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

2024-04-10

《常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精选7篇)

篇1:《常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

《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是时,乌孙公主上书言:“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公主及昆弥皆遣使,因惠言:“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汉。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于是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语在《匈奴传》。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乌孙皆自取卤获。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未至乌孙,乌孙人盗惠印绶节。惠还,自以当诛。

时,汉五将皆无功,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宣帝不许。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还过,发西国兵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惠曰:“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薨,谥曰壮武侯。传国至曾孙,建武中乃绝。

(节选自《汉书·常惠传》)

〔注〕昆弥:乌孙国王的称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发骑田车师 田:屯田

B.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 议:讨论

C.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 风:暗示

D.缚姑翼来,吾置王 置:处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常惠治外有功的一组是(3分)

①于是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 ②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 ③乌孙皆自取卤获 ④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 ⑤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⑥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惠出身贫寒,自报奋勇,响应招募,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多年。回国后,因辛苦勤劳被昭帝嘉奖。

B.宣帝即位后,为了联合西邻诸国一道抗击匈奴,清除边患,遂命常惠为校尉,持节出使乌孙国,与其结盟合作共同御敌。

C.乌孙国受尽匈奴欺负,甚至连公主都强嫁匈奴,不得已向汉朝求救。汉朝发兵,乌孙国协同作战,重创匈奴,缴获颇丰。

D.龟兹国曾杀汉使未受惩处,常惠向宣帝请求顺道攻打龟兹没有获准。再到乌孙后,常惠见机行事集结军队,向龟兹问罪。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

(2)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

4、D(释放、放过)

5、D(①是汉朝答应乌孙国的请求发兵,②是乌孙王的战绩,③是乌孙自取战利品)

6、C(匈奴威胁乌孙要求娶公主,公主还没有嫁过去)

7、(1)乌孙王愿意征发国内一半的精锐部队,自行配备好五万士兵和马匹,竭尽全力攻打匈奴。(“国半”“精兵”“自给”各1分,句意2分)(2)军队还没有会合,就先派人指责龟兹王以前杀汉朝使者的罪状。(“合”“责”“状”各1分,句意2分)

篇2:《常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

一、 精选比较例文, 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比较是近两年兴起的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新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本质属性,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苏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词。文言文课文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如:《陋室铭》与《爱莲说》文体相近 ;《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手法相近;《桃花源记》与《孙权劝学》的思想内容相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课文, 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体、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开发读本资源。文言文的学习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可要求学生在对教材上课文学习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通过文字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感触及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及扩展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阅读量。

二、 筛选比较方法, 培养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是常规阅读的拓展阶段,当阅读升为比较阅读后,其阅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进行比较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若没有读懂该篇文言文,比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比较方法。对于文言文而言,比较方法有很多, 可对两者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也可对层次结构及题材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应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尽量小,切忌泛泛而谈。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拿《岳阳楼记》进行比较。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已经全部学习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 ,那有哪位同学能够总结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呢? (自由发言)

生1:从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

生2: 两位作者都是在被贬的条件下写的。

生3:《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但《岳阳楼记》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总结得都不错,那还有谁能够从两者的表达方式、句式上进行比较呢? (自由发言)

……

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对课文进行钻研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强比较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在中考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考察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通过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当然,在进行比较训练时,应在文言字字词落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学习《黔之驴》内容时,可将其与《狼》进行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大家都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两位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 (自由发言)

生1:从主题上来看,两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勇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生2:从情节上来看,《黔之驴》主要讲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而《狼》讲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杀死狼的故事,两者都是弱小群体杀死强大群体的情节, 旨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勇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生3:从语言上看,《黔之驴》与《狼》的语言都较为精简。《黔之驴》中有“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时,一狼径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这些句子都非常简练,但是都能够表达出作者意思, 可谓耐人寻味。

师:嗯,都不错,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 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寓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呢?

……

篇3: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篇4: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关键

学语文就是学语言, 讲语言当然没错。但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其思想、情感与为文技巧是现代人学习的典范。每一篇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仅仅教语 言是一种 极大的“ 浪费”。这就好像面对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好菜, 食客把其中的每一种食材辨识得很清楚, 产地、选材方法、初加工的方法、烹饪的步骤……但就是不把它吃下去, 使舌尖尽享其美味, 让菜的营养化为己有。这难道不太可惜了吗?

重“言”轻“文”实在要不得。它既折磨学生的心志, 扼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也浪费文化资源, 使学生丧失对于文章之美的鉴赏能力, 进而丧失人文素养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应像学习现代文一样, 要归纳其主题思想、分析其写作技巧、思考其深刻影响。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能力的积累, 更是“文化”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立足在“言”的基础上, 更侧重对文章内容的发掘, 把字词放在文章整体中去把握。如何乘着“言”的翅膀, 来发现更好的“文”呢?

首先可以通过诵读“言”来带活“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文章的含义在诵读中逐步清晰, 古今的距离在诵读中逐步缩小。如《孙权劝学》:初, 权谓吕蒙曰 : “卿今当 涂掌事 , 不可不学”。仅仅解释“卿、当涂、掌事”就显得平淡无味。可先让学生诵读孙权的这句话, 体会其语气, 进而思考孙权为什么用“不可不”这么重的语气。孙权是一国之君, 虽是明君, 但君主的位置摆在那 里。“卿 ”是尊重 , “不可不”是君威, 这么说才符合他的性格身份。这样把语言与人物的身份、性情结合起来, 枯燥的文言词汇也就有了活力, “文”也有了生气。再如《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许寡人”。借助这个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其”, 让学生反复读。随着语气的加强, 秦王伪善面具之后的虎狼之心便昭然若揭。诵读是学“文”的起点, 思维的打开要靠读来发动, 妙文的理解要靠读来体现。离开了读, “文”的魅力便几近丧失殆尽。

其次可以借助品析“言”来领悟“文”的内涵。比如《狼》: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 投以骨。“缀”字:连接, 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如果追 问一句 : 从“缀”字你能体会出狼的什么特点?为了一点点口粮, 这两只狼紧紧跟随, 一步不舍, 足见其贪婪。这样, 学生是不是更容易理解这个“缀”字呢?分析“投以骨”这个倒装和省略结合的句式时, 可以问一句:屠户把骨头扔给狼, 这是不是显得太软弱了呢?有的学生说“是”, 也有的不同意, 说在自己处于下风时“示弱”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策略, “示弱”的背后恰恰体现了屠户宁弯不折的智慧。这么一争论, 比只去空口白话地讲“以骨投之”要有趣、有效、有意义得多。

另外也可以通过补“言”、改“言”来体会“文”的精妙。如《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前一句是个省略句, 省去了主语“月 色”, 最后一句 中的“盖”是个发语词。老师可以把它补改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是竹柏影也。学生反复比较原句和改句, 很自然地体会到:补改后的句子补出了月色, 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 更能真实地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 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 是月色 , 这更能衬 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 语势变平淡, 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这样一比较, 作者行文用笔的精妙跃然而出。

篇5:常惠:在历史的流沙里前行

20世纪初期中国的考古界,那是一个灯火通明的时代。

斯坦因在中国敦煌所找到的简牍,记载了长罗侯常惠及其部下在西去乌孙时的开支情况,也为简帛学的研究打开了一道大门。

一、流沙坠简

一个叫斯坦因的探险家,不远万里,在中国的西北角打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尘封已久的缺口——敦煌,辉煌如斯。

1907年,斯坦因从敦煌西北长城烽燧遗址处挖得一批简牍,打开了中国近代简帛学研究的大门。

1914年,王国维、罗振玉在日本借助国外他人研究材料中的照片,出版了《流沙坠简》一书,成为中国简牍学的奠基之作。其中对于汉代边郡,历史沿革的记载,成为一扇通往完整丝路世界的大门。

斯坦因发现的汉简中的长罗侯,指的是汉代使者常惠。据王国维考证,常惠在封侯后“凡四出西域”,也就是说,长罗侯常惠至少出使西域四次。

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西南的戈壁荒漠中,对埋藏在历史流沙中的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挖掘,这里曾作为丝绸之路上安息和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中转站。众多汉简和历史实物再一次拨开滚滚黄沙,站在世人面前。其中的《长罗侯费用簿》是长罗侯常惠及其部下在西去乌孙时所留下的记录,关于丝绸之路上汉代与乌孙的关系有了更新的材料。

从一份关于费用开支的记录里,许许多多的学者用不断地推敲和勘探找出了许多沉睡于历史流沙里丝路传奇。在常惠出使西域两千年后,从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中,有学者考证出常惠出使西域,至少应该有六次。

正是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这坠落在竹简上的流沙,正被人们一层层揭开,一条条通往西域的道路,悠悠如绢,古老绵长。

二、解忧上书

在古代,“和亲”成为连接中原和西方的一条无形而又柔软的道路,一个个皇室公主远嫁他乡,用柔弱的身躯肩负起维持两国稳定的重任。

今天,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被称之为“宁胡阏氏”的王昭君“从胡俗”而自愿远嫁他乡的气魄,为一个国家的稳定作出不可衡量的贡献。但不可忽略的是,她们远嫁他乡时的不易和苦痛。一首《悲秋歌》便足以让今人看到她们内心所经历的无法丈量的悲伤。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十五岁的细君公主历经万里,远嫁乌孙,一曲《悲秋歌》,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今日读到,凄楚深切,令人动容。细君公主成为第一位远嫁西域的公主,二十岁那年,郁郁而终,在他乡。

也是在二十岁那年,解忧公主要出嫁了,因为细君公主的离去。

于解忧而言,奉命出嫁是一次充满了变数的冒险,她要穿越自己的国家,到陌生的乌孫去,身前是细君公主走过的路,没有回程。一路上,飘荡在她脑海中的,是细君公主的琵琶声和《悲秋歌》的凄婉与难言之苦。

公元前74年(元平元年),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上言汉朝:

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

那时,解忧公主的独自上书,源于匈奴向乌孙提出的索要解忧公主的要求。

公元前80至公元前75年,匈奴以两万骑兵击乌桓,大将军霍光拜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两万骑兵攻打匈奴,匈奴闻讯,撤走。霍光曾告诫范明友,兵不可空出,若错过匈奴,则攻打乌桓。乌桓刚被匈奴击伤,范明友乘隙攻打,斩首六千余人,杀死三位王爷,率军而返,被封为平陵侯。

此时,匈奴惊恐,不敢再出兵,于是派使者到乌孙,索要汉朝公主,并攻打乌孙。《汉书·匈奴传》记载:

匈奴由是恐,不能出兵。即使使之乌孙,求欲得汉公主。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

匈奴所要的公主,正是解忧公主,解忧公主被迫向天子求救,上书朝廷。朝廷“下公卿议就,未决。”恰遇汉昭帝驾崩,无暇西顾,解忧公主的上书被搁置。

也是在公元前72年(本始二年),汉宣帝立,因新帝初立,局势不稳,并未贸然发兵,而是派使者出使乌孙,出使乌孙的使者,叫常惠。

解忧公主和乌孙国王昆弥均派使者返汉朝,常惠遵照托付言于天子乌孙国处境及其请求:

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汉。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

远在细君公主之时,乌孙昆弥猎骄靡欲转嫁细君公主与其孙,细君上书朝廷,汉武帝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答复细君,细君转嫁,郁郁而终。而后为实现联合攻打匈奴的目标,解忧远嫁乌孙。此后,乌孙并无攻打匈奴之意。

此时,汉朝联合乌孙攻打匈奴的时机终于成熟。

三、合围之战

那位出使乌孙的使者,此时早已在通往乌孙国的路上了。

历史中关于他的文字,散乱如沙,那流沙中的汉简,也曾长期沉睡在丝路之下。《汉书》载:

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

这位曾跟随苏武出使匈奴的使者常惠,曾在匈奴的控制下耗去了自己十九载的青春,但假若我们回眸远望,便可看到,在解救苏武之时,常惠的聪明才智的确让人信服。

在苏武被流放北海之后,“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而后汉朝使者问及苏武下落,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时至汉使者再次至匈奴,常惠说服看守而拜见汉使,从而为汉朝使者出得一解救苏武之计:

教汉使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汉书》)

单于十分震惊,承认苏武还活着,于是放还苏武、常惠等九人回朝。正是通过自己的才智,常惠解救了自己和苏武。

nlc202309091218

公元前72年(本始二年)汉朝派发大量关东强将,选拨各郡国擅长骑射的勇士,任命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率四万多骑兵,从西河郡出发;派度辽将军范明友率三万多骑兵,从张掖出发;派前将军韩增率三万多骑兵,从云中郡出发;任命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率三万多骑兵,从酒泉出发;任命云中郡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率三万多骑兵,从五原出发。五位将军,十多万骑兵,从边塞出发行进两千多里。

与此同时,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汉书》),这是常惠第二次出使西域。不难看出,这次常惠的出使实则是联络乌孙配合汉朝的五路将军征讨匈奴。乌孙昆弥亲自率领五万多骑兵从西方攻入匈奴,与五位汉朝将军一起出兵二十多万。“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是以五将少所得”。

若翻阅史料,我们便可看到,度辽将军出塞一千两百多里,到达蒲离候水一带,斩杀俘获匈奴七百多人,掳获马牛羊一万多头。前将军韩增出边塞一千两百多里,到达了乌员(今地不详),到候山(今地不详)斩杀、俘虏的匈奴,才一百多人,掳获马牛羊两千多头。蒲类将军赵充国应当与乌孙国军队在蒲类泽围击匈奴,但乌孙军队比约定日期早到,提前离去。蒲类将军出边塞一千八百多里,向西到了候山,斩杀、俘虏三百多人,掳获马牛羊七千多头。听说匈奴人早已逃走,三位将军均未按约定日期提前回朝。“天子薄其过,宽而不罪”(《汉书》),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祁连将军出塞一千六百多里,至鸡秩山,所获不多,却遇到了从匈奴回来的汉朝使者冉弘等人,冉弘说鸡秩山的西边有大批的匈奴,祁连将军田广明告诫冉弘,让他回去后说没有匈奴人,率兵回朝。虎牙将军田顺出边塞八百多里,至丹余吾水边,驻扎部队而不前行率军队返回了汉朝。

而后,虎牙将军田顺因未按约定日期回朝,且欺骗皇帝增加自己俘获人畜的数量;祁连将军明知匈奴就在前,却停住军队不向前进,两人均引咎自杀。不难看出,于汉朝而言,这是一次规模庞大却无功而返的进攻,持节护乌孙兵的常惠也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协调作用。

一场汉朝失误不断的合围之战,乌孙的进攻却大获全胜:

昆弥自将翕侯一下五万骑兵从西方入,至右谷蠡王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汗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马牛羊驴橐驼七十余万头。

原本与汉朝商定的在蒲类与蒲类将军赵充国合围匈奴之事变成了乌孙的单独进攻,乌孙胜而后返,“合击匈奴”之约定并未达成。

常惠随昆弥回乌孙,不料却在中途被乌孙人盗去节仗和印绶,讨要无果,加之深知自己协调不力,常惠回到汉朝,知道辱命“自以当诛”,会被杀头。不料汉朝五路大军无功而返,加之汉朝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之想法也因乌孙的出兵而有进展,反而被封为长罗侯。

许多年后,当人们从被流沙掩埋的竹简中找到长罗侯的字眼的时候,许许多多关于常惠的故事开始出现。

四、险峻之事

接下来的故事,于常惠而言,確是一件险峻之事。

公元前70年(本始四年),天子“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常惠再次出使西域。

为进一步巩固汉朝和乌孙所达成的反匈联盟,常惠要去奖赏征伐匈奴时的有功者。身为长罗侯的常惠在临行前上奏朝廷,以“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之由,希望能“请便道击之”,常惠欲攻打龟兹,宣帝不许,以免节外生枝。大将军霍光对常惠心存不满,指责常惠“以便宜从事”,认为常惠没必要请示,自行处理即可。

常惠与随从士卒五百人一起前往乌孙,很快便完成出使乌孙的任务。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在回程的途中,他擅自发动了一场攻打龟兹的军事行动。常惠征发龟兹以西各国兵士两万人,又派遣副使征发龟兹以东各国兵士两万人,从乌孙征得兵士七千人,兵分三路合围龟兹。而后,常惠派人前往龟兹,责告其王以前杀汉朝使者之事。

此后之事,《汉书》载:

王谢曰:“乃我先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

惠曰:“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

龟兹王见大兵压境,自然惊恐,道歉于常惠,并说汉朝使者是父辈时贵族姑翼所误杀,他并没有罪责,常惠要求龟兹王交出姑翼并斩杀之,而后一场两国之间的对峙悄然化解,不战而屈人之兵,所说正是此理。但于常惠而言,违抗军令而自作主张大规模组织兵士进攻他国,无超人之胆识与魄力,无人敢为。常惠回程,汉宣帝未罚赏。关于此次行动朝中之态度,史书略去不谈。常惠无恙,却也牵人心弦。

公元前64年(元康二年),关于常惠的故事,和车师有关。

自武帝始,汉朝和匈奴围绕车师的征战不断。翻阅史书,我们便可以看到汉朝和匈奴之间因为车师而四起的烟云。

公元前99年(元汉二年),汉武帝封降于汉朝的匈奴介和王为开陵侯,以楼兰国兵攻打车师,匈奴以数万骑兵相救,汉兵失利,退走。

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汉以四万骑兵击匈奴,经车师北路,以楼兰危须等六国兵力合围车师,车师投降,臣属汉朝。

昭帝时,匈奴以四千骑士屯田车师。

宣帝时,遣五将率兵击匈奴,屯田车师的匈奴逃走,车师与汉恢复往来。匈奴大怒,要车师以太子军宿为人质遣送至匈奴,军宿逃至焉耆,车师另立太子,与匈奴联姻,常截击汉朝使者。

公元前68年(地节二年),汉朝派侍郎郑吉屯田渠犁,而后以一万余人进击车师,汉粮草尽而撤回渠犁。不久,再发兵攻打车师,车师王求救于匈奴,匈奴未发兵,车师王为投降汉朝,攻打匈奴边境小蒲类国,后投降郑吉。

至此,车师再次归降汉朝,匈奴在听到车师归降汉朝的消息后,自然怒不可遏,于是便发兵攻打车师,遇到郑吉,司马熹率兵北上,匈奴不敢前进。于是郑吉和司马熹留下一侯和二十个士卒保卫车师王,郑吉引兵回渠犁。

车师王惧匈奴,策马逃至乌孙。不久,郑吉派吏卒三百人车师屯田,有匈奴投降郑吉,言于郑吉单于大臣之言:

nlc202309091218

车师地肥美,近匈奴,使汉得之,多田积谷,必害人国,不可不争也。(《汉书》)

果然,很快匈奴派骑兵攻击汉屯田吏卒,郑吉遂调屯田渠犁的吏卒一千五百人至车师,不料匈奴增派骑兵,汉朝寡不敌众,退保于车师城中。匈奴将军于城下言于郑吉,匈奴王要夺得此地,汉朝不可屯田,围城数日后才退走。以后,汉朝常派数千骑兵往来保卫车师,郑吉上书言:

车师去渠犁千余里,间以河山,北近匈奴,汉兵在渠犁者实不能相救,愿益田卒。(《汉书》)

对于郑吉增加士卒的上书,汉朝大臣讨论认为车师“道远烦费”,可以暂且撤走车师屯田吏卒。

为了使郑吉能够顺利撤出车师,汉朝派长罗侯常惠率军前往解救。常惠以张掖、酒泉之骑兵行进至车师以北一千余里的地方,“耀威武车师旁”,斩断了匈奴的去路,匈奴被迫撤走,郑吉得以出车师。

常惠不战而解车师之围。

五、和亲之约

公元前64年(元康二年),乌孙国国王昆弥通过常惠上书朝廷:

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愿骋马骡各千匹。(《汉书》)

乌孙愿意以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为王位继承人,迎娶汉公主,结两重姻亲,断绝与匈奴的关系,并愿意以马骡各一千匹作为聘礼。较之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和亲,乌孙的主动和亲,以及愿意立解忧公主之长子为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对待汉朝的态度上所发生的变化。

于是,宣帝命令大臣们讨论此事,为进一步建立和乌孙的联系,宣帝遣使者知乌孙,迎娶聘礼。通过出土汉简,张德芳先生推断出此次出使西域的使者應为常惠。

昆弥和太子、左右大将、都尉派出使者,共三百余人来到汉朝迎娶公主。皇帝以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作为公主,设置官属、宫女等一百余人在上林苑中学乌孙语。宣帝亲自到平乐观,会见了乌孙使者和外国君长。以音乐歌舞遣送相夫公主西嫁,并派遣长罗侯常惠为副使,持节使者四人,送少公主至敦煌。

在少公主尚未远行的道路上,一个关于乌孙的消息远道而来。

乌孙昆弥翁归靡突然病逝,乌孙贵族按岑陬生前之约,另立岑陬之子泥靡为昆弥。常惠上书宣帝,留少公主于敦煌,马不停蹄赶往乌孙责问不立元贵靡为昆弥之事。想到解忧公主在乌孙四十余年,乌孙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持两端”而难结约,边境少有安宁。不久,朝廷将少公主接回了长安。这一年,常惠接替了苏武的职位,成为典属国。

后来的故事便和这位狂王泥靡有关。狂王娶解忧并有一子,但狂王不得人心,两人不和,遇汉朝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仁昌等送侍子至乌孙,解忧公主联合魏和意等人刺杀狂王,狂王逃走。解忧公主、魏和意及仁昌等人被围于赤谷城中,郑吉征发附近兵士解围。不久,汉朝派中郎将张遵带着医药为狂王治伤,魏和意、任昌被斩首。车骑将军长史张翁反而因在调查谋杀狂王之事时,反而因打骂公主,回长安后被处死。副使季都率人为狂王治伤,回长安因未见机除掉狂王而受宫刑。

公元前53年(甘露元年),乌孙分裂为大小昆弥两部,常惠再次至乌孙赤谷城,代表汉朝册封并授予印绶,乌孙从汉之盟国变为汉之属国。

在汉朝通往西域的路上,常惠留下了自己二十一载的光阴,常惠也成为汉朝与乌孙关系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篇6:如何开展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一、初读阶段

初读阶段,是了解性阅读,要求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了解,对文章字句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不必太过深入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首先,范读正音。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朱熹说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教师可在课前范读或放范读录音,学生听读,让学生注意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的字音。学生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也不相同。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如“数”字,在《狼》一文中“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在《陈涉世家》一文中“扶苏以数谏故”,就读“shuò”,意为“屡次”。又如通假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说”通“悦”;“谁言汝多知乎”中“知”通“智”。还有一些词类活用而发生的音变现象,如“大楚兴,陈胜王”中“王”读“wàng”。对于这些特殊字词,诵读时要对学生特别提示,并及时纠正读错现象。

其次,疏通文句。文言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同一句话,在不同位置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句意。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一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二是指出一些容易读破的地方,予以明示。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明确其断句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能误断。再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齐地方千里”、“日食饮得无衰乎”等。文言文这类情况很多,教师须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基本上就可以理解句子的内容,粗浅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研读阶段

“研读”就是研究、揣摩文章的词句。研读阶段是在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疏通词句的过细工作。在理解、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就文章的脉络、篇章结构、思想内容作深入探究,这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首先,细读课文,掌握词句。要求学生针对解读时发现的疑难字句,参阅有关注释,并搜寻记忆深处的有关信息反复揣摩,加以理解。有些学生在初读时,自以为读懂了,其实却不尽然,还得从头认真细读一番。细读时,弄清疑难字句,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等特殊句式。若通过细读,还不能理解,就要和同学探究,向教师请教。如《醉翁亭记》这篇散文,在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21个语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也”格式。那么,欧阳修为什么会运用这种格式呢?原来在古代汉语里,“……者……也”都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句。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量运用这一格式,每每对景、对情作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高低跌宕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因此,要理解、体悟这篇文章就得弄懂、理解每一个“……者……也”的内涵。

其次,通读课文,探究文理。通读,是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就文章的脉络、篇章结构、思想内容作深入的探究。如阅读古典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应该深入探究叙事的结构层次(文章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的思想变化是三层;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不同句式、不同语气中蕴含不同感情),内容剪裁的巧妙(全文共343个字,用284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齐王进谏两件大事,占70%篇幅,写齐王反应与纳谏效果的不足一百字里,只用一个字写齐王的态度,却不厌其烦罗列上、中、下三等奖的标准,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由此可知,对这三个问题的探究领悟是深入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

三、诵读阶段

诵读,就是熟读成诵,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更高阶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才能信手拈来,才能去粗存精,才能含英咀华。

首先,熟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归类、比较、整理,以不断加深印象,扩大积累。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句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现代汉语知识,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本就了解不多,而汉语的变迁又造成了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靠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

其次,诵读。就是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读课文。诵读时,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以领悟文章深邃的思想、精美的辞章、精巧的构思、独特的风格,从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掘课文中美的因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教学时应从语言入手,把准文笔特点,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平淡闲适、李清照的清丽典雅……引领学生自主感悟,主动采撷美的花朵,让学生主动接受情感美的陶冶,感悟思想的光华,倾心陶醉于课文中。

四、拓读阶段

拓读就是课内外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课外拓展,以达到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师在新课授完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内容与课文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相似,难度相当的文言文,也可以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联的文言文来读,让学生课后阅读、分析、理解。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习《岳阳楼记》后,可以选取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刘禹锡的《望洞庭》等名家的诗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来加深理解,拓展知识面,增加积累。

以上各个教学阶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读”开展教学,以“读”结束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得到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升华、精神的陶冶,由此,形成了对文言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芒芒.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7:文言文扩展阅读与高考的联系

就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而言,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在高考卷基础题中都占据相当大的分值比重,所以始终受到广泛关注,地位不容置疑。但是,对语文课程而言,必修课本及选修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数量实在有限,课前课后阅读量不够,就意味着所能掌握的信息量非常匮乏,这对于要参加为高校选拔和输送人才的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的中学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文言文的扩展阅读,这不仅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对积累和补充高考文言文知识、丰富生活体验也是极为有益的。下面笔者就文言文扩展阅读与高考的联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言文扩展阅读,能有效促进文言文字词、句式的积累。

文言文教学与外语教学强调词汇量的积累是相通的。别说翻阅古籍,就说解析一篇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要想弄懂文章的大意,就要先过字词关。《2012年福建省考试大纲》对古诗文有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2012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对“浅易”做了解释:“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的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理解的。

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实词有120个,需要掌握的虚词有18个。但在实际的文本阅读中,所遇到的实词或虚词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从近几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来看,所考字词多有“超纲”嫌疑。2012年福建卷文言文阅读题是选自明代陶安的《游龙鸣山记》,其中出现的四个词(“杳”“干”“延”“履”)均超出自考纲要求的实词范围,2011年福建卷选自元代虞集的《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也有三个词“超纲”。另外,虽然福建省语文试卷已不把虚词作为单独考点命题,但在两个翻译题中,也有所考查,不容忽视。通过进行文言文扩展阅读,广泛地收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资料,能让读者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对文章的字词(包括实词的通假、古今异义和偏义副词等)及特殊句式的积累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大阅读量,增强语感,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加强文言文扩展阅读的指导,对丰富文言文字词、积累句式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文言文扩展阅读,能有效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高中文言文教学受到课时数、教学进度等因素的制约,文本解读易受影响。对学生而言,知人论世仅仅停留在认识的表层,对作家作品没有充分的了解,更别谈理解文本中所传达的时代理念与人文态度。古人的理想、志趣和情操等往往以历史或文学的高度贴上了一个个道德的标签。如果说学生课后缺乏学习探究精神,以及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的话,那么课堂上老师所说的就难以理解,不利于古典文学的探究和学习,难以品味其博大精深、宏远开阔的精髓,很多人常挂嘴边的“古为今用”必将成为空话。套用列宁的一句话:忘记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是对文化的背叛。

纵观近些年来福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从2006年至2012年,史传类文章出现五篇,科普游记文章出现两篇,从早期的史传类题材到这两年的游记小品类题材,试题导向的变化,既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着教师教学实践向多元化发展,又提醒考生的复习思路要拓展。具体来说,就是以必修和选修课的文言文为核心,让学生广泛阅读与之相关的材料,从而变浅层次阅读为深层次阅读,变平面阅读为立体鉴赏。徜徉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海洋里,我们能时时感应到那些已故的、留下不朽文字的大师们的存在,并通过立体的、多元的解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人明智,使人灵透,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别外,也可以建议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基础上,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而在阅读实践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文言文扩展阅读,能有效增强高考写作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不够,常狭隘地认为,教好文言文就是只需教好字词和句式,做好语法的积累。这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有言无文,有文无言,简单的言加文(即先言后文,言和文没有融到一起)。文言文的“言”主要指:(1)词语的积累;(2)古代汉语的语法;(3)掌握文言文本身的诵读方法、解读方法。而“文”的内涵主要是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联系,这样的想法就是浅薄的,如此的做法,充其量只是完成了课本的教学任务,也仅仅是把文章的大意理清楚而已。但是,古人的思想呢?古人的风骨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厚此薄彼的教读,必然会割裂“言”与“文”,不能使两者融为一体,就违背文言文教学的初衷,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古文和作文既是教的难点,又是学的难点。现在的高考作文教学一直致力于反八股、反套话作文,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时代感、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不妨多向古人学习,学他们在生活中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他们敢于实践的态度。比如,学苏轼《石钟山记》探求真知的态度,学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将求学与游山联系的思维方式……这些震烁古今的文字能够帮助我们突破历史与阶级的极限,在纷繁复杂的思考中蜕变,在蜕变中成长。这其实就是高考写作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扩展阅读中,能够对古文的字词、内容、写法,包括原文作者风格等的把握比较到位,也就能够比较准确明朗地抓到读写的契合点,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加以融合,加以创新,不断增强高考写作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师古长技以胜古。

四、文言文扩展阅读,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有如下表述: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文言文教学,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熏陶,进而在进行扩展阅读后,让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解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对时代的认同感,并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文言文审题和解题的技巧

朱晓波

(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

摘要: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根据所学的文言知识解答相关的题目。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考题目的分析,探索少失分、多得分的审题和解题技巧。

关键词:文言文审题解题技巧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新鲜出炉,对于文言文的考查和以往相比基本没有变化,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等。从试卷的题型结构来看,包括三个选择题和三个句子翻译题。怎样才能解答好文言文试题呢?我就审题和答题的角度谈谈看法。

一、文言实词题———联系旧知,分析语法。

平时我们总觉得,高考所考的文言文都是课外的,所以不少老师和学生忽视了教材,一味训练课外文言文,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很多时候,我们读课外文言文,做文言文题目,都离不开运用所学的知识,高考也不例外,以高考文言文第一个选择题为例,考查的是判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正确与否。做这道题目的时候,我们看到所考查的文言实词首先要能联系课文中学过的该字的意思,然后放到该语境中,看是否正确。如2012年江苏高考文言实词选择题的D项,“杖矫命者,逐之”中的“矫”字,我们可以联想到《五人墓碑记》中的“矫诏纷出”,意思完全相同。2010年高考试题中A项“年二十以归吾”中“归”字,如果我们联想到《项脊轩志》中的“吾妻来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所考查字所在句子语法的方法进行判断,如该作动词的地方不能解释为名词或形容词的形式,同样该作名词的地方不能解释为动词的形式等。同样是2012年高考文言文第一题,B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的“益”字,根据语法分析,该位置应该是动词,所以把它解释为“扩充”“增强”等意思相对比较好。

二、筛选信息题———明确指向,甄别对错。

审题时,要逐字逐字地读,边读边画出题干的关键字词,明确所筛选信息的具体指向,切不可盲目大意。因为一般一篇文言文在刻画某一人物时,往往会涉及某人的忠、孝、仁、义、廉等诸多方面,而考查筛选的时候,往往只对其中的某一角度的某一方面作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题目的具体指向。2012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第二题,要求筛选表现“苏涣为官公值观,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今天我们还在学习古文,终极目的就是打造牢固的人文基础,深厚的文学底蕴。比如,《论语》扩展教学,我们认识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知足豁达的人生境界;《岳阳楼记》扩展阅读,我们领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还应居安思危,认清事物的本质,不断鞭策、警戒、完善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看到了为建功立业慷慨高歌的曹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到了心系国运、忧国忧民的杜甫……历史上多少文人志士的喜怒哀乐,镌刻在时代的丰碑上,一页页厚重的古书卷上,写满了沉甸甸的沧海横流、波诡云谲,呈现出了历史与今世责任与使命的交织。从文言文中,我们既能学习作文,又能学习做人;既能应对高考,又能提高素养,何乐而不为?这一切必将影响青年一代,使他们发奋努力,顺势而为,无论在高考

正”的一组,这里“为官”“公正”就是要画出的两个关键词。所以题支中的(1)“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讲的是苏涣年少时的事,与“为官”无关。(2)“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为人性格,不符合“公正”。(4)“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也不符合题干的要求。2011年江苏高考要求筛选的是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这里的“严”和“不残”就是筛选的关键词,即所选内容既要表现陈公弼治事的严厉,又要表现陈公弼治事的不残忍,指向很明确,要求也很高。所以选项(2)(3)只表现了陈公弼治事严厉,(5)则与陈公弼治事无关,都可以排除。再比如2008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第二题,要求筛选的是“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这里“直接表现”“激励士气”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很多同学只关注了“激励士气”,而忽视了“直接表现”,筛选受到影响,题支中的(3)“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明显是侧面描写,而非直接表现,应该排除。而且一般来说,题干中如果有“直接”、“侧面”等字词,则题支中总有与此相反的内容,这一点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

三、分析概括题———回归原文,寻找依据。

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这类题目命题者经常设置的陷阱是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2012年江苏高考文言第三题C项,有一部分表述为“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而原文的描述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只看到一个“杖”字,而忽略了“杖”的对象。2011年江苏高考文言第三题C项概括为“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根据原文“诏复以正民为鄂州”中的“诏”可知,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应是朝廷,明显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四、句子翻译题———揣摩意图,突出特点。

一般命题者在出文言文翻译的时候,不会很随意地找几个句子让考生翻译,他总有考查的意图,也就是说每一句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总有几个重要的得分点,或者是某一实词在语境中的正确意思,或者是某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或者是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词类的活用,等等。因此,我们在遇到所要求翻译的句子时,根据平时的训练,要能敏锐地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翻译的重点。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外,如果能找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考场的搏击中,抑或将来走上人生的舞台,必能傲视群雄,自强不息。

综上所述,如何正确进行高中语文教学重点的文言文教学并能有所成效,我认为,进行文言文的扩展阅读,不失为一个省时、高效、广益的办法。凡做成一件事,必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应该守好课堂阵地,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发散思维,创新做法,努力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和积极的践行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语文教学不断加强对高中学生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而文言文教学就有这样的功能。因此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的状态,受到课改专家及一线教师的重视。本文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并强化其与高考的联系,从而有效扩展阅读从四个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扩展阅读,高考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编.2012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

上一篇:夺取学习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体会下一篇:湖畔美食节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