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诗词

2024-04-28

石达开诗词(精选7篇)

篇1:石达开诗词

石达开诗词

(一)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喝尽黄河水倒流。

(二)

曾摘芹香入泮宫,更探桂蕊趁秋风。

少年落拓云中鹤,尘迹飘零雪里鸿。

身价敢云超冀北,文章早已遍江东。

儒林异代应知我,只合名山一卷终。

(三)

不管天人在庙堂,生渐名位掩文章。

清时将相无传例,末造乾坤有主张。

况复仕途皆幻境,几多苦海少欢场。

何苦着作千秋业,宇宙常留一瓣香。

(四)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恨苍天昏zz,欲凭赤手拯元元。

三军揽辔悲赢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成人已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五)

若个将才同卫霍,几人佐命等萧曹。

男儿欲画麒麟阁,夙夜当娴虎豹韬。

满眼山河罹异劫,到头功业属英豪。

遥知一代风云会,济济从龙毕竟高。

(六)

虞舜勋华多硕美,皇王家世尽鸿蒙。

宽容居背移神鼎,亭长还乡唱大风。

起自布衣方见异,遇非天子不为隆。

澧泉芝草灭根脉,刘裕当年田舍翁。

篇2:石达开诗词

1.《入川题壁》

年代: 清 作者: 石达开

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人头作酒杯,饮尽仇雠血。

2.《广西白龙洞题壁诗》

年代: 清 作者: 石达开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

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

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

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3.《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年代: 清 作者: 石达开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4.《从龙》

年代: 清 作者: 石达开

若个将才同卫霍,几人佐命等萧曹。

男儿欲画麒麟阁,夙夜当娴虎豹韬。

满眼山河罹异劫,到头功业属英豪。

遥知一代风云会,济济从龙毕竟高。

5.《吞云》

年代: 清 作者: 石达开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篇3:了解诗词结构对解读诗词的作用

一、对诗的结构的把握

诗有自己的构成模式: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 后泛指文章作法。下面我以《师说》为例讲述什么是起承转合。“起”是文章的开头, 一般紧承题目, 如《师说》的第一句:“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便是起, 它紧扣题目的“师”字来谈。“承”是承接, 一般是承接前文做更进一步的解释。《师说》第二段:“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就具体讲述了老师存在的原因和必要性。“转”是宕开一笔转述其他, 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师说》的第三段叙述了当今社会关于从师的风气问题, 不再是单纯对老师的定义进行阐释, 而是关注了更广阔的社会现象, 这就是宕开一笔, 看似与上文疏远了, 实际是加深了文章的内涵。“合”是结尾, 一般扣住题目和开头, 就是和前文合。师说的第四段就是“合”, 从第三段对社会现象的叙述转到呼应前文关于“师”的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许多的诗歌中也存在起承转合的写法。

例如: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 鸣弦暂辍弹。闻潮 (起)

府中连骑出, 江上待潮观。观潮 (承)

照日秋空通, 浮天渤解宽。背景 (转)

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潮景 (合)

第一联“起”, 交代事件的发生, 呼应了题目的“望潮”:潮水袭来, 发出轰隆隆的声音。第二联“承”, 承接第一联继续交代潮水来临后人们的举动“连骑出”“待观潮”, 气势豪壮。第三联“转”, 不再写壮阔的潮水和盛大的观潮景象, 转而写这一场面的宏大的背景:秋高日明, 钱塘宽阔。烘托了潮水的汹涌, 这一联看似和观潮没什么关系, 但是恰恰是这个宏大的背景丰富了观潮的画面感, 强化了诗歌的豪迈基调。最后一联“合”, 发出观潮的议论, 呼应标题中的“望潮作”: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学生如果知道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就不难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 也就会更好的读懂内容, 尤其是更能明白看似和其他几联不太关联的第三联的存在作用。

如同诗歌的起承转合一样有一些词也是有自己的固定写作模式的。那就是起、结和过片。

二、词的起、结和过片

(1) “起”。起就是词的开篇, 从什么入手写起。

“起”通常有景起、情起、事起三类, 并以景起为多。

景起。即由景入情以景衬情。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情起。则往往直抒胸臆, 如《满江红》:“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事起。常采用回忆方式, 构成今昔对比的格局。

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忆其青年时期起义抗金、率骑南归的军事生涯, 下片则以“追往事, 叹今吾”承转, 写今天罢官赋闲的处境, 从而形成今昔强烈的对比。

(2) 结, 就是词的结尾。

结通常分景结情结两种。

景结, 如清真词“断肠院落, 一帘风絮”。

情结, 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过片。过片就是文章的过渡之处。

过片处的基本要求是:上片的结处如奔马收缰, 既要勒住, 又要为下片留有余地。下片的起处则须起新意, 辟新境, 并和上片保持血脉联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赋赤壁壮观, 下片缅怀英哲和自我抒情。上片结处“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句束上, “豪杰”句启下。在起、结和过片中过片对我们理解诗词更为重要。

下面的这一道题就充分体现了词的过片的作用。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 数枝雪。

胜绝, 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 知人倚、画楼月。

题目问:词的上片写了怎样的景?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词的下片前两句是词的过片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这道题就非常容易了。下片的前两句是:“胜绝, 愁亦绝。”其中的“胜绝”是总结上文的, 交代了上片的景是极美的, 所以上片是写了极美的景。

篇4:石达开藏宝之谜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由洪秀全建立的,在其建立的20多年里,共封了3千多个王,在这些王之中被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当属翼王石达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仅是他那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多的是笼罩在他身上的关于宝藏的疑云。

石达开,广西贵县(现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生于1831年,卒于1863年,是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因军功卓著,石达开成为太平天国的主要统兵将领之一。

相传,石达开当时还留下了一张写有“面水靠山,宝藏其间”八字隐语的宝藏示意图,虽然这一隐语流传很广,然而,直到今日,仍无一人能破解。那么,石达开究竟把宝藏藏在了哪里?那张神秘的八字宝藏示意图又在何方呢?

对于宝藏的藏匿(nì)地点,民间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四川省石棉县(在雅安市)的安顺场,另一个是重庆市的山王坪(píng)。

安顺场刘湘挖宝

刘湘,字甫澄。他认为这些宝藏应该就在四川省石棉县境内紫打地(即安顺场)高升店后山坡下。在巨大的财富的吸引下,刘湘曾秘密调遣了1000多名工兵前往紫打地安顺场挖掘石达开宝藏,工兵们凿(záo)开山壁后,发现了3个洞穴门。在前两个洞中,工兵们挖出了金铜器、金抹额、银带扣、吊刀、玉额花、袖箭筒、护手、木刻等少量残缺物件。就在刘湘准备挖第三个洞时,蒋介石派他去了前线。据说,蒋介石之所以会把刘湘派去前线是因为他也打起了石达开宝藏的主意。1942年,蒋介石密令戴笠带人继续挖掘石达开宝藏。可是当戴笠带兵到达安顺场的宝藏时,那里的地貌因为山洪引发的泥石流发生了改变,戴笠等人无从下手,蒋介石听后,只能作罢。第三个洞里究竟放了什么再也无人知晓,它就像是一片迷云笼(lǒng)罩(zhào)在了安顺场的上方。

山王坪藏宝的传说

除了紫打地,传说中石达开的藏宝地点还有一个,那就是重庆市的山王坪。传说这里安葬了一位石达开心爱的妃子。石达开在修建爱妃墓时,对四周的环境进行了考察。相传,石达开在埋好宝藏后,为了以后方便寻找,还命人在悬崖上凿了“太平山”3个大字。现在“太平山”3个字已经被发现,可那批神秘的宝藏却并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重见天日,石达开是否真的把宝藏埋于此也成了谜。

石达开的手中的大量财富究竟去了何方,是被清军收缴了,还是被埋在了地下?这一个个问题都因为宝藏的不知所踪而变得扑朔迷离。笼罩在石达开宝藏上的层层迷雾使其成为与拿破仑藏宝之谜、赤城山埋金之谜、山下奉文藏宝之谜、纳粹藏宝之谜比肩的中外军事史上五大藏宝之谜之一。

今天我们的探险就到这里了,我们的问题是

1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后将首都设在了哪里?

小树解答:天京(现南京)。

2太平天国建立之初有5个异性王,分别是哪5个?

小树解答: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篇5:石达开没有白投降哲理文章

1863年,石达开率军入川,想攻取四川作为根据地。5月14日,到达紫打地大渡河畔,当夜突降大雨,河水暴涨,大军难以渡河。第三天,清军赶到大渡河对岸布防,当地的土司也率兵堵截。

太平军数次抢渡大渡河、松林河,由于河水汹涌,敌人阻击,均告失败。大营被敌人偷袭,屯放的粮草被焚烧殆尽。前有河水、敌人,后有追兵,太平军陷入绝地。大军困了二十余日,只能“摘桑叶,掘草根,杀马骡为食”。石达开的几位妻子,抱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投河自尽。

石达开虎落平阳,英雄末路,连自己的妻儿也无力保护,太平军唯有决一死战。

清军早就打着生擒石达开的主意,此时见太平军无路可走,就派参将杨应刚、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中招降。

石达开作出一生中极具争议的决定,他同意了,条件是要清军保全太平军余部将士的性命。

清军答应他的要求。当时,太平军还有六千余人。清军先给川资,遣散四千人,还剩两千余精锐。等石达开带着五岁的儿子和三名部将一起到敌营时,清军却背信弃义,将太平军余部屠杀殆尽。

长久以来,不少人根据石达开被俘后的供词,即骆秉章奏稿中《石达开自述》的话“达开正欲投河自尽,因想真投诚,或可侥幸免死,达开想救众人,俱令弃械投诚”,因而认为石达开是抱着求生之念,真心投降的。供词经过敌人之手,难免篡改,未必可信。何况后来发现的《三略》中的《石达开自述》只说,“达开原想投河,转念投诚出来,救全残众,现在只剩下两千多人……”根本无“侥幸免死”的.字眼。

石达开被押到成都,骆秉章问道:“汝欲降否?”石达开凛然答道:“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九泉当拜公赐。”

当时的四川布政使刘蓉记述石达开在会审中的情形,“枭桀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未有一句偷生求饶的话,辞气不屈,完全不是贪生怕死的样子。

不可否认的是,“救全残众”至少是石达开的目的之一。尽管清军屠杀了剩下的两千将士,毕竟还是保全了四千多将士的性命。舍命全三军不是幻想。石达开当真投河自杀,一死了之,固然壮烈,也不受辱,可六千将士,也只好跟着“壮烈牺牲”了。是自杀或战死更难更伟大,还是舍命全三军、保全将士的性命更让人崇敬?

篇6:石达开诗词

入川题壁

作者:石达开朝代:清体裁:五律 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篇7:四川石达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所在地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

成立日期:2006-03-03

注册资金:1000万元

公司规模:50-200人

上一篇:黑鱼湖生态园规划建设工作汇报下一篇:乡镇卫生院2011年能源消耗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