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2024-05-03

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精选10篇)

篇1: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计划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乡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乡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下面就我乡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总结如下:

一、我乡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设想

今年以来,在市、县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并取得可喜成效。我乡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壮大特色产业经济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也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全乡“一村一品”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突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种植专业、特色化。农技部门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实施了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的推广与应用。将乡园艺场作为品改示范基地,带动全乡柑桔高接换种600亩,低产园改造1300亩,品改1200亩,完成了无公害水果栽培2700亩,其中柑橘2500亩,稻田软盘抛秧3000多亩,高产优质油菜栽培4000多亩,平衡施肥800亩的推广任务。

二是运行市场化。我乡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生产时,注重专业市 1

场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

三是发展组织化。我乡积极引导农民联合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来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四是鼓励多种经营,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农业增收与非农增收两手抓,两手都要出成效,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切实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致富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培训和服务,在扩大劳务输出数量的同时,着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每年要新增劳务输出人员300人,实现劳务收入 350万元。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在发展经济中的优势。

二、几点做法

(一)抓宣传、鼓动,提高思想认识。我乡通过组织人员外出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宣传 “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乡营造发展氛围,增强全乡人民的发展意识。并把“一村一品”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今年我乡重点抓好南丰、桔橙等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突出连片开发和建设,形成“精、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每个示范村实行一个科级领导包抓、一个技术服务单位实施、一支包村干部队伍驻村、一个实施方案的“一村一品”工作“四个一”包抓制度,采取一户带多户、一片带一组、一组带一村的办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乃至“一乡一业”的新格局。

(三)抓技术推广,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我们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灾害防控农业主推技术。通过科普赶集、现场会、手机短信,组织技术人员到各村开展技术培训,利用电视栏目开展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宣传和技术指导。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扩大培训对象,把农村劳动力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结合起来,加大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力度。

(四)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引导各“一村一品”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乡政府指派农技站杨天友,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下乡进村,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五)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要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二要加大示范村农田基建和土地平整等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三是实施沼气推广工程。优先安排主导产业示范村发展以改厕、改圈、改灶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工程。

罗卜田乡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二月

篇2: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自去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暨一村一品推进会以来,我县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下面就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总结:

一、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并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全县96个行政村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40个,其中蔬菜类专业村5个,水产类专业村10个,畜禽养殖类专业村8个,苗木花卉类专业村5个,麻油、粉丝等农产品加工类专业村5个;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个,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个,带动近4万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全县特色产业年经营收入达6.5亿元。我县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壮大特色产业经济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也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全县“一村一品”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突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种植专业、特色化。如我县清溪镇巨兴村土壤质地沙壤、肥沃,适宜红瓜籽生长,而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特别是年,该村还与安徽农业大学开展红瓜籽提纯复壮技术,使红瓜子品质和产量得到显著提升,亩均纯收入达2200元,红瓜籽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3000亩,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该村农民家庭收入绝大部分都来自红瓜籽。陶厂镇祁首村是我县有名的生姜种植专业,由于种植生姜经济效益好,俗有“一亩姜五亩棉十亩稻”的说法,全村种植面积达到28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90%以上,年生姜产值达1600万元,该村姜农还自发成立了生姜专业协会,并成功申报了1000亩省级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目前,该村生姜产业正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

二是运行市场化。我县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生产时,注重专业市场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如环峰镇祁门村是远近闻名的麻油加工专业村,该村现有麻油企业20家,20销售收入4260万元。为了促进麻油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麻油专业市场的建立,今年,该镇在祈门村兴建了一期工程占地300亩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引导麻油企业入园发展。目前,已有7家企业迁址入园。此外我县还先后建立了仙踪河刘杂粮大市场、铜闸水产品市场、运漕棉花等专业化市场。这类市场功能齐全,经营规范,可以为经营者提供多方面优质服务,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是发展组织化。我县积极引导农民联合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来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经济。我县先后成立了仙踪镇富民社区的冬草莓协会、清溪镇半湖村的河蟹养殖协会、昭关镇同发村的白鹅养殖协会、林头镇青龙村的苗木花卉等专业协会,为全县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县各类协会拥有会员4万多人,带动农户2万多户。协会重点为专业户提供中产品市场信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技术指导,拓展销售市场渠道等服务,可以为会员提供了一个合法广阔的销售平台,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篇3: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1“农民+合作社+企业”, 建立“三位一体”推进体系, 培育建设主体

1.1 因村制宜促创业

结合农村实际, 巨鹿县收集相关市场动态信息1 800余条, 引导农民立足资源优势, 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畜则畜, 积极参与“一村一品”实践。通过典型示范、指导服务等工作, 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56个, 带动农民发展设施蔬菜、金银花、枸杞、红杏、小杂粮、食用菌种植产业以及猪、鸡、牛、兔养殖产业等“一村一品”产业53类, 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拓宽了农民创业就业渠道。其中, 南哈口村依托“哈口瓜菜”产业被农业部评为第四批全国“一品一村示范村”。同时, 该县发展了楼张镇、贾街、东一、东四、苏三等5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以及养殖示范场17个, 创建了达康、卉金、兴农、郡南、兴华、恒生等6个省级中药材示范园, 建立了崔寨、柳洼、纪家寨、寻虎、北贾庄等5个村设施蔬菜示范园, 建设了棘园红、草莓园、长青园等一批休闲采摘园。

1.2 利益联结促合作

树立抓合作社就是抓“一村一品”的思路, 全力推进合作社全覆盖和规范提升, 在进一步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上下功夫[1]。巨鹿县农业局协同县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 积极指导“一村一品”专业村建立专业合作社390个, 其中, 省级以上专业合作示范社3家, 分别是:哈口果蔬专业合作社 (国家级) 、兴巨金银花专业合作社 (省级) 、鑫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省级) ;农友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兴巨金银花专业合作社被河北省林业厅认定为“河北省花卉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章程制度、规范运作行为, 把产业、农民与市场联结了起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资金、技术、农资、加工、销售、保险等方面开展互助合作, 为种植户提供统一的“保姆式”产业发展服务,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形成了育、产、销完整的产业链条, 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1.3 产业延伸促效益

巨鹿县围绕主导产业, 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以棉花纺织为主的昌盛纺织企业、以玉米油加工为主的金豆子油脂企业、以金银花深加工为主的京鼎穆拉德生物医药企业、以杂交谷种生产经营为主的治海农业科技企业、以养殖产业加工为主的积润食品企业等5大类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以及善绿福肥料、信达肉类冷冻、坤达鹅养殖等22个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使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市场紧密相联, 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使农民从产业链环节增值中获取更多实惠, 有效提高农业效益。

2“科技+人才+质量”, 转变“三位一体”管理方式, 打造品牌特色

2.1 科技管理强创新

按照规划方案, 以畜牧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粮棉油高产创建、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为重点, 巨鹿县为每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制定了一套技术帮扶方案, 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进一步完善“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合作制定了河北省金银花地方质量标准和无公害金银花田间生产技术规范, 完成了省科技厅“枸杞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修订了市地方标准《串枝红杏生产技术规程》, 培建知名品牌, 不断加大科技对农业开发的支撑和推动力度,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升产业整体价值。

2.2 人才管理强智力

为提高“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 重点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 巨鹿县要求每个专业村配备1名农技联络员, 积极与县农业局技术人员进行联系指导;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举办“一村一品”培训班78期, 邀请专家授课, 分期分批讲授“一村一品”基础知识, 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07人, 印发资料68 100余份。目前, 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 入户率达到70%以上, 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2.3 质量管理强品牌

推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制度、检测检验制度和产地追溯制度,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2]。巨鹿县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扶持专业村特色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标注册, 已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 培育“巨鹿金银花、巨鹿串枝红杏、巨鹿枸杞”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哈口”、“赵治海”等省著名商标2个、“哈口蔬菜”省名牌产品1个, 认证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23个, 初步形成了金银花、枸杞、串枝红杏、大棚西瓜、食用菌、大棚西红柿、清水藕等特色品牌, 促进了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提升了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在十八届中国 (廊坊) 农产品交易会上, 三丰银杞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银花、枸杞系列产品和丰利金银花合作社生产的金银花系列产品获得“河北省名优产品奖”。

3“市场+媒体+活动”, 优化“三位一体”推广模式, 畅通市场渠道

3.1 市场直销抓档次

巨鹿县积极完善农贸批发市场, 建立了110亩果蔬交易市场, 以“农超对接”的模式, 完善农村特色产品专卖店和超市126个, 并和北国超市等省内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促进“一村一品”走向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城镇批发市场、超市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89个, 实行连锁经营、配送的交易方式, 开拓了农产品市场。

3.2 媒体聚焦抓亮点

巨鹿县委宣传部、县电视台开展“巨鹿十大三农人物”评选活动, 评出“一村一品”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 宣传本地特色产品, 提升产品知名度, 为市场和客户广泛接受。邀请邢台广播电台、邢台电视台、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媒体记者采访、宣传, 拍摄“一村一品”专题片58部, 从多角度展示特色农产品优势, 大力向市场推介。

3.3 活动展销抓销量

在举办历届中国巨鹿红杏商务节暨中国金银花节活动中, 巨鹿县借助“一村一品”专业村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特色明显、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 发动专业村种植大户积极推介串枝红杏、金银花、西红柿、西瓜、茄子、青椒、豆角等38类特色优质农产品, 并引导龙头企业大力推介三丰银杞饮品、金豆子油脂、赵治海杂交谷等25类特色农产品加工品, 吸引了来自京、津、沪、冀、鲁、浙、晋、粤等地的180多名客商前来参展、洽谈, 现场签约项目40余项, 畅通了产品销售渠道, 提升了产品市场销量, 扩大了产品知名度, 拉动了“一村一品”产业价值增长。

参考文献

[1]蒋银红.做好“一村一品”工作繁荣发展农村经济[J/CD].基层农技推广, 2014 (11) :53-55.

篇4: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截止目前,总投资61.5亿元的5个“两区”项目中,有4个开工建设,开工率达80%。其中:玉米深加工乳酸系列产品技改项目已经达产达效,正在新上投资6000万元年产5000吨菊粉的洋姜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已由资产经营公司担保,落实农发行贷款300万元,预计2008年10月投产运行;忻州汇嘉芯光科技园项目,施工单位6月13日进驻厂区,预计年底可投产运行;“余三”谷子绿色示范基地及开发小米营养粉项目,完成2万亩种植基地和小米、小杂粮初级加工生产线及厂房建设,预计9月份加工生产;羊饲草系列产品开发及基地配套建设项目,解决了项目用地问题,建成示范基地1个、技术培训中心1处,共完成投资245万元;煤、电、冶、建循环产业链项目,县、市两级37个支持性文件已全部上报省发改委、省“两区”办,正在争取省级立项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尽管五个“两区”项目有四个已经开工,但是总体进展缓慢。当前存在的问题:忻州汇嘉芯光科技园项目虽已开工,但主体工程建设滞后,银行贷款迟迟难以落实;太原国祥劣质煤电厂项目立项困难,开工建设尚待时日;羊饲草系列产品开发及基地配套建设项目产品销路不畅,开拓市场成为当务之急;“余三”谷子绿色示范基地及开发小米营养粉项目规模太小,还是停留在小作坊阶段。

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今年,我县重点抓了6个试点村、13个推进村、30个特色村的规划建设。试点村建设重点是“四改四化”、“五个一”工程;推进村建设重点是“四改四化”;特色村建设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目前,6个试点村的亮化工程全部完成,硬化工程有3个村未完成,绿化工程有2个村未完成,“四改”工程全部完成,但都未使用;13个推进村的硬化工程全部完成。试点村、推进村和30个特色村都已完成初步整体规划,新建标准化羊舍124座,引调优种羊550只,硬化道路19公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新农村建设总体上相对滞后,差距较大。试点村“四改四化”有30%的村未完成,“五个一”工程绝大部分没有实施,尤其是建成的沼气池尚未真正启用;推进村只完成了硬化任务;特色村主导产业尚未真正确立。试点村、推进村、特色村整体规划、绿化不达上级要求,难以通过检查验收;环境美、净化成效甚微,新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观。按照上级提出的试点村必须完成“四改四化”、“五个一”工程,推进村必须完成“四改四化”的要求,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进展情况

今年,我县在发展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的现代农业方面,通过落实扶产资业优惠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老营镇新建大棚63座;全县山药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其中尚峪乡种植面积达2万亩,建成100万斤的山药储存窖3座,新上了投资680万元的马铃薯脱水薯丁及雪花全粉深加工项目;新关、万家寨两乡镇完成海红果种植面积2000亩;引进“余三”谷子、“张杂”一号,在北山区完成小杂粮种植5万亩,小米、豆面、糕面三个产品已取得绿色产品认证,同时在东南山区完成以葵花、胡麻为主的油料种植5万亩;关河流域玉米种植面积达8万亩。全县涌现出铁驼埝、坝子山舍饲养殖示范村,老营日光节能温室反季节蔬菜村,老牛湾黄河风情旅游村,阳坡店小杂粮加工村以及尚峪山药种植示范乡等一批特色村,形成了区域规划、科学布局的格局,向着“一村一品”的方向发展。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总体规模太小,特色品牌效应不明显。其中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任务尚未完成,海红果栽植成活率偏低、发展任务差距较大,新建的山药储存窖尚未动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优种羊引调不足、青贮窖建设还没有进行。

六十项重点工作情况

今年,我县部署了“四个十五”六十项重点工作,通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上半年六十项工作开局良好,扎实推进。目前,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亮点。如重点项目——玉米深加工乳酸系列产品技改项目已经提前达产达效,新上的菊粉项目市场前景看好,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效应明显;重点工程——造林绿化工程组织发动深入,建设措施得力,绝大部分任务已经完成;惠民实事——小街小巷道路硬化、油房头沟治理工程进度快,质量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重点工作——教育工作成绩显著,高考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教育基础建设不断加强,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基础工程进展不平衡。大部分工程全面开工,有的工程已经完工,尚有一部分工程没有具体动作。目前尚未开工的有:国土局负责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窑头乡负责的岳家村移民新村建设工程;陈家营乡负责的陈家营移民新村建设工程;交通局负责的汽车站建设工程、铁厂桥至河窑线(西沟段)道路硬化工程;水利局负责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局负责的县城亮化工程、县城出入口治理工程;国土局、建设局共同负责的黄牛沟开发整理工程;教育局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工程;老干局负责的老红军军烈属暨老干部活动中心工程。二是企业改制面临较大困难。商供企业改制已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妥善安臵职工还没有更成熟的方案。工业企业改制尤其是铁厂改制任务十分紧迫。三是安全环保形势严峻。面对日益趋紧的安全环保政策,实施煤矿、非煤矿山资源整合,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进关小上大、节能减排、彻底甩掉“黑帽子”任务艰巨。

篇5: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

一、项目目标

通过项目扶持,引导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明显、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提升主导产品档次,壮大农村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项目安排坚持效益优先、突出重点、集中扶持、科学公正的原则。

二、项目内容

在全国扶持约200个行政村(项目实施村,下同)实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项目重点支持特色蔬菜、名优果品、名优茶叶、名优花卉、食用菌、地道中药材、蚕桑、特色畜禽、特色水产9大类产品。项目实施村选择主导产品应明确具体品种(如香菇、辣椒、獭兔、罗非鱼等),围绕1个主导产品申报1个项目。主导产品必须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大部分用于加工或销售,品牌影响力较强,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显著。

(一)申报条件

1.属于优势农产品或特色农产品布局规划区域。

2.生产区域集中连片,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龙头企业须经县级以上(含县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认定。

3.农民有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并执行统一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4.当地政府重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村级有技术服务能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

(二)资金使用范围和补助标准

每个项目补贴10~20万元。具体范围和标准如下:

A类:特色园艺

1.良种苗木。对苹果、梨、葡萄、柑橘、茶叶、蚕桑等良种苗木应用进行补贴,补贴标准200元/亩。

2.优质果袋。对苹果、柑橘、梨、葡萄、香蕉等使用优质套袋进行补贴,补贴标准200元/亩。

3.种植业生产设施设备。具体包括:

对蔬菜大棚、温室、小蚕共育室建设费用,补贴25%;占地40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大棚补贴上限1000元/个,占地1亩的节能日光温室补贴上限3000元/栋,占地10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补贴上限3000元/栋。对苹果、柑橘、梨等滴灌、喷灌设备,补贴500元/亩。

对小型选果机械补贴5000元/台;对小型采茶机、修剪机等补贴30%,补贴上限1000元/台;对覆盖50亩的频振式杀虫灯,补贴300元/盏;对喷药机具补贴50%,补贴上限300元/台。

B类:特色畜禽

4.奶牛。对挤奶厅、青贮设施建设补贴20万元。

5.肉牛。对青贮设施补贴5万元。

6.肉羊。对购种公羊补贴300元/头,对青贮设施补贴5万元。

7.特种鸡、鸭、鹅。对购买苗种补贴1.5元/只,对规模养殖饲养设施补贴1.5元/只。

8.特种兔、水貂、狐狸、貉。对购买苗种补贴100元/只。

9.鹿。对母鹿配种补贴100元/头,对青贮设施补贴3万元。

10.蜂。对蜂群饲料补贴40元/箱蜂,用于购买冬季食用糖。

C类:特色水产

11.水产良种补贴。按操作规范核定每亩水面放养量后,按良种价格的10%~20%补贴。

12.优质配合渔用饲料补贴。按核定使用量的20%~30%补贴。

三、申报和实施程序

(一)省级一村一品主管部门根据本项目指南的要求,在充分征求种植、畜牧、水产等产业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各地产业发展情况,确定一村一品项目县。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村填制项目申报书。

(二)省级一村一品主管部门组织项目筛选,将申报文件、项目汇总表和项目申报书报送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2份。

(三)项目下达后,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要及时通知项目所在乡镇政府(街道办)和项目实施村,由其以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方式,将项目下达和资金到位情况通知项目实施村的村民。项目实施村村民委员会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定补贴计划,将补贴计划连同会议记录报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核准,并由其报省级一村一品主管部门备案。

(四)项目实施村要将核准后的补贴计划进行公示。购买农用生产资料时,应先签订合同;付款必须符合村级财务制度,并取得正式发票;按照核准并公示后的补贴计划,凭购货合同和正式发票到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报销。

(五)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审核项目村的购货合同和正式发票,与先前核准的补贴计划核对无误后,按照有关财务制度办理报销。当年项目资金如有结余,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转下年,继续按照上述范围、标准、程序使用。

(六)项目完成后,由项目县一村一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一村一品主管部门在2个月内进行验收,并及时向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报送项目总结。

四、有关要求

(一)要将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纳入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范围,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坚持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二)要注重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和参与产业利润分配的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篇6: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发展“一村一品”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江苏省海安县围绕做强支柱产业、做大板块经济、做亮镇域特色,着力发展“一村一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高效农田占比、生猪、蛋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35.9%、52.2%、95.6%。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70元,比上年增加770元,增长13.1%,增幅连续四年超过10%。今年前三季度,农民家庭经营一产现金收入1642元,同比增长6.2%,在家庭经营性收入、全部现金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71.9%、20.44%。

一、注重培优育强,实现任其自然到发展优势的转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海安逐步形成了两大支柱、三大基地、四大板块的农业产业格局,主导产业较为突出。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不少种养基地逐步变成了工厂、社区;同时,新农村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积极应对新情况、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稳定种养总量、优化种养方式,不断把主导产业做成优势产业。

科学规划,实施布局调整。积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加快全县农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促进产业集群、要素集聚、发展集约方面,突破行政区划和城乡界限,依据区位特征、产业特色、人文资源等因素和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里下河生态农业片区、沿海绿色旅游农业片区、西南特色农业片区“三大农业片区”,科学搭建组织架构,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规划、管理、开发和要素配置的“四统一”,促进片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完善、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蚕桑、禽蛋两大支柱产业根据全县片区产业布局总体规划,将蚕桑生产密集区逐步由县城周边向西南高沙土、西北里下河地区转移,大力实施“万千百”高效规模桑园建设工程,不断发展新的优质高效连片桑园,保证了全县桑园面积相对稳定。家禽养殖结合城镇的扩建、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和204国道改道、江海高速建设拆迁,逐步远离城镇、工业集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各镇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分别就镇域特色产业进行了规划,不断把海洋水产、蔬菜、生猪、林果、淡水养殖等镇域产业培优育强。2007年,全县投产桑园15.5万亩,饲养蚕种61.45万张,预计生产蚕茧2.07万吨;家禽年饲养量超过4800万羽,存栏万羽以上规模鸡场达到68家。

多元投入,增强发展动力。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我们以建设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实施村干部“双带”工程,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发展“一村一品”源动力。2007年以来,成功引进、实施了普泽10万头猪场、康德50万羽鸡场、大棚蘑菇生产、万亩桑园示范方等一批特大项目。今年共实施投入超过500万元的市级农业园区41个,计划投资7.73亿元。农业园区的建设有力推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一村一品典型。

标准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发展“一村一品”,“品”是核心,品质是生命。针对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县积极参与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我县先后牵头制定了河豚养殖加工、蚕桑生产、鳗鱼养殖等27项省级以上标准(规程)。全县104个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40多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认证。海安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禽蛋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成为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

二、注重市场对接,实现初级产品到适销商品的跃升

农业是否高效,要靠市场来检验;农民能否从生产上增收,要靠销售来实现。“一村一品”的发展,必须以产品的顺畅销售为前提,没有市场的认可与接受,产品就成不了商品,更成不了名品。

发展流通组织,提高商品率。千家万户的农民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化解小农户面临的大风险,我们着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县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7家,其中,龙头企业28家。今年,1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34.9亿元、出口创汇6417万美元、完成利税1亿元,向农民返利3200万元,支付农民工资4258万元;全县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3个,带动农户17万多户,辐射生产基地40多万亩,预计全年销售16亿多元。

培育名牌产品,增加知名度。“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品种到品质、品质到品牌的跃升过程。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村一品”的终极目标。我们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不断完善机制、强化激励、优化环境,培育出一批名牌农业产品。全县农业产品中先后培育出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级名牌产品3个、市级名牌产品1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鑫缘集团是南通市第一个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以1个驰名商标、3块中国名牌、5类国家免检产品创造了中国茧丝绸行业之最。“绿浪”牌瓜果蔬菜、“秋月”牌五水一高梨被省消费者协会评为重点推荐产品。

开拓各类市场,铸粗销售链。我们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展销中心等现代营销业务,努力构建农户、基地、市场联结紧密的生产加工流通链条。全县先后兴建了海洋水产、蔬菜、禽蛋、山羊、粮食等18个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积极开展促销活动,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类展销会、推介会、交易会,搭建平台、衔接产销,使更多的农产品成规模、有组织地进入各大中城市超市。今年全县农产品进超市销售额超过4.9亿元。

三、注重行政推动,实现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扩张

发展“一村一品”,目的在于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我们不断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努力使村村发动、村村发展,让“亮点”更亮、“光圈”更大。

强化典型带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开展各项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注重培育各类典型,通过查评会、推进会组织镇村干部、种养大户参观学习,让各村都学有榜样,干有标兵。大公镇群益村蚕桑生产基础较好,经过引导,该村在原有2825亩桑园的基础上,实施填平补齐扩桑1200亩,桑园在耕地面积中的占比达75%,今年全村饲养蚕种1.3万张,户均蚕茧收入超万元。南莫镇南莫村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开始实施大棚蘑菇生产项目,今年全村新增投入360万元,流转土地120亩,新建蘑菇大棚120个,年内可望实现产值600万元。各类典型为全县发展一村一品增强了信心,拓宽了思路,树立了榜样。

强化农技推广。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发展“一村一品”,我们高度重视农业技术开发、推广。注重加强与农业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研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兰波公司与江苏省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长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建成亚洲最大的现代化条斑紫菜育苗基地,不仅带动了本镇镇域特色、“一村一品”的发展,而且每年为周边县(市)提供3万多亩的种苗;“兰波”牌紫菜顺利通过美国有机食品认证,成功打入欧美、东南亚市场。建立了以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镇蚕桑站为主体、村蚕桑技术员为基础、供育组长为骨干、科技示范户为典型的蚕桑生产五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发展蚕桑一村一品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篇7: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本文通过总结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和我国四川丹棱县“一县四品”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探索我国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1 日本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经验

“一村一品”最早发端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末,大批日本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涌入大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村出现衰退趋势。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日本开始了第三次新农村建设,这次活动又被称为“造村运动”或“造町运动”。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著名的就是1979年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一村一品”运动的具体做法就是要求一个地方(县、町、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且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有名的拳头产品[2],以此振兴“1.5次产业”。“1.5次产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通过这个生产活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由于该生产活动是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概念,所以称为“1.5次产业”。实际上,“一村一品”是以村为基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有特色、价值高、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乃至更大的区域范围,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或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并不局限于农特产品,还涉及旅游和文化项目,它不但推动了日本农业经济的巨大发展,而且还促进了地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提升。日本这次“造村运动”的主要做法是:①培育农业产业基地和品牌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②政府加大对农业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③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以及农村融资方面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日本农协的信用系统以略高于普通银行利率的优惠利率吸引农民存款,并以优惠条件向农户发放贷款,吸收了大量农村闲散资金[3],直接推动了日本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分县在倡导“一村一品”运动初期,在全县58个市、町、村共预计知名品牌143品目,但后来增加到了336品目,特别是香菇、麦烧酒和丰后牛肉更是享誉全国。大分县“一村一品”的崛起和地域振兴,不仅扩大了大分县的知名度,提高了大分县人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新日本制铁、佳能、日本电器等世界知名企业在大分投资办厂[4],带动了大分县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村一品”运动符合日本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民的客观要求,一经推出,就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一村一品”影响力的扩大,法国、德国、英国、韩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前往日本考察学习大分县 “一村一品”运动的经验和做法,“一村一品”已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和“灵丹妙药”。以发展中国家为例,泰国积极学习和引进日本“一村一品”的发展经验,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设立了“一村一品”委员会,由政府组织实施“一村一品”项目,在全国推广“一村一品”计划,重点是开发农村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5]。1992年,马来西亚也效仿日本“一村一品”的做法,开展了“SKSP”(Satu Kampung Satu Produk,一村一产品)运动,重点开发当地的食品、纤维、手工艺品、陶器和旅游服务等产品。2002年进一步扩展为SKSI(Satu Kampung Satu Industri,一村一工业)计划,实行方针是通过商业途径推动一个县的代表产业或服务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同时促进传统社会工艺文化的发展。

2 国内 “一村一品”的发展历程

由于“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具有鲜活生命力,在我国许多地区也已开始实施,并结合各自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回顾国内“一村一品”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段[6]:①学习模仿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省份考察学习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专业生产、庭院经济,一批“专业村”和“专业镇”成长了起来。②多元化发展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开始由单纯的种养业生产向加工、营销等领域延伸,东部地区涌现了大量的第二、三产业和外向型农业以及多种经营的专业村镇,中西部地区也相继出现种养业等许多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村镇。③实行一体化经营时段。2000年以后,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许多省份开始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借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陕西省制定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出台了扶持措施。据统计,目前陕西省已有1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生产格局,这些村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已占7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已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江西省为了加大力度扶持“一村一品”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村增收致富产业群,提高农民创业增收能力,设立了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担保资金,出台了《江西省“一村一品”示范点融资担保试点方案》。吉林省也在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吉林省“一村一品”的典型乡镇已达到了135家,“一村一品”典型村达到1555家[7]。实际上,目前“一村一品”已进入中央决策,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根据笔者调研发现,许多地方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把“一村一品”写入政府文件和产业规划之中。

3 四川丹棱县“一县四品”的实践探索

3.1 丹棱县新农村建设概况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该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水资源丰富。丹棱县总面积449km2,总人口16.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万人,辖5镇2乡(丹棱镇、仁美镇、双桥镇、张场镇、杨场镇、石桥乡、顺龙乡)71个行政村493个村民小组,是地处川西平原西南端的一个典型农业县。据统计,2010年丹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24元。丹棱县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四川省省级生态县。

自2006年以来,丹棱县全面启动了整县推进新农村已建设工作。目前,全县57%的村建成生态文明村庄,集中连片整体打造新农村示范村35个,占49.2%。2010年7月,丹棱县在被四川省确定为“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县”后,制定了《丹棱县新农村村落民居规划》,启动了《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丹棱县共完成新村农房新建或改(扩)建402户,完成计划的100.5%,建筑面积达到78460m2,投资达8000万元;对106线沿线8个村、丹蒲路和丹夹路沿线5个村、生态园区6个村等19个村的农房现状进行调查,提出了房屋风貌整治的方案;启动新村建设31个,完成计划数19个的163.1%。启动聚集点建设104个,其中新建聚集点5个,完成了106线、丹蒲路、丹夹路3条道路沿线风貌改造1316户,投资1400万元。

丹棱县的新农村建设坚持以路、水、电、房、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改善农民生的产生活条件,着力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依托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家园试点县建设,以实施“两池六改”(建污水湿地处理池、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厕、改圈、改庭园、改入户道路)建设为重点,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建设田园风光型、自然生态型和庭院经济型新农村。到2010年实现全县整体覆盖,目前已建成农村生态文明家园示范户3.4万户,占农户数的92%。同时,依托工程项目,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丹棱县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通社道路硬化率达到70%,入户道路硬化率达到60%;农村群众集中安全饮水人口达到95.5%;沼气池适宜农户普及率达到89.6%,生活污水湿地池处理率64%;已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7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8个。

3.2 丹棱县“一县四品”的发展现状

丹棱县产业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打基础,90年代扩规模,2000年后上档次”这样一个发展历程。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丹棱县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以“果、桑、茶、林”为主的“一县四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其中果品重点发展柑橘、葡萄、脐橙、梨和桃等),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培育符合当地条件的水果、蚕桑、茶叶、竹木加工业四大特色产业。截止目前,丹棱县“一县四品”基地面积达到2.13万hm2,实现果农人均 0.15hm2、茶农人均0.18hm2、桑农人均0.06hm2、林农人均0.2hm2。全县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已达到2.5∶7.5,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40个,占全县总村数的57%,“一县四品”特色产业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1%(数据来源于《丹棱县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简介》),农产品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品种布局上形成了4个产业带,以丹棱镇、杨场镇等坝区乡镇为核心的水果产业带,面积9000hm2;以双桥镇、仁美镇等丘区乡镇为核心的蚕桑产业带,面积2300hm2;以张场镇、顺龙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带,面积2700hm2;以石桥乡、顺龙乡、张场镇为核心的竹木工业原料林产业带,面积6300hm2(数据来源于《丹棱县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见图1)。此外,丹棱县还利用“一县四品”特色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丹棱县以规模化的水果产业为媒介,以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为平台,以花为媒,隔年举办一次“齐乐桃花源·丹棱乡村游”大型旅游活动。目前,已建有农家乐7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7家),每年吸引20多万人次的外来旅游人员,仅2010年的乡村旅游收入就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00多元[8],直接促进了丹棱县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注:资料来源于《丹棱县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3.3 丹棱县“一县四品”发展特征分析

丹棱县“一县四品”的发展模式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探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已初显成效,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撑作用。目前,丹棱县依托“一县四品”特色产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成立专业合作社达61家,其中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5家;带动农户3万户,占总农户的76.8%,成为“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主力军。其中,丹棱县比较有影响力的农村合作组织有三峡情水果专业合作社、生态山地鸡业专业合作社、天帮水果专业合作社、大雅果业联合专业合作社等。②坚持走产业化的经营道路。丹棱县在“一县四品”特色产业打造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在竹木产业上,有申宇木业、大雅木业等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在蚕桑产业上,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荣丝绸公司;在茶业产业上,建成加工企业金茗茶业有限公司;在水果产业上,扶持了红运橙、大雅枇杷等水果营销企业,提升了“一县四品”产业化水平。③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丹棱县在新农村整体推进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政府组织组织科技人员,分片包干,深入全县各乡镇,利用现场指导、网络培训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对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为“一县四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 对我国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从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到四川省丹棱县的“一县四品”模式,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启示。主要是:①“一村一品”的内涵在地域和产业上可以灵活界定。“一村一品”的概念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提法,其内涵并非规定每个村只能发展一种产品,可以是“一村几品”或“一村多品”;同时“一村一品”中的村也是一个地域概念,可以是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镇甚至一个县。此外,“一村一品 ”中的主导产品不仅仅局限于农业,也可拓展至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产业。因此,“一村一品”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不一定局限于某个产业或产品,从地域范围上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界定。②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走因地制宜、多样并存的路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地域差距很大。为了科学合理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新农村规划,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绝不能搞“一刀切”。在借鉴吸收日本大分县和四川省丹棱县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特色的农村,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充分发挥各地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资源和科技为依托,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宜粮则粮,宜药则药,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模式[9]。③特色产业发展要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找到新农村建设长远目标和现实需要之间的连接路径,以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在今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农合组织和农业技术的支撑作用,结合各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已形成的产业集聚状况,加强区域规划,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合理布局[10],借助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品[11],提升农村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摘要: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通过总结日本等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村一品”的经验和做法,回顾国内“一村一品”的发展历程,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的“一县四品”为例,对我国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分析,提出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和四川丹棱县“一县四品”对我国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县四品

参考文献

[1]杜文忠,唐贵伍.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3)∶1-6.

[2]李岩,申军.日本的新农村运动初探[J].农业经济,2007,(4)∶22-23.

[3]杨凌.日本的造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9-22.

[4]张永强,郊翔宇,秦含伟.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14.

[5]卢向虎,秦富.国外“一村一品”运动对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J].世界农业,2007,(10)∶16-19.

[6]秦富,钟钰,张敏,王茜.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8)∶4-8.

[7]国际在线官方网站.吉林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1-10-14.http://gb.cri.cn/27824/2011/10/14/4985s3403182.htm.

[8]丹棱县党务公开网.一县四品强产业,合力共建新农村[EB/OL].2011-10-13.http∶//www.msdl.gov.cn/bencandy.php?fid=217&id=4194.

[9]江平.日本“一村一品”对西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4,(12)∶140-142.

[10]余丽霞,张志英.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0,(11)∶41-44.

篇8:某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阵型农村经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为扎实推进岔路口村特设产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局面,特制定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一)岔路村基本情况

岔路村位于阜阳城东南部,村面积4平方公里,距离京九街道办事处10公里左右,辖16个自然庄,24个村民组,党员90余人。2018年末,全村共有1100多户5400多人,耕地面积3500亩。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特色产业有光伏电站、肉鸡养殖、桑蚕养殖等。

二)桑蚕养殖发展现状

2011年,村民杨守俊发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阜阳市岔路村桑蚕养殖合作社,为本社社员提供桑蚕养殖技术、蚕种,销售本社社员饲养桑蚕成品。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岔路口村共有桑蚕养殖面积330亩左右。

二、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优势

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岔路村桑蚕养殖合作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坚定了村民加入合作社的信心。岔路口村距离京九丝绸公司较近,便于桑蚕成品出售,具有桑蚕养殖区位优势。

二)存在问题

目前还处于单纯的桑蚕养殖阶段,没有后续桑蚕加工能力,利润率较低,产业链发展不成熟。桑蚕成品都是售卖给京九丝绸公司,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容易受到买家压价。

三、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桑蚕养殖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使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争取使桑蚕养殖规模达到400亩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示范带动。以合作社为依托,加大桑蚕培训力度,传授科学桑蚕知识,采取吸引周边村组群众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使现有桑蚕养殖变成“一村一品”特设产业,努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新格局。

二)科技提升。进一步加强于农业部门、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新的桑蚕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不断提升桑蚕养殖的科技含量。

篇9:锡盟水产业“一村一品”调研情况

全国发展“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召开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一村一品”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一村一品”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搞活了区域经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一村一品”,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发展“一村一品”,还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

农业部也将围绕培育“一村一品”主导产品和产业,采取一系列重点措施。其中第二大项目是壮大良种畜牧水产业。

按照内渔政发[2006]19号文件内容的要求,我盟组织渔业业务单位开展了“一村一品”建设调研。

一、我盟水产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盟渔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水产品。各级党委、政府对渔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渔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攀升,通过不断对各种天然水域的开发,养殖产量逐年增长,在水产品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

二、渔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取得明显进展,一些名优品种在我盟天然水域占绝大多数的条件下已经成为我盟天然水域补充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引进移植到形成个体乃至有些品种已形成产量,这些名优品种如大银鱼、河蟹已经跻身于锡盟渔产量之列。冷水鱼中娇儿——高白鲑自2003年落户我盟水体后,生长良好。2004年我盟又相继引进虹鳟鱼、大口胭脂鱼等名优品种,这对我盟渔业生产增产增效起到很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三、、推广盐湖水域螺旋藻、盐藻人工养殖的示范工作,深入研究加工技术,积极开展盐碱水域卤虫、钩虾的深加工,池沼公鱼、河蟹等名优水产品的冰冻保鲜和小型经济鱼类的精

加工工作。

推进一村一品必须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制定我盟“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抓好以下工作:

1、利用我盟大中水面水质优良、无污染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生产潜力,把发展无公害水产品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来提高我盟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继续抓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移植、增殖发展工作。大银鱼在我盟较多水面推广移植,大部分移植水域中均见到了个体,需对大银鱼的生长、繁殖及水域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深入研究,摸清自然规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产生效益,到“十一五”期末,大银鱼产量达到500吨,移植面积稳定在60000亩;

3、天然水域河蟹放养在我盟已实施四年了,通过河蟹放养项目的实践证明,是见效快、效果好的项目,冷水鱼类高白鲑在我盟水域环境中生长良好,很有推广价值。我盟的多伦县、正蓝旗、西乌旗分别进行了虹鳟鱼、大口胭脂鱼、青蛙的引进

移植试验,且通过监测生长状况良好,因此,按照“一村一品”的战略举措,我盟在名优品种的引进移植上,采取“品种增加、数量增多、范围拓宽”的办法,使名优品种大力推广开来,成为特色品种。

4、卤虫是我盟的特产,泥鳅的产量在我盟渔业总产量中亦占有较大的份额,建设锡林郭勒盟卤虫加工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卤虫及其休眠卵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努力做好渔业推广工作

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形势,逐步推广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水产养殖科学管理、优良苗种放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等健康养殖技术,保证水产养殖安全,推广生态渔业技术,优化渔业资源及养殖模式,建立渔业增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提高渔业的综合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生产优质水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是提高水产品安全的必备条件和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为充分发挥我盟天然水域无污染的优势,把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水产品作为

提高我盟水产品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一村一品”建设项目,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定和实施支渔惠渔政策,根据“一村一品”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撑体系。

1、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形成支渔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不断增加“一村一品”发展的投入,增强“一村一品”发展动力。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一村一品”聚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2、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渔业生产开发,积极探索新办法,运用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投资领域,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投资,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技术和信息服务,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

二00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篇10: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特色

实现“一村一品”

今年,青岛市旅游局将大力开发渔家风情、山林山岳、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农耕、民俗节庆等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形式多样、产品多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乡土性逐渐缺失,是一些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山东省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在谋划发展时不是立足于乡土特色,而偏于“城市化”,从房屋建设装修到菜品设计都追求城里酒店的豪华和气派;同时,乡村游基本停留于观赏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休闲娱乐要素不足,基本处于有农家而无“农家游乐”状态。

从山东省乡村旅游座谈会上获悉,今年,山东省将对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进行再研究,提出以富民、农村城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乡村旅游规划的跨越式发展。针对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中暴露的两方面的问题,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意识到,并依托各地特色做了不少有价值的尝试和改进。

据悉,今年,青岛市旅游局将通过培养树立发展乡村旅游的模范村、示范户,引导乡村旅游走挖掘资源内涵、突出产品特色的发展之路,大力开发渔家风情、山林山岳、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农耕、民俗节庆等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形式多样、产品多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上一篇: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下一篇:财务党员示范岗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