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曾仕强

2024-05-01

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曾仕强(精选12篇)

篇1: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曾仕强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讲师简介: 曾仕强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中华企管网集团首席顾问、华夏智业管理学院院长

学历: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专研领域:

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管理;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

被企业界尊称为:

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

《总裁领导学》、《组织行为学》、《分层授权vs分层负责》、《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管理vs领导--卓越经理人必修课》、《领导的沟通艺术》、《出色的中层主管》、《组织三阶层的高效运作》、《优秀的基层干部》、《人性管理》、《胡雪岩的经营管理》等等中国式管理教材

课程对象: 适用对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学习。

课程目标: 学习目的:消除上对下、下对上、平级间沟通的障碍,从沟而不通达到不沟而通。

课程提纲:

第一集 沟通的最佳态度

用心听他说什么;不计较他怎么说,如果做到万事OK。

先做好情绪管理,再进行沟通。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不能欺骗,也不能说心里话,要说妥当话。

第二集 沟通前的心理准备

两难:1.先说先死——站在亮处,透明化对自己不利

2.不说也死——令人怀疑,不把自己当作对手

合理:3.说到不死——合理表达,说到和没有说一样

第三集 沟通的四大目的1.说明事物——陈述事实→引起思考→影响见解

2.表达情感——表示观感→流露感情→产生感应

3.建立问候——暗示情分→友善(不友善)→建立问候

4.进行企图——透过问候→说明(暗示)→达成目标

第四集 沟通的三大原则

1.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2.要告诉别人,不要说我说的。

3.如果说我说的,我就说没说。

第五集 沟通的流动方向

1.上行——陈述意见、抱怨、批评——下情上达

2.下行——传达政策、目标、计划——上情下达

3.平行——互相了解、关怀、协调——心意相通

第六集 沟通的艺术

1.了解对方的言默之道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2.记住交浅不可以言深

3.以情为先求通情达理

4.言必有误不流于空谈

5.言之成理不自相矛盾

6.从容不迫不紧张急躁 ……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

篇2: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曾仕强

主要著作:《总裁领导学》、《组织行为学》、《分层授权vs分层负责》、《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管理vs领导--卓越经理人必修课》、《领导的沟通艺术》、《出色的中层主管》、《组织三阶层的高效运作》、《优秀的基层干部》、《人性管理》、《胡雪岩的经营管理》等等中国式管理教材

适用对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学习。

学习目的:消除上对下、下对上、平级间沟通的障碍,从沟而不通达到不沟而通。

《领导的沟通艺术》各讲主要内容:

第一集 沟通的最佳态度

用心听他说什么;不计较他怎么说,如果做到万事OK。

先做好情绪管理,再进行沟通。

可以用一些情绪上的方法稳住对方。即:不能欺骗,也不能说心里话,要说妥当话。

你只要听他说什么,而不要管他怎么说。我们太注意对方讲话的声调、语气、姿势,这是我们最大的弊病。任何人讲话都会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人根据道理讲话,西方人根据法律、宗教讲话。中国人是专门证明法律规定不合理的民族。中国人法很多,但你不理他就没事了。中国人不生气时很讲道理,一生气就蛮不讲理。沟通对中国人来说,其实是一种情绪管理。中国人的沟通应该把情绪摆在最前面,而不是把说话摆在最前面。

“你辛苦了!”递过去热毛巾。

“什么事?”

“没有事。”

“有什么事你就说吧。”

“没什么事,你先休息一下再说。”

“我不累,你说吧。”

“有三个电话„„”

中国人说“没有事”就是有很重要的事。说话第一个要让对方听得进去。听不进去,再有道理也没有用。讲究慎始善终。听得进去,并达成一个结果。

中国人是情绪最容易波动的民族,也是最不理性的民族。中国人是感情丰富的民族。中国人只要没有面子,他就不讲理。所以直话直说,效果最差。每一个民族孕育他的生活方式,一定有他的道理。中国人问你“吃饱了没有”,其实是在问你心情好不好。“跟你说两句话好不好?”然后云云。投石问路,但不要打草惊蛇。说事要讲究时机是否成熟。中国人是一个警觉性很高的民族,所以不能直接、坦诚地说。话不投机不是沟通的时候。沟通是情绪在引导,大家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开心,他就越来越不计较,事情也就越来越好商量。沟通时要知己知彼。沟通不完全是语言的事情。你要能够将心比心,你要能够化解对方的心结,你要能够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然后三两句话就解决了。

事缓则远。

做错事情基层是用道歉来结尾,中层用请客来结尾,高层以骂人来结尾。

第二集 沟通前的心理准备

两难:1.先说先死——站在亮处,透明化对自己不利

2.不说也死——令人怀疑,不把自己当作对手

合理:3.说到不死——合理表达,说到和没有说一样

沟通要制造机会,让对方去做决定。人不对不说,时机不对不说,场合不对不说。讲究节令。中国人不可以欺骗,但可以隐瞒。

你不能禁止老板怀疑你,但你要想办法化解这种怀疑。

第三集 沟通的四大目的1.说明事物——陈述事实→引起思考→影响见解

2.表达情感——表示观感→流露感情→产生感应

3.建立问候——暗示情分→友善(不友善)→建立问候

4.进行企图——透过问候→说明(暗示)→达成目标

动机很单纯的关心才会有效。关系要平时培养。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你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的帮助。交朋友拉关系不要计较利害关系。

沟通要有互动,要有交流,要有最后达成一致的行动。

第四集 沟通的三大原则

1.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2.要告诉别人,不要说我说的。

3.如果说我说的,我就说没说。

第五集 沟通的流动方向

1.上行——陈述意见、抱怨、批评——下情上达

2.下行——传达政策、目标、计划——上情下达

3.平行——互相了解、关怀、协调——心意相通

第六集 沟通的艺术

1.了解对方的言默之道

2.记住交浅不可以言深

3.以情为先求通情达理

4.言必有误不流于空谈

5.言之成理不自相矛盾

6.从容不迫不紧张急躁

篇3:领略管理学家曾仕强的演讲风采

曾仕强,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被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和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近年来,曾教授应邀在海内外各地演讲,每到一处,好评如潮。那么,曾教授何以成为讲坛风云人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管理学家的演讲风采。

以史为鉴,借古明今

曾教授历史知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厚积薄发是其演讲风格之一。演讲时,他并不纯粹地引经据典,旧闻重提,而是根据演讲需要,将历史故事条分缕析,揪出要害,从而达到以古论今、借古讽今的目的。例如,在谈到核心团队的重要性时,曾教授讲—我们所有的成败,不是决定在领导,而是决定在核心团队。中国的竞争力不是在领导,而是在核心团队。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哪点比得过项羽呢?论出身,刘邦是平民,项羽是贵族;论武艺,刘邦的剑只杀得了蛇,项羽砍过的人头却是谁都数不清。但最后,在乌江边抹脖子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为什么?只为一样: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算起来,项羽还是个敢作敢当的伟男子,大敌当前,身先士卒,跃马扬枪,所向披靡,绝对的超级男模。但在任何社会,刘邦一定打赢项羽。因为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个。他很清楚,单打独斗不行,所以,一有事,就推给韩信,推给樊哙,推给萧何,推给陈平……叫上一帮人来,你项羽力能拔山又怎样?气能盖世又怎样?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又怎样?还不照样死无葬身之地!我想,在座的各位,在企业大小都是个头目,如何建立你的团队,是最实际的。

这是曾教授在谈“如何打造坚实的基层团队”演讲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一段话里,曾教授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引起听众注意;继而以刘项之争的典故加以论证,在出身、武艺方面,刘邦虽然远不及项羽,但“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一语中的,道出根由,“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人”,项羽不会团结人,到最后当然是四面楚歌,拔剑自刎;这时,再真诚呼吁身份是“头目”的听众要重视团队,也就颇得认同了。楚汉之争的故事,虽然不算新鲜,但“超级男模”、“团队”等时尚词汇的穿插,使话语风趣、有新意,一连串反问构成的排比,使句式有势、生动。并且,曾仕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去阐明现代管理之道,更使道理形象、易懂。这样的演讲,听众听起来能不兴致勃勃又受益匪浅吗?

标新立异,自成一说

听曾教授演讲,时常有新奇之声,不俗之见。且细听之后,更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例如,曾教授认为,君子也应注重交际技巧,提高竞争力,要善于自保,追求圆通。他是这样讲的——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样子,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的不同,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是圆通。而在任何环境下,与任何人相处,都喜欢玩心眼、耍计谋,就是圆滑。小人圆滑,因而我们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圆通和圆滑长得一模一样”,都是“推、拖、拉”这副“打太极拳”的样子,这个拟人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不动声色地道出了人们厌恶圆通和圆滑的原因。接着,曾教授开始为“圆通”喊冤、申冤,三组对比,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圆通是“面对现实”,圆滑是“逃避现实”;圆通是“负起责任”,圆滑是“推卸责任”;圆通是“审时度势”,圆滑是“投机取巧”。这样一来,听众对圆通和圆滑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不再盲目排斥“推、拖、拉”,不再把“圆通”视为可耻行为。相反,“要足够圆通”,才能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少吃亏。曾教授的演讲,观点新奇,论据充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怎能不让听众心服口服?

篇4:曾仕强:管理的功夫

在曾仕强先生的最新著作《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管理是一种功夫。对于有些说法我们听得很多了,如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但我们再仔细地去体味,甚或在长期的管理实际中去好好地体味,管理到底是什么呢?

曾仕强先生就用了这样一个词来高度概括:功夫,管理的功夫,管理就是一种功夫。

能随机应变,才叫功夫

中国人喜欢说“中国功夫”,可功夫跟管理有什么关系?我们先看看《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来自于对管理者行为的一个剖析:

企业的高层主管们常常连续开会,拟订计划。这样做对不对呢?在一次次冗长的会议开完后,计划是制定好了,但每每检查时,发现它总是执行不到位,这制定好的计划也就一次次泡汤,再一次次地重复制定、重复强调,甚至靠惩罚来推进。其实,形势总是在改变的。“与其花那么多时间作计划,不如根据直觉更有效。”这叫管理的功夫。

靠直觉还谈得上管理吗!直觉是什么?是第六感。曾先生认为:当有人拿着刀向我们砍过来的瞬间,我们根本不用脑筋去想,也不要眼睛去看,就会本能地躲闪开来。如果等到对方砍过来了,我们再判断是真是假,刀从哪个方向来,该怎么躲,那就根本来不及了。要经过思考,才能出招,这是没有功夫的表现,“如果你真正有一种躲闪本领,就叫功夫”。管理也一样,我们都以为计划得越仔细越容易执行,其实并非如此,现在变数太多,计划越详细就会越离谱,计划的弹性太小,它就没有办法适应真实的环境。

那种没有功夫的人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开会拟订计划上,这是很正常且很必要的,因为绝不可以依照无意识闪现的主意行事——那实在太危险了。换句话说,你如果没有管理的功夫,那就只好凭数据、凭报表,而这样做常常失掉了时效,事倍功半。有了功夫以后又会怎样?数据、报表也就只是个参考,有功夫的人只需灵机一动,主意就出来了,既快又轻松。但是,这种轻松是靠辛苦磨练来的。

有功夫的管理者,无意识中做的事情也会恰到好处,没有什么差错,所有的决策都能够得到下属的谅解和支持,他也不必追究责任,而责任自然很分明。

当与曾先生交流时,他更是一语道破:一个领导者懂得随机应变才叫功夫。

这个功夫,你懂不懂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熟练不熟练是一回事,终究你能不能随机应变又是一回事。我们碰到事情,直觉反应后真正做不做得好,就看功夫。

“精微功夫”才是真功夫

这就难了,这种功夫怎么也有天生的性情在里面吧?但是曾先生强调,这个功夫,更多的是磨练出来的。而在《中国企业怎么管》一书中,对这个磨练的过程分拆得很细。

“练力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多听多看一些管理理论,就是练力。同时,还要把听来、看来的管理理论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去体验它,才会磨练出一身功夫来。这是一个基本指南。

而功夫有两种,一种叫做基础功夫,一种叫做精微功夫。基础功夫就是把学来的管理知识在实践中印证、体验、修正,才能增强效果。但是这种基础功夫只能够保健,不能够治病。

只有学到精微功夫,不但可以保健,而且能够祛病延年。不过,精微功夫要有诚意才学得到,要心正才学得进去。因为精微功夫不是想学就能学的,有没有高明的师傅指教,高明的师傅愿不愿意教给你,这都是问题。学习精微功夫要有缘分。

从企业管理来讲,这个缘分就是企业的环境,如社区、顾客、股东、供应商、经销商、银行,还有相关管理机构。我们要和这些环境维持良好的关系,大家就会来支持你,这样缘分才够。

台湾的辜振甫先生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最多的问题,这就是功夫。曾宪章先生在跟欧洲市场打交道上,他的国际营销也是很有功夫的,别人问他一个工程师怎么会变成营销高手,他说环境逼的嘛。他丰富的专业和管理的实际营销经验,就促使他练成了一身好功夫。好功夫的人很多,我们要睁大眼睛看看附近有谁功夫高深,就跟他学,学几招就够用。

那么,功夫要练到精微,我们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首先要有理念做基础,否则练功就会走火入魔。同时,求根本而不问结果,就是一切事情都要从根本上找缘由,而不是从结果上找答案。还有,要建立一套信心机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怎么做到?一是不做自己不能负责的事情;二是能够负责,就是要负起全面责任,别到头来拿“我没想到”的话推卸责任;三是以平常心看待不公平的地方。此外,要兼顾长期和短期利益,要有秉公持正的原则。

有了这样一些基本认识,曾仕强先生在书中从10个方面逐一地解析了“管理功夫”的磨练:内外兼修的文化素养,战略策略的预见与计划,以及组织架构、圆通领导力、执行与效益、帮助员工成长、考核激励、协调沟通、知人善任、“自省”成就未来。

仅仅把这10个方面如此一梳理,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种“中国式”的管理磨练,是将现代西方的“科学管理”系统融化在对中国企业领导者高度的律己之中。这背后的根,深深地埋在我们本土文化的土壤里。曾仕强先生也特别强调:我对中国式管理很有信心。

用中国的“道”落实管理

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精髓是什么?曾仕强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就是用中国的“道”来使得现代化的管理落实有效。

在他看来,我们没有什么传统思想,说出来的那些传统思想几乎都是错的;我们也没有哲学,中国人是把哲学、文学、道学统统合起来,就讲一个字:道。在中国人看来,“道”是什么?是思路。中国式管理的特色是在思路,而不是技术、制度等等。西方人管理要靠报表,数字,但他们现在已经碰到了瓶颈,也开始用中国人的“思路”了,什么道理?因为环境变化太快,人们无法抵挡,就这么简单。

因此他反复强调,经典没有错,孔子那个“集大成”三个字不是随便说的,他把所有的学问都做完了。我们常说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经典没有错,错在后人,错在我们,是我们认识错了,做错了。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对孔子有很多疑问,但是,我是学科学训练的人,我看事情比较会用科学态度、方法、系统化的眼光审视。现在回头看,看孔子本源的东西,包括道教、佛教,你会发现它们的精神、精髓,都非常好。那么,是后人害了他们,最害孔子的就是董仲舒。”

当谈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时,曾仕强先生的又一个观点重锤砸来:“你千万记住,文化只能交流,不可以整合。”言之精辟!

无论与曾仕强先生交谈,还是去阅读他的书,你可以提出疑问,与他共同切磋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而在此时,你也一定会从中领教“管理的功夫”背后——他对东西方文化所花费的一生功夫。

去品味这位长者的智慧吧。

篇5:曾仕强《沟通艺术》笔记

一、沟通的最佳态度 怎样与人沟通? 绝对有效的方法是:“你只要听他说什么,你不要管他去怎么说”。我们一般人都是相反的,我们很少听人家说什么,我们非常计较他怎么说。我们太过讲究说话的语气、态度、形式,我们不讲究说话的内容。这是我们的大的错误。中国人很讲道理,但是中国人很容易生气,情绪很不稳定,中国人不生气的时候非常讲道理,一生气他就完全不讲道理。会变得蛮不讲理。

沟通对中国人来讲就是情绪管理。中国人沟通要先把情绪放在冰肌玉骨,而不是把说话放在前面。

要慎始善终,我们是不理性的民族。说外国人没有感情是因为他们太有理性了。要求一个人又要有感情,又要理性是很难做到的。对于中国人你只要让他没有面子,他就会生气,你再对也没有用,他就是不讲理。

有一句话要讲,既不要欺骗,也不要直说,要妥当讲。中国人问你吃饭没有,其实跟吃饭没关系,其实是在问你今天情绪好不好,这叫做投石问路,避免打草惊蛇。话不投机不是沟通的时候。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问:副总总是抱怨他与总经理在一起时总经理是让他拿主意、想办法,可有些事情他又不能拍板,怎么办?

副总说了可以改,而老总说错了再改就是朝令夕改,不改就是刚刚愎自用。

问:老板做了错误的决定,他自己还要发脾气,下属又不能直接反驳他,这时他该如何与下属沟通?

做了事情,基层是用道谦来解围,中层是用请客来解围,高层是用骂人来解围。对业务经理的办法

二、沟通前的心理准备

公司接到了大订单,也许是对方要倒闭了,有时要倒闭的企业才要大量进货,好说话的人可能很不好商量,不好说话的人可能很不好商量。任何一件事情要说到恰到好处,接电话开口就问你现在有空吗,能问这话的大概是你的领导,不要说有空也不要说没空,只说我马上来,沟通要让对方做最后决定,不要自己做最后决定,你自己做最后决定他就是不高兴,在中国喜欢替人家做决定,你就吃亏。你让他做决定他会觉得你对他很重视。推销的人引起大家的反感,就是整天为人家做决定。一个会沟通的人要善于制造机会,让对方做决定。

人不对,不说;人对,一定要说。时不对,不说,时一到,一定要说。吃糯米也是要讲时令的,水果更要讲时令,否则会消化不良的。

中国人不可以欺骗但可以隐瞒,三十六计的第一计就是瞒天过海。问:老板疑心重重,对谁都不放心,做副总的该怎么办? 答:一应该高兴的是证明你是很清白的,戴劳力士故事。问:老板做好人,总是让副总做坏人,副总有抱怨,怎么办? 答:好人比较难做,做坏人比较好做。

三、沟通有四大目的

1、说明事物

2、表达情感,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别人关心你。动机很单纯的关心才是最有用的。

3、建立关系,中国社会很重视关系的民族。建立关系的时候不要去过多的计较利害,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需要什么人的帮助。比如坐车的时候跟人聊天。沟通我说给你听不算,你说给我听也不算,沟通是我说了你有反应以后我再反应过去,还得都听得进去,然后产生一起的行动,才算沟通。如果有人说这盆花挺好看,你认为不好看也要先说赞成,才能说明你们有同样的立场,否则唱反调说明立场不一样。既是反对也要顺着反对才好,不要逆着反对。

必须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沟通,顶头上司有二种人,一个是视觉型的,一种是听觉型的。沟通有什么障碍,就是两情不通。说的人不清楚,态度不好听的人就有一肚子火,听的人只要他不认真听,一边听一边做他自己的事情,或他脸色不好,也没有办法沟通,沟通是两方面的事情。中国人是没有同理性的民族。中国人是由情入理,而不是直接说道理。有理性和有感情是矛盾的。只要他对你有成见,你说什么也没有用。(例:公司过道有火灾,员工用水去沷灭掉了,如果老板对这人印象不错,会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对这个印象不好,会责怪这还用水吗。)可通过第三人。沟通,察言观色。

问:中国人在沟通的时候经常推、拖、拉,显得效率很低,我们能否像西方人那样,在沟通时更直接了当一些呢? 答:不能空着脑袋推托拉,四、沟通的三大原则

1、我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

2、你如果告诉别人,你就不要说是我说的

3、你如果告诉别人说是我说的,我一定说我没说。

多听、多看、多想、少说。该讲的话不一定要抢先讲出来,要等到对方强烈要知道的时候再讲出来。

在开会时,怎样做第一个开口讲话的人,要先礼让一圈。

一个人的前途常常是掌握在会议当中,中国社会升迁有三种情况

会而不议是最高明的会议。你有提议要在会前跟相关部门私下就沟通。

问:您说沟通的原则之一是让对方决策,但是对方也不知道这个原则时彼此该如何沟通? 答:情势差的先开口。

问:副总觉得自己发挥不了才能,提出在公司保留股份自己再开辟一条新路,董事长该怎么办?

答:一个付总走了以后,再回来想在公司工作,是留还是不留,要看他是为什么走的,如果是因为报酬,那就不要收留了,见利眼开的人不太值得用的,如果是出去当老总了,没有干好,还可以回来,喝过苦头后回来可能会做得更好。

五、沟通的流动方向

下级向上级请示太多上级会认为你是在推责任,下级向上级请示太少上级会认为你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下级向上级解释太细太清楚上级会认为你觉得他什么都不懂,下级向上级介绍太少,上级会认为你不想把你的经验传承给我。

其实最难沟通的是平级的人,因为上下级沟通时下级会先让三分。平级是谁也不服谁,在中国开大车横因为是我大,你撞不过我你就得躲我,开小车认为你一个开大车的什么,开也要躲我,你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你。西方是你怕我我也怕你。

1、下对上。中国人对上级要理让三分,才会得到照顾。A:除非你的上级想听,你什么都不要讲。与上级有了心结,就要想办法去化解,而不能靠说去解。与上面沟通时我一个要站在上面的位置去想,去沟通。战场上和,向将军汇报是要先讲将军想听的东西,就是胜还是败,而不是细节。说话要做到合理的坚持,过分坚持是刚愎自用,不坚持是毫无信用。上级错了就错了,不用你说,你给他指出来他就没有面子了,(凡是对上级立即反应的就叫顶撞)。立即反应是最愚蠢的人。下对上一定要让自己委屈三分,但不是讨好、不是拍马屁。

2、上对下。多说小话,少说大话,大话就是打官啌,小话就是亲切的话。中国人不可以打官啌,他绝对不听的。有效的话就是说亲切的话,去感动他,他就不好意思了,回去就好好的工作了。上对下还有就是多看少说。上级是给问题的,不是给答案的人,每次开会都要上级多问问题,如果你总给说,说答案开会的就没有兴趣了。下级问你怎么做,你只能问他说,我还想问你昵?

开会前如果大家都很轻松,这个会是开不好的,如果都很紧张,才会开一个很有效的会议。越是职位高的人越是脸上没有表情,越是年轻人,越是喜形于色。上级越是喜形于色,下级越是投其所好,就把风气搞坏了,就是部属说错了也不要指出来,也要轻描淡写,让部属摸不着你的信息。

部属有两个是对立的,你不要参与,不要开口。

主管也不是不可发火,但他必须会灭火,会发火的人才有资格灭火。当老板的人平常要和蔼,和蔼是为板脸服务的。

3、平行沟通。中国人的致命伤,就是中国人都是怕吃亏的,都是爱占小便宜的,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如果大家都这样想,就统统完了。跟同事讲话要少讲我,平时要善于分享,跟客人也要说我们的公司怎样怎样,跟同事讲话要站在对方的好处上,不要站在自已的好处上。世界上最理性的是西方人,最感性的是日本人,中国人是属于情性的,要给足面子就什么都好说,就讲理,没有面子就不讲理。

问:部门经理因为做借了事情,而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该如何处理? 答:要分析责任。无心的过失叫做过失成本,也是公司的资产。问:为什么开主管会议,请主客发言时却没有人敢发言?

答:这不是坏现象,有意见不一定公开讲,可以背后跟老板讲。开会时主席是裁判,而不是投票。

六、沟通的艺术境界

沟通要慢慢升到艺术的境界。以情为先,以理为主。沟通要很圆满的分出是非,所谓圆满就是大家都有面子。

当你形势大好的时候,越不要轻易说话。一句话让人很心动,一句话让人很厌恶,这都要自己负责任,要时刻知道自己的身分、地位、角色。

职位不论高低,都需要人家的尊重。看每一个人都要看得很重要,就象成熟的谷穗都是低头的。

手心向下就是想站起来想走了,或是想遂客了,手心向上就是没事,不想走或是不想让你走,想多聊聊。

以情为先的三原则:一不要自以为是,要先要人家先说。二是不强词夺理,既不认输又不认错就不要说话了。不要硬敖。三是不要随便打断人家的话。不要得到好处又卖乖

准时一定不准时,要准时一定要提前。

问:老板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没有征求副手及下属的意见,直到开会时才知道,作为副手和下属该如何面对?

篇6:中国式管理曾仕强

一、中国人为什么一切靠关系

我们在实际运用上面,人际关系是离不开沟通的,你不会沟通,关系大概不会好,你关系不够,你再会说话他就是听不进去,他不买你的帐,所以我们不是很理性的。人不是很理性的,说你讲得很有道理我就听,没那回事。因此我们离不开沟通,否则人际关系不会好,可是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它分开,否则扯在一起,你就永远搞不清楚。什么叫做人际关系,一般来讲,人际关系都会告诉你这是人跟人的关系,我觉得不是这样,是你跟你自己的关系,只要你跟你自己处的好,你跟所有人都处得好。一个人先跟自己处好,跟你家人处好,跟你同事处好,跟你朋友处好,跟所有人处好,你慢慢都会觉得处得都很愉快,但事情要办得很好,这两个东西要同时讲究。

关系是多方面的,不是单方面的,关系是会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所以关系可好可坏可大可小,但是有一句话很重要,关系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坏,他不可能静止。成果是关系所造成的,但是关系会变化,它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关系是从自己发动的,它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为什么?因为你要控制别人非常困难,可是你要控制你自己,相对地就很方便。你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关系,一定要注意自己去调整,而不是片面的寄望于别人,因为那是你无法控制的。

只要你关系够,你机会就比别人多,只要你关系够,你看不到机会,人家会告诉你,这是你的机会。只要你关系够,你随便一抓,机会就被你抓住了。你关系不够,用两手怎么拼命地抓,就是抓不到。建立关系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不能讨好,人际关系不是讨好别人。

第二个不能拍马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靠拍马屁,而是靠制造很浓厚的马屁味道。第三个不要欺骗,你可以不讲实话,但是你不能骗人。

从现在开始要认清三个事情,第一,人际关系是我跟我自己的关系;第二,人际关系不是讨好、不是拍马屁;第三,关系要多找几个人来靠。

二、样建立成功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十大要诀:

一表人才。记住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取断别人,你不可以用第一印象去论断别人,那太危险了,但是你要小心,几乎所有的人,大多数人都会凭第一印象就论断你,所以你自己要给人家很好的第一印象。一表人才靠你内心的涵养,而不是看外买内的装饰,所以你不要为他外表所蒙骗。一表人才,就是要不断得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得内心它有一个很美的东西会表露出来。

两套西装。意思就是是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服装,要随和,不要跟大家太过标新立异,让人家对你有一种敬而远之的疏远的感觉。

三杯酒量。一个人完全不喝酒,人际关系不会好,太过喜欢喝酒,人际关系一定坏。酒

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但是酒后会乱性,所以适量的酒,对你的健康有好处,对人际关系有好处;过量的酒会伤害身体,破坏人际关系。三杯酒量的意思就是说,做人要随和一点,不要在嗜好上面,跟人家格格不入。三杯酒量,是社交场合必要的一种修养,但是我们很反对酗酒,很反对过量地去饮酒,因为那会乱事会乱性,稍微喝一点酒,大家就比较有话说,场面就比较融洽。在各种不同交际场合里,你能够跟别人有话讲打成一片,彼此融入。

四圈麻将。人际关系是不能打草惊蛇的。

五方交友。东南西北五方,不管是谁,不要排斥,不要自己把自己设限。朋友是不计较身份地位职业,兴趣不计较。五方的意思是东南西北中,不管你各行各业,只要有机会打个交道,说不定他就是好朋友。记住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你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朋友。你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贵人,就是想象不到的人,来救你一把那才叫贵人。

六出祁山。这个六出祁山试诸葛亮的故事,一个人既然承诺了别人,既然答应了别人,虽然做不到,你也要去做。六出祁山告诉我们,只问应该不应该,少问有没有可能,谁也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六出祁山要有无比的毅力,我应该做事情不折不挠,说什么都要去做。

七术打马。术就是法术,就是要有一些不同的方式、技术,巧妙的技术。打马就是拍马屁。70%的马屁味道,要保留30%的真诚的劝告。

八口吹牛。人要吹牛,一个人不吹牛,那人家永远不会知道你做了些什么事情,一个人过分吹嘘自己,那所有人都对你没有信任心,所以稍微的夸大自己的贡献是可以的,过分的膨胀自己的能力不好。讲别人的事情,稍微夸大一点就等于夸大自己。

九分努力。

十分忍耐。一个人只要没有耐性,只要不能够忍耐,前面的九个统统等于零。一个人只要你脾气不好,要记住一句话,心好是没有人知道的,脾气不好是所有人马上就能感觉得到。

[/u][/b][/color]老实讲诸葛亮如果不是六出祁山,他也不会到现在还流芳于世?他不会,最后他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他那种毅力,让人家感觉到了不起,年纪这么大还那样做。

三、什么中国人没有西方那样的人际关系

西方的文化他有三个基础,一个是法律,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科学,我们也有啊,但是不一样,你看西方的宗教,他们几乎同一个国家,他只信一个宗教,叫做国教,我们中国呢,我们有宗教,但是没有国教,什么教都有人信,统一不起来。一个西方人跟你很客气,say hello,替你带路,他一点不关心你,他只是礼貌而已。中国人不是,中国人相当的没礼貌,但是他很关心你,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实际,中国人是讲实际的,你一旦形式化以后,他就知道你虚伪,你很虚伪,所以为什么说礼多必诈,有礼貌的人大家对他很怀疑,西方人有礼貌,他就是有修养。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是个体的,中国人其实是整体的,因为我们人太多,当人太多的时候,你想不跟别人打交道都很困难,西方人是想跟别人打交道,都没有机会。我们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不是各人主义,只要在中国社会,你过分自我,你一辈子很坎坷,因为我们是需要别人帮忙的人。一个人幸运不幸运,只看三件事情,第一个,你有没有好的父兄;第二个,有没有碰到好的老师;第三个,有没有碰到好的长官。

所以讲起来,中国人一生就是靠关系,不然靠什么。各方面来讲,我们都是人不是平等得,是不是让他改成平等,我们走了一条非常奇怪的我们的人际关系,是一条很独特的,叫做合理的不公平,所以什么叫做伦理,伦理就是合理的不公平文化就是生存的花样,各有不同,没有好坏,我们不能说西方文化不好,但是我们更不能说,我们自己文化不好,因为各有不同的花样,而这些花样,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我们有这些花样,跟黄河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自然生态天天跟我们互动,我们当然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大家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应该是可以看得清楚的。

四、伦关系有哪几个阶段

人际关系象盖房子一样,是一层一层往上盖的,不要一下子就一步登天,好象很快我就要到圆满的境界,那是不太可能的,他的基础是什么,两个字就讲完了,叫做务实,做人一定要规规矩矩,做事一定要实实在在,你那个基础不稳固,上面的建筑物都是很危险的,你一出社会要提醒自己,变是比较困难的,不变是比较容易的,要先学不变然后才学变,你才不会把自己搞到乱掉,很多人一开始就要学变,有一句老话大家都很清楚,没有规矩你就无法成方圆,一定从规矩开始,你才能变化,有什么事情我去摸摸清楚,这是最要紧的。信用是人生的第二生命,第一生命是健康,第二生命就是信用。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到最后那个结局是很可怕的,因为你讲什么话,人家都不相信你就惨了。信用从哪里来,信用从你自己不断的坚持而得来的。中国社会,你一定要经得起考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不断的考验你,几乎都在不断的试探你,我们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所以我们要经得起考验,你才有前途,从现在开始,从实实在在重新来过。

篇7: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观后感

看完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觉得很有意思,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是非对错,都不是绝对的很多人认为,一件事情,要么是对的,要么就是错的。这是西方思维对我们的一个影响。但在中国的企业里面,我们更容易听到的是也许是吧、可能是吧、差不多吧,这种模糊的话语,会让我们感觉到这些人没有原则,思路不清晰。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人思想的两面性:他说是的时候,有可能不是,他说好的时候,有可能是不好。对于这样的管理,就得周全考虑,尝试用第三种角度去看待事物。

2、合理和合法

西方讲究合法,一切遵循制度办事——就算制度或法律是不对的不合理的,他们也照样遵循;中国人什么事都是要讲究合理的,不管有没有违法或是违反制度,合理才是王道。只有合理的,才是合法的。

换句话说,中国是人治大于法治,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不好的,但在中国,只有这样才行得通。在中国,制度法律或制度是永远都不够的,而且要一直持续的改良。在中国,讲的是情、理、法,情理总是大于法的。合情之后才能合理,合理之后才能合法。

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检讨现有制度的缺陷,一方面不要全盘寄托于制度,更要懂得“动之以情”然后才“晓之以理”的艺术。

3、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管的合理。为什么,因为中国式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而中国人,就是凡事都要合理。中国式管理,要明白人的重要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制度或法律,也是为以人为本而服务的。

制度是一种形式,“人“才是管理者心里时时要注重的东西,在管理人的时候,要会变通,不能死按规矩来,其实也就是要让人觉得合理。虽然我本人并不支持这种管理方式,但在中国,只有这样才行得通。

4、中国式计划

曾先生说,中国人表面上好像都没有什么计划,什么事情都说“看着办”,实则上中国人是有计划的,只是中国人的计划会经常地变更,所以只能看着办,他们才能及时地调整计划,这样才能符合不同时空的实际需求。就如同中国人的合理与不合理也是随时变动的一样。时空一改变,合理的标准就改变,计划也要改变。实际的管理中,我们是必须要有计划的,只有计划明确了,我们的目标才明确,工作才能明确。但我们的计划,不能太死,太刻板,太细致,我们要有回旋的余地,到真正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5、合理的不公平

西方人是讲公平的,就是一切按照制度或法律办事,不用考虑是否合理,加薪、升职等,只要是按照制度来的,就是公平的。中国人不讲公平,中国人讲合理,讲公正,其实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制定了制度,工作的时候,大家都着照制度做了,就都是“差不多”的,是否算优秀,得凭群众的,领导的感觉。

中国式管理,要做到公正,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就可以了,企业就安定了。但我本人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6、中国式开会

西方人,开会的时候,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但开完会之后,大家还是好朋友,好同事。但在中国不行,开会的时候,只要有一点点不同的意见,开完会之后,大家就各怀鬼胎了,私下报复的事也是会发生的。这其实是个“面子”问题,国人最讲究的就是面子,有了面子,啃窝头也甘心。

所以我们还是比较接受会前私下里沟通,会上不议,大家呵呵一番,互相留个面子,会后再私下沟通,私下沟通还得讲究言辞,但即使关起门来吵一架,出了门还是勾肩搭背一团和气的,因为没有失面子,一切好商量。达成共识,再找领导汇报,互相再推推功劳,如此你高兴,我高兴——领导最高兴。

7、得人心者得天下

脸红脖子粗,纵使有理有据,争赢了,别人也会消极抵触,甚至给你下套子,最终还是办不成事情。所以平日为人处事,务必需要处处顾及面子,讲讲私交,感情好了,我吃点亏帮帮你也无所谓,乐得落个人情。

得人心者,得天下呐。

8、推、拖、拉

篇8:专访管理专家曾仕强

——专访管理专家曾仕强

首倡“中国式管理”的先驱者国际管理基础会董事、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曾仕强,日前带着毕生的学问到广州与众多民营企业管理者交流。面对着上千双求知的眼睛,曾仕强语出惊人:“我仔细研究过中国历史,每七个世纪便会有一次兴衰,从汉朝到唐朝用了700年,由唐朝至今也正好相隔7个世纪,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21世纪的管理更是属于中国。”

讲座后,记者在本次讲座组织者聚成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协助下,能有机会与曾仕强教授面对面。

管理人才本土化趋势愈来愈明显

记者:现在国内的管理学基本都是照搬美国的一套,然而却难以适应中国国情,中国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吗?这是不是也是“海归派”人才不断掉价的原因?

曾仕强:目前,在企业管理人才中“海归派”身价的下降,可以说明国内管理观念的变化。在前一段时间里,我们高呼学习西方式的管理方法,西方管理所侧重的是“物化”,全世界对物的管理都是一样的,无论一块木头还是一个人头,都是运用对待木头的方法去管理。

而事实上,对人的管理要复杂很多,此外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文化沉淀不同,所以用管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方法来管理中国人多半行不通。我们中国的管理则是注重“人性化”管理,中国的管理从来都是更多地以人为中心,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以物为中心。

西方管理,首先把事情分门别类分析清楚,划分不同的部门职位,然后招聘合适的人员。中国的管理也在学习西方的这种方式,也显示出效果,但在最本质上,中国管理依然是“因人设事”。

举例说,中国人开始做事常常采取大家一起来的方式,没有分工、没有职位,让大家在这种含混不清的情况下展示个人的特性与才能,再因人设事,建立初步的组织架构。

经常的情况是,有两个人适合当主管时,先分成两个单位,等到有第三个人具有担任主管的能力时,再变成三个单位。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而不从实际出发的话,我们的学习很可能就是“邯郸学步”,最后自己到底该怎么走,可能自己也不清楚了。

中国式管理重弹性

记者:既然西方的管理学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您一直以来也在提倡中国式管理,它能否在现代中国企业的激烈竞争中经得起考验,能否找到其良好的生存空间?

曾仕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意识到管理在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管理的是人,而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动物。所以我们在分析被管理群体的时候,就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做一定的分析。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习俗,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企业管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不同的人而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法就是我在“中国式管理”中所推崇的。管理方法的有效性是要用企业的效益来说明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几乎每件事情,都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有不同的答案,令人难以预料。”

许多人也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甚至说“没有原则就是最好的原则”,但中国人实际上有原则,但“重视因时、因人、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没有原则。”

“中国式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变动性,或者说弹性,这很适合中国人的特性,但它已经具有通用的价值,超越了文化与传统。

这是由于不确定性和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完全没有弹性的科学管理或制度化管理不足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迁,西方也不断出现弹性较大的管理理论,如情境领导、权变理论等等,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不是固守单一的方式或预先确定的制度。

管理中的地域意义

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了所说的能否概括成“管理存在地域差异性”呢?

曾仕强:我们在管理中是不分个别和管理对象,我们仅仅是对管理的结果有所要求。我们追求的是企业的效益。我们是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作我们的重要目的。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是集体主义,而中国是交互主义。

交互主义用通常的话说,就是“一切看着办”。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你对我有礼貌,我没有理由对你没礼貌。“一定”当中包含着“不一定”与“一定”,拿“不一定”的心情,来寻找此时此地“一定”的答案,从“不一定”到“一定”,便是中国式管理的决策过程。

美国式管理强调专业性,重视专业知识;日本式管理关注一致性,重视团体精神;而中国式管理注重变动性,一切看情况。以上例子仅是说明管理的区域性是根据其所在地的文化

环境来区别的。

篇9:管理学家曾仕强的演讲风采

曾仕强,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被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和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近年来,曾教授应邀在海内外各地演讲,每到一处,好评如潮。那么,曾教授何以成为讲坛风云人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管理学家的演讲风采。

标新立异 自成一说

听曾教授演讲,时常有新奇之声,不俗之见。且细听之后,更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例如,曾教授认为,君子也应注重交际技巧,提高竞争力,要善于自保,追求圆通。他是这样讲的——

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样子,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的不同,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是圆通。而在任何环境下,与任何人相处,都喜欢玩心眼、耍计谋,就是圆滑。小人圆滑,因而我们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圆通和圆滑长得一模一样”,都是“推、拖、拉”这副“打太极拳”的样子,这个拟人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不动声色地道出了人们厌恶圆通和圆滑的原因。接着,曾教授开始为“圆通”喊冤、申冤,三组对比,孰是孰非,泾渭分明:圆通是“面对现实”,圆滑是“逃避现实”;圆通是“负起责任”,圆滑是“推卸责任”;圆通是“审时度势”,圆滑是“投机取巧”。这样一来,听众对圆通和圆滑就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不再盲目排斥“推、拖、拉”,不再把“圆通”视为可耻行为。相反,“要足够圆通”,才能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少吃亏。曾教授的演讲,观点新奇,论据充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怎能不让听众心服口服?

以史为鉴 借古明今

曾教授历史知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厚积薄发是其演讲风格之一。演讲时,他并不纯粹地引经据典,旧闻重提,而是根据演讲需要,将历史故事条分缕析,揪出要害,从而达到以古论今、借古讽今的目的。例如,在谈到核心团队的重要性时,曾教授讲——

我们所有的成败,不是决定在领导,而是决定在核心团队。中国的竞争力不是在领导,而是在核心团队。以刘邦和项羽为例,刘邦哪点比得过项羽呢?论出身,刘邦是平民,项羽是贵族;论武艺,刘邦的剑只杀得了蛇,项羽砍过的人头却是谁都数不清。但最后,在乌江边抹脖子的是项羽,而不是刘邦。为什么?只为一样: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算起来,项羽还是个敢作敢当的伟男子,大敌当前,身先士卒,跃马扬枪,所向披靡,绝对的超级男模。但在任何社会,刘邦一定打赢项羽。因为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个。他很清楚,单打独斗不行,所以,一有事,就推给韩信,推给樊哙,推给萧何,推给陈平……叫上一帮人来,你项羽力能拔山又怎样?气能盖世又怎样?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又怎样?还不照样死无葬身之地!我想,在座的各位,在企业大小都是个头目,如何建立你的团队,是最实际的。

这是曾教授在谈“如何打造坚实的基层团队”演讲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一段话里,曾教授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引起听众注意;继而以刘项之争的典故加以论证,在出身、武艺方面,刘邦虽然远不及项羽,但“项羽样样行,却不如刘邦会团结人”,一语中的,道出根由,“刘邦靠的是团队,不是自己一人”,项羽不会团结人,到最后当然是四面楚歌,拔剑自刎;这时,再真诚呼吁身份是“头目”的听众要重视团队,也就颇得认同了。楚汉之争的故事,虽然不算新鲜,但“超级男模”“团队”等时尚词汇的穿插,使话语风趣、有新意,一连串反问构成的排比,使句式有势、生动。并且,曾仕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去阐明现代管理之道,更使道理形象、易懂。这样的演讲,听众听起来能不兴致勃勃又受益匪浅吗?

篇10:中国式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曾仕强

1.中国式管理之父,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2.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

3.《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

4.被业界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被《民生报》调查为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生产力中心调查为最受企业界人士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为什么学习本课程 :

人力资源,这是当前流行于中西管理界的新名词,也是现代管理发展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个词。但人是资源吗?这些源自于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能在中国取得最佳效果吗?为什么很多管理者一提起管理中国员工就感到头痛?中国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又当如何呢?在本课程中,有“中国式管理之父”之称的曾仕强先生,将结合其 3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崭新的视角对中国式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相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了解到中国文化对人员管理的影响,从而掌握中国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员发展的根本要诀。学习对象:

1.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主管

2.在中国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人士

3.有志于在中国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4.其他在中国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士

课程目标:

1.认知人不应当被视为资源的新理念

2.了解中国人为何不能管的奥秘

3.掌握通过理人、安人管理中国员工之道

4.掌握中国式沟通、激励与领导的技巧

5.掌握人员发展的三大支柱

6.掌握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诀

《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课程目录

第一讲 人力不应视为资源

1.前言

2.人不是资源

3.视人为物 违反人性

4.人基本不能纳入管理

第二讲 管人 理人 安人

1.管人带来的三大祸害

2.学会理人

3.学会安人

第三讲 组织的人员发展

1.引言

2.潜力人员不愿发展是组织的最大损失

3.“三不”大于“不能”

4. 消除“三不”是人员发展的重点

第四讲 沟通 领导 激励并重

1.引言

2.重视沟通技巧

3.领导要合乎人性

4.合理的不公平是有效的激励方式 第五讲 人员发展三大主轴

1.引言

2.人员发展的八大项目要兼顾并重

3.建立和而不同的和谐共识

4.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第六讲 做好阶段性调整

1.引言

2.重视阶段性调整

3.做好调整前后的心理建设

4.人人都发展 企业才能生生不息

篇11:曾仕强《易经的智慧》

《易经》为群之首,是中国经学中最高深的一门学问,一般人都以为《易经》有如天书,很难理解,实则中国人认识中国的字,去研究中国的学问,是世界上非常简单的事,只是一般人不肯花工夫,用心思而已。

如果明白《易经》的关键,了解它的原理,知道它的条例,则研究《易经》就易如反掌。

《易经》是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说明宇宙人生变化的法则和运用和方法的一门学问。

它的开始是以阴阳八卦的符号,和数理的选择,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

如果你要问世上最早的哲学,最早的数理和符号逻辑,最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是什么?那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你,就是中国的《易经》。

【主讲人简介】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现任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曾仕强学历: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 荣誉 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曾仕强以78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引发广泛关注。

【内容简介】

《易经》为群之首,是中国经学中最高深的一门学问,一般人都以为《易经》有如天书,很难理解,实则中国人认识中国的字,去研究中国的学问,是世界上非常简单的.事,只是一般人不肯花工夫,用心思而已。如果明白《易经》的关键,了解它的原理,知道它的条例,则研究《易经》就易如反掌。

《易经》是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说明宇宙人生变化的法则和运用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开始是以阴阳八卦的符号,和数理的选择,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如果你要问世上最早的哲学,最早的数理和符号逻辑,最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是什么?那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你,就是中国的《易经》。

圣人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智者 谈泊为人,宁静致远。

为人 当健当强,当仁不让。

处世 宜卑宜厚,德被天下。

为人 能刚能柔,可屈可伸。

处事 静如蛰龙,动如猛虎。

人处于世间,无非男女。若悟得阴阳之妙,处世之道尽矣。

篇12:曾仕强经典语录

成全是了不起的美德。《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名言 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胡雪岩的启示》 沟通以不明言为基础。

一个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胡雪岩的启示》 中国人不能管,只能理。—— 曾仕强经典语录 管理是修已安人的历程。

学来的本领,谁都偷不走。《胡雪岩的启示》 最后决定权应该交给老板。—— 曾仕强名言 用情理法来领导,最为合理。

决策以止定静安虑得为过程。

只要合理,怎样变动都可以。

道理是直的,但路经常是弯的。《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国家安定,商人才可能做生意。《胡雪岩的启示》 命运就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胡雪岩的启示》

一个人应该时时刻刻充实自己。《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名言 先求忠诚再求能力,更加安全。

一切来自社会,最后是还给社会。《胡雪岩的启示》 最大的奖赏就是给你工作的机会。《胡雪岩的启示》

做人要先学会听话,再学会讲话。《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太过方正的人,往往成不了大事。《胡雪岩的启示》 结果不重要,原因、动机才重要。《胡雪岩的启示》 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名言 抱持救人而非杀人的心态来考核。领导的意义,在发挥安人的潜力。中国人害怕权威,却不服从权威。

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一个人的信用是你自己坚持出来的。《胡雪岩的启示》 你只要没有污点,就不怕人家打击。《胡雪岩的启示》

对一个人来讲,常识比知识更重要。《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名言 采取无为的执行过程,才能大有为。

要抓住机会让别人知道你有什么本事。《胡雪岩的启示》 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胡雪岩的启示》

当事情太顺利的时候,更要格外小心。《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满脑子只有钱的人,一辈子赚不到钱。《胡雪岩的启示》 钱是做事情的工具,不是生活的目的。《胡雪岩的启示》 考核的标准是错不可以而对并没有用。—— 曾仕强名言 圆通就是随机应变,圆滑就是投机取巧。《胡雪岩的启示》 该听的话可以听,不该听的话就不要听。《胡雪岩的启示》 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落迫的时候。《胡雪岩的启示》

人要经得起严格的考验,才能出人头地。《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劝合不劝分,表示站在合理的立场来分。

有效地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至诚可以前知,预测未来才能做好计划。—— 曾仕强名言 所有管理措施,无一不与安人密切相关。

控制的用意,在保证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只要有做好事的心愿,就会走出一条路来。《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读历史的目的,是要从中得出一些道理来。《胡雪岩的启示》 全面无型的控制,把法律和良心合在一起。

计划的目的,在肯定今后几年,如何安人? —— 曾仕强名言 抱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心态来包容一切。寓人治于法治,更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好好工作,其实是对自己好,不是对别人好。《胡雪岩的启示》

处顺境其实非常危险,处逆境反而比较安全。《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最大的恩惠就是不断地给你提供表现的机会。老板做好人,干部做坏人,才是良好的配合。

大同必须包容小异,世界大同并非世界一同。—— 曾仕强名言 组织的功能,在聚合安人的力量,协同一致。

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干。《胡雪岩的启示》 任何一段经历,对于每个人都是很宝贵的经验。《胡雪岩的启示》

一个人,要替自己的所作所为担负全部的责任。《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胡雪岩成功的关键是先想到义,然后才想到利。《胡雪岩的启示》 要经过很严谨的考验,才可以完全相信一个人。《胡雪岩的启示》 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 曾仕强名言 人不要求全,应该知足,而只有守分,才会知足。《胡雪岩的启示》 人生要随着自己的发展不断地进行阶段性的调整。《胡雪岩的启示》 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死了以后,还被人们怀念。《胡雪岩的启示》

商业竞争的胜负最终决定在经营者本身的修养上。《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花钱去做广告,不如用实际行动使大家口耳相传。《胡雪岩的启示》 处逆境容易,因为小心,处顺境很难,因为大意。《胡雪岩的启示》

要请别人帮忙,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名言 古今中外只有一条规律,所有的人都要自作自受。要消除人我之间,不要说“我”,要说“我们”。有本事来拿,拿不到怪自己,是激励的基本原则。

中国人擅长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 曾仕强经典语录 人的一生,不要留任何把柄,否则迟早变成致命伤。《胡雪岩的启示》 要跟比你强的人在一起,才能有所收获,学到东西。《胡雪岩的启示》

在家,家和万事兴;出外,把每一个人都当成朋友。《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名言 日本人拿中国的管理哲学,来运用西方的管理科学。搞清楚推、拖、拉的真正用意,合理应用以求圆通。

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胡雪岩的启示》

当得到好处时,首先要想到别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人伦关系,便是以伦理的观点来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

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

中国人的干部跟总裁(上级)在一起是最聪明的时候。—— 曾仕强名言 一件东西有没有功效,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如何使用。《胡雪岩的启示》 做人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不是自己能掌控的。《胡雪岩的启示》 要到生死关头,利害相交的时候,才能知道一个人的真心。《胡雪岩的启示》

得到机会以后,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因为往后的路更难走。《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只有组织成员各守其分,大家才能和合为一,产生强大组织力。

干部是没有面子的,面子要给总裁;干部要面子你就死路一条。

中国是集体领导,个人决策。集体领导是过程,个人决策是结果。—— 曾仕强名言 中国人的事情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做与不做都难,堪称“两难”。

跟中国人打交道,不能有结论;中国最厉害的人都是没有结论的人。读历史千万记住,要把以前的缺失改过来,而不是一味得照着错的做。《胡雪岩的启示》 上侵下职,妨害员工的学习、成长,更破坏上司与部属之间的合理关系。—— 曾仕强经典语录

中国式管理具有三大主轴,那就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以及依理应变。

做事情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遇到困难时,人要找自己行得通的路。《胡雪岩的启示》

学历史,你应该把它反复地做各种模拟,这样您才知道哪条路是最合适的。《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名言

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管理应该以人为主。

靠下赌注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十赌九输,有好就有坏,有好就有坏,因为有阴就有阳。《胡雪岩的启示》

总裁是头,没手脚有耳目,主要功能是思考的不是动作的;干部是身体,没耳目有手脚。

一个人动机纯正,完全为公,就是随机应变。一个人动机不纯,完全为己,就是投机取巧。《胡雪岩的启示》—— 曾仕强经典语录

中国式管理,重视把人际或人群和伦理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差别性的关系,称为人伦关系。

安人的历程,是由开心而交心,藉交心而共同关心,然后产生同心的一连串心与心的变化。

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则,却必须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应变,以求制宜。—— 曾仕强名言

经是方的,规规矩矩,实实在在。权是变动的意思,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

凡事未定案之前,十分民主,一旦拍板定案,相当独裁。这种把民主和独裁合起来想,称为专制。

中国人的习惯,不会去评价一个活着的人。因为活着他还会变,死了就不会变了。盖棺才能论定!

决策者的大智,指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大慧指有智慧也有德行,三者合一,才是大智大慧做决策。—— 曾仕强经典语录

安人就是把部份和在一起,合成一个整体,并且促使整体大于部份,和透过已安和人安增进和谐的效果。

天底下情绪最大的是中国人,中国人又是最善于情绪管理的人。(外国人一切按规矩办事,很少有情绪)。

人性管理的要决:所有的方法最后只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人的事情记住六个字:两难,兼顾,合理。—— 曾仕强名言

发展事业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必须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使命,立业才有价值。

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中国式管理则是我们常用的交互主义。

上一篇:信息系统监理重难点分析下一篇:船舶安全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