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

2024-05-01

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精选5篇)

篇1: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

古文赏析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翻译

【作品介绍】

《宋人及楚人平》讲的是鲁宣公十四年夏,楚国大夫申舟出访齐国。申舟虽然途经宋国,却不向宋国借道。宋国执政华元被激怒,遂将申舟杀死。于是,当年九月楚国出兵围宋国。经过长达八个月的相持,到第二年五月,不但宋国兵疲粮绝,楚军仅余七天口粮。双方不得不休战议和。本文便是对双方将领厌战情绪的评述。

陈曰:两个敌对国将领阵前关于本国士气状况的对话,无论何国、何时都会以通敌、或泄密罪论处,窃以为不可取。

【原文】

《宋人及楚人平》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外平不书①,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②?庄王围宋③,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④,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⑤。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⑥!”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⑦,析骸而炊之⑧。”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⑨,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⑩”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⑾;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注释】

①外平不书:《春秋》是鲁史,对于他国的称外。外平是他国和他国之间的讲和。这不关鲁国的事,所以不记载。书:记载。

②已:这里是指宋国的华元和楚国的子反。

③庄王:楚庄王。

④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子反:即公子侧。乘:登。堙(yin):为登上城墙而修建的土山。

⑤华元:宋大夫。

⑥惫:疲惫。

⑦易子:交换儿子。

⑧析:分开。骸:尸骨。炊:用为烧熟物品。这里指用来作燃料。

⑨柑:同“钳”,用东西夹住。这里指以木钳马口。秣:喂牲口。这句话是说,被围的人在喂马时,用木钳马口,使马不得食,从而向敌人显示有积蓄。

⑩情:实际情况。

⑾厄:困苦。灾难。矜:怜悯。

【译文】

一个国家在外面与别国讲和,鲁史是不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记载?是因为称赞这次的讲和全在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促成的原故。为什么要称赞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讲和?原来,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宋国回国了。庄王于是派遣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都城,宋国华元也登上土山出城会见他。司马子反说:“您的国家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了。”马马子反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华元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司马子反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听说过:被围困的人,将木头衔在马嘴里再喂它饲料,用肥壮的马应付宾客。您却透露了真情,这是为什么?”华元说:“我听说过:君子看见人家的苦难就怜悯,小人看见人家的苦难就庆幸。我见您是位君子,所以向您报告实情。”司马子反说:“好,努力干吧!我们的军队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这里回国了。”说完作了一揖,就离开了华元,回去报告庄王。

庄王说:“怎么样?”司马子反说:“他们疲惫了。”庄王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司马子反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庄王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现在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就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下臣已经告诉他,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庄王生气地说:“我派你前去观察他们的情况,你为什么告诉他?”司马子反说:“以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楚国就可以没有吗?所以告诉了他。”庄王说:“好,盖起营房住下。不过,我还是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回去。”司马子反说:“那么君王请住在这儿,下臣请求回去了。”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国,我和谁住在这里呢?我也跟着你回去好了。”就带领军队离开了宋国。所以君子尊重两国大夫自己出面媾和。司马子反和华元都是大夫,为什么以“人”来称呼他们呢?是贬低的意思。为什么贬低?是因为媾和的人处在下位的原故。

【解析一】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载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楚庄王时期宋国和楚国媾和的经过,名曰:“宋人及楚人平”。它是对《春秋》原文的详解。

虽然是注解,但它倒也反映了当时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背景,而这一次普通的媾和也被详细地记载于史册上。

话说晋文公之后,晋国霸业日渐衰落,南方的楚国开始崛起。仅从《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泌之战”前十一年记载来看:“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晋人、宋人伐郑”(宣公元年),“夏,楚人侵郑”(宣公三年),“冬,楚子伐郑”(宣公四年),“冬,楚子伐郑,陈及楚平。晋荀林父救郑,伐陈”(宣公五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宣公六年),“陈及晋平。楚师伐陈,取成而还”(宣公八年),“楚子伐郑。晋郤缺帅师救郑。陈杀其大夫洩冶”(宣公九年),“楚子伐郑。晋士会救郑,逐楚师于颍北。诸侯之师戍郑”(宣公十年),“丁亥,楚子入陈”(宣公十一年)。由此可见,当时中原一带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地位极为尴尬。诸国不得不“朝晋暮楚”以求自保。仅这些记载便展示了陈国、郑国两个国家在诸侯争霸中不得不左右应酬的状况。例如陈国,宣公五年时与楚国媾和,结果被晋国讨伐。宣公八年便又与晋国媾和,结果被楚国讨伐。如此尴尬悲惨的境地想必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吧?

宣公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郑国大夫子良说:“晋、楚两国不追求美好的德行而只顾着打仗。它们不讲信用,我们还是要讲点信用的。”于是归顺了楚国。同年夏天,郑国与楚国会盟于辰陵,陈国也同时降服(同年冬天,楚国趁着“夏征舒之乱”而攻占陈国并准备将其作为楚国的一个县,后来楚庄王在大夫申叔时说服下重新立了陈国国君)。同年厉之役,郑国败于晋国,不得不“徼事于晋”,又做了晋国的附庸。

于是在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楚子围郑”、“楚子退师,郑人修城。(楚)进复围之,三月克之”,迫使郑襄公与楚国结盟。同年六月,晋国派中军元帅荀林父救郑,晋楚爆发有名的“邲之战”。此役中楚国击败了中原最强的诸侯晋国,强盛一时。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楚国在“邲之战”后开始称霸。宋国在这种局面下也被搅进了大国争霸的乱局之中。这次宋国与楚国交战源于宣公十二年,即“邲之战”当年冬天。楚国讨伐萧国,宋国救援。

同年,晋、宋、卫、曹四国同盟于清丘。如此一来,宋国便完全站在楚国的对立面了。

宣公十三年,楚国开始进攻宋国。

宣公十四年秋天,楚国出兵包围宋国国都。宋国派乐婴齐向晋国求援,晋君未出兵,只派解扬前往宋国,准备告诉宋人“晋师悉起,将至矣”,让其坚守而不要投降。可是解扬在经过郑国时被郑国囚禁并献给楚国。楚庄王为了动摇宋国军心,利诱解扬告诉宋人晋国援兵不来的实情。解扬前两次都没有答应。到第三次劝说时,解扬竟然答应了。待他登上楚军的攻城楼车后,他却仍把晋国援兵将至的“假”消息告诉宋人。楚庄王大怒,怒斥道:“你已经答应我要把实情告诉宋人,为什么还这样做?不是我不讲信用,是你抛弃了信用,你等着受刑吧!”解扬答道:“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庄王无言以对,只得释放解扬,并准备撤兵回国。事实上,如果楚庄王就此罢兵,便不会有“宋人及楚人平”的故事了,但此时却有出现戏剧性变化。

楚大夫申叔时建议楚庄王可以在宋都外建设营房、分兵屯田,宋人必定俯首听命。庄王听取了建议,准备长期围困。

接下来事件的记载则体现了《毂粱传》、《公羊传》和《左传》的不同所在。《左传》记载:听说楚军准备长期围困后,宋人害怕了。他们派大夫华元于夜里悄悄跑到楚军军营,面见楚军主帅正卿子反,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炊,升火做饭)。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従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惊惧,便答应了华元的请求。楚军后退三十里并与宋国媾和,宋大夫华元为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公羊传》的记载则带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楚军开始围困后,主帅子反登上宋都外的土丘,窥探城内动静。此时,宋国主帅华元也登上了土丘。二人在丘上交流起各自底细来了。华元说:“城内快撑不下去啦,人们易子而食,用骸骨升火做饭”。子反说:“真是疲惫到极点了。可是你为什么要告诉我实情呢?”华元答:“君子见到别人遭受困顿,就对他怜悯同情;小人见到别人困顿,就幸灾乐祸。我看您就是一位君子,所以就告诉您了。”子反倒也实在,便告诉华元:“对啊!不怕告诉您,我军也只有七天粮食了。粮食用尽,我军就得撤退了。”说完两人依依惜别。(远之注:真是君子啊!如果真如此,世界上大概就不会有战争了吧?!)

子反回去后,便将和华元对话的事情一五一十地汇报给庄王。楚王虽然原谅了子反,但却一心仍要长期包围下去,子反说:“大王您待在这儿慢慢围困吧,我回去了。”庄王忙说:“你都回去了,谁和我住一起呢?我也和你一起回国吧!”于是楚国退兵。

《毂粱传》的记载则极为简短,简短的就和《春秋》原文差不多:“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义也。人者,众辞也。平称众,上下欲之也。外平不道,以吾人之存焉道之也。”

《公羊传》和《毂粱传》都在“宋人及楚人平”中的两个字上做文章,一个是“平”字,一个是“人”字。前者认为这次媾和原本是值得称赞的,但推动者不是国君却是居于下位的臣子大夫。不称他们为“大夫”而称其为“人”,这是贬斥的意思啊。后者从民心和和平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次和解是“义”的体现,是君臣上下共同的愿望,值得称赞。

与《左传》相比,《公羊传》、《毂粱传》的记载加入了作者或编者的观点态度。“宋人及楚人平”虽然是当时诸侯争霸中极为普遍的一次媾和事件,但从三传的记载来看,这次媾和前必然发生了特殊的事件,而恰是这一事件使三传都对此次媾和加以详细描述或加以简评。《春秋》原文并没有给出来,但《公羊传》和《毂粱传》对此进行了考察和评价,总结出了可以归为“春秋大义”的内涵。《左传》则相对中立,仅记载了和解的过程而未加评述,倒是盟语所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令人印象极深,这该不会就是成语“尔虞我诈”的出处吧?

【解析二】

宣公十五年,庄王围宋,战争进行到了白热化,楚军只有七日之粮,“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庄王此时心急如焚,派司马子反去打探宋国军情,以早有所图。

子反登上临近宋国都城墙门外的土丘上,向城内窥望,恰巧此时,宋国大夫华元也登上城墙,观看城外动静,于是与子反不期而遇。

子反问华元:“子之国何如?”华元满面忧虑,称城内早已弹尽粮绝,百姓们“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已到了不堪命的地步。子反颇感意外,战争中大抵被围困的一方往往“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以此来显示自己兵精粮足,希望在气势上给敌人以畏慑,没想到华元毫不隐瞒,竟据实相告。子反问华元为何如此诚实,华元以“君子见人之厄而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为由,称司马子反乃匡世君子,所以才据实以告。子反深受感动,就告诉华元楚军也仅有七日之粮,劝华元坚守城池,待楚军粮尽退兵。

子反回到楚军大营,向庄王禀告宋国军情,庄王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于是号令三军,“取之而后归”,司马子反又向庄王说他也将楚军的窘迫告诉了宋大夫华元,庄王大怒,子反又辨解说,“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之臣,何以楚而无乎?”而后又向庄王请假“君请处于此地,臣请归”,由于司马子反执意返回,庄王也无可奈何,只得“引师而归”。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诗词网文言文阅读”的古文观止栏目。

宋国与楚国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公羊高以为这是司马子反与华元以诚相待的结果。我不尽苟同,如果说古人坦诚到双方交兵时仍以实相告,倒也无可厚非。试想一下,倘若楚庄王坚持已见,发兵攻城,宋国必亡,华元也只能是宋国的叛徒,公羊高再写《公羊传》时还会不遗余力的称赞他的坦诚吗?自古兵不厌诈,倘若华元以假示人,向司马子反上演了一出类似诸葛亮的空城之计,再恭维他几句,拍一下马屁,司马子反就忘乎所以,沽名钓誉,泄露军情,庄王听从子反建议退兵,岂不正中华元下怀?那么公羊高恐怕也不会再为司马子反颂赞歌。更可笑的就是一国之君楚庄王,两军对垒,最忌军情外泄,司马子反作为军中大臣,受命查探敌情,得来的情报未必就是真的,还竟然把已方的军情泄露给敌军,理应斩首示众,庄王盛怒一番,不仅未对子反加以惩罚,反而听信其“君子不欺”之说,班师回朝,令人涕笑皆非。

若以当今观点再看司马子反与华元,二人为了国之团结,民之安定而互诚互信,避免了一场战争,倒真是为世界和平做了一大贡献,然则子反与华元皆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人,恐怕没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吧?!公羊高一篇“宋人及楚人平”载入史册《公羊传》,对子反、华元大唱赞歌,难道他这个春秋齐人能未卜先知,预料到两千年后的人们对和平的热爱与追求?!

真乃满纸荒唐言!

篇2: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②也。何大乎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何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注】①外平:《春秋》是鲁史,对于他国的称“外”。外平是他国和他国之间的讲和。②己:这里是指宋国的华元和楚国的子反。③庄王:楚庄王。④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子反:即公子侧。堙(yn):为登上城墙而修建的土山。⑤华元:宋大夫。⑥惫:疲惫。⑦析:分开。骸:尸骨。炊:用来烧熟物品。这里指用来作燃料。③柑:同“钳”,用东西夹住。这里指以木钳马口。秣:喂牲口。这句话是说,被围的人在喂马时,用木钳马口,使马不得食,从而向敌人显示有积蓄。⑨情:实际情况。⑩厄:困苦,灾难。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其平乎己也 大:以……为大,称赞

B.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乘:登

C.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 矜:怜悯

D.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虽然: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直接表明司马子反“君子”行为的一组是(3分)

①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②吾见子之君子也

③揖而去之

④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⑤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⑥引师而去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述了古代战争的惨状:楚军围困宋国都城,使宋国疲惫不堪,宋国都城人民因饥饿而交换孩子吃,辟开死人骨头当材烧。

B.作者以肯定的态度记述了华元与司马子反相互告以实情的君子风范,表达了即使是战争中的敌对双方也要遵守“君子”之道的理想。

C.司马子反虽然打探到宋国的军情,但也出卖了楚国军情;但楚庄王也不敢处罚他,因为没有他楚国就打不了胜仗。这表现了子反的才能过人。

D.子反和华元通过自己的讲和行为给两国带来了和平,但《春秋》以“宋人”及“楚人”称谓二人,委婉地表达了对作为在下位者私自讲和的贬抑。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外平不书,此何以书?(3分)

(2)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3分)

(3)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3分)

参考答案:

9.D (虽然:虽然这样)

10.D(①子反被派窥探敌方军情。 ②是华元对子反的评价。⑥是楚庄王的行为)

11.C(“楚庄王也不敢处罚他,因为没有他楚国就打不了胜仗。这表现了子反的才能过人”不合文意。)

12.(1)鲁国之外的国家之间讲和,《春秋》是不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记载?

(3分,“书”、“何以”及句意各1分)

(2)我见您是位君子,所以向您报告实情。(3分,“是以”、判断句式及句意各1分)

(3)你离开我回国,我和谁住在这里呢?(3分,“去”、“孰与”及大意各1分)

文言参考译文

鲁国之外的国家之间讲和,《春秋》是不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记载?是因为称赞这次的讲和全在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促成的原故。为什么要称赞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讲和?原来,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宋国回国了。庄王于是派遣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都城,宋国华元也登上土山出城会见他。司马子反说:“您的国家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了。”马马子反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华元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司马子反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听说过:被围困的人,将木头衔在马嘴里再喂它饲料,用肥壮的马应付宾客。您却透露了真情,这是为什么?”华元说:“我听说过:君子看见人家的苦难就怜悯,小人看见人家的苦难就庆幸。我见您是位君子,所以向您报告实情。”司马子反说:“好,努力干吧!我们的军队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就准备离开这里回国了。”说完作了一揖,就离开了华元,回去报告庄王。

庄王说:“怎么样?”司马子反说:“他们疲惫了。”庄王说:”怎么样的疲惫呢?”司马子反说:“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庄王说:“唉呀!太疲惫了!不过,我现在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就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下臣已经告诉他,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庄王生气地说:“我派你前去观察他们的情况,你为什么告诉他?”司马子反说:“以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楚国就可以没有吗?所以告诉了他。”庄王说:“好,那就算了吧。不过,我还是要拿下这座城邑,然后回去。”司马子反说:“那么君王请住在这儿,请让下臣回去吧。”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国,我和谁住在这里呢?我也跟着你回去好了。”就带领军队离开了宋国。

篇3: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

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采出, 或者采出不具有经济效益都油气资源, 主要包括致密和超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超重 (稠) 油、沥青砂岩、煤层气、水溶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樊154-平2井采用水平井钻井技术最大限度地增加油层的泄油面积, 提高油气采收率和勘探开发效果;后期完井作业采用裸眼封隔器加投球滑套的施工方式, 分20段压裂施工, 并达到设计要求, 创出国内长水平井分段压裂段数最多纪录, 同时创下中石化6寸井眼水平段最长记录。

2 水平段施工难点及措施

樊154-平2井完钻井深4916米, 垂深2721米, 水平段长2015米。三开水平段钻进井段为2901-4916米, 井眼尺寸为Φ152.4mm, 本井的目的层段为沙三中, 岩性为致密砂岩, 三开裸眼完钻后下入Φ114.3mm完井压裂管柱压裂完井。

2.1 水平段施工难点

(1) 砂岩储层相对松软, 且水平段钻进周期长, 要求钻井液体系在保障较低的失水和良好的护壁性, 还能有效携岩及保证井壁的润滑性, 以保证封隔器有效座封;

(2) 水平段长, 钻具承受的摩阻、扭矩大, 极易造成钻具的疲劳破坏;

(3) 常规钻具滑动钻进钻压传递十分困难, 水平段后期钻头脱压现象严重;

(4) 井眼轨迹控制难度高, 滑动钻进控制轨迹占用时间长、效率低、效果差, 严重影响钻井效率, 滑动钻进调整井斜时容易出现较高的狗腿度;

(5) 三开小井眼施工, 钻杆与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小, 极易出现钻具磨套管的现象, 防止井下落物也是预防卡钻的重要措施。

2.2 技术措施

(1) 水平段采用LWD随钻随测监控井眼轨迹, 随时调整井斜、方位, 避免钻进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狗腿度, 滑动钻进控制百米井斜变化小于10°, 采取常规钻具与定向钻具组合施工, 合理调整滑动钻进与复合钻进的时机和比例。

根据樊154-平1井资料, 后期滑动钻井控制轨迹占用时间长、效率低、效果差, 因此, 在平2井施工中, 搭配合适尺寸的欠尺寸扶正器, 采用双稳钻具结构 (钻头P5235MJH+扶正器-148mm+短钻铤4.5米+扶正器-150mm+回压凡尔+无磁钻铤+MWD短节+钻铤2根+127mm钻杆) , 三开第一趟钻采用此钻具结构进尺507米, 机械钻速7.63米/小时, 稳斜效果较好, 提高了复合钻进的时间。井眼轨迹偏离设计轨道后, 采用动力钻具进行纠斜, 为扩充井眼, 修复井壁, 在一柱钻杆后增加扶正器, 钻具结构:钻头P5235MJH+动力钻具-1.25°+回压凡尔+无磁钻铤+MWD短节+127mm钻杆1柱+148扶正器+127mm钻杆。

(2) 严格落实短程起下钻作业和分段循环, 及时清除井内岩屑, 避免岩屑床的形成。

井斜45-60°时, 井内极易形成岩屑床, 岩屑的携带不但要求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携岩性能, 勤活动钻具增加岩屑的推力促进井内岩屑的运移。对此, 水平段每钻进100米, 或纯钻进时间超过24小时进行短起下, 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 对水平段井眼反复拉刮, 最大程度清洗井底。

(3) 三开选用钻杆接箍外径127mm, 环空与套管间隙仅有15mm, 针对井斜角在30-60°的井段, 钻具磨损套管比较严重的特点, 该井段加密布置防磨套, 减轻钻具对套管的磨损;钻进过程中随时保证井口清洁, 并铺盖防落物保险盖板, 有效防止井下落物, 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4) 增加上部钻具重量, 提高钻井液润滑性, 减轻后期脱压现象。及时倒换钻具, 避免疲劳破坏。

水平段钻进采用特制的101.6mm钻杆, 该钻杆的特点是柔性强, 刚度低, 水平段钻进后期, 滑动钻进过程中摩阻超过20t, 钻头脱压现象严重, 因此, 我们在直井段下入加重钻杆, 增加钻具下行的推力, 减轻钻头脱压现象。

复合钻进时钻具承受的扭矩高达12-16KN*M, 钻具的过度疲劳极易导致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 对此我们经常错扣起钻, 下钻时倒换钻具;钻进过程中, 采用“切菜”式送钻, 最大限度地减轻钻具与井壁的摩擦。

通过提高油水比和使用塑料小球来降摩阻, 本井采用原油乳化钻井液体系, 配合固体润滑剂增强钻井液的润滑能力。

3 结论

(1) 三开水平段钻进过程中存在着井身轨迹控制难、钻头脱压现象严重、井底岩屑不易上返、滑动钻进及起下钻摩阻大等难题, 在施工中通过调整钻具结构、改善钻井液性能等措施, 顺利完成了樊154-平2井的施工任务。

(2) 樊154-平2井长水平钻井、完井施工的顺利完成, 标志着胜利油田在长水平段优快钻井和压裂完井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施工及组织保障能力, 步入国内非常规开发的领先水平, 为大芦湖地区非常规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经验借鉴。

摘要:为改善油气产能生产和建设不足的现状,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樊154-平2井是胜利油田在高青地区布置的一口重点非常规开发井, 该井完钻井深4916米, 水平段长2015米, 三开小井眼施工, 通过调整钻具结构, 改善钻井液性能以及优选钻进参数等措施, 有效地解决了水平段井身轨迹控制难、脱压现象严重、岩屑不易上返、起下钻摩阻大等难题。该井的顺利施工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非常规,井身轨迹,樊154-平2,小井眼,钻进参数

参考文献

[1]王银生, 李子杰.高平1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2010, 32 (6) :31-34

[2]Wang Yinsheng Li Zijie.Drilling technology for the extended reach horizontal well of Gaoping-1[J].Oil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2012, 32 (6) :31-34

[3]裴建忠, 刘天科, 周飞等.金平1浅层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 2009, 37 (1) :87-90

篇4:《楚人患眚》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楚人有患眚①者,一日谓其妻曰:“吾目幸②矣,吾见邻屋之上大树焉。”其妻曰:“邻屋之上无树也。”祷于湘山,又谓其仆曰:“吾目幸矣吾见大衢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其仆曰:“我所望皆江山也,安有大衢?”夫无树而有树,无衢而有衢,岂目之明哉?目之病也!不达而以为达,不贯④而以为贯,岂心之明哉?心之病也!

(选自清·唐甄《潜书·自明》)

译文:

篇5:宋人及楚人平原文及赏析

该诗首联横空而来,从远处落笔。遥望北固山,像是大海的门户,横亘天边。古代北固山距海要比现代近得多,唐、宋以后,大海逐渐东移二三百里,因此诗中称北固为海门是符合当时情况的。金山与北固山遥相对峙,此句正是登山所见,虽写北固山而金山之位置可见。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构成了宏丽阔大的画面,以如此浑厚豪健之笔为起调,遂令境界顿开。“烟中”一句由远而及近,描写眼前景物:晚烟朦胧中的沙岸,犹如杭州萧山境内的西兴镇,相传春秋时越范蠡筑城于此,吴越曾在这里鏖战。这句中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可以想见江水拍岸,波浪翻滚的情形,大大丰富了诗意。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祗见灯。”写夜色中金山的所闻所见。金山古代处于江中,至清代才因泥沙淤积而与南岸相连,所以去金山的游客都得靠船摆渡。这句说游船已都停泊不开,但不时从船中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笛声;远处的楼台消失在朦胧的夜色里,只看到闪烁的灯火。这两句一写声,一写光,将夜间宿于金山的见闻生动地记录了下来。镇江扼江南、江北运河入江之口,是繁盛之地,自然是画舫游船、歌台舞榭集中的地方。这两句在写景中表现了市井繁华之状。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来刻画月色和江水: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腾涌,犹如积雪崩落。从起句至此,六句都用对仗,然其对法各不相同,首联以远近虚实为对,海门为远,沙岸为近,北固是实,西兴是虚。颔联以所见与所闻为对,而插入“已无”、“远有”,“犹”、“只”等虚词,令句子音调流美,有唱叹之致。颈联以比喻为对,用了修辞中所谓暗喻的手法,不明言月如碎金,水如崩雪,而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飘然欲作乘浮计,一到扶桑恨未能。”则是由景而生发的感慨,诗人有意宕开一笔,不写景而写情,使结句的意味更深。诗人面对着如此高旷的景色,忽发奇想,欲飘然乘着木筏而去天尽头的扶桑一游。诗人深为眼前的景色所陶醉,真想抛弃世间的一切名缰利锁,遨游于神仙世界,与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相同。然而“恨未能”三字,又令诗境从想象跌回到现实。这两句虽是顺着上文而发的感喟,增加了景色的魅力,然而结合《论语》上“道不行”的说法与诗中“恨未能”一语,约略可见其中也不无深意。

上一篇:严琴演讲稿下一篇:教师纪律作风自我剖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