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献鱼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2024-04-22

楚人献鱼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共6篇)

篇1:楚人献鱼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楚人献鱼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来献也。”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庖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饿色,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且今行之。”

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以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注释】

1.囷(qūn)仓:粮食仓库. 圆型的叫囷,方形的叫仓。

2.旷夫:成年而无妻的男子。

3.余衍之蓄:有多余的储蓄。

4.振:救济。

5.出:出嫁。

【参考译文】

楚国有人向楚王献鱼,说:“今天捕得的鱼,吃不掉,卖不掉,放了又很可惜,所以来献给大王。”楚王的侍臣说:“这样说对王太不尊敬了。” 楚王不同意侍臣的意见说:“你不知道,这打渔人是个仁德的人。听说仓库粮食丰余,国家却有饥饿的.人;后宫有很多怨女,民间有很多成年而无妻的男子;王府库聚财多,国内贫民很多,这都因为国君不仁道的原因。所以厨房有肥肉,马棚有肥马,百姓有饥色,是因为亡国之君王搜刮财物藏在府库里。这个道理,我早就懂得,却不能实行。渔人明白我的缺点,便用奉献鱼来开导我。我要为民做好事。”

于是派使安抚老弱孤苦的人,从粮仓拿出粮食,从府库取出钱财布帛,用来救济生活困难的人;释放后宫多余的宫女,让她们嫁给无妻的男子。楚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邻国也归附于楚国。所以渔夫献上一条多余的鱼,楚国依靠这得到了好处,他可称得上仁慈而明智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食:吃

(2)尽:完

(3)故:所以

(4)鄙:粗俗

(5)余:多余

(6)行:实行

(7)遣:派遣

(8)振:救济

(9)出:放她们出宫

(10)归:归顺

2.翻译

(1)渔者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

渔夫知道这个道理,大概是用献鱼这种方式来晓谕我吧。

(2)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所以渔夫献上了一条多余的鱼,楚国依靠这得到了好处,他可称得上仁慈而明智了。

3.渔人献鱼的结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可以看出楚王是个什么样的贤明国君?

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以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

篇2:楚人献鱼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小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书未发

②苟无岁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④吾谁与归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小题3:赵威后“舍本而问末”体现出什么样的治国主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开启、打开②如果③思想④归依

小题2:①略②这不是先贱后贵吗?(哪里有先贱后贵的.道理呢?)(难道有先贱后贵的道理吗)

小题3:以民为本(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发”古今异义,这里是“开启、打开”。

小题2:

试题分析: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这里注意关键词“以”等理解;注意“互文句式”“反问句式”的理解。

小题3:

篇3:楚人献鱼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1.借助注释, 疏通文意, 做到文从字顺。

2.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突出重点的写法。

3.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突出重点的写法。

2.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的蓝天碧海、绿树红花都是文学家赞美的对象。其中, 莲花更是以其“清水出芙蓉”的独特风姿为历代文人盛赞不衰, 把它当做高洁品格的象征, 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二、解题

题目中的“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说”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熟读课文

1.请大家小声读课文一遍, 要求是读准字音、句子。

2.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注意听在读准字音方面还有没有问题。

3.范读课文, 听听自己的节奏有没有把握的不准确的地方。

4.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尽量读出节奏感。

5.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同桌两个同学合作, 结合注释, 翻译课文。

要求:不会解释的词语加点, 不会翻译的句子划横线, 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加三角符号。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共同解决。

3.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质?借莲花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讨论

明确后归纳: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 “香远益清”的芳香。

风度:“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莲花有如此高洁的品格, 难怪作者喜爱莲花, 赞美莲花。把莲花比作是花中的“君子”。

请一位同学把这些句子读一遍, 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大家齐读这段话, 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其实, 我们已经不难发现, 在作者的笔下, 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 而是君子的象征。那么作者借莲花抒发什么感情, 就不难理解了。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归纳:

作者借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赞美君子的高尚情操, 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对莲花的描写, 看似句句写花, 实则句句写人。

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只可惜, 这样的君子太少了, 所以作者忍不住发出感慨“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2.题目是“爱莲说”, 为什么要提到“菊”和“牡丹”?

学生讨论

明确归纳:

衬托:菊———正衬, 牡丹———反衬, 目的是为了衬托莲的美好形象和高尚品质。

找出与“菊”和“牡丹”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

作者认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呢?

“隐逸者”“富贵者”

作者又用它们比喻什么人呢?

“隐士”“富贵者” (追名逐利的人)

(1) 为什么用菊花比喻隐士呢?

和陶渊明有关。

学生谈对陶渊明的了解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 品格高洁, 又“独爱菊”, 所以作者用菊花比喻隐士。

菊花傲霜怒放, 和莲花的高尚品格相似, 所以用它来正面衬托莲花, 陶渊明坚持高洁的品格, 和作者是一样, 所以作者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自己。

只是爱菊花的人太少, 也就是真正的品格高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逸者太少了, 所以作者说“陶后鲜有闻”, 表示了惋惜之情。

(2) 唐代的达官贵人酷爱牡丹, 所以用牡丹比喻富贵者, 唐代人喜欢牡丹到了什么程度呢?看了下面的诗句就知道了。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所以作者才说“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世人为什么喜爱牡丹?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

世人喜爱象征富贵的牡丹, 实际上是富贵, 名利的追求, 作者对这种世风是厌恶的, 鄙弃的。这与作者的高洁品格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作者用的来反衬自己。

(3) 作者实际上是借三种花写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同时表明自己的追求:

一种是像陶渊明那样, 厌恶世俗的污浊, 但他选择消极避世;

一种是大多数人那样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

一种是作者坚持的:身处污浊的环境中而能洁身自好, 保持高洁的品格。

六、小结课文

这篇课文, 作者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 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与追求, 同时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从上完课到现在, 一直在思索。那就先从一开始的构思谈起吧: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 文章注释又非常详细, 个人认为理解难度不大, 除了个别词句没有注释外, 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 充分遵循新课标指导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 设计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 语文教学就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设置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力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一直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而不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于是让读书贯穿整堂课。从一开始的快速浏览, 扫清读音障碍, 到最后的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中间穿插齐读、指名朗读、老师范读等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理、在读中思, 在读中悟, 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儿。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同行们常说,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但是显然对学生的考虑尚欠周到, 而是过多地注意了自己的教学流程, 导致有些问题的讨论未落到实处, 甚至有把老师的见解强加给学生的痕迹。还有大胆质疑的能力还不够, 对学生放手幅度还不够, 学生有点被牵着走的感觉。

篇4:楚人献鱼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先生讳载,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无所不学。与焦寅游,寅喜谈兵,先生说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一见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未以为足也,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异学,淳如也。

京兆王公乐道尝延致郡学,先生多教人以德,从容语学者曰:“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学者闻法语,亦多有从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变更,御史中丞吕晦叔荐先生于朝。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会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谒告西归,居于横渠故居。

横渠至僻陋,有田数百亩以供岁计,约而能足,人不堪其忧,而先生处之益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又以为教之必能养之然后信,故虽贫不能自给,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岁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恶米不凿,将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饿殍满野,虽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择乎!”甚或咨嗟对案不食者数四。

会秦凤帅吕公荐之,诏从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及至都,公卿闻风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尝试于人,多未之信。会有疾,谒告以归。不幸告终,不卒其愿。

(节选自《张载集》)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慨然以功名自许 许:期望

B.登用大臣 登:提升

C.左右简编 简:选择

D.不卒其愿 卒:完成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劝读《中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人不堪其忧 非子房其谁全之

C.俯而读,仰而思 北救赵而西却秦

D.虽蔬食且自愧 臣死且不避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孰能少置意科举,相从于尧舜之域否?(3分)

(2)苟门人之无赀者,虽粝蔬亦共之。(3分)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3分)

9.横渠先生治学有哪些特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试题答案:

6.C(文献典籍)

7.D

(D 连词,尚且;A 副词,于是/ 介词,通过;B 代词,那种 / 副词,加强语气,表反诘;C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8.(1)谁能够稍微放下考科举的念头,追求尧舜(那样)的境界呢?(疑问句式1分,“置意”、“域”各1分)

(2)如果(遇到)没有钱财的学生,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一起享用。(定语后置句式1分,“苟”“粝蔬”各1分 )

(3)我这次去京城,不敢因为疾病推辞,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机会。(每小句1分,重点译出“是”、“辞”、“庶几”)

篇5:岳阳楼记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题目。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初,范文正公(1)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2),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3)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乃长者,何自陷朋党?”王质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1)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2)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3)扶病:抱病、带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士大夫莫敢往别

小题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闻者为/之缩颈

小题3: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小题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内容。(2分)

小题5: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没有人(没有谁)

小题1:A

小题1:(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王质独自带病在京城(国都)门外为他饯行。

小题1: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小题1:示例、王质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范仲淹遭贬谪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对范避之唯恐不及时,王质却抱病为其送行。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篇6:文心蜀韵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元代人张翥《谒文昌阁》:“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吾蜀曩有“文宗在蜀”的传统。这个传统由文翁倡其教,赋圣司马相如开其端,“乡党慕循其迹”,严君平、相如、王褒、扬雄成为“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的汉代四大家,他们都是蜀人。

汉代儒圣扬雄还被他的朋友桓谭誉为“西道孔子”,也是“东道孔子”,具有汉代儒圣的地位。文学革新前驱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宋代文宗苏轼与陆游、明代文坛著述第一人杨升庵、清代涵海大家李调元、性灵诗宗张问陶,直到现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和巴金,这些“天下第一秀才’均出生于蜀,或虽不是蜀人,却是因巴蜀文化熏陶而成就为文化巨人的。他们不仅是文坛宗主,而且是百科全书型大家。尤其是司马相如是文韬武略的通儒,他开启了巴蜀文宗重文学、重今经学的传统,成为后代文宗从扬雄到郭沫若师法的榜样。这正是蜀人“发散式”思维方式的生动体现,它在文学上形成浪漫主义倾向,富于文采和想象力,这对后世富于激情、奇幻的文化心理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与前述古蜀仙道与巴蜀道教相联系,文心蜀韵也浸润于巴蜀文人思维,成为巴蜀文人以仙游为特征的浪漫型发散性思维定势。司马相如倡导的仙游文化是其开端。他写的`《大人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羽化登仙、凌霄步虚的仙游四方的气概。汉武帝读了这篇赋,竟然感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以仙化浪漫为特征的蜀文学就是由这篇赋开端,形成为巴蜀的“文心”。

司马相如的赋论最独到之处是分为“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赋家之心”指的是“文心”,是性灵,是赋家的本性、心灵与眼界、境界。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搅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这是何等开阔的世界眼光。这种“文心”是“斯乃得于内,不可得而传”,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捉摸而难于形诸文字,犹如佛祖拈花迦叶含笑一样,靠内在心灵的开悟与精神的流动。这就是巴蜀人的“文心”,巴蜀人的文化性格。

至于“赋家之迹”则是指有善于“列锦绣而为质”写作锦绣文章的路径和方法。赋家之心与赋家之迹,构成相如浪漫主义文学的根基,开巴蜀文学好梦幻迷离好想象的浪漫主义先河,从相如到苏轼到郭沫若,直到今天蜀中的朦胧派诗群,始终传承着,流淌着,形成了神 奇梦幻的巴蜀文学的历史长河。

5.对“吾蜀曩有‘文宗在蜀’的传统”的理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人张翥在《谒文昌阁》中有“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的语句。

B.文翁在蜀地大力兴办教育,为“文宗在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蜀人严君平、相如、王褒,扬雄等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于天下”。

D.相如开创了好奇幻、想像的文学传统,苏轼、郭沫若等继承了这个传统。

6.对作者所介绍的巴蜀文化巨人的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具有儒圣的地位,是各个时代的天下第一秀才。

B.他们都受了巴蜀文化的熏陶,是百科全书型的大家。

C.他们有文韬武略,具有重文宗、重今经学的传统。

D.他们受道教影响,其文学作品都与仙游文化有关。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开启了巴蜀文化的传统,成为后来巴蜀文人们效仿的榜样。

B.由于巴蜀道教的影响,巴蜀文人有以仙游为特征的浪漫型思维定势。

C.相如《大人赋》表现的仙游气概,让汉武帝产生了修炼成仙的想法。

D.相如倡导的“赋家之心”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答案:

5.A(是张翥的观点,而不是理由)

6.B(A项,只有扬雄被尊为儒圣,各个时代的第一秀才并非都出于蜀地;C项,原文指的是司马相如,并不是所有的蜀地文化巨人都具有这个特点;D项,并非所有的作品都与仙游有关)

上一篇:上美术班的收获作文下一篇:合肥理工学校假期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