谈法的特点及优缺点?

特点:调查过程灵活深入;获取信息完整真实;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优点:具有灵活性;成功率高;可观察非言语行为;控制性较强;适用面较广;可得到自发性回答;可获得深层次的信息。

缺点:代价较高;时间长;受访谈员影响较大;缺乏隐秘性;会给被访者带来不便;访谈范围受限;访谈记录困难。

8、访谈法有哪些类型?

(一)按访谈内容的标准化程度分类:

1.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是将访谈的题目设计成一份调查表或访谈问卷没然后严格按拟定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的内容进行的访谈。这种访谈也称为“标准化访谈”。结构型访谈是一种对访谈过程进行高度控制的访谈形式。2.半结构式访谈;

半结构型访谈是访谈员对访谈程序、访谈方法和测量工具有一定的控制,但同时给受访者留有较大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空间的一种方式。3.无结构式访谈;

无结构式访谈也称为自由式访谈,是一种随意的、自由的、开放式的谈话方式。它与结构式访谈相反,无须事先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而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或某一个主题和问题方向,与被访者交谈。这种访谈又被称为“非标准化访谈”。

(二)按受访者人数分类: 1.个别访谈;

个别访谈是指访谈者与被访者一对一的面谈,整个访谈过程不受第三者的直接影响。访谈者与被访谈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被访者更易受到重视,安全感更强,访谈内容更深入。2.团体访谈;

团体访谈指研究者邀请若干个被调查者,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就是通常讲的开调查会,开座谈会。

(三)按访谈员接触受访者的方式分类: 1.直接访谈;

直接访谈指访谈双方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来获取信息资料的访谈方式。2.间接访谈;

间接访谈,它不是访谈双方面对面地进行直接的交流,而是访谈者借助某种工具或媒介向被访者收集有关资料的访谈方式。电话访谈就是一种间接访谈。案例:电话访谈法,QQ访谈法等。

(四)按访谈次数分类: 1.横向访谈;

横向访谈又称为一次性访谈,指在同一时段对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访谈调查。一般来说,横向访谈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收集事实性材料为主,更多地用于描述性的研究。2.纵向访谈;

纵向访谈又称多次性访谈或重复性访谈,指随时间的推移多次的收集固定研究对象有关资料的跟踪调查。即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以上的访谈以获取资料的调查方式。

9、访谈法的程序是什么?(1)确定内容方式;(2)访谈前的准备;(3)控制访谈过程;(4)整理访谈资料。

10、定量观察法的特点?优缺点?

定量观察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包括:(1)明确的观察对象(2)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

(3)对于有的定量观察来说,还要对某些影响被观察者的因素加以控制,或者在需要观察的事件、时间等方面有严格的抽样技术上的要求 长处:(1)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资料

(2)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进行系统的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 短处:(1)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 (2)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11、定量观察的步骤?(1)确定观察内容

合格的观察内容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准确地反映、体现或说明观察目的。二是能够被操作,即观察人员能据此观察到应该观察的行为或事件(2).选择观察方式、观察对象和记录方法

选择观察方式:自然观察或实验观察;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参与观察或非参与观察; 时间取样观察或事件取样观察。

选择观察对象:以进入课堂开展观察为例,选择观察的学生,大致有两种方式(1)将出现的特定行为的人选为观察对象(2)将具有某些特定属性的人选为观察对象 选择记录方式:时间取样记录法;行为核对法;等级评定法。(3).制订观察记录表和记录代码系统(4).训练观察人员(5).实施观察并整理资料

12、实证方法概述

(一)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独立性、客观性 

(二)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以量化资料反映客观属性 

(三)在形成研究思路时,要求事先设计和严格控制实施过程 

(四)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观测预定变量并检验假设 

(五)在选择研究工具时,重视采用标准的量化检测手段 质性方法概述

(一)在考察研究对象时,强调教育现象的自然性整体性

(二)在表述研究结论时,要求通过描述性资料理解对象

(三)在形成研究思路是,强调保持自然状态和灵活调整

(四)选择与处理资料时,强调全面了解信息和归纳整理

(五)在选在研究工具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13定性观察法的特点及局限? (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 (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 (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

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   一方面,由于是在自然环境中,干扰因素难控制 选择的观察范围和内容代表性有限

在反映客观事实方面,表面性、片面性和偶然性

14、定性观察法的步骤? (1).确定观察范围 (2)制订观察计划

在确定观察范围之后,为了保证观察研究取得更高质量,需要制订观察计划 主要涉及观察的具体对象、范围、内容、时间、次数等。一个重要方面是选择观察方式

(3)设计观察提纲

观察提纲应遵循可观察原则和相关性原则 涉及六方面的内容: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4)实施现场观察 (5).整理观察材料       观察笔记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对现场情况的描述

原先忘记而现在又记起的情况 分析意见 个人印象和感觉

关于进一步研究所需的信息的笔记

思考与练习

质的研究方法与实证的研究方法相比,有哪些差异和特点?教育研究中应怎样对待这两类方法?

15、当代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1)日益重视哲学方法论对教育实验的理论指导 (2)重视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3)教育实验类型的多样性、丰富性 (4)教育实验技术手段的变革

16、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首先,教育实验必须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要主动变革研究对象,即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这就对自变量的操作

第三,实验研究必须控制条件

(二)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特点

(1).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

17、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1.按实验假设命题“若A则B”的构成,分为:(1)因素型实验。(2)反应型实验。(3)函数型实验。

2.按实验研究对象的质或量,分为:

(1)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定量实验是以定性实验为基础的,只有确定了某些因素的性质以及各个因素是否具有相互联系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安排定量实验

(2)对照实验。是通过对比、对照比较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某种特性或某种原因的实验 (3)模拟实验。是根据研究对象(原型)的本质特征,创造条件以模拟现实条件下某教育现象发展演变过程。类比推理及相似理论则是模拟实验的逻辑基础

3.按实验研究目的,分为试探性(或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4.按实验研究范围,分为:单科单项教改实验、多科性教材或教法改革实验、综合实验、整体改革实验、常态与超常实验

5.按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也称单一变量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也称组合变量实验,同时操作自变量中的几个因素);按实验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组、等组和轮组实验

6.按实验进行的场所,分自然实验(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和实验室实验(在专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7.按实验控制程度,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18、实验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功能及局限?

教育实验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手段 (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 (2)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基础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与发展 (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限制(1)实验研究适合于研究自变量数目较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加以操作的问题 (2)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不仅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容易产生交互影响,而且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3)每个实验的设计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平,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地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必然受条件限制

19、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2)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3)确定实验的自变量。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4)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5)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在实验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20、什么是教育叙事?特点?

教育叙事是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隐含在这些事件与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教育叙事的特点 1.“用事实来说话” 2.注重记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3.教育叙事需要有细节性的报述

4.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形式,教育叙事运用的是归纳的方法

21、教育叙事的内容?

教育叙事的内容主要指教师所记叙的教育事件的内容,即教育叙事反映的是哪些方面的教育事件。

教育叙事所记载的事件必须是有意义的事件

从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

一、展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

二、记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

三、记录难忘的教育教学经历 

四、揭示教育中出现的某些问题

22、教育叙事的基本方法?

一、观 察

二、访谈

三、记 录

四、收集、整理资料

五、归纳分析

23、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 

一、课堂题材的发掘 1.发掘教学“亮点” 2.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3.教师的“教学机智” 4.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

二、学生题材的发掘 1.学生的“思维火花” 2.学生的心理情感 3.学生的家庭故事 4.学生成长中的故事 

三、教师题材的发掘 1.记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 2.记录心理困惑 3.教学探索活动 4.难以忘怀的事 5.教学中的“遗憾”

四、发掘叙事题材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作为叙事者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在发掘叙事题材时独具慧眼,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来 2.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位去发掘与选择题材

3.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有一个过程

24、教育叙事的基本要求? 

一、客观真实 

二、有细节

三、描述中带有分析、解释 

四、突出重点,有详有略 

五、语言形象生动,带有修饰色彩

25、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 

一、确定研究问题 

二、选择研究对象,进入研究现场 

三、搜集叙事材料,形成现场文本

四、撰写研究报告——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26、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 

一、教师叙何事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

二、教师如何叙事

1.“教学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

2.每个“教学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了某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每个“教学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典型性 4.“教学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

5.在叙述“教学事件”时,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

6.一份完整的教学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

27、教育测量法的特点?

教育测量的基本特点就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

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群体发展的平均指标、一般特征、理论学说等,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28、编制测验的步骤? 1.确定测验目的 2.确定测验的内容 3.确定测验形式:

纸笔测验、口头测验或操作测验 团体测验或个别测验 速度测验或难度测验 选择题或问答题

4、筛选题目

5、标准化过程

6、鉴定测验

7、编写测验指导书

29、内容分析法的特点、用途、步骤?

特点:明显的内容;客观的事实;系统的记录;量化的结果

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用途有:;现状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意向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1.抽取内容分析的样本 来源抽样;日期抽样;单元抽样 2.确定类目与分析单元 3.具体分析和评判记录

4.对两人以上的研究进行信度分析 5.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描述 30、教育调研究法的主要功能?

揭露教育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各种矛盾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更好地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服务

31、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在确定调查提纲和安排调查工作程序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1.调查项目能否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项目的构成是否合理简单;2.对项目如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大项目如何分成若干具体的小项目并形成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调查大纲;3.如何制定与分类标准相适应的评价标准,以便对获得的资料能进行统计处理

(3)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包括培训调查组成员,资料及有关调查器材的准备

(4)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格、问卷访谈提纲等

(6)实施调查。运用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7)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调查结论 (8)写出调查报告。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32、问卷调查法的特点、优点及局限? 特点:调查工具标准化    调查过程标准化 调查结果标准化 研究效率高

优点: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是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局限:如果问卷中的问题不明确或题量过大,或被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应用范围较广,搜集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还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是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问卷法的运用,关键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 思考与练习

结合你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试用一下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然后反思你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效果和经验。

33、问卷的一般结构?

一、标题

二、前言

三、指导语

四、问卷的主体

五、结束语

34、调查问卷中问题编写的准则(基本要求)?(1)问题的设计和研究目的要一致

有人把它称之为“适宜原则”,它强调问卷中所有问题应和研究的主题相符,要切合主题、要针对主题。

除了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假设直接相关。

(2)语句简洁、通俗易懂。

(3)问题的内容具体、清晰、含义单一

(4)问题设计者应立场中立,避免“暗示效应”

在问题的表述中,设计者不应把个人的认识、观点和评价包含在问题中,问题的表述应客观谨慎、态度中立,以免对被调查者的答案产生暗示作用。

(5)题目必须在回答者所能记忆的范围之内

(6)妥善处理与社会规范一致或冲突的问题,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所谓社会认可效应是指被调查者按照社会规范、社会期望的反应进行反映,而不反应自己的真实观点、态度和行为。

(7)当备选项目属于类别项目时,必须列举完整。

(8)当备选项目是属于类别项目(如性别、职业等)时,备选项目彼此之间必须相互排斥,没有重叠现象。

(9)避免用不适当的假设

(10)有特别重要或需要强调的概念,应在这些词下面加重点符号(11)避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填写的题目

35、问卷中的问题答案的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种是设计者只提出问题,不提供被选择的答案,而由被调查者自己任意回答,即开放式问题。

(2)、另一种是提出问题后,提供被选择的答案,即封闭式问题。

36、问卷调查实施步骤? 调查前的探索 设计问卷理论构架 设计问卷初稿 试用和修改问卷 发放和回收问卷

分析调查结果 撰写教育调查报告

上一篇:按图索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一篇:阳泉七中班主任培训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