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课堂

2024-04-24

再别康桥优秀课堂(通用8篇)

篇1:再别康桥优秀课堂

再别康桥优秀课堂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如: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

(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 2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大致说说你觉得美在哪里?

(这首诗美在情感,美在意象,美在韵律。)

(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4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深怕惊醒了它。)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此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 - 屏绣康河。)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既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蕴涵,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蕴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体验情感美

( 1 )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 2 )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 、感悟意象美

( 1 )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 象 感 情

云 彩 难舍难分

金 柳 欢喜、眷恋

青 荇 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篇2:再别康桥优秀课堂

什么是诗?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以为“守法度曰诗”。柯勒律治说:“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着眼于诗的意象(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特征;强调诗乃“守法度”,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是着眼于诗的形式。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介绍徐志摩和《再别康桥》的图片、文字。

三、配乐朗读。

四、探究:

1、本诗“吟咏”的是什么情?是一幅怎样的“无形画”(由哪些意象组成)?“守法度”表现在哪些地方?

2、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五、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

提示:

1、什么是律诗?律诗是一种诗体,有一定的格律和字数限制,分五言、七言两种。在格律方面,我们只要求押韵和对仗就行了。

2、我的颔联是“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

篇3:《再别康桥》激情课堂实录

师: (导入新课)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人生无处不别离。

古有: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难分

近有:《戴手铐的旅客》中“送战友, 踏征程, 默默无声两眼泪”。———难舍

今有:告别母校时缠绵不舍, 肝肠寸断, 催人泪下。———难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杰出才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师:老师领起, 齐读《再别康桥》的第八节。 (大声, 慷慨激昂)

师:先找一个男生读。

生:男生激情地读。

师:再找一个女生读。

生:女生温情地读。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 感觉满意吗?

生:还好, 不错。

师:还不错, 大家找找第一句中的一个关键词, 再看上面读得好不好。

生:轻轻的。

师:找一男生从教室外边进来, 边走边读第1节, 大家看动作到位没有。

生:还好。

师:老师再走一遍, 大家比较一下我和前边的学生哪个走的动作到位。 (老师大幅摆手, 大声念诗) 。

生:老师表演得不好。

师:大家说如何表演才到位呢?

生: (七嘴八舌)

师:我们读时要抓住“轻轻的”一词, 应“踮着脚尖”, 不能大声, 怕惊着什么似的, 怕的就是破坏这静谧美好的氛围。 (师边走边读诗边“挥手作别”)

师:老师这次表现怎么样?

生:很好。

师:大家一起来一遍如何?

生:齐读。 (声情并茂)

师:第1节好啊, 大家说好在哪儿?

生:奠定感情的基调:依依不舍。

师:找一个感情极丰富的男生读一下第2节, 大家看读得到不到位。

生:他读出了那种“喜爱、愉悦”之情。

师:老师讲个故事, 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撵到看新娘子, 大家说为什么?

生:新娘子漂亮, 可人。

师:“金柳”咋和“新娘”有联系呢?

生:表明金柳也很美。在作者心目中具有极高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师:说得极好, 还有补充的没有?

生:有。作者运用了暗喻的手法, 使无生命的景语变成有生命的活物, 温润可人。

师:暗喻手法, 说得到位。比喻的手法还有哪些?

生:明喻、借喻、博喻。

师:“柳”在古诗中是一个表示“送别”的意象, 你知道还有哪些写柳的诗句?

生:“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 “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老师来读3节, 大家从中找出此节所用的意象是什么。

生:青荇。

师:注意“荇”的音、形、义。

师:我们常说“招摇过市”, 是个贬义词, 为何此处用了“招摇”?

生:不是贬义, 而是极合水草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师:为何要用“油油的”来修饰“招摇”?

生:微风轻拂, 水质清澈, 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随波轻摆, 自在安闲, 这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师:为何诗人要说“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投身其中, 留恋忘返, 不舍离去。

师:找一女生读第4节, 想想这节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虹”、“梦”。

师: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喑喻。

师:作者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这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 诗人如“庄周梦蝶”, 物我两忘, 如痴如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句既是妙手偶得, 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师: (总结) 诗人在第2、3、4节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抓住了什么特征来抒写康桥风光。

生: (归纳) 金柳、青荇、潭水、梦。

师:揣摩第5、6节应如何来读?

生:激动———高歌———沉默。

师:这两节是怎样来抒写自己对康桥的深情的?

生1:这两节抒写的是追寻与离别的静默。

生2:“寻梦———放歌———沉默”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 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了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 终未成就。

生3:诗人仿佛在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 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 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惜别的情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 正是一曲深情的离别歌, 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生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 (欲放还收, 欲说还休) 的方法, 采用警句和新颖飘逸的比喻以及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 突出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 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 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绪, 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师:说得太好了, 有理有据, 引用精当。

师:自读第7节, 和第1节比较看看二者的异同。

生1:照应开头, 挥之不去的离情。

生2:构成复沓, 一唱三叹。

生3:“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漫溯后产生的灵性, 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念化成了一个洒脱的意象, 一个极富动感的姿态, 给全诗平添了几份诗意, 增强了几份飘逸与潇洒, 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 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全诗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生: (热烈的掌声)

师:带着感情, 深情地读课文。

生: (深情地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的赏析, 这诗美不美?作者是不是太了不起了?全班一起读《世纪金榜》上的作者介绍。

生: (学生读)

师:通过刚才的读, 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家, 还有谁?

生:闻一多。

师:通过刚才的读, 我们知道了新月派的作家在创作诗歌时十分擅长运用诗歌的“三美”, 分别指什么?

生: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师:大家在文中分别找出这三美来, 并分别指出各自的作用。

生1:“音乐美”主要是体现在诗歌的押韵上, 如:“来, 彩;娘, 漾;摇, 草;虹, 梦;溯, 歌;箫, 桥;来, 彩”, 朗朗上口, 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生2:“绘画美”主要是体现在诗歌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上, 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色彩斑斓, 目不暇接, 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3:“建筑美”主要是体现在诗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上, 全文共七节, 每节四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 无论从排列上, 还是字数上看, 也都整齐划一, 给人以美感。错落有致。

师:徐志摩除了我们上边学的外, 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出示课件)

生: (齐读) 《沙扬娜拉》《偶然》。

师:这节课我们品了佳文, 陶冶了情操, 得到了美的享受。一起再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生: (热烈地读)

师:这节课就到此结束。 (老师边读诗边挥手边向外边走) “轻轻地我要走了, 明天我再悄悄地来。”

篇4:《再别康桥》解读

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的情绪弥满全诗。

第二节诗解读:用“那”领起回忆,极亲切直接,且音韵上响亮异常。谁人不知诗人在“那河畔”曾留身影?谁人不知诗人对“那河”的爱恋?“那河”并不孤单,有“金柳”。

柳树在诗人眼中为什么是“金”?此为实景。因为夕阳霞照,红彤彤,娇艳艳。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况在有情人眼中!

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诗人竟将“金柳”喻成“新娘”!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将什么东西喻成新娘吗?喻成未曾谋面渴盼见见的新娘吗?难怪倒映在波光里的树影是“艳影”!这“艳影”怎么能不在“心头荡漾”?

第三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并未停留,他还看到了“软泥”、“青荇”,你看它们在干什么?“油油地”、“招摇”。有情人眼中无物不情!诗人真真有情人!此情此景,诗人大受触动,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也甘心!

第四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由俯视转而仰观远望,他看到了“那”“潭”!潭水在榆阴的遮蔽下表现出无限的美,变幻的美。诗人情感又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何等的美,所有的色彩,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人的念想,全在“虹”上,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虹”这个意象上,绚丽至极。

“揉碎在浮藻间”,实意是:潭水因浮藻动而有纹,纹碎而多之状,诗人竟说是一潭揉碎。揉碎了却更美,因为每一个碎片都“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思绪由现实转而梦境。其实人在美景中不免做梦,做各种各样的梦,诗人之梦使诗如梦!

第五节诗解读:诗人,寻梦。

撑了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那平时不见的美/流连,忘返/有了星辉/和着星辉/在船里,放歌!

第六节诗解读:但我不能放歌!

“放歌”,又不能“放歌”,诗人情感在此有所纠结,是什么让诗人难以抉择?

原来有“悄悄”,有“沉默”。别离时的笙箫,怎会高歌,悄悄才是笙箫对诗人的体贴;夏虫也在体贴,康桥也在体贴!

此时诗人,怎能分清我是谁。我是谁?谁是我?我是康桥,我是金柳,我是青荇,我是水草,我是那潭,我还是……我与康桥,情浓得合一,情浓得不舍。

第七节诗解读:是的,再美不过康桥,但我要别离。

我要悄悄的来,更要悄悄的走。我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结:全诗弥满在静谧安康、幸福留连,情浓浓、波艳艳中,诗人在幸福中,我们也在幸福着。美好的诗歌总给我们美好的感念。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二中学(256500)

篇5: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二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三教法设想:

1、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

习兴趣。

2、 一课时完成。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投影徐志摩照片)

导语:屏幕上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面容清瘦,气质优雅,多情的眼略带些梦幻,在这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的是一颗善感而细腻的心。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徐志摩)对,他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情才”是“奇才”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19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 1920年,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因而康河的柔波里一定也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世界,去品读他的《再别康桥》。

二、诵读体味

有人说,诗者如酒,品诗如品酒,我们应用“品”酒的心情来品味诗歌,品出盎然的诗意。

1、播放《再别康桥》Flash

2、教师示范(要求学生圈出每节韵脚,划出前三节诗句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

4、学生齐读

三、品析“三美”

刚才同学们朗诵,觉不觉得诗很美?仿佛进了一个如画的诗境,置身于康河岸边,看河畔金柳、水底青荇,也在荡舟寻梦。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当客观外景和作者主观情感和谐交融,才能形成诗的意境美。“境”即指作者描绘的眼前的景和物,而“意”则是指诗人在“境”中所寄寓的独特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感受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1、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一方面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另一方面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以前三节为例,“轻轻地/我 /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方面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以三个为主;另一方面又多用“轻轻”、“油油”等叠音词,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本诗的结构:大家不难发现,首尾是呼应的,有同有异,富于变化,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是感情经过激荡而又沉淀后的再现,或是另一层面的递升。一如交响音画中的“A--B--A”式的曲式结构,是“呈现——展开——再现”的艺术体式,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读着这首诗,音韵和谐而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显得平稳,并且曲折回环,首尾圆合,气韵浑成,如同康河的涟漪一样轻轻荡漾,令人不禁产生音乐美的感受。

2、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那么我们再看看诗的外形,分析一下它在外部形式上又有什么特点?

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又错开,整齐而又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使诗具有了一种什么美呢?(建筑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你心旌摇摇,美不胜受。

3、 抓住具体意象,体会“绘画美”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条河。”的确,康桥的美是令人向往的。诗中选取了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提问:你认为诗中什么意象,最具有绘画美,试举例赏析:

金柳:柳,是古今诗文中常见的吟咏对象,丝丝柳条在千载而下的岁月中飘荡。而今在徐志摩笔下又呈现一种特别的绘画美。绿的柳、碧的水与西天的夕阳交融一体。柳树化为金色,色彩对比是那么鲜明和生动,并且柳树又化为“新娘”,她那婷婷的艳影在夕阳与河水的映衬下闪射着迷人的色彩!

②本诗的意象,从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辉,色调搭配是明快的,并且远近交错,俯仰结合,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再看这些事物本身也不是凝滞不动的,都具有跃动的生命感。诗人用了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如“荡漾”、“招摇”、“揉碎”等等,使整个画面变成动态的图景,一种活力的气韵流动在其间,给人以立体的审美感受。

③这个立体的如画般的诗境中,诗人的动作,如“招手”、“撑”、“挥一挥”等词表明,诗人在这“画”中也不能自禁地沉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景在动,诗人在动,主客互动,物我相融,到了“相看两不厌”的程度。甚至,他要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

(学生活动: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回看全诗,这色彩绚丽、温韵可人的意象,这整齐和谐、错落有致的形式,这音节和谐,全韵通畅的营造出了“这一个”的徐志摩式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徐志摩式的清新脱俗的意境美。

五、拓展迁移

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还有一些玲珑精致的小诗,也很能体现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里我提供两首徐志摩的小诗供大家欣赏品味。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莎扬娜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暗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小组合作品味诗中所体现的“三美”(任选其一)讨论交流后推举代表作简要发言。

六、播放《再别康桥》歌曲,结束全课

篇6: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投影演示《诗歌鉴赏》。)情感

情是诗之胚 景物

景是诗之媒

(听听录音《再别康桥》,活跃气氛)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生(2):第二小节。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师:不错,读出感情来了。不过“那”字后面稍作停顿,这一句低一点,后面一句稍高一点,再读一下,好不好?(生读。)

师:诗人将 “金柳”比喻为“新娘”,这一意象有什么好处? 生:“新娘”非常的妩媚、娇美。

师:“夕阳中的”,更体现出她的“温润”,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同学们,还有吗? 生(3):第六小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千言万语的送别之语!

师:很好,从词的角度来分析情感,你看这个“也”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康桥的一切都为了诗人的离别而沉默,连夏日的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以宁静来送别诗人。

师:分析很到位,请你把这一节读一下。(生读。)

师:“但”字后面稍稍停顿一下,“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高一点,体现诗人的那一份不舍的感情。再读一下。(生再读。)

师:不错,这位同学你还要说什么? 生(4):我喜欢第四小节。师:好,先请你读一下。(生读。)

师:“揉碎在浮藻间,”可以读得激昂一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读得舒缓低沉一点。请你说一说它的好处。

生: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榆树下的青潭中,特别是您刚才说的朗读,这一节节奏很优美。

师:不错,同学们想一想,“梦”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而诗人竟然用 “沉淀” 一词,是否矛盾? 生: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但在回国的几年中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母校,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

师:好极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有人说诗人用 “沉淀” 一词是表达他对康桥的浓厚的爱恋。所以对诗歌的解读不一定是一种说法,关键在于你的言之成理。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 同学们学了这几节,能不能据此说一说这首诗的特点呢? 生(1):节奏轻盈舒缓,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

师:两位同学很好地总结了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情感(情是诗之胚)和景物(景是诗之媒)(投影)这两个要素。接下来请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写的是第一节:再次作别母校,心中顿生万千离愁,正如我轻轻踮着脚尖像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息的离开,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换着了万千的云彩。师: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他写得感情真挚,符合本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

师:不错,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你写的这一节仅仅是对第一节的解释,而未能抓住它的情感通过情景来描写,给人形象的感知。下一位?

生(2):我改写的是第二节:夕阳下,河水荡漾着轻轻的波纹,和边的垂柳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细细的柳枝,夕阳仿佛给她披上金色的细纱,而她却摇摇身子,扭扭腰,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对着镜子打扮着自己,到处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给了你肯定,不过“摇摇身子,扭扭腰,”不大符合“新娘”这个意象,同时也不符合这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老师也改写了第三节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微风轻拂,水波轻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像在轻舞,又像是婴儿在母亲的怀中撒娇,在这美丽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怀中的一条娇嫩的水草啊!)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来齐读这首诗,我给大家配乐。(生和着音乐朗读。)

师:节奏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是诗歌的在生命。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第一和第七小节读得低一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送别》给读一读。(投影,生齐读。)送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送别》也是一首现代诗歌,同学们看第一节,“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声”“夕阳”这些景物诗人将它们用进了诗,创造了一个离别的意境。接下来请大家仿造这首诗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景物写一首送别诗。注意要根据情感选择好意象,每一韵内前面的意象要和后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关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学生在仿写《送别》)师:请同学们上来交流!

生(1): 明月稀/野渡横/江天一纤尘/凝云空山颓不流/湿雾掩晓晨/西风渐/落叶飘 /别后难相见/徐行不计山深浅/千里共婵娟。(生自发鼓掌。)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他写得很感人,特别是这些意象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

师:不错,这位同学能够从我们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写诗,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明月稀”不对,只有“月明星稀”,(生笑)“凝云空山颓不流”改成“空山凝云颓不流”这样才符合事物特点,好不好?

生(2):运河畔/荷塘边/柳絮飞满天/孤帆倦波夕阳残/劳歌天外天/天之上/人之间/荷叶碧连天/一首小诗寄深情/今秋别梦寒。

师:不错,选择的意象很典型,我们扬州宝应是中国荷藕之乡,大运河也从我们这里流过,从身边的事物写起。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这些意象不是统一在一个时令中的,“柳絮”“荷叶碧”和“秋”,这样会带来整个诗的不和谐,同时押韵也要注意一下,改一下好吗? 师:老师也写了一首《送别》供同学们参考。(投影,女生齐读。)送

西城外,古渡边,月华流自天; 飞花漫卷莺声咽,晓风拂水面。山盟在,书难托,梦与蝶飘落,一曲折柳横塘路,尽目天涯处。

师:同学们,诗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唱。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李叔同的《送别》好吗?

(音乐起,末处渐弱)

篇7: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获奖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⑴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⑵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⑴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⑵ 全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⑶ 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⑷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拓展阅读:课文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 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篇8:再别康桥优秀课堂

(课件展示康桥的图片, 将学生带入情境)

师:若是与这样美的校园分别, 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齐答:不舍。

师:诗人徐志摩曾经在康桥留学一段时间, 康桥让他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他的代表诗作《再别康桥》 (板书文题) 。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徐志摩的生平?

生1:他是浙江人, 曾经到美国和英国留学。他是新月派诗人, 是新诗的代表诗人。

师:看来你看了同步练习, 作了预习。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 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 渡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同时, 又深受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制度的影响, 形成了资产阶级绅士兼诗人的气质。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 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常常, 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 或看书, 或听音乐, 或仰望高天上流云, 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生2:他和林徽因还有陆小曼都有感情纠葛 (还没有说完旁边就有同学小声讨论起来了) 。

师:看来同学们对诗人的感情生活格外有兴趣啊!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至性至情的徐志摩, 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1920年,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邂逅了美丽少女林徽因。康河的柔波里映照过他们浪漫的并肩同游的身影。他生命中的美丽女性都是他诗歌创作的美的源泉。我觉得, 我们可以通过诗人的作品看到他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诗歌。

(课件展示徐志摩生平)

二、初步感知, 欣赏美的内涵

师:你们在早自习的时候已经阅读了这首诗, 现在我们来听一听名家的朗诵示范, 请大家在听的时候标一下该重读的地方和应该放慢读的地方。 (播放范读视频)

师: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 能不能谈谈让你们最有感觉的段落。

生1:我特别喜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三个“轻轻的”和两个“悄悄的”让人感觉到淡淡的哀伤。

师:和“云彩”作别用了借代的手法, 和康桥作别, 首尾两节构成回环往复之感, 强化了诗人对母校的恋恋不舍之情。那你再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节诗人和天边的云彩招手, 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有点不理解。

师:我觉得这就体现了作者的洒脱之气了, 并不是哭啼啼的告别, 而是文人的淡淡的哀伤与惆怅。

请同学试着来背诵首尾两节。

生2:我最喜欢“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这一句, 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一潭清澈的泉水, 而在诗人的眼中却是五彩缤纷的, 写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的美好与绚丽。“彩虹”是沉淀的梦, 但又被揉碎在浮躁间, 说明了诗人的梦碎了, 有一种凄美之情。

师:很好, 分析得非常到位。诗人在康桥留学两年, 那儿有诗人美好的回忆, 可以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如彩虹般五彩, 但也如彩虹般易逝。

生3:我喜欢第二节, 诗人把金柳比喻成夕阳中的新娘, 夕阳虽美, 却满含忧伤, 这正是体现了诗人的不舍, 柳条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的是金色, 体现了一种美感,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赞美, 水中的影子在我的心头荡漾, 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念, 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康桥记忆的深刻。

师:很好, 这一节里我们要注意“柳”这个意象的运用, 柳, 留也, 是离别诗中最常见的意象, 将“金柳”比作“新娘”颇具新意、美感,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 物我合一, 情境交融。

生4:我喜欢“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愿做一条水草。”我家旁就有一条小河, 在夏天, 我经常和爸爸在河里游泳, 我喜欢在水里悠游自在的感觉。所以我想作者想成为一条水草, 在水中摇曳, 也是非常快乐的。作者在康桥扎根, 康桥提供知识, 滋润着作者的成长, 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师:这样品析诗歌非常棒, 水草在水中的自由状态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第三节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招摇”在这应该是贬词褒用, 是招手摇摆的意思, 写出水草对诗人的欢迎。

生5:我更喜欢倒数第二节里的沉默与表现出来的哀伤, 此时的作者就要离开康桥, 作者怕惊动了他心爱的康桥, 所以他不能放歌, 只在心中唱响离别的笙箫, 连夏虫也为他沉默, 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

师:分析得很好, 这一节里我们要注意“笙箫”这个意象的使用,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包含乐器的诗句。

生6:葡萄美酒月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7: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生8: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这些乐器都能增添诗歌的意蕴, 更能帮助诗歌表达想要展现的意境。诗歌用了借代的手法, 用“笙箫”代表离别的惆怅之音, 能加深诗歌离别的哀伤之感。

我们来梳理一下诗中描写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画面, 这些画面融入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 同时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般的离愁别绪。整首诗, 情与景高度融合, 物我浑然一体, 构成了柔婉清新的意境。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诗。

三、拓展探究, 发现美的味道

师:请同学仿写一下这首诗歌中的某些章节, 写写你的初中校园以及和老师、同学的情谊,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 (学生开始仿写)

生1:那参天的柏树

是夜晚中的卫兵

昏晕里的坚韧

在我心中生根

师: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坚韧精神。

生2:那离别时的留言

是我永远的怀念

那道旁的松柏

是我们友谊的承载

师:第一位同学诗中的柏树是坚韧的代表, 因为傲雪耐寒, 第二位同学眼中的松柏则是友谊的见证, 因为友谊如他们般是长青的。大家对“松柏”这个意象运用得都很好。

四、课堂小结, 延续美的生活

师:这首诗意境优美、感情真挚, 我们在黄磊朗诵的这首《再别康桥》中结束我们这节课。 (播放音频) 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将它背熟, 好好体味, 再将配套练习完成。

下课, 同学们再见。

上一篇:旧中国的屈辱历史资料下一篇:舒缓治疗 优质护理=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