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装备设计机械制造论文

2022-04-30

摘要:IBL即IndustryBasedLearning,意为基于工业需要的学习,核心思想是从工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培养企业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提出的工程师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立足于普通高校校内资源,通过自身软硬件建设满足教學要求,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质量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质量可控,满足现有招生学生全部的实践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程教育装备设计机械制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程教育装备设计机械制造论文 篇1: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施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以往灌输型教学模式,形成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成果导向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模式;探索;实施

为全面提高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就业市场国际化需求,安徽工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2起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毕业要求[1]为基础,以中国制造2025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知识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作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倡导的“学生中心理念、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改进理念”[2],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工作,特别是结合本校生源情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问题分析和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广参考价值。

一、探索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差。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实践性强。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讲解内容包括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方法、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组合机床设计、金属切削刀具设计及物料运储装置设计。课程改革之前,课程组教师总是抱怨课程学时少、内容多、授课难。以往教师授课是全程灌输、力求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结果是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都很肤浅,不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难以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精髓,再加上其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其设计的机械制造装备只能是东拼西凑。

2.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中心指标是“学生”,认证工作评价的核心是学生的表现和学生能否获取相应的素质能力,而且必须考虑全体学生[3]。对于课程教学效果,其评价标准为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学到了什么,这和以往更加关注教师教了什么有根本区别。为此,必须探索以学生为中心,能确保学生取得预期学习成果的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学生课外通过视频、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源学习新知识,课堂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加深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5]。

本课程组针对主轴组件设计一节,借鉴翻转课堂模式,同时考虑到本校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避免采用完全翻转使学生感到茫然,按图1所示方式进行教学模式设计。

1.课堂搭建知识架构。此环节教学不像以往教学,不是将每个知识点讲全、讲透,而是让学生建立起主轴组件设计的知识架构,使学生明白性能优良的主轴组件应具备哪些特征,哪些因素影响到这些特征,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如何设计主轴组件才能使其达到性能要求。

2.课后自学并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课堂搭好以上知识架构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各个知识点的微视频、主轴组件典型结构图例及相关文献资料,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后自学,并围绕各知识点布置一些不太复杂的作业题且在下次上课前上交。

3.课堂讨论内化知识。课堂讨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对学生掌握不太好的共性问题集中研讨。第二阶段为学生提问互答阶段,学生可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由其他同学作答,有不同意见的可讨论争辩,随着讨论争辩的进行,答案逐渐明确,通过讨论不仅有利于强化知识,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存在感,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阶段为教师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知识点才能解决的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作适当的引导,各讨论组课下继续讨论完善答案,并作为课后作业上交。

课堂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发言,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作好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以此来督促在此环节不太积极的学生,达到增强所有学生沟通能力的目的。

4.课堂总结提升。通过前三个环节,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各知识点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归纳总结,加深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介绍一些前沿知识,以目前处于技术领先厂家生产的高端主轴组件为例,介绍主动控制型轴承磁浮轴承及采用磁浮轴承的电主轴结构,以及如何在电主轴上采用声发射传感器、位移传动感器、温度传感器监测主轴的振动、变形和温度,从而对主轴的工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此环节,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5.收集反馈意见。在本轮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课程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表1所示。

本节教学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第一次实施能取得这样的反馈结果属正常。由于课程组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满意度较高。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是怯场,不敢在人多的场合发言;有的学生是课前没有自学,对大家讨论的问题不知所云,没办法参与讨论。

6.持续改进。针对本轮翻课堂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程组做了研讨,下轮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做好动员引导工作,让学生从习惯于被动喂食到习惯于主动觅食,其次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的准备设计工作,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参与讨论,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三、实施成效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要达成两个培养目标,支撑两条毕业要求。课程达成度分析如表2所示。

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4级实施,从表2可以看出,同2013级相比,课程目标2达成度提高近20个百分点,课程综合达成度提高近15个百分点,通过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本课程组教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并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通过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以往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形成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成果导向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S].2015.

[2]李志義.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0-16.

[3]丁晓红,李郝林,钱炜.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19-144.

[4]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59-63.

[5]朱叶秋.“翻转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PBL模式构建[J].高教探索,2016,(1):89-94.

作者:于华 刘玉飞

工程教育装备设计机械制造论文 篇2:

IBL视阈下复合型人才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IBL即Industry Based Learning,意为基于工业需要的学习,核心思想是从工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培养企业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提出的工程师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立足于普通高校校内资源,通过自身软硬件建设满足教學要求,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质量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质量可控,满足现有招生学生全部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IBL学习法;工程设计能力;复合型人才

IBL为英文Industry Based Learnin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基于工业需要的学习。这是国外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思想是从工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出发,培养企业工程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对高质量的机械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尤其是企业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品牌,提高质量,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企业健康稳步发展,解决用工荒问题,以机器换人,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自动化装备,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制造去研制开发和应用。一线生产企业迫切需要能解决生产实际的复合型人才,对机械行业而言,既懂机械设计与制造又懂电气控制技术的工程复合型人才是企业的需要,也是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工程师能力培养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模式,是5年前进行的CDIO培养模式的试点,和3年前启动的全国二批139所院校参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机械专业的CDIO教学试改,由燕山大学负责,每年组织两次相关参与学校交流试点经验,其基本思想是要求产品的设计制造全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积累自己的经验,对于全面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全过程非常有效,但受执行过程的制造成本制约,难以全面推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在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针对工程师要求的各项能力要求展开教学,并密切结合企业实际,且有约一年时间实践在企业或结合企业进行,该项目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与企业的结合度较高,存在依赖企业参与培养的倾向,推行过程中培养计划的执行受到时间、空间、质量、数量的制约。本文提出的工程师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立足于普通高校校内资源,通过自身软硬件建设满足教学要求,改革力度小,但可操作性强。可以按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不受企业项目时间上的影响),不因联系不到合适的实习企业而多方奔走(空间问题),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质量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质量可控),满足现有招生学生全部的实践要求(解决数量问题),实施过程中的经济性好(不制造而仅支出易耗品和折旧费)。不同于教学改革试点(如卓越工程师),对于非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各校大同小异,因此,对普通专业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工程师应用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意义。

一、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基本思路

1.改革综合设计(实训)环节内容。加强课程设计内容的综合,变“课程”设计为“阶段”设计,巩固各阶段的学习成果并加以应用;同时将各个设计环节与工程实际结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突破课程体系的界限,突出相关课程内容的综合,重点研究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工艺工装课程设计和机电液课程设计综合和质量标准。

2.提高设计(实训)环节质量。提升工程设计的质量,关键是保证工程设计训练的深度和广度。训练的本质是应用,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正确科学地应用于实际,提升质量要求达到学了就用,学会应用,分阶段组织,抓重点、分层次,逐步掌握和全面提升系统设计、结构设计、制造工艺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的等工程应用能力。

3.强化设计(实训)环节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过程,经历从模仿到创新、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阶段,需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理论知识联系、结合工程实际逐步形成正确的设计思想,科学的设计方法。强化设计能力要在设计过程中,形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设计-答辩-修改,这样一种闭环控制教学环节,杜绝设计环节走过场、设计内容形式化,应在设计环节教学和管理上形成良好的风气。

4.健全设计(实训)指导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指导过程是关键,树立良好的指导观,面对学生,随时为学生服务,保证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学生着想,加强指导过程中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5.优化设计(实训)指导力量。注重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在综合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内容,应合理地配置指导教师,形成多人合作共同指导的格局,并使其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6.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研究。目前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增加,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工程能力的总体水平反而存在下降的趋势。探讨高效优质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法和措施的研究是保证应用型人才设计能力培养项目实施的关键。

(二)主要内容

(1)核心课程群教学内容,在设计实训中的融合;(2)实践环节的改革,提高设计能力和工程意识;(3)建设一支强劲的指导教师队伍。

二、实践方法

(一)强化核心课程教学,重视课程设计

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中,对工程设计能力影响最大的核心课程有: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互换性和检测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核心课程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知识,是现代技术的理论指导。强化核心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扎实深厚的基础,是提高设计制造能力的关键。

1.课堂教学上。系统把握教学内容,准确的认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本项目组成员主讲课程几乎涵盖所有核心课程,对自己和其他成员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以及与设计(实训)环节的内在联系易于沟通、把握,达成共识。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重对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加以说明和强调,并针对典型的工程实例,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对前后课程的联系与连贯性有初步的认识,并培养学生联系相关课程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课程设计指导上。明确课程设计不仅仅是该课程的设计,而是学习阶段的课程设计,是一种综合的课程设计。在指导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比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注重把机械制造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等课程的知识综合应用,并体现在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样中。其次,尽量选用来自企业工程实际的设计题目,在设计过程中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全面、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图样设计和计算书撰写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重视课程设计答辩,充分发挥答辩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改进、提高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面对设计资料,边交流边批阅设计资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充满人性化的、和谐有效的答辩方式。

(二)强化设计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由于核心课程的教学学时非常有限,处理好核心课程中的核心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分析、综合和掌握同类知识的能力,加强课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整个理论教学体系中,课程设计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过程,是体现课程间有机联系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发挥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切实提高设计制造能力。

1.突破课程设计界限,贯通核心课程。影响设计能力的实践环节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图学测绘实习、机械设计、工艺工装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每一环节事实上都是机械专业核心知识的综合应用。课程设计在不同阶段解决不同问题,要求掌握不同内容。设计内容不断充实,设计质量和能力不断提高,才能为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程应用打下扎实基础。本科阶段机械专业设计能力递进关系如下图所示。

因此,从三年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试点,重点通过改革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的实践,培养和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在三个环节的实践内容的设计安排上有目的地做到综合、连贯,例如,前两个环节可以是同一个机构、机器的某个或某些部分的设计、制造,在毕业设计环节则可以要求学生完成这个机构或机器主要功能结构部分或全部的设计与制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的前后知识有综合连贯的认识,使他们具备较为完整的工程意识,也有利于对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所要求达到的能力有循序渐近的认识、理解和提高。

2.以学生自主设计项目为原则,改革实践方法。学生按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给定的任务,自行选择设计方法、结构、元件。教师给出的任务书可以只给出必要的参数,而不规定具体细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机电液综合实践环节上,打破按实验指导书或指导教师的要求的模式,在教师制定便于操作和评估的实验原则、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不规定项目细则,不提供完整的实验系统,仅提供零部件,由学生自主设计实训项目内容与计划,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对原有实践装备的模块化结构进行拓展,动手组装机械、液压传动系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图样设计、零件制造、电气控制设计与接线、以及装配、调试等各项任务。重视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培养

设计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结合,其层次和难度远大于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知识的拓宽与加深,是学以致用和学用结合的体现。在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环节,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增强指导老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选择自我提升、相互对比、共同进步等方式,逐步提高自身工程应用能力。首先,对影响设计能力的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内容,及其相互间紧密的联系有明确的认识,查漏补缺。另外,在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前,教师自己按照任务要求、规范亲自做一遍,可以更清楚的掌握在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设计,解答学生的可能疑问,提高教学水平。再者,可以通过考核平行班级的课程成绩、设计成绩,比较平行班级任课教师教学成果,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四,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是提升自身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难点分析与解决方法

本研究的重点是通过核心课程群的综合教学,强化设计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其一是切实体现综合核心课程群内容,贯穿各个设计过程;其二是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完善质量评价标准。针对上述两个难点,解决方法如下:

其一,项目组成员主讲核心课程群各课程内容,项目组成员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把握进度,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共同设计各个设计实践环节内容,便于做到教学、设计内容的相互贯穿和有机融合。项目组所有成员同时参与重点专业建设和产学研专业教改的大部分工作,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参与改革和设计的内容熟悉,对学生的现状清楚,同时其中一半教师具有企业的工作经历,具有双师教师资格,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二,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逐步完善。评价标准应注重过程评价,不能只看学生成绩或结果,对学生在实践過程中各阶段、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应做出客观评价,真实反映学生设计能力与存在的问题。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在IBL视阈下复合型人才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方法,目的是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实施精英教育,切实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受企业欢迎的工程技术人才,有效地解决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机械专业学生在校切实提高技术素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和具体措施;构建机械专业复合型人才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培养机械专业复合型人才工程设计能力的同时,教学相长,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更好地提高机械本科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琦.机械制造业企业人才培训难点初探[J].人力资源,2008,(10).

[2]银金光,周家日,刘扬.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01).

[3]冯忠绪,刘晓婷,焦生杰,等.工程机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机械工程学报,2009,7(4).

[4]申屠留芳,杨建明.培养机械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

[5]许焰,庞佑霞,唐勇.面向工程实践科研引导教学[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6]宋义林,刘琳.机械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9,(9).

[7]王永生.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8]陈晓阳,姜峰.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15).

[9]叶仕满.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

[10]赵新华.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NG14012)。

作者简介:崔海蓉(1974—),女,河北邯郸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

作者:崔海蓉,杨超珍,朱旭霞,赵伟敏

工程教育装备设计机械制造论文 篇3:

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也着手于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研究。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探索适合我国的制造工业发展道路。本文着力阐述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概念,浅析了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制造;应用前景;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生产规模沿小批量-大批量-多品种变批量的方向发展,以及以计算机为主的高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引入、渗透与融化,不断地改变着传统制造技术的面貌和内涵,从而形成了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

一、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内涵及特点

(1)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内涵

目前对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尚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公認的定义,经过近年来对发展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方面开展的工作,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认为: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特点

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首先是一项面向工业应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新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相对传统制造技术在应用范围上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在于,传统制造技术通常只是指各种将原材料变成成品的加工工艺,而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虽然仍大量应用于加工和装配过程,但由于其组成中包括了设计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技术,因而则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全过程。并且传统制造技术的学科、专业单一独立,相互间的界限分明;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由于专业和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线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集成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

为确保生产和经济效益持续稳步的提高,能对市场变化做出更灵捷的反应,以及对最佳技术效益的追求,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比传统的制造技术更加重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更加重视制造过程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简化以及合理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先进的制造模式。

二、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体系结构

对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体系结构认识很不统一。机械科学研究院(AMST)提出的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由多层次技术群构成的体系图,强调了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从基础制造技术、新型制造单元技术到先进制造集成技术的发展过程,也表明了在新型产业及市场需求的带动之下,在各种高新技术(如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推动下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发展过程。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是制造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时代要求,对制造技术不断优化及推陈出新而形成的高新技术群。

三、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21世纪中,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清洁化、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3.1 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对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人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信息技术也正在向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注入和融合,促进着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的不断发展。可以说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注入有关。信息技术促进着设计技术的现代化,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全球化。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如CIM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与虚拟制造,也无不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

(2)设计技术不断趋向现代化

产品设计是制造业的灵魂。现代设计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是:①设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在实现了计算机计算、绘图的基础之上,以及现代产品建模理论的发展上,并且向智能化设计方向发展。②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不断出现。③设计过程由单纯考虑技术因素转向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

3.2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工艺模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工艺设计由经验判断走向定量分析,加工工艺由技艺发展为工程科学。工艺模拟也发展并应用于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产品设计过程。最新的进展是在并行工程环境下,开展虚拟成形制造,使得在产品的设计完成时,成形制造的准备工作也同时完成。

四、结论

在诸多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时代。信息将成为制造业的决定性因素,用信息集成技术促进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信息集成是先进制造的一个长期战略目标,其内容和程度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不断改变和提高。本文对合理的体系结构影响机械制造装备及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做了基本的介绍,为今后深入研究建立一个正确认识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孙林岩,汪 建.先进制造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分类集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0(02)

[2]杨叔子,吴 波,程 涛.网络经济时代的制造企业策略.技术科学发展与展望-院士论技术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391-398

[3]刘 飞,杨 丹,易树平.制造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及其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96(01)

[4]宋 健.制造业与现代化.机械工程学报[J],2002(11)

[5]张秀娟.数字制造的概念与关键技术.现代制造工程[J],2005(09)

[6]赵 涛,齐二石.现代工业工程理论技术的新发展.机械设计[J],1998(03)

[7]李 伟.虚拟绿色制造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机械制造[J],2005(06)

[8]张 曙.美国的下一代制造和我们的对策.中国机械工程[J],2000(Z1)

[9]李建中,李炜文.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机电信息[J],2007(11)

作者简介:张震(1998-),男,汉族,山东省烟台人,山东协和学院本科在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指导教师:张振,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作者:张震 张振

上一篇:影视制作课程中项目教学法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