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对话作文

2024-05-14

高二对话作文(共9篇)

篇1:高二对话作文

对话高二作文

漆黑的窗外摇曳着寂寞的夜。

满腹心事向谁说?

当两双同样寂寞的眼睛在昏黄的灯光下牢牢抓住彼此,一场关于伤痕的叙述便已开始。

没有太多老套的铺垫,开场白干脆而简单。

你说,世间万象,唯亲情永恒。你说,友情太美好,时间太残忍。你说……

以为会像听到满怀憧憬的同龄女孩那样听见你说,你的心里有座美丽的城,等着王子来叩响城门。可是——

“相濡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

我惊诧的表情一定刺痛了你清澈而忧伤的眼神。你的脸部在微微的抽搐,凸显出一条条忧郁的纹路。

你继续说,和男孩之间,只剩下友情了。

“世间最苍凉的句子便是执子之手,因为牵手过后就是放手。”

想依靠张爱玲同样绝望的一句话,走进此刻你的.立身之所。未曾想到,那竟是一个我无法抵达的世界。

你微笑着摇摇头,手悬在空中轻轻的颤抖。

我终于不知道怎样让你阴郁的脸色变的明朗,只得定定的看着你阴郁的脸色继续阴郁下去。无措。无知。

爱情,竟是这样的可遇而不可求吗?我想追问你的一瞬,看到一个哭泣的眼神。那个眼神……

拾级而上,在往事的阶梯,我看到一个与你相似的背影。

那是个男孩。

那时的他,也是相信爱情的。

那时的他,也有秘密而甜美的梦。

那时的他,念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穿梭在街头巷尾……

长大和绝望似乎都是一夜之间的事。

有一天,他在陌生的巷口遇到了熟悉的女孩。他们曾做着“红叶题诗”这样简单而美好的游戏。

那一天,他看到女孩身边多了个陌生的男孩。他是睡在他上铺的兄弟。

从此以后,男孩的字典里丢失了“爱情”这个词语。

灯光依旧昏黄,我们依旧沉默。

“我想,你一定是一个故事丰富的女孩。”

你的头朝向窗外,眼睛湮没在那片未知的黑暗,仿佛听不见我苍白的话语。

循着你的视线望去,那片迷茫的尽头像极了一个词语——远方

“北方南方,某个地方,一定有座爱情天堂”。

你是在怀着一丝希望继续寻找,还是在做最后的怀念呢?

窗外,忽然悉悉簌簌下起了小雨。

篇2:高二对话作文

傍晚,因未能赶上回家的班车,只好留宿外婆家。晚上,我脱下衣服挂进了外婆的衣柜中。正要入睡,忽然从衣柜里传来了对话的声音。

“喂,你好!你可真漂亮呀!”衣柜的一角发出一个微弱的声音,“咦!你是谁?我可从来没有见过你呀?”我仔细一听,原来是我的牛仔装在和谁对话呢!“呀,你怎么全身都是蓝色多么单调,并且胳膊上还被磨得破破烂烂,一看就知道是饱经沧桑的主,有一定年头了吧?”

“我叫中山装”衣柜里的微弱声音回答着,接着又叹气地说:“虽然我现在老了很多,但在五、六十年代,我却是最流行的服装!记得那时,咱们国家正处在解放初期,人们的生活很是贫穷,大多数的人也只有指望过年时才能做件新衣裳,平时小孩能穿上用大人的旧衣服改成的衣服就是很不错的事。那时,我的许多伙伴身上都打满大小不一的补丁,当时的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将就再三年’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啊!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如果有人能穿上我,真是难得呀!”听到这儿,我的牛仔装和白衬衣沉默了许久,感叹的说:“没想到时代变化这么快,短短的几十年咱们的家族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其实,我在服装家族中并不算什么,我们城里的服装大世界中的衣服,那才叫漂亮呢!各种颜色、款式、面料的服装是应有尽有,有休闲装、有运动装;有真丝的,有纯棉的;保证令你眼花缭乱”牛仔装如数家珍般地说着,中山装听得目瞪口呆。

白衬衣接过牛仔装的话绘声绘色地补充着:“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穿衣也越来越讲品位了,像我这种纯棉的衣服,最受人们的欢迎。”白衬衣讲得津津有味,中山装听得如痴如醉。

篇3:高二对话作文

关于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各位语文研究工作者孜孜不倦研究的话题。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境作文”,赵谦翔老师还提出了“绿色语文”的概念。近些年来,“对话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英国思想家戴维·伯姆的《论对话》就是一部介绍对话理论的著作。而在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革命》中,又提出了“以发表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实验,而“每日点评”、“一周点评”等就是“对话”的过程。在最新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对话”。由此,我提出了“对话式”作文的教学理念。

二、“对话式”作文的理论基础

1、东西方的对话传统

“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理论被明确提出的时间可能很短,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话”思想一直被贯彻使用。比如,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就常常用对话法来教授弟子,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苏格拉底对话法的产物。在东方,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在实行“对话”教学,代表作便是《论语》,里面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语对话,通过与弟子的对话来告诉他们各种道理,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2、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于“对话”这一教学理念多处提及。比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又如,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此外,新课标还注重学生进行阅读成果交流,如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思想火花,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三、“对话式”作文的内涵

要想了解“对话式”作文,首先要了解“对话”的含义。“对话除了旨在探索我们的日常关系和交流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旨在从本质上来理解意识。”这个定义前半部分很好理解,后半部分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实“对话”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人的意识不断交流的过程。钱理群先生也提到“所谓启发式教育,所谓对话教育并不一定非要学生说话、讨论,只要学生的思维、情感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中,这个课就行了”我认为“对话式”作文,就是运用对话理论,让学生在写作之前针对作文题目进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沟通思想,开阔思维,进而能够有效写作。这里所说的有效写作是让学生写出有新意、有思想的文章来,而不是死板的假话、空话充斥字里行间的文章。而在写作完成之后,教师的点评以及学生们互相点评、交流,同样是对话的过程。另外,理解“对话式”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几点:第一,“对话不仅仅局限于两人之间,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甚至就一个人来说,只要他抱持对话的思维与精髓,也可以与自己进行对话”,这就更加说明了对话是一种思维交流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对话的人数是不限的,但是最佳的是四五十人,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对话的质量。第二,对话不同于讨论、辩论,讨论、辩论的结果或目的往往是要大家形成一致的意见,千方百计地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而对话则不是这样。“在对话过程中,没有人试图去赢。对话本身有着另外一种不同的精髓。它追求的结果是一赢俱赢……在对话中,我们不是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在对话中,我们不必接受群体的观点,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对话是一种分享,而不是强迫。第三,倾听也是一种对话。对话不一定用嘴去说,有时学会倾听会更加重要。当然并不是说只是听听就行了,在听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与说话者进行思维的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

四、“对话式”作文的实施

“对话式”作文与一般的对话又有不同之处。一般的对话对话题的要求并不严格,很可能最初的话题与最后的话题相差甚远,但“对话式”作文要有确定的话题,即作文题目,针对作文题目展开对话。在“对话式”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围成一圈,让大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这样彼此都能看见对方,包括对方的眼神、动作等,这对于“对话式”作文来说是很重要的。作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对话的促进者,“职责是关注对话的进展过程,并随时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相应地解释或说明。但他应当把自己置身于对话之外”。在对话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的意见与自己的不同时,不要试图去说服他同意自己的观点,或极力批判他的观点,对话是一个意义共享的过程,思维交流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不必强求一致。学会吸收他人正确的部分,使自己的思维开阔,不断充实自己。学会倾听,不要一味地去说,听听他人的意见也是必要的,要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倾听的机会。我们应该知道“对话的价值就在于它作用于我们内在的精神思维过程,而正是思维过程对我们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实施“对话式”作文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创办学校或班级的文学社,把学生的作品装订成册,在学校和班内传阅;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会上交流一些自己的读书心得,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五、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对话式”作文教学并非一件易事,会有很多困难。学生很容易把对话当成辩论,争相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批判别人观点的错误之处,最后争得面红耳赤,完全违背了对话的初衷。而且,有些学生常常喜欢表现自己,在那里夸夸其谈,而不顾及别人,那样就会占去大量的时间,以致别人很难阐明自己的观点。当他们急于表现自己时,可能把自己根本不成熟的观点或自己的突发奇想说出来。当然还会有些学生由于胆小,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他们来说,发言会成为一种压力。所以,我们在实施“对话式”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不断强调对话的宗旨就是思维、观点共享。对善于表达的学生要适当地限制其时间,对于胆小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多发言。另外,“对话式”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短期内可能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实施下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听、说、读、写是每个学生必备的能力, 其中, 写就是所谓的作文, 写文章, 但这四部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根据英国思想家戴维·伯姆的对话理论提出了“对话式”作文的教学理念, 旨在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写作的魅力。

关键词:对话,作文,教学,写作

参考文献

[1]戴维·伯姆, 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篇4:对话,成就作文精彩

关键词:作文教学; 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87-001

习作教学只有站在“立人”的高度,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很好地进行对话,才能提升教学的效度。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对话中有灵动的源泉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对话能营造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激发创作灵感。

1.巧妙选题——激发写作的兴趣。选题是很关键的,一个好的选题就如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神奇的门窗。今年六月的一天,天热得出奇,教室里开着电扇,还是不住地出汗。我见此情况,就临时将原先的阅读课改成了了作文课。

我问:“同学们,今天感觉怎样?”

“热!”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就是夏天的感觉,你们喜欢它吗?”

“不喜欢!”很多孩子回答。

“哦?为什么?”我故作惊讶,学生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将话题一转:“可我怎么记得鲁迅好像说过,夏天是孩子们的季节啊,你们怎么都不喜欢呢?”学生们先是吃惊,继而沉思,然后又举起了手,说出了夏天带给他们的许多乐趣。

我见时机已到,就说:“刚才同学们聊得坦率、热烈,咱们就将自己对夏天的感受写出来好吗?如果能将从刚才的聊天中得到的一些感受和启迪也可以写进去。题目就叫《我看夏天》。”学生们听了不禁笑了,接着就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很快一篇篇形象生动,还带着一点哲思的文章就出来了。点评时我告诉学生: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只要细心观察,作文题材无处不在。

其实,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对话,进行不露痕迹地诱导、暗示、提醒,学生就能不断地获取到新鲜而生动的写作素材。

2.充分尊重——放飞生命的精彩。既然是对话,参与成员就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愿意与你“交流”,主动地“说”。当学生辞不达意时,教师应以正确的、可领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使他们原本模糊的存在“澄明”,使隐约的思绪“敞亮”;当学生跑题时,应以足够的热忱和耐心、积极的态度去牵引、调整……这样,学生才能会在对话中逐渐学会表达,学生去说真实而有生命力的话。

3.擦亮目光——发现生活的多姿。学生不是没有经历生活,而是他们缺少发现,很多宝贵的作文资源没有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很多生动的生活场景被他们淡漠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珍藏。我在班级开设了一个“小茶馆”,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常常和学生聊天,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新发现:欣赏自然之美丽,倾听大自然之乐曲,想象大自然之心声,感受自然之神韵;讲社区故事,说家乡变化,唤起对周围人的感觉;介绍自己的爱好,讲自己的成长故事,说说生命中的第一次,畅谈记录着成长足迹……渐渐地,学生的话语丰富了,在观察、交流思考中,他们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姿,作文无处不在。

二、飞流直下三千尺——对话中有行文的惬意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观察时兴致勃勃,可写作时又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成文章。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怎样指导才有效呢?这还是离不开对话。

1.七嘴八舌——漫谈作文的设计。一次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的三河滩回来,让孩子们围成一圈,自由说说对三河滩的印象,游览时的感触,以及自己知道的关于三河滩的故事。交流前我特别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体验,哪怕他(她)说的与你看到的有出入。因为有了表达自己的空间,有了宽松惬意的氛围,学生心灵被触动了,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课堂成了交流平台,在思想碰撞中,学生们的思路渐渐明晰,感触渐渐深刻,我鼓励他们争取出“彩”:视角要新,情感要真,表达要活,这次习作指导逐步把学生们的视野引向开阔,引向飞跃。

2.指点迷津——送上及时的帮助。学生有了具体的写作材料,思路也清晰了,依旧会遇到阻隔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帮扶一把,但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只是个别疑难,最好使用悄悄话的方式与学生交谈,保护他们的隐私和自尊。而那些则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可以扩大交流范围,进行大组讨论,让更多学生受益。这样,习作才能成为学生的“心情果园”。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对话中有点评的快乐

习作评价,不是给个分数或等第,更要注意通过多种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自己本次习作的得失,促使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增强写作动力,让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

1.津津乐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作文点评的主体。每次作文后,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受,说说自己认为写的最得意的地方,读一读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这样,课堂就会充满微笑,点评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水平就会提高。

2.仁者见仁。尽管说习作是一种个性表达,必须给予尊重,但对于典型问题不妨来一次“公审”——出示文章(或片段),让所有学生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哪些地方写的精彩传神、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想给出什么建议……只有仁者见仁,才会智慧迭出。

3.再次烹饪。好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一篇习作真正完成应是在学生进行二次修改之后。我习惯地将第二次修改称之为“再次烹饪”。二次修改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再聊一聊:说说哪些地方做了什么调整,自己有什么感觉和收获。这样,修改也就有了情致,就会成为一种快意的享受。

篇5:高二对话作文

那一天风吹散了乌云,阳光照样进了我们的心灵,我第一次去到了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的占地面积比普通的公园大了许多倍,这是我第一次与大自然亲近地交流。我走进公园,映入眼帘的是高大耸立的树木,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地上是斑驳的光点。我缓缓走近一棵有着深远历史的树木。那棵树木的枝干上经历了风霜雨雪月,我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树干,粗糙的感觉使我内心晃动。我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棵树木的枝干,上面有着一个鸟巢。

这时一阵风突然吹过,树叶沙沙地响动,我不知道是想起了什么,只想着眼泪不要往下流。我继续向前走着,脚踩着柔软的小草,小草抚摸着我的双脚,似乎是要让我驻足观望。我缓缓地蹲下来,仔细端详着一颗小草,心里默默地问小草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只见蚂蚁忙碌的身影,或许这是最好的答案!

我继续向前走着。我头不停地晃动,看着四周,不愿意错过任何一处的风景。渐渐地,绿色变得越来越少了,白色却变得越来越多了。这时,父母叫住我,该返回了。我不愿意,我想知道前面是什么!我仍继续向前走着,只见一幢幢高楼耸立在前方。尘世的喧嚣渐渐得漫过了森林的安静与静谧。我走到森林公园的边缘,我远眺前方,我又时不时回头望望。这时风吹过我的发梢,我明白,但是我不得不这么去做。这时我见我父母在我的前方等着我,我俯下身子,捡了一片落叶,便匆匆忙忙地离开了……

在回去时,我内心不停地思考着今天的这次旅行。以前随处可见的树木,在今天却变得这么的罕见,那粗壮的树干,在面对齿轮时,变得那么脆弱。为文明还是为自然?我不知道。正当我犹豫的时候,突然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亦是经济也是文明!突然,那一棵棵高大耸立的大树,渐渐的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在喧嚣的城市中,多了一点儿绿色,多了一点儿静谧。在黄沙满天飞的沙漠中,多了一点儿生机!

篇6:高二对话作文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普通的家庭。贝多芬从小就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这使他从4岁开始就不得不接受父亲近乎严酷的音乐训练。贝多芬,是否你曾在你幼时因鞭子的伤痕而躲在破旧琴房哭泣呢?

17岁时,贝多芬的母亲去世了,他早早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但是至少有音乐陪伴着他,作他精神的依靠,所以对于生活,他充满了希望与信心。后来他离开故乡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贝多芬,你当时一定对未来充满无尽的遐想与憧憬吧?

后来,他遇到了第一位令他动心的女子朱丽埃塔,他为她创作了《月光奏鸣曲》,以为两个人可以依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可是她最后却离他而去了。贝多芬,当你再听到你写给她的音乐时,你会心痛吗?

原本以为生活的苦难都结束了,可是第一段感情破碎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听力正一点一点的下降,他听不到音乐了,当他知道自己的耳聋已无法治愈时,他崩溃了,甚至写下遗嘱,想结束自己毫无意义的生命。贝多芬,当你写遗嘱时,一定觉得上帝待你不公平吧?

幸运的是,后来他并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世界不给他欢乐,但他却希望给世界带来欢乐,于是他先后创作一系列传世作品,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贝多芬,你说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思想的一种语言,那么《命运交响曲》正是你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内心表白吧?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壮丽宏伟,惊心动魂,每每听到,都会然人感受到他对自由、欢乐之声的热切追求以及永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意志。我想正是因为命运的苦难才造就了一部部传世的音乐作品。

篇7:高二对话作文

绿色,你是人类宝贵的风景,人类不可以缺少你。人类制造汽车,让汽车喷射出来的尾气污染了美丽的大自然。现在,人们一直在抱怨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多的灰尘,这么多的噪音。其实,这些全部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绿色,现在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可是人类还是没有完全的做到,继续的砍树,做为自己的财富来源。但是,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不只是减少了绿色,还是害了自己。树木高大有粗犷,把他砍断了,不就意味着万一洪水来临了,没有一个阻挡。砍树容易,种树难。砍一棵树三下五除二就可以砍下棵树,但是,想要种一棵树,又要浇水施肥,一年才能长成一棵大树。而且,种的树还不一定有有砍的树多。那样更显示出绿色的宝贵。

绿色分和多种“墨绿!”,“深绿!”,“翠绿!”,“草绿!”,“嫩绿!”……“绿色对人类的好处也有很多”“氧气!”,“水土保持!”,“美化!”,“调节气温!”,“动物生存!” “对人们的眼睛有好处”……可是人们常常也只是这么说,根本不会去这么做。在有些人们的严重,绿色算什么?什么都不是,情愿拿绿色去换取金钱。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绿色全部成为了金钱,那么,没有绿色的世界,就是人们所说的世界末日。

篇8:对话,让作文回归生活

那怎样才能让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呢?

语文教学的目的, 说到底, 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语文课程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话”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写作, 其实也是对话, 写作教学理应也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也完全可以用“对话”的理念来思考、研究写作教学, 建构“对话型写作教学”, 从而使写作及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解决脱离生活的弊病, 真正回归生活, 实现作文的个性化回归。

一、让对话激发写作动机 (需要)

很多语文教师早就认识到作文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 必须引导他们说真话抒真情, 但往往只在命题上下工夫、出点子, 其结果收效甚微。例如《向老师说几句悄悄话》、《一件悔恨的往事》、《春游随感》等, 学生拿到这些似乎贴近生活的题目后, 并不愿意把心中的“悄悄话”向老师说出来, 把真正悔恨的往事写出来, 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抒写出来, 充塞在文章中的, 仍然是我们看惯了的、千人一面的公式化的套话、假话、空话。我以为, 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因而导致个性化缺失的原因, 主要并不在于命题上不愿、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及其体验展示出来, 其根本原因在于写作动机存在问题。

写作的动机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学习的需要” (提高写作能力) , 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应试的需要” (提高应试成绩) 。而我们写作教学的目的, 不也是这两个方面吗?为了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以往往往只注重学生习作言语的内容和形式, 如内容是否正确无误, 文体是否合乎规范, 等等, 至于所写的是否是真话、心里话, 不管不顾。为了提高应试成绩, 我们重视的只是学生的所写“入格”、“入套”, 模式、套子重于一切, 高于一切。在这样的动机下, 学生作文脱离生活, 是很自然的。“舍弟江南殁, 家兄塞北亡”, 其实作者的弟弟还活得好好的, 而且他也根本没有“家兄”, 但是一看这两句写得平仄协调、对仗工整, 便视作佳作———这是封建时代以八股取士所传下来的笑话, 其实在现在的写作教学中, 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流水……写文章不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 而就是生活本身。”只有当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时, 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如果我们仅仅从命题等形式上考虑, 就不能真正实现与生活的结合, 就不可能从学生的外部生活之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生活之流中去, 本来是“心学”的作文仍然可能沦为“公式”学、“标准”学、“套版”学, 等而下之, 甚至是“瞒骗”学。

在对话型教学中, 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 是组织学生的对话活动, 从中相机给予指导、帮助。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 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 激发学生对话的热切愿望。当学生已经不是把作文看成是一种“作业”, 而是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对话需要”, 就能改变应付性的、程式化的甚至是虚假的表述, 写出一个“真”来, 写出独有的个性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训练写作的人只需平心静气问问自己: (一) 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 不但不阻遏他们, 并且多方诱导他们, 使他们尽量拿出来? (二) 平时出给他们作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总而言之, 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 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 (三) 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 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 第439页)

通观以前的写作教学, 我们在前两条上似乎已经做了许多努力, 《童年生活回忆》、《记暑假里一件最有趣的事》、《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校园拾趣》、《××, 我想对你说》等, 这些命题算是“切近他们的生活”的了, 也的确很“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 指导时也“多方诱导他们”, 但效果还是欠佳, 学生还是不能“尽量拿出来”, 还是写不出“立诚”的真文来。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感觉到作文是“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 只是把它看作是不得不做的老师布置的令人讨厌的事。通过对话, 我们要激发起他们源于生活中的对话的动机和需要, 使写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自由自觉的活动。

二、让对话走进习作指导

语文教学对话最困难的, 也许就是培养学生作为对话者的自我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 往往会在书本、权威、教师面前消解殆尽, 与顽固地守住自我相比, 轻易地取消自我对学生来说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的倾向。写作教学同样如此。在惯常使用的“习作指导”面前, 在教师一大套文章作法、写作技巧、注意事项、习作要求等的“指导”下, 学生已经全然没有了“我要写”的动机, 没有了“要写我”的勇气, 已经不愿、不想 (或不敢) 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唯恐因此而暴露自己的幼稚、无知, 唯恐因此而不符合写作要求, 唯恐因此而得不到高分。他们的作文, 就成了按照教师的套路而完成的“填空”, 无话找话, 说着空话、套话。

对话意识, 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作文指导, 教师一改“教师爷”的面目, 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与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面对同一个话题, 我们想说些什么, 该如何正确表述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情感和体验。这样, 学生感到他们在与教师平等地交流, 他们正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参与他们的生活, 同时实现自我, 从而真正体验到写作活动本身的快乐, 因而乐此不疲, 甚至不能自已。

在对话中, 教师要及时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 准确估计生活中的哪个方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精神活动, 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从而激发学生对话 (写作) 的热切愿望, 引导他们写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我。

我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看“韩剧”, 是“哈韩”一族。面对这种现象, 我们该如何引导呢?为此, 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从韩剧中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谈谈他们为什么喜欢看韩剧, 韩剧有哪些地方值得大陆的电视剧借鉴。对于这个话题, 学生非常感兴趣, 剧情内容、演员选择、音乐服装等方面讲得头头是道, 一点也不存在“语言的痛苦”。经过交流, 再要求学生诉诸文字, 把想法写出来, 学生落笔成文, 《我为大陆电视剧把把脉》、《真情, 韩剧不变的主题》、《包装, 不仅仅是外在的》等好文章让人为之赞赏, 同时也让我看到, 只要老师留心学生的精神生活, 找准“突破口”, 学生还是愿意倾诉的。

三、让对话走进学生的写作实践

为了应试, 我们热衷于所谓“保险文”, 内容有统一的标准, 形式有统一的标准, 甚至思路也有统一的标准, 学生作文有如机器生产“标准件”。叶圣陶先生早在1979年为《作文报》创刊所写的题词中就提出作文要“说自己的话”, 而标准化的“保险文”只会使学生患上“失语症”, 只会使学生丢失独有个性。要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回归, 我们必须放弃“保险文”, 提倡“放胆文”, 使写作成为学生自由自主的对话活动。

提倡自由自主地写作, 不是自由化地写作, 而是指在题材、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多给学生一点自由, 少加一点限制;多一点自由空间, 少一点条条框框。我班有一位学生, 每次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胡编乱造、十分虚假, 但与他交谈却发现, 他每次作文的内容竟都是真实的, 甚至包括有一次作文写到的对某位女同学的暗恋也是真实的。但在写作中, 按照老师教给的“套路”, 每篇文章总要有个程式化的开头、结尾, 中间部分总要来个“夹叙夹议”, 总要写自己在老师 (或家长) 、同学的帮助下取得进步。于是, 本是来自生活的真实内容, 却给人虚假的感觉, 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化。后来, 在我的鼓励下, 这位学生的作文一改以前“公式化”的倾向, 从内容、形式到语言, 都充满个性色彩。

自由自主的“放胆文”的最佳形式是日记 (周记) 、随笔。日记是自由自在地与自我对话, 让反思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对话;随笔, 即随心所欲地纵笔为文, 不受话题、文体、篇幅等的限制, 写什么、怎么写都可以, 是一种十分理想的与外界、与自我对话的方式。

提倡写“放胆文”, 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写作放弃指导和引领;反对“标准化”, 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要标准。我们以为, 这种指导, 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用写作的条条框框、用固定的标准去限制学生, 而是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中, 在互相学习、启发中去感悟作文应当怎么写、不应当怎么写, 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对话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博采众长中不断提高自己。

四、让对话走进习作讲评与评语

习作讲评时, 应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评方式, 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对话式合作讲评方式。每次讲评, 我一般是选取三、四篇有代表性的习作, 采用三个层面的对话。 (1) 习作者朗读并介绍自己的习作, 对自己的习作作出自我评价。 (2) 教师、学生之间展开对话, 对同伴的习作作出评价及修改建议。 (3) 习作者自己与自己对话:吸收同伴的意见, 对自己的习作做出修改。其他未交流的学生, 也从刚才的对话中得到启发, 对自己的习作做出相应的修改。通过这种方式, 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参与意识。所有评价必须经过自我反省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对话环节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省。

改革传统的作文评语的写法, 变以往作文评语那种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 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对话交流。教师的评语学生可以同意, 可以持不同意见, 甚至可以全盘推翻, 要给学生说话的权利,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一位学生写《母亲的手》一文修改了两次, 我分别给出了以下的三条评语: (第一条) 母亲的手, 像紧握风筝的线, 母亲的手, 传递的是慈母牵挂的心、无尽的爱, 你曾经仔细观察过母亲的手吗?你能用细致生动的描写再现母亲手的特点吗? (第二条) 你已经学会从小角度来反映主题, 也学会将记叙和描写巧妙结合, 为什么不试着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为你的作文添彩呢?经过两次修改, 第三次把作文交给我时, 他在本子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 我比较了我的作文, 我觉得修改后生动了很多, 而且我描写妈妈的手历经沧桑那一段是我最得意的, 写得让我很动容, 我真的体会到妈妈的不易。最后, 我在他的定稿上写了四句话:素手抽针冷, 线短情义长, 儿若怜母意, 劳苦亦甘甜。后来, 这位学生在他的另一篇作文中, 引用了这四句话, 我想, 这个评语一定让他深有感触。

交流式的评语, 摆脱了以往高高在上的说教, 更加易于让学生交流, 并且让学生重视对作文的修改, 真正发挥评语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生活, 脱离了生活, 写作就无从谈起。”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本源。所以, 教师如果能将“对话型写作教学”落实到写作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让对话渗透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 鼓励和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 那么, 学生作文回归生活, 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摘要:当今学生作文存在个性化缺失的问题, 教师应通过“对话型写作教学”, 使写作及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解决脱离生活的弊病, 真正回归生活。

关键词:对话教学,写作,生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篇9:对话2009年高考作文

问:2009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作为关心高考作文的学者,您认为今年哪些高考作文题目出得好?好在哪里?

孙绍振:要评价高考作文题的得失,首先得把评价的标准弄清楚。要弄清楚标准,就要抓住命题的基本矛盾,否则就是任意地说些空话,例如,让学生有话可说啊,贴近生活啊,激发真情实感啊等。这些说法,也许没有什么错误,不着边际,不但没有实际的效用,反而引起混乱。高考作文的目的是检测考生语文素养。这大概没有任何争议。怎么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顺利的发挥呢?却有个认识的过程。

在基础教育改革之前。实行的是命题作文。为什么要改掉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学生的素质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那时的命题,不但是给出题目,而且是规定了主题。命题与主题的统一,就使得命题在观念上,很是僵化,在结构上很封闭。例如1997年的“感受坚强”,就明确地规定了主题。对于大量学生来说,是强迫说谎。当然,大家都按同样一个主题做文章,不是更有可比性吗?不是更有利于公平评分吗?然而,确立定自己主题是为文的关键,取消了这个,就等于让学生讲别人的、流行的、现成套话。这里有两点一定要明确,第一,在面临生活的挑战之时,不能指望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在不言而喻的流行观念面前,能不能拿出自己的主见,提出不同于他人的主张来,这是素质化、个性化教育的战略目标;第二,如何在纷纭的现象面前,提练出自己的主题,进行独立的立论,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这正是为文的基本修养。在命题中同时提供主题的封闭模式,遭到批判以后,无主题的开放式命题,就应运而生。1998年全国性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石破天惊,不含倾向性的命题,开辟了开放性命题的新阶段。此后,所谓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形式虽然不同,其主题开放的精神,让考生自行确立主题是一致的。从那以后,开放性命题蔚然成风,福建的十个古典文学形象和名人(孔夫子、苏东坡、曹操、薛宝钗、鲁迅等)的命题,北京的“北京的符号”,上海的“跨过这道‘坎’”等等可作为代表。当然,开放性不管多么优越,也不是绝对的,它和一定的限定性是联系在一起的。绝对的开放性,在题目上不加任何限制,一来可能导致考前宿构,二来上千万考卷,没有任何相关性,缺乏现成的可比性,不利于评分。

这几年命题的起伏变化,基本上就是在开放性限定性之间。过度开放和过度限定的倾向的极端至今仍然存在。但是,比较具有欺骗性的是某种“伪开放”的题目。这表现在一些材料作文上,表面是价值中立、开放,但是实际上,隐含着道德价值的封闭。例如有一年的全国题,说的是一个青年在渡船上,身背七个包袱,超重,影响船只安全,乃将“诚信”包袱丢弃。从命题的显性结构来说,命题只要求评述,并未提供任何答案。可是诚信的道德价值具有社会共识性质,开放性完全被消解。这种伪开放的命题,可以说是我国道德狭隘而又泛化的怪胎。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怪胎,在四面八方的讨伐声中,越来越失去了市场。一般地说,我们目前已经达到一种水平,那就是把命题作为一个问题来提出。所有好的命题,不管是单纯的判断,还是对立的概念,都隐含着超越字面意义的更为深邃的内涵,富于想像的空间和智慧的潜在量。例如,2009年江西卷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题,矛盾就很鲜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抢掠,一方面是堂而皇之的市场拍卖。其情感和智性的激发性是很强的。全国2卷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妈妈买袜子,暴露了他色盲的小故事,陕西卷小动物学游泳而引发的故事,都是具体的、个别的,但是,蕴含着普遍的意味。这些题目,可以说,都达到了这几年平均水平。当然,这样的命题,也有并不很理想的一面,主要是明显缺乏新意,和前几年一般得到认可的许多题目,似曾相识。比较有新意的是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表面上是一个单纯的句子,没有显在的矛盾线索。但是,其中有三个层次的意味,第一,人是没有翅膀的,只有动物才有,而这里所谓翅膀,又不是动物的;第二,翅膀是具体可感的,而这里的翅膀是“隐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第三,这超越了生理功能的翅膀,过渡为隐喻的、精神性的自由飞翔的象征。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好处也在于关键词语里有双重的内涵:第一,作为下肢的动作,“踮”,是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超越平时脚板着地的高度;第二,“踮”,不是为了达到生理上的提高,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精神上的高度,或者暗示超越平常的努力,以实现某种人生的追求。湖北卷的“站在——门口”关键词“门口”和“踮”一样,具有多层次的内涵。首先,门口具有象征意义;其次,门口具有开端的意思;再次,开端是可知的,与开端相联系的未来却是不可知的;最后,这个不可知隐含着登上新高度和遭遇风险的可能。单单在“门口”的第一层次上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上发挥,只能达到一般的水准,可能是缺乏竞争力的。所有这些题目的好处在于,既没有提供主题,又把主题的确定和发挥限定在一定范围里,这就是开放性和限定性的自然的统一。有些题目,表面上缺乏限定性,似乎带着泛开放的性质。如福建的“这也是一种……”。粗粗一看,好像不管什么都可以填进去,从成功到失败,从爱到仇,从理想到空想,适应性过分宽广。以致于给某些中学语文教师造成错觉,以为缺乏难度,好像是中考的题目。但是,其间隐藏着一个“也”字,提示了关键的限定。第一,这一种隐含着另一种;第二,和另一种相比较,是前提;第三,另一种,是已经得到认可的,而这一种是容易被忽略的,因而要特别强调的。

问: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遭到了质疑,比如有些省的作文题“诚信和善良”,您对此怎么看?

孙绍振:这种题型和前面所说的伪开放命题相反,是一种“泛开放”命题。“泛开放”,不但表现为缺乏限定性,而且缺乏想像的空间和联想的深度。给人一种浮泛,甚至肤浅的感觉。题面没有任何潜在意味以激发联想,诱导发挥。这是开放性脱离了限定性的表现。开放性和限定性统一在关键词上,或者是两相对立的,或者是单纯词包含着多层次的分析空间。而“诚信和善良”,首先,在价值上,是同类的,同属肯定性的范畴。其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形不成思考的递进的阶梯。一般地说,为了启发考生深化主题,题往往提供某些感性情节或者意象,作为现成的跳板,而这里,却只有两个干巴巴、光秃秃的概念。应该说,这是命题者思想懒惰的表现。今年高考作文题和这种命题相似的还有“全民读书月”和“品味时尚”。尤其是“品味时尚”,从指导思想上看,暴露出来的问题比较严重:本来“时尚”在社会舆论中,就有种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更是争议纷纭。而“品味”,则把考生的思路强制性地限定在肯定的方向上。这就完全背离了开放性的原则。从原则上来说,这和以前的高考作文题“感受坚强”没有什么区别。

问:您觉得理想的高考作文题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孙绍振: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已经回答了,归结起来说,就是“开放性与限定性的统一”。但光是做到了这一点,是不是就很理想呢?不一定。具体来说,像全国2卷,从道尔顿色盲引出他对此生理现象在学术上作出贡献这样的题目,单纯从开放性限定这样的原则来衡量,应该说,是取得了某种平衡的。但具体分析起来,遵循题目的命意,文章却不能不是比较肤浅的。因为命题所提供的情节,其原因和结果,是直接线性的,是很片面的,很经不起反思的。色盲,从生理机能来说,是一种局限,一种毛病。命题说,道尔顿作出医学发现,他成功的唯一条件,就是他是色盲。而实际上,绝大多数色盲者,在这方面无所作为。道尔顿成功,除了色盲以外,还有更多重要的条件,命题强调了这个故事的励志性的、情感性的赞赏方面,抹煞了对这个问题的反思,也就是分析。例如,道尔顿的时代和社会因素,他的学术环境,他个人的不懈努力等。这种单线因果的思维,不仅表现在个别命题之中,实际上是许多命题的普遍的模式。如浙江卷的以歌写文:“绿叶对根的情谊”,把根和叶的关系强制性的单一化了;安徽卷的“生活给我智慧”,都是单向的情绪性强化,而不是理性地分析复杂的因素。这种倾向,还隐藏在比较优秀的命题中,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踮起脚尖”的命题,其深层意旨,就是强化情感性的,也就是美化的,诗化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付出的代价必然就是理性的分析、批判和反思的缺席:有了隐形的翅膀,踮起了脚尖,说的还只是人的主观志向、愿望方面,仍然很难突破人本身的局限。也许,有些读者觉得,这样说有点吹毛求疵。其实,这里隐藏着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教育理念的一个特点,一个优点,同时也是一个局限。只要把我们的命题和欧美的高考作文命题稍稍比较一下,问题就昭然若揭了。请看美国西北大学的作文题目:

A. 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论点。

B. 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

C. 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法国大学的题目:

A. 人们是否可以不受折磨而满足欲望?

B. 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1

这样的题目,如果成为我们的高考题,我相信大多数高中生是要抓瞎的。这种抓瞎,很难说是由于我们高中生的水平低下造成的。更多的原因,是不是应该从欧美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我们的差异中去寻找?他们不像我们那么着重情感价值,或者说审美的诗意,相反,他们总是超越情感,提出理性问题,让学生面临两难的选择,迫使考生对之进行分析和批判。当然,也很难说他们的思维模式就绝对优越,同样,也很难说我们的审美诗化命题就没有他们可以参考的地方。请看一个英国人的说法:

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第一个高考,作文的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咋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要被要求做此类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肯定不是这样。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北京的考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去年四川地震中类似的“颂歌”的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我想,现在是英国效仿中国设立全国作文竞赛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时候了。但我还要说一句,求知是件愉快的事,我将永远不会参加此类考试。2

但是,反过来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西方的高考命题中,吸取

其中理性的、批判性的思维特长呢?毕竟,情感和理性,审美情感和理性批判,对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两者不可或缺。

如果说,对于西方来说,漠视诗意,把诗意的浪漫看成是愚蠢,是一种局限,那么,对我们来说,考题中对理性批判和反思的忽视,也是严重局限。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理想的高考作文题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把开放性和限制性结合起来,二,把抒情的诗意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今年的作文命题可以有更为深刻的分析。例如,江西卷以法国巴黎拍卖从圆明园抢劫去的铜鼠首为话题。这个题目本来是很容易归结到情感的抒发上去的。但命题者却旗帜鲜明地要求写成议论文。这个做法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但对于我们目前高考作文过度偏重于审美抒情的潮流来说,这种规定不能不给人振聋发聩的感觉。在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中,这是第一次规定只能做议论文。也许有些人士会瞠目诧异,觉得太过粗暴。其实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新加坡的高考作文从来就是只能写议论文,把记叙和抒情排除在外。

问:在高考作文命题的背后,您对高考作文命题者的素质有什么建议?

孙绍振:曾有几年,高考命题不但从模式上,而且从题面和题干的结构上有许多创造和突破,说明我们队伍的素质有了提高。但是这几年的命题水平却有些徘徊不前,甚至在某些省份几乎就是倒退。这说明什么呢?在作出突破的时候,并没有达到理论上的自觉,多少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倾向。理论上的盲目,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原有的命题队伍,包括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一些专家,知识结构陈旧,满足于狭隘的经验,缺乏足够的前沿学科储备和智能,不能站在中西命题模式比较的高度,从战略和战术上进行高瞻远瞩的规划。第二个原因,则是一些多多少少具有西方教育学历的人士,学得了某些据说是最前沿教育学理,但他们有三大局限:第一,在观念上把学习西方误解为追随西方,把西方某些教育观念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完全背离了西方学术最根本的精神,那就是绝不把权威当成偶象,而是当作对手(rival)。最好的学习,是告终和挑战。第二,他们的思想路线有根本的错误:不是用中国的实践作为检验西方“真理”的标准,而是把西方“真理”当作检验中国实践的标准。这就造成了非常可笑的“钦差大臣”满天飞的乱象。第三,他们缺乏把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原创概括力,也就是缺乏第一手的抽象能力,连对西方话语和范畴作第二手的衍生创造力都谈不上。除了引用西方某一流派的语录,挟洋自重以外,对于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矛盾,都没有感觉。就以高考命题这样牵动家家户户的问题,他们基本上是瞎子和聋子。要知道,西方的高考和中国的高考存在极大的不同。首先,他们没有独生子女,没有望子成龙的全民性关注;其次,他们没有那么严重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再次,他们的作文考核以随笔(essay)为主的形式和中国通行的散文(prose)模式,有着理性思维和审美情感的基本原则的差异。这三点,尤其是第三点,在这些只懂得洋教条的人士的心理图式(scheme)以外。教条主义者和狭隘经验主义者,虽然矛盾很大,但是,他们在作文观念上,沉溺于什么“真情实感”“贴近生活”等,却息息相通。

如果我以上所说,没有太大的偏颇,那么命题者面临的就是两大任务。第一,知识结构更新,第二,智能水准的提高。不言而喻,这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也许要耗费不止一代人的时间。

1兰心:[国外高考作文题一瞥],羊城晚报2009年,6月16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二对话作文】相关文章:

家庭对话作文05-22

对话作文精选05-26

对话作文精选07-31

写对话作文04-20

中考作文对话04-25

与苏轼对话作文04-07

英语作文对话形式07-26

与杜甫对话作文04-11

人鼠对话作文04-13

和恐龙对话作文04-19

上一篇:14年安徽大学大学语文考试重点下一篇:低头族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