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2024-05-04

朝鲜战争(精选十篇)

朝鲜战争 篇1

朝鲜半岛位于东亚地区, 其向南延伸从欧亚大陆到太平洋共1100公里, 东临日本海, 西接黄海, 朝鲜海峡连接这两片海域。半岛内有清津、元山、仁川等港口。朝鲜半岛是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一座桥梁, 根据麦金德的理论, 这是陆权国家进攻海权国家的通道, 也是海权国家入侵陆权国家的通道。斯皮克曼将这一类型的地区称之为“边缘地带”, 他认为掌握这些地区也就成为欧亚大陆上的强国, 也就可以成为挑战美国的有利对手。

在朝鲜半岛的周边, 主要有中俄日三个大国, 二战后随着美国占领日本, 美国成为特殊邻国。中俄是大陆国家, 日美是海洋国家, 朝鲜半岛便成为几个大国的利益交汇处, 围绕着陆权与海权的争夺发生过多次战争。历史上, 日本多次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向亚欧大陆扩张, 但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1894年, 日本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击败清朝, 开始逐步吞并朝鲜, 此时沙俄也开始染指朝鲜半岛, 此后, 日军又击败半岛上的俄军, 至此, 日本单独占领朝鲜半岛, 并以此为基地逐步向中国的东北扩张, 最终成为大陆强国。由此可见, 历史事实验证了麦金德的理论:朝鲜半岛实质上起到了一个支点的作用, 海权国家试图以此为支点向亚欧大陆侵略, 陆权国家则试图利用这个通道向海洋扩张, 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就是借助朝鲜半岛成为东亚的霸权国。

二、朝鲜战争爆发的地缘因素

1. 苏联试图获得太平洋出海口和港口

如果要分析朝鲜对于苏联安全上的意义, 就要首先从苏联的地缘政治特征说起, 因为“从根本上决定国家外交和军事事务模式的独特政治文化源于独特的民族历史经验, 而民族历史经验又是有独特的民族地理条件的”1苏俄的对外政策具有相当强的延续性, 而这种延续性又与其地理特征有紧密的关系, 其地缘政治特征就是沿着出海口的方向进行扩张。

从历史渊源来看, 俄国发源于欧洲内陆, 麦金德称之为在“林中立国”, 2森林之外便是广阔的平原地带,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俄国处于被侵略的常态, 东方的游牧民族和拿破仑、希特勒先后侵略俄国, 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形成的反作用力便是对外扩张, 这也符合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国家”的扩张, 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 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 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3从16世纪开始, 俄国就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行动, 目标是夺取出海口和不冻港。此后由于日俄战争的战败, 沙俄被迫止步于朝鲜半岛。

由此可见, 俄国的地缘政治特征就是沿着出海口方向进行扩张, 目标就是夺取港口。继承了俄国衣钵的苏联也沿袭了这一特点, 将此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指导方针。二战结束后, 苏联决定借朝鲜半岛取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1946年, 苏联外交部提出建议:“在缔结四大国对朝鲜实行托管条件的协定时, 按照联合国宪章82款的规定, 釜山、清津、济州岛和仁川必须规定为进行分配的战略地区......它们必须处于由苏联政府实施的特殊军事控制之下。”4然而, 由于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苏联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长铁路和旅顺港, 同时美苏又有三八线的约定, 所以苏联放弃了上述要求。因此, 对于朝鲜, 苏联无意卷入美苏战争的风险推进朝鲜半岛的统一。1949年9月24日的联共 (布) 中央政治局上, 斯大林坚决地拒绝了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的建议。5在苏联的压力下, 北朝鲜领导人放弃发动统一战争的打算。

但不到半年的时间, 苏联的对朝政策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0年1月30日, 斯大林复电平壤, 明确表示愿意协助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6随后, 在苏联的积极策划下, 朝鲜战争爆发。结合当时的史料,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与新中国希望收回旅顺、大连和中东路的主权有关, 所以当苏联在1月30日收到中方的主权要求时, 斯大林才会立即复电平壤。虽然斯大林是不甘心放弃在华利益的, 从他对中方条约文本草案的恼怒中便可发现, 7但是在冷战已经全面爆发的背景下, 苏联必须拉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以对抗西方, 这使得苏联的远东利益不得不屈从于其世界战略利益,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 苏联只能根据中方的文本放弃了中长路、旅顺和大连, 以此作为中苏结成军事同盟的条件。8最终, 苏联丧失了在远东的出海口。

自此, 朝鲜在苏联远东战略的重要性开始大为提升, 因为最理想的替代品正是处于朝鲜半岛中南部的元山、仁川、釜山等港口。即使战争不顺利, 对苏联依然是有利的, 因为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会迫使中国要求苏联军队暂时留驻旅顺、大连, 而根据中苏协定关于允许苏联军队使用中长路的秘密备忘录, 一旦出现战争或者紧张局势, 苏联军队有权使用中长路, 9果然, 中国不得不开放中长铁路, 并请求苏联留驻旅顺基地。1952年中苏签订互换照会, 中国请求苏联延长旅顺港的使用期, (10) 由此可见, 苏联策划朝鲜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2. 美国的“全面遏制战略”

二战结束后, 美国对苏政策处于调整阶段, 美国政府内部对苏的认识与态度并不是十分一致。1947年, 美国前驻苏大使乔治·凯南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 认为:“苏联是一个热衷扩张的国家, 这种扩张只有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才会接受现实, 美国对苏联的扩张能够采取的唯一的政策就是遏制。”这一政策要“在俄国人露出侵害世界和平与稳定迹象的每一个点上, 使用不可更改的反击力量”。 (11) 杜鲁门政府接受了凯南的论述, 他的思想成为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基础, 1950年4月,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第68号文件指出:“要进行除战争以外的所有手段去围堵苏联的扩张。”NSC68特别强调利用军事力量进行遏制, 阻止共产主义的威胁蔓延, 以免发生“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因此, 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决心依据遏制战略回应苏联的扩张行为。

事实上, 乔治·凯南的思想十分符合斯皮尔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斯皮尔曼在“边缘地带”理论中认为:“如果在欧亚大陆的周围建立起新的工业力量及交通中心, 那么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将比大陆心脏更为重要”。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 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 谁支配欧亚大陆, 谁就能决定世界命运。”苏联作为一个陆权国家, 海上力量得到发展的话, 势必将有实力挑战作为海权国家的美国, 这显然是美国无法接受的。

3. 战争的实质和结局

朝鲜战争可以说是“海权国”与“陆权国”围绕着“边缘地带”的较量, 作为陆权国家的苏联在失去通向太平洋的旅顺、大连港和中长路后, 试图借助北朝鲜通过武力统一朝鲜半岛, 获得南部地区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作为海权国家的美国意识到苏联的意图, 所以不惜采用军事手段阻止苏朝的行为, 并且击败了朝鲜军队。最终, 苏联虽然未能获得南部的出海口和港口, 但也如愿以偿地维持了在旅顺的驻军以及继续使用中长路的权力, 而美国也成功阻止了苏联向海上的扩张, 避免其对“海上霸权”构成威胁。

注释

1 (11) 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 (3) 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 (4) (5) (9) 沈志华.朝鲜战争与中国出兵朝鲜[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4 (6) 沈志华.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J].二十一世纪, 2000 (2) .

5 (7) (8) 沈志华.冷战的转型:中苏同盟建立与远东格局的变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3.

读《朝鲜战争》有感 篇2

现在经常听老一辈们将朝鲜战争的故事是,总是能听到几个字“北纬三十八度线”,这条线就是分割整个朝鲜半岛的交界线。谁也没有想到,这条关系民族利益的线,竟然是一个美军官随意画的,这条线画的毫无军事作用,这条线穿过了朝鲜4条大江,一百多座高山,横劈十余个村庄,使得美军吃了这条线不少的亏。

朝鲜半岛被分成了金日成统帅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由美国傀儡使唤的由李承晚统治的大韩民国。

两国成立后,北朝鲜(就是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人民辛勤劳动,北朝鲜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南朝鲜就大不相同了,整个国家混乱不堪,经济衰败,整个李承晚政府在美国佬的经济支持下,才勉强维持国家经济秩序。

一天晚上,一场大战争爆发了,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借助苏制坦克,和胜过韩国的大量枪支快速前进,李承晚政府大楼一片混乱,电话铃声到处响,可见朝鲜人民军对南朝鲜的打击有多大,朝鲜人民军乘胜追击,连续攻下了开城,板门店等军事要塞。韩国国内更是一片鸡飞狗跳,到处都是从前线撤下来的美国大兵,和南朝鲜志愿军的败兵,城内各大街道都挤满了人。这时,美国方面当然也好不了,南朝鲜是他们的走狗,一旦南朝鲜被共产主义北朝鲜攻占,美国的东亚手柄就会失去,失去对东亚仅有的一点控制,使得苏联更加强大。于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紧急在五角大楼召开会议,最后,打算进行政治调停

。然而,战争贩子麦克阿瑟却不乐意了,公开侮辱总统,最后由于某种原因,决定,由麦克阿瑟这位远东总执行官担任将军,统领整个美国远东军,直接干涉朝韩问题。

南朝鲜的土地一大片一大片的被朝鲜人民军吞噬,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那是一个夜晚,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集团军进入了南朝鲜仁川港,登陆了。就在这时,我国向北朝鲜实施无偿援助,当晚大批中国志愿军进入朝鲜领土,由彭德怀直接领导。北朝鲜人民军在美国强大数倍的军队的镇压下,在美国超级武器的攻击下,渐渐衰落了。我国志愿军却整装待发,准备战斗,前方的战士热血横撒,后方的人民众志成城。最后,美帝国主义没有打倒我们伟大马克思主义论,和共产主义国家,只好被迫签订合约,朝鲜半岛被分成了两半。正如周恩来总理说的:“任何国家要与我们共产主义的亚洲六万万人民作斗争,我们亚洲人民必将拿起刀枪,血拼到底,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俄文档案解密朝鲜战争 篇3

斯大林的目的

俄文档案显示,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斯大林支持了金日成在至多27天内夺取南朝鲜的计划。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发起进攻。应美国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当天就朝鲜战争问题开会,苏联第一副外长葛罗米柯请求斯大林给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下达参加安理会会议的指示,以便对联合国的决议投否决票。但是,斯大林断然拒绝,他亲自向葛罗米柯口述给马立克不得参加安理会会议的指示。安理会以九票赞成通过了谴责朝鲜的决议。6月27日,在苏联代表再次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批准了使用国际武装力量抵抗朝鲜军队的决定,15个国家参加了对朝鲜的反击,赞同使用武力的国家多达53个。

斯大林为何如此抉择?他对自己的伙伴解释时说,“让我们假设一下,中国为了朝鲜的自由和自己的独立而加入这场战斗,美国政府在远东的泥潭里陷得更深……很有可能,这场冲突将使美国背上沉重的包袱。其次,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短期内美国将没有能力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三次世界大战有可能被推到无限遥远的未来。这又将为我们赢得巩固欧洲的社会主义必需的时间。还有一个事实我没有提到呢,即美国和中国的冲突将会给整个远东地区带来一场革命。从世界均势的观点来看,这一切是不是对我们有利呢?绝对是的。”

毛泽东的试探

毛泽东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年,就已经从朝鲜代表那里知道了这个计划。但是,斯大林要金日成向毛泽东保密,没有告诉毛泽东想知道的一切。

联合国军队出兵朝鲜之后,很快扭转了朝鲜战场局势。1950年10月1日,麦克阿瑟要求朝鲜军队立即无条件投降。当天,斯大林让中国派遣军队与美军作战。此前,金日成还没有要求中国军事干预,他甚至不认为有必要向中方通报战事进程,他倾向于仅仅求助于斯大林。到9月29日,他们依然把希望寄托在斯大林身上,恳求他直接干预。对此,斯大林暴躁地答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国军队进入朝鲜,他建议朝鲜领导人尽快同中国人磋商。到这个时候,金日成才要求毛泽东给予军事援助。

10月2日,毛泽东通过罗申大使致电斯大林,称中国将暂不出兵。当天,他又发出电报,称“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以此,毛泽东希望“探一探”斯大林口风。4日下午,毛泽东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大部分领导人都反对出兵。这时毛泽东收到斯大林的绝密电报,斯大林表示:“我当然考虑到了……这个可能性,即:尽管美国还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但出于威望的考虑,仍会被拖进一场大规模战争;而这又会把中国拖进战争,进而把与中国签署了互助条约因而对中国承担了义务的苏联也拉进这场战争。我们应当害怕这个前景吗?我认为,不应当害怕,因为我们的力量加在一起比美国和英国强大,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没有值得一提的军事力量。德国算个例外,但目前它没有能力给美国以任何援助。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就让战争现在爆发吧,而不是几年后爆发。因为几年后日本军国主义将会复活并成为美国的盟国,届时美国和日本将会拥有李承晚统治的整个朝鲜作为其在亚洲大陆的桥头堡。”

停战的动因

10月5日,毛泽东再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他让坚决主张出兵的彭德怀发言,使得与会者通过了斯大林需要的决定。他还派周恩来和林彪与斯大林会谈,请求空中支援。但是,斯大林不同意,他只是答应,在两个月到两个半月后出动飞机。10月12日,毛泽东再次通知斯大林,无法出兵朝鲜。然而,13日,毛泽东通知罗申大使,还是要向朝鲜通知提供军事援助。

随着战争进行,总数达100万的中国军队伤亡巨大。毛泽东于1951年春季、夏季开始不断地提出,战争使中国经济困难,希望退出战争。但斯大林不允许。

毛泽东在1951年11月14日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写道:今年因为抗美援朝的关系,中国政府的全年预算已较1950年预算增加了60%;而总预算中的32%均直接用于朝鲜战场,苏联政府给我们提供的军事贷款尚未计算在内。但是,斯大林仍然不允许中方退出战争。直到1953年斯大林死去之后,中国才征得了苏联领导人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等人的同意,加速停战谈判。7月27日上午10点,以朝鲜和中国代表为一方,联合国军司令部为另一方,双方签署了停火协议。

(据《老年生活报》张弘/文)

朝鲜战争后的美国财政状况 篇4

一朝鲜战争后美国国防开支、财政收支、国债发行情况趋势分析

1.美国的国防支出。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国防开支都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0%以上, 占同期GDP的总额也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在美苏争霸及越南战争的大背景下, 前期国防开支稳定保持在40%以上, 占同期GDP的7%-10%, 后期由于美国深陷越战沼泽, 力不从心, 美国实行战略收缩, 国防开支占GDP和财政开支的比重基本上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军费占GDP的比重降至5%左右, 平均占同期财政支出的28%左右, 1974年国防开支又出现了正增长。自朝鲜战争结束后, 美国的国防预算支出的绝对数额呈现出一种急剧增长的趋势, 但国防支出占GDP和联邦财政支出的比例在长期内逐渐减少。自80年代起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左右。

20世纪80年代, 里根政府上台后, 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大搞军备竞赛, 因而开始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在1979-1983年间, 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军费增长, 直到1989年, 始终保持军费正增长态势, 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6%之间, 占财政支出的23%左右。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后, 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时期, 基本以发展经济为主, 因而军费基本呈削减趋势, 但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8年的科索沃战争使美国军费支出又有所增长, 但增长幅度并不大。整个90年代国防开支占财政支出的19%左右, 每年的国防开支占GDP的3%—5%之间。但小布什政府上台后, 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这两场反恐战争, 又使美国军费开始大幅度上涨, 2002—2004年, 连续三年军费开支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美国为了维持在伊拉克战争中取得的胜利, 美国的国防开支仍然大幅增加。截止2010年底, 因国防开支增加而引起的财政赤字累计超过12940亿美元, 占当时美国GDP的8.9%。

2.朝鲜战争后美国的财政赤字。20世纪60—70年代前期年间, 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美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较快, 后期由于战争的结束财政赤字又趋于减少。在里根总统的任期内, 由于和苏联大搞军备竞赛, 财政赤字总体上大幅度增加, 从1979年的410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210亿美元, 后期由于军备竞赛的缓和, 财政赤字又下降到1500亿美元左右。90年代前期发生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又迫使平均财政赤字高达2500亿美元, 特别是1992年激增到2900亿美元。小布什执政期间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不但使克林顿政府留下的财政盈余消耗殆尽而且在2008年财政赤字达到了4550亿美元, 2002—2004年财政赤字增速分别达到了139.24%和9.26%。2009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二战以来最高水平, 总额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 比2008财年增加9620亿美元。

3.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国债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国债总额变化, 1970-2009年期间美国国债总额急剧增加, 从1970年的370, 918, 706, 949.93美元激增到2009年的11, 375, 626, 420, 309.60美元, 增幅为2966.87%。1953—1981年国债约占GDP的的35%左右。里根和老布什总统执政期间, 美国国债总额对GDP百分比持续增加, 特别是1990年左右突破了60%, 1993—1997年期间达到了65%左右。小布什和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国债总额又继续激增,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 由于发动了两场战争, 加上遇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走上了滥发货币、滥用全球铸币权之路, 进一步加速了债务危机, 国债相对GDP的百分比上升至84.2%。此外, 在2009年国债总额约占GDP的90%左右, 2013年第一季度, 美国国债则攀升至16.771万亿美, 为历史新高。

4.国防开支、财政赤字和国债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防开支、财政赤字和国债总额三者是密切相关的, 并且总体上基本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因为根据上文的分析显示国防开支在财政支出中占有很大比例, 国防开支过多是诱发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政府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通常会增发国债, 这又会导致国债总额的激增。在朝鲜战争之后, 美国经历了越南战争、苏美冷战、中东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几个阶段, 在此期间除了中东战争, 美国相应的军费支出都大幅度增加, 而同期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总额也相应的大幅度增加。

二、美国历届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

1.艾森豪威尔时期:现代共和党主义 (1954-1961) 。艾森豪威尔提出了传统经济学的保守主义政策, 试图改变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的发展趋势。但是自1956财政年度开始, 随着军备竞赛和公共开支趋于扩大, 再加上物价上涨、国债利息支付、反危机以及外援的影响, 联邦开支逐年上升。到艾森豪威尔任期结束时, 联邦收支除1956、1957和1960财政年度略有盈余外, 均以赤字告终, 8年开支总和比杜鲁门政府增加1820亿美元。此外, 从1958年开始, 艾森豪威尔不得不放弃把国债维持在2750亿美元法定限额以下的企图, 3次要求国会提高国债限额。到1960年联邦实际债务已达2863亿美元。所以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大部分财政年度里, 实际上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

2.肯尼迪—约翰逊时期:“新边疆”和“伟大社会” (1962-1969)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 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经济。肯尼迪推行的“新边疆”和约翰逊推行的“伟大社会”政策都使得美国的财政赤字增加, 而且在60年代中期以后, 约翰逊政府使侵越战争不断升级, 同苏联的军备竞赛加剧, 庞大的政府开支使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3.尼克松—卡特时期:石油危机和“滞涨” (1970-1980) 。尼克松上台正值美国在越南陷于困境之时, 而解决越南问题又需调整同苏联, 特别是同中国的关系。因此, 尼克松在第一任内把主要精力用于外交方面。同时尼克松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1971年他宣布实行“新的经济政策”, 用行政的力量解决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三大问题。但收效甚微, 国内通货膨胀依旧呈上升态势。1973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 造成油价飞涨。由于这次“石油危机”, 给美国造成了长时间的“滞涨”状态。

卡特上台后, 面临经济滞胀所带来的众多问题。为减少失业, 1977年政府拨款60亿美元用于地方建设, 拨款79亿美元举办公益服务事业, 同时对企业实行减税, 以鼓励它们多雇工。通货膨胀的问题更严重, 1977年的膨胀率为7%, 1978年升为9.6%。美元不断贬值。卡特政府采取紧急措施, 将贴现率提到9.5%的新记录;紧缩信用, 减少信贷资金;回笼美元, 减少货币流通量。而在卡特任期内, 美国“滞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4.里根时期:应对滞胀的里根经济学 (1981-1988) 。里根经济学主张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压缩政府开支, 实行预算平衡。其实践效应则因军事、利息、福利和社保等方面的开支刚性而无法缩减, 结果仍然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距离预算平衡目标越来越远, 联邦债务扩大, 并沦为净债务国。在税制改革方面, 先后两次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并伴有其他各种税收优惠。

5.克林顿时期:财政重建 (1993-2001) 。在财政支出上“减中有增”:联邦政府一方面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 裁减人员;另一方面压缩行政开支, 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在减少财政支出总额、主要是减少行政性开支的同时, 克林顿政府增加了旨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力量的“资本性支出”, 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等等。这些支出项目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 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

6.布什—奥巴马时期 (2001年至今) :重振里根经济学。在小布什重振里根经济学的同时, 美国的财政状况也发生了迅速的恶化, 从预算盈余骤变为赤字。2002年赤字一下子就高达159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美国政府赤字可能将一路攀升到GDP的6%, 即重新回到里根时代的赤字水平。从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来看,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一方面大规模减税, 另一方面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其中, 减税扩支的财政政策是布什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为保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布什政府的货币政策由紧缩到宽松, 收放自如;奥巴马的主张基本延续布什政府的政策, 即政府应对经济进行干预, 缓和贫富矛盾, 保持经济增长。

作文 读《朝鲜战争》有感 篇5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们追求和平,可是战争却每一天都在发生,小到同学之间的分歧,邻居间的争吵;大到将一亿人送入天堂的二战,这也包括一九五零年在世界最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朝鲜爆发的战争,主角就是中国和美国。

在朝鲜战争中,中朝以一百一十万人打败了联军一百二十万超级大军。说到朝鲜战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士兵。志愿军虽然衣着简陋,饥肠辘辘,但就是这样,他们往往能够穿着单衣,在大雪地中埋伏数天,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能够冒着无数飞机大炮穿过死亡屏障,用胸膛将手榴弹顶进敌人的枪口;能够在大冰河上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正因为他们,三年后,战争终于停止在了它发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愿军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时刻支援他们:

在前线,朝鲜人民顶着炮火为志愿军送食物,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拿起斧头,木棒,甚至菜刀冲向联军,保卫祖国;在祖国的东北,无数人民,志愿军家属在家里做炒面,支援志愿军。志愿军四十二军就是从我们齐齐哈尔出发的,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他们的队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军,这样才体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忘的,是战争的最后时刻。停战谈判结束,距最后时刻两小时前,一个士兵冒着炮火将停战的消息送往前线,一个个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刚把消息送到就牺牲了,仅差两小时。最后两小时,双方把所有的弹药尽力打出,证明自己的强大,好像又发生了一场大战。停战的那一刻终于来了,那是成千上万人民以及军队一直盼望的事,没想到一盼就是三年。那一刻,没有一丝动静,一种奇特的寂静后,双方他探了头,让后一起欢呼,庆祝,赠送礼品,他们之间拼过命,有分歧,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是啊,谁喜欢战争?其实在朝鲜战争中,谁也没有获胜,双方都因为这场战争让无数家庭破碎,让无数人留下伤疤,谁都不想要战争,但战争却一定要发生,我在上学期写了首诗,叫《战争》,我把它写在这里:

有的人喜欢它,有的人憎恨他,读后感《作文 读《朝鲜战争》有感》。

有的认为了强大,不断地制造它。

有的人为了和平,不断地抵制它。

它的名字叫“战争”。

这里,没有胜利。

多少孩子为它哭泣,多少家庭因它破碎,多上梦想被它毁灭,多少奇迹被它摧毁,多少大厦被它碾平,多少多少都被它吞噬。

古往今来,战争太多。

可是:

没有战争,哪有大秦天下?

没有战争,哪有开元盛世?

没有战争,哪有强大的美国?

没有战争,哪有伟大的中国?

没有战争,哪有今天的生活?

没有战争,哪有和平?

战争的气味使人厌烦,芳草的气息让人向往。

战争的孩子饥肠辘辘

和平的孩子丰衣足食。

战争的利益让人贪婪,和平的世界更加美好!

大人们说:“我要战争!”

孩子们说:“我要和平!”

战争是好?

战争是坏?

无法给它义。

对于我来说:

我爱和平!

长大以后,我一要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才能有美好的人间。到现在为止,叙利亚问题还没有解决,美国的军队,还在世界各地“捣乱”,各种核武器还在秘密研发,来往的船只还在忍受海盗的劫持。虽然战争的利益像一座金山,但不要忘记,金山是无数人的生命堆积成的,生命越多,金山才会越高。我们更不要忘记五星红旗就是无数解放军战士用鲜血染成的,我们不要让它,让中国在染上鲜血。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这是七十亿地球人共同的心愿!

美国老兵眼中的“朝鲜战争” 篇6

“我原以为所有一切都已渐渐平息”,居住在洛杉矶的朝鲜战争功勋老兵所罗门·杰姆森说,“但是忽然又听说他们在发射导弹了。”

这样的消息让参加60年前那场战争的老兵百感交集,他们感到愤怒、可笑、麻木、失望或者害怕。

“我就纳闷了,他们难道真的强大到让我们惧怕他们攻击美国西海岸的程度了?”退伍老兵洛·巴尔多夫说,他曾经是朝鲜战场上的一位炮兵报靶兵。“每次我读到朝鲜叫嚣不统一半岛誓不罢休的新闻,我都会有这种感觉。”

84岁的巴尔多夫已经退休,居住在宾夕法尼亚费内尔顿市。60年过去了,挑起战争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他自问:“60年前我们拼了命想解决的问题,60年后还在继续?”

“想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还得回到那个地方再打一仗,这让我很愤怒。”他说。

大多数朝鲜战争老兵并不特别担心会发生战争;他们觉得这只是朝鲜为引起国际关注的又一次闹腾;更何况朝鲜也不会自不量力到逼美国动武。

“这只是宣传需要,并不让我担心,”田纳西州克利夫兰的比尔·诺伍德说。朝鲜战争的时候他是步兵,在战俘营度过了两年时间。

一个乱发脾气的领导人正是让杰姆森最担心的。还有前海军陆战队上校沃伦·魏德汉,他在朝鲜战争中转战了几乎整个朝鲜半岛。他说:“战争不一定是由于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引起的,最怕的是边界隔着铁丝网擦枪走火,进而引爆全面战争。士兵们会干出一些蠢事。”

所有老兵都不否认这种可能:唯一比“所有人都忘却的战争”更糟糕的,就是一场“永无尽头的战争”。

“像眼镜蛇一样发动突然袭击”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埋下了战争的种子。朝鲜半岛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接收。半岛南端由美军控制,北部由苏联占领。由于美苏双方无法在半岛选举上达成一致,这两个二战盟友将这个国家以三八线为界一分为二。

苏联希望看到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统一的朝鲜半岛。而对美国这一方来说,即使是当时美国人自己,都不确定朝鲜半岛局势的最终走向。

1947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认为不值得为韩国一战。两年之后,麦克阿瑟将军在自己描绘的太平洋防线中也没将韩国纳入其中。1950年初,美国国务卿迪恩·艾奇逊曾表示“有关国家”在受到侵略时,要有独自承担防御的准备,至少在受侵略初期美国是不会提供帮助的。

与此同时,朝韩双方在这段时间都屡次宣布要统一半岛,若有需要将不惜诉诸武力。但是朝鲜军队人数是韩国的两倍,更有经验,装备也更为精良。

1950年,朝鲜巡逻士兵经常越过三八线。3月份,美国中央情报局预计朝鲜会在6月发动侵略。而就在3月25日,朝鲜的凌厉攻势就开始了,用麦克阿瑟的话说:“朝鲜像眼镜蛇一样发动突然袭击”。

朝鲜的军队铺天盖地地压倒了他们的南部对手,杜鲁门政府觉得武力干预的时间到了。此前不久,一向以行使否决权出名的苏联退出联合国安理会。这使得美国及其盟友得以打出联合国旗号进行军事干预。

但是杜鲁门并不认为这是一场战争。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是否可以把这次行动描述为“警察行动”,总统答是。于是这场冲突就被定性为美国主持正义的“警察行动”。

朝军很快将韩军赶到了朝鲜半岛的东南角。驻日美军在麦克阿瑟将军的带领下在这里登陆,和退守东南一隅的韩国军队会师。

稳住阵脚后,麦克阿瑟命令美军在朝鲜军队后方,半岛西海岸的仁川实施两栖登陆。盟军诺曼底登陆的主要策划者奥玛·布雷德利将军把这个计划称为“我所听过的最冒险的军事计划”。

朝鲜军队被从仁川登陆的美军截成两段,失去补给后开始溃逃。联合国军乘胜追击,越过三八线,继续向北推进到了中朝边境。原本计划解放韩国的联合国军,现在的目的是统一朝鲜了。

当年10月份,数十万身经百战的中国军队跨过中朝界河鸭绿江开进朝鲜。麦克阿瑟对此浑然不知,他坚信美军能在当年圣诞节前取得最终胜利,甚至都未给部队发放过冬的军装。

麦克阿瑟认为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可以赢得这场战争,并希望将战争扩大化。功高震主的他公然挑战总统杜鲁门作为三军总长的权威,引起美国国内的宪法危机。1951年4月11日,恼怒的杜鲁门解除了他的职务。

接下去的局势正如历史学家威廉·曼切斯特所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直到达成停战为止。”在一个核武时代,所有其他的选项都太过危险。

最终,双方达成停战协定,在三八线附近(也是这场战争开始的地方)建立一个非军事区。停战协议达成的时候,180万人次的美军参加了朝鲜战争,8200人失踪,其中大多数人的尸骨留在了朝鲜半岛。

为何美国公众遗忘朝鲜战争

早在1951年10月,美国有些媒体报道朝鲜战争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这一说法至今仍然被很多人沿用。

对这些老兵来说,似乎一切未变:相比于二战和越南战争,美国公众仍然对朝鲜战争感到模糊。由于缺少二战的凯旋荣光和越战的政治影响,美国课本上对此提及较少,甚至战争纪念日也经常被今天的美国人忽视。

参加这场战争的最年轻的士兵目前都已年近八十岁。83岁的诺伍德说:“当我们走了,这场战争也将永久遭人遗忘了。”

另外一些朝鲜战争老兵表示,自从1995年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在华盛顿国家大草坪建立以来,公众对这场战争的记忆重新复苏了。

这座纪念碑每年有350万游客到访,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所有纪念堂(碑)中游客数量排名第四,位居林肯纪念堂,越南老兵纪念碑和二战纪念碑之后,比杰佛逊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和拉什莫尔总统山的参观人数多。

nlc202309021838

“我们应该逐渐停止称这场战争为‘被遗忘的战争’”,杰姆森说,“如果我们足够多地谈论它,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忘记它。”在每年的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新年玫瑰花车游行中,他和其他朝鲜战争老兵乘坐形似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的花车参加游行。

亲历战争可能影响了老兵的观点。如今有些历史学家的看法是,这确实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甚至还在打的时候就被美国人“遗忘”了。

历史学家梅琳达·帕什给出了美国人长久不甚关注这场战争的几个原因:

他们看不懂

朝鲜对美国人来说是个谜。当酒保告诉魏德汉朝鲜爆发战争的时候,他正在加州圣迭戈的一个酒吧里。“朝鲜在哪里?”一位同行的军官问他。

美国人很难把遥远的朝鲜半岛和他们的国家安全联系起来。美国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上刻的文字也表明了这一点:“(这场战争)美国军队防御了一个他们从未知晓的国家,保护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民族。”

他们感到失望

美军在二战中的全面、绝对的胜利带来了历史的畸变,但是作为胜利者,美国人可不这样认为。他们疑惑:为什么我们能征服强大的德国和日本,却征服不了小小的朝鲜?

1950年夏末,当朝鲜侵略者节节败退,被美军赶回三八线的时候,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表示支持这场战争。仅仅半年之后,中国参战,同样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个错误。

“美国人不喜欢令人悲伤的故事。”帕什说。

他们感觉不到或看不到

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人民如1941年参加二战时一样,准备好应对兵员紧缺和大规模征兵的出现。但是,由于二战后仍有大量的预备役士兵可以征召,三年朝鲜战争总共只征召了150万新兵。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兵说,他们遇到熟人后经常被问到:“你这几年去哪儿了?”

由于整个美国对这场战争缺乏关注,唐纳德·门多萨,一位无所事事、但从不愿离开加州老家半步的年轻人,决定参军,“因为几乎没有其他人愿意应征入伍。”

他们甚至从不争论这场战争

尽管朝鲜战争让人沮丧,不受欢迎,但是美国人没有像在越南战争时走上街头抗议,使之成为党派政治纷争的议题。

除了几首零星的民歌和几场抗议集会,这场战争没有在美国国内引起反战运动。

1951年6月25日在纽约时代广场举行的集会甚至没有吸引到足够的人参加。三年中,150万应征入伍者中,只有9000人因逃避兵役被判罪。

尽管朝鲜战争的血腥程度堪比越战,或者说有过之无不及,但是这场战争没有像后者那样在全国进行晚间新闻报道。

进入20世纪70年代,许多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认识来自一部叫《陆军野战医院》的电视剧,但是这部电视剧却是在越战期间制作的,事实上内容也是关于越战的。

“此刻某个母亲正在哭泣”

如果有些美国人已经忘记了这场战争,牧师厄尔·格林可没有。近期来自朝鲜的新闻只是让他的记忆更加清晰。

1950年他应征入伍,第二年,随585独立战地医疗队入朝。

一位名叫威利·弗曼的军医战友在加州老家有个女友。他告诉格林回国后就结婚,享受《退伍军人法案》给他重返校园的机会继续学业,然后生儿育女。“然后他接到命令前往前线,”格林说,“在路上一枚迫击炮击中了他。”

每次看到朝鲜半岛有麻烦的新闻,他脑袋里都会浮现那些鲜血淋漓的杀戮场面。

他本该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在战场的一年中,他曾帮助把上千具尸体抬到执行掩埋任务的部队去。

今年86岁高龄的他已经做上了曾祖父。他现在仍是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一个教堂的牧师。

60年前停尸房的一切对他来说仍然历历在目:“左边是尸体,右边是尸体。我当时会想,此刻某位母亲正在哭泣。”

朝鲜语与朝鲜族文化的传承 篇7

关键词:朝鲜语,朝鲜文化,传承

我国的朝鲜族大多分布在辽、吉、黑三省。他们的语言、服饰、饮食等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 朝鲜族自身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了一些困难, 朝鲜族文化传承日益萎缩, 当前, 端正民族文化发展观念,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朝鲜语言及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首先, 朝鲜族语言及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保证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完整性。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的“大家庭”, 每个“成员”在这个“大家庭”中代代传承, 繁荣发展。“家庭”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每名“成员”的贡献。其次, 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 文化的兴盛与衰败也同样标志着民族的强盛与没落。语言和文化繁盛, 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弘扬民族特色、提升民族自豪感。朝鲜族的发展, 朝鲜文化的发扬壮大, 必须通过世代传承得以实现。不断吸收新元素, 从各个方面补充和丰富文化。通过传承, 本民族原有特色文化得以保存, 同时又不断创新融合, 使新民族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2. 朝鲜语言及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2.1 家庭选择对语言及文化教育认识的偏差。家庭熏陶可以从饮食习惯、日常语言沟通、装扮配饰等多方面渗透, 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教育观念的选择上。目前, 家庭择校观念有三种:其一, 觉得文化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要保留“原汁原味”。这种观念的家庭会有意识传授本民族语言及文化教育, 在择校时考虑民族学校。其二, 觉得民族传统文化已经不适用现代经济的发展, 学之无用, 简单了解即可。其三, 肯定传统文化, 把学好汉语作为择校的理由, 而抛弃传承文化的重任。

2.2 社会变迁, 朝鲜族文化传承日益萎缩。

2.2.1 散居地人口增加, 民族生源减少。一方面, 相对主流民族人口增加, 朝鲜族总人口比例下降。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朝鲜族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生活, 聚居地人口减少, 散居地人口增加, 下图为00 年和10 年中国部分省市朝鲜鲜族人口分布变化对比情况:

可见, 聚居地辽、吉、黑三省的人口逐渐减少的趋势, 而经济发达地区, 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朝鲜鲜族人口增长的趋势。散居地居住的朝鲜族, 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较大, 汉族学校普通话教育为主流, 民族文化教育缺失。

2.2.2 资源及设施缺乏, 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第一, 散居地朝鲜族人民受主流文化影响, 民族文化意识淡薄。第二, 散居地朝鲜族教学硬件设施欠缺。第三, 散居地朝鲜族欠缺软环境资源。

2.3 民族语言及文化教育存在问题。首先, 朝鲜族学校的教育重点放在朝鲜语的传授及应用上, 教学依据主要是课本教材, 虽对文化的其他方面有所涉猎, 但对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文化教育工作如民族历史发展、民族特殊工艺的传授、民族标志的音乐舞蹈等方面仍然欠缺。其次, 文化教学方式仍以死记书本为主,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经千年, 书本所写只是皮毛, 需要实践、领悟才能深刻理解, 虽然朝鲜民族学校教育网站相继开启, 但网站的利用率和功能没有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3. 朝鲜语及朝鲜文化传承的几点建议

3.1 纠正民族文化教育偏差, 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的衍生物, 是一个不断革新, 不断沉积的过程。它和现代人才的培养并不冲突, 它可以融入优良元素, 继续发展壮大。对于地区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共存, 应鼓励本族学生学习运用双语言, 继承弘扬本民族文化, 最终使朝鲜族在我国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

3.2 筹建民族学校, 保障硬件设施。对于没有民族学习环境的朝鲜族学生, 都无法掌握本民族语言, 更妄谈了传承文化。自1940 年我国就提出了“设立各民族之学校, 采取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讲授各民族需要之课程”的政策。朝鲜族人民应充分利用这些优良政策, 开辟多渠道融资, 多多开办本民族文化教育学校, 从幼儿到成人分阶段培养。对于区域生源稀少的地方, 可以增设民族班, 提供学习平台, 保障散居地朝鲜族学生都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传承本民族文化。

3.3 发挥学校、社会、家庭集合作用, 形成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多种渠道。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资源是朝鲜语与朝鲜族文化传承的三大途径。虽然朝鲜族学校教育是主力军, 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传承朝鲜族文化, 三方面需积极配合, 相互补充。

结束语

朝鲜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虽然在朝鲜语使用及文化传承过程中有些问题, 但是这些阻挡不了文化传承的脚步, 我们相信朝鲜文化的独特性及精髓会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崔成学.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及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2]金香花.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3]崔英锦.新时期朝鲜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4]陈玉伟.学校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研究[J].延边大学, 2010年5期.

朝鲜战争 篇8

日前,外交部档案馆开放了1961年至1965年的外交档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1962年中印之战的档案解密。

46年前的今天,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争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从10月20日至11月21日的这场持续了1个月左右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可是,此后中国军队主动停火并后撤。至今,仍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外交过于软弱。但是,本次解密的外交档案中,却表明了中国外交的宽宏大量。

1963年1月的一份解密档案,提到中国的主动停火并主动后撤。这份档案里写道: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边防部队不仅主动停火、主动后撤,而且还把战斗中缴获的军用物资主动交还给印度方面。1962年12月14日和16日,中国政府曾两次照会通知印度政府,中国方面表示,中印边界问题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而不应当通过武力解决,希望中印边境冲突不要再起……向印方移交军用物资,就是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采取的许多友好步骤中的一个步骤。

“中国方面采取的每一个善意行动,至今都没有从印度方面得到积极的响应。相反,却往往遭到印政府的歪曲和污蔑,称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中国政府也对未来寄予希望:“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希望印政府改变蓄意敌视中国的态度。”

朝鲜战争 篇9

关键词:越南战争,美国小说,日志体

自独立战争以来, 战争主题吸引了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小说家, 战争小说成为美国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诸如 《红色英勇勋章》、《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五号屠场》等众多优秀的战争小说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 近年来愈发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一个发轫于战争, 成长于战争, 又得益于战争的国家来说, 美国的战争小说, 既是其历史的记录, 更是历史对过往的回顾与反思, 是作家对战争起因的思考, 对战争英雄的讴歌、对战争伤痛的舔舐。 可以说, 美国战争小说就是那个时代美国的缩影, 是美国意识形态, 尤其是军营意识形态的浓缩。

一、越南战争与美国越战日志体小说

越南战争是上世纪美国继两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之后又一次军事行动, 也是一场震撼美国传统和美国神话的战争, 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永远的噩梦和不能忘却的心痛, 这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更属于无数主动或被迫加入这场战争的美军士兵。

越战小说随着越战应运而生, 由《绿色贝雷帽》的浪漫主义, 到《伤亡统计》的现实主义, 再到《肉搏战》、《追寻卡西艾托》 的后现代主义, 越战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描述真空战争, 表现英雄主义、英雄神话到再现战争残酷, 批判战争罪恶, 揭露政府阴谋, 刻画士兵心理的成长蜕变历程。 其中最真实反映战争现实与描述士兵内心的作品是将回忆录与日志体相结合, 呈现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日志体小说。

美国越战日志体小说以越战士兵的战争遭遇与心理变迁为书写对象, 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作者均为该战争的经历者, 如亲历越战的老兵、报道越战的记者, 他们以亲身经历为蓝本, 以回忆录与日志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了大量越战小说。 这些小说成了他们的战争日记, 清晰记录了他们所经历的越战梦魇。

二、越战日志体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

越战日志体小说虽然为数不多, 但均以力透纸背的书写记录了作者在越南战场的伤痛史, 向世人发出了战争的警示, 告诫人们远离战争。 其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为拉里·海涅曼 (Larry Heinemann) 、菲利普·卡普陀 (Philip Caputo) 与格斯塔夫·哈斯福特 (Gustav Hasford ) 。

1. 拉里·海涅曼 (Larry Heinemann) 与 《 肉搏战 》 (Close Quarters) (1977)

拉里·海涅曼于1967-1968在越南战场服役, 一生共创作4部作品, 均与越战有关。 他的写作风格大胆而直接, 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粗俗的语言和暴力的画面。 《肉搏战》记录了一个来自芝加哥的年轻男孩的越战遭遇, 从他心怀梦想走向越南战场, 到经历残酷战争, 面对天真被剥夺、信仰被毁灭后的一无所有, 最终只有带着领悟与落寞重返家园, 而这个男孩的经历正是海涅曼的越战之行。

2.菲利普·卡普陀 (Philip Caputo) 与 《战争谣言 》 (A Rumor of War) (1977)

菲利普·卡普陀于1965-1966年服役于海军陆战队, 先后完成15部作品, 其中以《战争谣言》一书享誉世界, 该书被奉为战争文学经典, 先后被译为15种语言。 该作品记录了菲利普·卡普陀的越战经历, 共分为五个部分, 其中正文为三大章节, 分别为“绚烂的星火战争”、“死尸军官”、“死亡的灰色国度”, 记录了作者本人的“美国神话”“英雄主义”式的参战原因及此后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三次调职经历。 在这部作品中, 卡普陀通过展现越战士兵的焦灼、彷徨与痛苦, 试图治愈历经越战伤痕累累的美国。

3. 格斯塔夫·哈斯福特 (Gustav Hasford ) 与 《 短刑犯 》 (The Shorter-Timers) (1979)

格斯塔夫·哈斯福特1967年加入海军陆战队, 与多数越战作者不同的是, 他在越南战场担任的职务是战地记者, 所以他的代表作品《短刑犯》的主人公Joker也是以这样的身份向读者叙述自己在越南战场的所见所闻。 《短刑犯》一词正是越战士兵印在头盔上的一种日历, 用以记录他们在越南度过的每一天, 强烈表达了士兵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的基调无比灰暗, 没有一丝希望与光明, 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沉痛与伤痛。

三、越战日志体小说特点与评价

1.特点

(1) 作者

越战日志体小说的作者均为战争亲历者, 有的出于爱国热情、有的由于家庭责任、有的因为个人英雄主义, 总之他们在平均19岁的年纪踏上了越南这片土地, 不论是作为战士还是战地记者, 如此年轻而稚嫩的他们便经历了世间最残酷的事件。 在饱受身心创伤之后, 他们回到了国内, 但他们的心却因为那段岁月、那段经历而不得安宁, 于是他们拿起手中的笔, 用文字记录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的遭遇。

(2) 内容

越战日志体小说是越战亲历者对战争事件的回忆与记录, 在小说创作中, 作者对战场经历进行重组调整, 一方面真实展现了越战的战斗场景、伤亡景象, 如士兵经历的第一次炮火、第一次杀人、第一次受伤等, 另一方面加入了对战争的所思所想。 所以, 越战日志体小说兼具日记与小说的双重特点, 既有真实记录又有虚构夸张, 通过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 展现作者眼中的越南战争。

(3) 形式

此类小说以记叙为主, 运用外貌、对话、环境、心理各种描写手法, 细致展示战场环境与战场事件。 通常来说, 这类小说的语言都比较直白, 大量运用俚语, 甚至粗俗语言, 贴合战场人物特点。 此外, 作者在创作手法上, 还将自然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 让语言随心所用, 展示作者的心境与心理。

(4) 功能

日志体小说一方面精准呈现了士兵的战场经历, 真实展现了越南的战场环境, 还生动再现了美国士兵由最初对战争的浪漫想象到理想幻灭、人格扭曲的心路历程。 这一类作品一般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 把小说视角固定于某一士兵, 直接而真实地描写主人翁对战争的心理与感受。 战争映射着人类心理, 并影响着心理学的演变, 而文学则可透过书写战争、描写心理, 在彰显战争对人类心理的可怕魔力的同时, 展现心理对战争与人类的反噬。 可以说, 越战日志体小时是一群被越战阴影笼罩, 被战争创伤吞噬的“心灵受伤者”向社会发出的呐喊, 他们正是通过对战争残酷性毫不避讳的描写, 向读者揭露美国对越南战争的非正义性与无意义性, 期望读者反思越战。

2.评价

越战日志体小说强烈的自传色彩决定了该类小说叙事的相对现实性, 其对越战的记录与构建真实展现了越战给美军士兵带来的巨大创伤, 其中的经典作品对于还原战争真实及解读士兵内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对其经典作品中人物战前、战中、战后的各种经历及在一过程中内心世界变化发展进行综合解析, 可以发现在越作战的美军士兵的心理发展轨迹和变化形态, 从而更深入地走近小说, 走近小说人物, 更深刻地理解与剖析这些美军士兵在越南战场中的各种扭曲行为。

另外, 越南战争是美国参加的一场以“道义”为名的战争, 它的非正义性及掠夺性很明显, 美军士兵所遭遇的残酷现实也令人触目。 美国权力集团对话语权的掌握, 一些敢于质疑战争正义性、 揭露战争真相的作者或被大出版商拒之门外或不得不“降低分贝”采取迂回态度表达个人观点。 通过研究越战日志体小说, 尤其是其中的经典作品可以在系统展现越南战争的战争原貌与士兵战争心理的基础上, 推及当今美国士兵心理, 从而更加深刻而准确地把握美军士兵在面对现代战争时的心理动态。

四、结语

美国越战日志体小说是对越战之于美军士兵及美国民众伤痛的记录与解读, 对于美军士兵而言尤其是疗伤之作, 它清晰展现了美国军人在战争前线及后方的真实生活, 解析了美国军人在置身战场环境、 亲历战争残酷后的心理冲击、心态变化和心灵创伤, 展现了战争对普通士兵心理、良知和人性的摧残与吞噬。 总之, 当现代读者手捧此类小说, 可以借此感知越战美军士兵的遭遇与心理, 领悟越战为何相较于一战、二战更为沉痛, 并推及此后现代战争中的美国士兵心理,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战争对于美国士兵的切肤之痛。

参考文献

[1]胡亚敏, 李公昭.从幻想走向噩梦的深渊——论美国越战小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 .

[2]胡亚敏.美国越南战争:从想象到幻灭——论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对越战的解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美]劳伦斯·莱尚.战争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5]李公昭.美国战争小说研究在中国[J].外国语文, 2011 (1) .

[6]李公昭.战争·生态·文学——以美国战争小说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 .

[7]卢珊.文化视野下的20世纪美国战争小说[D].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8.

[8]罗小云.从自然主义到新历史主义——美国战争小说流变[J].译林, 2004 (2) .

[9]王茹花, 张宝林.新历史主义批评视野下的美国战争小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6) .

[10]王海燕, 甘文平.我国美国越南战争小说研究综览与走势[J].外国文学研究, 2006 (1) .

朝鲜战争 篇10

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这一社会形态以来, 战争基本可分为国内战争和国际战争两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对立时期及北宋时期的许多战争都属于国与国战争。对比分析中国古代战争与现代国际战争理念, 竟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些理念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拓土开疆, 天下一家, 卧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

拓土开疆几乎是封建国家立国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各国的建国都要以拥有的土地大小显示其国家的强弱。相近地域内不同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城池疆土发生战争, 几乎伴随封建时代始终。在古代中国,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西汉时期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扫荡漠北, 直捣狼居胥, 追亡逐北迫使匈奴西迁, 这些残兵却变成“上帝之鞭”给欧洲带来灭顶之灾。唐朝的李靖夜袭阴山, 灭亡东突厥, 王玄策屠灭印度之战:大漠狼峰孤烟直, 天苍地茫啸西番。铁骑踏破极乐土, 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 何必不忘骠骑郎。明朝的朱元璋八次远征漠北, 魏晋南北朝为统一而发生的战争, 北宋时期的战争等, 都是拓土开疆, 谋求一定地域内统一的战争。国外古代历史上多是这样的战争, 而且发展出臭名昭著的殖民主义。这类战争没有多少正义可言, 有的只是恃强凌弱, 倒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实在, 一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道出了实情。现代国家之间疆域基本确立, 强调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成为国际交往的基本法则。但是, 只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实力存在差异, 国际制衡失去效力, 强国欺凌弱国、谋求拓土开疆的事情就会发生。近现代历史上,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等都是殖民主义的狂悖表现;两伊战争,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 则是封建主义的魅影再现。尽管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程度,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但恐怖主义势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国与国之间为了自身利益, 战争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 国际争端时有发生, 仍存在为拓土开疆而发动战争的可能, 正所谓“忘战必危”, 而小国弱国打不起先打战争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保家卫国, 抵御外辱, 驱逐强虏

在民族国家之间, 不同民族文化可能发生碰撞, 巨大的国家利益可能发生叠加冲突。而国内因为相同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产生认同感, 形成国家核心凝聚力。外族的入侵往往以亡国灭种为战争的目的, 而对侵略的抵抗, 则是为了保家卫国。当遇到外族入侵时, 保家卫国、抵御外辱、驱逐强虏就成为进行战争的理由和号角。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南北朝时期对突厥的战争, 北宋时期对西夏和辽的战争, 明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代康熙抗击沙俄、中法战争 (不败而败) 、左宗棠收复新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的。现代国际战争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反法西斯阵线上的许多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战争, 前苏联卫国战争是前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当代阿富汗抵御前苏联入侵的战争, 也是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的。这种战争由于有民族凝聚力的因素, 也就是所谓的“人和”的先利条件有取胜的可能。这种可能建立在双方实力相当, 或有强有力外援的基础上。若实力悬殊, 则亡国灭种在所难免, 在历史长河中, 消亡的国家和民族不在少数。

三、吊民伐罪, 剪除暴政, 维护普世价值

国与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民众及财富而发动战争的实例不胜枚举, 而在这些战争中, 相当一部分理由却是吊民伐罪、剪除暴政等, 就是一方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点, 把对方列入害民、荒谬、暴政的行列, 而己方则要维护人权, 救民于水火。这个理由有时是确凿的, 有时未免牵强, 主要是为了建立统一战线, 得到对方民众的支持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战争都以此为理由。隋朝灭陈的战争则明确提出吊民伐罪的口号, 一战灭陈, 结束了南北分立三百年的局面。现代历史中北约肢解南联盟的战争、海湾战争及北约针对利比亚的战争都是以“吊民伐罪”的名义进行的。这种“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 应予注目和审察。

四、明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

打击恐怖主义古已有之。基于打击恐怖主义而发生的战争, 不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主体, 但因其体现着国家英雄主义而在历史上灿若晨星。西汉时期, 穷途末路的郅支单于自大国之主自居, 危害西域国家, 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将军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 千里奔袭, 将其剿灭至其首级与汉庭, 并发出“明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的强音, 是古代版胜利的反恐战争。东汉时期, 班超出使西域出入二十二年, 以极少的兵力威服西域邦国, 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附汉王朝, 班超实现立功异域的理想。当今社会, 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 发动伊拉克战争, 推翻萨达姆政权, 并生擒萨达姆;发动阿富汗战争, 打击基地组织通过十年追捕, 最终击毙本·拉登。这类战争依靠的是国力的强盛, 是不对称战争。陈汤、班超的背后是强盛的大汉帝国, 当今美国反恐战争的成就是美国经济、军事独大的结果。

在历史课教学中, 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结果, 其归纳总结角度也会不同。而有新意的视角和有创意的总结归纳, 对学生理解、识记历史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应当成为历史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让中学历史课高效有趣, 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学课堂, 是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寻求高效的同时, 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寓娱乐于历史教学中, 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 寓竞争于历史教学中, 把历史上的战争以有趣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 重现历史、再现历史, 让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事件,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是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让中学历史课达到高效有趣, 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教学课堂, 是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在寻求高效的同时, 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 寓娱乐于历史教学中, 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 寓竞争于历史教学中, 把历史上的战争以有趣形式在课堂中展现给学生, 重现历史、再现历史, 让学生认识历史, 分析历史事件,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这是历史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中国古代战争与现代国际战争理念的比较进行分析。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国古代战争,现代国际战争

参考文献

[1]何成刚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整车物流下一篇:摄影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