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法治营商环境 培育发展五大产业

2024-05-11

建设法治营商环境 培育发展五大产业(精选4篇)

篇1:建设法治营商环境 培育发展五大产业

建设法治营商环境 培育发展五大产业

2016/11/14 14:46:36 来源:本溪日报 编辑:薄荷糖 0 评论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快供给侧改革步伐,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中共本溪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局面,审时度势,精心谋划,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独辟蹊径,制定了“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大材料”五大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心,为培育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先进合理的产业结构提供引导。高效益有前景的产业为社会创造生产生活产品,是民生改善、社会昌明的支撑,发展充满活力的产业意义重大而深远。行成于思,规划纲要的制定,预示着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凝心聚力,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始又一轮创业。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规划,给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率先垂范,埋头苦干,更需要讲求科学,将创新精神贯穿始终,转变观念,尊重规律,以新的工作路径、方式方法催生五大产业,把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任务纷繁复杂,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以创新举措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更是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要实现奋斗目标,当务之急,是对政府职能精准定位,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彻底摒弃对市场行为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和对市场主体严格控制的管理方式,建立商品经济游戏规则有效遵守的社会基础,转变角色,由台前走向幕后,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发挥行政效力,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为新产业兴起创造条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活力。环境优才能孕育产业兴,经济兴,完善法制化营商环境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振兴各项实际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强基固本之策,也是我市五大产业发展必备的产业要素,各级政府应立意高远,谋篇布局,付诸实施。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主导资源配置,市场依据资源配置信号,通过价格机制调解资源去向,政府则不再充当一般竞争领域的投资主体,转而专司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职能,由市场活动的运动员变为裁判员,成为市场的“守夜人”,顺应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职能转换,政府必须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和驾轻就熟的工作套路,变直接干预为间接管理,并以服务体现管理。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管理模式,政策、行政意志决定经济发展走向,排斥市场经济,不可能提出营商环境建设任务,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后,受固有思维定势和旧体制机制惯性影响,政府动辄越位,直接出手干预经济的实例仍不鲜见,结果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发展经济不可忽视客观规律,最忌急于求成、单科独进,为经济要素聚集创造条件当是各级政府有效的路径和应尽职责,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管全局管长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共进的基本功。

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各级政府任重道远。首先应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严格遵守现行法律法规,一事当前,无论做决策还是执行决策都必须以合法依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判别是非,决定作为与否的依据,要冲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的藩篱,坚持真理,不唯上、不唯书,不以眼时的经济效益论英雄,更不能“拍脑门”,以主观意志左右行政行为,避免法律风险;打造信誉政府,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经济管理都要诚实守信,善作为,敢担当,言必信,行必果,带动社会整体诚信水平的提高,减少交易成本,维护经济安全,减少社会矛盾;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建立与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相适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但要看经济发展指标,更要注重对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贡献。二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产业乃至经济全面发展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已不再是全能政府,而是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要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建设,管理职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微观经济决策让位给市场,政府着重通过统筹规划,执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上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履行信息引导、组织协调、市场监管职来实现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为市场主体提供宽松健康的营商条件;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实现政府职能运转的法制化。秉持权由法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建立完善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根治审批经济“顽疾”,放管结合,宽严相济,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降低行政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市场活动的干预;化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是严格执法规范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加强风险管控,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依法打击制止不法行为,加强市场活动监管,打击制假售假、操纵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跟进经济发展,探索对电子商务、网上购物、邮购等新业态的交易管理方式,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健康的交易关系。四是立足人人都是产业发展环境,深化法制宣传教育,让每个公民特别是公职人员都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建设法制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生相伴,当前各级政府应抓住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克服障碍,补齐短板,确立正确的工作路径,在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上发力。切忌浮躁,情急之下,披挂上阵,越俎代庖,重走老路,重操旧法,结果欲速不达,只会迟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产业也因此丧失适宜生存发展的依托。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绝非一日之功,也少有立见效,之于经济发展似乎走了迂回曲折的路,但“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做足“诗”外功夫这是我们落实市委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现经济振兴所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改革创新题中应有之意。

篇2:建设法治营商环境 培育发展五大产业

关于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的发言材料

(2019年12月27日)

营商环境就是企业的生存环境,从纵向看是企业的成立、发展壮大的过程,其中包括企业活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诸多方面,因此营商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市经济不断发展,完善法治营商环境建设是实现**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目前我市的营商环境整体较好,为此我公司受益良多。

**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于2016年7月正式运营,现辖8个子公司,运营9个项目。公司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先后获得潍坊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50强”第32位、“品牌价值成长型10强”第4位等称号。建设的永乐馨园棚户区改造安置楼建设项目被评为“潍坊市建筑工程优质结构”、“潍坊市十佳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发的清荷园房地产项目被评为山东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小区、建筑工程优质结构、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目前,公司业务范围已涵盖工业地产、房地产开发、金融、建筑新材料、市政道路、文化及旅游、河道整理、棚户区改造、农林等产业,公司正在向集团化、城市运营商目标迈进。

以上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我市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支持,从每个项目的建设到运营投产、实现产值,我们在与职能部门的对接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各部门的优质服务,这说明我市政法系统、各级各部门十分重视企业、重视法治营商环境、重视我市经济发展,这极大激发了我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保障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篇3:建设法治营商环境 培育发展五大产业

1992年原国内贸易部成立之前, 内贸流通主要分属原商业部和物资部管理, 流通体制改革也由两个部门在生活资料 (包括生活服务) 与生产资料 (包括生产服务) 两大流通领域各自推进。原商业部系统的流通体制改革起步较早, 但最初的改革如1979年开始的农副产品提价、开放城乡集贸市场、允许个体经营商业等, 仅是商品购销政策和经营政策的局部调整, 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国合商业计划经济流通体制。全局性的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始于30年前的1984年, 当年的国务院92号文件对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 之后国务院又于1986年发出国发56号, 1987年发出国发55号两个文件, 对各项商业改革的目标及政策加以补充、重申和细化。历经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十年的流通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的指令性流通体制被完全冲破,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自由流通体制初步形成;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不断丰富, 买方市场逐渐成为常态;流通行政管理也彻底实现了政企脱钩, 不再直接管理系统内企业, 而是面向全社会流通业实施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当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回望总结, 这一段流通体制改革在有些方面并未实现初衷, 也付出了一些社会代价, 留下了一些历史遗憾。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务院就内贸工作又下发过几个文件, 主要有2005年的国发19号文件和2012年的国发39号文件, 对行业进步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鉴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 这两个文件也包括201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对内贸工作所发的文件, 其主要内容是指导并促进流通产业加快发展, 解决流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而对内贸流通体制这类上层建筑改革问题涉及不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 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这标志着中央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号角, 所提目标与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相呼应, 同时也准确体现出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在流通行政上的应有作为, 抓住了影响国内流通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

据了解,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将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任务交由商务部牵头, 为此商务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 对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梳理总结以往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借鉴国外先进的流通管理方法, 以建设法治健全的营商环境为主要目标, 形成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二是按照总体思路为国务院代起草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指导文件, 上报国务院审改后正式发布。这次内贸流通体制改革, 将超越以往仅涉及内贸自身发展的局限, 强调贸易服务经济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定位;将重点在流通主体、客体、载体及行业管理上依法立规矩;将加快推进政府内贸管理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三是开展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考虑到中国国内贸易在立法上的缺失, 此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又是改革的主线即中心任务, 商务部拟选择若干个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开展试点, 要求每个试点城市选择一两项条件较为成熟的改革内容重点突破, 为面上的改革创造可资借鉴的经验。试点周期一般为1~2年, 难度较大的改革项目可酌情适度延长。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标, 是在整个内贸流通领域基本理顺政府内贸行政与国内市场、与参预流通的企业, 以及与涉商社团组织及服务机构的关系, 形成流通领域各个主体依法参预流通治理,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内贸流通格局及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正能量和新动力。

在商务部指导下, 上海、南京、青岛、厦门、广州、成都、黄石等一批城市已经完成改革试点方案的起草, 几个城市的试点方案还赴京汇报并通过了专家论证。据曾经参加上海方案论证的专家介绍, 其方案在指导思想上聚焦于“市场规则、营商环境、流通创新”三大领域。其中前两个领域是纯粹的内贸流通体制改革, 流通创新则主要是发展问题, 但也涉及了流通体制中内贸管理职能的转变, 如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公益性建设等。上海还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某些做法应用于本次流通体制改革, 拟构建一个“市场决定、政府有为、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现代流通治理模式。青岛的试点侧重于商贸流通的地方立法, 厦门侧重于探索完善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 南京侧重于商务行政向行业组织让渡部分管理职能, 成都侧重于理顺各政府部门流通治理的权责划分, 广州的改革方案则突出了促进行业诚信自律及行业组织去行政化等内容。

可以预见, 2015年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在选定的城市全面展开, 国务院关于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文件也将适时出台。目前, 由于这个改革文件仍在起草过程中, 其所涉及的内容或要点均未披露, 因而无以置评, 但业内专家对此次深化改革仍充满期待, 故提出以下希望及原则建议:

1.流通体制主要涉及上层建筑, 因此, 一是要用法治理念统领改革方案的制订;二是应把转变政府内贸管理职能作为此次改革的主要抓手;三是要将推进政府内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作为流通体制健全化和营商环境法治化的重要手段, 并纳入流通现代化建设内容。最终应改变内贸行政管理职能与权能不对称, 微观越位与宏观缺位并存的局面。

2.改变内贸流通行业管理由内贸行政部门独家承担的局面, 建立“五位一体”的内贸行业治理结构。即在遵从相关法律的前提下, 内贸行政的商政管理 (含公共服务) 、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管理、流通社团组织的自治管理 (含行业自律) 、内贸流通企业的自我管理、媒体及消费者等各方面的社会监督管理, 划清各自职责, 形成协同机制, 使流通行业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信息反馈有机统一, 衔接紧密, 提高管理效能。其中, 内贸行政管理仍是行业管理的决策核心, 依法行使提供流通基础设施、制定规划规章及流通行业政策等法定职能;政府各相关部门应执行统一的流通行业政策, 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依法履行职能;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职能应下放给行业组织或实行政府向专业机构招标外包, 内贸行政部门对后者履行职能的情况实施指导监督。可先由试点城市通过修订地方法规, 对“五位一体”的内贸治理结构依法明确, 在试点中改进完善总结经验后予以推广。

3.按照“三原则”推进流通管理法治化。即法无禁止的流通主体即可为, 包括流通主管部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不得干预;法无授权的流通管理部门不可为, 一般情况下不出台管理性规定;法有规定的必须为, 流通管理部门必须依照已有的相关法律规定出台管理规章, 把流通管理中的法定事项管起来。此外, 还应当在试点城市完善地方流通法规的基础上, 对国家层面的内贸流通法律抓紧填补缺项, 可先以行政法规的立法形式缺什么补什么, 综合性的流通大法从长计议。今后, 有关内贸流通的规范性文件应逐步做到:直接引用相关法律法规或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条款, 依法发文, 推进政策管理法治化。

篇4:建设法治营商环境 培育发展五大产业

开展扩消费专项行动,服务稳增长工作大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度扩大总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内贸流通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需求潜力,推动消费全面升级,牵头制定实施了《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费专项行动的意见》(商秩发〔2016〕427号)。“专项行动”为期两年,部署了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流通改革、调整供给结构和优化消费环境等4个方面13项工作任务。“专项行动”通过汇聚政府部门合力,重拳出击,集中整治一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秩序问题,解决一批制约消费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专项行动”部署以来,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组织得力,行动坚决,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围绕规范市场秩序工作目标,制定《2016年规范市场秩序工作要点》,指导全国市场秩序工作有序开展。为推进统一市场长效机制建设,研究修订打破地区封锁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法规实施状况评估,探索建立统一市场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扰乱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协调机制牵头作用,开展集中整治。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关系,加强日常监管,处理举报投诉,有效缓解零供矛盾。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范资金风险。

推进商务执法改革,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围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强商务领域事中事后监管。联合中央编办在北京、忻州等10个城市开展商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拍卖、典当、商业特许经营、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等六大领域,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建立了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和跨地区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召开了全国商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会议,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部署。目前,各地积极推动改革,梳理职能,完善队伍,初步构建了职责明确、行为规范、边界清晰、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深化商务诚信建设,促进信用消费。商务部会同财政部、质检总局连续两年支持8个省(市)开展试点,建立商务诚信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服务标准,实现政府信息和市场信息交互共享,形成政府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7个部门和80家行业组织,以“诚信促消费”为主题,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首次举办“诚信网络展”和“信用消费进万家”主题日活动。商业保理行业发展迅速,为近10万家中小企业缓解了融资困难。行业信用建设成效显著,224家全国性行业商协会参与了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累计评出A级以上信用企业2万余家,在推动行业自律、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施重要产品追溯,打造放心消费环境。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召开全国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追溯体系建设从分散的部门探索试点走向集中的统筹规划和示范引领。同时,还将追溯体系建设纳入《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工作評议考核办法》等法规制度,发动行业协会开展“共建追溯体系,服务放心消费”倡议活动,推动追溯体系建设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政府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转变。

肉类、蔬菜、中药材、酒类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商务部已累计支持58个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试点,18个省(市)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试点,8家企业开展酒类流通追溯试点。会同财政部支持山东、上海、宁夏、厦门等地开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示范工作,鼓励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创新,助力消费转型升级。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5万家企业建成追溯体系,覆盖30多万户经营商户,中央平台累计汇总追溯数据近32亿条,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连接城乡的追溯网络。

加强重点领域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认真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任务,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药品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发布《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引领“十三五”时期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印发《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指引》,初步建成6家集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中心,中药材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上一篇:关于甜蜜英语句子说说心情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情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