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

2024-05-03

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精选6篇)

篇1: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

教育部《科学教育——做中学》课题中期评估总结

一、本校实施“做中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更加蓬勃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国家整体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儿童和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促进儿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儿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做中学”科学教育课题实验则有利于让学生在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传授、轻亲身体验获得的偏向,造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据中国科协1992年、1994年、1996年三次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十年来停滞不前,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亟待提高。“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倡导的准则有利于克服这些方面的弊端,促进儿童自身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基础。

二、实验情况

1、实验课题:“做中学”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2、实验对象:

2002年6月五1~五3(实验班)、五4~五6(对照班)

2003年6月三

1、四

1、五

1、六1(实验班)、三~六年级其他班(对照班)

3、实验人员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实验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了“做中学”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教导处及教科室成员参加,并作如下分工: 沈黎明

男 36 校长 负责软硬件到位,提供理论指导 本科 小学高级 张清运

女 38 副校长 领导实验工作 本科 小学高级

姜中良

男 35 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 安排课程及课时 本科 小学高级 周丽月

女 38教科室副主任 实验方案制定的指导与审核 本科 小学高级 吴

男 29 教导处副主任 组织并指导实验开展 大专 小学高级

课题工作小组:

男 29 自然学科、科技 组织并指导实验开展 大专 小学高级 冯

男 26 自然学科、信息技术 教研组长 负责资料收集整理

大专 小学一级

诸晓红

女 28 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

大专 小学一级

4、实验开展进程(2002.6~2003.2)

我校于2002年5月开始参加“教育部《科学教育》——做中学”的课题研究工作。为保证本课题能够认真落实,切实开展,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带头,教导处、教科室牵头,各教研组教师参与的课题工作小组。课题工作小组每学期能认真制定好课题实验的计划,按部落实,展开实验研究工作。

2002年时,我校着重在五年级中开展“做中学”的实验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是科技、自然。同时,为配合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我校利用省课题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资料,通过这套教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不断扩大实验的范围,一方面,我们将实验的年级不断拓展,延伸到三年级,现在我校三到六年级的实验班级都用省课题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资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进行实验。同时,我们不断将“做中学”的理念,运用于其他的学科,如语文的识字教学、计算机教学等学科,通过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验主要工作

1、抓住课程改革机遇,努力寻找“做中学”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作为教育科研,要把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我校的“做中学”研究,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以科技教育为基础。在学校的各学科中努力寻找实验研究的切入点。

小学的科学课程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等理念。在这些理念中,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学生要以探究为核心,来进行科学探索。这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首先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开始了“做中学”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学中,摒弃了以前的那种验证性的实验,改之以学生亲自探究,亲历探究过程的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获得本领。每学期,科学教研组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公开教学活动,相互交流,不断提高。2003年12月3日,我校教师还在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学进行借班教学,与全市教师共同交流,使自己不断提高。通过在科学课程中贯彻“做中学”思想,切实落实了学生在“做”中学,实验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我校参加了“做中学”的课题实验后,在实验班 2 中运用了课题组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活页资料。通过与对照班的对比,实验班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动手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

随着实验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不断加大实验的范围和深度,在信息技术学科,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尝试“做中学”理念的运用,不断使“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各个学科,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利用各项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

大多数的学生对科技活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对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总能积极参与,认真开展。而科技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在“做”的过程来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动手的能力。所以我们学校总是能积极利用好这点,认真组织各类科技活动,同时也认真参加省、市各级的比赛。

我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进行青少年科技模型系列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2002年参加江苏省第九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决赛)活动1人获遥控飞碟模组第一名,1人获建筑模组第二名,2人获小学船模组第三名,并有一名教师获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在市级组织的江苏省第九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预赛)活动中,2人获金燕橡筋模组第三名,1人获遥控飞碟模组第二名,2人获拼模组第二名,1人获拼模组第一名。2003江苏省第十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预赛)活动,2 人获拼模组第一名。

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也是一项促进学生科技素养提高的普及性活动,每年,我校总有许多名学生报名参加该项活动。在第十五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1人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并有1名教师获优秀辅导员。

同时,我校还积极利用科普宣传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通过这项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普作文,小发明创意设计、科技制作比赛等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积极性。

四、课题实验的收获与思索

通过一年半时间实验,我校实验教师不断学习、积极运用“做中学”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每学期认真上好研究课,认真做好实验总结工作,获得了不少的体会。有3篇论文获省三等奖和1篇案例获省一等奖。辅导的学生在省市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奖。

从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中,让我们看到了推行“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的前景。同时,我们必须认真找到自身的差距,在继承、借鉴、引进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经验,探索出符合我校的、促进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应该是实施科学教育的主战场、是开展“做中学”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希望省课题组,对我们学校加强理念指导和实践培训,使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建构出 “探究性、自主性、综合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2: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

南昌小学

我校于2009年9月承担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一年多来,全体课题组成员以课改为需求,以质量促科研,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练习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研究,下面把我们课题的近期工作做一个简单汇报:

一、主要研究工作和进展

1、走进课堂,观察与调研。

课题组面向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是以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认识及在教学中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所遇到的困惑和学生对教师所设计的练习的反馈情况来进行。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语文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练习设计枯燥,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统一训练,轻分层练习;语文作业缺少自主性等。表现出的种种情况,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练习的有效性研究”的信念。

2、加强理论学习,促课题研究。

开学之初,教研处组织全体教师重温语文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及教材编排的意图,促使教师更好地对教材进行驾驭、重组,落实大教材观。在学习中,大家清晰地认识到: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利用教研活动,课题组老师深入学习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及实施的方法。课题组的成员在学习领会课题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多种渠道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不断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3、课题组的成员把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并根据教材要求和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实验。一年来公开探讨课共6节,分别为低段邹海燕老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张敏老师执教的《父亲和鸟》,中段付长泉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张君老师执教的《学习使用象声词》,高段谢东菲老师执教的《牧童》,章丽芳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组织老师们进行研讨,为教师提供经验交流与解决困惑的平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题的发展。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成员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并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从教学效果看取得一定的成效。

1、明确练习设计的6个原则,并加以遵循和应用。

目的性原则——课堂练习设计目的指向必须明确。

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学习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多样性原则——语文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

整体性原则——体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练习内容的整体性。即课堂练习的设计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

——练习结构的整体性。课堂练习的设计应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和情境迁移。

2、将课堂教学中练习的类型分为以下三类:

识记性练习(大致包括:①识记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②记背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片段。③记背古诗文名篇。④识记与语文相关的各学科知识。)

理解性练习(理解性阅读的基本训练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①字面理解②文本理解③评价性(鉴赏性)

运用性练习(运用性练习是促使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与他人交流的重要途径)。

3、运用性练习的多种设计方式:

动一动课前三分钟活动,突出“小、近、实”,即活动规模“小”,活动时间短;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活动价值有现“实”的意义。每天活动一次,全班同学轮流担任主持人、演讲员、编导等,使每个孩子的才华得以展现。他们通过“想、说、做”等创造性自主活动,从生活中发现内容,设计自己的“三分钟”。事实证明,课前的实践活动有利于语文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画一画在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绘画资源――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画一画。如“古诗配画”。宋代苏轼诗曰:“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可见,诗画密不可分。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古诗,如《望庐山瀑布》、《绝句》等,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通过画的形式再现诗的意境,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吟诵,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面表现,虽读同一首诗,但学生的理解、感受、会有差异,可以说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种画法。

写一写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联想练习能唤起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贮存的丰富表象,并使之串联和沟通。课文中,作者往往因表达需要留下情节的空白,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揣摩,想象出空白的情节;在课文内容写得简略概括处进行充实拓展,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拓展练笔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将内容写具体,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依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进行憧憬式的联想是超越文本,创造性联想的一种练笔形式。

演一演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表演欲望和表演天份,让他们乐于说一说,敢于演一演。表演本身就具有创造的内涵:演可以创造性地表现文字内容,可从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变静为动。

4、课题组成员积极将实践活动的所思所想,经验感悟及时总结。

在江西省小学语文“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主题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范丽萍老师撰写的《情 趣 新——开发新课程资源 丰富课堂练习》获一等奖,张敏老师、邹海燕老师获三等奖。张敏老师在“课改 实践 探

索”主题论文大赛中,撰写的《浅谈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荣获一等奖。2009年,张君老师执教的习作课《学习使用象声词》在南昌市小学作文教学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2010年,获江西省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竞赛一等奖。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班化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练习活动怎样合理分层?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真正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全组研究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较多,而对于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未及时跟进。

四、下一步研究工作方案

1、选取不同课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系统研究,加强研究的成果共性和理论层面的提升,使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2、课题实验第一阶段我们已完成了对小学语文运用性练习的多种设计方式的研究,接下来将对其它两种练习类型(识记性练习和理解性练习)方式进行探索与研究,突出课堂教学练习的“有效性”

3、在研究过程中,继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视频资料;加大反思力度,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

4、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工作结合进行。课题组继续组织课题组、备课组、教研组等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进一步收集、整理研 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

篇3: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

取得成绩

三年来,各市、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2020年粤东西北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的总体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扭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守住生态环保、民生保障“两条底线”,全面落实对口帮扶,实施重点突破,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开局良好,成效初显。一是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13-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49.4亿元、15470.8亿元、16396.1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22.7%、22.8%、22.5%;2013-201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636元、31288元,相当于全国同期水平的68.3%,67.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分别为13.7:46.3:40.0,13.8:45.2:41.0(见附表一)。二是内需动力有所增强。2013-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97.9亿元、8385.8亿元、9982.5亿元,年均增长21.2%,高出全省6.5个百分点;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711.78亿元,同比增长11.3%,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8元,同比增长8.8%,高出全省0.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9元,同比增长9.9%高出全省0.8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步伐加快。2013-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93.4亿元、5605.4亿元、5989.3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19.2%、19.9%、19.8%。省产业园对工业贡献进一步加大,2015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占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8%,比2012年增长了10.8个百分点。园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1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3783.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3.2%。四是发展质量效益提升。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011.35亿元,增长4.2%,占全省的10.8%。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382.65亿元,占全省19.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8%。五是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对口帮扶。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累计完成投资放款101亿元。12市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92个,完成投资约600亿元。

粤东西北12市振兴发展主要指标分析

(一)综合经济指标

1. GDP与人均GDP

2013-2015年,12市GDP均逐年增长并且排名不变,按GDP总量由高到低分为三个梯队:茂名、湛江、揭阳和汕头为第一梯队,GDP均超过1800亿元;清远、阳江、韶关和梅州为第二梯队,GDP在950-1300亿元之间;潮州、河源、汕尾、云浮为第三梯队,GDP均小于950亿元。从全省的角度看,粤东西北地区的GDP总量由2013年的14149.40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6396.08亿元,分别占当年全省GDP的22.65%与22.52%,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差距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从各市的角度看,虽然经济总量处于增长态势,但2015年12市的GDP总量排名与2013年保持不变,还没有一个市的经济总量增长表现出质的飞跃。从GDP增速上看,粤东西北各市GDP增速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速度,但近三年来增速下降幅度较大,2013年粤东西北地区有11个市增长速度高于10%,到2015年各市增长速度基本下降到8%-8.6%左右(韶关除外),各市实现《决定》中GDP翻一番的进程放缓。从GDP总量与增速看,GDP总量排名靠前的市,其增速排名不一定靠前,如2015年茂名GDP总量第一但增速排名第十,梅州总量排名第八但增速排名第一,梅州、云浮等市经济总量小但增长势头相对较强。总的来看,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以来,经济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和后发优势,但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较大,各市要按时完成GDP翻一番和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任务有很大难度。

人均GDP方面,粤东西北12市均有所增长,2013年人均GDP的中位数为28893元,到2015年增长至33169元,其中潮州、汕头市人均GDP排名有所上升。从增长率看,2015年增长最快的潮州市增长了9.7%,除韶关(5.5%)外增长较慢的汕尾、揭阳、茂名增长率达7.4%,基本高于全省(7.0%)、珠三角(7.1%)平均标准。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例看,2015年阳江市、揭阳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例与2012年相比有所提高,其它十市与全国水平的差距比例下降或不变,这表明大部分市的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差距并没有缩小。

数据来源:2013年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2015年来源于《2016广东统计概要》

2. 产业结构

三年来,各市的产业结构变化类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一产业潮州除外、第二产业云浮除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均持续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产业结构13.8∶45.2∶41.0,全省产业结构4.6∶44.6∶50.8,珠三角产业结构1.8∶43.6∶54.6,粤东西北地区第二产业占GDP比例接近全省、珠三角水平,第三产业还有较大差距。

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粤东西北12市紧紧抓住振兴发展的机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各市投资总额逐年增长。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982.5亿元,占全省的33.2%,揭阳、湛江、汕头三年投资总额累计均超过3000亿元。从增速上看,粤东西北地区三年来的年均增长速度21.20%,远高于全省年均增速14.70%和珠三角年均增速11.83%,其中,梅州市增速高达42.31%,茂名、湛江、揭阳等6市接近30%增长率,共有10个市年均增长率超过10%。从各市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关系看,固定资产投入增长较快的市,其GDP增速排名也比较靠前,例如梅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42.31%,其2015年GDP增速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第一;韶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76%,其2015年GDP增速在粤东西北地区排名第十二。目前,粤东西北12市经济增长总体处于投资拉动的阶段。

数据来源:2013年、2014年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15》,2015年来源于《2016广东统计概要》

4. 居民收入水平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三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增长,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增速总体低于《决定》中的目标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绝对值总体增长、但增速较慢,表4中“2015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例”均小于1,并且低于2012年该指标水平,这表明到2015年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各市普遍基础较好、年均增长相对较快,2012年只有河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到2015年河源仍未完成赶超任务,同时揭阳、汕尾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12年与2015年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例”指标比较上看,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领先优势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4》、《2016广东统计概要》、各市提供。

(二)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各市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衔接顺畅的综合运输网络,梅州、河源、云浮、茂名等市三年来交通建设资金投入超200亿元,并呈逐年增长态势。高速公路方面,12市2013-2015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236.7公里,清远、韶关、梅州三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普遍增长,揭西、陆河等最后8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市)迈进“高速”时代,2015年底粤东西北地区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干线方面,厦深、茂湛铁路建成通车,粤东西北地区中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清远、韶关、云浮七市均开通高铁或轻轨。港口方面,港广澳港区工程、阳江港在建及规划建设码头工程、湛江港集团港口工程等正在加快建设中。

能源、水利、环保、信息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有所提升。2015年,各市省网上办事大厅已全部连通到县(市、区)、镇一级,“三网融合”、各县建成一个垃圾处理厂、村村通自来水等工程都在加快进行中。

数据来源:各市提供注:潮州市2013年在建高速公路11.8公路,2014年在建高速公路76.3公里,2015年在建高速公路131.5公里。清远市垃圾处理厂2015年连州、佛冈已建成并试运营,连南、阳山基本建成。

(三)产业园区

三年来,各市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目前已有省产业转移园和产业集聚地83个(有71个位于粤东西北地区),基本实现全省县域产业园(产业集聚地)全覆盖。2013年以来,产值超百亿元规模的园区从13个增长到25个,其中超过500亿元规模的园区有2个。河源和清远高新区于2015年先后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第一、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茂名高新区也于今年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在产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市紧紧抓住产业园区扩能增效这一抓手,增加产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三年来,粤东西北地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464.52亿元,其中,潮州、汕尾、揭阳、湛江、茂名、河源、清远、梅州等八市投资额度实现翻番,潮州高达10倍以上。产业园区税收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方面,各市产业园区两项指标绝对量逐年增长,占全市比例呈上升趋势,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税收达312.34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4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2.88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59.6%,其中,茂名、云浮实现翻番,产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市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上升。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方面,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实现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76.51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49.4%;截至2016年一季度,19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年产值超过100亿元,3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

在重大项目方面,三年来粤东西北地区新增加项目1717个,投产项目2064个,河源中兴通讯、汕尾比亚迪、阳江维达纸业、清远长隆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落地。其中,河源累计新增加项目408个,梅州累计投产项目849个,遥遥领先于其他市。

数据来源:各市提供的数据

(四)中心城区

目前,各市已完成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低碳发展等专项规划。在加快新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产城融合,汕头华侨试验区提出要建成粤东CBD;茂名滨海新区、高新区、水东湾新城三大功能区均以产业为依托推进城市化;湛江推动产业与城市“双重转型”,建设海绵城市、循环城市和脚印城市。设立规模为121亿元人民币的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集中投资于各地市新区起步区及中心城区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放款101亿元。从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和土地面积看,其总量保持持平或增长态势,但首位度偏低。从中心城区GDP和人均GDP看,2013-2014年粤东西北地区除汕头、韶关、梅州外,GDP总量及占全市比重均有所增加;人均GDP增长较快,但只有湛江(59939元、66550元)、阳江(62919元、70632元)超过了同期全省平均水平(58833元,63469元)。从中心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除汕尾外,粤东西北地区保持增长态势,但汕头、汕尾、湛江、阳江、清远、梅州占全市比重有所下降。从中心城区的财政收入看,可支配财力和占所在市比重普遍偏低,除清远、云浮外,基本都低于20%。从中心城区消费水平看,2013到2014年中心城区社会化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有增长,但大部分消费能力不足,对所在市扩大内需的贡献低。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还任重而道远(数据见附表2)。

(五)生态环境保护

粤东西北地区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加大环境治理,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汕头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全区;新丰江水库成为全国首批15个国家重点支持生态环保湖泊;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将电镀行业做成了环保产业,抢占先机对接德国工业4.0;低碳环保的农村电商成为揭阳、茂名等市的新抓手。从数据上看,2015年有九个城市城市绿地率高于2013年,河源市最高达到44.71%。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有所提高(潮州污水处理率略降),2015年汕尾、潮州等6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各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完成减排任务,单位GDP建设用地量全部下降。

数据来源:各市提供

(六)民生与公共服务

教育方面,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有所增长,2015年12市全部达到90%以上,茂名、湛江等地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凸显,河源等市教育创强成果显著,汕头启动建设以色列理工学院,规划建设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医疗卫生方面,每万人拥有医师数、每万人拥有病床数基本增长,茂名、韶关、清远等地医疗发展较好。公共交通拥有量基本提高(清远除外)。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快速提高,2015年已有7个市达到90%以上。各市每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新增转移就业劳动力,2013-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73.79万人,新增转移就业劳动力187.84万人。住房改造任务与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基本完成。

数据来源:各市提供

(七)横向比较

与广东粤东西北地区类似,江苏苏北地区同样处于欠发达地区发展阶段。从比较结果看,粤东西北12市当前发展速度普遍慢于苏北5市,发展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尤其是2015年粤东西北12市GDP增速滑落幅度明显大于苏北5市,这其中既有苏北地区振兴发展起步较早,而粤东西北地区目前仍处于打基础阶段的原因,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粤东西北12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也将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情况。(见附表3)

——在GDP方面,2015年苏北5市GDP总量全部达到2,000亿元以上,粤东西北12市只有茂名、湛江达到;苏北5市GDP增速同样普遍高于粤东西北12市,2015年粤东西北12市普遍滑落至8%-9%,而苏北5市除徐州(9.5%)以外,其余4市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在人均GDP方面,2015年苏北5市人均GDP全部达到40,000元以上,徐州达到61,511元,粤东西北12市只有阳江、茂名达到40,000元以上,其余除韶关(39,380元)外全都集中在22,000-34,000元之间;增速上看,盐城、连云港、徐州3市2015年人均GDP增速保持在10%左右,粤东西北12市除潮州(9.7%)外,其他10市均只有7%-8%左右,韶关更是仅有5.5%的增速。

——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方面,无论是总体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还是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苏北5市在绝对量上普遍高于粤东西北12市,但差距并不大。在2015年增速上,苏北5市与粤东西北12市之间互有高低,区别并不明显。

未来三年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预估

总体来看,对照《决定》预测要求,12市完成任务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大,对12市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增速明显下滑,直接影响到目标完成情况。各地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的压力仍然很大。比较而言,实现GDP翻一番目标难度相对较小,实现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等目标,还需要在未来三年时间里举全省之力,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提速发展。

(一)国内生产总值

对照《决定》所预计12市GDP实现翻番达到的绝对量,截至2015年,12市均尚未实现GDP翻一番目标。特别是2015年经济下行形势对12市影响明显,各市GDP增速均明显滑落,进一步制约了12市实现翻番的完成进度。广东确定2018年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年,按照这一时间点进行估算,部分地市未来三年仍将面临较大的GDP增长压力。(见附表4)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与GDP不同,人均GDP还受人口数量影响。由于12市普遍人口密度较大,因此相对于GDP翻一番的“纵向目标”,12市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横向目标”,完成任务的形势更加严峻,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照《决定》所预计12市拟达到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的年份,截至2015年,只有阳江1市于2013年提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茂名则未能按预计于2015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余10市将分别计划于2017、2018、2019、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见附表5)

(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从翻一番的目标看,按《决定》所预计年份,韶关、清远拟于2017年,其他10市拟于2016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前尚未有城市率先实现,且差距较大。若将预计实现翻番的年份延后至2018年,即广东确定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年,则12市未来三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必须保持高于过往几年的年均增速,茂名、阳江、河源、梅州、湛江等市需要10%以上的年均增速,韶关、汕头、潮州、清远、云浮、揭阳、汕尾等市需要15%左右的增速。(见附表6)

从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看,12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将面临更大的增长压力,压力主要集中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过去三年来,12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均不同程度地拉大,部分地市甚至大幅拉大。若按《决定》预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年份估算,12市都要年均20%以上的增速要求,个别地市需要有30%以上的年均增速。此外,除河源以外,2012年其余11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5年,河源仍未完成赶超任务,揭阳、汕尾2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9市对全国平均水平的领先幅度也正在缩小,若该趋势继续延续,将有更多地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被全国平均水平反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见附表7)

值得注意的是,除个别城市外,粤东西北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普遍小于人均GDP与全国的差距。我们认为,这与粤东西北地区民营经济相对发达,外出从业人员及转移收入相对较多等有一定关系,也一定程度上表明,粤东西北地区居民收入还未能充分转化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动力,消费需求还有进一步挖掘释放的空间。

篇4: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

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介绍,截至2013年6月底,《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时间已过半,化纤协会开展了《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总结和评价了《规划》实施的进度与效果,研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规划》后半期继续实施和推进提出了措施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88.5亿元,比2010年增长39.2%,年均增长18%;化纤产能达到402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2%,年均增长6.9%;化纤产量3792.16万吨,比2010年增长22.7%,年均增长10.8%;化纤在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70.0%提高到2012年的74%,提高了4个百分点;棉纺使用化纤量由2010年的1060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1170万吨,增加了10.4%;化纤产量占全球比重达67.7%,比2010年提高近0.8个百分点。“可以说在产能产量方面我国的化纤行业做得相当不错。如果打分的话,我可以给打100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这样评价。

除了行业规模指标完成进度较快之外,整个化纤行业在这段时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推进明显、标准化建设发展较快、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在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方面,报告显示,行业常规产品优质化进一步推进,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取得新突破,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加快发展步伐,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工作有力推进,重点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和工程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在产业布局方面,在我看来,如果按照100分计算,这个分数还不到60,行业做得还不够,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由于整体布局和产业链配套等原因,并没有做起来。”端小平这样说,“综合来看,化纤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可以给打85分。”

对于整个化纤产业来说,在“十二五”的后半期,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有新的特点。纤维需求仍将稳步增长,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国际纺织化纤工业格局继续调整,贸易环境不断复杂化,资源环境制约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带来更多挑战,行业发展自身也面临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行业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转型升级,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和谐发展。如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向民间资本开放上游石化领域;加强化纤原料供给保障;逐步建立高性能纤维材料国家采购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重大工程专项的组织实施;加快推动成立“全国化学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深化改革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行业和企业都做好面对困难的充分心理准备,积极努力迎接行业的美好未来。”端小平说。(邵蔚)

篇5: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

《初中文言文教学高效预习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沈静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语文课改教学实践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不少问题令人担忧。

由于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方面的制约,文言文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甚至视其为第二外语。文言文的教学似乎更偏重于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的讲解与归纳,而学生也往往将学习重点放在背和默写上。在文言文教学中,科学有效的理论贫乏,导致理论不能有效指导文言文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有结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文言文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总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越好。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与记,这样又直接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不是积极探索主动解难,课前更不会预习,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这种耗时长、节奏慢但坚持下去确实效果显著的文言文阅读被边缘化,学生文言文阅读面相对狭窄,课外基本上很少有人阅读文言文,接触到的文言材料有限,所以难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言文的教学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测试成绩不理想、阅读能力发展缓慢,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预习情况令人堪忧。多数学生课前并不预习文言文,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仅仅是翻了下课本,粗略地看了一遍,不知道如何预习。有的学生预习,是因为老师事先布置,若老师不布置预习则根本没有预习习惯。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高效预习,自己整合积累所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实现文言文的高效课堂教学,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又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自主发展,主要考虑学生的内因作用。

3、对于预习,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预习,强调预习,正是因为看到预习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以教师布置预习、课下及课前预习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体现我校“133”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1”即‘一个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3”即“3个环节”,学习时间、预习方法、学习形式、课堂环节、评价方式、能力培养、教师备课等环节等都分为三个环节。“3”即“三大策略”:因学科而异、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

其中的预习方法要细分环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1)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转变教师在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形成文言文教学的高效;

通过研究,提升语文文言文预习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我校的教育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的保障。

2、研究内容:

本课题我们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教师在文言文高效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师在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的问题的设置;

(3)形成我校文言文教学的高效预习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调查法: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 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检验研究效果; 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修正课题研究方案。

2、研究步骤:

(一)策略

一是学生自学有目标定向——自学要点的设计清晰流程,从知识到能力逐层递进;二是自学提纲内容详实,清晰呈现学习流程,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入文本;三是导学要点适时扶助,确保学生在有序、循法中进行自主预习。

(二)时间安排:

1、2013年9月

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工作,和查阅相关资料。2、2013年10月~2010年11月

探索模式。3、2013年12月~2014年3月

中期评估,实践活动,阶段小结。4、2014年4月~2014年6月

总结,整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论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2013年9月

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工作,和查阅相关资料。

课题摸索阶段,投入课题申报环节中,填写《课题申报表》,《课题申报表》通过后,便开始了课题研究工作。我校积极推行高效课堂改革,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实施符合学科情况的导学案,及符合学情的导学单。集体备课在负责人的组织下,先集体讨论,确定备课思路及重点,然后确定每个备课人主备一课,最后将备课稿印发给小组成员每人一份,各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修改。实施本课题研究后,预习作业的设计安排就成了一项重点内容。每篇课文的预习题都要从“有效性”出发,经过讨论,形成预习任务。

2、2013年10月~2010年11月

探索模式

调查分析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此,我们特意从学生角度考虑,在2013年10月初份进行调查问卷。问卷涉及预习习惯、兴趣、内容、方法等领域。从本校初三年级选取了两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对1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2张,收回率100%。问卷调由10道题组成。分析表明大多学生还是认可预习,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同时发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对课前预习重视程度不够,未养成预习习惯,不讲究预习方法,不善于合作学习,不注重预习质量。然后,积极探求有效解决方法。3、2013年12月~2014年3月

中期评估,实践活动,阶段小结。

效果反馈阶段。为了了解预习效果,我在备课之后上课之前,都会将具体的预习任务明确给学生,预习题或呈现在黑板、多媒体屏幕上,或印发纸张上,让学生预习有的放矢。每节新课教学教学的开始,都会让小组长检查预习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给老师。朗读任务的检查,抽读一段话;书面任务的检查,主要看书中预习痕迹和抽查掌握情况。例如,字词抽查字音的读法,抽查字形的写法,对重点词语的解释。上课开始,教师先利用小黑板为呈现媒体,抽查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完成掌握情况。对于无故不完成的学生适当惩戒,限期补上。通过正面引导,侧面推进的策略使学生接受并养成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此外,课体小组成员间,相互听课评课,及时分析反馈预习效果。4、2014年4月~2014年6月

总结,整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论文。优化设计与小结阶段。结合教学实际从语文预习形式、内容上进行优化设计,全程监测反馈预习的有效性。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讨论分析并优化设计了预习题。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初中语文文言文“高效预习”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成果: 1..备课重点有所调整。

本着研究宗旨,加强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强化了实验的有效性。教师的课后反思应包括高效预习,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应该用何种方式呈现、怎样才利于课堂检验,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反复实践、调整,确定了备课中的预习任务侧重点,最终确定包括字词积累、文学常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等四大块内容,由原来的备课时陈述模糊预习的任务变为现在备课时写明了具体的预习题。

2.上课的环节有所调整。

每节新课前,实验教师都会安排各小组长检查个学生的预习笔记(或痕迹),取代了上课时让学生举手看一看和象征性的问一问。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实验教师会通过小黑板、等媒介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做的好的学生,教师会适时表扬,激活学生的积极性。3.课后反思的范围扩大。以往课后反思,大家都注重在课堂效果上。本课题实施后,关注了课前有效预习这一板块,将课前预习、课堂效果、课后作业一并纳入教学反思范畴之内。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两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分析表明,实验之后,学生预习的任务更明确,更利于检查,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到预习中来。

4、分析了学生自主预习对有效课堂的影响: a、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进行必要有效的指导

预习是我们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那么,就对预习缺乏有效的控制与调整,教师在预习课中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读没读课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真正深入到课文当中去,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作为教师的我们很难了解地很清楚,即使有些学生把预习的内容做到了本子上,但是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们也很难确定。洋思中学的王校长曾说:“放手不等于放任,自学不等于自流。现在看来,这是何其经典的两句话!加强教师对预习课堂的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是解决预习课效率低的重要因素。指导的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可以是多种多样 b、关注学生预习中的质疑并生成进教学设计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所以,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我和学生共同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文言文的预习质疑根据文章称常会有两类侧重。有的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是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的却比较深刻,文章通过预习似乎都能翻译,那么这样的文章也许文章字词句的扎实可以放在内容的把握之后进行进一步巩固。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依然还是有部分学生等现成的,该自己完成的任务却依赖别人;

②集体备课,使用同样的导学单和导学案,对于不同授课教师的特点、不同班级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各小组不同的预习方法、还有知识内容上的梯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还欠缺考虑。

③如何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并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是本课题的关键问题。今后的设想

1、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认真参与,积极投入。

2、培养自主学习、自觉预习的能力。

3、备课组内随时进行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探讨,最终解决问题。

4、虚心向各位优秀教师请教学习,多观摩,勤借鉴,博采众长,不断提高。

篇6:课题研究中期评估要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某某小学的某某,今天由我代表我校《小学生**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组作中期评估小结发言,恳请专家指导。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一点研究,但也还存在一些困惑与不足。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小结。一、一年多时间的研究概况

我们自确定了课题研究主题后,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研究、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总结提高。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课题组对研究项目进行各方面研讨,明确研究方向,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研究成果。我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为主,进行了课堂实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并从阅读中收获知识与快乐。二、一年多时间以来的研究成果

一年来,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进行探索与实践,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形成文字等,令课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可喜的成绩。

(一)初步确定了小学各学段阅读指导目标

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就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并将《课标》中有关阅读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分解细化,形成了各年段指导目标。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指导教师从阅读材料的推荐、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方式的指导三个具体层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为方向,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运用迁移规律,由课内指导课外,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2)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阅读;

(3)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4)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以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情感的体验、丰富的积累、趣味的熏陶、个性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如何引领学生独立阅读,形成较强阅读能力;(2)如何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阅读需求;(3)如何进行主题性阅读,并书写阅读感受;

(4)如何珍视学生读书体验,通过实施多元化的阅读评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初步探索了基于教材的导读教学流程及有效指导策略 我们课题组立足于编者意图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教材中的这类课文进行了教学实践和研究,初步构建了:“单篇→多篇→整本书”的教学流程,具体为以主题方式进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如:爱国主义主题、热爱生活、人物相关主题。

(三)初步构建了三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 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初步构建了三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型的一般模式。

1、书目推荐课:此课程一般安排在每学期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向学生推荐本学期的必读书目,让学生了解学期阅读计划。其教学流程为:激趣导入,创设阅读情境——介绍书籍,了解书目作者——走进故事,分享精彩内容——唤起期待,提出阅读要求。

2、阅读欣赏课: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或是品读整本书,或是品读精彩章节,或是品析写作手法等。其教学基本流程为: 整体感知——选择内容——品读分享——总结提炼——拓展迁移。

3、阅读方法指导课:结合各年段的阅读目标,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各有侧重,其基本流程为:提出教学目标——介绍阅读方法——选用范文引路——当堂练习巩固。

除了以上课型,目前还有“读书交流课”“ 读写结合课”“班级读书会”等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

(四)探求了小学各学段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途径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小学各学段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有以下途径:

1、提供丰富书源。如:开展班级图书漂流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家庭书架等。

2、落实阅读时间。

(1)校园内把学生的阅读时间化整为零,充分利用早到校时间、课前几分钟、作业完成之后的时间进行阅读。

(2)家庭里倡导每天20-30分钟的亲子共读。(3)开展假期阅读活动。

3、营造阅读氛围。想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还要善于在班级和家庭营造阅读的氛围。

4、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家校联手指导,课题组成员运用美篇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与方法。

(五)初步形成了阅读的多元星级评价方式 为了让孩子们的阅读活动更加行之有效,我们课题组通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阅读的多元星级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与成长,用打卡的方式完成阅读任务。

2、家长监督与评价,利用家长微信群家长在群里推介学生读书激励。

3、同伴互助与评价,在班级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展示。

4、教师引领与评价,进行读书心得评比与在《小溪流》《鼎城教育》《科教新报》上推荐。

三、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我们的课题研究至今,还存在如下困惑与不足:

1、在阅读教学流程中,“拓展延伸”环节实践还不够。在阅读交流指导策略研究方面,教给孩子的阅读策略有所欠缺。

2、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的基本模式还没全部完成。

3、对于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到底包括哪些读书方法,如何指导还不够明确。

4、虽然制定了各项评价指标,但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如何,还需跟进研究。

四、后段的设想

我们后段将开展以下大型研究活动:

1、以教材为蓝本,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的力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并进一步细化落实。

2、着眼于课堂,继续深入研究实施课型,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行点评—专家引领—反思提炼”等步骤,构建“读书交流课、读写结合课、班级读书会”三种课型的基本模式。

3、优化评价方式,关注课题实施过程中,评价的合理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得评价最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性阅读。

我们这个课题拟定于2020年3月结题。

最后,我想说,我们某某小学是非常重视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的,会尽最大可能支持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从人、财、物上加大投入,注重过程性管理,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整理,搞好成果的总结与推广工作等,真正做到位。我们相信在各位专家悉心的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把我们这个课题做好!

上一篇:《票据法》复习题下一篇:县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