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师生对话作文

2024-04-07

一场师生对话作文(精选6篇)

篇1:一场师生对话作文

一天,景春兴冲冲地找到孟子,一开口,就问孟子:“先生,像公孙衍、张仪这种人,他们一发怒,天下的诸侯都害怕。他们情绪平和,在家呆着,天下就太平无事,难道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孟子很生气:“他们怎么算是大丈夫呢?你难道没有学过礼吗?”听老师这么一说,景春一下子蔫了。

孟子继续说道:“男子成年行加冠礼,父亲训导他,告诉他该怎么做。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结婚后,一定要恭敬、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做生活的准则。”

景春是个聪明人,他听出了孟子是在讽刺公孙衍和张仪,只知道顺从帝王依附帝王不敢违背帝王的意志,像女子一般。

“那怎样才算是大丈夫呢?”景春有些迷茫。

孟子义正词严地说:“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实现理想的时候,和老百姓一起踏着正道前行,实现不了理想的时候,就独自行走在这条路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景春若有所悟:“这样看来,真正称得上大丈夫的,老师您算一个,以前的孔子也算一个,老子、墨子大概也算吧。”

孟子轻轻点了点头。

篇2:一场师生对话作文

上传: 肖俊婷

更新时间:2012-5-28 22:29:28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师生对话应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方式。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学的意义

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教学对师生双方都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1、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学生在毫无生机的氛围中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至于厌倦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师生对话式教学则营造了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为教学过程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任,能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就这一观点与老师、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对话中感受中国的文化韵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乐事,是一件可以自己掌控的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追求固定、统一,追求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制,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对话教学则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同一问题而得出的不同结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师生对话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等得到尊重,从而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而民主的氛围是创造力形成的沃土。

3、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跟他人交往沟通,只有这样人才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生存、立足。师生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过程本身是一个交往过程,作为学生为了能更好地跟老师对话,体会老师的感情和观点,首先必须认真做好

听话者,认真倾听;其次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用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老师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4、师生对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跟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思维方式和出乎意料的答案,使教师在交流中扩大知识面,获得新的经验、信息,使教师修正、完善自身的观点,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炼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时,在语文课堂的师生对话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需要教师在知识储蓄上有更多的准备。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样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语文师生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对话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语文阅读 教学中产生了对师生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一)问答式对话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论的内涵,由于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谈话”和“说话”,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不假思索立刻举手。然后教师指名回答,再补充讲解,再提问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范进中举》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这篇课文作者是谁? 生:吴敬梓

师:吴敬梓是哪个地方的人? 生:安徽全椒人

师: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 生:清代

师:吴敬梓的出生年月是什么? 教学的展开全部围绕问题进行,教学的推进过程就是问答的延续过程。问题回答完了,对话也就宣告结束。这是典型的一问一答的“浅对话”,而且常常是无疑而问,或者是简单地向学生再现“是什么”等显性知识。这种问答式对话,缺少视界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也缺乏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二)强制性对话

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分析阅读文本,拟定对话思路,预设若干对话陷阱,在教学过程中以强制的方式请学生做出回答。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定的思路一步步走向老师的结论。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这种以预设的答案硬拽学生入“彀”的对话,失去了对话的平等性和独立性,是教师独霸式的对话。

(三)脱离文本的对话

与文本对话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是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最重要的形式。各种对话的着力点应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发现意义,实现自我的精神建构。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老师就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的老师一味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甚至任由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或无关痛痒地无谓争辩。

例:某教师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个学生问:“„邹忌修八尺有余‟中„八尺‟是多高?”这位老师马上说:“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于是,一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置文本于不顾,严重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主题。这种缺失文本的对话,是一种“空对话”。阅读教学既然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过程,就不能仅有学生的发言,而教师和文本却话语缺失。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无限和万能的,它理应受到作者、作品的制约。从以上种种误区来看,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相当普遍。语文教学要产生真正对话还需要再向前走一步。针对当前语文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反思与剖析,廓清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并探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策略,以达到正本清源,促进教学之目的,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方法

(一)充分预设

在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对话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科学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因此要提升对话的质量,智慧的教师还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1、预设学生的“疑问”

教学片断:(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生:“„兴,百姓苦‟,国家兴盛,百姓怎么也苦呢?”

师:我给大家讲一组数据。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四、五十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但是不到一百年时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又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土。就这样宫殿毁了又毁,百姓建了又建。……

老师在这个环节积极理答,彰显深厚的教学功力。我想,教师之所以能泰然处之,是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不但全面深刻地解读了文本,而且认真“备了学生”,预设学生的“未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对他们的疑问作了很好的预设。

教师的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教师在每一堂备课中都要考虑和参考一些相关的教学材料,比如:到网上进行理论知识的查询、在教学参考书中吸取不同的教学建议和方法等、翻阅一些相关书籍、有时借鉴别人的教学备课等等,在备课中预设一些教师认为适合学生的问题和环节。

2、预设学生的“答案”

教学片断:(宗璞《紫藤萝瀑布》)

师:有人说,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也是可以的,你觉得可以吗? 生1:可以。师:为什么?

生1:因为既然是精灵嘛,头发想必就是彩色的。而且在微风的吹拂下,也是动态的。

生2:不对。头发不会从上往下动,只会左右飘散,而紫藤萝花是从上往下的。而且头发很没有气势,显得小家子气。

师:分析得不错,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绺”这个词,字典上解释,“绺”: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从这我们知道“一绺”让人联想到得是物的长,而没有宽的感觉,而紫藤萝不仅长而且宽,把紫藤萝比喻成树精灵的一绺儿长发不太恰当。

针对“你觉得可以吗”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学生的“答案”会有肯定否定两种,课前从字典上查到“绺”字的意思,抓住“绺”字,智慧理答,引导学生从形态上分析”紫藤萝“不能喻以”一绺儿长发”。我们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常为他们在课上与学生巧妙的对话折服。这种境界是我们的课堂梦寐以求的。我想,这些看如信手拈来的潇洒背后是一遍遍地学习教材、研究学生、揣摩教法支撑着的。长期的研究积累了课感,才会有课堂上高质量的师生对话。

(二)善于倾听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认为,倾听学生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练习。那么要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对老师来说就是要准确地接住孩子的“发言”,这一素质的基础就是学会倾听。倾听,听懂学生的心是老师的特殊本领。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只有善于倾听,才真正有可能实现与学生的有效对话。由于诸种原因,面对一个新的文本,学生的理解有时是不到位的,甚至是比较肤浅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智慧,认真倾听学生比较肤浅的见解,了解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间对话鼓励学生进行完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事物的关键,说到点子上来。教学片断:(《桥之美》)师:你认为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几乎所有的学生立刻说是“桥”,教师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课文理解是不到位,需要引导。)师:那么,文中提到哪些桥呢?

生:(再读课文后):江南水乡的桥、威尼斯的桥、赵州桥、乌镇小河上的桥…… 师:作者是为了介绍这些桥吗?

生:(思考讨论后):不是,作者提到这些桥式为了说什么样的桥美。师:那么,课文的说明对象是—— 生:(齐)桥之美!

面对《桥之美》一文,学生初读后,比较肤浅的认为说明对象是“桥”,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进行了启发式的师生对话,鼓励学生进行完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抓住事物的关键,说到点子上来。

(三)巧用追问

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通过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一些问题。追问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说,追问是纵向深人式的,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教学片断:(杜甫《石壕吏》》)

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幽咽”是什么意思?

生:压抑的哭,哽咽。

师:为什么不敢大声哭?谁在哭?为什么?

生:不敢大声哭是因为官吏的粗暴。

生:儿媳妇在哭。丈夫战死、婆婆又被捉,儿媳忍不住地哭。

生:老头子在哭。偷偷回到家的老头子,看到老伴已经被抓走,想想将来的生死也不可知,忍不住为老伴的命运为全家的遭遇而哭。

生:老妇人在哭。想到连自己这样一个年迈体衰的老太太官吏也不放过,想到家人,老妇人也不能不哭。

生:小孙子在哭。

师:还有可能谁在哭?(生沉默,老师追问启发)在这个事件中,就这一个抓人的官吏吗?官吏抓人就抓这一家吗?

生:还有可能是其他人家的大人孩子在哭。因为,在安史之乱中,遭难的应该不仅仅是老太太一家。

生:我认为诗人也在哭。杜甫目睹这一切又无能为力,诗人的心在因百姓的痛苦而幽咽。

师:为平定安史之乱,朝廷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老妇人一家只是一个代表——三男应征,两儿战死,家人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昼夜难安。最终老妇自请应役,一方面是老妇为保老翁、儿媳,迫于无奈,一方面从官吏连老人也抓,可见当时壮丁已抓尽,家家户户“室中更无人”。而此夜,官府依然蛮横抓人,再次遭难的又何止老妇一家?因此,此处的“泣幽咽”不仅是儿媳为丈夫出征、婆婆被抓而低声哭泣,还有千千万万个失去丈夫、失去婆婆公公的儿媳,失去儿子、失去媳妇的老人,失去父母、失去爷爷奶奶的孩子在低声哭泣……诗人一路走来,他看到了太多苦难。正如那个同学所说:诗人的心也忍不住为这一家人,为战争中遭难的千家万户、为广大的苦难的百姓而哭泣。

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往往喜欢直奔中心,没有真正的感受。我们老师也都希望学生能切中要害,然而更多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追问。学生在教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逐渐明晰。这种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课文,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篇3:让作文评语成为师生心灵的对话

在传统的作文评语中, 我们常常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像圣者那样, 喋喋不休地评点作文选材是否新颖、立意是否巧妙、中心是否突出, 如此“指点江山”后, 还要像能工巧匠那样斧正习作的篇章结构, 再提出一些鼓励性的建议, 最后还需“贴”上永远只能代表自己评价的“分数”, 全套流程方可告一段落。但是, 学生却总是不那么领情, 大部分学生每次仅看完分数, 就把作文本往抽屉里一塞, 对老师辛苦写出的评语, 指点的不足, 几乎无人浏览。

当问及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时, 他们总是说:“作文太难写了, 再努力也得不了高分;老师不是说这里不好, 就是说那里不行;有时自己觉得挺满意的作文, 老师还挑出不少毛病……”长此以往, 作文就成为学生的最“怕”。

其实学生费尽心力去写作文, 是希望老师能给他有正面评价, 在指出优点及错误的同时, 都期望在评语中看到老师对自己进步的肯定。那么, 对学生作文究竟应该如何评价, 这评语该怎样去写, 就成为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对此, 我在自己教学实践中, 尝试着将对话引入评语, 让评语从教师的特权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与教师的心灵交流。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作法。

每次学生完成作文之后, 我都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对这次作文的评价:你认为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写得好, 好在哪里, 这样的作文该得多少分。一位学生写道:“老师, 我觉得我写水果的味道时写得很好。‘顿时, 甜滋滋的果汁一下子甜到了我的心里’写出了我吃水果时的感觉, 我想得一百分。”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写得好, 就想得一百分, 按照惯例是根本不可能的, 甚至连这种想法都使人觉得可笑。但我在阅读完他的作品时, 从那稚嫩的语言中感觉到他确实是用心在写作文, 是在努力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 书写自己的思想”, 这种“个体生命宣示”的情感涌动, 是多么难得!我们教育说到底是“人的教育”, 是一种“人的精神培植”, 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面对这样一个积极向上, 好学自信的学生, 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虽然这位学生的作文存在许多问题, 如:文章的结构不够紧凑, 有些语句不通顺, 错别字还有不少。但这仅仅是一个个刚刚开始学着表达自己思想的孩子, 他是有理由出错的。对此, 我在评语中回答道:“这句话写得真是棒极了, 因为你是在用心去写自己吃西瓜时的真实感受, 可以得满分, 如果少一些其他的错误, 老师会更高兴的!”在评语后面, 我画了一个大大的百分。到第二次作文交上来的时候, 我看到的是一篇字迹工整, 语句通顺的好作文, 虽然还有一些问题, 但是我已经看出了他的努力, 看到了他的成功。试想, 当时要是按照所谓的惯例去批改评判, “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出作文中的种种问题, 能得到努力写好作文的心态吗?

通过以上事例, 我认识到我们应该以一种学生乐意的方式让他们认识错误, 进而自觉地去改正错误。所以, 我们要蹲下来, 怀揣一颗平常心, 与学生真诚面对,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 要从尊重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在写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想象、抒发真实情感。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中提出师生间对话, 这里的对话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 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在写作中,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应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珍视学生的感受, 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学习。因此, 每一次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 我都会努力做到以鼓励的语言, 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用期待的口吻, 指出学生的潜力, 点明未来的发展目标;用朋友式的友好, 与学生娓娓而谈, 如面对面般亲切对话;用体会式的词句, 谈自己对作文的理解并委婉含蓄的指出问题所在, 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评判好坏。从而有效地保护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作文心境。

在“心灵对话式”的评语过程中, 教师评价的角色不再是“教练”或“裁判”, 而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与“欣赏者”, 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 满怀爱心地注视他成长。在承认每个学生价值的前提下, 通过尊重、关心、激励, 唤醒学生智慧潜能,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让师生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敞开心扉, 进行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相信这样的评语会使学生深爱着作文, 能促使他们把内心最深的感悟、最真挚的情感诉之于笔端, 从而得到更大程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

[2][英]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 晓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篇4:来一场时空对话

跟随Roger Vivier先生的步伐,眼前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诉说着品牌的皇家风范,独特的设计和优雅奢华收获了众多忠实粉丝,其中不乏 Jacqueline Kennedy(杰奎琳·肯尼迪)、Grace Kelly(葛丽丝·凯利)等名媛。大量追溯品牌发展的历史轨迹,向世人展示品牌如何从精致的制鞋手工艺品牌发展成为如今拥有国际视野的巴黎奢华配饰品牌。每款古董鞋履都来之不易,1945年Roger Vivier先生是使用透明塑料制作鞋履的第一位设计师。1953年Roger Vivier先生作为设计师与Chri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奥)合作创建鞋履系列。1953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委托Vivier先生设计鞋履以匹配她高贵的身份,她的加冕鞋正是 Roger Vivier镶嵌着红宝石的金色小山羊皮凉鞋。而“球形跟 ”的诞生,则是Roger Vivier先生为玛琳·黛德丽特别打造。1954 年的“Stilleto”细高跟、延续到1959 年设计的“Choc”内弯跟,进而在 1963 年推出的 “Virgule”逗号跟,皆堪称时尚界标杆式的作品,获得了全球时髦女性的青睐。

饰品,尤其是鞋子,是衣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2002 年 Bruno Frisoni——担任创意总监以来,不断为品牌标志性的风格注入了新鲜元素, 保留了品牌原有的成熟和与众不同,集现代、实用、优雅于一身。Bruno Frisoni 曾在一次对话中说道 : “ Roger Vivier先生是引导我的灵魂人物;一直以来,我都会从我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作品,同时保留他其中蕴含的哲学。”品牌大使 Ines de la Fressange (伊内丝·德拉弗拉桑热)则是 Roger Vivier 深邃魅力的代言人。作为巴黎人的缪斯女神,她优雅随性的风格、锐意进取的态度与品牌希望展现的摩登与自由的气质匹配。

在这次与Bruno的对话中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一个品牌最重要的是它现在能为人们带来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追寻历史。你可以说他商业、你可以说他现实,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活在当下。

iLOOK:最开始你的理想是服装设计,是什么使你改变理想,发现女性的脚部曲线是比身体曲线更性感的?

Bruno:是的,一开始我的热情是在服装设计上,而且认为服装中间表达着许多时尚信息,身体有肢体语言,人们用时装装饰身体。我认为鞋子这类装饰品应该与时装相关联,你可以呼应时装的风格,也可以利用反差对比,就看你想达到怎样的效果了。我喜欢从别处借鉴一些想法,用合适的方式将其利用起来,这样的创作就会很有意思,也会更加出人意料。最重要的就是轮廓的剪裁,之后是和谐性,然后就是曲线。由于两只鞋子不一样,曲线也有所不同,所以你必须要处理好这些因素,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中国人其实一直很注重鞋子,过去人们甚至改造自己的脚,那时的鞋子也很有型,在那个时候也是一种风尚。这其实是将人的身体部分理想化的表现。

iLOOK:我觉得你是非常健谈的人,每次见你都和别人有交流不完的话。所以你是非常喜欢社交的人,还是在这之中去获得不同的灵感?

Bruno:我相信社交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你必须要和别人产生联系,像是你生活在北京、上海、巴黎、纽约、伦敦这样的大城市里,是无可避免的。这其实也是一种好奇心的表现,你必须要对生活保持好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清楚认识自己的想法和位置,也了解别人为什么这样穿,为什么开这种车,这些交流就是生活本身。

iLOOK:说到这里,你认为生活和设计的关系又是什么?

Bruno:我觉得这两件事情不是必然相关的。如果设计是你所追求的东西,它才是与生活相关的。如果不是,比如你去博物馆,里面有很多美妙的东西,却因有些太美了让人觉得不可接近。记得一句话:“如果设计的东西没有人穿,那说明这不是好的设计。”毕竟我不是在为博物馆做设计,因此我觉得设计是应该与生活相关的。

iLOOK:你曾说过因为“迷恋”才会使用,才会被人记住。你重拾球形跟、逗号跟的想法,也是这样的原因?

Bruno:我有自己同名的品牌,完全是我个人的风格。但当我身为Roger Vivier的创意总监,就不能再完全考虑个人了。你要竭尽所能,发挥新的创意,做出改变,但同时也要结合品牌的历史,符合品牌的形象。一定不要害怕重新演绎、改变、更新一个品牌。当我决定重新使用这些创意时,我对鞋的高度做了很大改变,设计了新的款式,与之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然它还保留着细高跟、钻石球等经典元素,但外表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但这些经典元素和新设计是相关的,是恰逢其时的。

iLOOK:我身边有很多人穿Roger Vivier,但也许年轻的她们对于品牌的历史并不够了解。

Bruno:我作为设计师的身份在这个问题上的角度可能会有些不一样,我觉得一个品牌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带来什么。Roger Vivier先生差不多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设计作品,1998年离世,在50至70年代是他事业的巅峰期。关于这段历史我们确实有很多可以讲的。但今天最重要的是,当你推开我们的门,你是否喜欢我们现在的设计和产品。这时候才会考虑去了解品牌的历史,你可以到博物馆和资料馆找到品牌完整的历史资料。但我不认为一个品牌起到的作用是去教育人们什么东西。

nlc202309012038

iLOOK:你对这次展览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Bruno:其实这一切都是时机的把握,当我们重新打造这个品牌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名字。现在,人们已经很清楚这个品牌的风格了。我们在巴黎的展览室印了一些书,让人们可以更深入了解Roger Viviver的历史,从而也能意识到我们今天的设计与历史的关联。比如我在Roger Vivier所做的作品,有的看起来和经典不太一样,但轮廓和设计的灵感还是来源于品牌的历史和经典作品。如今,我们的品牌形象已经确立,个性也十分鲜明,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不管是复古,还是更街头穿着。我试图给Roger Vivier一个新的形象,但是其精神内核还是Roger Vivier。现在人们很清楚自己来Roger Vivier是想要看到什么样的风格, 我们有着悠久的品牌历史,我们现在就是要重新演绎这些经典,让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iLOOK:曾经一段的采访中,一位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年轻设计师说过如今的设计上很难有完全全新的设计,几乎所有的造型都已经被使用过了,所以导致现在的设计更多是关于新型面料与材质的变化。你觉得鞋子的设计也是一样吗?

Bruno:首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确实有很多新的设计是源于新材料的出现。拿鞋子举例,逗号跟的设计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有一种新的风潮叫“铝合金”,这是当时NASA实验中出来的新材料。这是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设计,因为新材料给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但这并不是说那些看起来很新的设计之前都是不存在的。你看服装,还有古董,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现在依然每天有新的设计出来,这并不是要我们凭空创造之前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回顾一下历史,一些历史名胜在哪里矗立了几千年,但是同样是建筑,我们今天依旧有许多完全不一样的形式,今天的设计完全是新的。技术确实会带来一些变化,但是同样的东西,五十年前和今天的设计已经完全不同了。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服装也在变化,我可能没法举出特别好的例子,但我觉得总是有新的设计、新的事情可以做。

iLOOK:那么2016全新春夏系列设计灵感是什么?

Bruno:我想用一个词叫“跨时代”,我们将与各个年代的人产生关联,尤其是年青一代,因为他们会把你和其他年代的人也联系起来。对我来说,确立Roger Vivier的品牌形象,让人们明确了解我们在做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是把一些街头元素融入我们设计的最佳时机,这些元素已经很成熟了。比如说球鞋,你可能在运动时才会穿一双球鞋,但现在球鞋非常时尚,也成为人们的日常穿着,你在工作的时候也会穿。对于Roger Vivier来说,我们想要打造一个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也使用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一些男性化的线条,我希望看到的是,当你来我们这里选择了Roger Vivier,离开的时候你感觉自己是独特的,或许不是最前卫的,但却是最适合的。

iLOOK:你觉得Roger Vivier的鞋子是否适合所有女性?

Bruno:我并不觉得我们的鞋子适合所有人,任何一个品牌都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对我个人来说,我可能永远不会穿Chanel。虽然我很喜欢这个品牌,只是不适合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你想适合每个人,那就只能去迎合主流,放弃自己的个性。只要有个性,就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当然我希望越来越多人喜欢个性的Roger Vivier。

iLOOK:你在北京能得到什么灵感?

Bruno:你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中国,我两次在往返北京机场的路上,有着同样的感觉。这里的风景,你所看到的东西,那种薄雾所造成的视觉效果,你所看的远山……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之前所看到的中国水墨画,并不是画家的想象,而是他们真实看到的东西。这是非常独特的,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

篇5:师生搞笑对话

一日她对我说:语文老师低头讲课,第一排桌子全湿了;语文老师抬头讲课,第二排桌子就全湿了。

我当场晕倒。

你以为我想吗?每次上完课都喉咙痛,痛心啊!

地理老师质问小明:为什么没有完成世界地图的描绘作业?小明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回答:我怕我画的地图会改变世界。

小明,顺带把外蒙古和库页岛收回来!

为考英语四级,大家都赶紧拼命学英语,一些笔记都不得不在其他专业课上做。

某日,历史老师发现台下一生忙得不亦乐乎,心中诧异,遂走下讲台,悄悄到他身边查看。

该生忙了一阵,觉得气氛不对,猛抬头,见老师正笑嘻嘻地对他说:“你觉得你用英语做笔记比用汉语记得快?”

老师你看到一个history就以为我在记历史么?其实我是在做阅读理解啊!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惶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成语。

恰巧,某学生正在呼呼大睡。

老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老师说:“这便是惊惶失措。

”接着,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

这时老师说:“这便是不知所云,请坐!”这位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坐了下来。

老师又说:“这便是如释重负。

”等老师走上讲台,那同学又趴下睡觉。

老师猛一转身,指着他说:“这便是一如既往。”

篇6:师生心灵的对话的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对话,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真诚的对话师生间会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早上学生来到学校时,兴致是很高的,在师生见面问好时,教师要精神饱满,和蔼可亲,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二、上课时间的对话,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你今天作业做的真快。”“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三、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

四、校外偶遇时的对话,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上一篇:院周会会议纪要下一篇:袁纯清729讲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