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培育竞争力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其中农产品更是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产业培育竞争力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培育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1:

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研究综述与案例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意义上猪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化为猪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本研究结合农业产业链管理和竞争力相关理论,对“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产业链系统竞争力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总结了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竞争力培育

Research Progress and Case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ork Industry Chain System

TANG Xu, WANG K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5, China)

Key words: pork industry chain;system competitiveness;foster competitive

收稿日期:2013-11-04;修订日期:2013-11-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136)

作者简介:汤旭(1989—),男,江苏徐州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从事农业产业链管理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王凯(1960—),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链管理、农业企业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等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猪肉企业越来越需要加强产业体系的协调运作,从整个产业链上寻求质量改进和产品创新,传统意义上的猪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化为猪肉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猪肉产业链是由猪肉生产资料供应、肉类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相联接而成的一个系统。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产业链系统竞争力。

但是,从有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猪肉产业链的研究多集中在养殖意愿、质量管理 、消费者行为以及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学者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这一问题正是提升我国猪肉产业链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笔者以 “壹号土猪”和 “金华两头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并总结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本研究所探讨的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对于完善产业链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促进猪肉产业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关于农业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研究还相对稀缺,本文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研究奠定基础。

1.1 猪肉产业链的研究综述

农业产业链(Agriculture chain)管理对克服农业风险、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显著效果。所谓农业产业链管理,“是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的过程”[1]。猪肉产业链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对于猪肉产业链的研究主要从供应链[2]、价值链 [3]、组织链 [4]等角度展开。

1.2 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在农产品竞争力研究方面,柯炳生认为[5]农产品竞争力由价格、质量和信誉3个方面构成。傅龙波认为[6],农产品竞争力可以从生产效率、质量、价格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各个环节。漆雁斌[7]从农业生产竞争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和农业资本竞争力4个方面,采用17个二级指标建立了我国区域农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3 系统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系统竞争力”一词最早由Paphael Kaplinsky和Mike Morris于2000年提出,他们认为国际间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系统竞争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目前,国内外对于系统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于产业链和竞争力的认识和研究是不断提高和逐步深化的,也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9]。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但是国内外鲜有研究将产业链与系统竞争力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对于完善产业链管理理论和竞争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 案例描述

2.1 “壹号土猪”

“壹号土猪”是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将我国广西陆川猪和太湖种猪进行二元杂交,而培育出来的优质土猪种。通过构建“地方猪种育种+“三土”育肥+屠夫学校屠宰加工+精细化营销+农庄体验”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和普通猪肉产业链相比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2 “金华两头乌”

“金华两头乌”是我国19个国家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之一,本文所提到的金华两头乌是指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的猪种。通过构建“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循环农业式育肥+原种土猪商品化开发”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来构建产业链系统竞争力,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高端猪肉品牌。

3 案例分析

3.1 “壹号土猪”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图1和图2分别为“壹号土猪”的循环式产业链和普通生猪的产业链。我国普通生猪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环节较多、价格风险较大以及产销信息不对称,而“壹号土猪”的循环式产业链以公司为核心进行信息整合,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及时沟通,并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中介费用。要实现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就必须使产业链上下游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探究“壹号土猪”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必须探究其产业链每一个环节和普通生猪产业链相比的优势所在。

3.1.1 地方猪种育种 优良的猪种具有繁殖能力强、肉质优良的特点。因此,猪种培育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养猪户的经济效益和保证猪肉质量来体现,其中猪种的繁殖能力、仔猪的存活率是猪种培育环节影响养猪户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而猪种的优良性则是猪肉产品质量的保证。

在猪肉质量方面,“壹号土猪”猪肉质细嫩多汁,肌纤维数量较多,蛋白质含量较高,曾获得 “最佳肉质奖”、“最佳风味奖”,和普通猪肉相比优势明显。

在经济效益方面,壹号猪种具有繁殖能力强、仔猪的存活率高的优良特性,极大的提高了养猪户的经济效益。此外,壹号土猪猪种已获得国家商标权,通过猪种的开发和品牌的建设,形成了进入壁垒。

3.1.2 “三土”育肥 我国生猪育肥环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质量水平难以控制和养殖户的价格风险较大两个方面。因此,育肥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提高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和降低养殖户的风险来体现。

在质量安全方面,壹号土猪由公司提供养殖基地、猪种、饲料和疫苗等,农户按照公司的养殖标准进行放养。在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公司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监督,确保无药物和激素残留。

在降低风险方面,壹号土猪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一方面通过技术服务、价格合约降低农户养殖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农户来实现规模养殖,降低养殖成本。

3.1.3 屠夫学校屠宰加工 屠宰环节是决定猪肉质量安全的关键,而加工环节是提升猪肉产业链增值率的重要途径,因此屠宰加工环节对于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保证质量安全和提升产业链增值率两个方面。

为了保证屠宰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公司成立了屠夫学校,培训切割技术和营销学、烹饪学等相关知识,使学员通晓土猪产业链的整个流程,不但能够做好屠宰环节的质量控制,更能有效减少屠宰环节的损耗。

在提升产业链增值率方面,公司推出了定位中高端市场的“壹号土猪腊肠”,该产品采用精致礼盒包装,主推“有好猪,才有好腊肠”的卖点,大大提升了产业链增值率。

3.1.4 精细化营销 普通生猪产业链中往往只重销售不重营销,忽视了猪肉品牌建设。公司抓住猪肉市场缺少具有影响力品牌的机会,着力塑造“壹号土猪”这一高端猪肉品牌,提高自身产品的识别度。同时,采用精细化营销策略,根据消费者需求采取“定制”的方法来满足学校、企业等顾客的不同需求,以此来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形成了猪肉产业链销售环节的竞争力。

3.1.5 农庄体验 生态农庄是普通生猪产业链不具备的环节,是“壹号土猪”产业链的创新,更是其实现产业链循环、打造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生态农庄集育种、育肥、屠宰加工以及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既是养殖基地和农家乐景点,又是消费者与企业进行信息沟通的关键,更是向消费者展示“绿色、健康”猪肉养殖、加工过程的窗口。

3.2 “金华两头乌”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获取竞争优势,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在产业链中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并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合,从而形成自身的系统竞争力,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根据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的“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循环农业式育肥+原种土猪商品化开发”的新型猪肉产业链,按照价值型、稀缺性、不可替代性等竞争力的识别标准[11],本文将“金华两头乌”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总结为“原种保护搭平台,原种产品开发唱戏,实现良种保护与开发并行”的产业链整合模式[12](如图3所示)。

3.2.1 地方猪种基因育种保护 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培育上主要采用了基于资源获取能力的模式。作为我国19个国家级猪种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公司的猪种基因育种保护在用地、宣传、排泄物治理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并将该项目作为绍兴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之一。目前,公司的“金华两头乌”Ⅱ系是浙江省的一级资源场,有利地促进了原种猪基因的保护。

3.2.2 原种土猪高端商品化开发 浙江宝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将金华两头乌保护与商品化开发相结合,通过基因育种保护为商品化开发提供高品质的生猪和“金华两头乌”的品牌知名度,而商品化的开发则为更好的基因育种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商品化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式产业链的新路。

公司按照“高端、生态、健康”的产品定位,对“金华两头乌”进行精细化的商品开发。产品种类包括鲜肉、猪种、香肠等肉制品,针对高端消费市场推出了多种豪华包装产品,并通过品牌专卖店,使猪肉不再局限于日常消费品,而成为送礼、送健康的最佳选择之一。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两个培育途径。

4.1 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力构建的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

通过对“壹号土猪”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建每一个环节的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使其效用最大化。育种环节的技术突破可以形成进入壁垒,育肥和屠宰环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优势,精细化加工与营销提升猪肉产业链增值率、形成差异化竞争,农庄体验使得产业链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实现产销环节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司的调节和控制使各链条平稳、有序运作,进而实现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

4.2 基于核心资源获得能力的系统竞争力培育

通过对“金华两头乌”的案例分析,将培育猪肉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总结为基于资源获取能力,通过产业链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建设,获得稳定的利润来源和竞争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管理来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基于基因育种保护,获得稀缺的猪种和政策扶持,为商品化开发提供高品质的生猪来源并打开市场,商品化的开发则为更好的育种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形成一条保护和商品化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式产业链。

“壹号土猪”和“金华两头乌”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培育途径,但是通过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基于各环节竞争力构建还是核心资源获得能力,构建产业链系统竞争力都离不开产业链管理,只有通过产业链管理才能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整个链条效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凯,韩纪琴.农业产业链管理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2(5):9-12.

[2] 孙世民,满广富.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特征与定位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461.

[3] 于爱芝.中国生猪饲养业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1):40-44.

[4] 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形成及其效益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16):32-34.

[5] 柯炳生.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34-39,80.

[6] 傅龙波.试析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J].粮食与油脂,2000(7):16-17.

[7] 漆雁斌.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8] Kaplinsky P,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EB/OL].(2013-11-01). http://www.prism.uct.za/Papers/VchNovo1. pdf.

[9] 张喜才,张利庠.我国生猪产业链整合的困境与突围[J].中国畜牧杂志,2010(8):23.

[10] 于洋.壹号土猪的资本梦想[J].农经,2012(2):37-39.

[11] 刘书庆,向淋勇.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案研究[J].商业研究,2005(23):66-67.

[12] 裘珍石.坚持原种保护欲高端商品猪开发相结合的发展途径[J].中国畜牧业,2013(1):50-51.

作者:汤旭 王凯

农业产业培育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2: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摘 要: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其中农产品更是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与特点;而后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技术研发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外国直接投资因素及汇率因素四者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效果,找出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竞争力变化的具体原因,从而真正找出提升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韩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引言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加、食品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农产品贸易始终在各国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已高达42.65亿美元。因此,笔者将借助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从而找出提升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针对性建议。

目前,众多学者通过运用各种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研究了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帅传敏(2003)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及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总体呈下降态势,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强,深加工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显著增强。但其未针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米军(2012)通过运用市场占有率及比较优势指数等相关指标对中韩农产品的贸易模式及竞争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在韩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研究时间段较短,难以准确分析并预测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王元彬(2014)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韩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呈增强趋势。但其仅将竞争力效应作为影响因素之一,并未对其本身进行深入剖析。李明权(2010)、薛坤(2016)均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以垂直型为主。但其皆未对影响贸易竞争力的具体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因此,笔者将运用1995—2015年的中韩农产品贸易数据,借助传统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与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竞争力的具体因素。

一、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

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亚当·斯密认为,贸易竞争力来源于绝对成本优势;大卫·李嘉图认为,贸易竞争力来源于相对成本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是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波斯纳、弗农和威尔士均认为,技术条件是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衡量指标

目前,国际上有众多贸易竞争力的衡量指标,本文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

它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其公式为:

RACij=(Eij/Ei)/(Wj/W) (1)

其中, Eij代表着i国对世界市场出口产品j的贸易额, Ei代表着i国对世界市场的总出口贸易额, Wj代表着世界市场中产品j的总出口贸易额,W代表着世界市场所有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当RCA>1时,表明该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且值越大,竞争力越强;当RCA<1时,表明该类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且值越小,比较劣势越强,竞争力越弱。

基于1995—2015年中韩及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得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从图1可得,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上呈先升后降的态势。21年间,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始终大于1,表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与竞争力。1995—2003年,该指数持续攀升,2003年达到顶峰2.64,这与该时期中韩贸易环境的改善有着密切联系;由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持续扩大,韩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因此自2004年起,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开始下降,2008年后变化幅度变小,呈现平稳态势。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众所周知,技术研发、市场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及汇率都对贸易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故本文将选取四者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确定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内在机理。因变量贸易竞争力将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表示,自变量分别为研究与开发的投入(R&D)、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GDP)、外国直接投资(FDI)及汇率(ER)表示,即:

(2)

由于各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本文将对各变量取对数处理,将其均变为无量纲进行统一测算,即:

(3)

(二)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数值已经在上文由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的数据计算得出,中国研究与开发投入(R&D)的数据由历年中国统计公报整理而得,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GDP)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韩国对华直接投资(FDI)取自韩国进出口银行,中韩汇率(ER)由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整理得到。本文借助了Stata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数据为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判断其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从而避免回归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现象。我们采用了ADF检验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d表示一阶差分;c、t、p分别表示常数项、时间趋势项、滞后阶数)

由表可知,对于所有的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为不平稳序列;而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的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可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为平稳序列。而该模型中所有的变量序列皆为I(1),满足了进行协整分析的前提。

2.协整分析

协整的基本思想为,如果多个单位根序列拥有“共同的随机趋势”,则可以对这些变量做线性组合而消去此随机趋势。作为正式的协整检验,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EG-ADF检验”。笔者将使用Johansen的MLE方法估计该系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注:该模型的线性关系在5%的水平上显著成立

协整方程即:

(4)

该协整方程表明,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中韩汇率以及中国对韩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具体而言,从长期看来,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及中韩汇率每增加1%,就会引致中国对韩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别增加0.5422%、3.2294%、0.2741%、0.4511%,其中中国相对于韩国的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作用较小。

究其原因,中国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国内技术的进步,从而提升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中国相对与韩国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且差距持续缩小,致使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对先进技术与设备的购买力持续增强,有力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同时,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为中国农产品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与技术经验,因此,也促进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此外,中韩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借助1995—2015年中韩的相关经济数据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及影响竞争力的具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第一,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度发现,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始终保持较大值,且与中韩双边贸易发展态势相契合,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第二,通过技术、市场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及汇率四大因素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进行计量研究发现,四者均对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增强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市场需求的效果最明显,而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最小。

根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了促进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增长的对策建议。

第一,增加居民人均收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国力,改善国民消费能力,从内需角度推动企业的转型,发挥市场需求对出口竞争力的正向拉动作用。

第二,加大科研投入。我国应增加对农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培育优质品种。同时,加快农业科技与专利向生产力的转化,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增强竞争力。

第三,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通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简化外商投资手续等,继续吸引外国资金、技术与经验,从而发展本国农业产业,增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四,深化外汇汇率改革。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步伐,为中国对外贸易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此外,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进程,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2003,(1):97-103,153.

[2] 米军,袁黎霞.中国与东北亚主要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92-98.

[3] 王元彬,郑学党.中韩农产品贸易增长特质及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88-98.

[4] 李明权,韩春花.中日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兼论对三国FTA的影响[J].农村经济,2010,(6):126-129.

[5] 薛坤,张吉国.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分析[J].对外经贸,2016,(1):14-16,32.

【责任编辑 李 楠】

作者:侯俊燕

农业产业培育竞争力分析论文 篇3:

洛川县职业农民培育的调研与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图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努力,培育出新一代能以农为业、以农为生、以农为根、以农为本的职业农民,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等问题。为此,我们对陕西省洛川县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形成了一些观点和思考。

一、对职业农民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职业农民就是扎根于农村社会,依靠于农业产业发展,以长期从事农业产业或服务于农业产业取得主要收入,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掌握较高生产技能、善于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基本特征是长期以农为业、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投资能力、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按照其经营规模和生产地位,可划分为精英型职业农民和基础型职业农民。精英型职业农民指龙头企业、合作社领办人,他们从事农业产业时间长,从业水平高,从中取得的收入远高于其他农民,具有很强的影响带动力,是职业农民的高级形式。基础型职业农民相对于精英型职业农民来说,经营规模小、收入水平低,但数量众多,是职业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按其从事产业不同和构成来源可以分为生产型、创业型和服务型。

职业农民的产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培育职业农民是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精英式带头人的需要,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职业农民的培育必将会对我国农村社会、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其作用和影响力不亚于农村改革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经过相当时期的孕育;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完成;更是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需要政府通过多种手段来推进、实施。

二、洛川县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苹果产业是洛川县的主导产业,苹果产业发展促进了职业农民培育。苹果产业升级晋档带动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将支撑其发展的果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园区领办人培育为职业农民。

1. 主导产业发展孕育了职业农民诞生。洛川县苹果产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引进推广、规模栽植、规模扩张、专业县建设、产业强县建设、现代果业建设等阶段,苹果产业发展孕育出职业农民(果农)。从调研结果看,随着苹果产业发展,洛川县职业农民(果农)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目前全县总农户数40591户,其中从事果业生产的有38519户,占总户数94.9%。我们认为他们是推进该县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对象。

2. 通过土地流转、规模集约经营,促进大户培育。洛川县通过转包、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截至2009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8500亩,涉及农户4230余户,分别占全县承包面积的 4.4%和农业户数的 10.7%。凤栖镇桥西村党刚梁,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果畜结合模式,集现代化养殖、苹果栽植观光采摘、冷库储藏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基地占地200亩,年出栏育肥猪8000头、生产肥料2万吨,形成了“养殖+种植+营销”的运营模式,取得了很好收益,成为远近闻名的种养大户。

3.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了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为提高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该县有效利用工商资本,在全县建立了国家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示范园区1个,市级示范园区2个,覆盖了23个行政村,2287个农户,8839人,152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达5500亩。农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因有较大的资本支撑,在园区内集成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良的生产设施、科学的管理理念,园区的投资者和高级管理人员为取得好的效益,长期学农、务农,钻研管理,因而较先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善于经营而发展成熟,成为优秀职业农民。园区内务工人员也因生产需要,经过培训后在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事实证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又是蕴藏、提升职业农民的根据地。

4.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稳定职业农民阶层的有效组织形式。洛川县现有专业合作社330个,其中:苹果专业合作社294个,养殖专业合作社31个,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1个,民间工艺品合作社2个,旅游农家乐专业合作社2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16314人,其中农户成员数11600个,团体成员数1个,出资成员数1636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23880个。农民为取得市场竞争“话语权”,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意味着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会从事与合作社密切相关的产业,进而会随着收入增加、技能提升、合作社发展而成为职业农民。

5. 系统化培训促进职业农民培育。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就是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洛川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果农的培训工作,2012年前三季度,全县就组织各类培训268场次,培训农民20500人次,其中果业技术培训14140人次。通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职业农民从业技能,使其果园管理规范,果品质量提高,商品率增加,果品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增收效果明显。

6. 政策扶持助推职业农民培育。目前,洛川县为推进职业农民培育进程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政策。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县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职业农民培育。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对经培训合格取得职业资格农民,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三是设立果畜产业教育培训基金,对考入全国农业大学、农业职业学院和在农职业中专学习培训的学生、农村技术人才进行奖励补助。四是设立人才引进基金,支持洛川县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五是落实信贷资金扶持等政策。六是鼓励全县果畜企业围绕产业发展,资助培养农业大学生等等措施,助推全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迅速发展。

三、启示

1. 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必将在农村社会产生一个有别于传统身份农民的新型阶层——职业农民阶层。随着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深入,会有更多资本注入农业产业,吸引更多青壮劳力回来发展,这支队伍会在农村不断发展壮大、成熟而逐渐成为农村社会一个主要阶层,而且这个阶层会因其“新”而极具活力,成为稳定农村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2. 政策支持是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农村落后的文化生活、缺失的社会保障、农业比较效益低、扶持政策相对乏力等原因,导致农村社会老龄化,出现了“今后谁来种田”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系列政策和制度,引导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将诸多补贴逐步向“职业农民”转变,促进职业农民的培育,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3. 农业产业化发展、工商资本的进入是培育职业农民的推动力。产业化发展造就基础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农民的主要力量,是重点培育的对象。工商资本追求利润的本质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行业的前沿理论,更具有娴熟的技能,这些创业者必将成为精英型职业农民,处于示范者、领先者地位。

4. 培育职业农民是一个长远艰巨性的历史任务。具体表现在:农民对土地依附力强,不愿意丢弃土地的观念,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土地等主要农业资源权属不明晰,农民法律合同意识低,农村投资风险大、环境差,导致工商资本踌躇不前,不敢大胆投入农业,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因此,对以“9938”为主、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的传统农民队伍改造和扬弃将是长远的过程。

四、建议

培育职业农民应该从顶层制度设计做起,明确培育对象,创新培育模式,完善教育培训体系、落实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力争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现新突破。

第一,制定职业农民标准。什么样的人是职业农民?什么样的人能成为职业农民?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应该根据职业农民的定义和特点,首先在从业时间、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投资能力等方面制定出一般性标准,按此标准来确定培育对象。其次,结合农业产业的不同行业、生产环节、所从事工作等分别制定出细化的技能性标准,以此标准进行职业农民的培训来提升其技能,并对其进行认证,建立准入制度。

第二,明确培育对象。目前看,主要包括:一是现有具备职业农民雏形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大户,使他们通过系统培训后,转化为规模种养殖场主,成为真正意义的职业农民。二是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企业领办人、农业创业人员等农村发展带头人,通过培育提升为精英职业农民。三是农村务农青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青年是当前接受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引领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依靠,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创业扶持,培养成为基础型职业农民。四是农村两后生、复转军人、返乡青壮年农民工、农业院校毕业生、城市居民等。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到农村去发展、去创业,最终达到扎根农村,以农为业,逐步培育为新一代职业农民。而且,这部分人员应该是未来职业农民的骨干分子。

第三,创新培育模式。结合陕西省实际,职业农民培育应当建立“依靠产业、政府主导、系统培训、技能鉴定、注册建档、制度保障、效果追踪”的模式。

依靠产业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在产业链中发展,产业发展造就职业农民。一是在当地成熟并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中进行培育。二是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培育职业农民。三是培养服务于主导产业、园区建设的服务型职业农民。四是围绕主导产业,制定措施扶持创业型职业农民。

政府主导 要明确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性、公益性,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这个机构要有相当的权威性,具有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能力,以便强力推动培育工作。要安排资金予以保障:一是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建立专门项目资金予以扶持。三是从教育费附加中提一定比例,专门用来培育职业农民。四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

系统培训 通过系统培训达到整体上提高职业农民素质的目的。在形式上建立“面授理论+基地实训+论坛讨论+外出交流”的系统培训模式,以学历教育培训基础理论,通过基地实训来提升技能,利用论坛讨论巩固培训效果,组织外出交流来更新理念。在内容上既要培训技能,还要培训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等知识。在培训顺序上,应该先基础培训,再提升培训,最后达到吸引培训。

技能鉴定 对培训过的农民,要由有关部门按照职业农民的标准、产业要求进行考核鉴定,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按照有关制度、要求对职业农民进行技术职称评定,同时设立准入制度,充分发挥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作用,强化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

注册建档 目的在于加强对职业农民的管理,既可以考核培育成果,又可以有效组织职业农民,发挥其作用,还可以对应落实配套政策进行扶持。

制度保障 法律是保障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工作,通过各项法律、制度来保障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落实。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纳入政府的考核体系,确保工作有人抓,事业能做成,避免陷入大家都在喊,大家都不管的尴尬境地。

效果追踪 通过对接受过培训和培育成熟的职业农民的追踪,了解培训效果、培训需求、扶持政策等方面的要求,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探索出更能适合未来职业农民培育的新路子。

第四,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政策,以缩小城乡差距,吸引人才流向农村从事农业;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产出效益,吸引更多工商资本投资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改革农业各项补贴措施,逐步推行补贴变奖励政策,确保将政府资金用于农业、用于农民,把钱用在刀刃上。如加强土地流转,进一步激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搞活农村信贷,解决农民创业的融资问题。落实送教下乡政策,鼓励职业农民半农半读,使其享受与涉农专业在校生同等补助政策等等。

第五,强化培训教育体系。建立、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终身培训服务。建议切实加强财政保障,设立财政专项以保障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重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大力开展理论教学、技能培训,整体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真正达到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劳动力是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可以说,职业农民培育全面成功之时,即是现代农业大发展之时。

作者:杨建军 张爱华

上一篇: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