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

2024-04-27

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精选9篇)

篇1: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篇2: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

透过《再别康桥》看徐志摩诗的美

几瓣雪花,几枚黄叶,一缕清风,一弯秋月,一位美人带着笑靥轻盈走过……于是,诗意便散做缤纷的花雨,悠悠然落下。

这诗意,正是属于徐志摩的。

观志摩其人,坦诚天真,只知爱,不知恨。有他在,夏不热,冬不冷。人们称他为“朋友中的朋友,诗人中的诗人”。

味志摩之诗,无论语言还是意境,都是一场华丽的盛放,如春水荡漾,如夏花绚烂,如秋夜静好,如冬雪晶莹,集古典、浪漫、唯美于一体。

今天我将通过《再别康桥》一首,来欣享这一桌美的宴席。

首先是语言韵律之美。一位美人,如果其衣着极不得体,那么形象便要打折,诗亦如此,不管怎样优美的意境,一旦离开了语言的修饰与包装,那韵味就没法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或者还会适得其反。志摩是个有眼光的诗人,他总能为自己的诗披上合适且动人的纱衣。读《再别康桥》这首诗,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清新秀丽的语言和轻柔委婉的节奏。如一曲菱歌飘在风中,撩拨心弦。

他的语言,有时素面朝天:

诗的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地”描写他的来去,重叠反复,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如踮着脚尖,踩着微风,似是平淡之极的字眼,却不动声色地诉说着最深的“流连”。

他的语言,有时又淡妆浓抹:

河畔的绿柳便被抹成了“金柳”,波光里的影被涂成了“艳影”;泥是“软”的,青荇是“油油地”“招摇”,连那树下的一潭清泉也被描画为色彩斑斓的“天上虹”方才尽兴。。。

然而这看似经过了雕琢的句子,却丝毫不显得矫揉造作。因为那浓妆的涂抹、明丽的色调或是因了夕阳的余晖的赐予,或是对康桥黄昏的美丽的写照,总之是来得极富依据的。

志摩又是善用比喻的巧匠。他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将无生命的景语兑换为有生命的情物,温润可人;他将榆荫下的清澈的潭水比喻为“天水虹”,又将被浮躁揉碎的虹幻化为梦,然后他撑着长篙,载着星辉去寻那切近又遥远,遥远又切近的梦。我们且不说这梦凝聚着怎样的深意,单是这洒脱婉转的比喻,就已让诗的语言美到极致。

当然,再华美精致的言辞,少了一定的韵律也难说是好诗。徐志摩是追求诗的外在形式美的,他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体现,而且一直试图为艺术的思想的灵魂构造适当的躯壳。他认同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且尤重音乐美。他曾说过:“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无论精神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我们看《再别康桥》这首诗,诗的七个小节错落有致的排列,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一三句短,二四句长,显出视觉美,整首诗不拘一格且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但又不是一韵到底,而是随着情感的变化不断调整,韵律之美如炊烟袅袅铺展,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辞藻配合舒缓的节奏使得整首诗在外形上已是美不胜收。

其次是意境之美。《再别康桥》一诗,景语如画,情语如歌。作者轻轻地徐徐地再一次踱到久违了的康桥。一样的是那美丽的地界,一样的是那安宁的黄昏,然而心情却迥然不同。时光辗转,弹指间,一切已然物是人非了。

看那河畔的细柳摇曳依然,被夕阳镀上了一层暖暖的金辉,如同娇羞的新娘。她投落在水波里的艳丽的影子不停地摇晃,竟像是在诗人的心头荡漾,纷乱了他本就不平静的心。那从软泥中长出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着,毫不掩饰它的自在、它的安逸、它的快乐!它们仿佛是调皮地、故意地诱惑和嘲笑着诗人。其实,能在这康河的柔波里做一颗水草,作者也是甘心的是愿意的!没有世俗的纠葛,没有现实的残酷,多好!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水,倒不像清泉,反似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了,沉淀为绚烂的梦。然而我想这梦,不单单是梦吧,也许它更是诗人的过往,那激情澎湃的昔年,那理想燃烧的岁月,那个爱过的人,那段跌宕的情,那时说过的话,笑过的事。。。一切的一切,都再也不复返了,如梦般沉落。

那么诗人此刻还能再寻到那梦么?像昔年那样,撑一支长篙,载着满船的星辉,在星辉斑斓里纵情放歌,唱尽悲喜?不,他不能! 今夜的宁谧正奏着离别前的笙箫,今夜的夏虫沉默着诗人的沉默,今夜的康桥是沉默的离别的哀伤的康桥!

诗人终于终于要走了,他挥一挥衣袖,去作别那西天的最后一抹云彩却不带走。那曾经的记忆,那曾经的美好,就如这美丽的云彩一样让它们安静地留在这澄澈的地方,化作短暂的永恒吧。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全诗似乎处处是景,却又处处是情,离别前的哀伤和惆怅漂浮在每一个细微处,而那愁绪是来自诗人心底的浓深的康桥的依恋和痴爱!或者还有政治理念被现实击破的无奈,爱情理想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但是,志摩的诗愁是有度的,是“哀而不伤”的。它不是苏东坡“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沉,也不是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恣肆,而是有着一种节制感情的理性在里面,这理性,使得诗的意境更为隽永纯正,同时赋予了本诗均衡完整的品格。

再次是追求之美。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的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光的月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生成的一片。”是的,徐志摩是追求美的,蔷薇的花、星月的光辉、人类的希望都是他理想主义的追求。不管现实世界怎样的复杂,他的.美丽的希望怎样被摧毁,他都要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的需求,坚守高贵的理想。正如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所说的:“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的信仰实现的历史。”而诗人在康桥的徘徊,正是这种追求的一个缩影。我认同某些人的看法:康桥是徐志摩的理想,“康桥情结”贯穿在他的一生之中。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康桥的生活是诗人一生中最为满意的生活,那里孕育了他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和理想,宁静幽雅的景致唤醒了久蜇在他心底的诗人的天命,和林徽因华丽的邂逅相知则交织成一片恋爱的雨,给了他最为甜蜜的洗礼。他曾经满怀深情的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得,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爱,既是一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爱情美的追求,一种对理想美的追求。

篇3:《再别康桥》赏析

1928年秋, 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 当他再次游历康桥时, 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诗人正陷入一场信仰危机, 面对着康桥, 他浮想联翩。在诗里他以缠绵婉妁笔调, 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微妙地揭露了因“康桥理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当然, 之所以对康桥恋恋不舍还在于, 这里是诗人青春生命得以辉煌的场所, 或者说这里是生命的见证, 回到康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生命的过去, 去重温生命。旧地重游, 勃发了诗兴, 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 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优美意境中体现离别美

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 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 内心沉重而压抑, 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 有节制的, 用词遣句尽力轻巧, 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 以“轻轻的”、“悄悄地”、“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不仅如此, 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 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 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 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 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 康河如此美丽, 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 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 又何等缠绵。美梦“揉碎在浮藻间”, 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 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 到晚上泛舟归来,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 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却不能放歌, 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 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 轻轻地来, 悄悄地走, 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二、音乐美和动态美、建筑美的完美融合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 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 (间有八字句) ,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 逐节换韵, 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 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七节诗,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 榆树下的长满浮躁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给人以立体感。“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篇4: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

[关键词]《再别康桥》 意境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几乎被所有版本的中专(高中)教材编录。全诗以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达得真挚、酣畅、浓郁、隽永,充分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从美学的角度看,《再别康桥》具有下列艺术特色。

1.清新飘逸的意境美。《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以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的完美融合,展现出具有个性色彩的迷人意境。全诗由“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柳是中国诗歌中传统的意象,徐志摩拓展了它的内涵:一方面用“柳”——“留”谐音表述着对别离人的挽留之意;另一方面把它活化成了“新娘”。诗人的这一幻影抒发出对美好理想的追忆,对如歌青春的唤回,对甜蜜爱情的怀念。“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处放歌。”这是诗人对往昔充满理想、畅快惬意生活的回味、留恋。接着,笔锋一转,既然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全诗到此达到情感的高潮,本该高歌一曲,快乐快乐,反而寂静得只能听心跳,这是何等郁闷,何等痛苦!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将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与西方浪漫派的影响结合起来,借生动的形象寄托丰富的情感,又使情感赋予意象以灵性,以此显示出自己委婉、隽永、含蓄的抒情个性,使诗歌在柔美清丽、流光溢彩的画面中透射出一股淡淡的惋惜、隐隐的哀伤。

2.和谐动人的音乐美。《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行六至八字,每行大体上三顿,音节长短不一,以“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做韵脚,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平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诗作中运用叠字的技巧,重句、复沓的技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实现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巧妙组合出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中第二节前两句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使得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行本身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双声词“艳影”、“榆荫”、“清泉”及“荡漾”、“招摇”、“斑斓”等叠韵词的运用,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这些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它低徊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3.绚丽斑斓的绘画美。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间,寄情于草木之中,在诗歌艺术上注重对词藻和意象的精心挑选,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使得《再别康桥》显示出绚丽斑斓的绘画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创造了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空间。而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一幅明丽迷人的画卷,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我们甚至可以象古代画家那样给每一节诗按意象命名,如第二节可称为康河晚照图,第五节可称为星底泛舟图。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写景又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和谐美,耐人寻味的朦胧美,飘逸隽永的古典之美。

4.错落有致的建筑美。優秀的诗歌不仅内容美、内涵丰腴,而且外在的形式也应该别出心裁、富有美感,从而在感官上给读者感染,缩短读者在阅读时从文字到生活想象的距离,提供超然的艺术享受,闻一多先生将这种诗歌的体裁和形式美称为建筑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集灵气与美感于一体,在诗的组织结构和形式上匠心独运,在视觉上给人摇曳多姿的美感冲击和碰撞。诗句的空间布局是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间歇有序、自由舒缓、规则变幻;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在多样中求整齐,从差异中求协调;为了避免诗句过于整齐而呆板,诗人别出心裁的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每行的字数稍有增减,使诗行的排列于整齐中富于变化,细腻舒展而又玲珑秀丽,在有规律的诗行错综中传达和体现了移步异景、错落有致的建筑之美。

鲁迅曾说:“呼唤血和火的,咏叹酒和女人的,赏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有真正的神往的心,否则一样是空洞。”《再别康桥》以他那性灵飘逸,用“神仙似的句子”和兼具意境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高超艺术特色,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情体验和美的享受,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乔兴兰.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再别康桥》的绘画美[J].怀化学院学报,2006,(3).

[2]邱敏凡.感悟《再别康桥》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11).

[3]吴秋煊.试析《再别康桥》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变化[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2).

篇5:《再别康桥》分节赏析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展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下面是《再别康桥》分节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

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荇(1)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注](1)青荇:绿色的水草,荇,xìnɡ。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

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第4节,写榆阴下的清潭,即拜伦潭。

康河的上游,河身曲折多弯,那里有闻名的拜伦潭,传说当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常在那儿游玩,诗人在剑桥读书时也常来这里游玩。在这一节诗里,诗人完全超脱了现实而进入了幻境:那浓阴覆盖着的潭水,不是纯净无色的清泉,而是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的“天上虹”;可惜它“揉碎在浮藻间”,这“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很美;但是它“揉碎”了,又很凄楚。

读这一节诗要注意“沉淀”一词。“沉淀”,意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那“彩虹似的梦”就是长久以来隐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秘密。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原来,《再别康桥》是诗人心灵的“放歌”,是诗人“隐私”的“曝光”。诗人的“隐私”是什么?是美好的理想破灭了,还是绚丽的爱情化为了泡影?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5节,写康河泛舟。

康河是美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刻,驾一叶小舟,撑一支长篙,穿过垂柳榆阴,划破水中的霞光彩虹,船儿便缓缓地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那“青草更青处”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梦幻般的境界?为什么令诗人那么神往?诗人没有明说,让我们展开想象,同诗人一道去尽情地享受吧。当晚上归来时,天上星光灿烂,水中星火闪烁,连小船儿也载满了一船星辉。波光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满载而归,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读这一节诗要特别留意“寻梦”二字,它是本节诗的“眼”,也是全诗的“眼”。此时此刻,诗人的心灵也在康河里“泛舟”,追寻着当年在康河里度过的美妙时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即向心灵的更深处追忆,他终于寻回了那“沉淀”在心灵深处的彩虹似的“梦”。诗人在梦幻中、在回忆中“满载一船星辉”,那“揉碎” 了的梦“破镜重圆”,诗人陶醉了,忘情了,他沉浸在斑斓的梦幻里,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1);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注](1)笙箫:shēnɡxiāo,管乐器,这里代指乐曲。

第6节,在“追梦”中诗人忘情了,以至于高声“放歌”,但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猛然觉醒“我不能放歌”。

为什么“不能放歌”?这是“沉淀”着的“梦”呀,这是积淀在心灵深处的隐私呀。“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要“别离”什么?要“别离”这“揉碎”了的“梦”。现在诗人把“梦”“寻”回了,那是甜甜的,他要独自享受,那是酸楚的,他只能独自吞噬。这静悄悄好比“别离的笙箫”,一个人静悄悄地沉思默想,在沉默中体味着别离的滋味。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这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喧哗的康桥,也与他心气相通,今晚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别离那“揉碎的梦”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无声胜有声,诗人无声的告别胜似有声的笙箫。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7节,跟开头呼应。

首尾两节节奏相同,语意相似,仅变换几个词语,形成一种回环美。“不带走一片云彩”呼应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是什么?读到末尾,我们不难看出,“云彩”就是诗人追寻的“梦”,“不带走一片云彩”或者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就是不带走这个“梦”,就是要“别离”这个“梦”,去追寻他的新的“梦”。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读后感

暑假,悠闲中重拾徐志摩诗集,真的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灵魂的洗涤,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康桥”的清新淡雅,“康桥”的美仑美奂,饱醮深情的志摩以无限的眷恋,描绘的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清幽家园。那片片西天的云彩也是作者的挚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朴实无华的句子,带给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感受。别具一格的用词,使诗的意境更为精妙地体现,贴切而生动三个轻柔的动作加上“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诗中淡雅的忧伤像毛毛细雨,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的心肺。

再读《别了康桥》,开头的几句,它就把我的三魂六魄都摄了去。感怀着它给我的清幽的.美和伤感的情绪。诗人的才情,诗人的多愁善感就如徐徐飘来的杨絮,平素中夹着深蕴,浑然天成。在你随心所欲中体味它的空灵、轻快。作者对剑桥大学的爱,对那读书生活的印象,挥之不去,萦萦于心,此中真情,此中真意,如何表达?这就莫过于康河了。“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康河周围的一草一木,成了作者感情发泄的寄托物。正因为作者情之所致,所以就连河畔的金柳也成了新娘,“自己”还情愿做水草。写到这里诗人心头“荡漾”起了一阵阵不可抑制的柔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诗人澎湃的感情,在此达到了高潮。你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此处的那一潭水,不再仅仅是一潭水,而是诗人美好情怀的溶合物。是斑斓多彩的,是有丰富内涵的。“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多么美好的意象,多么炙热的表白。“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现实与梦想,现在与过去,已如过眼烟云,飘然而逝。“我”极力的追怀,“我”想拥有那烂漫、甜蜜的生活。然而,当年的快乐、欢欣如今却化作了一片沉默,是再也找不回来了。早期热烈的罗曼蒂克,如今已变成了轻烟笼罩般的伤感。不用送行,不用洒泪告别,甚至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是“轻轻的来,”“悄悄的走“,但是,康河的美妙、清幽,将永远在诗人的心胸里长存,诗人的灵魂早已经和康桥融为一体了。

篇6:再别康桥段落赏析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篇7:《再别康桥》诗赏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先到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是作者第三次造访康桥后所作。

这一次的康桥之旅,可以说是一种失意之旅。因为此时,正是徐志摩整个人生的低谷,他是来康桥,寻求心灵的安慰来了。《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其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及独具匠心的押韵使其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并在艺术上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同时,其语言优美华丽、内涵丰富,并且富有歧义,使整首诗极富表现力。

一、诗歌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徐志摩赴美留学,梦想着要做一个理想中的政治家,只可惜最后事与愿违。庆幸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很多名人名流,并与他们有着深入的交流。1920年,徐志摩因追随大哲学家罗素而从美国来到康桥,从此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次康桥之旅。

在这里,徐志摩逐渐安定下来,每天和老师一起交流,在康河河畔畔流连忘返,他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1920年的冬天,徐志摩在康桥是遇到了林徽因,,遇到了他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女人。他和她一见钟情,无法自拔。徐志摩是林徽因第一个爱上的男人。徐志摩虽已结婚,但同样是第一次爱上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女人。才子佳人,情定康桥,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倾城之恋,成为了康桥永久的佳话。同时,也使得因包办婚姻给徐志摩带来的痛苦和束缚变得烟消云散。

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快乐,最为充实的日子,也是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转折点的时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桥是他人生里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条在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康河,就像母亲河一样,给了他最美的印象,也是他写作的灵感源泉。徐志摩对康桥有种特殊的感情,有种特殊的爱。这种感情,这种爱,我们可以称之为康桥情结。这种情结对他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对徐志摩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桥,徐志摩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学习,接受着康桥文化的洗礼,还可以在与罗素、狄更斯、曼斯菲尔德等名士的交往中,汲取自己的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康桥的那绝美的风景也洗涤了徐志摩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贴近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他把大自然的美,以及自己对大自然,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到写作当中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丰富,语言轻灵,追求自然美,音乐美的写作风格。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一共有三次康桥之旅,第一次是求学之旅,时间最长,经历也最丰富,也是他最快乐之旅。第二次时间最短,犹如惊鸿掠影,除了写下《我所值得的康桥》之外,没有值得纪念的地方。而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却是他的失意之旅,寻求安慰之旅。那时的徐志摩,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正是人生最时的时候。这一次归来后,他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从此,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再也没有去过康桥。再也没有见过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作别了梦里的康桥。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之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新月诗派的前身是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人创设的新月社,后来因为徐志摩等一大批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的加入,最终形成了新月诗派。新月诗派以严格的格律著称,所以又称格律诗派。在新月诗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闻一多在理论方面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徐志摩对闻一多的这种理论相当的推崇,并力行实践。《再别康桥》就充分的`体现了“三美”主张,尤其是那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极富音乐美,也很有感染力。

这首诗一开篇,就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气息悠悠绵长,音节抑扬顿挫,旋律轻灵明快,充分体现了格律的特点。全诗分为七节,开头几句除了应有的变化之外,几乎没什么不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这七节诗,每节又分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在韵格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加上徐志摩很善于叠字的运用,“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就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整首诗就犹如一首美妙的小曲,极富音乐感染力。

记得胡适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徐志摩的一生就是这三个字的真实些照。他对爱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美的努力实践,在他的诗歌写作生涯中一直没有放弃。

篇8:再别康桥赏析写作特色

我们先来看柳词:“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再看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完上面的词和诗, 我们不妨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比较。

一、文本内容

(一) 同是告别诗, 各自告别的对象不同。

《雨霖铃》中告别对象是人, 是与之缠绵的情人, 所谓“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何况是“此去经年”呢?因此离别的感情是一种“伤痛”, 而《再别康桥》的告别对象则是物。物与人之间的感情还是有所区别的。作者曾在剑桥留学, 对此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故地重游是一种喜悦、一种满足, 所以与之离别也没有太大的遗憾。离愁淡淡的, 更多的则是愉悦与洒脱。

(二) 同是傍晚告别, 告别的环境不同。

柳词中写告别的环境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暮霭沉沉楚天阔”。试想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冷落清秋节”的傍晚, 在寒蝉颤鸣中, 在告别离人的十里长亭里与情人分别, 离别的人会有好情绪吗?而徐诗则不同, 全诗的氛围是在夕阳下, 西天的云彩笼罩着树木山川, 给大自然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 即使霞光褪去, 还有星辉斑斓, 一切都如梦幻般的美妙。境不同而情亦不同。

二、艺术风格

(一) 同属婉约风格, 感情色彩不同。

《雨霖铃》是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长亭送别的缠绵感伤之情。全词重在“伤”字, 如“凄切”、“泪眼”、“沉沉”、“冷落”、“残月”、“虚设”, 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无不透出情人离别时的沉痛、伤感和怨恨。《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唯美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写的是作者告别给予自己新思想的康桥, 即剑桥, 抒发自己对康桥的爱。贯穿全诗的意象:“云彩”、“金柳”、“新娘”、“青荇”、“柔波”、“彩虹”、“星辉”, 这些女性化的词却浓墨重彩地表达出作者对康桥强烈的爱。

(二) 同是情景交融, 意境却不同

柳词和志摩的诗都通过写景来抒情, 寓情于景, 是情景交融的诗歌典范作品。如柳词中出现的“寒蝉”、“长亭”、“骤雨”、“暮霭”等词, “杨柳岸, 晓风残月”等句都是用来写景的, 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却是感伤凄迷之情。词一开篇即用“寒蝉”、“暮霭”营造出“冷落清秋”的萧杀之气, 令人不寒而栗, 在这种氛围中, 情人“长亭对晚”, 如何叫人不伤心?“长亭”是古人送别的象征, 是送别时依依惜别的地方。伤心人于是表现出“泪眼”、“无语”、“凝噎”。由此引出下阕的经典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处只着一“伤”字, 尽得风流。这个“伤”字准确深刻地道出了此时此刻的离别之痛。读到此处, 读者的心也禁不住颤抖起来, 曾经历的种种离别之情仿佛也跟着伤感起来:离家时与父母的不忍, 毕业时与同学的不舍, 分别时与爱人的缠绵……林林总总叫人肝肠寸断。虽然紧跟着有“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温婉可人, 可那毕竟是情人离去后的良辰美景, 这样的良辰美景对形单影只的人来说, 形同“虚设”, 徒增伤感罢了, 所以最后心生感慨:“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伤心、无奈、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志摩的诗虽也写离愁却无别恨。全诗共分七节, 出现的景物有:“云彩”、“金柳”、“新娘”、“夕阳”、“软泥”、“青荇”、“柔波”、“水草”、“虹”、“星辉”等。本诗也是描绘黄昏时的情景, 但在志摩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云彩的斑斓、杨柳身披金辉像盛妆的新娘, 美丽的艳影荡漾在作者的心河之中。由此衬托出康桥之美, 间接地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因此就有了下面的诗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好一个“甘心”, 读者读到这里, 也不禁激起对康桥的向往之情。诗的后半部分写到晚上, 但不是无边的黑暗, 而是“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幽静的夜晚, 温柔的康河, 闪烁的星辉, 此情此景, 作者仿佛梦中一样, 陶醉了,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忍不住要放歌。此时此刻, 作者所表达的对康桥的爱达到高潮, 美的旋律在这里奏出最强音。虽然后面作者没有放歌, 但也只是把“悄悄”作为“别离的笙箫”, 如此幽美的夜晚不忍心搅扰康桥的美梦, 因为“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看来保持一下沉默也是对康桥的爱, 此时有一点淡淡的离愁。但在诗的最后一节, 作者的淡淡离愁很快化为潇洒的离别:“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的美好印象已存心底, 就让美丽的康桥依然保持她的完美, 做大众的情人吧, “我”可以无拘无束地走了。整首诗给人美好、温馨、洒脱的快感。

(三) 同是写景, 虚实手法不同。

《雨霖铃》分上下两阕, 两阕都写景, 但上阕是实写, 下阕则是虚写。上阕中写到“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 这些景物都是送别的人亲眼所见, 真实地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并有力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凄惨惨的氛围,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阕所写的“杨柳岸, 晓风残月”, 则是女子想象情人离去后, 只剩自己孤独地面对曾经共同拥有的风花柳月, 睹物思人, 愈显孤寂与凄凉, 从反面衬托出情人离别时的凄惨境遇, 写出了离别的无限伤感和凄美之情,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悠悠, 恨悠悠。

《再别康桥》共七小节, 节节都有景物描写, 但虚虚实实, 虚实相生, 极富魅力。例如, 第二小节里写“河畔的金柳”是实写, 可是作者马上把它想象成“夕阳中的新娘”, 心醉神迷, 有诗为证:“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第三小节里写到“软泥上的青荇”, 又一下子把它想象成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在温柔地向他招手致意, 作者不禁触景生情,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再比如第四小节里写榆荫下的潭水, 作者则把它想象成是天上的虹被揉碎了撒在浮藻间, 五彩斑斓, 仿佛“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些极富创造性的景物描写, 如诗如画, 亦真亦幻, 别情和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写的是离别但无离恨, 留给人的是无尽的美感, 感动了每一个读它的人。

篇9:《再别康桥》解读

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的情绪弥满全诗。

第二节诗解读:用“那”领起回忆,极亲切直接,且音韵上响亮异常。谁人不知诗人在“那河畔”曾留身影?谁人不知诗人对“那河”的爱恋?“那河”并不孤单,有“金柳”。

柳树在诗人眼中为什么是“金”?此为实景。因为夕阳霞照,红彤彤,娇艳艳。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况在有情人眼中!

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诗人竟将“金柳”喻成“新娘”!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将什么东西喻成新娘吗?喻成未曾谋面渴盼见见的新娘吗?难怪倒映在波光里的树影是“艳影”!这“艳影”怎么能不在“心头荡漾”?

第三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并未停留,他还看到了“软泥”、“青荇”,你看它们在干什么?“油油地”、“招摇”。有情人眼中无物不情!诗人真真有情人!此情此景,诗人大受触动,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也甘心!

第四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由俯视转而仰观远望,他看到了“那”“潭”!潭水在榆阴的遮蔽下表现出无限的美,变幻的美。诗人情感又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何等的美,所有的色彩,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人的念想,全在“虹”上,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虹”这个意象上,绚丽至极。

“揉碎在浮藻间”,实意是:潭水因浮藻动而有纹,纹碎而多之状,诗人竟说是一潭揉碎。揉碎了却更美,因为每一个碎片都“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思绪由现实转而梦境。其实人在美景中不免做梦,做各种各样的梦,诗人之梦使诗如梦!

第五节诗解读:诗人,寻梦。

撑了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那平时不见的美/流连,忘返/有了星辉/和着星辉/在船里,放歌!

第六节诗解读:但我不能放歌!

“放歌”,又不能“放歌”,诗人情感在此有所纠结,是什么让诗人难以抉择?

原来有“悄悄”,有“沉默”。别离时的笙箫,怎会高歌,悄悄才是笙箫对诗人的体贴;夏虫也在体贴,康桥也在体贴!

此时诗人,怎能分清我是谁。我是谁?谁是我?我是康桥,我是金柳,我是青荇,我是水草,我是那潭,我还是……我与康桥,情浓得合一,情浓得不舍。

第七节诗解读:是的,再美不过康桥,但我要别离。

我要悄悄的来,更要悄悄的走。我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结:全诗弥满在静谧安康、幸福留连,情浓浓、波艳艳中,诗人在幸福中,我们也在幸福着。美好的诗歌总给我们美好的感念。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第二中学(256500)

上一篇:迎八一建军节聚餐慰问方案下一篇:迷途的羔羊作文600字