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

2024-04-15

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共4篇)

篇1: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

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朝鲜时间),朝鲜内战爆发。从25日至30日,美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军事干预的决定,并逐步升级,最终全面卷入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南北双方为了朝鲜民族的统一问题而进行的一场内战,美国武力干涉别国内政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侵略行为。

韩国人称朝鲜战争为“韩国战争”或“6•25战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从权威主义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化,人们开始反省权威主义时代的历史,在这种背景下,韩国人对朝鲜战争也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

1、从深层次来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外部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和美、苏两国军队的分割占领;朝鲜战争爆发的内部原因则是民族社会内部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南北实力的差距。

2、李承晚政权对引起那场战争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承晚为了摆脱政治危机,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在南北关系上推行恐吓政策,在公开场合大肆鼓吹武力“北进统一”。李承晚政权的这种恐吓政策不可能不给朝鲜北方以强烈的刺激。

3、50年来,一直有人在议论是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枪。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多大意思的问题,因为在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三八线”上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一直没有间断,南北双方互有进退和得失,1950年6月25日的全面战争只是一系列武装冲突的扩大和升级。

韩国国立汉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金贵玉在199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披露,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1949年6月29日,一支隶属于韩国军队的虎林大队,就有252名队员越过“三八线”,袭击了靠近雪岳山和金刚山的一些村庄,有些甚至还渗透到位于北纬39度的元山市附近的安边地区。

4、韩国学者认为,美国对诱发朝鲜战争负有责任。郑镕硕博士在《美国的对韩政策》一书中指出,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国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说时声称,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卫线北起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本土、琉球群岛,南达菲律宾,韩国和台湾均不在美国的太平洋防卫线之内。朝鲜北方据此做出判断,美国不会干预朝鲜半岛事务。

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部分苏联的档案送给韩国总统金泳三,个别韩国学者根据这些残缺不全的档案对朝鲜战争的起因提出了片面的、不科学的看法。但是,也有韩国学者清楚地认识到,俄罗斯并没有将有关朝鲜战争的关键性的资料提供给韩国,而且在俄罗斯送给韩国的档案中还有被篡改的嫌疑。所以,以此为依据来研究朝鲜战争的真相是不客观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朝鲜战争对韩国政治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其余波至今犹存。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本已处于风雨飘摇地位的李承晚政权得以稳固,李承晚奉行的治国方针是“先统一,后建设,不统一,不建设”。他利用战争时期的“反共”意识形态宣传和专制机器打击反对党的力量,以维护其专制统治。1960年终于爆发了“4•19革命”,把李承晚政权赶下了台。虽然李承晚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他利用“反共”和“北方的威胁”为借口来打击反对派,从而谋取政治利益的手腕被后来的朴正熙所继承。

篇2: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

一、清政府

19世纪60年代, 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 设置总理衙门, 举办洋务运动。就总理衙门来说, 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 后来扩大管理办, 工厂, 修铁路, 开矿山, 办学校, 派留学生等, 权力越来越大, 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是清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产物, 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但它说明清政府的机构开始具有一些近代化色彩, 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样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其兴办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 但它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由洋务运动带动起来的洋务思潮, 促使全国朝野有了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中国毕竟在顺应着世界潮流———向着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在被动中蹒跚前进了, 这是顺世界潮流而动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再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可以说它是为实现“王朝”自强而进行的垂死挣扎, 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但它毕竟是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迈出的一步。虽然清王朝的立宪政体并不完备, 但已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 它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由清末发端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并未因清朝灭亡而中止, 辛亥革命的胜利及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 把它推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

二、北洋军阀政府

是中国近代一个反动的军事政治集团, 它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极端黑暗的历史时期。尽管如此, 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也不是一无是处, 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如西藏主权问题。英国为了吞并西藏, 在1913~1914年, 先后炮制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承认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也从未承认过。再如山东主权问题。1919年, 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 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22年, 华盛顿会议期间, 中国政府代表与日本在会外签订了条约, 山东主权归还了中国。

二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在北洋军阀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发展, 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民族工业更是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从1912~1919年, 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 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 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 也发展很快。

三是新文化运动开展和人们思想解放空前觉醒时期。北京政府统治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些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度, 虽然很不完善, 但是对当政者的权力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一定的尊重和保障。即使体现袁世凯独裁集权的《中华民国约法》也有保障人权和自由的规定, 如“中华民国人民,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法律上均为平等”。这就使人民在法定的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权利和自由。虽然法律上对人民权利的保护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全部落实, 但是, 即使是这种法律上的尊重, 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 倡导尊孔复古, 还曾经摧残了一度兴起的具有民主气息的新闻业, 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反动的尊孔复古的逆流。然而翻看当时的一些资料, 我们所看到的, 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只有代表着新旧两种思想观点的猛烈交锋和论战, 自始至终没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力介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 思想是相对活跃的, 极少查禁民间的各种结社和言论, 而且还给导致民气大振的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蔡元培等人发放极高的薪俸。如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 后来甚至迁到首都北京;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 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 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等;正是有了这种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 才有了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才有了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主张。

另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旧军制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 对军事力量的加强、军制建设等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军阀之间的混战是该集团自我削弱的过程, 客观上为国家的再次统一扫清了道路。

三、南京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一贯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 但其在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外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 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以美国为首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 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有与列强对等的权利。 (但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没有结果) 。这是继1927年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之后的又一次胜利。1937年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 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特别是在防御阶段, 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积极, 在正面战场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此后, 两党紧密合作, 共同抗日, 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维护了国家主权。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 国际地位提高, 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于1943年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别签订协议, 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经济方面: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收入, 稳定统治。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到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 交通运输业有相当进展, 重工业和农业也有所发展。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生产总量, 而且增加了工作机会, 解决了部分失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篇3: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思考

一、小班化教学是适应发展需要的变革

在一些教育文献和一些教学研讨活动中,往往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说法,“小班化试验课摈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以一种批判过去的方式推进小班化发展,我不敢苟同。

如下图,各国关于小班的班额:

可见,在小班化发展较好的国家,小班班额是和单位面积的人口总数也就是人口密度成正比的,人口密度最大的日本和人口密度最小的法国恰恰位列班额数量的两端。即使在我国,小班化的兴起也不是完全来自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创造,而恰恰是在适龄学生减少,教育资源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小班化是因为被动原因,而以主动的态度提出,并努力向前发展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就不存在对过去长期积累的教育经验的批判问题,而是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的问题,是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变革。

二、学生平均占有课堂时间尚未出现质的变化

小班化教育宗旨是因材施教,因为小班的环境中,教师教授的知识可以相对多一点,细致一些。但是,当我们审视下面一组数据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离这样的目标距离还很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还仅仅是控制数,从南京的情况看,即使在小班化班级中班额也是至少保持在控制数上限,甚至有所突破的。即使以最小的控制数30人,按照传统班级45人,每堂课40分钟计算,每个学生每堂课平均占有时间的提高仍然不到半分钟,比例约50%,离成倍提高的目标相距甚远。

三、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不适应小班化教学发展阶段的现象

1.超越当前小班化教学发展阶段的音乐教育

现在的初中音乐公开课中,几乎必然包括音乐游戏、音乐剧、师生艺术技能表演等等内容。实事求是地说,绝大部分学生在现有小班课堂时间人均占有量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完成上述教学任务,或者说无法完成得好这些内容。之所以完成了,是因为进行了事先反复的准备,其中甚至包括带领学生一起做假展示。

2.滞后当前小班化教学发展阶段的音乐教育

个人认为,把音乐小班化教学当成音乐传统课+互动,在当前日常初中音乐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甚至还能算是相对“优秀”的。小班化音乐教学作为一个新兴产物,要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是对的,可是由于教师受自身知识储备和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量的影响,作为单个个体的教师很难全面完成这一目标。

四、加强对初中音乐教学小班化教学的研讨

如何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搞好当前的“半小班化”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一线教师的执行力

在目前的小班化发展阶段,我们最为苦恼的是虽然知道小班化教学的整体要求,但却无从下手,也就是没有能够供教师执行的具体内容。建议教研室能够组织专家学者和资深教师,研究出台和教材配套的《初中音乐小班化教学案例集》,允许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根据案例集的内容安排自身的教学活动,先普及后提高,迅速提升和均衡音乐小班化教学水平。之后,采取各种激励方式以此为原点逐步完善,彻底改善小班化讨论飘在空中、难落实地的状况。

2.调整初中音乐教学份额结构

一是要加强乐理教学。乐理教学曾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乐理教学枯燥,学生缺乏兴趣,在强调课堂气氛和成果展示的教学思想下,乐理教学的地位下降了,甚至有些教师每堂课给乐理教学留下的时间不足三分钟。但是,小班化的教学不仅让教师有能力关注到更多的学生,也让教师有能力把乐理教学设计得更加生动。

二是要增强器乐教学的灵活性。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具有着独特的作用,不可偏废;但是可以考虑增强器乐教学的灵活性,鼓励演奏型器乐和参与型器乐的协作。把奥尔夫教学法中经常使用的以打击乐为主的一些小乐器和二胡、竖笛、口琴等具备旋律演奏能力的乐器结合起来,实现小班化教学中“人人都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

三是要突出音乐史和音乐欣赏教学。在目前的小班化发展阶段,可以鼓励教师借鉴历史教学的方法,把音乐史以说故事的形式溶入教学之中,在说故事中和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欣赏故事中的音乐,把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实现音乐与多学科交融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3.力求实现与学生“同视野”教学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教会学生乐理等音乐知识、音乐家作品等音乐史实、歌曲演唱和器乐演奏等音乐技巧,但却不能“教会”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也不应把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直接灌输给他们。因此,在外部教学环境和教学形态上,可以考虑拆除讲台和“师生对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考虑使用反证的方法,也就是从学生对过去作品的批判入手,引导他们感受作品大魅力。

4、强调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小班化教学背景下,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中除了过去的一些内容外还应该突出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例如:歌唱技能的考核,可以不以美声或民族唱法的技巧为标准依据,只是音准、节奏,特别是情感表现力为标准;演奏技巧也不以技能的高低为主要依据等等。从而确立,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适应于师生交流的演唱就是好的演唱,适应于师生交流的演奏就是好的演奏的评比标准。

篇4:韩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些客观评价

一、清政府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设置总理衙门,举办洋务运动。就总理衙门来说,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它是清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产物,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它说明清政府的机构开始具有一些近代化色彩,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样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兴办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但它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由洋务运动带动起来的洋务思潮,促使全国朝野有了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毕竟在顺应着世界潮流——向着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在被动中蹒跚前进了,这是顺世界潮流而动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再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可以说它是为实现“王朝”自强而进行的垂死挣扎,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但它毕竟是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迈出的一步。虽然清王朝的立宪政体并不完备,但已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它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由清末发端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并未因清朝灭亡而中止,辛亥革命的胜利及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把它推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

二、北洋军阀政府

是中国近代一个反动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极端黑暗的历史时期。尽管如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也不是一无是处,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它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如西藏主权问题。英国为了吞并西藏,在1913~1914年,先后炮制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承认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也从未承认过。再如山东主权问题。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政府代表与日本在会外签订了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了中国。

二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在北洋军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更是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从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很快。

三是新文化运动开展和人们思想解放空前觉醒时期。北京政府统治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些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制度,虽然很不完善,但是对当政者的权力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一定的尊重和保障。即使体现袁世凯独裁集权的《中华民国约法》也有保障人权和自由的规定,如“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这就使人民在法定的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权利和自由。虽然法律上对人民权利的保护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全部落实,但是,即使是这种法律上的尊重,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倡导尊孔复古,还曾经摧残了一度兴起的具有民主气息的新闻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反动的尊孔复古的逆流。然而翻看当时的一些资料,我们所看到的,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只有代表着新旧两种思想观点的猛烈交锋和论战,自始至终没有北洋军阀政府的强力介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思想是相对活跃的,极少查禁民间的各种结社和言论,而且还给导致民气大振的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蔡元培等人发放极高的薪俸。如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后来甚至迁到首都北京;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等;正是有了这种较为开放的社会环境,才有了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才有了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主张。

另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旧军制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对军事力量的加强、军制建设等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军阀之间的混战是该集团自我削弱的过程,客观上为国家的再次统一扫清了道路。

三、南京国民政府

这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一贯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但其在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外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以美国为首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有与列强对等的权利。(但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没有结果)。这是继1927年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之后的又一次胜利。1937年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特别是在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积极,在正面战场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条件,此后,两党紧密合作,共同抗日,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维护了国家主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国际地位提高,英、美等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于 1943年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别签订协议,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经济方面: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收入,稳定统治。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到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其中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进展,重工业和农业也有所发展。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生产总量,而且增加了工作机会,解决了部分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待中国历届反动政府实行的政策及其影响,应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生产力标准和社会发展标准去衡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而不能以偏概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全貌。

上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素材:生态环境话题怎么写?下一篇:受洗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