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对各国的影响

2022-10-23

第一篇:朝鲜战争对各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它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但由于初始条件的不同,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利用其在国际贸易、国际生产和投资以及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优势和垄断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下面首先谈一下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济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贸易规模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使国际贸易增长迅猛,其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国际贸易的强劲发展势头中,美、欧等发达国家成为最大的受益方。

发达国家不仅是国际贸易的规则制定者,而且也成为国际贸易的垄断者。一方面,贸易自由化会极大地促进发达国家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美、日、欧三方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高达50%以上,欧盟27国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5%以上,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0%以上,日本占世界贸易总量的7%左右,全球贸易实际上主要为这三方所垄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除了一般贸易外,上述发达国家的科技开发与应用更加直接地促进了自身以及全球贸易的发展。

(二)加速经济扩张

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使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实力,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其经济对外扩张的载体,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

在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跨国公司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个互为因果的过程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

(三)促进产业升级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空前竞争,促使发达国家经济向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创新,研究开发和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新产品,并及时推向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推动人才引进

经济全球化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条件,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资源和各国争夺的焦点。吸引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凭借其优越的生活条件、先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高技术企业集群等优势,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劳动力的流入对于人口步入快速老龄化的发达国家来说也是有利的,因为它直接增加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和间接降低他们的老年依存度。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经济的消极影响

(一)增大金融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的真正到来,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金融资产流动的规模之大、种类之多,让之前任何历史时期都相形见绌。巨额资本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在抑制各国通货膨胀率、压低全球利率水平的同时,也为房地产与股票市场从繁荣到衰退的周期性波动创造了条件,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先繁荣后衰退的泡沫,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稳定埋下了隐患。

(二)减缓工资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通过将生产流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实现了效益增长。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很多跨国集团通过雇用海外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人来取代本土高工资的雇员。这个现象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任何显著增长的一个原因。

(三)扩大贫富差距

首先,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与资本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增大。再者,发达国家的不同产业在全球化中也收益不同,分配不均。中小公司、传统产业受到的冲击更多,大型跨国公司则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配置资源,抗风险和竞争能力较强,由此也扩大了一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多层次的不平衡相互重叠交织,直接影响了不同利益集团对全球化的态度,加剧了发达国家社会内部的分化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二重性: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风险甚至灾难,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科研开支、吸收的外国投资均得以大幅度增长。 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贸易投资自由化,获得过去难以得到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本、市场、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实现经济“赶超梦想”。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资本大流动和技术大外溢,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起飞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除了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参与者,是不自觉地被卷入的对象,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一份报告中也认为,经济全球化只对少数人有利,使大多数人变得更加贫穷,造成了极端的不平等。而且,极少数国家从经济全球化所获得的利益是以大多数国家的牺牲为代价的。

以上这些都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是严峻,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部分利益的同时,却承受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对本国经济的严重冲击。

下面着重谈一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使我国社会发展遭遇巨大的冲击,人口多、底子薄等发展劣势日益彰显。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格局之中,我国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着许多高科技风险和隐患。这从根本上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

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这必然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产生根本性的冲突和尖锐的斗争。西方国家始终妄图以自由市场民主模式取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从未停止,反而借经济全球化之名,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其实质是要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摧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对我国政治稳定的一个最大的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必然受到这个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束缚。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原教旨主义活动,以及具有国际支持背景的台独、藏独等民族分离势力和“东突”恐怖组织,也对我国的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直接影响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政治改革过程面临更大的困难、矛盾和风险,孕育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 目前,我国仍然十分缺乏治理国际事务的经验、高素质人才、风险防范机制、政治文化支持等等因素条件,特别是全球性危机与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成本、政治压力、政治责任和政治负担,孕育和加剧着政治不稳定的风险和可能。在我国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中,这一系列新的挑战、风险、困难和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加剧和激化社会政治不稳定。

第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文化与思想观目前,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外来文化思想,特别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影响和渗透。它们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信念的变化,从而有可能使中国公众对本国政府产生政治认同差异、政治信任偏差、政治情感疏离、政治评价分歧等等,引发或者加剧人们的政治思想混乱和政治心态的不稳定,产生政治不稳定甚至政治**和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政治不稳定。

经济全球化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也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所有国家都有利有弊。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使这些规则充分顾及发达国家的利益。虽然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经济也造成了一些诸如就业岗位流失、工资增长放缓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与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利大于弊,获益匪浅。相比之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性机遇,摆脱不利地位,赶超发达国家。

第二篇: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浅析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

摘 要:持续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不仅加深了朝鲜半岛的分裂,也招致美国插手台湾事务,再度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援助蒋介石,直接而公开地卷入中国的内部冲突,因为美国对台湾的军事卷入,封锁了中国解放台湾的通道,从而使台湾问题遗留下来,成为当今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中国

朝鲜战争

美国

台湾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朝鲜人民军迅速越过三八线,向南方挺进。美国政府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几天以后,便派出飞机、军舰和地面部队进行武装干涉,并派第七舰队侵入了中国的台湾海峡。随后,在联合国军的旗帜下,十几个国家的军队卷入了这场战争。4个月后,中国政府宣布派出人民志愿军部队赴朝作战,随后几十万大军跨过鸭绿江。中美两国因为朝鲜战争走向了全面的敌对,从而给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战前台湾问题

战前,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已接近尾声,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时机已基本成熟。1950年中国共产党已把解放台湾、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作为夺取全国胜利的既定方针,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东南沿海积聚了10万兵力,而且在华南各地修建军用机场30个,400架战斗机已进入战斗状态,在福州、厦门、汕头等港口,大量登陆艇及船只已进入起航准备,随时准备渡海解放台湾。这时美国抛弃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态度也日渐明确。杜鲁门总统于1950年1月5日发表的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和艾奇逊1月12日在美国新闻俱乐部发表的“中国危机”为题的讲话,均表明美国准备抛弃台湾当局,采取“袖手政策”。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新中国解放台湾的日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迫于形势变化,不得不暂缓攻台计划,把东南沿海用于解放台湾的部队调到东北准备参与入朝作战,军事战略中心北移。

二、战争期间台湾问题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一方面派兵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另一方面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

1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国防战略重点被迫从东南沿海移至东北地区,是美国的干涉行动造成台湾问题复杂化并迫使我军解放台湾计划搁置。朝鲜战争成为台湾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美国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从当时的冷战思维出发,美国决策者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先声。出于这种认识,美国重新估计了台湾的战略价值,认为台湾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正因为如此,美国迅速改变对台政策,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时给予蒋介石政权以政治支持和军事、经济援助,在美国的援助和保护下,台湾不仅摆托了危机,而且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台湾国民党政权得以死里逃生,朝鲜战争使台湾问题复杂化,台湾由中国国内的争端演变成为中美之间的争端,延缓了中国统一的进程。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将打算遗弃的台湾蒋介石政权重新拾了回来,继续置于卵翼之下。美国这时不仅要协防台湾,而且更将台湾看作是一颗在亚洲遏制中国大陆与共产主义的战略旗子,一艘屹立在美国护城河中的航空母舰。

三、战后台湾问题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了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能容忍美国干涉台湾,但是美国政府一意孤行,于1954年12月2日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撑起对台湾的保护伞,继续向国民党军队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政府还多次扬言要用武力加以阻挠,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朝鲜战争结束后,台湾海峡的紧张对峙局面不仅没有因美国在朝鲜战场的挫折而有所缓和,反而由于美国对台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支持和勾结而更加严重。人民解放军此时如果要以武力解放台湾,将面临巨大的障碍和困难,甚至有可能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其后果难以预料,对此中国共产党不能不有所考虑。从这一现实出发,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结束对东南沿海岛屿的军事行动后,为了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提出以武力解放为主,同时积极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方针,并表示“愿意与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接着,中共中央还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政策和设想。

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美国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推行“援蒋反共”的对台政策,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台湾问题也成为了中美关系长期疏远的一个重要因素。60

2 年代末到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72年中美关系的大门终于打开,1979年,中美建交,开创了两国关系新阶段,在此期间一方面两国间往来不断扩大,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又在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上奉行“双轨政策”。而且由于美国的怂恿和纵容,还助长了台湾走向独立的危险性。

四、总结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干扰和阻挠中国的统一最终是不会成功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海峡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实现统一。客观的事实表明,如果美国政府能够正视这些年来世界和中国发生的变化,彻底放弃冷战时期特别是朝鲜战争以来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的错误政策,这肯定会极大地促进中美两国关系长期全面健康稳定的发展,造福于两国人民,同时,也有利于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参考文献

张元勋.朝鲜战争对我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刘春蕊.试论朝鲜战争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影响[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2):4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203页. 陈瑞欣,刘思懿.浅析朝鲜战争与中国台湾问题[J].思想理论双月刊,2009(2)120 乔兆红.朝鲜战争与中国的台湾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5(12):5

第三篇:朝鲜战争对中国深而远的影响

权 红

(延边大学历史系,吉林 延吉 133002)

摘要:在朝鲜战争中,朝中韩美等参战各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朝鲜战争对中国在国际地位、民族精神、和平环境及统一祖国、外交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世界历史;朝鲜战争;中国;影响

朝鲜战争是美苏两极格局下东西方冷战的必然产物,作为二战后迄今为止唯一一场国际性的区域战争,朝鲜战争无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南北朝鲜,还是东北亚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客观的讲,朝、中、韩、美等参战各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对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来说,朝鲜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 尽管有美国参战,但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提高了国际地位。1949 年10 月,新中国的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是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中国从灾难深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藩篱中艰难地走出来,身上还遍布着被欺压与凌辱的烙印。八年抗战,尽管中国人民为着自己的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但是依旧受到国际社会的轻视,在两大国际阵营当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根本没有把崛起的中国放在眼里。在朝鲜战争中,我们与强大的美军及联合国军作战,尽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朝鲜停战时对国内发表电视讲话,第一句就是:我们是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我们遏制了共产主义的入侵。但是事实上,这一场较量足以证明中国的强大,足以引起国际社会的仰望与瞩目。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整个世界对中国都不得不刮目相看。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再次得到洗雪,中华民族真正成为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中国人民真正地站立起来并扬眉吐气了,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再也不容忽视了。[2] 尽管战斗异常艰难,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提炼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投入了本国全部陆军的1/

3、空军的1/5 和近半数的海军,并使用了除原子技术以外的一切现代军事技术和手段。 [3]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却是一口炒面一口雪,以强大的民族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正如彭德怀所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 [4]抗美援朝战争开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弱国打败强国,以劣势武器装备打败优势装备强敌的先例,极大地消除了国内和国际上存在的“恐美症”,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和世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5]在朝鲜,上甘岭上的钢铁防线,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英烈的壮举,证实了志愿军官兵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国内,不分党派、民族、性别、老幼,都团结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下,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空前广泛的民族团结。这些都是在朝鲜战争中浓缩成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延续到了今天。 尽管我们付出了高昂的战争代价,但是也极大地激发了国内经济建设的热情。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新中国走向繁荣强盛的巨大动力 [6]。据统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的各种援朝物资达560 多万吨,开支战争费用60 万亿元。[7]1950 年、1951 年、1952 年,中国的军事国防费用支出分别占财政支出总额的41.16%、43.12%、33.61%。[8]尽管我们以志愿军伤亡42.62 万[9]的惨烈代价赢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但是毕竟有包括我们的伟大领袖的儿子毛岸英在内的14 万中华儿女长眠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值得欣慰的就是,我们志愿军的出兵朝鲜,为我们恢复经济建设保证了稳定的环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全国人民以抗美援朝为中心,实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土地改革的步伐加速了,剿匪、镇压反革命的力度加大了,志愿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1951 年就消灭了财政赤字,至1952 年底,按原计划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全国出现了空前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1953 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顺利实施。更为重要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进行长期建设的和平环境。[10] 但是毕竟这样一场国际战争给参战的中国带来了一些影响。朝鲜战争导致了中美两国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并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11]这也是在朝鲜战争研究过程中比较普遍的认同观点。解放台湾,是统一后的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的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导致新中国的领导人暂缓了解 放台湾计划的实施,在长达3 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消耗相当大,战后,我们不得不完全放弃解放台湾的计划,由此可见朝鲜战争确实给解放台湾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它不仅使得我们失去了解决台湾的最佳时机,更有甚者美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坚决的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公开地干涉中国内政,所以直到今天,台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祖国的统一大业没有完成,这也成为毛泽东时代的一个最大的遗憾。

但是,美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干涉,并不是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才开始的。1949 年10 月6 日至8 日,美国国务院召开关于对华政策的圆桌会议。会上甚至有着这样的一个“非常普遍的认识,即需要承认中国的共产党政府,而且要相当快的承认”。[12]1948 年底至1950 年初,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放弃台湾,对台湾采取了“撒手政策”。因为在1948 年底,国民党在中国的势头减退,这就让一直支持蒋介石的美国陷入了两难之中,面对国民党败局已定的现实,美国该如何面对蒋介石和大陆的新政权。假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进行军事攻击,那么没有美国的直接军事援助,台湾政权根本无力抵抗,美国在战略上一致看好的台湾地区将直接落入共产党的手里。于是美国迅速调整政策,当1950 年1月5 日,毛泽东和斯大林正在莫斯科谈判的时候,杜鲁门对于台湾问题还有专门声明,强调美国是1945 年7 月26 日波茨坦宣言的签字国,强调波茨坦宣言对于1943 年12 月1 日开罗宣言中的“日本自中国夺去的领土如台湾应归还中国”的内容。并声称“美国及其他盟国亦承认中国得对该岛行使权力。美国亦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益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途径。同样地美国政府也不拟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咨询。”[13]

当时的美国还是希望通过推行“楔子战略”来分裂中苏的关系。但是,1950 年2 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同盟互助条约》,美国的希望破灭了,而且他们认为, 中国如果占领了台湾就等于苏联占领了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将会落在共产党的手里,这样就完全破坏了美国的远东战线。于是由麦克阿瑟起草的一份“保台意见书”于6月24 日被送回国内。6 月25 日,朝鲜战争爆发,6 月26 日,在美国的安全会议上,他们认为台湾比朝鲜更重要,还把朝鲜战争与台海局势牵扯在一起,认定北朝鲜军队向南朝鲜进兵是掩护中共进攻台湾的一次“战术佯攻”。[14]6 月27 日,杜鲁门发表当年的第二份总统对华政策声明,宣称因朝鲜战争爆发,中共夺占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杜鲁门改变了过去不想在台湾获取特别权益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也无任何使用其武装部队干涉现有局势的意图的既定方针,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国解放台湾,其第七舰队公然向台湾海峡开进。为了长期阻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立即向台湾运送了军需品和汽油。[15]7 月31 日,麦克阿瑟飞台访问,与蒋介石达成保台秘密约定。[16]8 月25 日,杜鲁门又下令向蒋政权提供1434 万4500 美元的新军事拨款。[17]至此,美国完全改变了杜鲁门于1 月5 日发表的声明,随即公开以武力割裂中国领土,阻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并向蒋介石政权重新提供新的援助。尽管美国并不是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才干涉台湾问题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参战使朝鲜战争成为中国台湾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的重要因素。

朝鲜战争对中国建国之初外交关系的确立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当即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8]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就卷入了这场国际化战争,并且自然地在两大阵营的对垒中,坚决地站在了苏联这一方。朝鲜战争使中国更加奉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奠定了数十年中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基本格局。

1950 年2 月,中苏两国就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定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朝鲜战争又将中国更深一步地推向了苏联一方,这也对中国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在这场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出兵在客观上充当了苏联远东战略利益保护者的角色。所以中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别无选择,只有更加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朝鲜战争也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拖延了22 年。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早在1945 年4 月,中国就派代表团参加了旧金山会议,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参加了代表团,并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就在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台湾非法占据着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朝鲜战争后,美国更是对中国进入联合国进行百般阻挠。联合国于1951 年2 月1日通过了下述决议:“确认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侵犯韩国者提供直接援助并且同联合国军进行交战,因此其本身就构成对韩国的侵略。”[19]使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请求被长时间的搁浅。直至1971 年10 月25 日,在联合国大会第1976 次会议上,才通过阿尔巴尼亚等23 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 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朝鲜战争的直接后果使中美关系开始了长达20 年之久的敌对。经过朝鲜战争的较量,美国认为,中国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美国利益的主要威胁。朝鲜战争后,美国极大地强化了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新任国务卿杜勒斯直言不讳地说:“我们要尽可能给共产党中国制造更多的麻烦”,“建立反对北京政权的外部压力,最终使它崩溃”。[20]在奉行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年代,任何主张与新中国和解的意见都会受到无情压制。[21]由于美国“遏制”“孤立”政策的实施,中国国内的反美情绪异常突出,中美双方甚至相互谩骂、攻击。朝鲜战争使中美走向了直接且全面、持续而深刻的对抗状态。“相互疑惧和敌视在50 年代和60 年代大部分时间毒害了中美关系,开始了长达20 年的公开敌对。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国家在此期间没有任何关系,不存在正式的外交关系,没有贸易,没有合法的人员往来,实际上两国普通国民之间没有相互接触,或许现时代从未有两个大国在和平时期如此长时间地相互隔绝”。[22]

朝鲜战争也是中国同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或分水岭。这场战争的主要后果之一是奠定了数十年中国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大韩民国关系的基本格局。[23]中国出兵朝鲜使中朝两国用鲜血凝结成战斗友谊,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加深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的感情,也为中朝之间形成战略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中朝关系经受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到今天继续保持和发展着中朝睦邻友好关系,也使中国在朝鲜半岛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而确立了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特殊地位。

而朝鲜战争也使中国与半岛南部的韩国成为敌对,这种敌对竟然一直持续了40 年。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更加坚定了亲美反共的立场和政策,它同美国签定了共同防御协定,采取一些敌视中国的行动。中国对韩国也一直持批评和谴责的态度。两国数十年间政治上互相对立,外交上互不承认,人民间互不往来,直到1992 年中韩两国才建立外交关系。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朝鲜战争之后,中国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与遏制,使中国几乎被国际社会所孤立。[24]1950 年7 月,迫于美国压力,巴黎统筹委员会就把对苏贸易管制扩大到中国。据美国国务院的统计,在朝鲜战争期间,共有45 个国家参加了对华禁运。[25]朝鲜战争后,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完全失去了联系,所以只有依靠苏联,这样就使得中国包括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异常保守,这就说明,朝鲜战争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全面遏制,也导致了我们的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1954 年9 月,在马尼拉,美国与英、法、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召开八国会议,签订所谓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及其附件《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议定书》和《太平洋宪章》,形成以美国控制的西方国家为主体的军事联盟,直接针对中国大陆,使中国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压力。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于是中国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制定上就避开非安全的地带,形成轻沿海、重内地的所谓三线布局,制约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中朝关系经历了沐风淋雨的60 年,当我们再度回首历史,依然清晰地记忆着朝鲜战争对于中国、朝鲜、中朝关系的影响,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或是未来,无论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国家关系当中,这样一场国际化的战争势必以其历史的姿态影响着历史和现实。

参考文献:

[1]姜龙范.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A] 延大史学论集[C].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304. [2]张万年,迟浩田.伟大的胜利,宝贵的财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 周年[J].求是,2000,(21):7. [3]刘金质.冷战史(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419. [4]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A].彭德怀军事文选[C].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45 [5]张万年,迟浩田.伟大的胜利,宝贵的财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 周年[J].求是,2000,(21):7. [6]张万年.迟浩田.伟大的胜利,宝贵的财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 周年[J].求是杂志,2000,(21):8. [7]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8]楼继伟主编.新中国50 年财政统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29. [9]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322. [10]张万年,迟浩田.伟大的胜利,宝贵的财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 周年[J].求是,2000,(21):7. [11]肖劲光.肖劲光回忆录续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26. [12]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47.转引自隋淑英.论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历史影响[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3. [13]刘金质,杨淮生主编.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件汇编1949—199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0. [14]﹝美﹞布雷德利.将军百战归[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722,691.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 年

·8· [15]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八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98,206-207. [16]中美关系汇编(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123.257 界知识出版社,1960.1115__

第四篇: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临猗县第一职业中学 李秋艳

摘要: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使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主要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促进性的一面。本文旨在阐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它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鸦片战争 危害(社会性质) 双重作用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使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驶全部主权;鸦片战争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成为领土和主权不完整的半独立国家,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夺取了许多利益,由此改变了清政府的国家主权地位,具体表现是:

1.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鸦片战争后俄国通过各种条约侵吞了1 50万平方公里的领十使中国遭受了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英国割占香港岛,建立了一个进攻中国的桥头堡,《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之后列强有在五口逐渐建立租界,这使得在中国东南沿海就出现了第一批半殖民性质的城市,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2.中国关税自主权被剥夺。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税率,中国政府必须同英国政府商定,战后西方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这样中国海关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的作用丧失,反而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推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的工具。

3.海关自主权遭到破坏,清政府也允许侵略者兵舰和商船巡行与各口岸,为殖民主义者的侵华活动大开方便之门,严重践踏了中国主权。

4.规定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国首先取得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5.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了清政府给一国家的特权和利益,其他国家都可以享受。此外,条约虽未提到鸦片贸易,但鸦片贸易实际以得到清政府的默许。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随着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地丰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大矛盾:既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同,“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丰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三、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时期。中国从此进入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内容和格局,决定了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就开始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也决定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促进作用

1、 思想上 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天朝上国”、“夜郎自大”等骄傲之气,不得不向资本主义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把自己变为资产者。这半个世纪近代化的进程中都是这几个政治派别围绕展开的政治角逐,都是在鸦片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林则徐、魏沅等进步先驱,是第一批自觉地这样做的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响亮口号。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和干王洪仁玕发布了旧中国第一个较完整的近代化纲领——《资政新篇》。洋务派奕?6?0、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辈,则是半自觉地这样做,开创了一系列中国近代化事业,担负起他们力不胜任的历史任务。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则总结和吸收了中国近半个世纪近代化的经验教训,响亮地提出“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纲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中国近代化逐渐成熟的要求。

2、近代生产技术:鸦片战争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旷野上,移植了几百个近代大机器工矿交通企业,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马克思的研究,作为资本主义典型的英国,是经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再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这一历程花了近3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人是经过一段摸索过程的。例如曾国藩,开始对仿造洋炮洋船的想法很简单,认为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

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3、培养近代技术人材: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在华企业雇佣中国职工,受中国聘用的中国技术人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左宗棠于1867年创办福州船政局时,即同船政局法国正副监督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培养人材合同,议定5年限满,教中国员匠能自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即加奖日意格和德克碑银各2.4万两,加奖各法籍师匠共银6万两,计定奖格银10.8万两,另再加精神奖励。

4、 政治上:

(一)原已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政权,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革命的几度冲击,已无法照老样子统治下去,在“灭亡”威胁面前,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转化为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实施“同光新政”,于是,封建政权开始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倾斜。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压迫与抑制作用

1、 最主要的是依靠不平等条约,在攫取中国各种各样的特权,扩大了侵略势力在华势力,逐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不能正常发展。据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在中国资本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是:1894年占60.7,1913年占80.3,1920年占70.4,1936年占78.3。也就是说,外资要占中国资本总额的60~80%左右。在中国不少重要近代产业部门,外资均处于垄断半垄断的优势。中国新生的民族资本,多方遭受排挤和限制。

2、 巨额的战争赔款,成为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开了战争赔款的恶例。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利弊互现的。必须振奋民族精神,扬我国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避免类似鸦片战争的悲剧。

第五篇:论中国对朝鲜核问题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与周边国家“跨世纪的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周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日益拓宽加深。然而,随着区域次区域合作渐成主流,多方战略角逐态势日益突出,竞争可能向恶性方向发展,从而有损于地区和平、发展、稳定、和谐的共同利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势将走向整合的新阶段。

中国的周边按区域划分,主要由东亚、中亚和南亚三个区域组成。经过3O年改革开放,中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发展之后,正在步人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越过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建设和谐世界的设想将获得更加坚实有力的战略依托,整个亚洲板块在全球力量分布中的上升态势将变得更加突出。

但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在中国的多方努力下。由中、朝、美、韩、日、俄参加的第一轮六方会谈北京举行(开启和平对话之门)。会谈经过三天闭门磋商各方取得了六大共同点,即: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核问题,半岛无核化,分阶段、同步或并行实施,不采取可能使局势升级或激化的言行,保持对话,继续六方会谈的进程。有权威人士指出,作为当今国际形势下处理安全问题的新探索,北京六方会谈无疑为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六大共同点得出的背后,中国政府功不可没。三方会谈之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分别与美国总统布什和韩国总统卢武铉通电话,交换意见。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王毅受命出访朝美。最终促成六方会谈的召开。

2004年2月25日至28日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延续对话之路)。经过三天的会谈,通过了《主席声明》,就成立工作组达成一致,各方同意下轮会谈于6月底前在北京召开。

2004年6月23日至26日第三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进入攻坚阶段)。四天会期,五点进展。各方不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设想,就弃核第一阶段达成共识,还同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口头对口头、行动对行动的原则,寻求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并审议通过了工作组概念文件,原则确定第四轮六方会谈的会期并发表了主席声明。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和谈进程已经不可逆转,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已经不可逆转。

2005年7月23日至8月7日和9月13日至19日,第四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通过共同声明)。这次会谈取得了一个重大的成果——《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这一重大成果,也被外界称为“中国外交的胜利”。在第四轮会谈第二阶段最为艰难之时,戴秉国副外长9月17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为六方团长举行了迎中秋晚宴,创造了中国外交史上独特的“中秋外交”。

2005年11月19日,朝核问题第五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谈(聚焦行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谈旨在将《共同声明》的成果带入实践。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各方在实践的问题上产生了一定分歧。但是中国仍然积极促成和谈,减少分歧。

2006年12月18日,朝核问题第五轮北京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谈在中国各方努力下在北京复会。会谈逐渐深入,开始触及核心问题。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2006年10月9日朝鲜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六方会谈一度面临流产危险。中国再次展示强大的外交斡旋,才使得各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从第一轮会谈开始,朝鲜核问题通过谈判解决的方式已经得到各国际社会的赞同。谈判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在六方会谈,这一观点得到了证实。积极推动和谈的中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次次把和谈从夭折边缘抢救回来。

从70年代的“乒乓外交”到如今的“中秋外交”。充分显示了中国外交的成熟,和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提升。

上一篇:餐饮部十月份工作总结下一篇:餐饮管理公司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