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产业培育及结构调整的思考

2022-09-10

三峡库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迁建区、是我国中西部结合处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长江中上游开发潜力巨大的自然资源富集区,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万州、奉节、巫山、巫溪等15个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区县, 迎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1 三峡库区特殊区情现状分析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 库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经济总量平稳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是, 由于自然条件制约,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基础仍十分薄弱, 特别是库区产业空虚问题十分突出。受历史因素、移民迁建、自然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 库区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包括: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村移民农业生产能力弱;工业经济严重“短腿”, 工业化程度很低;三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商贸流通难活;区域间产业发展极不平衡;投资增长乏力等。

2 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三峡库区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三峡工程论证了几十年, 国家对库区投入受到人为限制,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正处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转型期, 库区多数区县 (自治县) 财政困难, 自我发展能力很弱。

2.2 移民就业矛盾比较突出

受三峡库区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 劳动就业矛盾比较突出。三峡工程蓄水以后, 靠安置农民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质量下降, 粮食产量大幅降低, 从土地获得收益大幅度下降, 大量搬迁企业破产关闭, 组合搬迁企业效益不佳, 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由于就业和生计压力, 存在安置不稳的隐患。

2.3 产业支撑力度不强

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层次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多区县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基础起点很低, 多数企业规模小, 经济效益差, 工业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2.4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三峡库区科技文化教育极其落后, 社会功能缺失。科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教育设施严重不足, 普遍存在就医难、上学难、文化生活单调等问题。由于教育的落后, 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结构不合理, 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 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和技术工人后继乏人。

2.5 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三峡成库后, 水流速度减缓, 水体自净能力大大减弱, 污染物扩散能力降低, 水环境容量减小, 库区支流和库湾、河汊区域因水流交换削弱, 稍有疏忽, 水质就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3 三峡库区产业培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利用市场调节机制, 立足库区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壮大民营经济, 创造就业渠道, 利用对口支援库区的有利条件, 把结构调整与企业搬迁结合起来, 实现三峡库区产业的优化与重组, 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适合库区特点的产业体系。

3.1 加快培育旅游产业

三峡库区旅游产业不仅要依托库区资源优势, 更要突出“新三峡”, 立足“大三峡”, 整体推进库区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将过境游发展为休闲度假游, 把旅游产业发展为库区支柱产业, 并带动观光农业、生态建设、名优特产加工和商贸、交通、餐饮、娱乐服务业发展, 延长旅游产业链。

3.2 加快培育特色农业

利用三峡库区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 以提升品质开发为重点, 实施农业的产业化工程, 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种养植业和加工业。重点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林果业 (如中华名果———奉节脐橙) 、食草牲畜业、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品种。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和淀粉等工业原料, 配套发展食品包装、运输、销售产业链。

3.3 加快培育特色工业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与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建设相配套, 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有针对性的发展果加工业、茶叶深加工业、腌肉制品加工业等, 把三峡库区建成重要的国内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二是发展生物医药及现代中药加工业。

3.4 加快培育服务业

以旅游产业为先导, 带动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充分利用长江航运条件新优势, 快速推进三峡库区港口、码头建设, 与G42高速公路、渝宜铁路等进行交替联运, 形成三峡库区东向出海大通道。在主要交通干线城市壮大物流配送中心, 以万州、涪陵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和区域性商贸中心,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培植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摘要:按照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万州、云阳、奉节等15个贫困区县,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受自然条件限制, 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从三峡库区特殊区情现状分析出发,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有利于三峡库区产业培育高效开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产业培育,结构调整

上一篇:完善抚州市高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下一篇:《花儿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