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中国式“管理”

2024-04-18

再看中国式“管理”(共11篇)

篇1:再看中国式“管理”

再看“中国式管理” ■ 抓住中国式管理的“根”体制

-——吴甘霖(原为香港中华文化传播集团副总裁、美国美中国际创造力开发中心总裁,现为世界青年成功学会副会长、甘霖智慧国际培训机构理事长)

在中国管理学界,有两个学派十分活跃,一位是曾仕强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式管理的存在主义学派,他主要是讲中国式管理的特点和特长;另一派是以余世维教授为首的中国式管理的批判学派,更多地是批判中国传统管理的缺点。我认为新时期的中国式管理,应该吸收中西方管理学的特长,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心本管理这一概念。

得人心者得天下

100多年前美国泰勒开创了科学管理的先河,人通过被组织、指挥、控制来发挥自己最大的效率,这是物本管理的时代;后来,日本的松下又率先提出了人本管理,顺应人性的管理模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然而,管理不仅仅是人本谈人本,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于是,日本的“经营之圣”稻圣和夫提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开始了心本管理的探索。事实上,真正的“心本”应该追溯为古老的中国文化,孟夫子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

“假如要用一个人的‘手’,就必须用整个‘人’(人本管理);假如要用整个‘人’,就必须影响整个的‘心’(心本管理)。”这句话简单而成功地概括心本管理较之人本管理的优势。心本管理讲求“争天下必先争人,争人必先争心”、“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而这,正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

走出西方传统管理学的最大误码区

在西方管理学中,总会提出“只有将别人管理好了,才能产生最大的利润”这一观点。我认为这是100多年由西方主导的现代管理学最大的盲区,即不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与修炼。我认为,要管理好他人首先应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早在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会聚法国巴黎,向全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核心智慧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智慧在相当程度上引导了中国的管理之道,那么孔子的管理学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正心”是孔子管理学的基础和根本,指心灵的自我修炼。换言之,对心灵的管理才是中国式管理的“根”。只有拥有对心灵的管理这个基础,才会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步发展。

管理王道与中国式管理的未来

心本管理除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修炼为管理根本”之外,还有利润是副产

品、员工的自动自发是开发生产力的最大关键、建立“同心圆”为团队建设根本、让“幸福指数”与“利润指数”结缘、“哲商”是管理者的最高境界等等。这些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放弃管理的“霸道”而用“王道”。

那么,什么是“王道”呢?并不是掌握了权利甚至最高权利就是王道。不管是奉行王道还是奉行霸道的人,他们都是权利的拥有者,他们的真正区别在于以什么样的手段来使人服从。

霸道强调的是以权压人,他得到的是被动的屈服;王道强调的是以心服人,以德服人。他得到的是出乎内心的主动跟随。

通俗地讲,管理就是“管好人,理好事。”无论是管人还是理事,从“心本”入手就能够取到“纲举目张”的结果。稻盛和夫说得好:“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不牢靠,人心之间的关系最不牢靠,但是如果经营得好,世界上就没有比人心更牢固的纽带。”把握了心本管理的精髓,就容易达到“融财不如融化智,融智不如融化心”的效果。“心本”的“本”,不仅意味着资本,更意味着“根本”。把握了这一根本,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智慧,就更容易大方光芒!

■ 中国式管理有效吗?

——史永翔(顶峰效益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国际经理人联合会(IMU)中国区专家委员会主任兼首席专家)

近日中国式管理非常时兴而且热烈,中国式的管理是更适合成长中的中国企事业还是西方式的管理更适合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上些自己的体会和观点与大家分享。

所谓“聚合安人,协同一致”

中国式管理提出“经营事业本身没有目的”“企业组织功能是聚合安人人,协同一致”,这完全不从目的出发,讲形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是适应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存在的。”只有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才使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物品转化为商品,这是企业存在的重要而唯一的前提。而在中国式管理中提出“经营事业本身没有目的”“企业组织功能是聚合安人,协同一致”,它把企业安人为第一要素。然而,企业内部人安了,自己员工喜欢了,顾客却不喜欢了,企业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企业的目的在于修改、扩充、发展现有的、继续经营发展企业,而我们的管理必须由此展开。我们领导一切工作的标准在于如何更好的调动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一切资源。然而,中国式管理中的“聚合安人,协同一致”,稍有些管理经验的人都明白,企业发展之中,充满了变化,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的人适应变化,善于自我革新,但实际是很难做到全体协调一致的,这时的组织领导者就需要明确目标,订出标准,制定行动步骤,而后再摇旗呐喊;这还是不够的,他还要论功行赏。事实上,企业是做不到的,也不可能做到“安人”“满意”“大同合偕”。企业的发展必须迅速、有效,过度注重人的感受,将会付出极大的成本,甚至以牺牲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存在为代价。

经济一体化,管理还分东西吗

今日的世界已成为地球村了,信息化技术日趋成熟,文化不断大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一代更为开放的世界潮流,可以看到吃着麦当劳、看着韩剧、采用互联网、运用全球统一化的工作语言和标准。我们看到环境变了,走在某地繁华市中心的你能分辨出这是在哪国吗?当今人的生存半径变大了,各国人随着经济活动的交流,意识也趋于相近了,当今的企业还要按区域划分管理类型,完全是落伍之举。美国IBM的全球售后服务中心设在印度,中国企业——华为有900多们外籍员工,我想知道对于他,中国式管理又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中国式管理,他们能接受吗?对他们进行完全西方式的管理,中国员工又很难心于理平衡,企业的绩效又如何平衡?

事实胜于雄辩

台湾的趋势科技集团是一家仅有2300人,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市值达60亿美元的公司。它的财务总部在日本,销售总部在美国,研发总部在中国,开发中心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已经完全国际的企业,在全球设立了6个总部。趋势科技成立6年期间,保持了一各持续的增长,1998年在日本上市,2002年即入选日经225指数,两年后又被选入全球只有300多家的股票的道琼斯平稳成长指数股。趋势科技的CEO张明正把这种动力归结为国际化,在管理上采取超越国界的管理,张明正更是指出“如果不是从一开始趋势科技就建立了鲜明强势的企业文化和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吸引各国精英加入并认同,我想这样的超国界组织是很难维系的。”

■ “中国式管理”:西学为本,中学为用

李洪清(深圳艾菲尔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特聘教授,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项目专家)

在我看来,就管理本身而言,它没有国界之分,也没有地域之分。如果小平老人家还在的话,一定会:不要去争论什么“美国式管理”还是“日本式管理”,能为中国现代管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就是好的管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中国式管理”:传统智慧的拼凑

“中国式管理”概念在我看来,更应更正为“中国旧式的商业智慧”。如果说现代管理解决的是“组织”层面上的诸多问题,那么另式管理思维还停留在“个人”的视角,可以说是“有个人、无组织;有组织、无纪律”。

“中国式管理”中并没有成型独立的教材,即按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培育一个完整模式,使其具有便于接受、便于模仿、便于伟承的特点。像中国武学的上乘功夫一们,”中国式管理“传授的是一种无上心法,靠的是学习者的悟性。一般来说,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教学内容可归纳为四部分: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孙子兵法与营销学;中国帝王学与企业管理;禅宗与成功企业家修炼。如果仅从这四部分内容所包含的思想上看,的确够得上博大精深了,其中的精妙之处也称得上是无上心法。但这些东西拼凑起来,充其量是一种思想,而不是方法。硬与管理学捏在一起,它也仅仅是管理哲学,而不是管理科学。

别把中国文化当管理

在中国历史文化里,文学即人学,官场即关系场,管理之术即驭人之术。因此,中国帝王学即是最高境界的管理学、然而,把帝王学命名为“中国式管理“,且在市场经济时代以全球化为背景去教育当代企业家,用以构建现代企业,是否有请马王堆女尸参加亚洲小姐选美之嫌?比如兵法,以诡为道,以诈为本,以致人死地为目标,是绝对的单赢模式。这与商业往来以诚为本,以信为用,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格格不入。用消灭敌人的恶性竞争方式搞市场营销,把合作伙伴当成生死较量的对手,千方百计用奸使诈,让所有与自己合作的人倒霉,这哪里是培养企业家,分明是为信用黑名单增加后备队。

一此企业往往把某些另文化的只言片语称为企业文化,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化?过去我们说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吃苦耐劳,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另人却变得很懒、不能吃苦耐劳,现在为什么又开始吃苦耐劳了?这完全是因为制度的变化。谁能说我们是最勤奋的,我们能比韩国人更勤奋吗?我们自以为自很有特点的东西一旦放到全世界去比较、参照,就会发现很难打上中国的烙印。中国人总是引用“死”文化来证明自己如何如何,其实,它只是一种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并没有成为中国人思维的标准范式,也没有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理念。

管理是件复杂的事

管理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有很多层面的含义。不同国家、不同企业都有适合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且随着产品和经济全球互动,这些思想和方法也在快速地交融,相互汲取,共同成长。比如,起源平均日本丰田的精细生产,今天在很多国家都在应用;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如孔子、老子、孙子„„也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还有更多发源于美国而被世界采纳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六西格玛、项目管理等等。

所以当我们谈“中国式管理”时,不要忘记,无论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这是流程管理、生产管理等角度看,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趋势都是大融合、大发展;都在向流程、绩效、系统化的管理方向努力。只有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没有中外管理的本质区别;只有管理思想发明、发展阶段的先后,没有绝对的地域性管理。

我的观点很明显了,没有绝对的“中国式管理”,也没有绝对的“美国式管理”。管理只能通过汲取别人优秀的东西,根据自己的企业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出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方法。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管理”应该以西学为本,中学为用,就是本质上的东西借用西方的,方法、手段上借用中国的。

篇2:再看中国式“管理”

酬从侄再看诗本,酬从侄再看诗本王建,酬从侄再看诗本的意思,酬从侄再看诗本赏析 -诗词大全

酬从侄再看诗本

作者:王建朝代:唐体裁:五绝 眼暗没功夫,慵来剪刻粗。自看花样古,称得少年无。

篇3:再看2013中国经济走势

从三驾马车看经济走向

影响2012年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两大原因,首先是全球宏观经济。去年世界经济总体上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大幅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去年4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长是4.9%,而前年4月份是25.9%。前年年初我们设定的目标是进出口贸易增长10%,但是实际上去年我们仅仅做到6.2%。这也说明我国是一个出口依存度比较大的国家,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出口受阻就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就要下滑。

第二个因素就是三大需求;出口、投资、消费,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遇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出口这驾马车,刚才已经提过,它指望不上,就剩两驾马车,一个投资,一个消费。

先看投资,大家在看投资的时候一定要盯住投资中的新开工项目。因为现在新开工的项目下一阶段就变成在建项目,投资只有成为在建项目才能拉动经济,它需要钢铁,需要水泥,需要设备,需要人工。有一个经验数据,就是说投资有一个时间差,即从新开工项目到成为在建项目要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是6个月左右。也就是说从现在投资当中新开工项目的增加和减少,就能够推导出6个月后经济增长是增强还是减弱。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方法,你对未来的经济的走势就有准备。

投资分三块,第一块是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去年一季度的时候是-2.1%,这就是2012年经济增长往下掉的原因。为什么到了第四季度又能够触底回升?因为我们5月份开始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建高铁,治理大江大河,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开工。2012年5~10月份,我们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为2013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又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

第二块是工业投资。现在全世界都忽视实体经济,不愿意干实体经济,殊不知,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如何建设强国?如何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必须得重新认识实体经济。

第三块就是房地产。房地产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已经演变成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得坚持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显然对这些稍作分析,就能够理解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再看消费。谈到消费就要谈到物价,去年一年,中国物价上涨2.6%,年初设计的目标是4%,而全世界去年一年通胀率约3.0%。我国过去长时间都是高于世界平均通胀率,但是去年我们低于世界平均通胀率。

2013年三大要务

2013年,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利的条件要好于去年,比如外部形势,无论是欧洲的状况,还是美国的状况,肯定会比去年要好。但是,我们还需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双轮驱动,紧抓投资和消费。今年我们更应当是在民生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我们可以一举三得:稳定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我认为今天中国经济应当保持一个适度地增长,比如8%左右的增长。我们不要追求太高的速度,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改革上来,给改革预留空间,给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预留空间,所以,2013年我觉得中国经济增长应当是保持持续增长这样一个状况。

关于今年的物价,也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稳定物价,这有诸多的有利条件。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一些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比如说今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肯定会大于去年,现在欧洲在放水,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也在放水,现在日本也这么干,全世界发达国家都在放水,都在发票子,肯定会导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出现问题,输入性通胀压力会大于去年。

关于2013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我不主张单看2013年这一年,我们要把时间拉长一点,拉长到2020年,也就是说未来八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要达到这个目标,从现在开始未来八年,每年平均增长7%。当然这个目标是建立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的,因此,未来八年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相当艰巨的任务。

同时,我们还要追求实实在在的增长。实实在在的增长首先就是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增长,我们现在经济虽然有增长,但是社会物质财富并没有增加,比如修路,坏了再修,增加了GDP,但社会物质财富却没有增加。所以,社会物质财富增加是至关重要,2020年实现城乡人均收入翻一番,首先得全社会物质财富翻一番。

因此,未来我们要真正做到实实在在地增长,首先要使社会物质财富能够翻一番,其次这个实实在在的增长应当是负效应最小的增长。过去的增长,造成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结果经济增长了,但是环境却被破坏了,资源被过度消耗,然后回过头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付出的比增长还要多。第三,增长还应当是以民生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增长。现在有些地方搞一些形象工程,虽然经济增长貌似上去了,但是民生没改善,社会还是不和谐、不稳定,这样的增长不要也罢。

(根据作者在中纺圆桌论坛第八届年会上的讲话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篇4:再看一眼世界

我曾经依恋的世界,

到底,

什么模样。

明天,

我依然是我,

然而,

却已思绪不再;

明天,

世界依然是世界,

然而,

却已物是人非。

习惯了世界,

厌倦了自我,

生活,

篇5:回首再看CIH

什么是CIH病毒

CIH病毒现已被认定是首例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硬件的病毒,同时也是最具杀伤力的恶性病毒,目前主要的传播途径是Internet和电子邮件。CIH病毒只感染Windows 95/98操作系统,从技术角度来看,CIH病毒实现了与Windows 95/98操作系统的完美结合。该病毒使用了Windows 95/98最核心的VxD(虚拟设备驱动程序)技术编制,因此它的实时性和隐蔽性都特别强。

到目前为止,CIH病毒的 “原体”加“变种”共有5种之多,CIH病毒“变种”不但不增长受感染文件,同时还有很强的破坏性,此病毒的3个主要变种为:CIHv1.2,4月26日发作;CIHv1.3,6月26日发作;CIHv1.4,每月26日发作。

CIH发作现象

1、攻击BIOS

CIH病毒最异乎寻常之处,是它对计算机BIOS的攻击。在CIH发作时,会试图向BIOS中写入垃圾信息,BIOS中的内容被彻底洗去,造成计算机无法启动。据测试发现CIH能够破坏市面上常见的BIOS多达数十种。因此,它会给众多的计算机用户带来摧毁性的结局。

2、覆盖硬盘

向硬盘写入垃圾内容也是CIH的破坏性之一。CIH发作时,调用IOS SendCommand直接对硬盘进行存取,将垃圾代码以2048个扇区为单位,循环写入硬盘,直到所有硬盘(含逻辑盘)的数据均被破坏为止。

恢复染毒的硬盘

使用真正能够嵌入操作系统底层具备高效实时防毒功能的反病毒软件,例如KILL系列反病毒产品,就可防范CIH病毒,

对于已经被CIH破坏的硬盘, 用KILL 98可以做以下处理:

1、第一个逻辑盘,通常是C:盘,一般是不可完全恢复,但是如果使用KILL 98制作过应急盘,可以用KILL 98急救盘中保存的主引导区记录、分区表记录恢复硬盘,找回大部分文件。具体过程如下:将KILL 98急救盘放入硬盘被摧毁的计算机A驱,用KILL 98急救盘启动,进入KILL 98急救盘主菜单:

(1)检查和治愈引导区病毒。

(2)比较并修复引导区。

(3)退出修复。选择2,并确认。

如以前未制作急救盘,在另一台具有相同配置的计算机(未被病毒感染),安装KILL 98 for Windows 95/98并升级至最新版,制作KILL 98急救盘,按照以上方法也可完全恢复。

2、其他逻辑盘,只要不是FAT32,可以用NDD之类的磁盘工具或用KILL 98 急救盘恢复,但需要使用者对硬盘的物理结构有足够的了解。

3、FAT32分区的逻辑盘,需要对FAT32结构具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用Debug等工具手工进行恢复。

修理遭破坏的主板

对于被CIH病毒破坏的主板,可以做以下处理:

1、如果是能够提供良好服务的厂家的品牌主板,请与厂家联系。

2、找一个相同型号的主板(要求BIOS的厂家和版本必须严格相同),下载主板厂家提供的升级文件,取出坏BIOS,用新的BIOS片启动您的电脑,并在带电的情况下换回坏的BIOS片,从A盘写入。

特别注意:此办法由于带电操作,有很大危险,有可能操作后造成硬件整体被破坏,请用户慎重!

篇6:我想再看你一眼

弹指间,时光飞逝;回眼间,往事已随风渐远;蓦然回首时,叹人生太多憾事!是的,在我们沿着梦想之路飞速前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已经遗忘了一些简单却重要的东西。承认世界因差异而精彩,承认人生因缺憾而缤纷。

好想再看一眼,我的母校、我可爱的老师及纯真的学弟学妹们……我的母校,一草一石一木,现在回想,还很清晰,彷如昨日。可我仍贪婪的想再看一眼,把那切,都刻入心底。春季,采几片对称、整齐,月牙儿形的树叶,夹在书里;夏天,坐在窗口,望着湖水般湛蓝的天空,看着朵朵风帆似的白云飘来飘去,闻着花的芳香。有时,不知从哪飞来几只唱歌好听的小鸟,它们躲在树木浓浓的绿荫里,呼朋引伴;秋季的校园,也别有情趣。我喜欢听那老杨树的叶子被风刮得飒飒地响;喜欢看一片片树叶,从枝干上脱落,在空中跳着各式各样美丽的舞蹈,飘落在地上;冬季的校园虽说萧条、冷落,但一下雪就有趣多了,堆雪人,打雪仗,玩得满头大汗;老师及朋友们,伴我走过了六个年头,曾经的欢声笑语,在分别时,只能相对无言。只有不住的回头,回头,只求,再看一眼。

我好想,再看一眼……

篇7:再看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

1992年中国明确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94年开始实施新的改革战略,从整体上推进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我在评论时提醒人们注意,诺斯教授的制度演进理论对中国的意义。20年过去,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新经济体制既有市场经济因素,又有大量旧体制残余,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体制,距离最初的设计还有不小的差别。

艰难的改革历程印证了诺斯教授路径依赖理论的洞见,它警示我们在改革进程中戒慎戒惧,选择正确的改革路径。因为保留命令经济政府配置资源和粗放经济增长模式的遗产虽然为短期增长带来好处,也很容易形成对过渡性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为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积累困难。诺斯教授曾警告说,一旦路径被锁定,除非经过大的社会震荡,就很难退出了。怎样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避免这种结局,是我们不能不正视和思考的。

以下是1995年我评论诺斯教授学术思想的文章,后刊发于《改革》杂志1995年第3期,题为《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

诺斯教授的演讲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制度演进理论,特别是他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发展了的制度演讲理论,作出了清晰的说明。显然,这一理论对于正在进行重大制度变革的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刻,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关于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论述。正如他所说,路径依赖是对长期经济变化作分析性理解的关键。

关于技术演变过程的自我增强和路径依赖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最先是由W. Brian Arthur作出,他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报酬递增的性质。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通常可以凭借先占的优势地位,利用规模巨大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通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提高、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在市场上越是流行就促使人们产生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预期等等,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从而在竞争中胜过自己的对手。相反,一种具有较其他技术更优良的品质的技术却可能由于晚人一步,没有能获得足够的追随者而陷于恶性循环,甚至“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下,难以自拔。总之,细小的事件和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技术发展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诺斯把前人关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来。他指出,在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它们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会变得十分困难。正如诺斯所说,既有方向的扭转,往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诺斯运用这套分析框架,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英国和西班牙、英属北美和西属拉丁美洲的历史殊途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英国和西班牙都在17世纪遇到了财政危机,都力图采取与选民对话的方式来克服困难,到头来却得到极不相同的结果:一个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和民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迅速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另一个则一直保持着集中的王权,只把议会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在后一制度下,虽然面对人所共知的种种弊端,改革只在细枝末节上实现,例如,贵族废弃了带襞褶的衣领。在现有制度范围内实行的克制财政危机措施是实行价格管制、增加税收和一再把商人的资产没收入官。这些做法导致了西班牙将近三个世纪的经济停滞并使它由一个西方世界的头等强国降为二流国家。

无独有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几乎同时在18世纪末期取得了独立,19世纪许多拉美国家还制定了类似于美国的宪法,但是,结果却是天差地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诺斯的回答是:英国和西班牙17世纪至19世纪发展过程的差异,主要源于它们所由以出发的初始制度条件极不相同。从13世纪开始,英国的民间社会和清晰的产权制度就逐渐形成,而西班牙在长达几百年的时期中,有效的土地产权制度始终没有能建立起来,征税权牢牢地掌握在王室手中,国家转让垄断权成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由于有极不相同的原有制度背景,17世纪的英国和西班牙虽然面对着相同的经济问题,其制度演变的方向却大相径庭,便是一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了。至于19世纪在两国的美洲殖民地发生的故事,显然又导源于宗主国的当时既存的制度和文化的影响。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改革,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说,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初始的改革倾向为后续的改革划定范围。就像在电脑资料库中存取文件时,访查范围是由初始的路径选择决定的。如果路径已经选定了A驱动器,就只能沿着A盘——A盘中的某一子目录——存于该子目录中的文件的路径访查文件。如果要想访查在C盘上某一子目录中的文件,必须首先退出A驱动器,进入C驱动器,然后选取该文件所属子目录,最后才能找到该文件。

这样看来,改革能否成功,能不能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把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时选择的路径。哪怕目标是清楚的,具体措施的大方向也是正确的,可是只要在初始的路径选择上有一些细微的差错,在往后的发展中,它会按本身的逻辑,偏离原来的目标,演进到远离原来设计的另一种体制去。这是俗话所说的“差之毫厘,远之千里”。

nlc202309040151

在我们的改革工作里,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例如价格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竞争性部门价格的自由化,但是考虑到其他方面(主要是部分国有企业)条件尚不具备和保护其既得利益,采取了双轨并存、逐步过渡的方法。采取这种办法,一方面固然使人们易于接受部分放开价格的措施,另一方面却因部分人可以从商品和要素的双轨价格中得到巨额租金而形成某种力图保持甚至扩大这种寻租环境的压力集团,形成价格制度彻底改革的阻力。

拿企业改革来说,从改革一开始就设想把国有企业改造成为独立的商品经营者。这个目标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时,为了有利于推行,采取了在原有企业制度不做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放权让利”的办法。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确得到了人们的欢迎,但是一旦选取了这一路径,放权让利便以要求进一步放权让利的形式自我强化。其结果是形成了目前这种一方面企业受到各类上级机关的多方面干预,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对“内部人控制”失去控制的局面。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有类似的情况。

所以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整个改革的历程中,我们都切不可以麻痹大意,千万不要以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明确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只要不断地“变”下去,或迟或早总会实现既定的目标。

事实上,如果某一个措施有某种偏差,会对后续改革带来困难,甚至会使改革走入死胡同,或者得到南辕北辙的结果。因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我们在作出任何一项改革决策时,都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将要采取的措施的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它的长远影响。不要因为取得某些短期效果造成对下一步改革的障碍。例如,过去常常使用的给试点单位“吃偏饭”、“给特殊政策”的做法,就常常在取得短期效果的同时,陷于长期的被动。

第二,要随时密切观察改革是否选取了不正确的路径,或者现时的体制已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目标。如果发现路径偏离,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把它拉回到正确轨道上来,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例如,由于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双轨并存而形成的“权力揽买卖”的寻租环境,就属于这种制度偏离之列,应当及时消除。

中国经济体制经过十几年以“体制外”为重点的非国有部门改革,现在已经推进到经济原有体制的核心部分。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前期不规范、不彻底的改革,又使现有体制存在许多不利于进一步改革的缺陷。可以认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临界点面对着根本性的结构改造。需要政府领导的胆略(在这里,胆略又是以见识为基础的),不失时机地把现有体制中偏离市场经济目标的部分扭转过来,把改革滞后的部门的改革迅速抓上去,早日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初步转轨。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篇8:再看一眼-梁爷爷作文

再看一眼――梁爷爷

早上,我5:00就起床了,看到了美丽的朝阳。我的心情有点难过,有点激动,因为我们要去再看一眼――梁爷爷。

我和毛彦人、韩稼轶坐上爸爸的汽车出发了,半路上,看见了张韩滨爸爸,胡星缘爸爸,施杞萦和爸爸、陈燕凝妈妈。

一路上,我有点担心,怕迟到,还好我老爸的开车技术很好,又快又稳,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们还是提早到了。来到殡仪馆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大的`横幅,上面写着:沉痛悼念梁广烈同志。

过了一会儿,潘力和他爸爸,沈家乐和他妈妈,袁姗和她妈妈,张如瑶妈妈,顿禹彭妈妈,周逸杭妈妈,楼兰爸爸,陈述爸爸……他们都来了。爸爸们忙前忙后,买花篮,写挽联,妈妈们照顾着我们小孩子。

开追悼会的时候,里里外外都是人,真可谓人山人海,我们只能站在门口,没有空调,而且还有太阳,每个人都出了很多汗,但我们坚持着。

终于轮到我们献花了,张爸领着我们,我们不慌不忙地走到了梁爷爷面前,今天的梁爷爷看起来很年轻,好像知道我们要来看他,打扮得特别漂亮,涂上了口红高中优秀作文 原创分享 ,抹白了脸。我们拉着横幅:梁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我们是代表江南米奇班的。最后鞠了三次躬,并把手中美丽的鲜花放到了梁爷爷的身旁,慢慢地走了一圈,因为我们想多看梁爷爷一眼。

到了门口,田老师关心地对我们说:“走到外面,等爸爸妈妈哦!”我点点头,走了出去。

篇9:让我再看你一眼作文

让我再看你一眼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区公明街道中心小学六(一)班黄晓璇 如荟,就让我再看你一眼。

如荟,我好想再看你一眼,我多么怀念你与我共度的那几年的童年生活,我又是多么的后悔,后悔我当时我不能再看你一眼,如今,我很想再看你一眼。现在,你和我戏耍是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你的微笑,你的快乐,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如荟,记得我要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我和你吵架了,我那时很生气,我大发雷霆,叫你第二天别来送我了,你听后十分伤心。第二天,你真的没来,因为你怕我又发脾气,但是,你却叫你的妹妹代她来,并且给我带来了一件物品,那就是两个小女孩,坐在门槛上一起聊天,这就是你和我。如今,它还完好无缺的放在我的抽屉里,

如荟,你知道吗?当我上到了车上,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哗啦哗啦的流了下来。那时,我是多么的悔恨,我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对你啊!

如荟,那时,我多想再看你一眼,哪怕就是那么一眼。

如荟,你知道吗?每当我看着你送给我的那个礼物,我就会想起你,我就会想起你和我一起戏耍时的情景。

和你一起读书,写字,一起玩耍,一起开心的度过童年。

如荟,我真的很想再看你一眼,如果时间能倒退,那该多好啊!

如荟,我的好朋友,就让我再看你一眼!

篇10:作文 我好想再看一眼

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小镇的学校里,那里有着多少童年的幻想和乐趣……细数已有近十年没有去那里了,其实我多么想再看一眼那个地方。

爸爸在以前那里教书,后来调上来了,我们也跟随着来到县城里生活。初到县城我还是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现在已是初二的学生了,中间也没去过那里几次。虽然在那里只残存着零星的记忆,但那却是童年中最最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小孩堆里因为数我最大,我当起了大名鼎鼎的老大,十分得意。也有大人说笑着称我是“儿童团团长”。在这片我们的小天地里,我们成群结队,爬山下水样样都行,这里就是我们的.乐园。你尝试过坐用沙子堆在长长的楼梯上的“滑滑梯”吗?你尝试过用自制渔网在小水沟里捉鱼吗?呵呵,没有吧,但我都尝试过,那种原始的快乐。

说起来在那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还是逞强掉进水沟里的事,至今还在我的下巴上留下了一大疤呢。那里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不免每栋楼前都有一个排水沟,很深。那次我们准备跨过水沟去对面的楼里。对于还很幼小的我们,那是一道跨不过的坎。大家都从加载上面的石板过。不过就是一道小沟嘛,爱逞强的我想证明自己的跳跃能力,硬从上面跳过去。

结果,“扑通”一声,我掉到沟里去了,摔破了下巴,留下了终身的疤痕。

篇11:再看中国式“管理”

大众文化是西方传播学者尤其是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研究的重点领域。陈灵强在《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中比较全面地界定了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业规律去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其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外延非常宽泛,有叫座的电影与电视、畅销的通俗小说与流行杂志、不断更新的流行音乐与时尚服装、充满诱惑的精致广告与街头小报等。”①

只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才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一个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的大众文化形态出现。流行音乐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形态。一般认为,流行歌曲就是采用喜闻乐见、容易传唱的方式作曲作词并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中广泛流行的歌曲。②中国内地的流行音乐是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的,它大致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1978年—1985年,流行音乐开始形成具有市场实力的音乐文化

1978年,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成为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歌坛上最流行的旋律。1979年1月,广州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盒式录音带的出版单位——太平洋影音公司,它在5月生产了第一批国产盒式录音带。③随后,台湾校园歌曲传入,成方圆怀抱吉他自弹自唱的《童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吉他热潮。1983年李谷一一首《乡恋》真正揭开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一页,被公认为是内地流行音乐获得新生的标志。这个时期,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二、1986年—1991年,流行音乐的狂欢节

1986年,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设立通俗唱法类别,这标志着流行音乐得到了官方和传媒的一致认可。伴随着“西北风”喊唱的风号,以齐秦、苏芮为最早开端的港台歌手登陆内地,而崔健的《一无所有》标志了这个时代的心声,成为中国摇滚乐史上的里程碑。1990年,中宣部发动“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工程”,流行音乐以卡拉OK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大众文化消费类型。

三、1992年—1999年,流行音乐开始掀起签约与“造星”的热潮

早在1991年,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将杨钰莹罗致在旗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签约歌手。1992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引进了歌手签约制度,最早兴起“包装”这一术语。1992年开始,大地等数十家唱片公司相继成立,华纳等海外大唱片公司也纷纷介入内地流行音乐市场。在1995年,冲突和解约成为了内地流行乐坛的主题,广州、北京两个流行音乐的基地开始低落,上海开始崛起。

四、2000年之后,流行音乐发展的高潮时期

新世纪开始,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新一代歌手引发了流行音乐的新狂潮,中国风、Rap、Hip—Hop、R&B等新曲风不断涌现,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等流行音乐的题材层出不穷。同时,2000年网络时代开始来临,以《老鼠爱大米》等为开端的网络歌曲不仅是MP3下载的首选,也是手机彩铃点击率高的歌曲类别。2003年,中国流行歌曲排行榜开始了短信点歌点评的市场运行做法,唱片公司开始把无线增值市场看成了未来流行音乐最大的一个盈利点。而从2004年开始,《超级女声》等选秀活动更是将“造星”运动推至顶峰。

我国内地的流行音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演变,基本上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发展状态。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乐坛的变化,它更是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形态,展现了这种新型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深刻地反映出大众文化的一些典型特点:

一、大众文化的通俗性

大众文化的社会基础是一个日益民主化、世俗化、知识普及化的大众社会,阶层界限的分割与对峙不再十分明显。大众文化专指工业文明以来由大众媒介传输,由文化产业生产的那种通俗文化,它所表现的都是现代社会中城市人的思想、观念,反映的都是城市人的生活、情趣。

(1)流行音乐的乐曲、演唱、表现、语言等形式往往不太讲究特别的技巧,以低姿态的方式迎合大众的口味。首先,流行音乐的旋律表现注重个人的口语化,音域的高低大多在一般人声的自然音域之内流动。1991年,为迎接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推出了大众化的红色老歌新唱《红太阳——毛泽东颂歌新节奏联唱》,使红色歌曲为普通大众所能哼唱;其次,流行音乐的演唱摒弃了美声、民族等远离日常生活的唱法,而选择了培养周期短、不太注重技巧、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气声唱法,这使得大众可以边唱流行歌曲边做事;再次,流行音乐的歌词语言通俗易懂,浅白如话,有些基本上是口语。

(2)流行音乐在内容上拒绝崇高,追求世俗。流行音乐重在表达普通人的普通情感,尤其是对人们比较敏感的“爱情”这一话题分外钟情,风花雪月的小情调是流行音乐最常歌咏的对象。笔者搜集的2010年中国内地流行歌曲排行榜前几位:《烟花易冷》、《可惜不是你》、《指望》、《没那么简单》、《说谎》、《偏爱》、《星月神话》……清一色全是关于爱情这一主题的。

二、大众媒介性

大众文化的大众媒介性,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成批制作和传输大量信息并作用于大量受众。④大众文化是通过多种载体和形式实现的,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DVD等新科技成果,都是现代生活中广为流行并且有巨大影响力的大众文化载体或形式。

流行音乐通过CD、DVD、电视、MTV、卡拉OK、网络、MP3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传播的快速化,很快就能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另外,流行音乐可覆盖以市民阶层为主干的几乎各个阶层,满足其共通的日常需要,这种新颖的、喜闻乐见的、容易传唱的音乐类型吸引了大众的疯狂追捧,实现了传播的广泛性。如2006年周杰伦大碟《依然范特西》发行一个月就号称在全亚洲销量达到了300万。

三、大众文化的商业性

大众文化是与现代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相伴产生的,是一种依赖于商业化运作的文化产业系统。“我们生活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所以我们的大众文化当然是一种工业化的文化。除了那些极少数和极边缘的例外,大众无法也未曾生产自己的物质商品或文化商品。”⑤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内地流行音乐行业已经形成了市场评估、歌手形象设计、作品创作、宣传推广等一整套高效率的商业操作机制。流行音乐的整个创作流程都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商业性:

(1)商业性的重要体现之一——“造星”运动

流行音乐借鉴了电影业中的明星制,借助歌手对大众的吸引力来实现对市场的占据以此获得利润。“造星”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环节,它的秘诀在于挖掘歌手自身的素质与魅力,以赢得某一社会阶层的某种社会心理的呼应和共鸣。歌手的经纪公司按照预定的形象塑造方案,用各种手段对歌星的能力予以强化,包括外形打造、风度气质的培养、演唱技巧的提升、表演技能的训练等,甚至他们的情感经历都可以成为“包装”的对象。如1991年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签约杨钰莹,有意识地把她塑造成为“甜歌王后”。

(2)商业性的重要体现之二——企划宣传

流行音乐制作完成以后,制作商会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让歌手在各种场合频繁地曝光亮相,从而制造出让大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来进行宣传。于是,有计划的商业炒作、签名销售、巡回演出、派送海报、歌迷会等促销手段层出不穷。1988年迟志强发行专辑《悔恨的泪》,音像公司就是借一个被判刑的电影演员出狱之机将《囚歌》推出。

(3)商业性的重要体现之三——排行榜的陆续出现

1980年,中国内地首次有了自己的流行歌曲排行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有25万多人次参加评选,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⑥1990年后,各地排行榜陆续出现,排行榜的操作模仿港台进行商业化运行机制。2003年,中国歌曲排行榜开设了短信点歌点评这一与时代同步的市场商业运行做法。

(4)商业性的重要体现之四——模式化

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创出原创性模式,通过批量生产而流行,流行往往容易引来众多模仿之作。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市场艺术,是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它在制造的过程中被取消了深度模式。在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是流行音乐的主要特点。在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背后,模式化成为流行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一封家书》开创了将日常书信体语言融入歌词的新形式,它“哼”出了“日常风”,后来的《咱老百姓》、《常回家看看》、《祝你平安》等跟风之作在公众中造成盛大的流行趋势。流行的结果是模式化,而模式化又迫使大众文化产业不断谋求新的创造,打造新的流行时尚。

四、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是指大众文化的文本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无法相比的,它在形式和内容上为公众喜闻乐见,能以感性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实现了对公众的情感满足。

首先,流行音乐多样的音乐风格,具有趣味性。不同于古典音乐运用较为复杂的技巧创造严肃的格调,流行音乐有爵士、拉丁、电子等多样曲风和多变节奏。如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边走边唱的台风使看惯了“站桩”式演唱风格的内地观众耳目一新。其次,流行音乐的歌词极具娱乐性,其戏剧性的叙事风格、活泼滑稽的情感呈现,都能给人以俗世中的心理抚慰,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首歌中的“俺们这儿旮猪肉炖粉条”将百姓生活的原生态描述得惟妙惟肖,诙谐幽默的遣词造句令闻者过耳不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五、大众文化能表达情感,丰富生活

陈力丹在其《舆论学》中提到,大众文化按市场原则、按市场需要来操作人文精神,为获取利益可全力投入人文精神的推销。从这点来说,流行音乐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如1978年邓丽君的《甜蜜蜜》、《小城故事》曾抚慰了许多当时带着创痛和伤痕的人;之后传入的台湾校园歌曲满足人们不断寻求倾诉、轻松、新鲜感的心理;《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央视春晚后流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温暖对于流动人口的召唤;2010年《老男孩》和《春天里》火爆网络,是因为唱出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执着理想……流行歌曲以其独特的方式抒发着人们的情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三十多年的变化发展,是我国大众文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对于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大众文化的特点。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流行音乐会有新的发展态势,而大众文化也将会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进行研究。

注释:

①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1页.

②舒克.理解流行音乐[M].第一版.伦敦与纽约:劳特利奇出版公司.1994年.第10页.

③武斌,韩春艳.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1978-2008)[M].第一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2月.第4页.

④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第16页.

⑤【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第一版.王晓珏、宋伟杰译.第33页

上一篇:家长会会议记录表下一篇: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