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工程与管理专业

2024-04-13

制造工程与管理专业(精选8篇)

篇1:制造工程与管理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

专业介绍

一、专业性质

本专业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原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国防紧缺专业,主要培养在航空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维修工程、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生产运营和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是保持飞机持续适航的基本途径,是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与现代高新技术共同进步的新型技术领域,是随着人类对航空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要求的提高而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具有航空、机械、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的鲜明特点,注重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工程训练,将具备扎实的数学、外语、物理、力学、航空、机械、电工与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经济管理和航空工程高新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毕业生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术;

2.具有宽广的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

3.掌握文献检索、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4.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交流能力和较广的职业适应能力;

5.了解学科前沿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三、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电工电子学、微机原理与应用、航空航天概论、飞机构造与系统、飞机电气系统、航空发动机原理与构造、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无损检测技术、航空材料失效分析技术、民用航空适航管理、航空维修工程学、航空维修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加工技术、测试技术、复合材料成形技术、飞机钣金成形原理与技术、现代飞机装配技术、企业管理等课程。

四、就业背景

1.本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在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过程中,航空器的设计、制造与服役分离的倾向十分严重,影响了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体系的建立。相应地,我国航空高等教育也没有把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放到应有的地位,影响了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制约了航空事业的发展。我国主要在专科层次上培养航空维修操作工,个别学校开设了民航机务维修专业方向,而以国家的行为在本科层次上确定设置“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专业”还属首次。因此,目前本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十分紧缺。

2.本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需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发展为“航空大国”,各类飞行器的生产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拥有的飞行器数量也跃居世界前列。就民用航空来说,国际机场协会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机场数目增长最快的国家,按照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100比1的比例,伴随中国飞机数量的增加,未来20年中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

在21世纪初,我国提出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发展的目标。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工作的汇报,原则上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大飞机”项目的实施,无疑为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大飞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所培养的毕业生也将成为未来“大飞机”项目建设的中坚力量。

3.本专业人才就业面宽。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贯穿于航空飞行器的全寿命过程中,在航空器的设计、制造和服役等阶段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必须是连续一致的。对于完整的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体系,在设计和制造阶段必须对航空器服役过程中的维修工程进行一体化考虑,这就要求设计和制造阶段必须有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同时,作为航空器维修领域本身有特定的技术需要研究与开发。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航空公司、民用和军用航空维修企业、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院(所)及高校等部门从事航空维修技术、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教学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篇2:制造工程与管理专业

建设规划

黑龙江工业学院 2015年2月 黑龙江工业学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

建设规划

一、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虽是我系的新兴专业,但相关专业已有十几年的办学经验,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上,我系一直秉承“工学并举,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在校企共建“汽车工厂”教学平台上,正在逐步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优势的高技能人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汽车制造工艺与汽车装配工艺所应有的知识,具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胜任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其他加工制造业生产、技术、管理等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好的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具有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汉语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专项能力 能够正确掌握汽车主要总成装配、检验方法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制订工作计划与实施的组织能力。

二、专业建设内容

(一)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行业对接、校企联姻、项目嵌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健全企业、院、系三级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服务黑龙江省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重点打造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及专业群。按照校企合作、专家指导、重点带动、全系推进的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对人才培养方案所列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设计、编撰教材及学材、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在此基础上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对其核心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建设期内,制定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方案,编撰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类指导性或引导性学习材料。积极推进“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启动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参与教学、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开展技术服务的配套制度。建设期内,引进若干名具有高级职称、在行业内有影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和课程带头人,对现有的教学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充实骨干教师队伍。安排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外出学习培训,重点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校企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实施教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条件

按照“实境化、生产性、多功能、开放式”的原则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扩建生产性实训室或实训车间,使校内实训基地由原来的消耗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营造真实生产职业氛围,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的岗位适应性训练;每年新建2-5个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5个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使校外基地教学化,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保障。建成立足本院、辐射周边、校企共享,在专业领域能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在鸡西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

三、改革举措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就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对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的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委员会的论证基础上,归纳出本专业核心就业岗位与相关就业岗位,根据本专业岗位群中每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提取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工作的能力及支撑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重组内容,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目标,将获得能力所需时间转化为教学学时。

②推进岗位需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内容建设等内容。我们将组建包括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法”课程开发思路,稳步推进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按照学习情境设计的“开发学习情境—确定教学组织—实施开发评估—反馈”四步骤,制定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以《汽车制造工艺》为例。依托校外实训企业,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整合归纳岗位的一般工作过程,重新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序,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在教学实施中,强调教学过程的行动导向,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和仿真教学软件等功能,采用项目导入、分组训练、讨论辅导、生产运用等教学方法,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在学生具备基本自学能力的条件下,以学生的“集体自学”和“成果展示”取代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倡导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力争实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四)教学资源库建设

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及学生选修课、自主学习等需要。其主要组成包括:专业教学标准库、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教学资料库、习题库。采取自行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收集整理已有资源等方式进行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平台,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共享平台。

(五)师资队伍建设

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通过选送教师到知名院校、著名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培训、承担科研课题等,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科研和业务技能水平;通过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以了解企业生产技术状况,增加其企业生产经验,达到引领专业建设的目的。

(六)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具备真实工作情境,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兼有生产、技能鉴定功能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汽车工厂”,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的紧密结合。密切与企业合作,增加企业投入设备资金的比例;设备配置要常规设备与高精设备合理搭配,并考虑今后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设备数量上要至少能够满足1个班、4组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企业调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力度,落实并强化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顶岗实习达到100%。实现与企业开展生产合作、技术开发、师资共享等方面的协作;与企业共建定向培训班,并在顶岗实习、学生技能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

黑龙江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篇3:制造工程与管理专业

一、专业群构建背景

就湖南省而言, 中、高端工程机械是现代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产业领域, 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级“湘江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对工程机械产品和技术高端化发展, 对制造质量、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服务也提出新需求[3]。当前, 仅有一技之长的普通技能人才已难适应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生产环境下的岗位工作, 在工程机械产品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调试、应用与服务等各环节中, 急需大量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术复合型人才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现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瓶颈。在这一背景下, 催生了工程机械制造专业群的构建,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单一专业化人才向多元化知识结构人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急需配套的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 以有效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 专业群构建思路

(一) 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应该立足服务产业为目标, 通过对工程机械产业链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 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 形成链条式专业群[4]。

这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 明确该行业发展的重点, 进而预测行业未来发展的走向。以湖南省为例, 工程机械是湖南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近年来产值规模和利税总额一直居于全国机械行业的首位。长沙市是工程机械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 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长株潭城市群聚集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江麓集团等一批标杆企业和上下游专业化配套企业, 从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设备营销与租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聚集发展的引领窗口和技术创新的风向标。

同时, 有必要根据学院办学实际, 寻找、确定一些企业, 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企业, 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依托。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采取了面向中联重科等标杆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开展了海外人才培养, 面向焊接、设备维修等企业急缺岗位开展订单培养, 开设数控多轴加工方向满足企业数控高端人才需求等方式, 以提升其自身专业建设的水平, 服务地方经济。

(二) 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围绕核心专业进行交叉复合

通过前期对在校大三 (求职期) 的学生和毕业生 (毕业三年以内的学生) 的调研, 我们发现无论是否对口就业, 学生都需要非机械类知识的补充。高职工程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初次对口就业普遍在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岗位。这类岗位的工作往往专业化程度不高, 需要多种知识或技能。而非对口专业就业的学生多在工程机械制造类企业的销售类岗位, 这类岗位的工作对学生传统的工程机械类的知识要求不高, 而更多需要学生掌握营销类的知识。

那么, 高职院校可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与非核心专业在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师资等方面进行交叉复合,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使专业群中所有学生都能在所面向的产业链中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三) 专业群内的协同教学

专业群建设, 除了要求教师要交叉整合, 培养复合型的教师, 也对专业群建设的教学管理提出了与传统教学管理不同的要求———专业群的协同教学管理[5]。专业群的协同教学管理主要体现于其教学运行机制上。 建议根据专业群的教学特点, 将高职的三年学制分成三个阶段, 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为高职学生入学后的前两个学期, 专业群内所有学生不分专业, 实施人文素质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此阶段重在进行通用基础教育;第二阶段为学生入学后的第三至五学期, 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 开设不同课程进行教学;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 此阶段实施顶岗实习, 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专门技能。

三、专业群课程体系与教学团队建设

(一)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 建立 “基础通用、模块组合”的共享型课程体系

以我校为例, 工程机械制造专业群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 结合开办专业的具体情况, 包括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检测技术及应用、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等七大专业, 在探索“企校双元、工学交融”的专业群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卓越工艺师”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构建了理实一体化课堂、企业现场融合成“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分层递进” 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 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 已初步构建了“基础通用、模块组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了专业基础与人文素质模块、专业领域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三大模块。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 人文素质课程用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身心修养和科技人文素质, 专业领域课程对应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职业拓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这些与企业合作的课程中, 侧重建设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4 门专业群共享优质核心课程、22 门专业方向优质核心课程。建成多门慕课课程, 开发仿真实训系统, 完善企业、学生、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的多元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培养, 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 构建“对接岗位、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对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6], 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可按“公共体验实训+ 专业群基础实训+ 专业方向实训+ 专业拓展实训+ 专业综合实践”的思路构建能力分层递进型教学体系。有必要引入工程机械真实产品和案例, 开展生产性实训, 以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优化实训内容, 强化过程考核, 保证实践教学课时达专业总课时的40%以上。注重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 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利用。我校工程机械制造专业群初步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

(三) 打造“名师领衔、德艺双馨、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专业群可着力建设一支以名师、大师引领, 优质教学团队为核心, 专兼结合、国内知名的专业群师资队伍, 强调校企结合, 加强校企人员互聘、互派。我校前期与江麓集团等企业合作已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 “名师工作室”。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就充分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 弥补学校传统教师理论知识丰富, 而实践知识薄弱的缺陷, 使得学校专兼职双师型教师占比越来越高。并且力求新增培养学院专业带头人与企业专业带头人, 群内各专业形成“双专业带头人”格局, 遴选并培养骨干教师, 提高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 建立兼职教师库, 建立师德标兵评选和表彰制度。

四、 预期效益

(一) 进一步优化专业资源配置, 提升专业建设集聚效应

通过跨专业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 形成适应专业群内在共性需求和特色化发展的专业资源体系。核心专业的引领作用得到发挥, 专业之间实现相互支撑与互补, 提高群内技术基础课程共享率, 整体提升专业群师资水平。

(二)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支撑工程机械制造优化升级

毕业生岗位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在技能竞赛、技能抽查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每年为工程机械制造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面提升学生满意率和企业满意率, 培养外向型制造人才, 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 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有利于支持其他专业群的建设

通过校企资源互补, 协同创新, 促进专业群在职业培训、师资培训、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全面提高。对外输出建设经验和成果, 对口支援兄弟院校专业群发展, 为行业企业发展和兄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引领同类专业群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教学教研措施和相关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对于高职院校自身, 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是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院校进一步申报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 专业群的教学教研改革对于探索适应本科生的教学模式进而申报本科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于服务地方经济与高职学生而言, 专业群的教学教研改革可以使得企业招聘到更适应其产业升级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可以成为就业市场中的“香饽饽”。

当然, 任何教学改革不是永恒与完美的, 专业群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 随着社会、企业的发展而适度调整, 做到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企业, 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岚, 宁朝阳.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分析与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职教通讯, 2015 (26) :19-20.

[2]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职教通讯, 2012 (17) :16-17.

[3]董淑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6) :26-29.

[4]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 :36-39.

[5]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2) :86-89.

篇4:制造工程与管理专业

摘要: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装备制造专业群进行了专业定位,分析了该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及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内容、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专业群的建设。对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工程应用;装备制造;专业群

1、专业群定位

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多数在本世纪初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紧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及长株潭的产业和行业需求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面向岳阳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与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知操作、精工艺、懂技术、会管理”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生产一线能从事机械产品生产与加工、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制订、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及现场生产管理及从事实用产品研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社会需求分析

2.1职业岗位分析

据对岳阳市及周边地区26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合岳阳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加工类岗位约占25%,普通加工类岗位占约17%,产品设计岗位占约10.8%,产品营销类约占12%。

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加工、普通加工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机床维护能力、数控工艺与编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未来预期岗位。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机械加工岗位群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2.2岗位能力分析

据对岳阳及周边地区十多家机械类中小型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规程编制、生产成本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及部分产品研发,并具有较好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知操作、精工艺、会管理、懂研发”高级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群现状

该专业群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增、本部已有)、汽车服务工程(新增、本部已有)等四个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龙头,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和焊接方向),汽车服务工程为支撑的专业群格局,并以龙头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4、专业群建设内容

立足岳阳,面向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企业机械加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零部件制造过程为依据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双师”素质团队和“双师”结构团队为质量保障,以机械加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实施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完善实训实习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4.1“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其一,强力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依托制造业“湖南创造”的优势,瞄准机械装备产业的岗位需求,与协议专业共建单位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岗位任职要求。其二,强力推进学生与岗位深度对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三,强力推进团队与项目的深度对接,组建学生学习团队、教师教学团队,实现课堂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实验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4.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其一,构建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技能分析,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机械加工工作过程分成六大模块:图纸分析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过程。其二,核心课程建设利用二年建设时间,启动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建成《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基础实训》、《机械CAD/CAM综合实训》等5门核心课程。

4.3“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引进、聘请、培养”等方式加速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建设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适当、成员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用5-8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实训教学、校外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

4.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本专业“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识岗学习、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融实践教学、产品生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岳阳市、长株潭、武汉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遴选3-5家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5结语

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的构建已初见成效。现拥有省级实践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个、省级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出版教材3部;已成为“湖南省电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近五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8%,签约率89.9%。其中被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招聘录用756人,约占55%。随着专业群建设的不断完善,我校机械类专业必将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112

[2] 唐庆菊,于凤云,张文生.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51-163

[3] 吴昌林.认真开展专业认证,培养创新性机械工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19-21.

篇5: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简历

微电子制造工程简历 姓名 李xx 年龄 22 性别 男 学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民族 汉族 专业 微电子制造工程 电话 137x1013 学历 本科 邮箱 12x6565@qq.com 兴趣爱好 篮球、户外运动、音乐 主修课程 微电子封装技术、电路模块表面组装技术、电子制造技术、半导体制造工艺、pCB设计与制造、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电路分析、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传感器技术 综合技能 英语水平: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 计算机能力:通过广西区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 熟练运用OFFICE等办公软件,有C语言、汇编语言编程基础 专业技能:掌握SMT表面组装封装技术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掌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础知, 熟悉机械制图,会AutoCAD、CAXA、Solidworks、protel等软件 其他素质:对项目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有一定的组织策划和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校经历 2009—2011学年担任班委,机电工程学院学生会外联部助理、委员 2010-2011学年担任机电工程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科技协会副主席 社会实践 2011/06参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部组织的金工实习; 2012/03参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部组织的电子工程实习; 2012/07到桂林捷诺微电子有限公司、广润多层电路科技有限公司、宏宇电路、科丰机械等多家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自我评价 为人诚恳,乐观,友善,包容,责任心强; 关注细节,依靠现实和实在的眼光观察人和事; 乐于奉献,关心别人的感受,注重团队配合;

篇6: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是什么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比较新的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一样,都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推出的专业,从发展前景来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目前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且岗位求量比较大,但是目前在人才需求上还是以研发型人才为主,所以如果想在智能制造领域有更强的职场竞争力,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大力推进,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新的业态正在形成,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多样化的。就业方向智能制造行业: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开发、智能产品管理、系统架构规划。

篇7:制造工程与管理专业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主办院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工程师为未来职业的、汽车工程专业领域所需要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招生要求(1)完成大学一年级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在校本科生;)(2)第一专业学习成绩优良且学有余力的学生;)(3)有高等数学基础。培养计划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课程名称 制图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E 工程材料 UG CAD 制造技术基础 A 汽车发动机构造 UG CAM 汽车底盘构造 汽车发动机原理 汽车理论 汽车车身结构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汽车制造工艺学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 汽车造型 汽车工程测试基础 汽车设计 专用汽车设计 学位论文 工程力学基础 合计 学 分 3 5 2 2 3 4 2 4 3 3 2 2 2 2 2 2 2 2 2 10 3 62 学时 45 75 30 30 45 60 30 60 45 45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周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三 3 5 2 2 3 4 2 4 3 3 2 2 2 2 2 2 2 2 2周四

备 注

735+10 周11 11 11 11 8周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制图基础:/ Engineering Graphics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45/3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正投影原理及应用,点、线、面的投影方法,截交线相贯线求法,基本几何体 及二视图的画法,视图选择及视图表达方案,尺寸标注,读图原理及方法,并能熟悉 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以及的标准件,常用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图示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是机 械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机械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E /Foundation for Machine Design(E)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75/5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非机械类、近机类专业中作为了解机械运动与零部件结构基础知识的一门技术 基础课。主要内容有:机构运动简图及平面机构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齿轮机构,轮系,联接零部件(螺纹、键),带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支承零部件及公差配 合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常用机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 构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授课对象:非机械类、近机类本科生;机械类专科生 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现代工程制图

(一),现代工程制图

(二)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工程材料 / Engineering Materials 课程名称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30/2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材料科学的基本

理论,阐述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它的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介绍 课程简介 各种常用的工程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主要内容有: 绪论、钢的合金化基础、工程结构用钢、机器零件用钢、不锈钢、耐热钢和耐热合金、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金属功能材料、无机非金 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 UG CAD / UG Computer Aided Design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30/2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 UG CAD 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主要内容为 UG 系统介绍,层的设置,参数的 预设置,坐标系变换,对象的选择,矢量构造,曲线及草图的建立,基本体素及成型特征的建立,特征操作,二维图纸的绘制,以及编辑修改。结合大作业,使学生全面掌握 UG CAD 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CAM、CAE 打下基础。先修课程:,现代工程制图

(二)先修课程:现代工程制图

(一)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制造技术基础 A/Basi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45/3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研究常用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毛坯制造直到加工出零件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 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各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如:选择金属材料、毛坯成形方法、零 件加工及工艺分析、常用加工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大致结构、零件结构设计的工艺性要求、有关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基础知识。授课对象:、材料成型及控制 授课对象: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材料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构造 / Engine Structure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60/4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总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整体构造、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汽油机燃料 供给系、柴油机燃料供给系、发动机冷却系、发动机润滑系、发动机点火系、发动机起动系。授课对象:、汽车营销专业 本科生 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 E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 UG CAM / UG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30/2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 UG CAD 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主要内容为 UG 系统介绍,层的设置,参数的 预设置,坐标系变换,对象的选择,矢量构造,曲线及草图的建立,基本体素及成型特征的建立,特征操作,二维图纸的绘制,以及编辑修改。结合大作业,使学生全面掌握 UG CAD 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CAM、CAE 打下基础。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UG CAD 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本科生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构造/ Vehicle chassis structure 学分: 学时学分: 60/4 课程简介: 系统介绍底盘构造和工作原理。主要介绍汽车底盘的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课程简介: 其中汽车传动系包括离合器、机械变速器和分动器、万向传动装置和驱动桥; 汽车行驶系包括悬架、车桥和车轮、悬架;转向系包括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动力转向;制动系包括制动器、人力和动力 和伺服制动系以及制动力调节装置。本课程是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授课对象:、汽车营销专业 本科生 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原理/ Principle Of Automotive Engine(A)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45/3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发动机的理论循环,内燃机性能指标与提高性能指标的基本途径,发动机换气 过程、评价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汽油机燃烧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燃烧过程及影 响因素,汽油机与柴油机的速度特性,负荷特性,万有特性及柴油机调速特性;性能试验的试验设 备及基本方法。授课对象:、汽车营销专业 本科生 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

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发动机构造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

汽车理论/ Vehicle Dynamics(A)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45/3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汽车类各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主要介绍汽车基本技术性能、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等,内容包括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汽车的制动性、汽车的通用性等。授课对象:、汽车营销专业 本科生 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工程力学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车身结构 / Automotive body design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30/2 课程简介: 本课程对国内外汽车车身发展概况、汽车车身的型式和特点。汽车车身结构、车身材料、课程简介: 车身工作原理车等做了详细地介绍和讲解。授课对象:、汽车营销专业 本科生 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for Automotive Engines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30/2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主要介绍电控技术对汽车发动机运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汽车发动 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和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基本组成及控制和管理功能; 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 组成部件、一般构造及汽油喷射的控制原理;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的组成部件、它们的一般构造及 电控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汽油机辅助电控系统如:怠速电子控制系统、排气净化与排放控制的电 子控制技术;故障自诊断系统的工作原理等内容。授课对象:、汽车营销专业 本科生 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电控技术/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for Chasis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30/2 课程简介:本课程重点介绍有关汽车底盘部分电控系统,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以及有关故障自 课程简介 诊断方面的有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汽车电控技术整体结构特点的介绍,汽车自动变速箱,ABS、ASR、ESP,自适应悬架等总成的功用,种类,工作原理和结构特征,电子控制线路的逻辑分析,车用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结构特征以及参数的测量以及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等。授课对象:、汽车营销专业 本科生 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理论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30/2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汽车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要掌握机械加工、装配方面的工艺知识,以便在产品设计中能考虑机械加工装配方面的工艺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定位原理与 机床夹具设计原理、装配尺寸链与工艺尺寸链、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等。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 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本科生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车身制造工艺/ Automotive Bod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30/2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汽车车身制造是一涉及众多专业的技术领域。本课程较系统地介绍了汽车车身制造所需 的工艺基本理论知识和车身制造过程的先进技术。主要内容为:1,车身冲压工艺:材料,冲裁,弯曲,拉延及冲压设备等。2,车身装焊工艺:电阻焊,点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及焊接设备等。3,车身涂装工艺:车身用涂料,涂前表面处理,涂装工艺的关键工序与设备。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造型/ automotive styling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30/2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汽车造型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汽车车身造型设计的工作 基本方法和原理,为从事汽车车身设计工作打下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汽车车身造型的基本原理和设 计方法,掌握汽车车身造型的艺术规律和色

彩设计方法,掌握汽车车身内部造型的设计方法,掌握 汽车局部造型的设计方法,掌握汽车车身数字化建模的原理与方法。适用专业: 适用专业:汽车工程专业本科 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本科生 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工程测试基础/Automotive engineering Test Essential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30/2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专科的学科基础选修课。主要介绍汽车工程测试的基本理论 和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汽车工程测试概论、测量装置的技术特性、传感器、信号的中间变换与传输、记录仪器、测量误差分析、静态测量数据处理、动态测量数据处理等。结合作业和试验,巩固所学 的理论知识,并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的能力。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先修课程: 《汽车构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待定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汽车设计 / Automotive Design 学时学分 学分: 学时学分: 30/2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汽车设计是汽车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其内容是对汽车及其各总成的结构与性能进行 分析与评价,对其结构与性能参数进行合理选择,对一些汽车主要另部件(发动机除外)的设计与 计算方法,汽车总体设计的一般方法进行介绍,为今后从事汽车技术工作打好基础。授课对象:、汽车营销专业 本科生 授课对象:交通运输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先修课程: 先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理论

篇8:制造工程与管理专业

建立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以企业第一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基层管理人员为目标。该专业的实践技能课程环节多, 内容广泛, 既要求了解“工”的运作, 又要求了解“商”的运营;在技能要求上强调分析与实践相结合。满足以上要求, 必须有合作企业的参与才能较好地达到效果。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涉及到多个主体———制造型企业、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学校。此处从主体的角度, 列出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 学生走进企业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实习的方式差异很大。理工类的许多专业, 适于在实验室和工厂实习, 如金工实习、化学实验等, 很多高校的理工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习基地体系;但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设立的, 有些专业甚至是最近几年才把实习提上议事日程, 实习基础薄弱, 而且需要分散实习, 校企合作岗位不足。制造型企业往往认为, 学生的实践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占用企业的资源, 所以制造型企业对校企合作往往不会有太多的热心。如果学生实践人数较多, 制造型企业非常担心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 (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

(二) 教师走进企业难。

一般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 不重视进行管理和经营方面深入的研究以及发展方面的规划, 而有研发需求和研发实力的大中型制造型企业则往往会认为高职院校层次太低, 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抱有怀疑;另一方面, 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 校企合作实习活动一般要求校方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去, 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 为担心商业秘密泄露, 企业往往不会安排校方师生专职岗位, 更不让触及企业的核心业务。

(三) 企业走进学校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通常要求系科和教研室聘请部分企业经历的人员来上课, 学生也有这样强烈的愿望, 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加对未来工作的了解,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种外聘往往难以成行。学校希望聘请的一般是对企业运作了解较为全面的资深、高学历管理人员, 而这些管理人员在制造型企业都具有较高职位和较高薪酬, 一般会因为学校课时费太低、课程安排计划性太强以及相关教学材料准备太过繁琐等原因而不愿意到学校兼职。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 以市场为导向, 挖掘企业适宜的校企合作岗位。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导向”是校企合作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 经验表明, 凡是与当地市场结合紧密的专业, 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基本上“零距离”, 办学方向就明确, 人才特色就突出, 企业包括制造型企业与之的合作就紧密, 校企合作呈现良性互动。要缓解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 什么都不精而导致不很受制造型企业欢迎的尴尬局面, 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联系学生实习实训, 对实践中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入挖掘, 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 进行校企合作适宜岗位挖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就制造型企业而言, 主要集中在基层管理人员, 典型岗位有:生产督导员、采购员/采购计划员、库存分析师、生产控制员、生产分析师、质量管理员。与制造型企业的校企合作, 可以重点在以上岗位中开展。企业每学期可以对表中的岗位预留一定的顶岗实习人数, 以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进入企业实训。

(二) 搭建枢纽, 通过枢纽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从本意上,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愿意同包括各类大、中、小型的制造型企业开展以上岗位的合作, 然而由于单一企业同一岗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数非常有限, 企业无法为学校提供适量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学校要寻求一个合作的枢纽, 搭建一个平台, 将零散的制造型企业管理岗位需求进行集中管理, 扩大校企合作的宽度。枢纽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的影响, 为校企合作搭建不同平台。平台作用从宏观上体现为:第一, 通过多个平台, 将企业分散的管理岗位需求集中化, 为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第二, 通过平台, 企业将参与学校的学生培养, 使培养的学生规格能够满足企业要求。

寻求枢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促进校企合作的宽度, 最终目的是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服务。适宜作为枢纽的机构可以是一些行业协会组织或者是人才招聘网站, 尤其是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协会已经或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四大组成部分 (即行政、企业、事业、民间组织) 之一。

(三) 三导师协调, 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

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中, 经常出现恰当的合作企业难寻、实习地点相对分散、较长时间的基层实习岗位过程、需要通过多个岗位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特点, 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经常会出现。这可以通过实施三导师协调制来解决。三导师协调制是指给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配备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企业导师, 由这三类老师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从学生的角度看, 校外实习过程中会出现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等问题, 能找到负责管理的人, 有人去关心、管理学生;从学校的角度看, 则是通过“三导师”协调管理制度把学校的管理延伸到校外, 使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及监控都有效开展起来。从制造型企业的角度看, 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四) 引企入校、引企入教, 把企业要素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引企入校”共建校内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 是由职业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 与行业及企业进行联合, 在校内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可以学习职业知识、职业技能, 掌握生存的真本领, 实现教学与企业对接,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 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引企人校”能够解决基地硬件设施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象”问题, 即生产设备、工艺、产品以及上墙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制度, 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 要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神似”, 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 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转变基地管理理念, 统筹基地功能发挥, 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 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导教师围绕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 在深入思考实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实训、由谁来指导实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实训、还有没有更有效的内容方法来替代等问题的过程中, 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 领会基地建设的本质要求, 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五)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 在市场体制环境中, 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关键, 就是保证校企合作双方较高的积极性。

高职高专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的合作, 关键在于寻找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 各种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相关基础文件。这些相关基础文件可以包括: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规划、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 等等;二是制定新的考核评价标准。让制造型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中来。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制造型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形成一个新的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鸭珠.“引企入校”共建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5.

[2]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0.9.

上一篇:手工模切作业指导书下一篇:《弟子规》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