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2024-05-02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共6篇)

篇1: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一、定义

肌力训练是运动疗法中的基本训练手段之一。有如下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防止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当肢体在治疗时被固定后所引起的暂时性肌萎缩;肌力训练加强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发生机能改变。

肌力训练方法有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

徒手肌力训练时一般不需要仪器设备。

器械训练时,有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等长肌力训练装置;等速肌力训练装置等。

通常可根据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碍情况选用不同训练方法和训练仪器。等张抗阻训练和等速抗阻训练:

二、作用

(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

(2)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缩

(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4)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5)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6)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7)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

三、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在人类出手之后,肌纤维的数量就已定局。通过肌力训练主要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①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的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也可获得改善。②经系统的肌力增强训练后,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复的过程。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的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同时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耗。这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休息才能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四、操作步骤

1.根据患者原有肌力水平选择合适的肌力训练方式。

(1)肌力为0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被动运动及传递冲动训练(即患者在思想上用力试图作肌肉收缩活动)。传递冲动训练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效果较好。

(2)肌力为1~2级时,宜进行电刺激疗法、或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此时肌肉已有一定的肌电活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效果较佳,同时配合助力运动训练和其他免荷运动训练。

(3)肌力为3~4级时,宜进行徒手抗阻训练和各种器械的抗阻训练。

(4)耐力较差的肌肉群,宜进行肌肉耐力训练。

2.徒手抗阻训练

(1)训练前首先评定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情况,明确功能受限程度,以确定适宜的抗阻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2)使患者处于适合训练的舒适体位,以被动运动形式向患者演示所需的运动,告诉患者尽最大努力但在无痛范围内完成训练,训练过程不要憋气;治疗师只起指导、监督作用。

(3)将阻力置于肢体的远端,确定阻力的方向,一般为所需运动的相反方向,避免替代运动。

(4)提供的阻力应适合患者现有的肌力水平,初始为次最大阻力,以后逐渐增大阻力;训练中动作宜平稳,患者的最佳反应为无痛范围的最大用力。

(5)患者如不能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或训练中有明显疼痛、收缩的肌肉发生震颤、发生替代运动时,应改变施阻的方向或降低阻力力量。

(6)训练中应适当提供语言指令,以增加训练效果。

(7)每一运动可重复8~10次,并有一定的休息,逐渐增加训练次数。

3.器械抗阻训练

主要由训练器械施加阻力,以增加患者的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上者。根据肌肉收缩不同方式,器械抗阻训练分为等长抗阻训练、等仪器设备

(1)等长肌力训练: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肌肉等长抗阻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升高,肌力显著提高,但不产生明显的关节运动。等长抗阻训练主要适用于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或关节肿胀等情况)的肌力训练,以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

程序:

①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杠铃、沙袋、墙壁或力量训练器等。

③运动持续时间:训练时肌肉等长收缩时间10s,休息10s。

④重复次数:重复10次为1组训练,每天可做几组训练。根据患者承受能力选择。

⑤训练频度: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⑥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在整个关节运动幅度中每隔20°~30°作一组等长训练,以全面增强肌力。此法可在等速肌力训练器械上进行。

(2)等张肌力训练: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的抗阻训练,训练时作用于肌肉上的阻力负荷恒定,有明显关节运动。适用于发展动态肌力和肌肉耐力。等张肌力训练包括向心性训练和离心性训练,肌肉主动缩短,使肌肉的两端相互靠近者为向心肌力训练;相反,由于阻力>肌力,肌肉在收缩中被被动拉长,致使其两端相互分离者为离心肌力训练。

程序:

①根据肌力水平和训练目标设定阻力大小,确定运动强度。

②阻力负荷:沙袋、哑铃、墙壁拉力器、滑轮系统、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可变阻力装置或专用的肌力训练器等,也可利用自身体重。③运动强度:以渐进抗阻训练法为例,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称为10 RM值。用10RM的1/2运动强度运动,重复10次,间歇30 s;再以10 RM的2/3运动强度重复训练10次,间歇30 s,再进行10 RM运动强度重复尽可能多次,2~3周后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10RM的量。

④训练频度: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3)等速肌力训练:在专门的等速训练器上进行训练。训练前设定运动速度、间歇时间、训练组数和关节活动范围等。训练中运动速度不变,但遇到的阻力则随用力的程度而变化,以使运动肢体肌肉的肌张力保持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最好训练效果。

4.肌肉耐力训练:肌力训练的同时已有肌肉耐力训练,但两者在训练方法上有所不同。为了迅速发展肌力,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抗较重负荷,重复次数较少;而发展肌肉耐力则需在较轻负荷下,在较长时间内多次重复收缩。临床上常将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训练,从而使肌肉训练更为合理。常用的增加肌肉耐力的方法有:

(1)等张训练法:先测定重复10次运动的最大负荷,即为10 RM值。用10RM的80%量作为训练强度,每组练习10~20次,重复3组,每组间隔1min。亦可采用5cm宽、1m长的弹力带进行重复牵拉练习。弹力带的一头固定于床架或其他固定物上,根据需要进行某一肌群的耐力练习,尽量反复牵拉弹力带直至肌肉疲劳,1次/d,每周练习3~5d。

(2)等长训练法:取20%~30%的最大等长收缩阻力,作逐渐延长时间的等

长收缩练习,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每周练习3~5d。

(3)等速训练法:在等速训练仪上选择快速运动速度,然后作快速重复运动,对增强肌耐力较明显。每次重复运动100次为1个训练单位。根据肌肉功能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收缩次数到2个或3个训练单位,每组间休息3~5min,直至出现肌肉疲劳为止,1次/d,每周练习3~5d。

五、基本原则

(1)施加适当阻力:为使肌力增强,训练必须给予一定的阻力,无阻力状态下的训练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阻力可以来自于肢体的重量、肌肉运动时外加的阻碍力量等。

(2)超量负荷:即过量负荷原则,即训练时施加的阻力负荷应适当超过患者现有的活动水平,否则就达不到改善肌力的目的。

(3)反复训练:为了达到增强和巩固肌力水平的目的,必须进行多次的重复收缩训练,而非单次收缩。一般仅在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机疾病或肌腱炎等情况时,训练的次数才可有所减量。

(4)适度疲劳:根据超量恢复原理,肌力训练会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力训练也难以取得效果。但是,过于疲劳。例如由于前次的训练引起无力、疼痛或不愿再进行原有或心的运动训练,则会极大的影响训练效果。因此,肌力训练要特别注意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

(5)选择适当运动强度:肌收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速度40%时,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主要募集Ⅰ型肌纤维,对增强耐力有效;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Ⅱa型、Ⅱb 型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故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收缩强度进行。

注意,肌力训练时,并非需要同时满足上述所有的原则,但阻力原则和超量原则是必需的,其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然,若能同时满足以上全部原则为更佳。

六、适应症

1.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萎缩。

3.神经源性肌萎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6.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肌力训练。

七、禁忌症

各种原因所致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骨关节肿瘤、全身情况较差、病情不稳定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

八、注意事项:

正确掌握运动量与训练节奏:每次肌肉训练应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同时应有一定休息,根据患者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运动量。

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肌痉挛同时伴有肌力下降,此时主要解决的是肌痉挛问题,不应强调单个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挛;在疾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则需同时重视肌力的训练,以多肌肉运动或闭链运动方式为主。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范围内进行训练:如果最初训练引起肌肉的轻微酸痛,则属正常反应,一般次日即可自行恢复。如肌力训练引起患者训练肌肉的明显疼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疼痛不仅增加患者不适,而且也难达到预期训练效果。待查明原因后,进行临床治疗后再进行训练。

各种训练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训练方法进行训练,以提高训练效果。

抗阻训练时,阻力应从小到大,在活动范围的起始和终末施加最小的阻力,中间最大;要有足够的阻力,但不要大到阻止患者完成活动。

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因为肌力训练的效果与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关系密切。训练前应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训练中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掌握肌力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等高危人群应在治疗师指导下训练,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严防意外发生。

篇2: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1、入园安置人员应将入园儿童的以上各项评估结果、听力图及登记表复印三份:一份留档;一 1

份交班级教师;一份交该儿童的个别化训练责任教师。

2、填写入园儿童综合情况登记表(详见附件“参考表样2 ”)第六条 确认 完成入园相关手续,各岗负责人签字确(详见附件“参考表样3”)。第七条 进班 班主任及个别化训练负责人员应收取该儿童的听力图、各项评估结果、入园调查表及综合情况登记表的复印件,并了解孩子情况,以便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同时,要向家长介绍各方面情况和教学要求。第三章 办理离退园手续

第一条 在儿童离园或退园时,应填写离退园申请表(详见附件“参考表样4 ”),各岗人员签字确认。第二条 各方面手续交接确认。第三条 保留离退园儿童的有效联系手段,便于跟踪随访。第四章 集体教学一日活动安排 听障儿童集体训练课程应保证儿童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综合发展,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基本教育原则。第一条 来园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接受晨检。

衣着整洁,愉快来园,有礼貌地向教师、小朋友问好,和家长再见。

将脱下的衣帽、书包放在固定的地方,轻拿轻放小椅子。有秩序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

2、保健医生在园门口接待入园并进行晨检,发现问题迅速进行相应处理。一摸:摸儿童额头、颈部和手心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二看: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面色,传染病的早期表现。三问:了解儿童饮食、睡眠、大小便的情况。四查:初步检查儿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3、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A: 2

组织幼儿有秩序的活动,如看书、看动画片、玩玩具、做游戏等。准备常规活动教具。教师B:

热情接待儿童,面带微笑向家长问好,蹲下来和孩子亲密接触,稳定情绪。● 除对儿童进行身体晨检工作外,同时要其检查助听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有无异常情况(如助听器啸叫等)需要及时处理。导孩子与家长道别,愉快分离。家完成情况。

收取每日作业,了解幼儿在叮嘱带药家长登记药品记录本,检查药品是否已写上儿童姓名。第二条 常规活动组织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头。听到点名后能应答。

站姿标准:两脚并齐,挺胸抬认真做舌操及各项训练。

2、排队:吸引儿童注意力,组织排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队。点名:点名观察孩子听觉反应,进一步检查聋儿助听设

做舌操:播放舌操音乐,带领聋儿做舌

组织聋儿进行呼吸训练、发音备状况,清点人数。

操,帮助幼儿掌握操节要领。

训练、听力训练,各项内容的安排应体现训练的全面性及层次性,根据班内孩子水平选择相应难度。

儿歌律动:教师播放儿歌音乐或自念儿歌,加入动作和说唱,组织聋儿跟随教师一起做。教师B:

配合教师A组织相关活动。第三条 盥洗与

学会正确的盥洗方法,会有顺序

逐入厕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的打抹肥皂,搓洗手,洗干净各部位,不玩水,不打闹。步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洗手的卫生习惯。手纸。3

会正确地使用主动表达自己的入厕意愿和要求。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组织并指导儿童正确盥洗,提醒聋儿卷袖,肥皂搓手,用毛巾擦手。理。检查儿童盥洗效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指导保育员处了解儿童大、小便习惯,允许其根据自己需要入厕。

随机引导儿童注意盥洗和入厕的安全,防止拥挤摔伤。

进行相关的生活常识教育,提高其自理能力。第四条 早操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情绪愉快地参加早操锻炼。听口令迅速排

遵队,做操不喧哗,不推挤,精神饱满,动作协调、到位。

守规则,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并能逐渐学习主动向老师示意增减衣服。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A:

操前清点儿

组童人数、检查衣着、鞋带、组织孩子有序地到户外做操。织操前准备活动。

精神饱满地与儿童共同做操,指导孩子按

活动中注意观察孩子,指导保育

确保幼儿安全地进行活动。

配合A

学要求完成动作,遵守规则。

员及时增减衣物,处理异常情况。

注重在早操活动中渗透听觉言语教学。教师B:

教师组织相关活动。第五条 进餐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习值日生工作,有秩序地分餐具和食物。

独立用餐,细嚼慢

主咽,不挑食、不剩饭,尽量保持桌面、地面及衣服干净。动表达加餐的需要。

进餐后分类收拾餐具,清理桌面、正确

组织好餐前活动,以讲故使用餐巾。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事,音乐欣赏及各类安静的手指游戏为宜。向儿童介绍每餐菜肴,激发食欲。使孩子初步了解合理搭配、营养用餐的方法。

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不高声喧哗,不偏食,注意坐姿。随时满足儿童进餐需要,注意照顾体弱、生病者,控制肥胖儿的食量,掌握进餐时间(约30分钟),不过分催促,不处理问题。

指导儿童做好餐后整理,如饭后漱口,擦嘴,及时收拾餐具,清洁桌面等。第六条 户外游戏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加活动。喜欢户外活动,能愉快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大胆参能遵守活动规则,正确使用玩具材料,并及时收捡。

学习自我保护方法,爱护户外花草树木,遵守场地行为要求。

在活动中注意安全隐患,不离开集体,不做危险动作,能依冷热增减衣服,按需喝水、入厕。

能和同伴合作参与活动,学会轮流、等待,在活动中分享共同探索的乐趣。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A:

有计划、有准备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保证每天1小时户外活动时间,注意动静交替,运动量适宜,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空间。

一周内保证体育游戏、器械活动、大型玩具、散步等多种类型体育活动的开展,并包含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各种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活动。

做好充分的户外活动准备,包括: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保证儿童人手一件以上。及时检查场地、器械、设施。确保安全无患。清点人数,指导孩子增减衣服,系好鞋带,使之能安全参与活动。积极参与和引导儿童进行户外活动,鼓励幼儿合作创新,体验各类游戏的快乐。随机对儿童进行自我保护和行为规范的训练,随时满足孩子的身心需要。注重活动安全,教师占位合理,保证幼儿在教师的视线

注重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听觉言语之内活动,杜绝安全事故。教学。教师B:

配合A教师组织相关活动。第七条 课堂教

喜欢参加集体教育活动。

养成良好学习习学活动组织

1、对儿童行为的要求

活动中能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乐意表达。

惯,学会倾听、轮替、等待,遵守活动规则,坚持完成活动任务。看书握笔姿势正确,坐姿端正。5

逐步树立合作意识,愿意和同伴一起商量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教师A:

在儿童入园时应了解气个方面的情况、各项评估结果(听觉言语、学习能力、听力测试等)和现有水平基础。目标:要求目标明确、具体、可行。

制定活动

选择活动内容:应体现对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生活与健康、社会等五个领域的综合培养,对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的平衡发展,并能体现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发展层次性。

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方案

进行活动准备:包括计划安排、场地选择,材料准备等。创设和教学相适应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促使听障儿童在操作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真实的认知和经验。

组织活动实施:(1)明确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技能、知识方面,明确教学方式及环节之间的过渡等。(2)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求知欲。(3)给予新的刺激,使幼儿感知新经验。(4)引导幼儿理解新经验。(5)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以巩固幼儿的学习。(6)引导幼儿延伸、拓展,灵活运用新经验。划。

进行活动评价: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计集体教学的注意事项:(1)语言清晰、简洁、明确,音调、音量和语速适度。(2)关注孩子的兴趣、注意力和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位儿童的状况和表现。(3)及时了解儿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难度和进度。(4)组织活动时,注重引导儿童作答或讨论,善于利用周围环境条件辅助教学。师B:

明确教学方式及环节之间的过渡等。教配合A教师组织相关活动。第八条 区角活动的组织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6

愉快地参与各类游戏,学会自制玩具,选择游戏,分配角色,自主、自信的开展游戏。

在游戏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在生动丰富的游戏情境体验快乐,获得直接有益的经验。

有良好的游戏习惯和规则意识,爱惜玩具,能及时收拾玩具,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创设丰富适宜的活动区角,应平衡安排创造性活动(建构活动、角色活动、表演活动、美术活动)与规则性游戏(娱乐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活动区活动组织实施:(1)介绍今日开放活动区角,讲解活动区活动规则和材料的若干操作方法。(2)组织幼儿自主选择区角进行游戏。(3)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孩子开展游戏活动。注意观察了解他们游戏中蕴藏的发展需要。(4)指导儿童分类收拾玩具,整理场地。(5)组织儿童进行活动区游戏成果的分享,体验成功感。

活动区注意事项:(1)指导活动时,挖掘教育价值,拓展游戏主题。(2)引导并支持儿童自己解决游戏中发生的问题。(3)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习惯,交往习惯和文明礼貌行为。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与同伴合作、谦让,分享。(4)提醒幼儿正确运用玩具,注意安全保护。(5)注重引导孩子在各活动区中自主选择,培养创造性的意识和能力。第九条 睡眠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洗漱干净,入厕后安静进入寝室。自己有顺序地穿脱衣服,摆放整齐。

能整理好用具,在老师的指导或帮助下,学习自己整理被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姿正确。不喧哗,不玩物品,安静入睡。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组织儿童安静入寝,进行午检,注意

指导或帮助儿童铺

协助其身体、情绪状况,要求不带异物上床。

好床被,有顺序地穿脱衣服,整齐摆放在指定位置上。

儿童摘、戴助听设备,关闭(打开)或检查助听设备的工作情况。巡回检查儿童睡眠情况,纠正不良睡姿,安慰入睡困难,情绪不稳定的孩子。7

填写家长联系本,教师研讨交流。

如有早晚班,要做好交接班工作,确定孩子人数,身体状况,活动表现等,整理好用具。第十条 离园活动组织

1、对儿童的行为要求 玩具、桌椅,整理自带书包、衣物,做好回家准备。

收拾好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问候家长,向老师、同伴道别,高兴地离园。有良好的任务意识,逐步尝试清楚地表达老师的要求,愿意和家长分享在园的快乐。

2、对教师的工作要求

督促儿童检查自带物品,帮助整理孩子仪表仪容,让他们干净、整洁、情绪愉快地安全离园。

热情接待家长,及时回复家长嘱咐事宜,收拾整理教室,对缺勤儿童

为儿童发放当日随机和家长交流儿童活动情况。

进行电话回访,及时了解情况,处理到位。

作业,指导家长学习作业内容和教法。第五章 亲子教学活动操作规范 第一条 适用对象 对于年龄太小,不能在康复机构日托的聋儿,可采用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康复训练的亲子同训活动。通常3岁以下的小龄聋儿家长往往未接受过康复培训,让他们参加亲子同训,既解决了孩子太小,不能入托的困难,又能让家长学习一些训练方法。第二条 课时编排 一次亲子活动时间可安排1个小时。各项常规、听觉、语言及言语训练时间为30-40分钟。身体活动、认知、艺术等领域活动时间为20-30分钟。第三条 课前准备 1、在听障幼儿入园时,查看听障幼儿及家长的基本资料、听力补偿效果图、听觉评估、言语评估、学习能力评估等。2、准备课上所需各种玩教具。3、迎接听障幼儿与家长来园,面带微笑向听障幼儿家长问好,蹲下来和孩子亲密接触,稳定情绪。4、按照晨检工作要求,认真进行晨检。第四条 教学推行 教师A: 是明确、具体、可行的。

制定活动目标:要求目标

选择活动内容:应体现对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生活与健康、社会等五个领域的综合培养,对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的平衡发展,并能体现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发展层次性。8

进行活动准备:包括计划安排、场地选择,材料准备等。创设和教学相适应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促使听障幼儿在操作材料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真实的认知和经验。

向家长说明教学目

活动实施: 标、在教学中如何配合教师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1)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求知欲。(2)给予新的刺激,使幼儿感知新经验。(3)引导幼儿理解新经验。(4)整理和总结所学内容,以巩固听障幼儿的学习。(5)引导幼儿延伸、拓展,灵活运用新经验。长一起讨论课后的延伸活动。调整教学计划。教师B:

讨论延伸活动。和家

进行活动评价:总结教学经验,配合A教师组织相关活动。第五条 注意事项

1、语言清晰、简洁、明确,音调、音量和语速适度。

2、关注听障幼儿的兴趣、注意力和学习方式。关注每一位听障幼儿的状况和表现,了解每位家长的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及时了解听障幼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难度和进度。

4、组织活动时,注重引导听障幼儿和家长作答或讨论,善于利用周围环境条件辅助教学。

5、明确教学方式及环节之间的过渡等。第六条 离园 指导家长主动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包括打招呼,说“拜拜”或“再见”。第六章 家长培训指导工作要求 在聋儿康复中,家长的参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每个康复机构除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外,还必须要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训练。第一条 家长培训班

1、培训目标:使听障幼儿家长具备正确的康复理念,了解基本的康复医学和康复教育知识,初步掌握康复训练方面的技能技巧。

2、培训形式:专家授课与教学观摩相结合。

3、培训对象:以新入园的听障儿童家长为主,同时也可提供阶段性深入培训。9

4、培训内容:听障幼儿康复医学基础知识、听障幼儿康复教育基础知识、康复训练方法与技巧、学前教育教学方法、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听障幼儿康复效果评估等等。

5、时间要求:每学期举办一期,为期2 — 4周(可根据本中心家长具体情况,灵活设置培训)。第二条 教学观摩与实践

1、培训目标:在教学观摩与实践中,使听障幼儿家长进一步理解康复教育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训练中,学会熟练使用康复教育方面的技能技巧。

2、培训形式:包括集体教学观摩、个别化教学观摩、个别化教学实践(家长给听障幼儿授课,教师评课,家长互相讨论)三种形式。

3、培训对象:所有在园家长。

4、时间安排:集体教学观摩每两周1次;个别化教学观摩每周1-2次,个别化教学实践每月1-2次。第三条 家长资源中心

1、对象:所有在园家长。

2、目的: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康复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充分发挥具有丰富经验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家长共同进步。并且通过家长经验交流,可大大减少新家长的焦虑和困惑。同时,组织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资料和玩教具的分享,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3、形式:家长经验交流会,家庭康复资料资源站。第七章 评估工作要求 第一条 通过评估了解到听力障碍儿童体格与心智、听觉与言语的发展现状,以及听力障碍儿童阶段性康复效果,并为听力障碍儿童阶段性发展目标与发展方法提供指导与建议。第二条 设置标准的评估室,配备专业评估人员或由负责教师定期完成听障儿童的入园、离园和阶段性评估。第三条 评估内容包括听觉能力评估、言语能力评估、学习能力评估、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内容详见附件1“参考表样7”)、社会生活能力评估。第四条 评估工具包括《格雷费斯智力测验》、《希-内学习能力测验》、《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ARS)》可根据机构情况作为选择性使用的评估工具。)第五条 新入园的听障儿童需进行入园初级评估,包括学习能力评估、听觉能力评估、言语能力评估以及幼儿社会生活能力评估,教育管理者根据听障儿童的评估结果提供适合的入园安置及建议。个别化训练人员要对新入园听障儿童进行首次训练评估记录。第六条 每个学期末需对在园的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言语能力评估及儿童身心发展综合评价,个别化 10 训练人员需对每名听障儿童进行每月一次的持续评估。以了解听力障碍儿童阶段性康复效果,并为听力障碍儿童阶段性发展目标与发展方法提供指导与建议 第七条 需对听障儿童进行以月、周为单位的随机性教育观察记录,与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步进行。第八条 听障儿童离园转入其他康复教育机构或普通教育机构(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前需进行离园终结性评估,包括听觉能力评估,言语能力评估,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评价,个别化训练持续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为听障儿童提供离园教育安置建议。第九条 听障儿童评估资料需入档保存,以供备查。第八章 档案管理工作要求 第一条 档案的分类 根据资料的形式和内容,归档的档案应具备如下的初步分类: 1、文件类。2、教学计划。3、幼儿资料(入园登记、评估档案、离园登记等)。4、音像资料(各类大型活动录像、教学示范课录像、各类教育培训录像、教育教学用磁带、CD、VCD、DVD等。)第二条 档案的整理 1、按照档案分类要求和各自的岗位职责,负责日常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并装入档案资料盒。2、档案管理人员每学期要统一收集、整理和装订归档材料,并存入档案室。并将归档材料编号编目,分类装盒,以便查找。声、影、像、实物档案的编码要确保其耐久性,并与文本档案编码相一致。3、对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的机构,应及时输入信息,保证资料的完整。

篇3: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行单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8例患者,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35例, 年龄在45~78岁之间, 平均年龄 (65.5±2.7) 岁。膝骨关节炎64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 其他膝关节疾病8例;左膝、右膝分别41、37例。

1.2 纳入对象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配合CPM锻炼组 (A组) 39例和单纯应用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组 (B组) 39例。

2 围手术期护理

单侧TKA的患者对手术及术后康复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科室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以图文讲解的形式使患者对疾病、治疗方案及术前、术后康复训练等全面的认识。而积极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消除患者的顾虑, 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术后康复

3.1 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

(1) 术后1~3天,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1) 等长收缩训练, 踝关节背伸绷紧腿部肌肉持续5秒, 放松5秒, 20~50次/组, 4次/天; (2) 等张收缩训练, 练习直腿抬高, 要求足跟抬离床至少15cm, 空中停5秒, 放松5秒, 20次/组, 3次/天。休息时抬高患肢, 有利于减轻水肿。 (2) 术后4~7天, 患者在继续上述训练的基础上, 训练由卧位向坐位转移, 手扶床栏坐床边行膝关节主动练习; (1) 膝关节活动度 (ROM) 训练:患者坐于床上, 两侧护栏保护, 主动膝关节屈伸训练, 5min/次, 10~20次/组, 3次/日; (2) 腘肌等长训练:双下肢尽量向前伸直, 身体坐直, 可以感觉到大腿后有牵拉感为宜, 3~5min/次, 30次/组, 3次/日。

3.2 术后CPM训练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天开始CPM康复训练[3]。术后膝关节活动从0°~35°开始, 每日增加10°[4], 每天3次, 每次2h。每次训练开始的角度应低于上次训练角度15°~25°, 使患者1周内应尽量达到或接近90°, 第2周进一步加强渐进式肌力训练的基础上, 使CPM机使用角度达到95°~105°。持续治疗时间一般为2~4周。CPM锻炼后可予冰袋冷袋膝关节两侧, 冷敷30分钟/次, 间隔1小时, 3~5次/天。术口疼痛、肿胀缓解, 局部肤温接近正常, 则停止冰敷。

3.3 后期康复训练

(1) 术后2周后膝关节拆线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在渐进式肌力训练配合CPM训练的基础上, 鼓励患者床边练习站立, 指导患者步行器行步态训练。 (2) 第3周, 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加大频率, 增加下蹲训练。出院前评估患者下肢肌力、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等评估。指导患者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并要求3周后返院门诊复诊。

4 观察指标

(1) A组与B组术前及术后2周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膝畸形、稳定性、减分项目 (膝关节HSS评分) ;

(2) A、B两组患者术后2周膝关节HSS评分。

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 术前、后疗效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 两组间疗效相关计量资料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6 结果

A组患者术前、后膝关节HSS各项评分如表1所示, 手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改善 (P<0.05) ;B组手术前、后膝关节HSS各项评分如表2所示,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B组术后均可全面改善膝关节各项功能 (P<0.05) ;术后2周A与B组膝关节HSS各项评分如表3所示, A组患者术后2周后在膝关节的疼痛、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和屈曲畸形的改善程度优于B组 (P<0.05) , 在术后膝关节肌肉组织肌力、膝关节稳定性的改善方面与B组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7 分析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对关节术后恢复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可最大限度地获得独立生活能力, 提高手术疗效, 而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的目的是改善膝关节活动和矫正畸形, 术后早期规范化训练增进手术的疗效。目前, 由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规范的康复训练尚未得到广泛地开展, 如果术后早期不规范的训练, 直接影响膝关节活动度, 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最终将影响最终的手术疗效。因而术后尽早的制定规范的、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 更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恢复关节活动功能及稳定性是TKA术后康复基本要求, 虽然在术后使用CPM可在短期内有效改善关节活度, 但不有效恢复下肢肌力及关节稳定性, 也不能有效保证院外继续进行CPM功能锻炼[6];术后膝关节稳定性主要依靠关节周围的肌力维持, 早期主动肌力康复训练有助于增强肌力, 维持关节稳定, 可进一步减轻或消除行走时膝关节疼痛, 提高TKA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7]。然而, 膝ROM和膝关节功能被视为TKA成功的首要指标, 充足和强化康复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成功重要保证。同时干预措施的潜在影响包括迅速恢复膝关节屈曲伴随着早期恢复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8]。为此, 探索如何有效的从TKA术后被动运动转化为主动、被动结合康复训练方式, 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因而, 为了探索有效的康复训练的方法。笔者对TKA术后患者进行主、被动结合或单纯主动训练进行康复训练研究, 结果发现, 术后早期规范康复训练后, 患者膝关节HSS各项分均较术前改善, 而使用单纯采用渐进式肌力训练配合CPM进行术后康复的患者, 术后2周后在改善膝关节的疼痛、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和屈曲畸形方面优于单纯应用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的患者 (P<0.05) 。在术后膝关节肌肉组织肌力、膝关节稳定性的改善方面与单纯用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Brosseau等[9]研究结果一致。证实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尽早规范的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配合CPM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规范的运用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配合持续被动训练机 (CPM) 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对照组 (B组) 各39例, 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给予相同康复护理, 并采用膝关节HSS各项评分, A组行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配合CMP锻炼;B组行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 观察两组术后康复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HSS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术后膝关节HSS各项评分较术前明显差异 (P<0.05) , 但术后膝关节肌肉组织肌力、膝关节稳定性与B组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后早期规范的渐进式肌力康复训练配合CPM可改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屈曲程度, 有利于减少早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 可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训练,全膝关节置换术,CPM

参考文献

[1]Yong-Hao Pua, Peck-Hoon Ong, Hwei-Chi Chong, et al.Knee extension range of motion and self-report physical functio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mediating effects of knee extensor strengthmediating effects of knee extensor strength[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3, 14 (33) :14-33.

[2]Anett Mau-Moeller, Martin Behrens, Susanne Finze, et al.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and sling exercise training on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randomized active-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14, 12 (68) :12-68.

[3]Salter R B, S immonds D F, M alcolm B W, et al.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ontinuou S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 thickness defects in articular cartilage[J]Bone Joint Surg, 1980, 62 (4) :1232-1251.

[4]Ton AF Lenssen, Mike JA van Steyn, Yvonne HF Crijns, et al.Effectiveness of prolonged use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 , as an adjunct to physiotherapy,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08, 9 (60) :9-60.

[5]Nam-Yong Choi, MD, Jong-Min Sohn, MD, Sung-Gil Cho, MD, et al.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Simple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J].Knee Surg Relat Res, 2013, 25 (3) :141-146.

[6]Chang Wook Han, Ick Hwan Yang, Woo Suk Lee, et al.Evaluation of Postoperative Range of Mo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Cruciate-Retaining and Posterior-Stabilized High-Flex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Yonsei Med J, 2012, 53 (4) :794-800.

[7]郑诗俊, 陈欣杰, 沈计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配合CPM机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4 (13) :380-381.

[8]Anton F Lenssen, Yvonne HF Crijns, Eddie MH Waltjé, et al.Effectiveness of prolonged use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 as an adjunct to physiotherapy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Design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ISRCTN85759656][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06, 7 (15) :1471-2474.

篇4:脑卒中后的肌力训练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约有70%-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自主运动控制能力丧失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治疗的重点,而肌肉力量的训练则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能有效的恢复肌肉功能,保护关节、支撑脊柱、防止继发性损伤,有望改善脑卒中预后。

1脑卒中后肌力下降的原因

脑卒中后患者肌肉力量的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肌肉的神经调节、肌肉的生理结构和肌肉的力学特点。任何影响这个三个方面的因素均可以导致肌力的受损。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早期肌力的下降可能主要是由神经因素引起。脑卒中后中枢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与正常人相比大大减少,从而使肌力大小及产生的速度显著下降。而协同肌与原动肌之间的失同步化导致肌肉的疲劳度降低及过度用力[1]。脑卒中后晚期肌力的下降可能与活动能力的下降、制动及退行性变引起的肌肉横截面积减小有关。

2肌力训练与痉挛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肌肉力量的训练会增加肌肉的痉挛、加重异常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脑卒中训练的重点集中在如何降低肌张力、减少异常模式、降低拮抗肌的协同收缩,而非肌力的训练。张健等在其综述研究中发现,普通的抗阻训练和渐进性抗阻训练,器械训练或者是患者自身抗阻训练,都没有增加痉挛和异常模式。

3肌肉训练的基本原理

在肌肉力量的訓练方法中必须遵守两个基本的原理:超量恢复和神经适应的原理[2]。而在具体的训练原则中则要依据抗阻训练、超负荷训练和适度疲劳的原则进行实施。其中抗阻训练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之一,阻力是肌肉产生应力的基础,是保证肌肉形态和功能的必要条件。抗阻训练时要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持续一定的运动时间和掌握合理的训练频率和运动间期,并以产生肌肉疲劳但不过度为原则。向患者说明肌力训练的目的,并对训练方法给予正确的讲解和指导,让患者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努力训练,积极配合才能取得好的训练效果。

4肌力的训练方案

一般认为当患者的病情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就可以开始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就越好[3]。因为脑卒中后除了神经方面的因素外,制动和肌肉适应性的改变都会引起患者肌肉横截面积的变化,导致运动单位数目的减少,从而加速肌力的下降。

目前的肌力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轻度脑卒中患者,主要是因为该类患者的肌力一般都≥3级,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对该类患者肌力训练的方法是进行抗阻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如下:①训练强度:训练时的强度要达到1RM的60%-80%,每1-2周评定一次。对于使用自身体重训练的患者,可以提高台阶及障碍物的高度、降低椅子高度等来增加难度;如以重物为阻力,可依据患者的情况增加。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②训练时间:肌肉力量训练持续时间在1-6月不等,主要以1-2月较多。每天的训练时间为60-90分钟,这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抗阻训练、耐力训练、整理活动等。③训练频率:训练的频率一般为6-10次/组,2-3组/天,2-5天/周。但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训练的强度和每天的训练时间做调整。比如,如果训练的强度较大、每天的训练时间较长,可适当的降低频率。④训练形式:训练的形式应结合生物力学特点做出相应的选择。可以选用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训练,开链与闭链训练,等速或等长肌力训练的方法。

肌力为1-2级的训练:可以采用辅助主动训练,又称助力运动方法训练。也就是在患者的肌肉进行主动收缩的同时,依靠部分的外力来帮助患者完成关节的运动和肌肉收缩,以达到增强肌肉力量的目的。辅助的力量可以由治疗师、患者的健侧肢体来提供,也可以借助运动器械等。在辅助主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强调以患者的主动运动为主,外力为辅的原则,防止为被动运动所代替。常采用的辅助主动训练方法有:徒手辅助主动训练、悬吊辅助主动训练、滑面辅助主动训练等。

肌力0-1级的训练:常采用被动运动训练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被动运动训练诱发肌肉的收缩,传递神经冲动,延缓肌肉的萎缩,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被动训练的方法包括推、柔等。

5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5.1正确评定肌肉功能,选择恰当的训练方法。在肌力训练前,要对肌肉功能水平和肌肉周围环境进行评估,并应依据不同患者的疾病特点、功能需要和训练的价值,选择训练方法和制定训练计划。

5.2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训练,应慎用强度较大的训练方法,以防止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甚至出现脑血管意外。要处理好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遵循人体生理疲劳和超量恢复的原理,避免肌肉过度疲劳的产生。

5.3防止代偿运动的出现,脑卒中患者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性差,在进行肌力训练时,患者往往会出现代偿性的运动。治疗师应采用固定或施加外力的方法,抑制患者的代偿性运动,提高肌力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Pak S, Patten C. Strenthening to promote functional recovery poststroke: an evidence-baced review[J].Top Stroke Rehabil,2008,15(3):177-199

[2]沈志祥.运动与康复[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40-145

篇5:脊髓损伤下肢肌力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

在进行肌力训练前应根据脊髓损伤的平面、类型及残存的运动感觉功能以及年龄、体质、特征、有无复合伤、术后恢复情况等制定训练步骤和方法[3]。肌力训练方法有很多按照主动用力程度可分为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按照肌肉收缩类型可分为等长运动、等张运动和等速运动。肌力训练贯穿于康复护理全过程对不同时期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康复护理训练。

被动训练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被动运动训练。早期即卧床期的被动训练是下肢肌力恢复的必要条件同时可达到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对抗肌痉挛等目的。

早期主要进行下肢肌肉按摩。按摩主要针对下肢的臀肌、大腿肌、小腿肌及屈趾肌。根据出现功能障碍的肌肉不同进行有目的的被动训练。按摩手法应刚柔适度由近向远依次按摩1 次/015~1h15~20min/次。不做活动时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双侧大腿外侧用软枕垫起防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稍屈曲膝下用小枕支撑踝关节保持90°防止足下垂用衬垫保护

主动训练

随着患者下肢肌力的不断恢复可逐渐进入主动活动阶段。训练过程应从床上坐起床旁坐立逐渐用辅助工具进行功能锻练如步行器、双拐、平衡杠、单车等。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耐心细致的给于病人指导外在某些方面仍旧要协助病人完成训练内容应确保病人安全。主动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患者的下肢肌力。指导并协助病人在床旁站立双手扶床尾并膝下蹲训练保持脊柱挺直足跟不能离开地面逐渐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达到或超过90°每日3~5次每次下蹲的次数以病人的耐受力为宜。还可以采取交腿训练即患者躺在床上或坐在靠椅上腰部挺直双腿交叉将一侧腿置于对侧大腿上每日3~5次每次行交腿30次。以上训练方法主要训练臀肌功能。

股四头肌的训练。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肉属于大腿肌的前群肌肉加强股四头肌的训练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方法:①嘱患者仰卧患侧下肢放在枕头上收紧股前方肌使膝压向地板从小的压力开始逐渐达到最大然后再减轻。②仰面坐在地板上双上肢向后支撑双膝伸直双膝下方垫一枕头两膝间夹枕头双膝向内同时挤压枕头在保持这种挤压的条件下再收紧股前部肌肉使双膝同时下压膝后方的枕头。③仰卧屈双膝患侧下肢屈髋伸膝做直腿抬高。随着病情的恢复可进行抗阻力训练例如砂袋训练患者仰卧屈髋、屈膝或坐位砂袋放在患肢小腿远端前面伸直膝关节。

篇6:将肌力训练加入健身计划

哈佛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外科教授Rania Mekary称,“肌力训练可维持或甚至增加肌肉,而肌肉随着年纪增长而减少。”增加肌肉可加速代谢速率,因此可以燃烧更多卡路里,甚至是在不运动的时候。由增加肌肉引起的改变可能促进心脏健康。

运转的肌肉

当肌肉和关节移动,如举起和放下手臂重量器械,可产生动态阻力。

在等长阻力训练中,你的肌肉拉紧,产生力量,但没有移动,如推墙。

燃烧卡路里和腹部脂肪

燃烧更多卡路里有助于避免体重增加,让你的心脏更加健康。肌力训练在防止腹部脂肪方面尤其重要。内脏脂肪环绕在内部器官周围,对心脏的害处特别大。

哈佛陈曾 熙公共卫 生学院的Mekary及其同事发 现, 每天进行20分钟肌力训练的健康男性与进行相同时间有氧活动的男性相比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腹部脂肪较少。

肌肉内的变化似乎促进了这些益处。肌肉储存糖原,糖原分子分解成葡萄糖 (糖),补充举重等力量型运动所需能量。同时作为专业健身指导员的Mekary指出,锻炼后,机体更勤快地储存糖原,不得不依靠脂肪提供能量。肌力训练增加线粒体数量,线粒体是细胞内燃烧能量的结构。

防止糖尿病和高血压

其他研究显示肌力训练可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供给肌肉,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的特点。胰岛素是可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锻炼肌肉可让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更敏感。另一项哈佛的研究发现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肌力训练的男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约34%。

糖尿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血压也有同样的害处,是肌力训练可以改善的另一种疾病。一项综述比较有氧训练与不同类型的抗阻训练,发现抗阻训练有助于降低血压。

行动起来

开始负重训练之前告知医生,因为运动对心脏有影响。最好是加入老年人活动中心、健康俱乐部提供的指导性项目,或在理疗师陪同下进行,正确的锻炼方式是避免受伤的关键。

肌力训练可采用阻力带、较小的手臂重量器械或举重器进行。一个全面的项目可锻炼全身主要肌群:腿部、臀部、背部、腹部、胸部、肩部和臂部。开始时,先不用重量器械,动动肌肉热身几分钟,不要忘记将肌肉拉伸到终末的状态。给自己的目标是,使用有挑战性但可控制的重量器械或阻力器械进行练习,每项练习重复12次,进行一至两组。

锻炼期间注意安全

如果你在肌力锻炼期间憋气,血压可飙升至危险水平。确保提举、推或拉时呼气,放松时吸气。如果你发现自己发出咕哝声或举到一半停下来,你负荷的重量过大。此时应减少重量,控制在安全范围。

此外,留意以下警告征兆,适用于肌力训练和类似的有氧运动。如果有以下征兆发生,则停止运动,致电医生咨询建议。

* 上身不适 , 包括胸痛、 疼痛、发热、紧张或不舒服的饱腹感觉

* 气喘或呼吸急促持续超过五分钟

* 昏眩或意识丧失

* 骨骼或关节疼痛

上一篇:眼线笔广告语下一篇:部队士兵入党申请书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