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2024-04-25

《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精选9篇)

篇1:《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高中金安节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以及解析译文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忠子彦直直秘阁,安节言: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不报。任申先除待制致仕①,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罢,桧衔之。未几,丁母忧②去,遂不出。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迁侍讲、给事中。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众。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且濡须、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③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陛下即位,台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臣等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拜兵部侍郎。逾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有文集三十卷、《奏议表疏》、《周易解》。

注:①待制致仕:待制,官名;致仕,交还官职。 ②丁忧:遭父母之丧。 ③ 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4.下面对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博洽经史 洽:广博

B.梓遂罢,桧衔之 衔:抓住

C.存中议遂格 格:被搁置

D.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窜:放逐

B。解析衔:心中怀恨

5.以下句子中,具体表明金安节心志坚定、忠贞于国的`一组是(3分) ( )

①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 ②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 ③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 ④ 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 ⑤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⑥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C ②在家服丧;③分析形势,只是间接的;⑤当皇帝发怒时金安杰的自救表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安节认为韩世忠之子凭借韩世忠的官位而将被授官直秘阁一事不符合国家法度,而未将此予以向上报请。

B.金安节嫉恶如仇,因与奸臣秦桧政见不合,于是弹劾在台州任职的秦梓,秦梓最后被罢官。

C.金安节在金主完颜亮率军侵犯淮河流域之际,反对杨存中放弃长江、淮河流域各州县的建议,并呼吁派驻强将防守庐州、和州等地。

D.宋孝宗即位后,时任给事中的金安节与同僚劝谏孝宗广纳雅言,亲贤臣,却因此遭致孝宗的不满,而有的朝中官员赞誉他是心志坚定、忠贞不贰的人。

B 解析弹劾秦梓的原因是秦梓依附梁师成,而不是因为与秦桧不和

篇2:《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岑文本谓所亲曰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之顾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 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3分)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

参考答案:

4、A (薄:看不起)

5、D ( A 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B 以,连词,表因果;连词,并列关系,又。C 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与者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D 之,都是代词)

6、B (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7、(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重点词语:高、厚、装)

(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重点词语:条、切、怪)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重点词语:暴、过、名)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篇3:《高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高适者,渤海蓨人也。……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颂。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西。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节上前。

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代宗即位,吐蕃陷陇右,渐逼京畿。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代宗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艰,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有文集二十卷。而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参考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干:要求

B.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幸:侥幸

C.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 寻:不久

D.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 短:诋毁

解析:选B。幸:受宠幸的人。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高适“负气敢言”的一项是( )

①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

②因陈潼关败亡之势

③谠言义色,实谓忠臣

④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

⑤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

⑥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B。①高适受到张九皋的赏识;⑤高适有谋略,善看问题;⑥从政方面的事迹。排除这三项即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适擅长写诗,又有过人的才识,因而受到赏识,做了刑部侍郎等官,是自唐以来在政治上发迹高升的唯一一位诗人。

B.高适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招致李辅国等权贵的忌恨,故由谏议大夫一职降为太子少詹事职务。

C.高适有政治远见,曾判断永王叛乱必定失败,肃宗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结果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永王。

D.高适为人喜欢谈王霸之道的大方略,把国家安危作为己任,又讲究节义,但是他的言谈超过了他的实际本领,所以为大臣所轻视。

解析:选C。永王不是他率兵打败的。

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练兵于蜀,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师出无功,而松、维等州寻为蕃兵所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做的是汴州封丘县尉,这个官不是他乐于做的,于是辞去职位,客游于河西地区。

(2)高适就在蜀中练兵,军临吐蕃南境,来牵制其进逼京郊的兵力,但师出无功,而松州、维州等地不久被吐蕃所攻陷。

参考译文:

高适,是渤海蓨县人。……天宝年间,海内各地凡是拜谒要求上进的人都很注重文词。高适年纪已超过五十岁,才开始留心于诗歌,几年内,他的诗歌的体例风格渐渐发生变化,以气质取胜,自己也因此自豪。他每吟一篇,便被诗歌爱好者所传颂和赞美。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高适是一位奇才,举荐他于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擅权专政,不重视文雅之士,只按一般的.举子对待他。他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做的是汴州封丘县尉,这个官不是他乐于做的,于是辞去职位,客游于河西地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到他,认为他有异才,便上表举荐他做左骁卫兵曹,在哥舒翰幕府中做掌书记,曾跟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皇帝面前把高适大大夸奖了一番。

等到哥舒翰打了败仗,高适从骆谷向西逃走,奔赴皇上所在的地方,到了河池郡,拜见唐玄宗,于是陈说潼关一战失败的情况。唐玄宗嘉奖他,不久便升为侍御史。车驾到了成都,八月,唐玄宗下诏说:“侍御史高适,忠贞立节,身正品高,胸怀经国济世的谋略,腹有雅丽高赡的文才。他善于谋长远之计,有合于国之大体;正直敢言,义形于色,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忠臣。适合当回转纠远的职务,而使他任讽谕的官职。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赐绯鱼袋。”高适正气凛然,敢于直言,权贵佞臣,都很害怕。至德二年,永王李璘起兵向东进发,想占领扬州。起初,太上皇李隆基以诸王分镇各道。高适极力进谏,认为此议不可行。及至永王反叛,肃宗听说高适曾经劝阻诸王分镇事,于是召他来谋平叛事。高适便陈述江东的利与弊,并判断永王必败。肃宗感到他的对答不平常,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使来瑱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在安州会师。大军即将东渡,而永王已兵败如山倒,于是招降叛将季广琛于历阳。平叛战争结束后,李辅国很忌恨高适的正直敢言,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降职授予太子少詹事职务。

篇4:《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襄阳围急,将破,立信①遗似道②书,云:“沿江之守,不过七千里,而内郡见兵尚可七十余万,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汰其老弱,可得精锐五十万,于七千里中,距百里为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则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江、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互援,联络不断,以成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莫若礼而归之,请输岁币以缓目前之急。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后伯颜③入建康,闻其策,叹曰:“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北人南侵,文天祥上疏,言:“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意少,乞斩师孟④衅鼓,以作将士之气。”且言:“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邑郡,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变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广,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 ;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备,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

〔评〕靖康有李纲不用,而用黄潜善、汪伯彦;咸淳有汪立信不用,而用贾似道;德祐有文天祥不用,而用陈宜中。然则宋不衰于金,自衰也;不亡于元,自亡也!

(选自冯梦龙《智囊·明智》)

已而闻似道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选自《宋史·汪立信传》)

(元世祖)召入谕之曰:“如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立信:即汪立信。②似道,即贾似道。③伯颜:元大将。④师孟:南宋降元官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使敌得以为辞 辞:借口

B.以作将士之气 作:激励

C.宋惩五季之乱 惩:惩治

D.属以家事 属:嘱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莫若礼而归之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请输岁币以缓目前之急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至一县则一县残

欲苟顺私情,则告不许

D .愿赐之一死足矣

我何何面目见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立信对敌我双方情况十分了解,他的上书数据分析具体、翔实,用兵策略环环相扣,自成系统,但可惜不被贾似道采用,宋军只能以溃败告终。

B.文天祥从对敌斗争意志、国家政策方针角度分析宋朝形式,涉及物质基础、人力资源、战略战术安排甚至还注意到民间抗敌力量,确实高瞻远瞩。

C.汪立信知道国势倾颓,已难以挽回,他不愿意看到大宋灭亡的结局,不愿做亡国奴,以身殉职,上吊而死,体现了刚烈的性格和对宋室的忠心耿耿。

D.文天祥被俘以后,面对敌人的诱惑,毫不动摇,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临刑时他慷慨激昂,视死如归,体现了大丈夫气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2)然则宋不衰于金,自衰也; 不亡于元,自亡也!

(3)已而闻似道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

二、1.C 解析:C项,惩:苦于。如《愚公移山》中的“惩山北之塞”。

2.A 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可不译。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拿。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人称代词,我/人称代词,他们。

3.D 解析:D项,“临刑时他慷慨激昂”错,原文为“临刑殊从容”,文天祥是从容就义,数日后,其“面如生”。

4.参考答案:(1)假使宋室真的采用这个计策,我们今天怎么可能在这里呢?

(2)既然这样,那么宋朝不是因金人强大而衰弱,而是自己衰弱;不是被元灭亡,而是自己灭亡。

(3)不久,就听到了贾似道在芜湖溃败的消息,江汉守臣也都望风投降或逃跑。

解析:第(1)句关键词语“使”(假使)、“安”(怎么),语句要通顺。第(2)句关键词语“然则”(这样,那么)、“自衰”(自己使……衰亡),语句要通顺。第(3)句关键词语“已而”(不久)、“遁”(逃跑),语句要通顺。

参考译文:襄阳城被蒙古军围攻,情势急迫时,将要被攻破,汪立信写信给贾似道,说:“沿长江的防线不过七千里,而内郡现有的士兵还有七十多万,应该都派到江边,充实对外防御的兵力。七十多万兵力中,淘汰掉老弱不堪作战者,还有五十万精锐。在七千里之间,每距一百里设一屯,每屯有守将,十屯为一府,每府有总督。地势特别重要的地方,就用三倍兵力。平时在江淮之间泛舟来往,保持联系,战时东西彼此支援,联络不断,来造成足以应付蒙古人忽然攻击的防御力量,这是上策。扣留蒙古人的使臣,对我们没有好处,只会给敌人借口。不如礼遇他们,放他们回去,以每年输送财帛的方式来缓和目前急迫的形势。等边境的压力稍微缓和,再从长计议战守的策略,这是中策。”后来蒙古伯颜攻入建康,听到了汪立信这番策略,叹息道:“假使宋室真的采用这个计策,我们今天怎么可能在这里呢?”

篇5:《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注释】①失辔:抓不住马缰绳。

【小题1】.解释上文中划线词。(4分)

(1)其父更娶( ) (2)母去 ( )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如今你欺负我,让我儿受冻B.如今你欺负我,我儿心寒C.现在你欺骗我,让我儿受寒 D.现在你欺骗我,我儿心寒

【小题3】.子骞“失辔”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小题4】.本文表现了子骞 的品质。(3分)

答案

【小题1】再 离开(4分)

【小题1】C(3分)

【小题1】寒,衣甚单(2分)

【小题1】爱护兄弟顾全大局(3分)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联系上下文:更:再 去:离开(4分)

【小题1】今汝欺我,寒儿:现在你欺骗我,让我儿受寒。

【小题1】“子骞为其父御,失辔,”后文有答案:父持其手寒,衣甚单(2分)

篇6:《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m。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17教育网]

郑袖知王以为己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 魏王遗楚王美人( ) ⑵ 楚王说之 ( )

⑶ 虽 恶 ( ) ⑷ 郑袖知王以为己不妒也( )

1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令劓之 恶子之鼻B.夫新人见寡人 以m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其爱之甚于寡人 苛政猛m于虎也D.而妒者 既而儿醒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4. 郑袖劝说魏女的做法你认同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认识?(3分)

11. (1)赠送 (2)说同“悦”,喜欢 (3)即使 (4)认为 12. C

13. (1)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 (2)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人本来的.思想(或羞恶廉耻之心) (3)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14.不认同。 郑袖用的是眼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心计,用谎言和欺骗不择手段,是一个很有心计,用心险恶的女人。

★ 《哀溺文》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 《人琴俱亡》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 陋室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 傅永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 《王冕传》阅读练习附答案

★ 《陈情表 李密》阅读练习附答案

★ 《岳阳楼记》节选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 郑当时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篇7:人教版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 (2)急湍甚箭( )

(3)猛浪若奔( ) (4)横柯上蔽( )

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篇8:《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黑字的含义。(1)

(2)

15.翻译划线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1)才与绢数尺()

(2))

(3))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②书曰:“武

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④,而文非一体⑤,鲜能

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⑥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

[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

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字:(1)自古而然()

(2)()

(3))

(4)()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下划线词:(1))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

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

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

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下划线的词。

(1))

(2)其所以不得之故()

(3))

(4)()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外文言文翻译及参考答案

一、楚人学舟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参考答案: 11.(1)慢;(2)看。1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1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农夫殴宦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参考答案: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敝帚自珍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参考答案:1.(1)这样(2)轻视(3)少(4)害处2.B

五、樊重树木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参考答案:1.(1)从前(2)都、借(3)但是 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六、齐人有好猎者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篇9:《金安节传》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陶侃⑴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⑵?”人云⑶:“行道所见,聊⑷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⑸,而戏贼⑹人稻。执⑺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⑻,家给⑼人足。

侃性聪敏恭⑽勤,终日敛膝危坐⑾,军府⑿众事,检摄无遗⒀,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⒁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⒂,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⒃,生无益于时,死无闻⒄于后,是自弃⒅也!”

注释:⑴陶侃:东晋人,官至大将军。 ⑵何为:即“为”,做什么。 ⑶云:说。 ⑷聊:随便。 ⑸不田:不种田。 ⑹戏贼:损害、糟蹋。 ⑺执:抓起来。 ⑻勤于农植:勤劳耕种。 ⑼给:富裕。 ⑽恭:谨慎。 ⑾敛膝危坐:端端正正地坐着。 ⑿军府:将军府。⒀检摄无遗:检查管理,没有遗漏。 ⒁大禹:古代治水英雄,圣明君主。 ⒂众人:普通人。⒃逸游荒醉:吃喝玩乐。 ⒄闻:留名。 ⒅自弃:自己糟蹋自己。

——(选自《晋书》和《资智通鉴》)

1、用简要的话概括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陶侃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设标准答案,参考要点:陶侃鞭打随意糟蹋稻谷之人;陶侃珍惜时间。(意对即可)

上一篇:写菊花的植物作文下一篇:从脚下出发为题的中考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