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2024-04-21

请君入瓮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共6篇)

篇1:请君入瓮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请君入瓮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正在

2、囚多不承承认

3、当为何法应当

4、因起谓兴曰于是,就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助词,不译

2、以炭四周炙之 这里指大瓮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周心说:“这太容易了 ! 拿大坛子,四周用炭烧它,命令囚犯进入里面, 什么是不承认 !”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于是起来对周兴说 :“有状纸追究兄长,请兄长进入坛子中 !”

篇2:请君入瓮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②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②硁硁然:坚定的样子。硁,音kēng。③斗筲之人:识量极小的人。筲,音shāo,竹器,容五升。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成为士人的首要条件是:立身处事有廉耻之心。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以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在道德上的“有所不为”。

B、只做到道德上的.自律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际办事才能,能完成国君所交给“使于四方”的任务。由此可见,孔子更注重士人在能力上要“有所为”。

C、说话必守信不移,做事能坚持到底的人也是孔子所认同的。因为能做到这些,立身处世上也可以无所亏欠。

D、子贡问“士”的本意在于问“今之从政”的人如何,而在孔子看来,当时的从政者识量浅狭,连最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不够资格称作“士”。

2、从文中看,联系实际,谈谈你认为现今知识分子应具备什么素质。(3分)

答:

【答案】

1、B(孔子“宗族称孝,乡党称弟”的补充已然表明他更重视道德上自我约束,宁可才不足而德有余。只做到能力上的有所谓,那可能是个奸雄)

篇3:文言文的练习题以及答案解释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注】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擢】提拔,提升。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2分)

(1)太宗既诛隐太子既____________(2)数.引之卧内数___________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15.结合选文,举例说明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1)已经(2)屡次、多次

[解析]《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之意。数见不鲜,数,多次。14

14[答案]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解析]注意关键实词从听从之意,以及句子中的假设关系。

15[答案]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解析]太宗任用敢于直言并且为隐太子效劳过的魏征体现了他任人唯贤的品格,而每次魏征直言进谏,太宗每次都虚心接纳,体现了他胸怀广阔。

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

篇4:楚人献鱼文言文的练习以及答案

楚人有献鱼楚王者曰:“今日渔获,食之不尽,卖之不售,弃之又惜,故来献也。”左右曰:“鄙哉!辞也。”楚王曰:“子不知渔者仁人也。盖闻囷仓粟有余者,国有饿民;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夫;余衍之蓄,聚于府库者,境内多贫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庖有肥鱼,厩有肥马,民有饿色,是以亡国之君,藏于府库,寡人闻之久矣,未能行也。渔者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且今行之。”

于是乃遣使恤鳏寡而存孤独,出仓粟,发币帛而振不足,罢去后宫不御者,出以妻鳏夫。楚民欣欣大悦,邻国归之。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注释】

1.囷(qūn)仓:粮食仓库. 圆型的叫囷,方形的叫仓。

2.旷夫:成年而无妻的男子。

3.余衍之蓄:有多余的储蓄。

4.振:救济。

5.出:出嫁。

【参考译文】

楚国有人向楚王献鱼,说:“今天捕得的鱼,吃不掉,卖不掉,放了又很可惜,所以来献给大王。”楚王的侍臣说:“这样说对王太不尊敬了。” 楚王不同意侍臣的意见说:“你不知道,这打渔人是个仁德的人。听说仓库粮食丰余,国家却有饥饿的.人;后宫有很多怨女,民间有很多成年而无妻的男子;王府库聚财多,国内贫民很多,这都因为国君不仁道的原因。所以厨房有肥肉,马棚有肥马,百姓有饥色,是因为亡国之君王搜刮财物藏在府库里。这个道理,我早就懂得,却不能实行。渔人明白我的缺点,便用奉献鱼来开导我。我要为民做好事。”

于是派使安抚老弱孤苦的人,从粮仓拿出粮食,从府库取出钱财布帛,用来救济生活困难的人;释放后宫多余的宫女,让她们嫁给无妻的男子。楚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邻国也归附于楚国。所以渔夫献上一条多余的鱼,楚国依靠这得到了好处,他可称得上仁慈而明智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食:吃

(2)尽:完

(3)故:所以

(4)鄙:粗俗

(5)余:多余

(6)行:实行

(7)遣:派遣

(8)振:救济

(9)出:放她们出宫

(10)归:归顺

2.翻译

(1)渔者知之,其以比喻寡人也。

渔夫知道这个道理,大概是用献鱼这种方式来晓谕我吧。

(2)故渔者一献余鱼,而楚国赖之,可谓仁智矣。

所以渔夫献上了一条多余的鱼,楚国依靠这得到了好处,他可称得上仁慈而明智了。

3.渔人献鱼的结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可以看出楚王是个什么样的贤明国君?

篇5:请君入瓮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参考译文】

韩休,是京城长安人。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让他按条逐一对答国家政事的询问,和校书郎赵冬曦一起考中乙科进士,提拔为左补阙(唐代谏官名),出任主爵员外郎。又回朝廷任礼部员外郎,担任知制诰(掌管诏令的官)。离开朝廷到虢州担任刺史。虢州是靠近东京、西京的州,马车、兵车(也可以翻译为皇帝的车马)到达后,经常征收草料税,韩休请求把税负分摊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书令张说说:免除虢州的税赋分摊到别的州,这是虢州太守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罢了。韩休坚持自己的意见,下面的官吏告诉他你这样做是违背了宰相的意思,韩休说:(我作为)刺史本来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最终还是按照韩休请求的那样实行了。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担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诰。调任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萧嵩推举一个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萧嵩赞颂韩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韩休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万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将要把他流放到岭南去。韩休说:万年尉是个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现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恶的人,请求先治他们的罪。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皇上的恩宠而贪赃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车马都超越了法律的规定,臣请求先处理程伯献,再处理李美玉。皇上没有答应,韩休就坚持争辩: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皇上不能改变韩休的想法。韩休坚决、正直大致如此。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韩休办事时有时会反驳,甚至指责萧嵩,萧嵩业不能说服他。宋璟听说后说:没有想到韩休能这样,这是仁者的.勇气啊。萧嵩宽容、博爱、随和,而韩休却严正刚直,对时政得失,说话没有不说彻底的。唐玄宗曾经到后花园游玩打猎,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不一会儿,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了。唐玄宗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陛下没有一天是欢乐的,为何独自悲伤,不将他撤换掉让他离开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大量陈说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重用韩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虑罢了。后来,在工部尚书的职位上罢免了官职。后提升为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县令。死时六十八岁,赠扬州大都督的称号,谥号为文忠。宝应元年,追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参考答案

1。D

2、A

3。C

4、(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篇6:《离骚》课后练习以及答案

1.C2.C3.C4.A5.A6.上衣:制芰荷以为衣兮;下衣:集芙蓉以为裳;帽子:高余冠之岌岌兮;饰物: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综合迁移训练

1.C2.A3.C4.C

拓展探究学习

提示:屈原的精神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坚贞不渝追求正义的品格。

上一篇:春天的花山作文下一篇:柔力球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